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月子餐配送中心:《感悟庄子》(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31:37

《感悟庄子》(下)     一静

2011-08-29 19:15:41|  分类: 原创:《感悟庄子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作者简介:

          一静(网名:  清风一静   归德一静、远古征鸿、道风一静 、苏门学子、餐霞童子、御风仙子),河南商丘人。一九五三年出生,十三岁研习古碑帖法书、痴情国画、热爱古诗词歌赋、崇尚古圣文化,十九岁读《庄子》,二十六岁迷情《老子》(并自名“一静”), 一九七六年任教,曾供职原河南省商丘商校,现供职河南商丘职院,书法高级讲师。一九八三年从事中国书法艺术探索与实践,此后遍访省内外文化艺术名家,并将儒、道、佛、禅宗等中国优秀人文精神融汇于书法艺术。自此,一批颇具艺术水准的书法作品陆续诞生,如:《书法诗联卷(之一)》、《红楼梦诗词小楷长卷》、《中国禅诗行草长卷》、《单字吉祥榜书》、《古赋手卷》、《系列书扇》、《一静对联书法集锦》、《一静禅书》、《一静书庄子名言》、《一静书老子名言》、《一静书法艺术》《一静书徐霞客游记千米长卷》、《一静团扇书艺一百品》、《百龙图》、《中国道文化书法艺术集》、《两千零八米庄子书法艺术长卷》等。另有诗文集 《感悟庄子》、《庄子,这些美妙的故事》(编著)、《乡村的记忆》、《一静散文自选集》、《一静杂文集》、《一静生命禅语》、《一静诗集》、《嵌名诗联》、《一静对联》等书稿。现为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艺术学术委员会研究员、职业书法艺术人、当代国际花园中华诗词书画苑会长、自由文学作者、诗人。

个人博客:“一静艺术空间”

主创(公共)博客:当代国际花园中华诗词书画苑

 

弁言:

读庄子虽多年,但在庄子文化上至今仍是门外汉,尽管也写了牵涉到庄子文化的一些文字,而它们离真正意义上的庄子文化研究还相去甚远,这些文字充其量算是对庄子及其思想文化的一点肤浅的感悟和认识。文章很散,每篇都是独立行文。本书收文四十三篇,分上下两部分。笔者渴望得到方家高人的指教。 

 

 

《感悟庄子》(下) 

 

◇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中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三十六里李庄乡蒙墙寺)人,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年轻时曾为蒙漆园小吏,后来一直过着隐居生活。

《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相传内篇全为庄周所著;外篇和杂篇有的出自庄子学派或庄周门人之手。《庄子》注释本较多,以清末郭庆藩《庄子集释》最为详明。

《庄子》—书的思想与《老子》有着渊源关系,并有较大的发展变化。老子根据所观察到的宇宙自然运行之道,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天下;庄子则主张清静无为,以养生全年。老子对盈虚、祸福等对立的现象具有朴素的辩证的观点;而庄子则对大小、贵贱、死生、寿夭、是非、善恶、得失、荣辱等作了相对主义的解释。庄子的这种思想,在对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上,无论是消极的还是富有启发性的,对后世均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无情地揭露那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拒绝与统治者合作,鄙视富贵利禄,否定鬼神的存在,有着积极的意义。

《庄子》在文学上的影响很大。《庄子》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来说明高深的哲学道理,其想象奇特,富于抒情意味。此外,《庄子》词汇丰富,构思精巧,多用韵语,善作连类比喻,读来使人觉得韵味无穷。自宋玉、贾谊、司马迁以来,历代大作家几乎无一不受到它的熏陶。在思想上,或取其愤世嫉俗、不与统治者为伍;或随其悲观消极,自解自嘲。对于《庄子》的艺术,或者赞叹,或者仿效,或者从中取材化为己意。陶渊明、李白、苏轼等,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从《庄子》那里吸取了许多营养。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人物,是老子的继承者,所以后世将其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的美学思想首先是“大美不言”,它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主张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具有至高无上的美, 《庄子.知北游》中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

其次, 《庄子》论述“人格之美”说,伯夷和叔齐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评价,“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而庄子却在《庄子.骈拇》中举为耻食周粟而饿死首阳的伯夷和为谋私利而死于东陵山的盗跖两例,以为他们“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庄子》中,伯夷和盗跖在人的本真之性上完全没有区别,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齐一,为仁义而殉身和为逐利而死的齐一。

