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测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3:01:35
第一章 对阅读与阅读教学的认识
我们讨论学生阅读能力的测试先要从什么是阅读和阅读行为谈起。因为阅读测试要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学生终生阅读。下边先看有关阅读和阅读行为的几个材料 :
什么是阅读
吸收论: “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叶圣陶)
筛选与思考论: “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章熊)
领会—获取—认识论: “阅读文章是透过书面语言,领会其意义,从中获取思想和学习语言的活动程序,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朱绍禹)
构建意义论: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会)
上述不同的说法反映了对阅读的不同认识。显然按现代解读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解释,在读者、文本、作者,三者的关系中读者应该处在中心位置。我们认为就语文教学而言,阅读的任务是:积累言语知识,理解、鉴赏评价文本;构建对生活和社会的认知,构建对学习活动的认知。通过阅读行为的描述可以帮助大家对阅读有进一步的认识。
阅读行为的描述
阅读是能动和复杂的过程,包括多种不同的行为。读者通常在开始时对文本形成初步的看法,然后搜索自己关注的信息。按照这种最初看法,读者与文本发生逐级递增的互动,包括理解、解释和评价他们所读的文本。他们借助以前的阅读体验和以前的知识,对文本将要表达的内容形成假设,随着阅读的继续,他们修正最初的看法和修正和补充自己的知识基础。读者不断取得新的理解并把它们融入到正在进行的理解建构过程当中。好的读者会注意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过程,认识到文本中不合理的东西,利用一系列策略增进理解。好的读者还能对文本的优劣做出评价,这种评价能够影响自己对文本各层面内容的“吸收”,决定自己的态度或行为是否受到影响,并根据阅读的目的(兴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应用性阅读)和情境(阅读的环境、时间、阅读者的状态等),来调整自己的阅读策略。好的读者能够利用从文本中学到的思想和信息,扩展他们对主旨的思考,从事特殊的任务,或者从读过的内容得出某种结论或进行总结。
初中 生的阅读教学目标
初中生的阅读行为自然也符合上述描述,但有其特点: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通过初中阅读教学达到:在阅读过程积累知识(文章、文学、语法、修辞),在阅读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提高理解能力、学习鉴赏和评价作品。学会从文字资料中汲取意义,联系现实生活,获得体验、启发和乐趣。在阅读过程中进一步学会阅读,从而喜欢阅读。 在今后的教育阶段,阅读是他们学习所有课程的技能基础。
《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如下: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阅读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
3.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 能区分写实与写虚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 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10.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 诵读古代的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12.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80 篇。
13.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 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类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阅读教学目标解析表
初中阅读教学目标是在小学高年级阅读目标基础上制定的。自然要涵盖小学阅读的教学目标。我们列表做一比较:

小学高年级
初 中
阅读方式 1 、诵读优秀诗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 300字。 3、学习浏览。 4、尝试进行探索性阅读
养成默读习惯,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阅读文本 说明性文章和叙事性作品
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议论文、浅易文言文
知识与 积累 1 、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2、背诵优秀诗文 6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
1. 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 区分写实与写虚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3.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4. 背诵优秀诗文 80 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
阅读能力 1 、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 4、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5、、能抓住要点,了解事件梗概。 6、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8、体会诗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9、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1. 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 欣赏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 区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第二章 对阅读能力及其测评的认识
阅读能力是指: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及其经验,重新建构阅读材料意义的能力。它具有外在的表现形式,即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 ; 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构建的阅读材料的意义,即回答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个,为什么这么写,如何评价、联想了什么等问题。故而阅读能力评价要从两方面进行:对阅读行为的评定和阅读能力的测试 。

阅读能力测评的基本原则:
1、 评价促发展的原则
淡化考试排队,加强诊断和自我评价反思。
2、 全面多维性原则
既重能力测试,更重视阅读素养—兴趣、习惯、行为的培养
3 、引导激励性原则
重视正面引导的作用,通过评价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多激励表扬,让学生有成就感。
4、 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加强自评的指导,在自评中学会提高阅读素养。
5、 测试量表化
测试题科学,分布合理,对应阅读能力点,便于对学生做诊断。
第三章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性评价
什么是阅读能力的形成性评价
阅读能力的 形成性评价是在阅读活动中进行的,与学生的阅读学习紧密联系。它主要评定学生学习任务哪些掌握了,掌握的程度,哪些没掌握。帮助学生通过评价,分析自己在阅读方面应该达到哪些要求,所取得的进步、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自我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从而学会学习。
实施阅读能力的形成性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由于评价的阅读能力的许多要素(阅读兴趣、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等)无法用测验的方法进行,因此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日常阅读观察并结合学生对自己阅读行为的观察和反思进行。
2. 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按照《课程标准(实验稿)》各学段的阅读要求制定。
3. 评价的方式主要采取学生调查问卷和学生阅读学习活动的观察(教师观察和自我观察反思)。
初中生阅读能力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与形式
评价内容的两个维度五个方面
一.阅读认知因素评定
1. 阅读方式评价
2. 阅读策略评价
3. 阅读习惯评价
二.阅读非认知因素评定
4.. 阅读兴趣与态度评价
5. 课外阅读评价
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的对应表

调查问卷
活动观察评价
专项活动
综合活动
学生语文阅读方式



学生语文阅读习惯


学生语文阅读策略


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学生语文课外阅读


注:打“※”号的栏目表示评价内容通过对应的评价形式进行。
调查问卷的编制
学生对问卷的问题直接回答,回答可以是自陈式的,也可以是选择式的。
问卷自陈式的:
1、你在节假日有阅读书报的习惯吗?
