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卡素官方网站订购:中国人种杂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3:59:06

中国人种杂谈


只要对人种学稍微有点了解就可以知道,南方中国人和北方中国人本身就只不过是同一个人种下面的不同亚种,北方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北亚型,南方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马来型,还有一种蒙古人种海洋型,部分高山族人属于这种。

由于历史上,北方汉族大规模南下已经持续同化南方百越,因此,在南方地区造成了非常多的“南人北相”的人,已经很多兼有两种亚种特征同时具有的人种,因此,学术界现在比较倾向于将南方中国人定义为“北亚型和马来型的混合过度人种”。

北方中国人的长相特征是宽脸,长头型,鼻梁笔挺,眼皮有蒙古摺。

而南方中国人(纯粹百越),则是短头,颧骨高突,嘴唇厚,嘴部突出,眼睛小。

至于身高和肤色,这个受环境和饮食习惯影响非常大,所以学术界并不把这两个因素作为首要考虑。

而且,很不幸,马来型人种的长相不太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所以经常被歧视。

由于历史上北方汉族持续南下,于是现在造成了南方人口中长相十分复杂的情形。在江淮流域,基本上已经被汉族移民所占据,所以,号称江南出美女,实际上,如果上溯到百越遍地的上古时代(汉之前),江南地区可出不了几个美女,起码出不了几个能被现代人认可的美女。


然后,随着地域越来越向南,汉族到达颈达南方的时间往后推,于是造成了中国人口分布的一个明显特征,越往南,南方人的长相就越接近比较纯粹的马来型人种。


两湖,江西等地很多居民都兼有两种人的特征,比如有人国字脸,但是眼睛小,或者单眼皮又塌鼻梁,又或者高颧骨+笔挺鼻梁等等。


而最南面的两广,福建,海南岛,由于历史上汉化进程非常晚(福建直到东汉才建立州府,唐代汉人才大量涌入,而两广的汉人占人口优势则基本上要到明清)。于是,这些地方的人也更多的保留了百越的长相(马来型)

这一事实是根本无法否认的,最明显的完全可以对比两张通缉令:北方(白宝山),南方(马加爵),立即可以看出这两个人相貌上的巨大差异。

而且,这也不是特例,两广人经常被人说:“最好认,一眼就看出是广东人(或者广西人)”。这就是因为长相问题。

当然,历史上由于北方移民也在不断的进入两广,所以,并不是说两广人个个都是长得和越南人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一样,在某些历史很长的城市里,其居民的长相明显也要北方化得多。


最明显的就是可以对比广西南宁和桂林两个城市:广西民谣有云:“南宁妹黑妈妈,桂林妹一支花”


人口的分布在我国是非常明显的,百越长相的居民(短头,颧骨高突,嘴唇厚,嘴部突出,眼睛小),越往南越多,最多的是在两广,福建,海南。


而反过来你到北方,则基本看不到有短头,颧骨高突,嘴唇厚,嘴部突出,眼睛小长相的人。


注意:这个北方,是正儿八经学术研究上的“北方”定义(淮河-秦岭以北,包括了历史上的中原地区),
 跟帖:你移民到北欧去,花个十几万年时间,就能变白人。或者移到非洲去十几万年,就可变成东非人的像,对地球历史来说,这只是一瞬间而已。
像现在的爱斯基摩人,移到北极去的时间就太短,只有大概万年的时间,所在虽然生长在北极,还是一副亚洲人像。
还有,民族这个东西究竟怎么定义现在还没定论,但可以肯定一点,有比较才会有民族意识,就是说你不和别的民族比,就意识不到自己是哪个民族的人。假设一个人一生中从没看到过本民族以外的人,那你问他属于哪个民族他不见得回答的出来。 
民族是在不断变化的,没有纯粹的民族,就是日本所谓纯粹的大和族,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然后没有外来混血就这么一直发展下来的。中间还是经过中国及朝鲜移民的外来混血。完全纯血的民族只有一条路,灭亡。
*汉族从来不是单一血缘的民族,是由黄帝、炎帝、东夷乃至蛮苗许许多多氏族部落不断战争征服混居而成的。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才形成今天的所谓汉族。 汉族实际上是一个“集合体”或者说“混合体”,是一个以文化为纽带的,非血缘关系的集团。在中国很少有单纯血缘关系的民族,几乎每个人血液和遗传都是混合体。查查你祖宗三代,可能就会有一个“异族”。我们实际上都是“杂种”,我们祖先到我们都称自己为汉族,就象我们现在乐意称自己为中国人一样。  *几千年没有变的中国人        老祖宗是谁?

 朋友,请问你是什么民族?我是汉族。

你呢?我是蒙古族。

还有你呢?我是土族。

谢谢。再请问你们的老祖宗是什么族?这还用得着问,当然分别是汉族蒙古族和土族了。

不一定吧。拿汉族来说,形成于夏之后,明确于汉,距今二千多年。我们中华文明历史有五千年之久,我们只知二千多年的祖宗,还有那三千多年的老祖宗我们就稀里糊涂了。

目前已知有家谱族史记载的最多追根溯源到约八十代,也就是差不多抵达战国春秋,再远肯定就说不清了。

说不清是因为那个时候我国的古老民族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变迁剧烈,变化巨大。原始公社有多少部落就有多少族群,生生灭灭经过漫长的各个社会形态,族群之间分化、融合、消失、新生,繁衍出史册也记载不全的众多民族。仅以古羌为例,原在西北高原生活的羌人因各种原因向西,向南,向东迁徙,藏、汉及横断山脉区域里的一些少数民族里都有古羌人的因子。五十多年前我国各地自报上来的民族数多达400个以上,可想我们的老祖宗何其之盛。

这些古老的名称你听说过吗?也许你我的老祖宗就在里面。

古羌,古格,乌孙,乌桓,高车,柔然,龟兹,鞑靼,契丹,匈奴,鲜卑,回纥,吐蕃,楼兰,东胡,西胡,大月氏,奴尔干,突厥,西夏,女真,夜郎,大理,东夷,南越,庸人,巴人,蜀人,楚人,吴人以及蛮,夷,戎,狄等等。数量多,且有歧义,要理清每条线索几无可能。

那,该怎样来回答我们的老祖宗是谁呢?

中华民族!

   略谈中国人种起源  20世纪传统的中国人种起源说法是这样的:300万年前,非洲的古猿演变成了直立人,他们在100多万年前走出非洲,在亚洲成了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在欧洲先是成了海德堡人,后来进化为尼安德特人。这些直立人在不同地区独立进化,发展为今天的现代人。这种假说被称为“多地区连续进化”论。
    
  这种理论的根基基本上是建立在对于古人类化石的粗糙分析和简单的地域关系推理的基础上。如北京猿人的面部扁平,鼻梁不高,眼眶呈长方形,铲形门齿等等,这些特征在中国的化石上出现频率特别高,它们同时共存于一个头骨的情况更是在其它地区很少见的。因此,这是中国地区人类化石具有的共同特征,从而推论出中国人是源自于“北京人” 的一个单独演化的人类系列。
    
    
  然而,由于人体基因技术在古人类考古学界的应用,这种理论如今已经基本上被淘汰了。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遗传学家坎恩等人通过研究来自非洲、欧洲、亚洲、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148位妇女身上的线粒体DNA,发现各大洲人种中以非洲人变异最多,从而证明非洲人历史在各大陆为最长。计算发现现代非洲人历史达20万年,而欧亚大陆现代人历史只有13万年。由此断定,今天全世界所有的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女性始祖,遗传学家称她为“夏娃”,约15万年前生活于非洲,大约10万年前,她的后裔走出非洲,迁移到世界各地,繁衍生息,他们才是我们真正的祖先。
    
    
  近年来中国的部分遗传学家在研究了中国28个人类群体的DNA的Y染色体上的遗传标记后,得出了与国际最新流行的理论相一致的结论:北京猿人确实不是中国人的祖先,全世界的人都是来自非洲。从各色人种的遗传标记的突变点新旧不同来判断,非洲的黑种人最古老,欧洲的白种人第二,印度的棕色人第三,亚洲的黄种人第四。
    
    
  初次接触这个结论很让人吃惊,我们竟然与今日的黑人拥有共有一个遥远的祖先。非洲不仅是人类的第一次起源地,而且是第二次的起源地,并且全世界人类的共同祖先其实并不十分遥远。但感情上和常识上总让人觉得憋屈,我们怎么会是黑人的近亲呢?
    
