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安全保护措施:网友评论:《英雄》透露出的内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0:37:20
网友评论:《英雄》透露出的内涵

http://ent.sina.com.cn 2002年12月23日15:08 新浪娱乐
来自211.162.2.*的网友发表评论
影片《英雄》内涵之评价——粉饰苛政,美化暴君
昨晚(20日)看了一个近期被炒得火热的影片《英雄》。
',1)">
从画面来看,《英雄》的确美伦美奂,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不愧是大手笔、大制作。
但是,就其画面意境和要表达的所谓“剑术的境界”而言,我感觉就是将古龙武侠小说笔下的那种风格搬上银幕而已,并没有太大的突破。
而从影片要表达的内涵来看,我却对之相当反感。
《英雄》的梗概大致如下:
故事的背景为秦王发起讨伐其他六国征战的战国后期。
刺客长空、残剑、飞雪三人(后二人为情侣)为秦王所忌惮,下令:凡能缉拿刺客长空者,可近秦王20步;击杀残剑、飞雪者,可近秦王10步,封官加帛。
3年前,情侣刺客残剑、飞雪双双闯入秦宫,刺杀秦王,但在最后时刻,残剑放弃了亲手血刃秦王的机会;残剑此举,飞雪甚为不解,从此两人生怨。
3年后,秦国侠士无名(实为赵国人),为报“国仇家恨”,也加入到刺秦行列。他潜入秦国,花了10年的功夫,练就了一身最为上乘的功夫“十步一杀”,即在10步之内,可击杀任何目标。
无名前来与长空、残剑和飞雪商议刺秦事宜。长空为能让无名接近秦王,在漏顶棋馆,佯败在无名剑下。无名求助残剑、飞雪,却遭到残剑的断然拒绝和阻止,并赠“天下”二字,力劝无名放弃刺秦。残剑的态度使无名不解,亦引来了飞雪的不满。
但是,在无名自己刺秦的时候,无名在最后的关头“悟”出了“天下”之重要意义,遂“毅然”放弃了刺秦,最终为秦王所杀。
为什么秦王就不能刺?残剑和无名都悟出了些什么呢?借用《信息时报》一篇评论的一段文字,来描述一下残剑和无名在刺秦最后关头时的“顿悟”:
——“天下本是统一的,人们生活得和睦幸福;自从天下分裂为许多诸侯国,战争已持续700年,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只有统一天下,方可救民于水火;当前,惟秦王可平定六国,结束战乱。在这过程中,个人乃至赵国的痛苦,都只是迈向和平的阵痛。因此,‘秦王不能刺’!”
看来,这也就是导演希望通过这出剧要表达的所谓“天下”的重要内涵了。不过,这种解释确实又真是令人瞪目结舌的。
首先,不知“天下本是统一的”这种说法从何而来。除了在没有国家的原始社会,“天下”可能可以勉强理解为“统一”的之外,好象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在那之前竟有过一个什么统一的国度。但是,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得和睦幸福”,好象又实在无从说起。何况,原始社会毋宁用无所谓统一和分裂的“混沌”来形容,仿佛更到位一些。
其次,战国时期长久的征战,其根本原因,就已经是由于有着许多象秦王这样有欲一统天下之野心的统治者,积弱的时候被别国侵略,强大的时候就去侵略别国,才导致“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强秦本身就是在这些诸侯国互相吞并的过程中强大起来的;强秦“平定六国”的手段,则又比诸侯各国的互相征战更酷烈。影片一开始便介绍:秦兵每伐一城,必逞其弩强箭利,先从城外向城里发射大量的利箭,令城中百姓中箭无算。莫非某些人眼里,秦王原来就是这样“救民于水火”的?!
