瑞士光动能户外手表:杨救贫传奇:连载之11——2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4:53:11
杨救贫传奇:连载之十一作者:佚名     杨筠松同曾文展师徒一行逆贡水而上至于都东北五十里的禁山,上仔童山,此为于之祖山;后奔崇贤里曾文展家中盘缠数日,文展拜别父母兄弟妻儿,随杨筠松入虔化莲花山。耸秀如莲瓣,势向虔化为其祖龙。而山背属于前为天子山,若垂幙然,势与九山嶂竟丽,在金精山金精洞有廖伯王禹者,号金精道人,原家住虔化肖田见到杨筠松投缘至极,即拜杨筠松为师,叫曾文展为师兄。游览了翠微峰后,到达钓州,此为杨筠松故居,但已为兵火所焚。在天子地林中凭吊尊祖竹管道人结庐遗踪。乘舟达璜溪中坝,见其河中有一巨石,上尖下也尖,而腹巨,腰细足陀;杨喜赞其为璜石,顺循水之流向可分为上中下三坝,尤以中坝形如平垣,而拳似昂伏,纵横错降,有若星拱,此地可以说是旺气攒积,而旁叱背溢逐成佳致辞。数七陀巧为北斗七星合可取名为:富屋陀、竹闵陀、百福陀、社坛陀、龟钱陀、观音陀、蜇头陀。双可依峰岭之麓奠厝修居,负山潋萦涧,真形完气聚,实可建村立圩,为一姓百世不拔之基。    时廖瑀听得杨师观形穴如此精僻透徹,心中暗喜,如能说动族公徙迁居此,真乃上好风水宅地也;就请杨公和师兄等到肖田黄泥排,见过家中父老,随即引来族公廖銮拜见杨筠松师父,席间言及要造宅地之事,请杨老先生指点,杨筠松心知此为廖瑀揽合之故,乐得顺水人情,只好说在璜溪的中坝是为立百世不拔之墓的吉地,丁财贵均可大发,乾符五年(公元八七八年)秋,廖銮看顾肖田黄泥排举族徙璜溪于中坝河畔建村。沿岸筑堤坝,此后繁衍兴旺分居闽、粤、浙、赣各地。明代成为县内唯有十日四圩集的圩场。    而璜溪因杨筠松赞石得名,有廖銮徙居而扬名,自杨筠松喝形唱名有:陀列七里,白虹又绕,廖銮的璜石枕流及廖三传的白石仙踪(牛形),其后又添江东钓鱼,璜溪古市,合流砥柱,溪院书声,合为八景,而载入清河郡廖氏谱中,以供后人寻踪。璜溪亦在元时改名为黄陂至今。
杨救贫传奇:连载之十二作者:佚名     杨公师徒离开璜溪,一路寻龙觅穴,考证风水,传授阴阳天机秘诀,揽天地入怀,溶自然一体穿越于青山绿水之中。师徒忘形得意,来到于都五湖潭的僚溪(今兴国三僚村)只见群山绵绣,绿水抱情,四周山峦圈成似一太极度,左右,前后,上下,远近,真是山水有情人难舍,师徒一行好致趣,今天在陈家,明天在刘屋,后天来到沈村。天天山水结伴行,寻得真龙在僚溪。第四天,杨筠松对曾文展,廖金精说;这个地方有哪些形胜呢?曾文展说"东方震卦有经吸石",廖金精说:南方离卦有天马水向东流出。曾说:西边太乙有御屏山,山上有长庚水到戊已中央与天马合流、廖说:北边壬子癸有廉幕相应御屏为后龙,可出白衣奉诏上朝为师。曾说:艮寅向上有蜈松出土形,有虎形,廖说:两水相会为阴阳水,曾说有龟蛇相会。廖说:水口那边可惜太过狭长缘油槽。曾说:有狮象把水口,加五虎下山不怕它独狭又长。杨筠松说:好!这个地方十分的适合为师心愿。我们就在此选地居住,开辟万世基业。就这样,曾文展选在龟蛇相会,廖金精选在猛虎跳墙,杨筠松选在罗经收石;随后曾文展向沈姓买了地方,廖金精向陈姓买下地方,杨筠松向刘姓买下地方,各自搭起寮棚居住。广明元年(公元八八○年)杨筠松叫曾文展去于都崇贤里小涸今曲洋地名接其父曾德富、母胡氏、兄文遄、弟文迪一家迁居僚溪并给曾文展写下地钳记铭: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甲上罗经山起顶,西北廉幕应。南方天马水流仙客拜朝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今卜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戊相弄害,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免乌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输今钳此记付文展,三十八代官职显。    