  然而科学就是科学,其它什么的都可能是假的。我们还是先了解一下DNA遗传密码是如何被用作探索人类起源这一课题的吧。
    
    
  大家对DNA的双螺旋结构应该都不陌生。如果没有印象,提醒一下:北京中关村的黄庄路口环岛上的一个很丑陋的现代风格的金属雕塑,就是这个玩意儿。  
    
  这构成双螺旋结构的链条上交织着不同类型的4种小球,所谓基因就是其中一些小球按照一定秩序连在一起,并具有相应的遗传信息,控制着人类的肤色、形态和健康。还有一些小球的序列不具有功能性,性质如同DNA分子里的填充物,它们的排列是自由的,并且过上个几千几百年会发生一次突变。
    
    
  我们所关心的是后者,因为这些突变不会影响到个体的健康和生存,能够稳定地传给后代,并且不断地在后代DNA中积累下来。因此,DNA的非基因部位就好像是一个记录本,记录下来在这代代相传中所发生的突变。这样,只要取样够大,范围够广,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人类之间DNA的非基因部位的相似程度来研究人类迁徙的历史信息。
    
  理论上讲,如果自然界中突变发生的频率是一定的,那么从序列差异的大小就可以确定共同起源的时间。一些学者认为,大约每一百万年线粒体的DNA序列发生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的变化,线粒体DNA于是就成了一个分子钟,用它可以追溯人类进化的历史。
    
  那么,那个“夏娃” 的后代第二次走出非洲的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话说15万年前,在东非的大裂谷分化出了很多人种与部落,其中就已经包含了现在的黑、棕、黄、白四个人种的祖先。没有资料提及这四种人当时的肤色如何,个人判断应该没有多少差异,所谓的颜色标签不过是沿用现代人种分类学上的说法而已。例如白人可能如同今日的印度人一般,肤色也是黑的。
    
    
  到了10万年前,地球处于冰川期,大部分陆地被冰川覆盖。全世界其它地方的第一批走出非洲的古人类大部分都灭绝了。在东非,各个部落拥挤在这块炙热的土地上,抢夺着有限的食物,迫于生计或者其它未知的原因,先是棕色人(人种学上的马来人) ,然后是黄种人(人种学上的蒙古人),开始走出东非向世界扩散。
    
    
  最早出来的棕色人主要是在海边捕鱼为生,并捡食滩涂上的高蛋白食物。他们拿着旧石器和尖木叉,通过北非来到中东,沿着印度洋岸边向东走。到了5万年前,他们已占领了南亚和东南亚的陆地和岛屿。在此后的几万年里,散漫的捕捞捡食生活让他们沿着无边的海岸线,一路走到东亚,又穿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和南美洲。
    
    
  步棕色人后尘出走的黄种人走出非洲的时间要比棕色人晚了近5万年。他们首先也与棕色人一样顺着东非的海岸线一路北上来到了中东这一带,如今天伊拉克的两河流域,在那一带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中东富饶的物产,让智人的人口再次扩张,他们中的一些人从西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在南亚次大陆的北端经过,进入东南亚。初来乍到的黄种人还没有能力与棕色人种抗争。至少在南亚的时候,印度半岛南部生活着大量的棕种人,一小批的黄种人只能沿喜马拉雅山南麓匆匆通过,这与棕色人沿印度洋海岸迁徙的路径有所不同。
    
    
  黄种人的扩散速度很快,只用了棕色人五分之一的时间就到达东南亚。这可能与他们掌握了新石器技术有关,也可能与棕色人散漫的生活习惯有关。黄种人的部落在缅甸一带盘桓了很久,逐渐取得一定势力,早先到达的棕色人不断向南退缩。
    
  壮大后的黄种人随后分化成了沿海分支和内陆分支。
    
    
  沿海分支最初在越南、广东的南海海岸一带形成了澳泰语系祖先。后来其中有部分人南下马来和印度尼西亚,有一部分人则沿着东海大陆架北上。北上这部分古代黄种人群体最远穿过白令海峡去了美洲,大部分则散布在东亚的太平洋海岸,其中在东北亚停留下来的那部分与后来北上的黄种人移民混合以后形成了黄种人的北亚支,成为阿尔泰语系的先祖。
    
    
  这个时候正值史上最后一次冰川期,中国陆地上的许多山脉被积雪常年覆盖,除了有少数棕色人在黄河、长江流域活动,更多的地方毫无人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之间的南岭也是白雪皑皑,限制了黄种人大量地向北的迁徙。
    
    
  滞留于岭南的沿海分支,这些人是南岛语系和侗台语系的人群的祖先,就是民族学上所说的百越民族。
    
    
  停留在缅甸、云南高原一带的内陆分支,这群人是南亚语系的祖先,就是民族学上说的百濮民族。
    
    
  大约两万年前,中国陆地上的冰川不断地消融,内陆分支从云贵,沿海分支从珠江流域,开始进入中国腹地。
    
    
  先说东部沿海分支的第二次北上,他们进入浙江、江苏、山东,形成了先越文化和先夷文化以及东北的红山文化。千百年的分化中,他们在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北部,演变出了黎族、侗族、水族、仫佬族、仡佬族、高山族、壮族、傣族。这些民族在语言上、文化上有很强的一致性,所以也统称越人。
  有一种说法,农业、新石器、玉器和原始的中国哲学思想都可能首先产生于这一族群中。这也为近些年来,长江流域考古学的新发现所证明。
    
    
  西部内陆分支的先濮民族也几乎同时北上,他们沿着云贵高原西侧向北跋涉,走的是云南、贵州、四川这条路线。中途,分出了两支。一支顺长江往下游走,到了三峡地区和洞庭湖平原, 发展出了先蛮文化,形成以后的苗瑶民族。另一支沿着四川的几条大河北上,来到了黄河上游地区,发展出了半坡—仰韶的先羌文化,形成了以后的羌华民族。他们活动的地区与后世的羌人重合。范仲淹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就是说的这一带。先羌系是今天汉族与藏族人的共同祖先。
    
    
  到大约6000年前,由于旱作粟谷农业的出现,新石器文化开始在这个地区迅速发展。人口的增长迫使群体又一次开始迁徙,汉藏语系的两个族属开始分野。
    
    
  其中一个亚群向东行走,一直到渭河流域才停留下来。他们在此掌握了更先进的农业技术,开始以农耕为生。这个群体就是我们今天汉人的先祖。另一个亚群被称为藏缅语族群体,他们离开黄河流域,向西向南迁移,大部分沿着青藏高原外廓扩散,少数进入了环境艰苦的高原内陆,迁移最远还部落又回到了祖先起源的云贵高原。在迁徙的过程中,这个群体就像细胞在不断裂变,分化出了藏、羌、彝、景颇、土家。
    
    
  古藏族是一个很晚才形成的民族,他们是秦汉时期开始向高原迁徙的羌族中的两支--发羌和唐旄。在进入高原后,与当地的属于棕色人种的雅砻土著发生了混血,使羌人很快适应了高原的环境,也使今天的藏族人的面部特征变得很长,线条、棱角变得刚硬、如同刀削。
    