第三,庄子“鱼之乐”的人生价值审美观。《庄子.秋水》载,庄子与惠施曾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睹物思人,触类旁通:“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对人生的痛苦体验,使得庄子向社会之外寻觅人生的乐趣,自然美感正好可以充实他的生存体验形成的空虚。庄子的哲学发端于自然审美,由自然美过渡到生存美,进而思考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庄子视鱼犹得道之人,水犹道体。鱼无贪欲、无纷争、无私藏,恬淡纯朴,得水见性,自足自适。鱼可以说是庄子生存美的意向的对象物,以至于庄子成了一个“鱼化”的形象。“鱼之乐”是由于天性真朴,人之至乐也应当是涤除社会性返归自然情性。

“鱼之乐”的最高部分,是对人生意义在精神尽处的觉解。<庄子>的美学思想,发于私有制,在客观上都起到了强调个人本位道德和均衡社会秩序的作用。

 

◇岸边掬水饮清流

两千三百多年来,世界上研究《庄子》的人何止万千,很多人孜孜以求、穷其一生在追索《庄子》的人生要义,但很多人至死都觉得自己在《庄子》面前是永远的小学生。无论世道怎样地变迁,研究和热爱《庄子》的人总是车水马龙、来者如潮。无论红尘中人怎样贬斥《庄子》的“消极”、“遁世”,它总是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般地被请到这个世界,它总是像神明一样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仰慕、崇拜。难以想象,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庄子》,人间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惨象。如果说儒和佛是人们赖以生活的食粮,那么,《庄子》和《老子》的“道”则是人们须臾不可离的水和空气了。

《庄子》本来是不需研究的,你只需品读和感受就够了。

《庄子》的博大和深邃再过许多年也不可能有人真正穷极它。

《庄子》这本书仅七万余字,内篇外篇杂篇共三十三篇,数千年来的魅力,已远远超过了汗牛充栋般的煌煌巨著。有些《庄子》研究专家总为湮埋在历史尘烟里的三十三篇之外的有关庄子的内容而惋惜,其实没必要,《庄子》这三十三篇就足够世人享用的了。有不少人称自己研读《庄子》花费了一生的精力,我说大可不必,你用一天半天的时间读一篇半篇就可以了解《庄子》的伟大和雄强。《庄子》像一条来自天外、奔腾于尘间的的清冽的大河,对于喜欢《庄子》的人们来说,无论站在大河岸边的任何一个地方,只需掬起一捧喝就够了,如果觉得不过瘾,你可以咕咚咕咚再喝几口。

《庄子》里的很多思想太令一般人不可思议、无可琢磨了。《庄子》研究专家们除《庄子》之外又千百遍千百本地研究《庄子》的相关书籍,以求对《庄子》更为广博而深刻的理解。恕我直言,实在大可不必(您可能以为我狂),只读《庄子》就够了!无论哪一种研究《庄子》的书,都不可能是《庄子》研究的专业书,因为,相对于庄子文化来说,天地间只一本《庄子》才可以称为专业书。

比如《庄子·逍遥游》或《庄子·大宗师》,五花八门的本子都来诠释它们的思想,人们误以为《庄子》被自己解释出来了,其实是离《庄子》越来越远、离道越来越远了。古今中外的《庄子》研究专家们,才华横溢者多的是,堪称大师者多的是,但是,再美丽绝伦的语言在《庄子》面前都显得暗淡无光,任何人写再多有关对《庄子》的理解和评述,在《庄子》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庄子》永远是一条清冽的澎湃着的江河,人们怎么可能把河里的水喝干呢?《庄子·逍遥游》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话用在读《庄子》和研究《庄子》上不是很好吗?《庄子》里的哪一篇都像无边无际的原始山林,我们站在深林中的哪一棵树的任何一枝一叶上不可以享用终生呢?