廖瑀(金精)因修道未娶,而其父母远在福建,后于五代末宋初时,把叔父廖明一家徙迁僚溪为一世祖至今已传至四十世了。    相传三僚先有陈、刘、沈三姓居住,后有高(杨)曾、廖迁入,自杨筠松、曾文展、廖金精入住建寮筑房不知以后情况有了异常,陈姓人原住上下寮、中寮为廖金精所居,渐渐办什么事好像不顺了,六畜发瘟,男女多有生病。族长一只猪婆二三年都不生猪崽,有一天,这只猪婆突然咬坏栏门冲出,咬住一根建房屋梁西向而去,族长看到不妙,就叫全族人跟猪婆走翻山越岭到了一个叫黄沙和睦坑的地方,就停下不走了,怎么打它、吆喝它,它都不走,族长就叫族人于四周搭棚安家定居下来,以后人丁兴旺。刘姓人也怎的十几户人,今天死一个,明年折二个,几年功夫就没有青少男丁了;而沈姓人较多,但到了宋初,曾姓人用三年功夫做了一个大砂手(青龙),沈姓人认为影响了他们的风水,一夜间就把曾姓人那只青龙砂手挖掉了。曾姓人不服气,告到衙门,然后到华山找到师叔陈搏、写了几个字到赵家皇帝,就派了一个太监来调查处理,不想到沈姓那里过了一夜就死了,这下害怕了,就连夜带着族人逃逸到瑞金定居了。还有一个姓高的多年了没生男丁就请杨筠松改门楼风水,第二年就生下一个男孩。姓高的很高兴,就把他一个大龄闺女嫁给杨筠松做老婆,后来给杨筠松生了一个儿子名叫杨名山,后来迁到福建太宁将乐的洪巷,宋时在永春太宁一带做风水很出名。    杨筠松在三僚教徒传道侨居二十多年。为了补充三僚天地灵气,便在帘幕山山腰狮形边种了一棵杉树,后来生出九枝尾,又名九尾杉,成了全村的风水树,至今已有一千多岁树龄了。叫曾文展在坎方和卯方建北斗庵,东华寺,令廖金精在离方,酉方筑南极度庵,西竹寺;又于天马、长庚二水汇合处建石桥连接阴阳两水;并在龟头上用起山鞭扦插沙井一口;又造东郭朝云、南极晴翠、西山晓照,北浦渔歌。九尾松,话龙脑,多士石,甘泉井等八景,而杨筠松写给曾氏的世居地钳铭,后世也一一验证无误。杨筠松在江南进行客家风水活动的踪迹很多,其中出风水人才最多影响最大的就是今天的兴国三僚村,这个村现住村民均系杨筠松亲传第子。曾文展、廖瑀的后裔,他们师承家传祖训,于风水一学代代相传不兴不灭。现在曾氏自文展二传起至四十二传人,而廖氏自廖瑀(前廖)之叔廖明公也已传四十三代了。    公元八七九年末,有当朝金景光禄大夫拾校户部尚书爵封会稽子者谢肇、字景初,赣南最早获得要职的武职人才,衣锦还乡。谢肇家乡在今兴国县的樟木(唐属赣县或于都)改名衣锦乡,谢肇出身武勇之家,僖宗时,随父领义军"征蛮"有功,封任安抚江岭都护 ,乾符年间(公元八七四至八七九年)授虔州刺史,广明元年(八八○年)改任韶州(今广东韶关)刺史;后拔谢肇为工部尚书,并充为胜军防御使,率军平息动乱;随后又督兵平定闽粤容管隶卒之乱子。谢肇返乡后,听说国师杨杨隐居僚溪,就前往拜访。闰将现兴国的古龙岗、兴江、梅窖和今宁都的青圹等纳入衣锦乡范围,僚溪也因杨、曾、廖的侨居更名为三僚。杨筠松为感激谢肇关怀情义,特地为其相卜阳宅吉地。并批明,年内史君将有调动应在南方。果然,调为岭南韶州刺史。    行别前,杨筠松拿出僖宗赐吉州青原山安隐寺"七祖弘济禅师归真之塔"谥号圣旨。拜请谢刺史派专人送吉州府知府去青原山宣读。谢刺史即安派师爷带领 八名军士前往吉州府送发完毕。
杨救贫传奇:连载之十三作者:佚名     光阴似水,斗转星移,转眼间到了八八○年春。京城不断传来消息。黄巢义军已攻破洛阳,不到半年进入长安称帝。僖宗西避祁州,天下大乱人心惶惶,大量难民南下逃离战乱。杨筠松师徒在虔化僚溪隐居,一日,杨筠松忽然对曾文展、廖瑀说要去福建太宁省亲。你们在此日耕夜读,不能松解,求已留守,说完,飘然而去。原来杨筠松想赶几座江西的山(龙)去福建使他父母亲、兄弟叔伯有好风水。就到吉水赶了一座军旗山到太宁。见过母亲兄弟叔伯,全家倾诉别离之情。一日,忽然邵武故友黄知良一行来造访,一别十年,故友相见,是乃有缘。    黄知良拉过一个十六七岁的小青年,引他先拜叩杨母尊师婆婆,再向杨筠松行三跪九拜大礼,尊杨筠松为师父。杨筠松问这是何意,黄知良说,前二年兄弟就给杨伯母来信,说我有一侄要来拜你为师;这时杨母叫人拿出书信,说是二年前收到此信,因为音信渺茫,未曾联系。杨筠松见母亲如此说,就答应下来。