    
  基本上,汉藏分流是黄种人北上中国的过程中最后完成的。因此长期以来,都有汉藏同源的说法。这个在语言对比上也得到了证明:藏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的不是一般意义的对应关系,而是系统性的一一对应。这也就是为什么语言学上把汉语归于汉藏语系的原因。
  
   
  在渭河流域的华夏人,其中一部分出潼关东行和南下,受到夷人龙山文化(先期到达的沿海支,史书上所谓东夷部族)和苗瑶文化(早期分流的内陆分支,史书上所谓的苗蛮部族)的影响,分别形成了齐语支和楚语支人群。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齐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差异,就是这个分化的结果。但是,这种差异仍然在彼此可以相通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尽管中原人时常嘲笑一下齐人的散漫和疲塌,如齐人之福,楚人的倔强和冥顽,如刻舟求剑。
    
    
  此前,语言学界认为吴越同属一个民族,因为他们之间的语言能相互沟通。经过DNA比对,他们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吴人是东进的苗瑶人和南下的汉人同化后形成的,越人则是百越系的北支,双方居住活动地域交叉而已。“卧薪尝胆” 的故事就是这种世代冤仇累计起来的一个总的爆发。
    
    
  中国南部长江流域的百越因为与中国北部黄河流域的汉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太大,不同于先期分化出去的齐楚文化后来又被秦始皇统一回了汉文化圈,因此始终处于被汉民族驱逐排挤的境地,逐渐向南或者偏远的山区退却。史籍记载,三国时期的吴国,立国之初还忙于和境内的山越人作战。但是,长江流域的文明发展对于中国整体文明发展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甚至早期在某些方面起了主导作用,尽管后来中国远古文化的主干和核心转化为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
    
    
  2万多年前,沿海分支的澳泰语系形成的时候,有一支部落沿着中国的海岸线北上,沿途几乎没有任何停滞的痕迹,一直跑到东北西辽河流域才停留下来,他们就是前面提到的阿尔泰语系的核心。后来东夷人北上,华人也北上,在那里进行了一次大融合。
    
    
  这些阿尔泰语系的先民逐渐从辽河流域向西、东、北三个方向扩散到蒙古高原、朝鲜半岛和上东北亚,最远一支穿过白令海峡踏上美洲。注意,这是第二波人类从亚洲向美洲的迁徙浪潮,第一次是棕色人种完成的。
    
    
  至此为止,中国境内及其周边的民族来源与迁徙的脉络,基本上清晰了。
    
    
  那么,中国本土的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等远古人类都到哪里去了呢?非常悲哀的结论是,他们都在最近一次的冰川时期,灭绝于恶劣的气候,或者被非洲迁移来的移民干掉了。这个可以从10万年前至4万年前之间的人类化石出土断层得到证明,这一时期整个亚洲完全没有古人类生活的痕迹。唉,可怜的远古东亚土著猿人,居然和我们一点关系没有!
   古华夏族是西北先羌集团进军中原那支的后人。古华夏人多方脸、绝大部分为单眼皮,两眼间距及鼻子大小位置和百越人比起来比较正常,是当时最优秀最漂亮的群体。
  
  留居西北的古羌氐人是我们古华夏人的堂兄弟。不仅地域交错,而且在黄帝部落联盟主宰中原后还和华夏族保持了密切的血缘关系。
  
  夏与商的统治集团是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的混血后裔,但文化上东夷文明的特色更多些,使用战车则是明显地吸收了上古华夏游牧的文化。
  
  东夷是上古中原农耕文明的主要缔造者,他们在黄种族群沿海分支中是文明升级最迅速的,大概与他们居住在自然条件最优越的温带有关系。
  
  总之在古中华的文明黎明时期,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古羌氐集团都是血统相近而且最为优秀的人群。
  
  留在长江以南发展,散布在东南、华南沿海地带的古百越族系这个时期明显地发展滞后了,不论是前进到浙江的北百越还是留守福建、珠江、红河流域沿海地区的南百越。好在他们虽然落后且有诸多陋习,但是勇于探索并且善于航海。部分南百越部落沿着海岸向南扩散,更有甚者泛舟海上去碰运气,后部分人形成了散落太平洋各个岛屿的最初舶来者。古百越人喜欢文身染齿这一特点至今在日本仍有传承,他们是水稻的最早种植者,但华夏和苗蛮混血的吴人使之更加发扬光大)。古百越人聪明也勇敢,但是恶习陋俗太多,内部不团结,喜好巫术、轻视礼仪,无论文化还是政治始终统一不起来。这是他们在东亚大陆的竞争中最终处于劣势,甚至险些被华夏族系彻底驱逐淘汰的主要原因。
   中国岭南的族群保留古越人的基因最多,他们的祖先是善于航海和打渔的百越,以南系百越为主。 越南在汉晋时期还是以百越后裔、中原移民(秦朝南下大军是最早且数量最集中庞大的一次)后裔,华夏、百越混血为主;但在东晋中后期由于南方受印度文明影响很深的林邑国的进攻破坏,这些早期居民人口损失严重。后来的越南人(即今天现代越南人的祖先)从种群渊源上讲,实际属于从云贵高原南下,先盘踞老挝、后占据红河三角洲的百濮集团的一只,称为京族。云贵高原的族系关系由于多次古人迁徙,非常复杂,但是百濮占的成分多些,还有苗蛮、南下古羌氐集团的基因。
  
  
  马来亚的居民有部分矮黑人血统,泰国也是,但来自中国云贵高原的苗蛮基因也很多(有百越和苗蛮的混合类型)。印尼、菲律宾的岛民说句不中听的话,几乎都是杂种,多为来自大陆的南支百越、北上的澳大利亚种和早期矮黑种、少量棕种人的混血后裔。日本、台湾、琉求都有来自大陆的百越舶来人,只是批次和数量不等而已。整体看东南亚之南岛语族的人群其实都是来自中土的船民后裔。
  
  江南包括苏南浙北的百越基因其实已经很少了,主要是因为北方华夏人和长江上游荆楚人的征服与融合。吴人本是南下的东夷、华夏人和古羌氐人之苗裔的楚蛮融合部分。保留更多北百越特色的不羁的越人被不同批次、族属的征服者逼入山林和荒蛮地区,他们的后人成为了三国时期有名的山越。今天在苏北仍然可以看到有些人具备越人的遗传特征,主要原因是因为汉武帝和宋朝时期集体迁徙到江淮的东瓯越人和后来移民北上的南百越人的基因在起作用。
  
  整体来说,迄今比较纯粹的华夏人是苏南浙北之人,当然这里的华夏人概念已经包括了楚蛮和东夷。
  一路北上的黄种沿海分支闯入了东北亚的原始森林,并就此驻足不再前进,喜欢游荡的继续沿着白令海峡走到了更遥远的美洲。
  
  留在东北亚的部落从沿海逐渐扩散到内陆深处,他们的子孙就是古东胡人。沉浸在渔猎乐趣中的东胡族系在森林里游荡了很久很久,欢快地受用着大自然的慷慨恩赐,还顺带把路上碰到的真正东北亚土著和先期到达的棕种人群征服和消灭了。这些猎手不擅长费脑筋创造什么文明,也不知何年何月就产生了首领和头人,当然向他们的远亲东夷人学习的可能性最大。狩猎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悟出了养鹿养猪养狗等法门,也有少数部落从东夷族群那里学会了原始农业技术,一些东夷部落也分成不同批次慢慢地侵入了东北亚猎人的地盘。
  