2、你最喜欢阅读的课外书是哪一类?
3、你阅读时有查工具书的习惯吗?
问卷选择式的
1、你和别人经常交换阅读过的图书吗?( )
A.经常 B.很少 C.偶尔 D.不交换
2、你最喜欢和谁交流阅读后的体会,请依次排出前两项( )
A.同班同学 B.父母 C.朋友 D.家里的亲友
调查问卷的答案会有偏误,因为被调查者可以不真实的问答,或者对问卷的内容不理解。做调查问卷时一定要避免和学生的利益产生联系。
语文阅读活动评价的编制与使用
在实际中,运用形成性工具的活动观察评价不应该拘泥于本活动观察评价所设计的活动样式,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教学安排及教学进度,合理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行形成性评价。本活动样式仅提供一个活动组织的样例,以便教师进行活动组织,在实践中设计、组织、实施对小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活动观察评价中设计的活动目标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能力形成性评价,学生的重点是认真参加活动,而教师的重点是进行评价。因而,教师在精心组织活动的同时,必须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始终注意用于评价的原始资料的收集和记录。
2、 语文阅读活动的形式不拘一格,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语文阅读活动。但在活动设计中,活动的评价目的必须明确,活动的评价内容必须具体,活动选择的评价的手段必须有效。特别是活动中使用的评价指针要尽可能选择客观的、可观察的、易于数量化的外显性行为。
3、 活动观察评价必须与教学紧密相结合成为阅读教学的有机构成,它属于一种相对集中的评价方式,是通过教学中较为集中地活动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阅读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价。因此,活动观察评价不能代替教师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记录,并且在进行活动观察评价时应该参考学生的平时表现及来自同学和家长的信息。
4、 活动观察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语文阅读能力测验无法进行考查的语文阅读素质方面。因此,活动观察评价是一种与语文阅读能力测验并行的对学生阅读能力评价的方式,它不能代替语文阅读能力测评。但阅读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可以和语文阅读能力测验结合。
5、 活动观察评价与调查问卷的评价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合。但调查问卷属于自陈性测评,是学生自己的问答,可能会出现学生有意识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回答选择。因此,活动观察评价和调查问卷的重合的某项评价内容在进行评价时出现较大差异时,以活动观察评价为主。教师也可综合两种评价方式所得的结果对学生进一步进行分析。
6、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意见包含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用学生能理解的话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的优点与不足进行评价;另一部分是向学生提出以后学习的建议。评价意见中不出现学术性名词。
7、 所有的评价材料、评价记录和评价结果教师必须装入学生语文学习成长袋中,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成长的过程,发现自身语文学习的问题,获得学习进步的激励。评价资料的保存也有利于形成评价体系,使学生评价系统、连贯,便于教师及时、迅速了解学生,进而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专题活动的观察评价
示例:诗词背诵活动
教师观察评价学生诗词朗诵水平,观察评价从五方面进行:
A. 读音正确 优良 较好 努力
B. 背得准确(多字少字) 优良 较好 努力
C. 背得熟练度 优良 较好 努力
D. 停顿与节奏 优良 较好 努力
E. 感情得当、充沛 优良 较好 努力
综合活动的观察评价
示例:
活动名称:走近袁隆平
活动内容:组织学生集中阅读有关袁隆平的各种报道和杂交水稻的有关资料。
活动目的:全面评价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基本状况
活动时间:学期中实时进行。学生自主阅读及活动约四日(每天 60分钟),班级集体活动一次。
活动过程:
1. 活动准备。自由分组,每组 5-6人,确定负责人。每组收集有关的阅读材料若干份(每人平均至少一份。阅读材料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等)。
2. 活动启事。宣布活动安排,自主活动四天,各组每天集中活动 60分钟。各组根据本组收集的书籍,制定本组活动计划,其中包括:每个成员计划阅读的书目,成员之间交流的顺序,每日活动的具体安排等。各组每天的具体活动包括以下内容:阅读书籍,制作科学家的小档案,讲有关袁隆平的故事会,做“我的科学梦想”交流。最后一次自主学习活动,安排本组在班级集体活动中的人员及相关事件。
3. 自主活动。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相关活动,教师在对各组进行指导过程中,对学生轮流详细观察,认真记录,及时进行评价。
4. 集体活动。
①袁隆平简介展示,各组将本组的简介集中展示。学生进行评比 .