这时黄良知又把一个十来岁的小孩拜见杨婆,又到杨筠松跟前行礼说:这得感谢杨兄弟,二十年前到蔽陋居查看风水,帮我修改门楼,为我父卜葬牛眠吉地,按照杨兄弟所批钳记已有应验,此子名叫峭山,于公元八七○年四月十五日酉时出生。国师交待他诞生时我在屋门前亲手植下一棵小松树说:"若你长大,则吾宗蕃衍"。自他出生后,已一连生五子。真是感激不尽,杨兄,你的风水学问太神奇了。杨筠松把黄峭山拉到跟前,仔细端详了后,对黄知良说:此子骨格清奇,绝非凡品。临走时给黄知良一个风角锦囊,叫他在峭山长大后给他,在紧急关头照锦囊行事。几十年后,黄知良在峭山出生时栽的这棵树果然长得高挺拔,枝繁叶茂,极度非寻常。而当年那个被称为神异圣婴的黄峭山也已长大成人,当他父亲去世后,依照杨筠松的锦囊计划,在一天内同时娶了上官、吴姓和郑氏三位妻子,生了二十一个儿子、一百个孙子、十三个孙女、三百三十四个曾孙、一百一十六个曾孙女。创造了一个古今罕见的巨大家族,这个人就是黄峭山。当他在一百岁生日时给他二十一个儿子每人一本江夏堂房谱,一百两银子、一匹马、一首刻印的上马诗曰:(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身居外境犹吾境,久住他乡旧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妆荐祖宗香;根深叶茂同府庆,三七男女总炽昌)。当众宣布三天内,除了长子不离基业,其它儿子带着家眷子女离开到外州外省去发展事业,光宗耀祖。此后,邵武和平里坎头村黄氏一脉逐渐蕃衍国内各地和海外诸国,成为江夏堂黄氏中以峭山公最为荣耀和最有声望的一支族。 杨救贫传奇:连载之十四作者:佚名     杨筠松送别黄知良父子后,即朝夕侍奉母亲,以尽人子之道。同时悉心教诲黄妙应,以天机、玉函之要理传授。转眼过了三月,一天,杨筠松向杨母兄弟提出父亲骸骨入土寄存已二十年了,当时因时间紧迫只好以速法之地安葬,现在时间快到了,虔州赣县龙潭有个犀牛望月形,是个天子地。有神物宗保护,只有每年中秋之夜才显出穴形,只要母亲和兄弟同意,这次我把父亲骸骨带回江西安葬。杨母说:益儿如此孝心,当感动天地,你兄弟怎么能不同意呢。    杨筠松辞别母亲兄弟,背着父亲骸骨,同徒儿黄妙应经宁化,石城进入虔化,一路寻龙觅穴指点山河于五月端阳节前回到僚溪,师徒欢聚,畅谈别后之情,黄妙应拜过曾、廖二位师兄,曾文展对妙应这位师弟特别亲热,带着他在僚溪转游山水,对杨师所定形胜一一解释;廖瑀亦对这个小师弟倍加亲迈。不时授以修道之要决。转眼到了仲夏六月末,一天,杨筠松叫曾文展、廖瑀同往赣县汶山,留下黄妙应同曾求已在三僚,习练功课。汶山,即赣县汶山坛岭,在城东三十里,一名升仙峰,相传唐太历中(代宗李豫七六六至七七九年,代宗广德二年。)司天监杨景风注"宿矅经"并有康居五星之音译),女道士邱真升仙于此,巨石盘亘,受十邑之水,汇而为潭,广数十丈,深不可测。旧传有渔父于潭中得大小铜龙五个,今存其四在观中。其东南沙阜特起洪涛不灭,号曰浮洲。世传有仙女竹仙娘墓,或隐或见,时著灵异岭西有响石壁立十余丈,过者辄长啸高呼相应答,溪流其前,恍惚如缘竹之声。又西北为马眷岗,山脊类马首,鬃鬣俱肖。又清潭底有神兽犀牛,每年于八月中秋之月圆时,潭中水分两边,底现出犀牛望月吐纳吸收月阴之华,三汲而隐,水复原状又西北二十里有曰回军岭,为里人方氏率众却巢兵故名。杨筠松师徒三人上得汶山住入观中。觅得山下赵姓会水者,能潜入潭底一日一夜,给予银两约定十五中秋夜送骸骨于潭底犀牛口中,不想姓赵者非待闲之辈,冥冥中似有人指点他,把他母亲(母亲避害黄巢之乱,从河南逃难至此不幸病故)骸骨用几片大菜叶包捆随身带着,是夜,杨筠松师徒于潭边静候,赵大哥抱着用棕衣包好的杨父骸骨两眼注视潭中,只等杨仙示意就跃下潭中,正交子进,月圆光华,但见潭中银波翩舞,水分两旁,缓缓的走出金色犀牛神兽对着月华张嘴吐纳,杨公挥手,赵大哥一跃下到潭底,把杨父骸骨送进犀牛口中,不料犀牛,口一张把棕包吐出来。赵大哥接到一楞神,忙从腰中把用大菜叶包的母亲骸骨送入犀牛口中,被它一口吞下,见如此,赵大哥把杨父骸骨挂在了犀牛独角上,这时,潭水涌入,犀牛悠忽不见,上得岸来,杨筠松拜拜赵大哥,说明:这潭中是个天子地,有神兽把守,今后你赵家能出天子,几百年江山。惜我杨家只能出将了。