  猎手出身的北狄、东胡人本就性情刚勇,肉吃多了、精力旺盛更需要发泄,于是杀人放火、欺男霸女、抢人牲畜财物就成为他们的一种喜好和追求。
  
  西戎各族情况更较杂,活跃在秦晋甘青蒙的古羌氐人本身就好斗成性,还有从更远的西域跨越沙漠隔壁闯来的少数白人印欧人也加入了他们。到达甘肃的白种吐火罗人群数量有限,和土著的古羌氐较量一番后做了地头蛇的奴隶,金发碧眼的漂亮MM被迫当了黄种男人的姬妾,因此古西戎人含有部分古雅利安甚至闪米特人的基因。
  
  西戎经常地和堂兄弟--华夏人发生冲突,有时关系也很好,所以部分华夏人后裔因为联姻也粘带了少量白种人基因。同理和西戎有接触、有争斗的北狄和东胡人也出现了杂交现象,但是华夏、东胡、北狄人后裔的白种基因属于二手的,显然不如直接奸淫白种女奴的西戎壮丁生下的杂种们那样白种血统更多。
  
  
  
  古羌氐人身材高大硬朗,长相清秀。以长脸、鹅蛋脸为主,大眼睛、双眼皮居多,可能原始人类没有在风沙之地长期生活的经历。这些藏缅语族的先人既是我们华夏族的重要祖先,后来还成了吴人祖先的一部分,南下游弋到云贵高原的游牧部落、氏族还把这些面貌特征遗传给了四川、贵州、云南等西南地区的人们。古东夷人脸形和古华夏人基本一致,今天苏南浙北人就多为瓜子脸和长方脸。
      
  早先的台湾人主体是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也就是和日本虾夷人同种的矮黑人。他们和大陆上的南百越族群很早就有交流,主要是福建沿海的南百越部落偶尔泛海到台湾做原始长途生意或定居。汉武帝时期中华帝国借机对岭南发动了二次征服(第一次是秦始皇大大),并且强行迁徙桀骜不逊的闽越人到江淮一带居住,汉族认为这样处置后,在陌生环境的闽越族应该变得老实些。
  
  汉军如狼似虎地逼迫浙江南部和福建的土著越人向内陆移民,很多舍不得离开故土的人侥幸躲过汉军的搜索窜入了深山老林,也有一部分
  干脆下海逃到岛屿上避难。这些下海避难者很多本人或后裔都最终落户台湾,成了台湾土著。不知道当年台湾岛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明显今天台湾岛西海岸的土著比东海岸的土著更和大陆人相似。这种大陆居民,特别是福建人移居台湾的情况后来各朝各代还不断发生,最著名的就是近代的国民政府大撤退。所以台湾所谓的平埔人和福建的福佬人亲源关系非常近,他们也认为与高山族更疏远,当然由于近现代的大混血,特别是内战战败方的大迁徙,所以今天的台湾同胞有很多北方汉人特征。
  
  
    古羌氐人身材高大硬朗,长相清秀。以长脸、鹅蛋脸为主,大眼睛、双眼皮居多,可能原始人类没有在风沙之地长期生活的经历。这些藏缅语族的先人既是我们华夏族的重要祖先,后来还成了吴人祖先的一部分,南下游弋到云贵高原的游牧部落、氏族还把这些面貌特征遗传给了四川、贵州、云南等西南地区的人们。古东夷人脸形和古华夏人基本一致,今天苏南浙北人就多为瓜子脸和长方脸。
        
    早先的台湾人主体是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也就是和日本虾夷人同种的矮黑人。他们和大陆上的南百越族群很早就有交流,主要是福建沿海的南百越部落偶尔泛海到台湾做原始长途生意或定居。汉武帝时期中华帝国借机对岭南发动了二次征服(第一次是秦始皇大大),并且强行迁徙桀骜不逊的闽越人到江淮一带居住,汉族认为这样处置后,在陌生环境的闽越族应该变得老实些。
    
    汉军如狼似虎地逼迫浙江南部和福建的土著越人向内陆移民,很多舍不得离开故土的人侥幸躲过汉军的搜索窜入了深山老林,也有一部分
    干脆下海逃到岛屿上避难。这些下海避难者很多本人或后裔都最终落户台湾,成了台湾土著。不知道当年台湾岛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明显今天台湾岛西海岸的土著比东海岸的土著更和大陆人相似。这种大陆居民,特别是福建人移居台湾的情况后来各朝各代还不断发生,最著名的就是近代的国民政府大撤退。所以台湾所谓的平埔人和福建的福佬人亲源关系非常近,他们也认为与高山族更疏远,当然由于近现代的大混血,特别是内战战败方的大迁徙,所以今天的台湾同胞有很多北方汉人特征。
  ---------------------------------------------------
  现代台湾原居民是所谓的百越基因O1/O2占主流,CD矮黑棕基因只有很少,长得像汉人很正常的。
     朝鲜半岛的人种属于混血,既有最古老的棕种东亚土著,也有后来迁徙到这里的黄种沿海分支。
  
  上古至商周之际,多股东夷集团(源于早期百越北支)部落陆续迁移到中国东北、进入朝鲜半岛。
  
  战国、秦汉间部分黄种大陆分支的北狄、东胡部落向东挺进,也进入半岛北部。华夏族、汉族也有不少逃避战乱和国家征募的人员进入半岛。
  
  其后,东北亚风云变幻复杂,三韩始终是弱势的小不点,强者经常破坏和搅混他们的血统。
  
  SO,现代朝鲜族人坦率说是混了多道血的复合民族,语言上属于阿尔泰--通古斯语系。
  
          中国纯种汉族人如今无存 曾生活在中原地区(图)
  2010/02/07 07:34 来源:重庆晚报
  
    
  最近,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中国实际上并不存在纯种的汉族人,甚至连汉族的概念,在DNA检测下都已经不复存在。
  
  汉族:曾经生活在中原地区
  
  “我们一般认为汉族人属于中原人”,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小东告诉记者,最近,他刚刚完成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变迁的DNA研究。在中国历史上,中原这个范围主要是现在的河南,还包括山西南部,江苏西部及安徽西北部少数地方,也就是说,只有居住在这里的人才算是中原人,也就是比较纯粹的汉族人。
  
  “但这个说法又不对了,在商周时期,建都于今天西安的西周肯定属于汉族,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同样诞生于陕西的秦则直接被定义为戎,成了少数民族。”谢小东说。“因此,汉族只是某一时期人为的地区性划分,这个民族并不具有其特定的定义,只是为了与周边相区分而建立的。”
  
  而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即使曾经被确切定义为汉族地区的居民,也发生了大规模迁移。由于服兵役、逃避战乱、因罪流放等因素,汉族一直在从中原地区向南迁移。
  
  “根据研究,现在的客家人倒是很纯粹地继承了当时中原人的文化传统,比如他们说古语,风俗习惯也有历史痕迹,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原人,但他们现在只能以少数族群的形式存在了。”
  
  “中国不存在纯种汉族人与长期的大规模人种迁移也有关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周边少数民族甚至周边国家都在不断与汉族融合。”
  
  
  回族:一度随成吉思汗远征
  
  回族的名字来自成吉思汗的一支部队:回回探马赤军。成吉思汗平定西部后,便把这支特种部队向东调度。随着成吉思汗的战略部署,回回探马赤军便分散在各个角落,随后成为回族,按照当初的部署分布在中国各地。
  
  “成吉思汗曾在甘肃一带驻扎了大量的回回探马赤军,于是现今甘肃省境内回民人数比较多。”
  
  更多的回回探马赤军随成吉思汗进攻南宋,随地驻扎,“其中在攻打南宋咸阳城一战中,回回探马赤军利用阿拉伯的火炮,把三年没有攻下的咸阳城城墙打出缺口。”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进行大规模DNA检测后确定,这里的回族来源于今天的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
  
  
  越族:随海平面上涨而迁徙
  
  “越人,也就是河姆渡人,是曾经在中国南方比较兴旺的民族。”谢小东说。
  
  根据考古发现,越人随着海平面上涨逐渐向内陆退缩,最后向湖北、江西、广西迁徙,并最终在广西消失。
  
  “这种消失并不是人种的灭绝,而是完全与当地民族融合,最终自身民族彻底消失,包括语言和文字,但他们的遗传基因却依然顽强地存在。”
  