②各组选出代表参加故事会比赛。
③“我的科技梦想”宣讲。
注:每组的每个成员必须独立参加一项或两项活动。
活动评价:
活动中教师依据观察填写学生阅读能力形成性综合评价表(见下表)。活动后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综合评价划分学生的阅读能力,评价等级分“优良”、“较好”及“努力”三级。同时教师根据以上内容对学生的语文阅读综合能力进行形成性定性评价,对级别为“努力”的学生要具体分析优缺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改进计划和实施保障。
附: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形成综合评价表
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形成综合评价表
年    班      姓名
评价
内容
评 价 指 标
权重 评价等级 得分
优良 较好 努力
阅 读
方 式
阅读中能够默读,每分钟不少于 400字。
5%
阅读中能通过略读很快的阅读材料。
5%
阅读中根据不同的文本形式调整阅读方式。
5%
阅读中能通过浏览的方式进行信息提取。
5%
阅读中能够根据阅读需要合理调整阅读速度。
5%
阅 读
策 略
阅读中能够借助上下文推测、理解词句。
5%
阅读中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标使用不同的阅读方式。
5%
阅读中能够积极地展开推断、假定、联想等思维活动。
5%
阅读中能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主旨句。
5%
阅读中能够注意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5%
阅 读
兴 趣
喜欢书籍,积极参加阅读活动。
5%
阅读的内容广泛,有个人独特的阅读倾向。
5%
阅读中个人情感体验强烈、明显。
5%
阅读中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5%
通过阅读能够产生愉悦感、成就感。
5%
阅 读
习 惯
能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帮助阅读。
5%
能够根据需要通过阅读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5%
阅读后习惯谈论、思考阅读的内容。
5%
基本养成每天读书看报的习惯。
5%
能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阅读,查找资料。
5%
学 生
自 评
教 师
评 价
家 长
评 价
第四章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测试
阅读的过程与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测试和阅读过程是密切相关的。从视觉和思维的角度看: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理解,由理解再到鉴赏评价,由鉴赏评价再到发散延伸。
从学习者的角度看:阅读是积累知识,理解、鉴赏评价文本,构建认知的过程。积累知识中的知识是指言语知识(字词、句法、修辞等)、文学、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等。理解是指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的解释、分析、概括。知识的积累和理解是密切相关的。鉴赏评价是指对文本的语言、构思、材料、观点的赏析和评价。构建认知既包括理解和鉴赏评价还指通过阅读对生活、社会有新的感知、体验、体悟 ; 并对阅读的学习过程有新的体验和认识。这个过程的每个要素都可以作为测试的内容。据此,我们可以把测试中的阅读能力分解为理解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发散延伸能力。
测试的文本类型及测试内容
目前是怎样测试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呢?我们以近三年全国中考阅读试卷做分析的依据。其测试的文本类型及测试内容主要如下:
(一)古诗词(多选唐宋比较浅显的作品)
1. 概括诗词内容 如:某首词的上阙写的是什么,下阙写的是什么。概括诗人在诗中写的所见所闻等。
2. 理解思想感情 如:诗中用了两个典故各抒发了什么感情。
3. 赏析词句 如:说说诗中加点词的作用,赏析某一两句的妙处。
4. 分析写法 如:诗歌用了反衬的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 描写画面 如: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描述某一诗句展现的画面。
(二)文言文(多选 150-400字的浅易短文 ,有的加注)
1. 文言虚词和实词
虚词主要有:之、其、以、于、是、为、然、焉、乎、或、而、且等。
实词大致涉及 200-300个常用词
2、翻译语句(最少 4个字,最多 25个字)如:“长烟一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 知识积累 主要涉及文学常识、成语典故两方面。
4、 文意的理解 涉及主要内容、人物特点、结构层次、思想感情等。
5、 写法分析 如:文章写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6、 发散拓展 如:就文章的某一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
