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尽千帆全文阅读:心理健康测试-班队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23:23:58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的现代社会,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新科技、新技术日新月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相应地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都接踵而来,加上物质生活的日趋富裕和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失当,导致当今儿童出现了更多的心理问题。鉴于上述状况,社会对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代的建设者们不仅要拥有深厚、扎实、广博的知识基础和较高技能,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部也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实施途径、基本原则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对学生开展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当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是发展儿童能力、培养其健康的心理与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很长时间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学校教育评价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我国的小学教育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小学生人格素质,如价值观、审美能力、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因小学生心理障碍而发生各种意外事件也明显增多,许多事件不仅引起全国震惊,而且触发了心理学界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3.4亿青少年中,有各种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21.6%和32%。除生物因素外,学龄期的社会、心理因素,已经成为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诱因。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素质,是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班队是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群体,班队活动是小学生群体活动最基本组织形式。学生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是一个个涌动着的生命,作为人、作为生命的存在,就应当不断地活动。在班队活动中,在班主任和辅导员的指导下,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唤起学生的遐想、创造力,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活动气氛活跃,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因此,我校选定:班队活动渗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此课题势必加强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校能够结合素质教育的实施,将班队活动渗透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课题的界定

  小学班队活动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者引导下,由班级学生或少先队成员共同参与,在学科教学以外时间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小学班队活动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方式,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个性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不可忽视的条件。其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班集体活动,在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过程中,以践行促养成,以体验促内化,调节学生的心理,矫正不良的行为,引导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要想通过班队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收到对学生心理构成影响的各方面起到积极影响作用,我们必须研究并发现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影响因素,通过班队活动这一有效途径,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活动的目标、组织形式、基本任务、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基本策略和基本途径,最后通过研究研究构建班队活动渗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三、主要理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活动是主体认识和把握客体的具体方式,是人类特有的能动地作用于外部世界的方式,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人的发展,依赖于人的活动发展,没有活动,人无从发展。

  2、心理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活动,是学生积极能动地活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具有感性实践与心理过程有机联系,也是学生身心素质协调发展的最主要、最直接、最有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因素会不断增强,人格会日趋完善。

  3、教育生活化理论

  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为生活服务的,也是以人的生活为基础而开展的。真正的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而且是离不开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回归真实的生活,走向真实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可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可以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可以在生活中发现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小学班队活动以其特有的性质,正好适应了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形式,因此,通过小学班队活动达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4、新课程改革理论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国际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改革发展趋势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新的教育与课程,改革中把学生的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并通过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达到了促进小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许多地方都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5、情绪和压力缓解理论

  心理学中情绪和压力理论认为,人们的不良情绪和压力的产生,大多源于工作、生活、学习的紧张感或挫折感以及对于上述感觉的自我认知。不良情绪和过大的压力往往会导致个体产生焦虑、自卑、无奈、郁闷、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而活动恰好是个体释放不良情绪和过度压力的有效途径。小学班队活动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通过改变错误认知、转移注意力、改变生理状态、释放内心积聚的过剩能量等方式,达到缓解不良情绪和过度压力的目的。

  6、集体教育理论

  集体是个人生存的依靠,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离不开集体。集体不仅可以促使小学生的社会化,满足他们个性发展和归属感的需要,能够通过榜样作用起到教育同化的功能。集体的凝聚力可以把每个成员的长处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进而约束和规范成员的行为,提供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相互倾诉的精神家园。班队是小学生集体的主要形式,班队活动是集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于一体的中国小学生教育的一种特殊模式,在新课改的今天愈来愈彰显出独特的教育作用。

  四、研究假设

  1、通过班队活动中渗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发现小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并通过班队活动的教育形式,达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通过班队活动中渗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达到学生身心双健,并由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态度的根本转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班队活动中渗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探索并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段、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成绩水平小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

  五、研究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2-3年的研究研究,初步探索出班队活动渗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框架和模式,提高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出身心双健,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具体目标

  1、提高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德育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充分发挥其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解决身心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2、探索并构建小学班队活动的内容模式。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探索出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段、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成绩水平的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内容和方法体系。

  4、构建班队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六、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途径

  (一)研究对象

  全校铺开,在低、中、高年级各确定一个研究班,进行重点研究,跟踪个案60名。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的形式向学生进行调查

  2、文献资料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4、个案分析法

  5、经验总结法

  (三)研究途径

  1、创设“心育”环境

  l 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l 添置心理健康教育设施

  l 组建班队活动渗透心育研究课题组

  2、培养师资队伍

  l 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l 用班主任、辅导员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

  l 把心育工作渗透于班队活动的全过程

  3、开展心理咨询辅导

  l 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

  l 设置心理咨询信箱

  l 定期开展心理咨询辅导

  4、开设“心育”课程

  l 在1-6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l 在“心育”教学中以活动为主,通过开展讲座、谈话、讨论等形式,寓心理知识于活动中。

  l 做到心理认识与行为指导同步进行。关注、指导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

  5、指导家庭教育

  l 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端正家长对孩子期望值的尺度,帮助家长掌握对孩子的科学评价标准。

  l 举办有家长参加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利用校报定期印发给学生家长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辅导材料,举办有家长参加的班队活动展示。

  l 加强家校配合。建立家校联系簿,以便家校双方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和思想表现,及时调节纠正学生的心理偏向,使学生的人格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七、研究内容

  1、研究在小学不同年级段的班队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内容,创造班队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2、构建班队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模式。形成班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体系。