天意也。后世有俗传云:赵家天子杨家将,即此。然赵家建立大宋朝,坎坎风雨三百余年,而杨家将的一门忠烈,保家卫国的事迹却演绎了近千年。成为有影响的一种文化在各朝代人的心中生根开花。    当年杨筠松师徒登上的汶潭岭,后人改名杨仙岭。住过的邱真观亦改名杨公庙了。 杨救贫传奇:连载之十五作者:佚名     唐末,虔化县的清泰方麻田村,(今宁都县洛口乡麻田,以村后山林长麻竹而名)这里山清水绿的,一条溪流向西北,山尾流出村中转了一个大弯,出东南去注入梅江,在大湾里,有几十亩的大鱼塘,长满了荷叶莲花,一千多年前,这里却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有一个叫卢光稠的人出生在这里,他的父亲曾任过虔州刺史,因受宦佞陷害而辞官,卢光稠就迁到这里。一共有九个儿子;传说,卢光稠他娘怀了他十二个月才生下他来,出生时满天红云,不少喜鹊在他屋周围叫个不停,人们都在议论这个小子以后不是凡人。他的哥叫光睦,他排行第二,以后是他的弟弟,叫光赞、光辉、光肃、光照(幼夭折)、光蕴、光谦、光淮。卢光稠字懋熙,别名十七郎(八四○至九一一年)。少年就天资聪颖,喜爱骑马射箭,舞刀弄棒,臂力过人。长成后,身材魅伟,仪表堂堂,为人耿直仗义。虽胸无笔墨,且能结交朋友,甚得乡人好评。广明元年,京城被破,唐帝西逃,天下大乱,大批难民和中原人南下避乱,是年终,其南康郡牛田里卢阳洞(今上犹双溪卢阳村)表兄弟谭全播领一班好友黎球,李房国等来麻田。卢光稠家商议聚兵之事。过了春节,议事未果,等待时机;一天,他们习武之余,满身热汉,几十人全都脱光衣服到莲池塘中游泳,你追我赶嬉戏不已,正值午时,阳光突变,阴云滚滚,且有似雷鸣之声由远而近,由小而大的响声,在西北空中传来,两朵乌云飞快前进,突然在他们上空飘落下,一左一右,原是两座山峰,他们惊讶不已。急忙上岸穿好衣服,这时只见远远三人似流星快速前来。原来是杨筠松带着曾文展,黄妙应二徒赶山去福建太宁,来到这里,杨筠松在山上远远看见莲花塘中一条金龙上下翻滚端气直冲云霄汉,塘里不少虾兵蟹将在纳喊,声振长空,不觉走下山来,赶来的两座山,一座落在球村叫旗当山,一座落在麻田叫龙马山。谭全播看到是国师杨筠松来了,忙叫卢光稠等上前拜见;又见过了曾文展和黄妙应。原来,四年前谭全播在老家双溪卢阳洞时见到杨筠松,并且受过恩泽,这次来球田下是受到他当年的指点而来的。杨筠松见卢光稠身高八尺双手过膝,两眼有神,大智若愚,有王者风仪,就对谭全播说:"此人可至王侯之位,但缺少一好风水相佐,你引吾见他母亲,待我给她点明。当时就一行到了卢光稠家,见过卢母后,卢母听全播介绍杨筠松乃钓州人,是当朝钦天监国师,大喜过望,就请杨筠松上座,叫他九个儿子向杨国师行拜礼。杨筠松指着卢光稠对卢母说,此子有王侯之像,当今天下汹汹,时势造英雄,无徒守此贫贱,目下尚缺一好风水助他,现机然巧合,山人今巧赶一旗当山、一龙马山至此就留于此地,旗当山有一旗门吉穴可用,卢母就说,一切由杨国师安排。当下就选下良辰吉时,将卢光稠父亲骸骨改迁到旗形山,此山山形奇特,就像一面迎风屈开的大旗。其墓穴坐西向东,北水南流,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仰天长啸,白虎盘伏,墓碑刻有:"葬八都球田江坳塘长含里旗形旗门穴酉山卯向,杨救贫卜"。墓完工之后,杨筠松就对卢母和卢氏兄弟及谭全播等说:二十四天明堂中会有一朵莲花,那是真龙真穴灵气萌支,到时可聚兵直下虔州为王,果上一棵草那只能先聚兵为盗。不想卢母心怀疑虑,怕真的出了莲花只有一个王位,九个儿子你争我夺必自相残杀,那不就坏事了,因此,隔二天就到坟墓观看。过了二十三天却末见动静,心想你杨国师也只是吹牛讲大话也。不想当晚突起狂风下暴雨,风卷雨势把莲花塘中一支莲花带叶随藕卷了起来,随风吹上旗形山上空,随后落在了卢氏墓明堂中,正好根藕叶花稳稳地在明堂里像长出来一样,第二天,卢母一早就起身叫上全播同她先上坟地看莲花。一看真的是莲花带叶随藕;真是国师大手笔之杰作也。继而一想心中骇怕,忙叫全播下明堂捞起那支莲花,丢到远远的地方,再拔起一棵芦韦草丢到明堂里,不想丢下去就像坐了根一样笔直不倒,卢母又是奇怪,心想此真天意也,这时卢氏兄弟一齐来到坟地,看见一芦韦草笔挺立在明堂内,忙下跪叩拜,愿父亲在天之灵,保佑儿等心想事成。    