  
  西夏:种族灭绝后彻底消亡
  
  “成吉思汗在进攻西夏时,遭到了空前的抵抗,最终连成吉思汗本人也死在了西夏,这让成吉思汗的军队非常恼火。”谢小东说,蒙古军队对西夏进行了种族灭绝政策。“他们的文化、历史也全部损失殆尽。”这种损失彻底到,即使现代的人种学家刻意去寻找西夏人的基因,也完全找不到范本。新华网
  
  
  新闻纵横:中国人种之谜:纯种汉族人消失了吗?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小东称,他最近刚刚完成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变迁的DNA研究,纯种汉族人已不存在,“与长期的大规模人种迁移有关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周边少数民族甚至周边国家都在不断与汉族融合。”
  
  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总人口约为13亿。根据统计,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
  
  但是,中国是否存在真正的汉族人?他们应该长什么样子?现在住在哪里?现在的汉族人,除了拥有血统外,还有什么“根基”?
  
  最近,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中国实际上并不存在纯种的汉族人,甚至连汉族的概念,在DNA检测下都已经不复存在。
   汉族:曾经生活在中原地区“我们一般认为汉族人属于中原人”,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小东告诉记者,最近,他刚刚完成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变迁的DNA研究。在中国历史上,中原这个范围主要是现在的河南,还包括山西南部,江苏西部及安徽西北部少数地方,也就是说,只有居住在这里的人才算是中原人,也就是比较纯粹的汉族人。
  
  “但这个说法又不对了,在商周时期,建都于今天西安的西周肯定属于汉族,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同样诞生于陕西的秦则直接被定义为戎,成了少数民族。”谢小东说。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人一般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但根据研究,黄帝发源于今天的甘肃沁阳到天水一带,炎帝发源于陇东到陕西的黄土高原地区,这些地区实际上都不属于中原。“这些地方曾长期被成为北狄。”
  
  “因此,汉族只是某一时期人为的地区性划分,这个民族并不具有其特定的定义,只是为了于周边相区分而建立的。”谢小东告诉记者。
  
  而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即使曾经被确切定义为汉族地区的居民,也发生了大规模迁移。由于服兵役、逃避战乱、因罪流放等因素,汉族一直在从中原地区向南迁移。
  
  “根据研究,现在的客家人倒是很纯粹的继承了当时中原人的文化传统,比如他们说古语,风俗习惯也有历史痕迹,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原人,但他们现在只能以少数族群的形式存在了。”
  
  “中国不存在纯种汉族人与长期的大规模人种迁移也有关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周边少数民族甚至周边国家都在不断与汉族融合。”
  
  经过大规模血样检测,现在,大多数内迁少数民族的来源及走向已经得到了确定。
  
  
  探寻中国人种之谜  
  
  人类根据不同肤色被划分为三大人种,中国人属于什么人种呢?
  
  按照人类学家研究,全世界的各种人种都属于同一物种,有着共同的起源,大约在距今5万年前,人类体质发展到晚期智人阶段。与此同时,世界上的三大人种也基本形成按照人类学家分类,当代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和南亚类型。蒙古人种的主要特征是:体形肤色中等,头发直而硬,体毛和须发较少,脸扁平,鼻宽度中等,鼻梁较低,唇厚中等,眼睑大多有内毗褶且眼角有角度(俗称蒙古眼),高眼眶,顺骨突出,多铲形门齿,面骨平扁,少体味。
  
  中国文明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境内发现的人骨化石全都属于原始蒙古人种,属于晚期智人,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晚期智人是我们的直系祖先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紧靠发现北京直立人的第一地点,曾发现了山顶洞人化石,其中有三个比较完整的头骨。
  
  经著名人类学家魏敦瑞观察,其中一个男性头骨在测量上很像某些西欧智人化石,从外形观察却应确定为原始蒙古人种;另一个女性头骨很像美拉尼西亚类型;还有一个女性头骨则像爱斯基摩人类型。因此,他得出了一个奇怪的推测:这些山顶洞人是由外地迁来的居民,因受到原住当地的蒙古人种的攻击而绝了种,所以后来的中国人的体质特征同他们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后来的学者重新研究了山顶洞人的三个头骨.认为魏敦瑞过分地强调了三者的差异而对其共同性估计不足,实际上三者都应代表原始蒙古人种,与中国人、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特别相近,是上述几种人的共同祖先,并不是几种人聚集到了一个山顶里。
  
  山顶洞人就属于中国的晚期智人,他们的脑量为1300--一1500毫升,在现代人脑量的变异范围内,脑内动脉支也同现代人接近,说明其智力发达程度已与现代人接近了到了公元前5000年一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中期,中国的北方出现了仰韶文化,它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河南大部、山西南部、河北北部和甘肃、青海河套地区,至今已有一千多处遗址被发现,覆盖了中国文明早期的核心地带,影响中原大部分后来文化,是中国文明的主千。仰韶文化的居民以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为主体,包含一些中亚、南亚因素,是东亚蒙古人种的主体文化。这个时期的古人已开始大规模的村落定居生活。
  
  在仰韶文化的各遗址中,村落遗址尤以姜寨最为完整。姜寨遗址建立于公元前4600年----公元前3690年,位于陕西省临撞县城北的姜寨,面积为5500平方米,呈圆形,村周围有宽深都为2米的护村壕,村中央居住区是一个广场。村落以氏族为组,有5组建筑群共100多座房屋,每个氏族有一个大型公房,为中小型房屋所环绕。房屋有地穴、半地穴、平地起建三种,多间房也逐渐流行。房屋多用三合泥铺地,木骨泥墙。全家以老母亲为中心,全家居于中房中,育龄妇女在小房中接待男友,而成年男子平时则住在大公房中,是典型的母系氏族。
  
  这时的农业已高度发展。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虽然这里的气候干旱.年降水量较少,但雨水多集中在夏季,有利于抗旱作物的生长。加之这里的黄土由于风成起因,土壤结构均匀,松散,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供水性能,而且土壤中蕴含着较高的自然肥力。这些条件,就使得这里种植谷物极易获得铃高的收成。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改造自然所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功。文明的产生是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所以说,仰韶文化莫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生活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古人,无疑是中国人的祖先。
  
  人类学家的研究还表明:中国人的人种特征很大程度上是适应东亚中纬度的地理环境的,中等身材,中等肤色与中纬的日照、温度相应,“蒙古眼”、平鼻可能与中亚寒冷的多风沙气候有关。
  
  但是,中国人的人种构成也不是单一的,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居民可能有波利尼西亚的因素,河姆渡文化和广东发现的一些人骨化石则有明显的澳大利亚一尼格罗成分,商代殷墟发现的人头骨也包含了几种不同种族的人。因为,在石器时代以前,人类处于长期和大幅度的迁徙中,只有人类进人了有史时代,形成了地域性民族,叹缝的生活才相对稳定。因而,在中华民族形成一个独立整体和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中,总是要融汇众多的要素,即使在中华民族形成之后,也在不断地吸收着新的成分。
  
  河姆渡“20世纪中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与兵马俑、北京人、马王堆汉墓齐名,写入中学历史教科书。在这里,1973年出土了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漆器、最早的水井遗迹,最早的象牙雕刻……最著名的,莫过于出土了当时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
  
  当年参加河姆渡考古发掘的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老所长刘军记忆犹新,当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时,黑褐色的土层中闪过几粒金黄———稻谷?!刘军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难道7000年前河姆渡人就开始种植水稻了?要知道,此前一直有中国的稻谷栽培技术来自印度之说,那里发现的最古老稻谷遗存距今4300年。
  