(三)现代文学作品
用于测试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文学作品涉及叙事类散文、抒情类散文、写景类散文和小说。选材的内容依次为 :家庭生活、对人生的思考、自然天地、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
测试内容主要是:词句的理解、要点的提取、结构的梳理、内容的概括与解释、写法的分析、作品的感受等。
测试题型为:判断题、简答题、表述分析题。
(四)说明文
选材内容依次为:科技环保、自然现象、文化风俗、建筑、动物世界等。
测试内容主要是:词句的理解、词句作用的解释、说明方法、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要点概括、信息推断等。
(五)议论文
初中议论文测试大多选自报刊时文和随笔,篇幅较短,结构也比较简单。选材依次为:人生价值与生活态度、教育与治学 、社会与自然等。
测试内容主要是:文章中心论点的把握、议论层次与内容的分析、词句的理解、作品的感受等
阅读测试点的分析
不同的阅读测试理论对测试点的分析是不同的,但仔细对比,只是说法和分类有异,实质是大同小异。下边介绍几种分析。
一、三分法——经合组织的阅读测试 plsa
(一)获取信息:在文章中找出一个或多个信息。
影响获取信息任务的难度要素:
1. 找信息的数量
2. 找信息的条件数量
3. 找出的信息排序的要求
4. 信息的凸显性
5. 对上下文熟悉的程度
6. 文章的复杂性
7. 迷惑性信息的出现和强度。
获取信息题难度的五个等级
1. 找一项或多项独立明晰的陈述性信息。
2. 每项信息对应不同标准,处理迷惑性信息。
3. 认出信息间的关系,每个信息对应不同的标准,处理迷惑性信息。
4. 找出、排列、联接多个内隐信息,信息对应多个标准,并在不熟悉的文章中,推断哪些信息与任务有关。
5. 找出、排列、联接多个内隐信息,有的信息在文章的主体之外,推断哪些信息与任务有关。处理各种似是而非的迷惑性信息。
(二)理解文意:指建构意义和从文章中一个、多个部分中作出推断和解释。
影响理解文意任务难度的要素:
1 .理解的类型(容易的—文章的主要意思—文章内部的关系—上下文中语句的意义—类推、推理—难的)
2 .文章的长度
3 .思想与信息的明晰度
4 .迷惑性信息的多少
5 .文章的熟悉度。
理解文意题难度的五个等级
1. 文章是熟悉的话题,认定主题与作者的意图,有关的信息在文中凸显。
2. 认定文章的主要思想,理解结构关系,或作简单的分类,或在局部中解释意义,有关信息不凸显,只要做简单的推理。
3. 联系各部分认定文章的主要思想,理解某个关系,解释词语的意思,考虑多种标准进行比较、分类,处理迷惑性信息。
4. 运用较难的推理去理解,在不太熟悉的文中运用分类,依靠文章整体解释部分的意义,处理含糊,与预期相反的思想及消极的思想。
5. 解释有细微差别的语言的意义,或说明对文章的充分和详细的理解。
(三)思考评价:指把文章和自己的经验、知识及思想联系起来。
影响思考评价任务的难度要素:
1 .思考类型(最容易的—把文章和经验简单连接和解释——要求假设和评价)
2 .文章以外的知识的熟悉
3 .文章的难度
4 .理解的水平
5. 把任务和文章共有的因素联系起来的明晰度。
思考类型题难度的五个等级水平
1. 把文章的信息和日常的知识联系起来。
2. 把文章和外部信息进行比较、连接,或运用经验和态度来解释文章的特点。
3. 连接、比较、解释或评价文章的特点,说明对文章的详细理解并与日常知识联系起来,或利用不寻常的知识。
4. 运用知识进行假定或批评性地评价文章,精确理解又长又难的文章的意义来联系生活。
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批评性评价和假设,依靠对又长又难文章的深刻理解来处理和预想相反的概念。
二、九分法
我国的 莫雷教授把阅读活动分为五个过程,九个测试点。见图示:
类 别
子活动名称与测试点
文章微观理解 阅 读
文章词句的理解(词句在文本中的意思)
文章语境的理解与连贯性推理(指代内容、句间的意义关系)
文章宏观
结构性阅读
文章布局谋篇的理解(层次结构)
文章写作意图与表现手法的理解 (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人物、事件的观点:文章写法等)
文章宏观
信息性阅读
文章重点信息的把握 (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文章潜在信息的推论 (通过推理得知文章中没有明确表达的信息)
文章评价性
阅 读
文章评价与鉴赏(审美和价值的判断)
文章发散性
阅 读
文章独特的领悟与迁移(联想延伸有意义、独特)
三、四分法
美国全国教育进步评估中的阅读测试把测试点四分:整体感知、形成解释、联系自身、作出评价。
整体感知是指从总体上理解文本,就是要求读者必须将文章看成一个整体并形成对文章的初步理解。这种考查 , 会让学生为文章加个题目或是思考故事的主题。再如:用一段话概述故事的主要内容。下面哪个选项最恰当地表达了故事的主题 ? 写一段话来描述文章大体上写了什么。这篇文章想告诉你什么 ? 介绍一下文章的主要人物等等。
形成解释是指读者在先前形成的初步印象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 对所读内容形成更为完整的理解。读者不仅要关注文本的特定部分 , 还要把文本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 测试这方面的问题包括推理两个信息之间的关系、为人物的行为或是事情的发展的原因找到依据 。再如:什么事情标志着情节的转折 ? 什么导致了人物 __________?
这件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 的意义是什么 ? 这个人物是哪种类型的人 ? 解释一下。在这份说明书中采取这个步骤会导致什么结果 ?
