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唱 王庆爽:说说许鞍华的电影经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0:08:42

说说许鞍华的电影经典

2007-11-20    来自:

看小组里很少人来发言,也许是许鞍华新作不多的原因。那我来谈谈许过往的经典,算是起个话头。这篇文很久前就贴在过我的博客上,所以如果觉得眼熟,也是有可能的。
原帖http://norwegianwood.yculblog.com/post.390171.html

有朋友说本博客一些东东太严肃。好吧,这下轮到轻松的。写什么好呢,最好题材莫过于电影了。电影中,我当然很喜欢西片,尤其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老经典,即使黑白片,也能看得津津有味。但西片再好,究竟是异文化的产物,真正震撼我的灵魂深处,感同身受般的电影,还多是中国人拍的。

在我的青少年时代,西片较难看到,大陆片好的不多,较易接触到的港片就令人着迷。迷港片太久,就成了习惯,即使如今的港片量少质差。最近买到一本李欧梵的随笔集《世纪末的反思》,李根据个人爱好排列香港电影十大经典。我也依此体例,走上这么一遭。不同的是,咱也不排什么十大,想到哪说哪,不管最终排出多少部,也不论谁前谁后。

从何处开始说起呢?想一想,还是从我最喜爱的导演许鞍华开始吧。


这是香港电影节对许鞍华的评价:

“1997年的《疯劫》是掀开香港新浪潮序幕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标志着许鞍华作为一位电影作者的诞生。作为导演,许鞍华在香港影坛上有着其特立独行的地位。她对类型片技巧的圆浑掌握,令她无论拍摄惊悚片、伦理片、武侠片以至纪录片,都挥洒自如。难得是在商业市场的考虑下,她的多部作品仍渗透着浓浓而共通的作者信息:对过去历史的执迷、对飘泊人间的关怀怜惜、对个人与城市变迁的重视,使她的作品成为香港影坛上,罕有能平衡个人言志与类型取向的极佳示范。无论是借倾城传奇抒发末世感性,还是罕有地以基层运作故事背景,甚至以重现经典去写民族情,或是淡然低回地作自传,都能得心应手、言之有物。透过回顾其重要作品,我们在感受许鞍华的电影风格与独特感性之余,亦可细细体味香港人在这幻变年代的百般滋味。”

这段评价自然写得好,对许鞍华的电影风格,以及在香港影坛上的江湖地位给予肯定。但对于艺术作品,真是各人看各眼,对于作品背后的导演也如是。看了许的大部分电影,我也说说自己的看法。

许鞍华是拍过多种类型电影,但她拍的鬼片、武侠片只算尚可,称不上太好。她最擅长的还是社会写实片,主人公都是受中华文化浸染的,在本地社会现实屋檐下低头讨生活的,普通中国人的一分子。他们哀比乐多,被动适应着时代变迁的节奏。对于苍茫的时代来说,他们不过沧海一粟,但是那点点悲哀、抗争、无奈、辛勤、妥协、憧憬、血缘、隔膜、沧桑、逃亡、亲情、爱意、艰辛……等等,都是具体而微的现实,具体而微的中国。称许鞍华的电影是作者电影,也算合适,她的大多数电影都烙着浓浓的乡土情怀、人文关怀、对时代的感怀,像杯美酒,慢慢的发酵,之后醇香幽深,值得细细品味。

我手头许鞍华的影碟有九部,应该是导演中最多的了,分别是:男人四十(香港 2002)、阿金 / Ah Kam(香港 1996)、半生缘 / Eighteen Springs(大陆,香港 1996)、女人四十 / Woman, Forty;Summer Snow(香港 1994)、上海假期 / My American Grandson(大陆,台湾 1992)、客途秋恨 / Song Of The Exile(香港 1990)、倾城之恋 / Love in a Fallen City(香港 1984)、投奔怒海 / Boat People(香港 1982)、胡越的故事 / Story of Woo Viet(香港 1981)。除此之外,《玉观音》(香港大陆,2003)、《千言万语》(香港,1999)、《幽灵人间》(香港,2001)我也曾经看过。

以下就这几部影片简单说几句,首先说我最喜欢的:

1 投奔怒海 主演:林子祥、马斯晨、奇梦石、刘德华、缪骞人

香港电影双周刊评选20世纪香港最佳100部影片时,将此片排在第五位,让我都有些惊奇。此片在香港电影历史上也是一个异数,空前是自然的,绝后虽不敢说,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类似主题和风格的电影出现。我理解,一是社会写实片、文艺片在香港各电影类型中,日益边缘化,越来越呈现小打小闹,即使如许鞍华等人也常常处于无片可拍的境地;二是香港虽然文化言论相对自由,但现在禁区也越来越多。在中英达成香港回归协议后,此类主题基本再无投拍之可能,没有大陆、台湾两大市场,也不会有人投资。此片在大陆、台湾两地禁映数十年,就是明证。