  3、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体系。

  八、研究原则

  1、活动性原则。人是在活动中成长和发展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通过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中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没吃活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活动观,要求设计一些有鲜明主题,以便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帮助学习进行理解、内化,并逐步形成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结构。 2、差异性原则。每次活动不能贪大求全,应照顾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注意指导活动中的学生心理状态的差异性,培养目标也应隐含在活动之中,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活动,不断增加经历和体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3、针对性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要树立综合与开放的思想,注意联系小学生实际心理问题和所遇到的种种心理困惑来选择活动主题,并做到简便易行,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4、保密性原则。学生心中的困惑,往往只愿意向可信赖的人倾吐,所以,对学生反映的心理问题,在心理教育活动中应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以收到更好的心育效果。

  5、尊重主体原则。在心育活动中要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抑制教师的自我中心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参与意识,敢于让学生去发现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

  6、多样化原则。班队活动中学生的外显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年龄阶段,活动内容和方式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在设计活动过程中,应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满足多样化的活动需要和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7、计划性原则。班队活动的计划性原则是指班队活动的指导者要对每个学年、每个学期的班队活动通盘考虑和总体规划,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以保证活动效能的充分发挥。

  8、鼓励性原则。启发学生树立信心,积极建立可行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微小的闪光点,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增强奋发向上的勇气和信心。

  九、研究措施

  1、指导措施

  学校有专人负责,把心育活动纳入议事日程,学校利用《金龙泉少儿报》,《红领巾》电视台及时报道、宣传交流心育活动各方面的动态,对难度大的专题,请专家予以指导。

  2、控制措施

  学校每月召开一次研究教师月工作汇报会,每期撰写一篇研究小结。学校建立心育活动档案,学期末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类存放,并及时反馈心育活动信息,及时导向,有效控制,确保研究健康发展。

  3、激励措施

  学校经常举行战平活动,对在心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案例,好的典型,加以表彰鼓励,对研究教师的工作,由学校进行综合评价,并依据业绩大小给予一定的奖励。

  十、研究步骤

  本研究周期为2-3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2月):建立健全组织,明确人员职责;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撰写研究方案、申报课题,进行课题论证,成立课题组;培训研究教师,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研究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分层递进,按不同年级段和班级探讨“班队活动渗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进一步探究,逐步整理、修改、研究方案;不断总结研究过程,形成研究活动系列。

  总结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6月):全面完成总结研究内容,全面总结评估3年来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进行课题成果鉴定验收。

  十一、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方案

  2、优秀活动案例、论文、集锦

  3、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的图片,影像资料及系列活动展示

  十二、研究组织

  1、聘请专家,成立专家指导组

  专家组组长:周兴寿(荆门市教科所所长)

  成 员:左昌伦(荆门市教科所副所长)

  朱昌宝(荆门市东宝区教科所主任)

  杨正芝(荆门市东宝区教科所教研员)

  邢 云(荆楚理工学院心理学讲师,研究生,心理咨询师)

  夏小燕(荆楚理工学院心理学研究生,心理咨询师)

  2、研究课题指导小组

  组 长:陈加金

  成 员:邢 云 夏小燕 高春玲 邓荣华 李新华 胡大雄

  3、研究课题研究小组

  组 长:陈加金

  副组长:高春玲 邓荣华

  成 员:胡大雄 李新华 杨蕖 赵慧星 冯琼 康莲 陈晓琴 张弘 何明 吕萍 李凤珍 胡艳丽 周群 罗红梅 陈士玉 杨树杏 胡慧萍 吴美芳 鲁颖颖

  四、课题论证

  1、对研究课题的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国内外、省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l 基本内容:

  (1)研究在小学不同年级段的班队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内容,创造班队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2)构建班队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模式。形成班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体系。

  (3)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体系。

  l 重难点:班队活动渗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研究工具、量表资料及数据处理分析技术

  l 本课题理论意义:对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补充,以达到已有理论具体化和本土化、方法的创新化和可操作化、结论的可验证化有何可推广化以及课题研究组织管理的落实化和规范化。

  l 本课题实践意义:通过本研究的实施,全面掌握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作为以后长期规范的工作内容;构建服务于我校小学生心理健康之目的的班队活动体系,促进我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本研究的实施,深化和推进我校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双健人才。通过本研究的实施,可望把我校取得的成功经验加加以推广,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小学生班队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提供典范。

  2、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课题组人员分工。

  l 负责人的研究水平

  课题负责人情况:课题负责人陈加金同志长期从事中小学管理工作,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丰富的经验;组织能力强,在教职工中拥有极高威望,能够保证做好各方面的沟通协调工作;强烈的责任心与敬业精神以及相对适中的课时量,具备课题研究活动充足的时间保证。

  l 课题组成员情况:高春玲、邓荣华、鲁颖颖等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多次在国家公开刊物、各类媒体报刊及网络教育论坛上发表论文、评论等,承担的教学任务总量适中,具备了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水平及时间保证。

  l 资料设备、科研手段情况:我校图书室拥有数量充足的图书资料、音像资料,网络畅通,能够保证资料搜集和网络交流沟通;小学信息技术专任教师两名、区教科所和市教科所以及本市高校聘请的相关专家等诸多优势资源,为本课题提供了必要的科研手段保证。

  l 课题组成员分工:

  陈加金:课题构思规划、沟通协调、撰写研究方案及报告

  高春玲:研究方案及研究报告的校稿、成果发表

  邓荣华:雅行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设计、督促检查、校园雅行文化构建

  鲁颖颖:课题研究材料整理汇总、资料归档

  其他成员:具体组织学生参与本课题研究实施活动,并及时提交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