联系自身就是要在读者和文本之间建立联系 , 要超越文本去思考 , 将文本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同时所有学生的回答必须以文本为基础。如:文章中移民的生活方式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 至少举出其中的两点。你喜欢生活在殖民时代吗 ? 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来回答。在这个故事里 , 两个人物选择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哪个方法更有效 ? 你有别的好方法吗?并说明理由。
作出评价就是要读者对文本进行批判性地衡量、比较,并了解反语、幽默这类手法的效果。这要求读者跳出文本,客观地看待它。测试问题会要求读者能根据特定的目的来评判文本的用处、能评价文本的语言及其组织结构、能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和风格。有些问题要求读者联系前后文或其他文章来回答。如:比较一下这本杂志中这篇文章和另一篇的结构。对 _____ 来说这有什么作用 ? 为什么 ? 作者对 ________( 讽刺、象征、幽默 ) 的运用恰当吗 ? 说明理由。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 对这个观点你有审美看法。这条信息对 _____ 来说有用吗 ? 说明理由等等。
比较上边的分析,我们把鉴赏评价和发散延伸单列出来,剩下的要素分为获取信息和理解信息两个方面。获取信息又分为:信息的检索确认(找出需要的信息 , 明确该信息是什么)、信息的推断(把文章中的隐性信息推断出来并明确意义 ) 。理解信息分为:信息的解释 ( 解释词语句的意思和作用)信息的分析概括(对文章事件、人物的认识,对结构、中心、写法的把握)。这样,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分 4 个点,思路清晰,便于落实。当然具体到某一道测试题,测试点会有交叉的情况。
阅读能力测试是一个层级系统,其结构图如下:

试题案例评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8——12题。( 14分)
中等生 刘继荣
① 女儿的班里总共有五十个人,而每次考试,女儿都排名中间,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丈夫看到一则九岁孩子上大学的报道,很受伤地问女儿: “ 孩子,你怎么就不是个神童呢? “ 女儿说: “ 因为你不是神父啊。 ” 丈夫无言以对,我不禁笑出声来。
② 中秋节,亲友相聚。众人的话题渐渐转向各家的儿女,要孩子们说说将来要做什么。 钢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们毫不怯场,连那个四岁半的女孩,也会说将来要做央视的主持人,赢得一阵赞叹。十二岁的女儿在众人的催促下,大大方方地说, “ 我想,妈妈,穿着印叮当猫的围裙,在厨房里做晚餐,然后,给我的孩子讲故事,领着他在阳台上看星星。 ”
③ 亲友愕然,面面相觑。丈夫的神情,极为尴尬。回家后,他叹着气说: “ 咱们难道真的眼睁睁地看着她当中等生? ”
④ 其实,我们也动过很多脑筋。为提高她的学习成绩,请家教,报辅导班,买各种各样的资料。孩于像一只疲惫的小鸟,从一个班赶到另一个班。没多久,孩子就病倒了。
⑤ 我和丈夫,悄无声息地放弃了轰轰烈烈的揠苗助长活动,恢复了女儿正常的作息时间。我们对女儿,是心疼的,可面对她的成绩,又有说不出的困惑。
⑥ 周末,一群同事结伴郊游,带着丈夫和孩子去野餐。一路上笑语盈盈,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表演小品。女儿没什么看家本领,只是开心地不停鼓掌。她不时跑到后面,照看着那些食物,忙忙碌碌,像个细心的小管家。回来的路上,堵车,一些孩子焦躁起来,可女儿的笑话一个接一个,全车人都被逗乐了。她手底下也没闲着,用装食品的彩色纸盒,剪出许多小动物,引得这群孩子赞叹不已。到了下车时,每个人都拿到了自己的生肖剪纸。听到孩子们连连道谢,丈夫禁不住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⑦ 期中考试后,我接到了女儿班主任的电话.得知女儿的成绩仍是中等。不过,他说,有一件奇怪的事想告诉我,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附加题 “ 你最欣赏班里的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 ” 除女儿之外,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女儿的名字。理由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等。写得最多的是,乐观幽默。他感叹道:你这个女儿,虽说成绩一般,可为人实在很优秀啊。 ”
⑧ 我开玩笑地对女儿说: “ 你快要成为英雄了。 ” 正在织围巾的女儿,歪着头想了想,认真地告诉我说: “ 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 ‘ 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 ’ 。 ” 随后她轻轻地说: ” 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
⑨ 我猛地一震,默默地打量着她。她安静地织着绒线。淡粉的线,在竹针上缠缠绕绕,仿佛一寸一寸的光阴,在她手里,吐出星星点点的花蕾。我的心,竟是蓦地一暖,那一刻,我忽然被这个不想成为英雄的女孩打动了。 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选自(读者) 2008年第 8期,有改动)
8 、品味 ·探究。第 ② 自然段划线部分的句子删掉好不好?请说出你的理由。( 3分)
答案;不好。划线句子突出了其他孩子的理想远大,用以和女儿作对比,显出女儿理想的 “平凡 ”。 本题 3 分.答出 “ 不好 ” 给 1 分,理由 2 分。答出 “ 对比 ” 即可得 2 分,答出 “ 突出女儿平凡 ” ,也可得 2 分。
评析: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信息的解释。定位“ 品味 ·探究 ”不合适。
9 、分析 ·评价。请用第 ⑤ 自然段中的一个成语评价第 ④ 自然段中 “我 ”和丈夫的行为。( 2分)
答案: 揠苗助长 本题 2 分,写错一个字扣 0.5 分,写错两个字不给分。
评析: 是解释“我”和丈夫的行为的性质、特点(是信息的解释),到第⑤自然段找对应的成语是信息的检索确认。定位“评价”比较勉强,因为没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10 .筛选 ·摘抄。女儿 “乐观幽默 ”的性格深受同学的喜爱。请从文中找出一处能体现女儿此性格特点的句子并摘抄下来 ( 3 分)
