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闪电麦昆赛车:科學規劃引領廈門發展 推進廈漳泉城市一體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54:17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1-11-18 21:36發表評論>>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圖片來源:中國網)
廈門市規劃局局長 趙燕菁 (圖片來源:中國網)
中國網11月17日訊 17日上午,第八屆全國網路媒體海西行暨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週年網路媒體廈門行走進廈門市規劃局,這是採訪團的成員們到廈門第一站。廈門市規劃局局長趙燕菁親自向採訪團的記者們介紹了廈門城市建設情況。
廈門是國家定位的東南沿海中心城市和港口風景旅遊城市,也是海峽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全市域面積1699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230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353萬。經過長期的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和經濟特區建設以來的快速發展,已由原來的海島小城發展成為初具現代化、國際性格局的港口風景旅遊城市。
趙燕菁局長先帶大家回顧了經濟特區成立30年來廈門市城市規劃建設的“三次跨越”:
一是上世紀80年代,由鼓浪嶼—中山路老城區,向湖周邊和湖裏開發區的跨越。經濟特區成立前,廈門市城市建設集中在湖以南舊城區,1980年,2.5平方公里的湖裏工業區建設拉開了經濟特區跨越式發展的帷幕,至1990十年間,廈門先後編制了四版總體規劃,不斷探索科學發展之路。在規劃指引下,廈門市將行政中心從老城區搬遷到湖北岸,開始了第一輪跨域發展,在新區規劃中以曼哈頓中央公園的為鑒,將白鷺洲規劃為城市公園,成為今天廈門的“城市會客廳”。
二是上世紀90年代,由島內西部向東部會展、蓮前片區以及海滄區的跨越。1990年以後,杏林、海滄、集美三個臺商投資區的設立和“901工程”的提出,給廈門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應對新形勢,廈門市編制了“95”版總規,獲得了國務院批復。規劃確定廈門為我國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提出“一環數片,眾星拱月”的城市空間結構。根據規劃,廈門城市建設開始了第二輪跨越,本島基礎設施由西部向東部跨越,環島路、蓮前大道,嘉禾路等重大交通軸線撐起了本島的發展骨架,會展中心、洪文居住區的成功建設帶動了東部的快速發展,廈門大橋、海滄大橋于91、99年相繼通車,也為廈門市由海島向海灣拓展奠定了基礎。
三是2000年後,開始由島內向島外的跨越。2000年以後,廈門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開始醞釀海灣型城市的建設框架。並以2003年行政區劃調整為契機,組織了新一輪的總規修編。2004版總規正式提出海灣型城市發展戰略,確定了“一心兩環、一主四輔(八片)”的城市空間結構,提出了“優化本島、整合灣區,拓展東部”的空間總體發展思路。2010年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市,對2004版總規又適時進行了修訂。在此期間,廈門進入新一輪跨越發展時期,實施“島內外一體化”戰略,把城市建設重點移向島外,形成島內外協調發展的新格局。按照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廈門提出的“規劃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要求,著力提升島內、拓展島外。島內,致力於保持風貌、保持特色,降低開發強度、降低建設密度,提升環境品質、提升城市功能。在本島東部規劃建設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島外,按高起點、高標準、高層次、高水準的原則,規劃建設海滄、集美、同安、翔安四個組團,城市格局也由原來集中于島內的一個“拳頭”展開為一個“手掌”,“掌心”是大海,島內和島外四個組團依次為五指,努力打造創新創業的活力之城、風格獨特的魅力之城、溫馨和諧的宜居之城。
據趙燕菁介紹,多年來,在規劃指引下,廈門市發展實現了“三個協調”:一是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城市建成區面積從1980年的14平方公里發展到2010年的230平方公里;廈門市人口從1980年的93萬增加到2011年的353萬;生産總值也以年均17.1%的速度增長,2010年常住人口人均GDP達58158元;二是城市建設和環境品質相協調。城市建設面積擴大了14倍,人口增加了3倍,但環境指標依然保持良好,先後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環保模範城市、十佳人居城市和國際花園城市、聯合國人居獎等;三是新城建設與舊城保護相協調。堅持“建設新城、保護老城”的理念,既建設了湖、本島東部及島外四大新城等新城區,又較完整地保存了鼓浪嶼、中山路及集美學村等舊城區。
在談到廈門市“十二五”規劃思路與舉措,趙燕菁局長表示:
“十二五”期間,規劃工作重點圍繞 “兩個一體化”開展,建設“兩大基地,五大中心”,打造“五個廈門”宏偉願景。
推進“兩個一體化”。加快城市空間拓展與優化,一是廈漳泉大都市區一體化。構建廈漳泉“一小時交通圈”與區域一體化機制構建,促使經濟生産不斷向廈漳泉閩南金三角集中,實現規模經濟。將廈漳泉大都市區建設為海西經濟增長極、兩岸合作基地和國內有競爭力的大都市區。重點完善廈漳泉大都市區總體規劃及空間佈局規劃等專項規劃編制工作、推進基礎設施的共建共用、推進生態環境的共治共用、建立和完善大都市區一體化體制與機制。二是廈門島內外一體化。以“全域廈門”理念和“高起點、高標準、高層次、高水準”的原則,全面拓展島外,優化提升島內,打造全城“半小時交通圈”推動城市建設和産業發展雙輪驅動,基本形成島內外一體化、島外各組團各具特色又相互協調的城市新格局。
建設“兩大基地,五大中心”。 通過海滄保稅港區、城際軌道交通、廈門第二機場、廈門科技園、軟體園三期、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兩岸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等項目的規劃建設,城市功能主要圍繞“兩大基地、四大中心” 進行拓展,把廈門建設成為海西先進製造業基地、海西對臺交流交往基地和國際航運物流中心、金融商貿中心、文化旅遊休閒中心、會展會議中心和購物中心。 通過“兩大基地,五大中心” 建設,打造“五個廈門”。即“創新廈門”、“宜居廈門”、“平安廈門”、“文明廈門”、“幸福廈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廈門發展的動力與活力,提高廈門人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推進廈門城市規劃建設可持續發展。(記者陳娟娟)
文章來源: 中國網責任編輯: 付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