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焦耳 平方厘米:当纪委遭遇“断炊”威胁—直话直说.blog的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47:00

当纪委遭遇“断炊”威胁

 

据媒体披露,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前州长杨红卫一贯对纪检部门很反感:

有一年,云南省委巡视组到县区巡视,杨很不满地说:“这些巡视组是不是没事做,怎么又来了。”

几年前,楚雄州纪委连续查了几个案后,杨认为影响了楚雄经济发展和楚雄形象,很不高兴,公开威胁说:“再查,我断了你们的财政供应。”

当地灾区民房恢复重建的豆腐渣工程,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批示要求彻查。在纪检部门已经控制了涉案的3家开发商负责人后,杨竟在联合调查组负责人离开楚雄期间自作主张放人,并振振有词说是让他们“戴罪立功”。

甚至在查办牵涉他本人的腐败窝案期间,杨还要求公安局长去查办案人员,理由是“怎么他们来了这里,我们盗窃案这么多”。

 

就在上级纪检部门准备对他实施“两规”当晚,杨还不厌其烦地要求州委书记出面放出他的腐败搭档----已被纪委“两规”的副州长吕琳麟,说:“纪检部门不能这样搞,把干活的人都抓了。”

毫无疑问,杨红卫以上的言行举止,与一个州委副书记、州长的身份是很不相称的。这种强烈的角色反差说明什么呢?

启示之一:

杨红卫作为楚雄州政府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为何工作上却处处与纪委、监察局对着干?无非是两种可能:一是政治上的糊涂虫,二是货真价实的腐败分子。正如毛主席说的:“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现在终于真相大白了,杨处处与纪检监察机关对着干,原来是腐败分子的天性使然。云南省纪委已经初步查实,杨红卫担任楚雄州委副书记、州长期间,存在以下违法违纪问题:(一)在楚雄州工程建设招投标、房地产项目开发、矿场资源开发、企业融资借款,企业股权收购等过程中,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先后收受贿赂1000余万元,其中单笔最高受贿就达330万元人民币;(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杨红卫与妻子余赛英在昆明、个旧、弥勒等地有房产17套,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有房产6套;(三)对项目违规、土地违法以及灾后重建房质量问题负有主要领导责任;(四)道德败坏,吸食毒品,与多名女性有不正当两性关系。

杨红卫案例提醒我们,在反腐败工作中,遇到某些不同寻常的压力和刁难时,纪检部门不要光顾生闷气,还得留个心眼,仔细分析怪象发生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冷静观察对手是否尚未暴露的腐败分子?

启示之二:

可以想见,在杨红卫当政期间,当地纪检部门的日子肯定是不好过的。那么,面对顶头上司的无理责难和“断炊”威胁,纪委该怎么办?

第一种抉择,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既然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好忍气吞声,无可奈何。遇事“睁只眼闭只眼”,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行为准则,避免顶撞上司,招惹麻烦。所谓明哲保身,趋利避害,“好汉不吃眼前亏”也。

第二种抉择,是“唯领导马首是瞻,亦步亦趋同流合污”。他们深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厉害,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惜拿原则作交易,一味迎合、讨好领导。办案中对领导的亲信有意高抬贵手、放他一马;对领导的眼中钉、绊脚石则不分青红皂白狠狠打击,充当打手邀功讨赏。

第三种抉择,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无私无畏,忠于职守;不畏权势,坚守阵地。即使面对上层的压力和威胁,依然毫不退缩,毫不妥协。在原则问题上丝毫不让,据理力争;力争无效还可以依照党章授权向上级纪委如实反映情况,因为他们坚信正义必胜,腐败必败。

如果你是一名纪检干部,尤其是纪检监察部门的领导干部,你将作出何种抉择呢?

启示之三:

笔者长期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对纪检干部的酸甜苦辣有深切的了解和体会。

虽然从理论上讲,即使面对“断炊”的威胁,纪委也应该义无反顾地采取第三种抉择。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估计多数人会权衡利弊后作出第一种抉择,而真正采取第二、第三种抉择的只是极少数。

不错,毛主席曾经多次说过:要有“五不怕”的精神准备。这“五不怕”就是:一不怕撤职,二不怕开除党籍,三不怕老婆离婚,四不怕坐牢,五不怕杀头。有了这“五不怕”的准备,就敢于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了。现在看来,还得加上“不怕断炊”,即杨红卫威胁的“我断了你们的财政供应”。

这“五不怕”、“六不怕”听起来很有一股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但是,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可能导致杀头的风险,岂不说明这个社会环境是病态的、野蛮的吗?

因此,笔者始终认为,一方面,要教育、鼓励纪检干部无畏权势,勇当党的忠诚卫士;另一方面,更应该从制度、体制上进行反思,问一问为何杨红卫敢于说出“再查,我断了你们的财政供应”这样的狂言;找一找现实生活中“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法纪监督太晚”的病因。实践证明,当书记管着“帽子”,市长管着“饭碗”的情况下,要求纪检干部时刻“挺直腰杆”,只是一种美丽的传说。只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改变权力运作中的人治现象,尤其要改变权力过于集中在党政“一把手”的状况,健全民主集中制和“权由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机制,真正使反腐败斗争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才能避免出现类似楚雄州那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