答案: “丈夫看到一则九岁孩子上大学的报道,很受伤地问女儿: 孩子,你怎么就不是个神童呢? “女儿说: “ 因为你不是神父啊。 ” 或者: “ 回来的路上,堵车,一些孩子焦躁起来,可女儿的笑话一个接一个,全车人都被逗乐了。 ”
本题 3 分,摘抄出一句即可得满分。答出划线部分也给满分。如仅答 “ 女儿说: ‘ 因为你不是神父啊,给 2 分。或 “ 可女儿的笑话一个接一个,全车人都被逗乐了。 ” 给 2 分。
评析 :信息的检索。题干定位准确。
11 .揣摩 ·体会。第 ⑥ 自然段中写道 “丈夫禁不住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呢?请用一到两句话描述出来。( 3分)
答案: 原来我的女儿一点也不差! 本题 3 分,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文中丈夫自豪、骄傲的心理活动,语言通顺,表意清楚即可得 3 分。
评析 :是信息的推断,用“体会”欠当。
12 、理解 ·感悟。请简要谈谈你对第 ⑨ 自然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3分)
答案:只要健康快乐,平凡也是一种美。比如运动场上欢呼的啦啦队员,一辈子默默无闻却为家庭付出了一切的父母 … … 本题 3 分,观点清楚,表意准确,能结合生活感受得满分。如果没有结合生活感受,扣 l 分,能答出 “ 平凡也幸福、快乐 ” 或意思相近的都给满分。
评析 :从题干看是信息的解释。题干要求与答案不一致。应该加上一句“举个相应的例子”,那么就是信息的解释和发散延伸。 试题评析 2 (以下试题取自 09 年北京高考)
7 .在宣传周的启动仪式上,你要向同学们介绍世博会。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作为你介绍的要点。( 4 分)
【材料】
从早期的蒸汽机、火车、无线电,到现代的计算机、航天器、基因技术,以及在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水晶宫、埃菲尔铁塔等,这些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都是借助世博会这个平台向公众展示和传播的。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被说成是“改变了美国”的一届世博会,美国从此走上了世界经济强国之路。日本先后 5次主办世博会,世博会成为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据专家预计,上海世博会将对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生直接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主要信息一:  ①
主要信息二:  ②
答案示例:
① 世博会是展示传播人类文明发展新成果的平台。
② 世博会可以起到推动主办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评析:本题是考信息的概括,要从两个角度提取相同维度的信息再加以概括。
9 .学生会准备在宣传周出一期以宣传上海世博会为内容的校刊。校刊编辑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在“三言两语话世博”专栏里写出你对上海世博会主题的理解。(不超过 25 个字) (3 分)
【材料】
上海世博会的许多展馆设计都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例如,中国“主题馆”的屋面铺设了 3万平方米的太阳能板,这些太阳能板年发电量可达 250万度,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2500吨。“瑞士馆”是一个用幕帷覆盖的开放空间,这种幕帷是用大豆纤维制成的,在展出结束后可被天然降解,不污染环境。“阿联酋馆”采用“沙丘”造型,展厅中有花床、树木、溪涧,令人仿佛置身于沙漠中的绿洲。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意思是:_______
答案示例: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可以让生活更美好。(或:注重环境保护的城市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评析:本题是考信息的解释,文章中的三个场馆的特点是对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的解释。要考虑句子之间的关系。
阅读《又临黄河岸》,完成第 13 — 15 题。(共 13 分)
又临黄河岸
高 缨
①不知为什么,每当我看到黄河,眼中常渗出热泪。
②大约是少年时候的记忆老盘旋在我心里吧!那时,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俯冲的敌机,飞落的炮弹,爬满火车顶的难民……我被大人们塞进闷死人的车厢,暗夜中逃过黄河。在渭水之滨的山村里,我捏紧小拳头,眼里闪着泪星儿,跟流亡的大学生们学唱那首悲愤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③直到建国后,我才第二次看见黄河。火车北上,欢腾地驶过新生的中原。当列车员告诉乘客们,火车就要跨过伟大的黄河的时候,我急忙把前额贴在车窗上,看浩荡的浊流沉着而有力地漫过大地。一瞬间,我的眼睛润湿了,我胸中涌出了那首崇高的歌:“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④大前年的秋天,我去访问呼和浩特。好友邀我一道去登大青山。汽车盘旋而上,窗外掠过如花的红叶和挺秀的白桦林。一路上,好友给我说了好些抗日战争时期蒙、汉人民并肩战斗的故事,那昔日的厮杀声和马蹄声,犹在耳边。车停在山巅,他遥指苍莽的土默特平川,深情地说:“看,黄河!”可不,远处不就是我久违的黄河吗?像一根不见首尾的丝带,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把我的无尽思绪缠入过去,引向未来。
⑤去年夏天,我又临黄河岸。不是在北方,而是在四川的若尔盖大草原。
⑥谁都知道,四川省属于长江流域。可粗心的人们不曾留意,这巴山蜀水,却也属黄河的版图。黄河,这万水之父,来自巴颜喀拉山,奔过青海高地,急转直下,轻轻地、轻轻地擦过川西北的边缘。
⑦我来到若尔盖的辖曼牧场,一下车,就央告牧场的同志,快带我去看看黄河。于是备马置鞍,牧场的副场长求吉同志,热心地伴我同行。
⑧马蹄溅溅,踩过一条小溪。前面是一大片数千亩的人工草场,种植着披碱草、燕麦和紫花苜蓿。求吉告诉我,眼下这寂静的草原,也曾有过一番沸腾的景象:为建设美好家园所激奋的牧民们,用拖拉机的队列翻起了亘古沉睡的处女地,播下优良草种,造就了这草原上的草原。正是由于近年来他们狠抓草原建设,牲畜才摆脱了靠天吃草、夏足冬欠的困窘,更快地繁衍起来。
⑨看四处,牧草高及马胸,繁花美似彩毡。这是草原牧民用辛勤的汗水描绘出来的美景。肥美的牧草,让马儿走到这里,也只恋着埋头吃草,却把我们搁在马鞍上。我想着心中的黄河,于是扬起马鞭,马儿跃过沟渠,直奔一带浅山。
⑩求吉先登上山头,他翻身下马,欢叫着对我招手:“快,快来看!”