回到光稠家中,只谭全播心中起伏不定。想到杨筠松风水术真神也,不如叫在于都上牢的表弟刘江东拜杨为师学其神术,再叫自已儿子元谟拜江东为师岂不甚好。原来刘江东同他父亲也来到麻田,不想间江东看到杨筠松如此神术,也就有了拜杨筠松为师的决心。当谭全播向他一说此事正合心意,商量在适当的时候,由其父亲向杨筠松提出来。 杨救贫传奇:连载之十六作者:佚名     是日上午,杨筠松同徒曾文展、黄妙应、廖瑀来到球田,看到卢卓坟内明堂中立一棵芦花,杨说,可惜无天子福份,只能是一个草头王了。来到卢光稠家,谭全播请杨筠松占算,举事时间,占出辛丑年午月寅时出师大利。当时,虔化于都、南康已是杨、吴势力,只有虔州、赣县仍为唐管。剌史为谢肇。乙已年朝号更改谢剌史也会调动,是时可取下虔州,建功立业。    当时卢光稠极立挽留杨公师徒到五月举义成功后再离开:另外,刘江东父亲请求杨筠松收下其儿为徒(刘江东时十六岁),四书五经熟读无遗;杨筠松不大愿意,时卢光稠极力推荐,杨筠松只好答应,选定的拜师吉日,就在卢府举行拜师仪式,刘向师兄曾、廖、黄一一行礼毕;宴席上大家举杯祝贺,欢笑一堂。杨筠松师徒只好静下心来单等五月五日到来。谭全播、卢光稠兄弟同杨筠松谈论国运兵事,议定卢为主师、谭为军师。其余义弟为将等。时卢光稠已是四十二岁,其大儿卢延昌也二十多岁了,像他父亲一样,身高力大,练得一身武艺但有勇无谋,他听说曾文展有卜算神术,就同其它叔叔请曾文展给自已算命运,而廖瑀带黄妙应、刘江东返金精山至逆水安福见马迹有一美女仰睡形吉地,有咽喉,两乳三穴。    一天,曾文展暗中对杨筠松说:卢光稠以后对我们会有帮助,而其子延昌八字上有被人杀的知折之迹,黎球会暴病而死。李彦国也是跌死之相,因为这些人对卢光稠的事业有帮助,所以徒弟没有对他们说破。杨筠松说,好,这是造反的事,我们以后要敬而远之。    转眼到了唐广明二年(公元八八一年)四月;有一天,一颗大流星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划过长空,将夜空照亮得像白昼,长长的落到岭南方向。杨筠松就对卢光稠、谭全播说:"星象显示,你们起事地点须向东南方移动,据流星附落的位置当在谭君住居境内,时间,将在本年(辛丑)甲午月甲戌日丙寅时为大吉大利,可马到成功。第二天上午,南康双溪卢阳洞、谭全播兄弟派人来报,那边已串通周边二千多兄弟,随时可听号令。卢光稠同谭等密谋后,就安排兄弟各自负责联络于都、虔化,准备定于端阳节就向双溪卢阳集结。    杨筠松向卢光稠辞行,带着刘江东等诸徒回转僚溪,静观风云变化。
杨救贫传奇:连载之十七作者:佚名     杨筠松师徒回到僚溪。曾求已等迎接到家见过刘江东等,知其祖一世刘诏,字宗臣大学士,曾任虔州知府,祖籍于都上牢(今于都葛坳上垴村),祖父后为卢光稠参政,曾求已向杨筠松报告说:今有吉州姓刘、毛、欧阳、文姓者来请杨师安排时间前往吉州(今吉安)吉水一游。不久,谭全播派人和刘江东父前来告知卢阳起义胜利,诸友聚兵为盗,已忣几千人马,分布在各处隐蔽行动招兵买马,扩充队伍军粮,一切胜利。刘江东父特前来邀杨筠松师徒前往于都上牢做客,相卜风水;杨筠松欣然应允;带着曾文展、黄妙应来到上垴,只见四周群山锦绣,绿水环绕有情,来龙清楚砂水分明,地故幽僻,树木葱茂,但听樵斧叮叮,与岩寺午钟相问答而雨山居其前,彦如屏幛,苍翠溢眸,真是佳处也。一日,曾文展偶获一佳地,说与杨公曰:坟前更鼓响叮吵杂,代代儿孙读书郎。杨筠松即曰:此乃是虎形望江王字穴也。刘江东听了即往观之,果然是饿虎形望江王字穴,心中大喜,请求杨公把此穴留给他祖父,杨筠松应允。同曾文展说明此事,曾文展想到刘师弟进步神速,但锐气太盛凌了,就私下又前往细观之,回来又对杨公说:坟前更鼓叮响,饿虎半夜咬新郎。杨筠松笑而谓江东曰:尔后用此穴当邀汝文展师兄方可无虑。江东点头唯唯。半月后,刘江东父对杨筠松说:吾上祖一世宗臣为虔州知府时曾游金精山到虔化安福马迹喜其山水遂购地而居,吾祖父为五世时迁徙此上老,今请杨师偕徒寻安福一走好佳穴请杨师相卜。马迹相传古代兵家常扎营于此,马迹斑斑故名。