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不孕吃什么药:艾灸与天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6:41:00
艾灸与天灸 

来源: 作者:百草堂 热度:78 日期:11-01-07


一、适应症

   凡是消化不良、胃火衰败、浮肿、水肿、痞块、寒性胆病、头部和四肢的“黄水”症、瘰疬、炭疽、虚热证、神经错乱、健忘症、脉病、热病的后期等,皆可用火灸法施治。总之,凡是“培根”与“龙”型的寒性病、脉病、“黄水”病等,皆可以火灸施治。

   二、禁忌症

  所有的热性胆病、血病、五官疾病、男女生育脉道病等,均禁忌火灸施治。

   在脉位于前后阴之间的会阴部,有三脉并行,中为水脉,右为命脉,左侧即为在脉。此外,在阴毛之间隙上部有一动脉,该处亦不宜艾灸,误灸则阳痿不举,但对老年人、两性人及欲求绝育者,亦可破例灸治。

   三、艾灸的制作

  一般在秋天择吉日采集艾叶,待干后,用棍把它打碎,再揉成团。艾绒团的大小因所灸的部位不同而有差别。一般做成下宽上尖的圆锥体,便于点燃。用于关节者,大小如拇指;用于头部和四肢者,大小如小指尖;用于脉窍者,大小如羊粪粒或制成条形;用于瘰疬和痞块者,大小如诃子;用于小孩胃部者,大小如豌豆。

   四、灸治部位

   艾灸取穴,包括依据病人自诉症状部位定穴(阿是穴)和医生根据脏腑经络选穴两类。

   阿是穴 患病的穴位按之则疼痛而且舒适,按后肌的,恢复原状,脉象数,疾病在何处即在何处火灸。

   医生选定穴位

   1.背部穴位

   第一椎为“龙”穴,主治疯癫、痴呆、颤抖等疾病,左右旁开各一寸,连同本穴三处进行灸治,对老年病人最有良效。

   第二椎为“赤巴”穴,用于治疗寒型“赤巴”病、瘿瘤、上肢沉重等症。

   第三椎为“培根”穴,用于治疗肺、心、头部病症,如鼻塞不通、口干舌燥等症。

   第四椎为母肺穴,

         第五椎为子肺穴,用于治疗目中流泪和风痰入肺等病。灸四椎三口,治食不知味,肺病胸痛,陈旧热病及高热昏迷等症;灸五椎三口,治肺病咯血,瘟病,背部刺痛及恶心呕吐等症。

   第六椎为心包穴,

         第七椎为心窍,火灸主治疯癫、心跳、昏厥、“培根”与“龙”的合并症。

   第八椎为膈膜穴,

         第九椎为肝窍,火灸主治噎气、呕吐、肝区和膈膜疼痛、受寒疼痛、肝脏痞块、“培根”与“龙”犯肝等症。

   第十椎是胆穴,主治消化不良、目黄、胆痞瘤、呕吐胆汁、经常头痛、胃火衰败等症。

   第十一椎为脾穴,主治脾胃发胀作鸣、躯体沉重、多寐嗜眠等症。

   第十二椎为胃穴,用于胃火衰微、剑突痰、铁垢痰、胃痞瘤、紫痰症、腰背肌强硬、目眶疼痛,枕骨窝部作痛及久泻等症。

   第十三椎为精府穴,主治遗精滑精、子宫崩漏、子宫痞瘤、心神不安以及寒风增盛、大小肠胀、大便干燥、不能俯卧或仰卧等症。   第十四椎为肾穴,主治腰酸背痛、寒性遗精、大便洞泄等症。

   第十五椎为脏腑总穴,凡脐以下的病症,包括妇女不孕、风寒腰痛等病,都可以灸治。

   第十六椎为大肠穴,主治大小肠作鸣、腹中痞瘤、矢气频作、男女尿道口灼痛、小便不利以及痔瘘等症。

   第十七椎为小肠穴,主治小肠痞瘤,寒风所致的泄泻泡沫状便小肠疾病。

   第十八椎为膀胱穴,主治膀胱结石、尿频、尿闭及腰膝发冷、小便失禁或灼热及妇女产后腹痛、闭经等症。

   第十九椎为精穴,主治遗精滑精、下肢软弱乏力、气短喘促、便血等症。

   第二十椎是下泄风穴,主治矢气不通、大便闭结或下泻粘液等症。

   2.前身诸穴

  颈下窝天突穴,本穴为命脉与心脏之合穴,主治心绞痛、呃逆、咽喉阻塞等症。两乳正中黑白际为膻中穴,主治心神不安、怔忡、抑郁等症。剑突下一寸为剑突穴,剑突穴下一寸及左右各一寸三口为痞穴,痞穴之下一寸及左右各一寸三口为等火穴。剑突穴主治剑突痞瘤,痞穴主治胃火衰微,等火穴主治风寒增盛。脐之左右各一寸为大肠穴,再向左右各一寸为盲肠穴,主治大肠痞瘤、腹胀肠鸣、重症泄泻等症。脐下一寸左右各一寸三口为小肠上穴,再下一寸之三口为小肠下穴,主治风寒入于小肠及寒性泄泻等症。小肠下穴之下一寸三口为膀胱穴,主治寒性小便不利或小便失禁等症。神阙穴,主治不孕症及月经过多、子宫风、子宫肿胀等症。渡鸦眼穴,位于天突下二寸半许,渡鸦眼三口穴主治血热病,尤其是对呼吸短促者最为有效。中肺穴,位于渡鸦眼下一寸,中肺三口穴主治口中有脓腥味,发热,咳嗽吐痰肺动欲出等症。小肺穴,位于中肺向下一寸处,主治一切寒热肺病。   剑突尖端三口穴,主治胸胁疼痛胀满、食物不化、多痰涕,以及感冒后囟门部沉重等症。剑突尖向上一寸及其左右一寸半处三口穴,主治因痰病所致之嘈杂吐酸、食不知味、嗳气、胸胁作胀如有气体充满之感等症。

