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叶黄素用量:《北京日报》迟到的“纪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3:51:35
                                                  《北京日报》迟到的“纪念”作者:诚言,当中央广播电台宣佈“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时,中国立刻成了举国欢腾的海洋。大街上,人们扎着红绸子扭着秧歌,欢呼“天亮了,解放了,四人帮,垮台了!”;高音喇叭一遍遍播放着著名戏剧艺术家常香玉演唱的“大快人心事,粉碎四人帮!”,人们怎么听也听不厌!市场上,菜贩高提着一串串螃蟹,高声大叫:“快来买哟,三公一母”!从车间到地头,从办公室到课堂,人人都仿佛终于走出了漫长的隧道,迎来了明媚的阳光!那是亿万人民发自内心的喜悦,那是十多年来第一次不用动员、说服、威胁的表态,那是中华民族搬掉了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后的欢庆,那是中国即将融入现代人类文明的切口!在共和国历史上,粉碎“四人帮”的意义怎样评价都不为过分!

  粉碎“四人帮”后,本来应该乘胜追击,从“四人帮”的种种倒行逆施入手,彻底批判“四人帮” 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经济建设路线、文艺路线、教育路线,使其不能再改头换面伺机复活;彻底批判并推翻极左路线赖以支撑的专制理论体系,使其失去存在的“理论”基础得以连根刨掉;彻底清算“文革”对社会人心方方面面的毒害,使国人牢记历史教训永志不忘;彻底改革“四人帮”横空出世的政治体制,堵死漏洞让妖魔鬼怪再无出头之日;彻底砸烂专制主义枷锁,使中国走向民主法治的现代化大道……可惜的是,不久之后在“宜粗不宜细”“向前看”“经济第一”的思维指导下,“文革”一页被轻轻揭过,对“文革”的批判和研究马上成了“禁区”。仿佛给中国人民造成“浩劫”的“十年文革”根本不曾发生,要伟大的照样伟大,想辉煌的依旧辉煌。以至现在新生一代对“四人帮”、“文革”的概念都相当陌生,更莫说牢记历史教训、防止左的一套卷土重来了。由于人们遗忘了历史,历史对人们也给予了无情的报复。当今中国,人民投入巨大希望和热情的经济改革滑向了权贵资本主义歧路,官方和民间对政治改革一度曾有的共识被少数掌权者背叛,思想言论的解放程度远逊于八十年代,左的一套又成了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政治经济领域的时髦。眼看江青、张春桥一伙又受到“文革”遗老遗少的热捧,一直徘徊在神州上空的“四人帮”幽灵将再次降落大地,现行权力也感到了挑战和威胁。2011年12月12日,中共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发表《伟大历史转折的伟大前提——重温粉碎“四人帮”的历史意义 》一文,(以下简称《重温》),可以说是反映了官方的这种焦虑。

  《重温》一文首先介绍“今年是粉碎‘四人帮’35周年。‘四人帮’既是四个祸国殃民的罪犯,也是具有‘文革’象征意义的政治符号。粉碎‘四人帮’,实际宣告了‘文革’的结束,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为纪念这一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本刊特刊发这组文章”。这段话对“四人帮”是“四个祸国殃民的罪犯”的定位,粉碎“四人帮” 是“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的看法,无疑都符合历史事实。唯其不解的是,粉碎“四人帮”三十五周年了,这样一件“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为什么这么多年官方不宣讲、不纪念、连文艺创作都要刻意迴避呢?就是《北京日报》的这次“纪念”,还要晚上两个月、只有这短短的一篇文章呢?

  《重温》一文首先由王海光(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武力(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分别简略介绍了他们在粉碎“四人帮”的那个历史时刻所见、所闻、所思。“我们是从心底里由衷地痛快,高兴,舒畅,感到国家有希望了。”“几乎是整个社会,从工人到农民,从干部到知识分子,都感觉是一件大快人心之事。由此我明白了什么是历史潮流、民心所向。”真诚深情的话语马上使人陷入对往事幸福的回味,引起了读者共呜。同时,也使人感到,毕竟人心不死,毕竟历史不能割裂,也不容篡改!

  接着,武力先生分析了“为什么人们对“四人帮”那么痛恨?”的两大原因:“一是‘四人帮’逆历史潮流而动。”“二是“四人帮”愚弄人民”。在“逆历史潮流而动”一因中,举了个“四人帮”“批判所谓的‘唯生产力论’,这违背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和潮流”的例子。在“二是‘四人帮’愚弄人民”中,武先生说道:“‘四人帮’口头上好像是代表广大的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但是所做的事情,都是不把人民放在眼里,拿人民群众当傻子,随心所欲地愚弄。将人类文明的许多好东西都作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打倒了,不仅将追求正常的物质生活看作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加以否定,还要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变成荒漠,把人民变成白痴”。