刘宗臣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七八六年)从虔州(今赣州)徙迁于此建村。(谱载)一世祖刘宗臣号石坡先生,唐贞元二年八月,受诰封银青荣禄大夫,赐虔州剌史,复诏入朝,敕号宗臣御书"忠厚廉明"。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司农兼侍讲大学士。后与龙骧将军引游金精胜境,复朝平山(今凌云山)汉太祖陵,旋至安福神速,见山水环秀,遂目卜居马迹营。后卷敕赐王礼奠是尊安福村后。土名护木塘。唐以前朝廷有禁令,葬墓等级森严,只有有官位的或有钱出钱捐了官的才可以按等级安葬,平民百姓是不可以请风水先生安排墓葬的,而风水文化自唐末从皇室传入民间使百姓能够共享风水文化,应归功杨筠松,故后世尊称杨筠松为杨救贫誉称当之无愧。因墓葬起于北方中原大都是挖深井起一坟堆,围砖鉴碑,而平民百姓禁止鉴碑。刘宗臣虽为敕封,仍效古制,围堆只立一碑。杨筠松师徒一行来到马迹,护木塘,左右前后寻龙格穴确证。宗臣墓于仙女仰人咽喉穴上。乾亥发龙远大,座北朝南,作壬山丙向正针,丁水自右朝来归库巽堂,百步长流青龙阳河山居左昂(天乙),白虎石子峰居右伏(太乙),各为天乙相迎……奕为上乘吉地。杨筠松心中有数,便要几位徒弟各抒己见。曾文展曰:尚有胸前两奶头山可插扦;廖瑀曰:后胸襟多植松柏,使秀发葱茂,黄妙应曰:两位师兄说的对,我想在两大腿三角地要栽杉,堂水淌流下阴处要围成塘,堵住堂流使之入库。杨筠松转对刘江东父子及其诸叔伯公辈说:他们都说的对。尔祖宗臣正配李氏当改和迁左乳穴继室曾氏改迁右乳穴上下发己植被,堂水入库,当用生铁熔斗封其坟,改为形势葬法,外用石挂面,立柱树碑,左右肩圈成围城,肩颈上加护宝顶,明堂内外不当见土,碑上刻铭文,柱上刻楹联,世号铁坟记。今墓仍在,为明末清初重修墓面,今记碑文联字如下:宝盖顶文;龙蟠虎踞;墓正梁文:大唐敕封金紫光禄大夫刘韶佳城。墓碑文:唐敕葬大司农进金紫光禄大夫刘讳韶赐号宗臣公三墓;柱根联:石上奇花开吉地(左),坡前瑞气绕佳城(右);门楣横联:祖德流芳。左乳穴李夫人坟柱联:铁丘紫气灵光复,墓遗青只扬美名;右乳穴曾夫人坟柱联:宗英护唐居一品。臣维辅弼彪千秋。 杨救贫传奇:连载之十八作者:佚名     唐中和二年(公元八八二年)阳春三月,杨筠松带领曾文展与黄妙应、刘江东诸徒离开僚溪,寻龙捉穴。自黄陂入招携,经云盖进入吉洲庐陵一个叫住岐乡黄狮村龙埯山结庐住下(后世称此山为杨公岭,是为唐末杨公在此修练得道之地)。隋朝时在江西境内设洪州、江州、绕州、表州、吉州、虔州。因州文水在吉水县城南赣江与永丰恩江合。中有青湖洲二水绕洲间状若"吉"字,故吉安又有吉州之称。杨筠松师徒并不惊动地方官府,先到青原山观看七祖塔。青原山有"青原之山高入云,螺江之水无纤尘"的特色。山峦蜿蜒,起伏百里,山势高峰凌空,极其雄伟峻观,其势若龙腾虎跃,貌似吞云吐雾。山上有潭、泉、溪、峡、石、岩名胜枚不胜数,处处留下古人记游吟咏的手笔和诗刻,最为著名的是颜真卿篆刻"祖关"为其寺一墨宝。住持对杨十分感谢。当年辗转送唐皇旨赐七祖溢号,并请杨国师对全寺风水详细堪察,按风水要求重新布局,使青原寺名闻海宇,后世有《归真之塔赞》称:"圣谛不为落何阶级,火里莲花雪中红日,星法大机掀翻右辙,千里绳规三宗祖鼻。"《七祖行思弘济禅师,俗姓刘,名行思(六七三至七四一年),合安福县严田乡龙云下村人》。时日至今日,青原法系在日本分化为十五小支派,拥的信徒六百八十余万人。日本佛教界多次组团到青原山参拜祖庭,研究行思和曹洞宗法的学者撰源流多部禅宗佛学名著,此外,曹洞宗还传入了朝鲜和越南。    杨筠松认为青原山七祖佛场文峰显现,如果建立书院可以出很多名人。不久果于七祖佛场建青原书院,成为江西著名书院之一。吉安的历代名人,如周必大、文天祥、杨万里、刘辰翁、解缙等人,都先后在青原书院求学或讲学,或隐归此间。杨筠松师徒离开了青原七祖寺,一行往吉州府驿站,寺内早己派僧人报知府衙,彭剌史已在驿站迎侯,彭剌史乃庐陵赤石洞(今吉水县白水镇)人,他儿子彭轩亦随同迎接杨筠松师徒进了驿站。酒席间,彭剌史请杨国师明两天堪察州城风水闰请到赤阳洞相卜祖地。