  河姆渡稻谷堆积层的总重量竟有120吨之重!经农业部门鉴定,稻谷为人工栽培。同时,大量用动物骨头制成的农具———骨耜出土了,这些中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骨制农具,说明河姆渡人已脱离刀耕火种的时代,进入了耜耕农业的阶段。
  
  虽然此后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了距今1.2万年的栽培稻谷硅石标本,为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标本,但没有更具体证据表明栽培的方式。河姆渡耜耕农业始祖的地位,至今无人能撼。
  
  水稻、蔬菜、干栏式建筑、精美的陶器……河姆渡以高度发达的文化震惊了世人。经碳14检测,河姆渡遗址的时间更早于北方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半坡遗址。刘军说,全国目前发现的60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粮食遗迹的不到30处,出土过菜籽或蔬菜实物的算上田螺山也仅5处,其中4处在江南。“在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较之黄河流域,文化更先进,技术更发达。”
  
   河姆渡留下了太多的谜,这或许跟地理位置有关---河姆渡遗址在北纬30度线上。这是一个神秘地带,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西太平洋的“百慕大三角区”,古埃及的金字塔群,中美洲的玛雅文明遗址,以及中国的神农架、三星堆……这些自然和人类文化之谜,都分布在北纬30度线上。
  
  刘军回忆,当年挖掘河姆渡,挖到距今约7000年的地层就戛然而止,再往下,全是淤泥。看起来,7000年前已开始种稻制陶的河姆渡文明,仿佛是从天而降的。如此高度成就的史前文化来源何处?无人能解。
  
  距河姆渡遗址仅7公里处,发现一个迄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和河姆渡时间相同,规模相若。
  
  “当年4万平方米的河姆渡遗址挖掘了2600平方米,出土文物6000多件,堪称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文物密度之最。现在看来田螺山的文物密度还会超过河姆渡。”考古队员黄渭金告诉记者。
  
  尽管尚未进行碳14检测,但从出土的文物形制判断,田螺山遗址所处时代为距今7000年到5600年的1500年间,与河姆渡遗址同一时期。
  
  这里有与河姆渡相似的发现,如橡子、稻米、葫芦、蕨菜等植物遗迹,狗、牛、鲸鱼、梅花鹿、金枪鱼等动物遗骸,表明7000年前人类已开始种植谷物、栽培蔬菜、出海捕鱼、驯养动物……但这里更有河姆渡之未有,甚至是国内新石器文化前所未见的全新发现。高度超过90厘米的陶盘口釜和双耳夹炭陶罐,刻着人脸的陶支角,状如大象头部形态的陶塑残块,针孔不过毫米的骨针,通体磨光、柄部刻花的完整木桨……
  
  令人兴奋的是,令河姆渡一举成名的“干栏式建筑”,这被视为南方木结构建筑的起源,人类从“有巢氏”走向地面住宅的开始,在田螺山同样有遗存发现,而且更复杂,更精致。在遗址一角,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古埠头---这意味着,河姆渡未能揭示的7000年前氏族村落布局,有望“首次在田螺山重现”。
  
  田螺山考古队上交浙江省文化厅的报告中这样描述:田螺山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河姆渡遗址并非孤立的存在,完成了河姆渡文化“由点到面”的历史跨越。而考古队负责人、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孙国平研究员称,田螺山和河姆渡,说不定7000年前还常来常往呢。
  
  当地媒体上,田螺山被称为“河姆渡第二”,一个高度评价的称谓。轰动与厚望都寄予这个才露“冰山一角”的遗址。只因被誉为“长江流域文明源头”的河姆渡文化,到底从哪来,又去何处了,发现20余年来始终是谜。
  
  自然和人类文化之谜,都分布在北纬30度线上。田螺山,能否揭开谜底?
  
  这里的回族来源于今天的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
  ==胡扯吧,哈萨克自己的基因又来自哪里呢,
  本来在明朝时,他们还不算是一个民族呢,没有民族自觉意识。在清朝晚期与沙俄接触时,才形成了这个开始萌生自觉民族意识。
  哈萨克有“自由战士”“游荡,迁徙,”之意。这二句是哈萨克论坛说自已的。
  在成吉思汗时,这个哈萨克的基因又在个地方哪呢?(哪说当族大规模迁移过)他那土库曼哈萨克的地方没迁移过?撑死了多少人?
  一个据说西方研究,乌兹别克(中亚民族据说都是苏联划出来的)70%都来自一个父系,西方说是是成吉思汗。
  ************************************************************************************************************************************************ 中华民族的形成

中华民族,是自古以来融合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民族。虽然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但是以一个核心民族为中心,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地融合和同化别的民族,形成一种“单元性的多元化民族”。这个中心民族,在先秦上古时代,称为华族或夏族。而“华”,系指居于华山,、以玫瑰花(华)作图腾的“华族”的祖先轩辕黄帝;“夏”系指居于长江中下游,“夏族”的祖先夏后氏。秦汉以后则称为汉族。华夏民族的称谓,由此而来。

中华民族的发展,大致分为下列几个阶段。

上古先秦时代
在周朝,所谓的华夏代表的是夏商周三个氏族,包括与他们相融合的一些古氏族,其中又以周为中心。这些民族本非单纯,所以可以称之为“诸夏”。“诸夏”的详细情况,因为上古史料的缺乏,我们现在已经难以追究。“诸夏”之外的氏族,古时候称为“夷狄”,古籍中有记载的名称繁多,主要有苗、蛮、黎、荆、舒、淮夷、徐戎、嵎(yú)夷、莱夷、和夷、岛夷、百越、巴、蜀、庸、卢、微、髳(máo)、彭、氐(dī)、羌、濮、西戎、骊戎、陆浑之戎、伊洛之戎、犬戎、北戎、山戎、鬼方、狿狁(yán yǔn)、赤狄、白狄、义渠、林胡、楼烦等。这些夷狄的服饰、语言、生活习惯、都和中原的华夏民族不同。这些所谓夷狄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除了群貊(mò)之外,都和中原的华夏民族发生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春秋时北方的晋国与战国时北方的燕赵两国,都征服和兼并了许多狄人的部族和国家,并与之相互通婚。东方的齐鲁两国则完全征服并同化了东夷民族。西方的秦国,本身就是一个戎夏混合的民族,到秦始皇时代已经完全征服了西夷与巴蜀一带的氐羌。楚国原来是一个南蛮之邦,春秋时期在南方崛起,加入夏人集团。到战国时期席卷了长江流域,把荆吴苗蛮与百越的地方都收入版图。春秋的吴国也是一个荆吴与夏人的混合民族。而越国则属于南方百越民族。这两个国家先后加入了诸夏的集团,最后这两个国家的民族与土地都并入了楚国。秦楚两大强国,原本都是非夏族的国家。在各自华化了自己以后,一个华化了整个中国的西部,一个华化了南部。秦始皇以一个华戎混合的民族统一了整个中国的版图,同时也统一了文化,建立了一个众民族大统一的大帝国。这就是中华民族发展中的第一阶段。

秦汉到魏晋南北朝

匈奴的汉化

秦始皇把这个融合了诸多民族而成的大帝国中的各个氏族地方和国家一一改封建为郡县。尽可能的消除原来的部族痕迹,加强中央集权的控制。同时进一步向南北扩张版图,北方将过去群狄活动的大部分地区都收入版图,建立万里长城防御最北的匈奴。南方将版图开拓至南海,并派遣了数十万的氐戎与本朝官吏,携带家属子女去统治和开拓这块新的土地,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移民。从此岭南百越之地就加入了中国,也渗入汉人的血统。之后趁着秦汉动乱的时期,岭南诸国又纷纷趁势独立,汉武帝再次征服这些国家,并将东瓯闽越与南粤的一部分人民内迁到江淮一带,同时将内地的一部分人民迁至岭南,这又是一次有计划的民族融合,这才逐渐稳定了南疆的统治。