《庄子·逍遥游》里有几句话说得我面红耳赤:“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罢了罢了,不敢再多说了,说不定庄子他老人家的神灵正斜眼站在我案前……

 

 

◇境界的事

活这么多年才知道,知识、学问、智慧这些东西本身并不是最有力量和最令人钦敬的,高雅、浪漫也只能标志人们的刚刚脱俗,人类在这些东西之上还具有更高的文化内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两个字:境界。

大家知道境界是好东西、高级东西,也是在人群中活出尊严和品位的一种无形的财富,所以大家常将境界挂在嘴边。想得到朋友的赞赏与肯定就说他有境界或境界很高,想使自己飙升一下就说自己上境界了有境界了。

啥是境界?境界在哪里?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东西,上帝也不能把它抓回来让我们看看。我们以为境界在高处,高到一般人根本不敢想自己能有境界,谁也不会想境界这样厉害的东西能在低处窝着。

尤其在酒局茶场里,一说“道”大家都滔滔不绝,一说老子大家争相说自己早就读过《道德经》,谁不懂道可道名可名就一定是不上档次的人、没有境界的人!这时候你会以为,那些会背很多《道德经》名句的人,一定有境界、一定境界很高。其实不是这样。

庄子和他的《庄子》境界也很高,但他的境界不是这样显示出来的,是靠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来的。庄子的境界从来不可能是他自己说出来的,而是大家感觉到了的。谁说谁读了老子就有境界了吗?谁说谁自己有境界就真的有境界了吗?

境界即道,道即境界。人们以为它太高,其实大家正好搞翻了。

境界在低处,在你想象不到的低处,在世人都忽略甚至是经常受鄙视的低处!

啥叫上善若水?啥叫水利万物而不争?你怎么理解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只背背这些有光环的好听的句子境界就来了吗?

所以我说,人有没有境界不是语言的事,不是外表上好看豪华和貌似强大的事。很多情形之下,境界是无言的、内敛的、永远不肆意表白和张扬的。

桃李不言,默默奉献于人类,自己至死一无所有,你能说这不叫境界吗?天地不言,以自己无限宽阔的心胸包容与呵护万物,这不叫境界叫什么?

我不想说这些话,好像自己多有境界似的。让我无奈的是,我太爱我的祖国!我无法默默!

 

 

◇为了庄子

没上网的时候想上网,上了网几天就卸劲,谁知道互联网这玩意与人间一模一样,尘世有啥互联网就有啥,尘世有多热闹互联网就有多热闹,甚至,网上的自由度比真实的人世社会要大得多。

凭我的估摸,其它的网乱就乱呗,庄子吧是绝不应该搞得太浮躁的。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庄子吧里的机巧、浮躁和浅薄的意识太多,一些胸无点墨的庄学混子常常是左踢右咬,前冲后突,不潜心品味庄子,只乐意在网上找茬并大大咧咧的指手画脚,像真有本事指点江山似的,我的感觉,这些朋友大有做庄子的老师的架势。

百家争鸣当然是正确的,但不应当将庄子精神搞得太庸俗,流里流气的市井气、不负责任的乱放炮不可能不影响庄子吧的声誉。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一些朋友发表帖子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表帖子,就是为了逞逞能,就是为了嘴硬牙硬压倒他人而后快,从他们的言语里不但感觉不到任何庄子的气息,反给人一种文痞的印象。

不应当说任何人,但为了庄子,却不能不说这种现象。

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观点。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然就具有某些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不自觉的合一。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了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意义上看,仍有点像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故禅宗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为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太史公论庄

太史公《史记》曰:“庄子者,名周,蒙人也。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 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

庄子一生穷困,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做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庄子的生平,我们能够知道的很少很少,最早有确切记载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庄子是战国时候的宋这个国家的蒙地(今河南商丘东北)的人。他曾经做过漆园小吏,相当于现在一个保管员。他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繁的一个时代里。他隐居不仕,终老天年,没有什么社会的名分。

《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但是在所有的先秦经典中,它也许是最不带有经典意味的,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根据《汉书·艺文志》上的记载,《庄子》传世作品应该有五十多篇,但是到今天我们可以见到的,就只有三十三篇了。这就是晋代郭象整理出来、流传至今的《庄子》。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还有十一篇是“杂篇”。

 

 