啊,黄河,我又一次,又一次看到了你!
千里草原上,从天地相接的远方,迂回曲折,慢慢悠悠地走来了黄河。没有奔腾的激浪,没有啸叫的怒涛,安详、舒展而从容不迫。这里河面不过百十来米,两岸像刀削般整齐;那深沉的河水,呈现着淡淡的绿色,清晰地映出白云的影子。黄河,似乎在沉思,在暂时地歇息,在默默地积蓄力量,在期待着明天的奔腾……
是这样的吗?黄河!此时此地,你多像我们中华民族的今天。我们黄河的子孙们,经历了多少苦难和欢欣,黑暗和光明,失败和胜利……空前浩劫的十年,把我们民族的元气几乎耗尽,留下了贫穷、迷惑、创伤和艰辛。哀叹吗?不!那是弱者的声音。我们需要的是智慧的目光,是积淀的力量,是航机起飞前的滑行,是健将跳高前的一顿……正如这黄河的沉思、歇息、积蓄和期待!
沿着黄河岸,我和求吉并辔而行。黄河在草原上流,也在我的心上流着。这沉着而有力的洪流,冲去我胸中的痛苦和哀伤。我不由得昂奋而自豪了。啊,我们伟大的、多难却不败的中华民族呀,纵然是身负贫穷落后的重荷,纵然是一步一个艰辛,但却更加紧密地团结着,凝聚着无尽的力量,坚韧顽强地向着光明、富足,向着最美好的未来走去!
哦,我眼中又渗出了热泪。我心中颤动着昔日和今日的颂歌:啊,黄河,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伟大坚强! (选自《改革开放 30 年散文选》,有删改)
13 .文中写了作者的三次流泪,表达了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4 分)
地点
流泪原因
内心情感
第一次
山村里

悲愤痛苦
第二次
火车上
想到祖国获得新生

第三次
黄河岸


13 .答案示例:
①想到国土遭到日寇践踏(人民颠沛流离)②兴奋激动③想到历经磨难的祖国正走向美好未来④昂奋自豪
评析:①②是考查信息的解释,从第 2 段、第 3 段的内容可找出答案。③的答案要从第 13-14 段分析概括,属于信息的分析概括。④属于信息的检索确认,在第 14 段可以直接找到。
第⑨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了上文所写的 _____ ,引起了下文所写的 ______ 。( 4 分)
答案:①草原建设取得的可喜成果②看到黄河的情景
评析:是考查信息的概括。第 8 段时写草原建设取得的可喜成果,第 11 —— 12 段时写看到黄河的情景。
15 .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从文中自选一句,作简要赏析。(不超过 150 个字) (5 分)
答: _______________
15 .答案示例:
(黄河)像一根不见首尾的丝带,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把我的无尽思绪缠入过去,引向未来。”作者把黄河比作“不见首尾的丝带”,形象地写出了黄河蜿蜒绵长的流动之形;又用“缠”和“引”将黄河“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之态与对往昔的回忆和对未来的畅想巧妙地结合,表达出作者的无限感慨。
评析:是考查阅读鉴赏评价能力(对写法的鉴赏评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 16 — 17 题。(共 6 分)
①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 70.8%。 浩瀚的大海蕴藏着各种丰富的资源,据专家测算, 仅水产品一项,海洋每年就可向人类提供 30亿吨,能满足 300亿人的蛋白质需要。合理开发利用海洋,已成为解决因人口增长而带来的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出路。目前,世界上许多沿海国家都把海洋开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其中作为主导产业之一的海洋农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②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我国有 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近海可开发利用的水面约有 147万平方公里。 0— 20米浅海面积约为 15. 7万平方公里, 2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利用率仅为 0.5%;沿海滩涂面积约为 2.17万平方公里,可用于发展水产养殖的滩涂面积约有 0.67万平方公里,而目前滩涂的利用率只有 20%左右。此外,我国海洋资源丰富,据专家考证,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多达 2万余种,海洋生物净生产能力约为 28亿吨。然而,目前沿海省(区)养殖规模较大的品种只有海带、紫菜、贻贝、牡蛎、蛏、蛤、蚶、鱼、对虾等,海洋水产品的年产量也仅为 1100万吨。在发展我国海洋农业的实践中,值得一提的是,自上世纪 80年代以来,辽宁省由于实施建设海洋牧场新技术,仅两年时间,优质水产品就累计新增产值 8.4亿元;山东长岛县改进养殖技术,在 30— 40米水深的海域养殖获得成功。生物工程技术的使用更为提高海产品的产量开辟了新途径,如用重组 DNA技术使牡蛎、蛤、扇贝、贻贝和鲍鱼的产量提高了 25%。由此可见, 我国海洋农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16 .结合第①段画线句的内容,说出“仅水产品一项”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个理由。 ( 2 分)
答:
16 .答案示例:
如果删去“仅水产品一项”,就无法与前面的“各种丰富的资源”相呼应;同时也使后面的“提供”一词缺少了涉及的对象。
评析:是考查信息的解释。要联系上下文作答。
17 .阅读第②段,指出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从哪一个方面说明“我国海洋农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4 分)
【材料一】
海水养殖业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滩涂、浅海养殖,逐步向深水水域推进,形成一批大型名特优新养殖基地。 (摘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 材料二】
利用化学诱变技术和选育技术培育出来的“ 981”龙须菜,与野生种相比,生长速度提高了 30%以上,亩产提高了 3— 5倍。“ 981”龙须菜的问世,不但使龙须菜成为我国第三大海藻养殖种类,也使我国龙须菜的养殖产量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摘自《海南日报》)