秦始皇和汉高祖相继统一中国的同时,长城塞外也出现了头曼和冒顿两个单于统一了匈奴诸部。在亚洲大陆的东方形成了汉族与匈奴南北对抗的局面。并且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大部分的匈奴人被汉族征服。汉武帝收降了匈奴约四万多人,都迁至内地河套地区, 设置五个属国,这就是大批的匈奴内迁的开始。这些匈奴人与当地汉人杂居,有人做了汉朝的官吏,已经与汉人完全同化。 此后,又有陆续的匈奴内迁,在匈奴的王族中甚至也有了汉人的血统。匈奴的后裔也往往以汉之子甥自居,所以在山西的五部匈奴都取了刘姓,称为刘氏五部。


胡汉的融合

匈奴衰落的时期,东北方兴起两个新的民族乌桓和鲜卑,他们都属于东胡系统。原本居住在满蒙之间的山区,以各自居住的山域得名。东汉初年,这两族都曾与中国发生战争,一部分乌桓降于中国,入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一带,另一部分乌桓就并入了鲜卑,从此鲜卑独自兴盛。之后鲜卑完全占领了匈奴人活动的地区,匈奴散成三部,一部分北匈奴远走西伯利亚、一部分归附了鲜卑、最后一部分就是归附了中国南匈奴。后期鲜卑发生内乱,部族离散,国家瓦解,残部散布于东自辽东,西至河西,沿着中国的北方边境,建立了许多的小国,情况十分的复杂。

所谓的“胡人”,是指鲜卑,氐,羌,匈奴以及匈奴的支部羯人。除了匈奴和鲜卑,在中国西方属于氐羌系统的种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先秦的氐羌族,包括了四川的的巴蜀庸与西戎,他们早已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就随秦国与汉人完全同化了。另一类则是秦汉以后的氐羌,指的是最西方的还没有被汉族同化的氐羌人。散布在今天的四川,陕西,甘肃的西部与青海,西藏一带。氐虽然与羌是两个种族,但同在西方,经常联合行动,所以合称为氐羌,混合在一起难以分辨。这些归附中国的边疆民族,在西晋的初期都环居在中国的北方,并与边疆的汉人杂居,一方面保留本民族的部族组织,一方面学习中国的语言,政治和文化。西晋时期,胡人入侵中原,占领了中原的大部分土地,建立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长期与汉人的融合,使胡人渐渐完全变成了新汉人。胡人中势力最大的鲜卑,也是汉化最彻底的,久而久之,他们也忘记了自己是鲜卑人。而中原的汉人也相应的受到了鲜卑人语言文字和文化习俗的影响。隋朝的统一,代表了鲜卑和汉人的最终结合。

胡人入侵中原之初,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人为了逃避胡人的杀戮,全家整族向江南逃难,造成一次民族的大迁徙,史称“衣冠南渡”。这批人分为三股,一部分到了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一带,最远达两广地区。一部分到鄱阳湖和芜湖一带。最后一部分定居太湖一带,远者到达江浙福建,这批远达闽粤的汉人,就成为后来的“客家人”。

随着几次的民族迁徙,中原地区的各个民族都广泛的产生接触和融合,汉人和南人结合,汉人和胡人结合,胡人和南人结合……这场大乱,急速了全国民族的大融合。直到隋朝的统一全国,东西南北的胡汉文化统一成了一个整体。


隋唐五代

隋朝统一中国后不久就灭亡了,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基业,建立了自两汉后的又一个统一的大帝国。从此,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汉人,又被称为唐人。唐朝帝国的建立,无论在文化和血统上,都代表了一个大融合后的新生民族。唐朝的统治者李氏,就是鲜卑与汉人血统混合的后人。

突厥、吐蕃及其支部

在南北朝的后期,从北方来了一个新的民族,原居住于贝加尔湖一带,初名铁勒,后统名为突厥,也就是现在的土耳其民族。突厥原本和汉族一样,是一个众多民族融合的大民族。里面包含了许多的种族和附庸的部落,如薛延陀,回纥(hé),仆骨,思结,浑等,统称为突厥诸部。突厥由贝加尔湖向南迁移,散居在长城以北,占据原来匈奴之地。突厥在南北朝末年开始强盛,到隋朝时势力更大,活动范围也更大,因此分为东西两部。东部在中国北方,以阴山为活动中心。西部在阿尔泰山葱岭一带,控制着西域。唐太宗时与突厥发生激烈战争,突厥的主力被击溃,可汗被俘,一部分突厥人向北逃往,一部分突厥降附了唐朝。唐太宗把这批降附的突厥人安置在北方沿长城一带,东起今山西朔县,西到今宁夏灵武,设置了许多都督府与羁靡州以统治之。这些突厥的部落和他们的附庸民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太宗后,这批突厥反复地叛变和降服,经过唐朝长期的讨伐而日渐衰微,情况类似于汉代的南匈奴。

西方的西突厥强盛之时,横跨葱岭,统治整个亚洲的中部,可汗庭设于伊犁河流域,与唐朝争夺天山南北西域诸国的控制权。唐朝从唐太宗到武则天时,多次兴兵远征西突厥,几次将西突厥驱走,但是西突厥屡次回击,西方经常时一派混乱的局面。后来吐蕃强盛,侵入西域,西突厥遭吐蕃与唐的两面夹击,也日渐衰落而离散。其中一部分西突厥留在西域,成为今天的新疆诸族。一部分原走西亚,日后几经变迁,成为今天的土耳其人。因此欧洲常将中亚洲地区称为土耳其斯坦,称中国的新疆地区为东土耳其斯坦。

唐朝多年与突厥交战,并且收服了许多突厥的部族。这些归附的突厥部族,杂居中国的边境地区,自然而然的与唐朝的边民通婚、同化。许多突厥的降将,如阿史那杜尔,阿史那承庆,执失思力,契苾何力等。这些人都做了唐朝的高官,他们的子孙自然就成了唐人。唐朝的宗教和民族政策对异族很少有歧视,所以在唐朝统治的二三百年中,广泛的吸收了许多的异族与异族的文化,从而扩大了中华民族的内容。

突厥中一个重要的支部就是回纥,回纥在唐太宗时附庸于唐朝。后来渐渐独立出来,唐玄宗时是回纥的全盛时期,灭掉了东突厥,占领了东突厥的领地,东突厥众部一部分归附唐朝,另一部分就并入了回纥。安史之乱时,回纥成为了中国北方的一个大国,声势几乎相当于当年的匈奴和突厥。后来回纥在唐末时发生内乱而衰败,吐蕃攻其西,黠(xiá)戛(jiá)斯攻其北,回纥瓦解四分五裂,一部分投降吐蕃,一部分投降黠戛斯,一部分投降了西北方的西突厥的别部葛罗禄,一部分南下归附了中国。归降中国的有三万多人,安顿在幽州到河东一带,许多酋长得赐了国姓李,成为汉人。后来散布在西北的回纥人都信奉了伊斯兰教。因此汉人将伊斯兰教称为回教。这些回纥人就成为了日后的回族。

西羌民族在隋唐时建立的国家有吐谷浑与吐蕃。吐谷浑见过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国中有一部分鲜卑人,并非单纯的羌人国家。所控制的就是今天的青海地区,隋唐两朝相继出兵吐谷浑,将吐谷浑征服,吐谷浑成为唐朝的西藩。后来吐蕃强大,入侵吐谷浑,吐谷浑被吐蕃击溃,一部分逃往到凉州,散居于今天宁夏甘肃一带,归化了唐朝。另一部分并入了吐蕃。