李欧梵也很喜欢这部片,称其具有“革命加颓废”的感觉。我理解,这种感觉主要体现在奇梦石饰演的越共干部身上。奇的戏不多,但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年轻时充满理想,充满爱国和民族情怀的革命者,不顾个人安危投身于革命洪流。但当革命最终成功时,理想却幻灭了,共产越南的现实和当年的革命理想恰成讽刺的对比,他忽然感到与现实格格不入,成为了革命抛弃的人。他怀念的是过往的生活方式,关注起自身的价值,终于有一天,成为党和革命群众专政的对象。奇梦石虽不是主角,但确实吸引人,或者经历过种种运动的中国人或者更能理解这个角色。

主角之一的琴娘是一位纯真的越南少女,演员马斯晨发挥得非常出色。虽然有一个好的开始,但马斯晨并没有在影坛发展。我只知道马还有一部经典作品《听不到的说话》,是姜大卫的文艺代表作,应该是饰演聋哑人。

这部戏是刘德华的电影处男作,当年的刘年轻英俊,看起来稚嫩,但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纯朴气息。

2、胡越的故事 主演:周润发、缪骞人、钟楚红

这部影片充满大时代的动荡感,走出故土的华人,不管到何方,都是客居异乡的浮萍,何处才是他们的故乡,何处才能够安身立命?身为越南难民的周润发千难万险逃了出来(《投奔怒海》中的刘德华却葬身海底),辗转飘零至菲律宾,即使他到了目的地美国,是否就能生存呢?一个大大的问号。

3、客途秋恨 主演:张曼玉、陆小芬

《客途秋恨》引进版不久前在大陆发行,片名改为《枪火中的女人》,简直八杆子打不着,莫名其妙。大陆的音像业现在真是花招多多,看到萧芳芳主演的《海韵》封面,好似三级片般,真是下三滥,于是倒为此片庆幸起来。幸亏张曼玉现在名气够大,一张与本片完全不相干的美图一放,也就行了,省了被多糟蹋。

《客途秋恨》本是一首著名的南曲:“凉风有信,秋月无边。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在粤语地区家喻户晓。本片是许鞍华的半自传,陆小芬扮演的母亲就是现实生活中许鞍华母亲的写照。为了爱,母亲甘愿留在异国他乡,却因文化差异倍感孤独寂寞,甚至与女儿有了很深的感情隔膜。但当她回到思念已久的祖国故乡,却又发现物是人非,生活不惯。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似乎都是她的故乡,却又都不是,正应了诗词中的“浮萍”之意。

这几日听到蒋方良过世的消息,俄国女人,中国媳妇,第一家庭,说白了,好似一部现实中的《客途秋恨》,无论怎么悲哀,都没有过分形容。

4、女人,四十 主演:萧芳芳、乔宏、罗家英

本片是我以为许鞍华到目前为止最好的一部影片,虽然她自己最喜欢的是《千言万语》。《千》我从网络上下载看过,但效果不佳,好像还不太完整,所以不敢加以评论。

记得最早看此片是大学时,地点是北图电影院,十元一张票。看至结尾,忍不住落下泪来。萧芳芳的演戏成为“精”,活脱脱的一个香港街市中年妇女阿娥,她身着重负,不停发牢骚,遇到事却不慌,兵来将挡,虽然吃力。她时而悲观,时而乐观,正是现实重压下的小人物,却又能够鼓足勇气向前行。饰演痴呆公公的乔宏也非常出色,两人对手戏十分精采。

本片不时富有喜感,但一笑之时,却又深深体味到生活的辛酸。本片动人而并不刻意煽情,许鞍华一直坚持传统的电影叙事方法,影片的故事都自然、生动、完整,细节细腻,富于生活气息,令人喜欢。在摄影技巧上,许鞍华也很少玩什么花招,以至被批落伍。不过这种纯朴自然,我却实在喜欢。若然导演们都去玩后现代,又有什么意思。

5、男人四十 主演:张学友、梅艳芳、林嘉欣


这部电影虽然得了金像奖最佳编剧、最佳女配角、最佳新人,但因片名缘故,许多人拿来和《女人四十》相比,也引来不少批评。不过我仍然相当喜欢这部电影,尤其是暗植其中的中国语言文化的情结。当苏东坡的《赤壁赋》诵声响起:“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当结尾时张学友对梅艳芳说:念了这么多李白杜甫苏东坡,要去长江三峡看看,晚了就见不到了之时,我都相当震动。可惜,三峡已经旧景不在了,此生我等已无望得见。

其他影片:

《阿金》,杨紫琼、洪金宝主演。本片估计是杨紫琼最不卖座的一部片了,她从高楼摔下时还受了重伤,差点结束演艺生涯,好像有点得不偿失。不过看电影真不能听风就是雨,我看过后仍觉得本片不失为一部好电影,杨紫琼、洪金宝都演得很好。在杨紫琼拍的片子中,我独喜欢这一部。

《上海假期》,午马、黄坤玄、刘嘉玲主演。本片是一部亲情小品。上海大爷午马和美国长大的孙子黄坤玄克服文化差异,产生浓厚亲情。

《玉观音》,赵薇、谢霆锋主演。许鞍华终于有片拍了,但却是失败之作,原因不都在许鞍华身上,而在于海岩作品的味道和许鞍华电影的味道,原本就不是一种味道。俗语说就不是一路人,最好别走一条道。海岩作品都只是一般的言情小说,《玉》又有电视版在前,虽然许鞍华找了岸西编剧,努力将故事合情合理,但海岩作品本身就没有什么真实性,处处是用滥了的戏剧化情节,与许鞍华的风格可说是格格不入。本片卖座奇低,让许鞍华和赵薇都很伤心。