◇我们的民族太需要读书,太需要庄子

有一种人所共知的社会现象:市长和农民虽身份地位等各方面的情况不一样,但他们在教育各自子女的时候会用同一个内容同一种要求,就是一定要好好读书,不然长大会后悔的;教师和车夫在各方面的情况不一样,但在教育自己子女的时候内容也一样;即:必须努力读书学习,不然会落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结果。就是世间那些智商偏低者甚至是小偷,他们在对自己子女讲话的时候与前面提到的正常人也一模一样;现在可要好好学习,长大做一个有用的人。这些例子都在说明一个问题:中国人重视教育,重视学习。

很多做为父母的的确都要求子女好好读书学习,这当然正确无比无须多说。可是,事情的真实情况却令人担忧(当然这种担忧在固步自封不求进取的庸者看来是多此一举或杞人忧天。)

中国的家长(或父母)们几乎都认为只有学生才应该读书学习,学习的事好像天经地义与家长没有关系。

很多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家都认为只有学生才需要学习,只有要考学的学生才需要和应当学习。如果不是为了考试,家长也不会再催学生去读书。那么,学习于家长自身而言,就更是不说的事情了。许许多多年以来,我们这个民族作为家长的这些人们很少有人认识到自身不断学习新知识补给新观念的重要性,即使是大学毕业,一旦参加工作,很多人就无意间形成一种(学习上)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成功”感,更由于现实环境的威逼,人们全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工作、挣钱、关系、享受、美食,绝大多数人甚至一生连一本书都不曾读过,他们宁愿花一万元买一条金领带,花几百万元买一条洋狗,宁愿在麻将场上输掉一座别墅或几部轿车的钱,也决不去花十几块、几十块钱去买一本书,这远远超过了前面提到的学习上的民族堕性,无可奈何晕晕糊糊地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民族盲目与虚妄,实质上是形成了一种当年鲁迅先生所痛心疾首的新时代的劣根性。虽然进入新千年的中华民族已经走过近十年,虽然一些富足而有远见的国人已经把新华书店里的书买到家里一部分,但是,大家有目共睹,至少是一大部分买书的人是为了装点自己的门面。笔者深知自己的这些话对这个精神上深度麻木的民族,连放屁天风的作用也起不到,更清楚自己的这些话既使是超过了大海的水、恒河的沙,也抵不上一个国家领导人对全国人民讲上一句劝大家读书的话。

每当我们看到天真可爱的男孩女孩一个人胖得那腰比麻包还粗走路都困难的时候,每当看到中国的孩子们一说三明治、汉堡包、肯德基、电子游戏就兴奋,一提读书学习就哭丧脸的时候——说良心话,我们没办法不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而忧心忡忡。

决不要以为家里有许多资产宝马香车吃不完享不尽的美食美服美饰就可以使中国的龙的传人真的成为名符其实的龙的传人,决不要以为只要把孩子推到学校里他们就可以成为高素质的大学生,更不要以为作为父母的我们只有板着脸督促压迫孩子读书学习的任务——可怜的穷得只剩下钱的父母们:为什么就忘记了两千多年前孔圣人讲的行不言之教和身教重于言教的谆谆教导呢?

二零零九年夏,是笔者出生半个世纪以来第一次听到中国国家领导人(温总理在四月三日世界读书日到来的时候)号召中国人民每天读一页书,而且,他讲得是那么情真意切——我也是数十年来第一次从心里长长舒了一口气——妈呀!终于有国家领导人开始呼吁和要求他们的子民看书学习啦!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同时又彻底弱化了传承数千年的龙之传人的民族精神;中国许多家庭在金钱和物质上达到了惊人的拥有量,而滋养和培育千万代中国人内心的思想境界的华夏国学却遭到了几乎是粉碎性的失败。那么,要拯救这个民族的内在精神美质,唯一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能是读书学习。

这个民族的愚昧在于:很多人误以为拥有许许多多的金钱轿车别墅美女美食美服就占有了一切占有了幸福,很多人的无知与可悲在于他们从来未曾发现过自己的无知与可悲;他们终生谈钱、爱钱、崇钱,加上很多官本位的残渣,好些年不读一本书只垒长城只图感官享受刺激的习惯性生活方式,害得许多人失去了应有的平和、达观与幸福。

当年的鲁迅先生太爱这个民族,又恨这个民族的愚昧和无知,他曾经骂过某类人,说他们一辈子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干,吃了许多大米抹了一脸雪花膏就那么死去了。伟大的庄子对这些无知之徒、永不决醒的人骂得更入木十二分,他干脆说,不要与青蛙谈论大海!