吐蕃是羌人建立的一个大国,势力范围就是今天的西藏地区,在唐朝开始强盛,与唐朝接触频繁,屡和履战,唐朝为了怀柔吐蕃,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于弃宗弄赞,唐中宗时将金城公主嫁于弃隶缩赞,于吐蕃和亲,使中国的血缘与文化输入了吐蕃。

帮助唐朝剿平庞勋黄巢之乱的沙陀人也是突厥的一个支族。原住在今天新疆巴里坤湖地区,又称沙陀突厥、回纥强盛时期附于回纥,吐蕃强盛时期又附于吐蕃,吐蕃以高压政策管理这部分沙陀,致使后来三万沙陀人在酋长朱邪执宜的率领下逃入中国境内,向唐朝请求庇护。唐宪宗将他们安置在阴山盐州一带,封朱邪执宜为金卫吾将军。后来朱邪执宜又率众部迁到河东,帮助唐朝讨伐藩镇。执宜死后,传子朱邪赤心,帮助唐朝平了庞勋之乱,被赐名李国昌,李国昌之子李克用又助唐朝剿平了黄巢,被封为河东节度使,居太原,河东地方也成了沙陀人的地盘。李克用之子李存勖(xù)领兵南下,灭掉后梁,入主中原,这就是五代十国中的后唐。后唐与石敬瑭建立的后晋,刘知远建立的后汉,刘旻(mín)建立的北汉,这些国家都是沙陀人的国家。这部分沙陀人,入主中国境内建国以后,不久就与汉人完全同化从而消失在无形之中。


南疆蛮夷
散布在东南长江上游地方的蛮夷,自古以来种族繁杂。有金沙江流域的乌蛮和白蛮,也就是后来的摆夷人。他们的部落原属于唐朝的剑南节度使与云南太守管辖。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突然叛变,后来建立了一个南昭国。南昭攻陷了安南都护府,占据了今云南全境,与贵州广西和越南的一部分达一百多年。这段时期的南昭之乱,打破了蛮汉的隔离,促进了蛮汉间的融合,又因为南昭之乱,引起了庞勋之变,再引起了流寇之乱,造成继两晋之后又一次民族的大播迁。

原来在唐懿宗咸通初年,在徐泗淮水流域招募了一批戌卒,前往桂州(广西桂林)讨伐南昭。这批戌卒在桂州哗变,劫夺粮库,拥粮料判官庞勋为主,降徐泗回窜。从桂林到湖南到江淮,一直流窜到徐州,攻陷了彭城,江淮一带大乱,史称庞勋之变。后来朝廷将之伐平。不久濮州人王仙芝与曹州人黄巢纠合庞勋的余部,起兵造反。他们由河南进攻淮南,由淮南进入浙江,由浙江转入江西,由江西又攻入福建,再由福建辗转南下,一路攻占了广州,之后退回福建,出湖北,经安徽,过淮河,西北攻洛阳和长安,战火燃遍全国。这次战争引起全国人民的大骚动,往往是甲地的居民逃到乙地,乙地的居民又逃往丙地。这场混乱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实际上就十唐末藩镇之乱的延长,是军阀之间的割据。在这各霸一方的局面中,一批流民随着王建而迁居于四川,一批流民随马殷迁居到湖南,一批流民迁居于两广从而建立了刘隐的政权,一批流民迁居于福建,建立了王审知的政权。现在许多福建人,祖先就是随王审知入闽。


契丹的崛起
东北方继鲜卑人后兴起并侵入中国边境的东胡人,又奚与契丹。奚人住在今河北省北部,唐太宗时一度内附,唐朝设饶乐都督府,并赐其酋长李姓。奚人人口不多, 而契丹则是一个大族,在南北朝的末年,契丹的活动范围很广,北接室韦(东胡系统又一民族),东邻高丽,西南至营州,约今天的辽宁到冀北一带,与奚接壤。唐初有一部分契丹归附了中国,唐太宗于其地置归诚州,并设置了松漠都督府,酋长为刺史都督,也赐了李姓。这部分归附了的契丹人,后来叛服无常,奚人此时也被其吞并,唐朝屡次讨伐。唐玄宗时安禄山因讨伐契丹立功,官至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

当时中国东北一带民族的情况很混乱,这些奚人契丹人中,归化中国居入边境的为数也不少。除了奚人契丹人,还有突厥的残部,以及许多匈奴、鲜卑、突厥血统混合的杂种胡人,如安禄山,史思明都是营州杂胡。安史之乱史,安史率领的部众里,就有许多的杂胡和奚、契丹人。从安史之乱到藩镇之乱,东北今河北山东地区饱受杂胡的蹂躏,结果却是加深了民族间的融合。


西夏为党项族所建,而党项族又是以党项羌为主体,吸收氐、羌、吐蕃以及西北地区其他民族成分而形成的重要民族,其发展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西夏建国后,势力迅速扩大,相继与北宋、辽、金、南宋形成鼎立局面,盛时辖今宁夏、陕北、甘肃西部和内蒙古的一部分,为我国西北部的开发、统一与西北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源于黑水靺鞨,崛起于东北的女真,灭辽亡宋建立了金。金灭辽,承继了辽文化,直接与汉文化相碰撞。尤其是在南下的过程中,金把大批俘获的汉人迁往东北,又把大批的女真人迁出故地,散居契丹、汉人地区。这种民族间的迁徙、杂处,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在宋的南部,吐蕃统治下的青藏高原诸部族,大理国统治下的乌蛮、白蛮等民族,南僚蛮诸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彼此间的融合以及与宋的交融。

  这一时期,各大政治实体之间,在冲突与纷争的同时,还通过遣使、朝贡、互市、联姻等方式进行频繁交往,进行更为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其结果不仅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融于汉族,还有不少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具体如契丹人在南宋时大批进入中原,至元代中叶已被元朝政府视同于汉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所列汉人8种就有契丹人,元代后期“契丹”之名便逐渐消失了。女真人的内迁从金太宗至金末,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金宣宗因受蒙古人的压迫迁都汴京,内迁的女真人更多,约占女真人总数的一半。他们与汉人错杂而居,互为婚姻,改用汉姓,提倡儒学,女真人的民族特色已逐渐丧失。元代统治者将女真人、汉人、契丹人同列为第三等级,政治待遇相同,这在客观上消除了女真人与汉人的民族畛域,促使女真人更加汉化。迨至元末,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汉族中了。

  清代民族融合
清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一个重要时期。较之前代,这时的民族融合、民族交往波澜壮阔,高潮迭起,并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实现了满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之间大融合。早在清军入关,满汉之间已经有了接触。清军入关后,随之满族大批迁入关内,客观上打破了满汉之间的地域界线,形成了交错杂居的局面。同时,为了巩固统治,满清统治者还主动寻求与汉族地主阶级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上层的联合。这样,在多民族长期的杂居相处中,满族因融入汉族和其他民族成分而日渐壮大。同时,也有部分成员分离出去,融入其他民族。这种血缘的交流,既有利于满汉之间的融合,又密切了各兄弟民族间的关系。

  其次,边疆地区各民族的融合较前代有所加强。清初,今天我国境内的55个少数民族已基本上形成,他们主要分别在边疆地区,呈大杂居、小聚居、普遍散居的状态。清朝定鼎北京后,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册封了西藏宗教首领和派驻藏大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这在客观上,既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又有利于边疆各民族间的融合。如清代在对北部边疆的经营与管理中,先是把散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族迁入东北腹地。接着,又经过多年的征战,控制了蒙古高原及迤西地区,推行“盟旗制度”,以统治归附的蒙古各部。同时,内地汉族人民因战乱、灾荒、饥馑等诸多原因,亦大量流入北部边疆,与他族杂居。这种不同民族成分之间的辗转流动与交错杂居,在北方广阔的地区,掀起了以汉、满、蒙古的融合为核心,维吾尔、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族也纷纷卷入的民族融合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