同样是以统治者利益为终极目标的南征北战,同样是毫无正义性可言的攻城掠土烧杀抢掠,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就令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强秦针对其他诸侯国的就是“救民于水火”,真是成者“英雄”败者寇呀。
再者,瞧瞧秦得“天下”后又是怎样“救民于水火”的: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据载,秦代“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同时,其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在七十万以上。而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到秦始皇时,更把严刑峻法推至颠峰。其酷刑之名目,诸如谪戍、籍没、黥为城旦、连坐、腰斩、车裂、枭首、戮、坑、磔、凿颠、抽胁、镬烹、具五刑(黥劓、斩足、笞杀、枭首、弃市)、族、夷三族(父母、兄弟、妻子)等等,不一而足。秦始皇还把严刑峻法施之于文化领域,大肆统制思想,禁锢言论自由。如规定除了秦国的历史记载,一切史书都烧掉;民间所藏,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余《诗》、《书》、百家语全部焚毁;谁要是再谈论《诗》、《书》,就杀头;以古非今的人则满门抄斩。……
如斯暴政竟成了“和平”,如此征战中生灵之涂炭,竟是“迈向和平的阵痛”,真令人怀疑自己曾经一贯坚持的价值观是否是颠倒的,怀疑当年希特勒们发动的二战,也是“救民于水火”了。天知道当年行刺希特勒的施道芬伯格,在将装有炸弹的皮包放到希特勒会议桌旁边的那一刹那,又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犹豫、激烈的思想斗争和“顿悟”,或者为元首的伟大英明而感动过,还望严谨的德国人能够予以考证之,为历史填补上一段空白。
整个电影中,通过四个刺客和一个暴君的故事,将秦始皇吹捧成是“天下”之所寄,而刺秦者,则被说成是挟仇(以影片给我的感觉,所暗示的简直就是以私仇为主)以报复之。
影片多处运用“艺术”的手法,对一代暴君进行了刻意的美化。
如在与刺客无名对谈时,秦王简直象一个明察秋毫的神探、未卜先知的算命先生;如手上并无寸铁的无名表示准备夺剑行刺时,秦王竟将身上的佩剑扔给刺客,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地请他决定是否下手。
又如,当无名在与秦王“交流”的时候,道出了残剑的“顿悟”,令秦王大发感慨:老百姓和文武百官私下都骂他的暴君,只有顿悟了秦王是“天下”之所寄的残剑,才是最了解他的人,因而天下也只有残剑是他的知己呀!
再如,最后就象“割发代头”一样,刺客无名只是象征性地“刺”了一下秦王就退出去了,而秦王也不想杀刺客无名的,但由于身边前来救驾的御林军发出了“你是一个皇帝,法律是你定的,你要言而有信,像他这样的刺客,必须要死!”的强大声音,所以秦王便不得已而为之,还是“无奈”地让无名死于御林军乱箭之下了。
其实,这种“艺术”手法实在似曾相识,天下为暴君、苛政粉饰、辩护者,所通用的手法亦不过如此,大多与之八九不离十的。在这种“艺术”的装点之下,独裁者和暴君都成了暂时不能为世人所广为能理解的大智大慧之圣者,又都成了最能理解别人的人,还成了被“激愤的民意”所左右、所要挟的无辜受害者,所做的一切“违心”事,都是不是出自于其本意的。同时,乖戾没有了,残暴没有了,苛政没有了,“宁任天下人负我不让我负天下人”的枭雄本性没有了,“以百姓为刍狗”的“圣人不仁”没有了。反正,天下最美的词都能套到其身上,所干下的所有坏事都可以找出无可奈何,不得已为之的原因。于是,接受了这些灌输的人民,便会在瑟缩于其淫威之下,享受着其残暴之时,仍会深深地为自己有这么一位伟岸的君主而由衷地感激涕零,发自内心地谢主隆恩,山呼万岁了。
好在,这种“戏说”再怎么做得美伦美奂,终究还是代替不了真实历史的。在影片结束时,想用滚动字幕的形式对秦始皇歌功颂德一番,但又苦于乏善可陈,便将修长城作为秦始皇的主要功绩来歌颂了。怎奈“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却也因为列朝列代未便列为“敏感材料”予以封杀,而早已广为民间所熟知。至于秦始皇当时是怎么驱赶人民去用血肉之躯修筑长城的,当时的“丁壮丈夫”们又是如何“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南至豫章、桂林,北至飞狐、阳原,道路死人以沟量”的,历史亦早有公论,那些戈培尔们再怎样鼓起如簧之巧舌来为其掩盖和淡化,恐怕也是徒劳的。
对于秦始皇来说,比较遗憾的恐怕就是,“天下”的民众实在不识好歹,基本并不能够象刺客残剑和无名那样,在最后关头大彻大悟,最终“理解”了这位仁慈的君主,并甘愿自己坦然地走向死亡的。那些享受着苛政雨露滋润着的民众,可不会象几千年后某些有特异功能的后代们,绝没感受到秦始皇的“天下”救了他们出水火,也不敢领这个“情”,反而在私下窃议“‘天下’苦秦久也”,反思“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他们没有坐等秦百世、秦千世、秦万世们更体恤苍生之仁政的到来,甚至还没有等到秦二世坐稳龙椅,就揭竿而起,将刺客飞雪们的未竟事业进行到底,转眼之间就把秦家仁慈的“天下”给了端掉了。
看着当年陈胜吴广为代表的百姓们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敬几千年后那些借刺客残剑、无名之口,规劝他们接受苛政的仙韵纶音,来证明秦始皇通过铁血征战打下来的“家‘天下’”并非就永远固若金汤的,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