材料一: ①
材料二: ②
17 .答案:①我国海域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②科学技术的使用为海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评析:是考查信息的推断,答案在原文中没有,是要把“我国海洋农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下面的材料联系起来,找到它们的内在关系,才能推断出来。
俯而学与仰而思
①古人所说的“俯而学,仰而思”,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指的是一种【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曾特别警示世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今天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了什么,而应致力于学会什么;不只是需要明确学什么,更应当知道怎样学,要用【乙】去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俯而学”与“仰而思”的有机结合,正是这样一种【丙】。
②“俯而学”,就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这就是说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否则,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但要真正学得“学问”,能够“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不“俯”下身潜心地、深入地去学习是不行的。
③“仰而思”,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只读书,读死书,不善于读思结合,最终是无法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的。战国时的赵括可谓熟读兵书,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可到了战场上,却只知道按照兵书行事,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战术,结果导致惨败,在历史上留下“纸上谈兵”的笑柄。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的过程中,追求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这里的“究”“通”就是思考;“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就是指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一家之言”就是在深思熟虑后,结合客观现实形成的独到见解。实践也一再证明:在学习时不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读书时功夫仅下在书本上,就只会人云亦云,就难有真知灼见,也就提不出新思路,想不出新办法。
④孔子曾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怠惰而无所成就。孔子这句话再精辟不过地论述了“俯而学”与“仰而思”的辩证关系。我们应牢记先贤的教导,在实践中学有所得,思有所获。
18 .请按照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3 分)
①科学的学习方法 ②常用的学习方法 ③联系实际的方法
【甲】处应填: _________ 【乙】处应填: _________ 【丙】处应填: _________
答案:【甲】② 【乙】③ 【丙】 ①
评析:先确定【乙】中的答案,联系下句“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选 ③,再看【甲】,前边有句:“ 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怎么学”的问题”,那么是个“ 常用的学习方法 ”。【丙】选“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对前边“ 我们今天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了什么,而应致力于学会什么;不只是需要明确学什么,更应当知道怎样学,要用【乙】去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一句的概括,名之为 “科学的学习方法”。本题是考查信息的解释。即为什么要选这个词语。
19 .文中所说的“俯而学”与“仰而思”分别指的是什么? (2 分)
答: _________
答案:“俯而学”指的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仰而思”指的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
评析:是考查信息的检索确认,答案在原文,位置很明显。
20 .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列举赵括与司马迁的例子各有什么作用。( 2 分)
答: ________ 1
答案示例:
列举赵括的例子证明没有做到“仰而思”就不能获得成功;列举司马迁的例子证明只有做到“仰而思”才能有所成就。
评析:是考查信息的解释,即解释事实在文中的作用(与观点的关系)。 思考与活动
从下列任务中选两项完成:
1、在教学设计中编制一个有关阅读的形成性评价单并实施。
2、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中运用形成性评价,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素养。
3、编制一份阅读测试卷并注明测试点。
4、分析一份中考阅读试卷中
参考资料
相关资源: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方法
文学类试题测试分析
答题技巧
议论文试题测试分析
说明文测试内容分析
国外试题
Pisa阅读测试样题1
Pisa阅读测试样题2
Pisa阅读测试样题3
Pisa阅读测试样题4
Pisa阅读测试样题5
Pisa阅读测试样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