   3.头部诸穴   后囟、百会、囟门合称三门穴,主治由“龙”引起的头晕、昏厥。枕骨左右两处头发盘旋处,主治疯狂、多语,突然昏倒。火灸下额前稍处,主治“龙”型疫疠、呆滞不语。血门向后直下,发际向上四横指处,灸之能治脑病、健忘、头晕等症。七横指处,治鼻孔阻塞及鼻涕频多之症。前额与头发之分界处,灸之可治眼朦胧症及瘟病所致之颧狂症。

   4.四肢穴位   火灸外踝骨向上四指处的筋脉之间,主治生殖器疾病和喉症不语症。火灸手腕四指处的韧筋之间,主治瘟疫引起的多哭症。火灸内踝对直上方的韧筋间,主治阳痿、遗精。火灸大拇趾生毛穴,主治颈项强直、睾丸肿胀、疯癫、痴呆。火灸跟腱正中,主治眼干涩、昏厥。火灸无名指左右指尖,主治口唇疾病。火灸无名指尖,主治牙部疾患。

   五、灸法   灸法计有煮法、烧法、烤法、拟法四种。

   1.煮法:以艾柱在选下之穴位上,连灸二十壮。适用于慢性的顽症,如瘰疬、痞块、痈疖等。

   2.烧法:如上法灸十五壮。适用于心风病、“黄水”病等。

   3.烤法:如前法灸五至七壮。适用于“龙”病、虫症、大小便秘闭不通者。

  4.拟法:艾柱用白豌豆大者一枚灸,惊痛时即可移去,一般多用于儿童。

   艾灸对于产后、泻后、脉断复续以后,以及体质虚弱患者,灸之不可过度,否则将引起重大弊害。艾绒点燃后,务须均匀燃烧,不要摆弄艾灰。如果中途熄灭时,用针头杆子将艾灰除去,一个艾绒燃烧三分之二后,再燃另一支,保持热力不断,其底部周围产生小泡,而无疼痛。前灸后痛、后灸前痛,欲呕吐者,说明灸透了。火灸后,要用手指揉穴位,让患者活动一下。当晚禁忌饮水,饮水会熄灭胃火。进食后,不能火灸施治。

   六、功效   艾灸能够封闭脉道之要隘,使病邪不致流窜于脉道,可以镇痛,治消化不良,化痞块,干涸“黄水”,守脏腑之间,使胃火增生,神志清明。

 天灸   天灸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肤有类似艾灸的反应,并且作用也非常相似,故名为天灸,又称自灸、敷灸。天灸既具有穴位刺激的作用,又可通过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近年来,这种治疗方法被广泛重视,现在兴起的经皮给药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天灸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蒜泥灸 将大蒜(以紫皮蒜为优)捣烂如泥,取3~5g涂敷于穴位上,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变红起泡为度。如敷灸涌泉穴可治疗咯血、衄血;敷灸合谷穴可治扁桃体炎;敷灸鱼际穴可治喉痹等。

   二、斑蝥灸   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使用时先取胶布一块,中间剪一小孔如黄豆大,贴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中,上面再贴胶布固定,以局部发痒、变红、起泡为度,然后去除胶布与药粉;也可用适量斑蝥粉,以甘油调和外敷;或将斑蝥浸于醋或95%酒精中,10天后擦涂患处。适用于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黄疸、胃痛等病症。

   三、白芥子灸   将白芥子研末,醋调为糊膏状,取5~10g敷贴穴位上,用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将白芥子末1g,放置于5cm直径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敷贴在穴位上,敷灸时间为2~4小时,以局部充血、潮红或皮肤起泡为度。适用于风寒湿痹痛、肺结核、哮喘、口眼歪斜等病症。

   四、其他   如甘遂粉敷贴中极治尿潴留;马钱子粉敷贴颊车、地仓穴治面神经麻痹;吴茱萸粉用醋调后敷贴于涌泉穴治疗高血压、口腔溃疡、小儿水肿等;葱白捣烂敷贴患处治急性乳腺炎;五倍子、何首乌各等份研末用醋调成膏状,每晚睡前敷于脐中,次日晨取下,治小儿遗尿症;砂仁30g,白糖50g,明矾10g,青背鲫鱼1条,混合一起捣烂成膏状分成3份,每次1份,分别敷贴于神阙、至阳穴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一日换药1次,治黄疸的阳黄,若阴黄可用胡椒(每岁1粒)、麝香1g、雄鲫鱼1条,混合捣烂成膏,敷贴神阙、肝俞、脾俞穴等。   天灸疗法虽然有较好的效果,但所用中药有些为有毒之品,有些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故孕妇、年老体弱、皮肤过敏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