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几月出生是男孩: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医学论坛网?网聚医学的力量,源自中国医学论坛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02:46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

作者:叶子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09-11-13

杨期东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杨期东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卒中密切相关。治疗目标是减缓、缩小或消除斑块和血管内-中膜增厚,使不稳定斑块转变成稳定斑块,以降低卒中事件的发生率。  

  杨期东教授称,内皮功能受损、斑块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斑块切应力的变化是导致斑块易损的重要因素。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的增强可使斑块表面纤维帽变薄,最终导致破裂和血栓形成。氧化应激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一、斑块形成机制及特点  

  1. 斑块形成机制  

  炎症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可认为是慢性炎症的不同阶段,存在变质、渗出和增生等炎症的基本特点。单核细胞进入血管壁被视为事件发生的关键步骤。  

  血流动力学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呈现高度的病灶选择性,易发生在动脉的弯曲、分叉及狭窄部位,存在血流的分离、回流等现象,低壁面剪应力或交变的壁面剪应力是其血流动力学特点。  

  2. 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的特点  

  颈动脉斑块好发于颈动脉窦部,尤其是颈动脉窦外侧壁。  

  稳定斑块 脂核小、纤维帽厚、胶原纤维多、平滑肌细胞多、基质金属蛋白酶少、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少。  

  不稳定斑块 脂核大、纤维帽薄、胶原纤维少,平滑肌细胞少、基质金属蛋白酶多、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多。  

  二、颈动脉斑块的治疗策略  

  治疗目标 减缓、缩小或消除斑块和血管内-中膜增厚,使不稳定斑块转变成稳定斑块,降低卒中事件的发生率。  

  治疗观点 随着对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机制的新认识,治疗更注重斑块的稳定性和早期病变。  

  治疗模式 注重以预防为主、源头治理,全面控制危险因素和全身性治疗,包括调脂治疗、抗炎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抗氧化治疗等药物治疗以及介入治疗,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支架置入。  

  药物治疗方案 目前国际上较常用的治疗方法是PAS方案,即普罗布考+阿司匹林+辛伐他汀。本课题组采用ATP方案,即阿司匹林+通心络+普罗布考。  

  三、通心络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影响的临床研究  

  杨期东等将2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西药治疗组(n=100)和通心络加西药组(n=100)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后3个月、6个月复查,随访至1年。结果显示,与常规西药治疗组相比,通心络治疗6个月,患者软斑块消退、软斑块转为硬斑块、软斑块体积减小等均显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P<0.01)。治疗至1年,通心络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西药组显著降低(P<0.01)。这表明,通心络能有效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发展,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肝肾功能和血液指标检测未见明显异常。对照组有10例和通心络治疗组2例患者因空腹服药发生恶心、呕吐和上腹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改为餐后服药上述症状消失。  

  结论 通心络作为临床广泛应用的中成药,疗效确切,能有效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发生发展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