第二天杨筠松相度了州城形势说:吉州要成为江南名城,首先要充分利用青原山神岗、螺子、天华诸山风水,象众星捧月环朝吉州城,白鹭洲分赣江为二水,吞波吐兰,砥柱江心;州北建门曰嘉禾、南门兴贤、东临赣水、建门二曰迎恩、广丰,西门为永丰,但目前时候未到,二十年后,你的后任可以实行。随后到了赤石洞,相度其祖地,卜一虎形改葬其祖父地,时为僖宗中和二年(八八二年),岁次壬寅三月下课为日月比和格。壬寅(金)年,甲辰(火)日,丁卯(火)时兴工,用后三年剌史高升,举家仁官不替,二纪时,此子(鼓轩)为吉州剌史。届时可广筑州城关。后果在唐天祐元年(九○四)彭轩升任吉州剌史,按杨筠松当年钳记"广筑池城,围九里十一步,东凭浙江、西、南、北浚濠濠深三丈五尺,长一千四百七十一丈二尺,门五:南兴贤、西永丰、东迎恩、广丰、北嘉禾,门有楼,城有舍"。直到清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年)城门池才被毁,彭筑城功不可灭。    在离开赤石洞,彭剌史向杨筠松介绍其外甥李曲脚拜他为师,杨筠松观其人,虽名曲脚,却一表人才文底深厚,实为我辈中人,当即应允,行过师礼,见过师兄,杨公喜得佳徒,停留一日后,即告辞彭剌史父子,带领众徒离开赤石,到了庐陵龙城(今吉水八都溪村)给毛氏鉴建阳居(毛氏后人丁发达,于此基改建宗祠),明朝出了一个毛太清和毛伯温均为武将,明太祖时随沐王进军去云贵升士官为边将,后解甲定居湖南韶山,而毛伯温于嘉靖年间因战功卓著升任工部尚书后又调升兵部尚书后加封太子大保,后又任为征南大将军,世宗皇帝亲斟御酒饯行,并赠书送毛伯温》诗一首:"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月刀。征胞风鼍鼓山河,电穴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种,兵中蝼蚁岂能逃。太平待诏归来日,联与先生解战袍。"的殊荣。杨筠松同诸徒在庐陵黄狮村的龙埯山住了三年,先后在新淦、安福和庐陵风吹罗带形为人相卜阴阳造葬,声誉曰众影响民间,百姓信之如神。此后庐陵吉州人文鼎盛,物阜民丰,自南唐(九三七年)到明(一六二八年)的七百年间,就出了正宰相八个,副宰相九个。而唐以前庐陵吉州进士只一人,至宋朝进士人数猛增到一千零二十四人,明朝更多,出举人三千一百八十二人、进士七百九十人;其中状元、榜眼、探花前五名基本上每科都是庐陵吉州人氏;到了清代因吉州城门折毁,风水破坏仅出状元一人、榜眼一人、进士也寥寥无几。这只是后话。    这一天,廖瑀来到龙埯山,带来卢光稠和谭全播的函信,要杨公接信后务必赶到南康双溪卢阳洞,杨筠松接信后收拾行装,行船经泰和至万安上岸,转入平固县登大乌山,覆司山进入赣县潋江终于在中秋节前夕经衣锦乡回到僚溪。  杨救贫传奇:连载之十九作者:佚名     唐中和四年(八八四年)九月,杨筠松带着廖瑀、刘江东、李曲脚自银坑至于都坐船经峡山出江口对赣县汶潭,登汶山邱真观祀奠父坟后,入南康。由九州镇至双溪卢阳洞(今上犹营前,古称营溪),卢光稠、谭全播等迎接杨筠松师徒入仙人洞内。因卢光稠父坟葬旗当山旗尾穴明堂莲花被卢母拔掉换上芦韦草所以只能初出贱军后出侯王的风水了。    第二天一同登上山峰,见其山势宏伟,灵气溢出,便建议卢、谭于此山建"太傅书院",及字纸塔,为后培育文武人才。尔后上无名岭,岭高近三千尺山练为营溪,岭西为杰坝,一脚踏两地。岭顶平如琴台,宛如平原其中一大坪石,石上有石筋纵横,图形似棋盘,因杨筠松同卢光稠于此下了三天棋,后人称为棋岭,后讹传为举岭。下了无名岭,至上湾村,此为卢驻军一营,前有云水河,河边一古榕树根延入河对岸,可载行人过往,过了树根浮桥不远,杨筠松竹杖赶山神鞭一量定位,叫谭全播令人于此挖一口浅井,不足一米,泉涌清澈异常,晚上常见井中溶有一月亮,冷光四溢,杨筠松对卢、谭二人说:若见此井溶有三个月亮时,便可出兵攻打州府,一举成功,卢光稠便叫其儿卢延昌带一人马日夜监守。一天,谭全播把杨筠松请到自己营帐里,坐定之后,小声问道:"国师屈居敝镇已多日,未单独叙见,乞望恕罪。"杨筠松拱手答礼,将军据守重镇署事烦多没空,其理的当然。君侯如此谦恭真乃仁义之师也。