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速巡航故障:人才成长规律大揭秘 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02:28
英国的教育是怎样的呢:

    英国的中小学平均每年在校学习时间只有168天,假期197天。在课堂上,老师极少搞满堂灌,一言堂。通常每节课只讲授15分钟,其余时间留给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己钻研教材,或独立做作业与练习。老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提纲挈领地讲透教材的主要内容,然后进行巡回解答和指导。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按照规定数目自由选课,学生选什么课,就参加什么科目的考试,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差异,照顾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英国学校的考试对机械记忆和过于“技术化”的解题技巧不甚关注。2005年英国政府开始试点推行大学统一考试,又叫做学术推理及思维能力测试,侧重于考查学生的潜质,而不是书本知识。英国大学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设计的,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主要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咨询。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和中心,老师只能起到启发和引导作用。为什么英国的世界名牌大学多?为什么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人才辈出?剑桥大学获诺贝尔奖81人,牛津大学获诺贝尔奖44人,居世界各大学一、二位。英国大学的教学方法是学生以自学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具体做法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实验室等资源以自学为主的学习过程,它最大限度地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导师制不是导师牵着学生一路走,而是极其强调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学。牛津大学校长柯林·卢卡斯这样描述他在牛津上学时导师教学的情景:“他所教授给我的,就是让我去思考,他们从不给我答案,他会说你怎么认为?我则说我不知道,然后他说去读这几本书,然后回来告诉我你怎么认为。”导师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是世界上课时数最少的大学,全年教学时间只有16周,平均每周14小时,全年上课只有224小时(中国大学每周上课35-38小时,全年40周以上,1200小时以上,是英国的5倍以上)。英国的大学老师基本上不上课,而是让学生自学,那么效果会怎样呢?据英国《经济学家》的一篇文章分析,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本科毕业生相当于哈佛大学二年级的研究生水平。英国的研究生教育基本上不上课,老师给你如何学习的方法,你自己去学习,去研究问题。英国的研究生只有一年,效果会怎样呢?据一位在中国上了三年研究生的学者到牛津大学考察,发现英国一年就毕业的研究生不比中国三年研究生理论少,学到的东西不比中国三年研究生少。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自主思考,对知识的传播反倒不是特别看重,这就是他们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能享誉世界和培养无数人才的原因,实际上这就是让学生自学,遵循思维能力与获取知识相适应规律的人才成长最佳典范。



结束语

    思维能力与获取的知识相适应规律就是人才成长规律,思维能力与获取的知识相适应规律也是自学成才规律,自学成才规律也就是人才成长规律。通过对杰出人才成长的研究,他们成长符合人才成长规律而成才,通过对中国培养人才方法研究,他违背人才成长规律而不能成为杰出人才,通过对英美教育研究,他们符合人才成长规律而产生大量杰出人才,这证明了思维能力与获取知识相适应规律就是人才成长规律确信无疑。

    一个人要成才,还必须从小就开始通过自学获取知识,才能使思维能力与获取的知识相适应。英国、美国的学生是从小就开始以自学为主获取知识了,因而他们上大学后,自学能力就强,老师不教也能获取知识,到社会后,同样能获取大量知识,由于只有通过自学获取知识,自学能力强,因而他们成为杰出人才就多。历史上的杰出人才同样都是以自学为主获取知识,因而他们成为杰出人才。民国时期的教育模式是英美式的,因而民国时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新中国60年来出不了大师,是因为1952年举国学习苏联教育模式,把教育变成工厂制造产品一样,否认个性天赋,强行让学生做不喜欢的事,夸大强行教育作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殊不知没有能力的知识是无意义的知识)。违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难怪钱学森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现在我们可以回答钱学森问中国教育为什么出不了杰出人才。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就是因为中国的大学还是灌输式的教学,学生没有以自学为主获取知识,培养的学生没有思维能力,没有思维能力怎么能有所创新?怎么能成才?钱伟长的教育思想同人才成长规律相符合,他的许多讲话都符合人才成长规律。钱伟长说:“大学应以自学为主,课堂教育为辅,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无师自通,更新知识的能力。大学教育的过程,就是要把一个要教师帮助才能获得知识的,培养成不需要教师也能获得知识的人。有了这样的能力,将来干什么,他就学什么,才有可能避免知识老化问题。只有通过主动学习,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高等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自学能力的人。如果学生毕业了还是教不会,那就说明你办教育失败了。本科生达到无师自通,硕士研究生要创新创造,博士研究生要攀登新高峰。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有一条要自学,一个没有自学精神的是不会有创造力的”。钱伟长以上对大学教育的观点,也可以看为回答钱学森问中国教育无大师的回答。在这里,我要说,必须从小就开始自学获取知识,倘若中小学不自学,没有自学能力,在大学也不可能自学好大学知识,因为能力落后知识,阻碍自学获取知识。英美国家是从小学开始自学为主获取知识,到大学就适应老师不教也能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钱学森的教育思想。钱学森的教育思想对许多人来说是空想主义,但联想到英国教育,历史上的人才成长及按人才成长规律有意识地培养,钱学森的教育思想不并是空想,而是高智力人的符合客观的伟大理想。

    钱学森的教育思想是:学龄提前,学制缩短,人人皆可成才。儿童可以4岁入学,12岁初中毕业,12-17岁上高中及大学,再加上一年”实习”,学成一个行业的专家,写出毕业论文,成为大学智慧教育硕士。到21世纪中叶,全中国青年都18岁读完达到硕士水平的大学,成为社会有用的通才。21世纪的全才并不否定专家,只是他,这位全才,大约只需一个星期的学习和锻炼就可以以一个专业转入另一个不同的专业。这样的大成智慧硕士,可以进入任何一项工作。以后如工作需要,改行也毫不困难。当然他也可以再深造为博士,那主要是高科学技术研究,开拓知识领域。我们依英国教育模式来完成钱学森的愿望。英国孩子5岁上学,同钱老的4岁上只差一岁,英国的本科三年,研究生一年,同常规缩短三年。中国小学校按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可再缩短2年,这样一个人18岁硕士即可毕业。人才质量如何呢?英国牛津、剑桥大学本科毕业生相当哈佛大学二年级研究生水平,一年研究生毕业超过中国三年研究生毕业水平。由于自学能力特强,学习一个星期完全可以就转入另一不同专业。从历史上的人才成长看,他们在20岁时就获取了一个领域的全部知识,是超正常人博士水平的,因此18岁就达到硕士水平。实际上历史上的人才之所以能成才,都是不自觉地自学获取知识,因此能力强而成才。从国家来看,中国教育违背人才成长规律,就出不了大师,英美国家教育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就可出大批大师,可见方法的重要性,实际上中国人并不笨,但是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按规律培养人才,就会人才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