《幽灵人间》,陈奕迅、舒淇主演。我大概没有看恐怖片的细胞,本片我看过之后,没留什么印象,看时好像也是糊里糊涂。但此片在香港卖座很好,许鞍华看到电影院里黑压压的观众,都吓了一跳。

《倾城之恋》,周润发、缪骞人主演。本片总体上属失败之作,个别地方值得琢磨。由于是张爱玲作品改编的第一部电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本片选角有问题,两主角与原小说中的味道都不太一样。剧本、台词也有问题,似乎对张爱玲小说进行“硬绎”,小说中的对白常常拿来就用,改编名著实在不容易,没做好准备还是别干的好。

《半生缘》,吴倩莲、黎明主演。本来我对本片期望甚大,但上大学时第一次看,却有些失望。两个主角气质还好,剧情发展也都忠实原著。但和小说原来的味道,还是有距离,老上海的感觉也不大对,这也许是原小说我读过太多遍期望太高的缘故。本片口碑尚好。

增补1:
网友:henry的回复

《千言万语》...我觉得这是ANN HUI最出色的作品,横扫当年(第十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奖。看到楼主没写这部,我忍不住来凑个热闹。
《千言万语》的英文片名是ORDINARY HEROS,跟《投奔怒海》相似,讲述的是革命/理想的幻灭,分为三个章节,忘记/革命十年/不能忘记。
因为故事情节比较抽象,不同的人看完可能有不同的感受。ANN HUI最早想给这部电影起的名字是《革命十年》,她用纪实风格把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香港主要的社会政治运动‘水上人家’、‘水上新娘’、‘无证母亲’、‘刘山青事件’等等穿插在一起,“最后落到吴仲贤头上,他与前面这些人的共同点可能就是“壮志未酬”吧。后来‘街头剧’不时地穿插在影片中,胡言乱语间竟也道出了‘革命家’的一生”。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对香港本土的民运分子的了解几乎为零。零零碎碎的从黄碧云的小说和散文里知道一点吴仲贤在六四中的事。相比黄碧云的文章之下,我更喜欢这部电影的态度,它把个人历史也好,民主运动也好也好,交代的很细微,仿佛都是记忆里微不足道的事。一种不可还原的生命处境。她并没有评价“是”或“非”,她的着眼点只是个人回忆与集体回忆的无力与无奈。
李丽珍和黄秋生把两个配角角色演绎的淋漓尽致。我认为甘神父的角色是黄秋生从影以来最感人的一个一个角色。我看这部戏的时候,一半的时间一直流着眼泪。许鞍华的电影语言是独树一帜的,让我想起新浪潮时期阿伦雷乃的作品,精神是相同的,形式上又非常完善。
整部戏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情节不够连贯,让人感到有些突如其来。但我被深深的感动了,立刻原谅了其他的弱点,比起许鞍华的adaptation电影,书剑恩仇录、倾城之恋、半生缘,这部《千言晚语》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形式上,都好太多太多。

增补2:我看了《锵锵三人行》后的一点感想(晓庄):

至于《倾城之恋》的选角失误,看法可多了。不久前看《锵锵三人行》,许子东(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也研究张爱玲)刚看完此片发议论(由于影片由邵氏投资,所以公映后就一直没有再发行,直到今年天映娱乐重新修复发行邵氏电影DVD),说此片最大失败是选角上。周润发当年太年轻,没有范柳原的沧桑和颓废的感觉。而缪骞人是地地道道“糖醋排骨”(张爱玲说香港女人),而不是“粉蒸肉”(张说上海女人)。咱虽然对香港女人没什么认识,但直觉上就感到女主角的味道太不对,让你无法说服自己相信流苏是这个外形,这个神态(缪倒是个好演员,在《投奔怒海》等片都有出色表现)。至于周润发,说的直白点,其时像个“小白脸”,背了那些台词(也许他背时心里还觉得这词酸),就这么念了出来,毫无灵魂。(大家不要拍我,再好的演员也有失败的时候,也有不成熟的时候。我还看过发哥早期的《O女》,简直一准三级片,可想而知他的表现。)
但本片对周润发其实有意外之得,数年前我看过关于周润发婚姻的报道,描述他向现任太太求婚的过程是:某晚,周郎先打电话说“我爱你”,然后就挂了,再打过去说“忘了问你了,你爱我吗?”,于是求婚成功。当时我就觉得怎么如此像《倾城》,南丫岛长大没上过多少学英文字母不认识几个(缪骞人就因为这点和其分手)的周润发难道也读张爱玲?后来才知周居然演过《倾城》,今年买到影碟,看到周在电影里原原本本的说这几句台词,真是笑翻。活演活用,发哥把这桥段记得牢。(此段纯属臆测,没有根据,博君一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