  这样分析“人们对“四人帮”那么痛恨”的原因,当然不跑题,但似乎太简略,缺乏人们期盼的、专门研究“当代中国”的学者应有的份量。“文革”大搞对人民的“全面专政”,造成二千多万人非正常死亡、遍地冤狱、人人自危的“红色悾怖”呢?“文革”大树特树个人绝对权威、大搞“三忠于四无限”、向人们贯输现代法西斯思想呢?“文革”摧毁教育、法律、文化、道德、秩序,其恶劣影响至今无法消除的损失呢?“文革”造成国民经济大倒退、净损失达八千多亿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的悲哀呢?……这些信手而来的同样引起人们痛恨的重大“原因”,是武先生的“两大原因”无论如何也无法涵盖的。

  随后,王海光先生回顾了在粉碎“四人帮”后,做了哪些工作。“政治上,开始清理‘文革’的‘左’倾路线,强调要恢复党的优良传统,重新提出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的问题。思想上,开始清算教条主义、极左思想的危害。组织上,清查了各地的“文革”帮派体系,邓小平再度复出,一批被打倒的老干部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开始对“文革”中大量的冤假错案进行清理……这些政策调整都是对“文革”路线的否定,全国范围的“揭批查”运动,直接把如何认识毛泽东晚年错误的问题摆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面前,这就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历史的铺垫。”

  王先生这样总结,看无不当,但对我辈过来人来说,总感到不太全面。比如,在“政治上”,当时就有不少人反思,产生“四人帮”的社会基础是什么?怎样才能杜绝类似祸害人民的团伙再度出现?民主、自由、人权、法治、民选这一套现代社会管理制度究竟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抑或是适用于全人类?怎样保障人民群众的言论自由权、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选举权?在“思想上”,也不仅仅是“开始清算教条主义、极左思想的危害”,而是响亮地喊出了“思想无罪”,提倡“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呼吁打倒任何形式的真理垄断和思想桎梏。对毛泽东的“认识”,也不是限定在“错误”的层次上,公众当时就有的疑问是,“文革”造成了那么深重那么广泛的灾难和损失,究竟是“四人帮”“利用”了他,还是他指挥、“利用”了“四人帮?加之毛泽东在建国后一系列的所作所为,他究竟是“马克思”、是“马克思加秦始皇”、抑或是“当代秦始皇”?王先生的总结,似乎漏掉了不少当时已取得的成果。

  《重温》接着写道:“现在,社会上有一股重新肯定和赞扬“文革”的错误思潮,有些言论公然赞扬江青、张春桥”。这的确是事实,这的确“违背党的《历史决议》”,也的确“这就不是历史的‘徘徊’,而是历史的倒退”。缺憾之处在于,文章没有公开揭露“公然赞扬江青、张春桥”的是些什么“言论”,没有说清这些“言论”哪些是来自“民粹主义动员”的“底层民众”,哪些是来自“红头文件”、官员言行和官方與论“喉舍”。由于没有揭露和细究,也很难达到有的放矢予以解决的目的。作者把这些“言论”的出现一板子打到“民粹主义动员的底层民众”身上,也有失公允。试想,鼓吹“唱红”者谁?亵渎法律者谁?鼓噪“样板戏”者谁?利用文艺大肆继续宣扬专制主义者谁?吹捧“文革动机良好”者谁?把“十年浩劫”当作“辉煌”年代庆祝者谁?密封档案史料阻挠对文革、对毛泽东研究的又是谁?为什么“不把人民放在眼里,拿人民群众当傻子,随心所欲地愚弄”的问题至今层出不穷?《重温》认为“这些思潮言论的出现,有着当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背景,也有对历史的误读”。这当然不错。但发人深思的,为什么“当时虽然‘文革’的遗留问题很多,积重难返,百业待兴,但是没有人再想回到‘文革’”,而在官场津津乐道的当下“盛世”,“ 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背景”却又令“底层民众”怀念“文革”?“ 想回到‘文革’”?是谁造成了“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背景”?又是谁造成了国民“对历史的误读”?

  文章最后说:“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只有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框架下,人民的权利和公共利益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作者要“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初衷我十分支持,但推出“必须坚持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方案却值得推敲。据我所知,三十多年来,官方没有人敢公开否定三中全会路线和精神,而“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又确实与不少“方针、政策”有关连。在三中全会文件中,就是作者也向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提法很少见,人们更熟知的是“四个坚持”。现在的问题,不是“必须坚持”,大搞“维稳”,而是“怎样坚持”改革的精神,走出一条民主法治社会的新路。只有这样,“确保人民的各项权利和公共利益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的美好愿望才不会落空。

  今天再读到《北京日报》这篇纪念粉碎“四人帮”重大历史事件的文字,恍然有时空倒转的错觉,仿佛又回到了三十五年前的那个起点。然而,历史就是这样无情,事实就是这样残酷!在对待左的认识上,我们从起点又回到了起点,不少时候还在倒退!虽然《北京日报》的“纪念”迟了一点,但纪念总比遗忘好,正视总比掩饰强!虽然《重温》一文不乏探讨之处,但不能苛求作者在一篇短文中面面具到,尽善尽美,即令是块“砖”吧,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在我们又一次面临左的逆流猖狂回潮和反扑时,当我们又一次位于“中国向何处去”的选择时,太需要全民族对文革给予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了!太需要对那场使中国避免走专制道路的胜利进行及时的多形式的纪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