经过一番谦让落套之后,谭全播于是话入正题说道:小人才疏学浅虽与表弟光稠值此多事之秋能以己力,护一方太平,得国师指点,常恐无所作为,愧当大任,今天下大乱,神州腥膻,每一念及,辗转不眠,不禁忧心如焚。眼下卢兄弟,虽居主位,因居南康郡将多有不服之迹,特于无奈何下请先生来军营视察,运筹卜算。试看唐室国运气数如何?而我等于何时出山攻州占县成就气象?杨筠松回答说:近年观审天象,密切注视大齐巢帝兴衰。自从庚子年开始火星就一直在白虎七星中的胃、昴星之间绯徊不去直到上月(八月)中旬;共一千五百余天,昂宿主河南山西一带,故巢贱横行于河洛之间,但从今冬大齐国运逆转,预示黄巢将退出长安,将自刎死于巢村口。唐皇僖宗于明年将从西祁州还驾于京城,年号将改,将军于军前尽树卢光稠神威,暗中做好各种准备,待到明春只要见一井映三个月亮,即是出师黄道吉日,是时,可左右出击韶虔两州。随后进攻福建汀洲和广东潮洲,以虔州作大本营西进事州,昆入抚州。但依天命作事,少杀戳,广积粮。将军之福要待卢史享尽,才是将军之正当应天命大任之……。谭全播听到这里,不等杨筠松说完就抢着拍手称道:"国师剖微折楼,天理若揭,正合小民本意"。说到这里,突发现杨筠松颇有憾意地微叹气时,才意识到自已失礼,忙站起来拱手道歉说:"国师尚有何见教?"杨筠松说:可惜卢将军天命违,难以躬成大业,只好偏安一地。小徒刘江东可暂留于此,我因明年春谭州有约,就此别过。"谭全播听了这话之后,虽然对杨筠松说的天命难违之类的话表示遗憾外,但对把刘江东留下这里十分高兴。当下就和卢光稠设宴告别,积极备战,准备大干一番事业。闲话不提。
杨救贫传奇:连载之二十作者:佚名      却说卢光稠、谭全播于南康卢阳洞为大本营,会聚各路弟兄积极备战,打探消息,不觉迎来戊申猴年。春节刚过,传来僖宗皇驾还长安,当上太上皇,朝中仍是宦官当权,各路州侯各自为王天下仍是乱如丝麻,正值正月十五上元宵灯节时,卢延昌火急燎然向卢光稠报告说:浮潮井里映出三个月亮,卢、谭正帐中议事,听到报告,心中大喜。急忙率人前去观看,果然井中三个月亮,当下传令鸣锣击鼓就在大榕树下升旗立台,各路兄弟率领人马齐立台前,卢、谭二人立于台上。由谭全播宣布:三星高照,定是好兆,从现在起各路兄弟团结一心起兵造反,保境安民。现在推选主帅;众人推举全播,全播说:诸君徒为贱乎?而欲成功也,若欲成功,当得良帅卢公,堂堂真君尊主也。众阳诺之,心中不服。全播见此恕拔腰中宝剑击木三折之。尔后大声说:"不从卢公为帅者如此木"。众将军士害怕乃立光稠为帅。    卢光稠,又名宪国,字茂照。卢卓次子,卢植二十二世孙。虔化(今宁都)人,宁都洛口麻田卢氏族谱载云:卢卓,字命成,号九立(亦称字习时,号泰潜),卢广子,卢植二十一世孙,唐宪宗元和三年(八○八年)任尚书后降虔州剌史,卢光稠生于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八四○年)。唐未,天下离乱,邑人谭全播奇其人,于八八○年率乡勇拥光稠为主保土安民。据虔州壁志载:唐僖宗文德元年(公元八八八年)授检校工部尚书充百胜军使,另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身,兼西南道都指挥使,三年加升太尉,检校司空,范阳郡开国男,寻加检校司徒:加太保太傅,授镇光军卢龙节度使,加五岭开通使,进封开国侯。又据昭宗乾宁四年(公元年)诰命载:诰进爵为王。又据《五代史、卢光稠传》载:授百胜军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又兼镇南军以为留后。后梁开平三年(公元年),一说于乾化元年(九一一年)病无医而寻卒,自缢于房中。终年七十二岁。    是时,探子传来广东王潮攻陷岭南的消息,卢光稠按谭全播计划,分兵三路轻取虔州、韶州,其兄弟光睦一支人马攻取潮州,光稠拥兵数万,自封虔州剌史,谭全播为国师兼军前指挥。而光稠兄光睦因好勇而轻率进取潮州,全然不听谭全播取潮州计谋,谭度其久攻不下,反为潮州兵所击败,乃私下布奇兵一支伏于(梅州)嘉应一带候潮兵追来,一鼓击之,果然光睦败走,潮兵追之,伏兵四起全歼潮兵,遂引兵攻占潮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