拉拉杂杂扯了一些思想见解最后把我们的主题——庄子提了出来。笔者的观点很直白很尖锐:决不要以为能创造空间站航空母舰了我们就一好百好了,决不要以为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在所有方面都比庄子强,更不要以为庄子在家庭物质生活上贫困而其它方面也贫困。

令人难堪的是,我们的国学典集可以在日本、朝鲜、新加坡大受青眯,但在我们本土倒真的是大家都茫然木然眼睛里一派迷茫了。庄子及其《庄子》那么伟大雄奇,直到今天,我们的国民对它们几乎是无有认识;庄子及其《庄子》影响了千秋万代的闻人达士国学巨子,令人笑掉大牙的是:真的在庄子故里(河南商丘,睢阳古城东北三十八里蒙墙寺)两千多人的庄子后裔那里,许多庄子后人对自己先祖竟一无所知——无论于这个民族、于国学、于庄子或于太需要庄子精神滋养的世界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庄子,真的潇洒

人都经不起他人的美言,一有美言就开颜;人都撑不住现实利益的诱惑,诱惑一来从容即无;人都顶不住权柄名望的攻伐,权柄名望之运一开人就疏离了高贵与圣洁。莫说芸芸众生、智商很高的人,皇帝伟人圣人也难顶住,(在那些东西面前)甚至连高居人类精神之首被大家奉为千古神明的佛陀也有点犹豫——佛书上不是经常讲遇见不好的事就眯眼合掌念阿弥陀佛、讲凡果皆有报吗?但是,世界上有人能顶住,而且人家顶得刚刚的。这人是庄子,是那个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世界顶级道家鼻祖。

包括孔子,不也曾叮叮咣咣坐车到处显才想弄个乌纱帽戴戴吗?更不要说现在这个世界许多争权夺利乱七八糟不伦不类的国家头头了。用百姓的粗话说,像庄子那样的人才叫有种、厉害,所以才有千秋万代的高人圣者皇帝伟人佩服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一塌糊涂。

的确,庄子是一个道道地地的穷光蛋,一个彻头彻尾的酷似空想者的清谈家,一个自由潇洒得倾倒了世界的人,但是,自他以后的两千多年里,不仅没几个人说他的《庄子》是空的,大家对他还总是崇拜得无以言表。

我们按着良心说话:古往今来没人能像庄子那样活得潇洒的。这不是他的目空一切眼中无人,而是他对世界对人间的彻底看穿。

庄子不需要理国王宰相大人对他的礼邀,那些让许多人梦寐以求望眼欲穿的高官金位在庄子眼里狗屁不如。我庄周就是不想居官,这是我的自由,谁爱当当去;不当官不是坏事,不当官谁也没惹,谁也不能把一个打草鞋饿肚子爱思想的人开出球籍。愚蠢干瘪鲁莽得只剩下钱的现代人说庄子不与时俱进不会弄钱是个神经质大笨蛋,生怕自己万一染上庄子得了穷病失去权钱宝马香车美女。坏了坏了,大牙笑掉了。

庄子说,不要与青蛙谈大海。这尤其让很多常人心里不是味,肯定有人在内心讨厌庄子。但是,相信这些人谁也不敢把话说出口,这不是因为庄子的如何,而是这些人没法不自惭形秽。庄子的自然和真决定了他思想的大善大美,决定了其道之精神是拯救人类心灵痛苦的惟一精神盛宴。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那个以和杨玉环搞恋爱而扬名于世的皇帝会把庄子封为南华真人、把他的著作捧为南华真经哪?

当年的年轻庄子从(宋之)蒙地出发(经睢阳古城)到老子故里,老子胜迹许多门徒惊羡庄生道之奇才,恳求他留在此处(今太清宫)授道。实话说,这当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美事,但庄子断然推却。因为他有自己的梦想和计划,他要去楚越云游。

庄子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两千多年没人说人家是吹牛皮,因为他的确做到了,而且做得那样惊世骇俗,无意中使自己的《庄子》成为人类的千古绝唱。

 

 

◇庄林一叶

庄周的很多思想是很难解释的。如果你硬着头皮去释义,那也顶多得到些皮毛,而庄周的真意真趣就没有了。所以,要从庄周那里获得真髓,就只管去默读,去细品,像品好茶一样。

《逍遥游》中有以动物喻人的故事: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有以鸟喻人的故事:

蜩与学鸠笑之(大鹏)曰:“我决起而飞,枪(蹿上)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有以物喻理的故事:

“杯水覆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齐物论》则讲述许多人生哲理。如讲到思玄之理,庄周说: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在参透人生上,庄周说: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

庄子在做人上也有很高的要求:

“大道不称,大辨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

庄周思想是浩瀚的古原始森林,那里面生长着无以数计的奇珍花木,纵使我们穷尽毕生智慧和心力,也只能是看到这森林中的极个别花树木,可谓沧海之一栗。况且,只有当我们的心真正清凉下来的时候,才有可能对庄子发生兴趣。当我们的心内还总想以现实的理由来攘却或矫正庄周思想的时候,劝你最好别来读庄子。

 

◇如果我们是庄子身边的人

     据《庄子》书里记载,庄子一生弟子很少,我们只发现蔺且、苏玉。这一是因为他当时的现实条件不允许。庄子一生穷困之至,经常为缺粮而发愁。庄子具有那么高的智慧,具有那么伟大的思想,为什么不通过聚众讲学广收弟子?实际情况是,他根本不可能整出钱来盖学堂,也不可能像现代人一样借房租房“办班”。二是庄子一生的指导思想与孔子大相径庭,他们济世的方式也大不一样,庄子不会像孔子那样时时事事想以自已的言行影响和教化别人,他根本没有“三人行必有我师”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融通人际关系的理念。第三,孔子在教育上的原则是“有教无类”,只要是愿意从他为师的人,承认他的学说的人,他全是来者不拒,交粮食多少或有没有粮食,孔子不会计较,他的性格比较和善宽容,一句“和为贵”可以概括他人际关上的全部特征。但庄子不是这样,他是属于犟牛或犟驴的那类人,再进一步说,是那种爱孤独爱独往独来不轻易给人面子的那类人,既使有年龄小于他的后生喜欢他的学说,也很可能会因为他性格怪僻孤独而敬而远之。

    庄子一生不但弟子少,他的真正的朋友也不多。虽然我们从《庄子》里看到很多热热闹闹的朋友间的辩论场面,但那只是庄子寓言里的人物安排,并非是庄子实有的朋友。庄子那种孤高伟岸的思想决定了他与很多平常的精明人不合群,他骨子里彻底认定那些利益的追索者不佩做他的朋友,就连赵王魏王,庄子也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

很多人为谋得一官半职,削尖脑袋往官场里钻还钻不进去,如果一生中真有谋得大小乌纱的机会出现,不把那些人乐死才怪。这“很多人”中当然包括孔圣人,绝对相信,设若真有国王派人掂着聘礼去请孔子做宰相,他老夫子绝没有庄子对邀请者“持竿不顾”的那一种风度。从很多书上都看到,庄子一生虽然也是名人,楚越宋魏鲁等当时各国的人都知道他有才,但他始终都游离于主流文化圈社交圈之外。因为他的学说和才华,政治文化圈里的人无法不敬服他,想请他为当时的苍生社稷出把力。但他却对谁也不理不睬。都知道庄子做过漆园小吏(据王新民《庄子传》说,他做漆园小吏,完全是因为孩子老婆所需要的那一点薪水),他的这个小官干了很长时间,干得怎么样,谁也不知道。

    据《庄子》书里记载,庄子一生只有一个好友——也是他的同学和论敌惠施,任何人的生病或死亡都没有引起庄子的哀伤,母亲死时他南游楚越不在跟前,媳妇死了他还“鼓盆而歌”,只有惠施去世引起他巨大的悲情。无论通过《庄子》或其它研究庄子的文献,我们不曾发现庄子还有另外的朋友。

    如果说庄子除了有在政界混得比较好的朋友惠施之外,还有朋友的话,就是那些古今政界人物甚至平常人也羞于为伍的农人和匠人们。《庄子》书中的很多地方,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地记述了他所认识和了解的农人和匠人们的故事,这足见庄子对他们的了解和认识是何等的深刻,同时也证明庄子地位的低下。

书上记载,庄子有一个娴惠的妻子颜玉(只王新民《庄子传》里提到这个名字,无论庄子再贫困,她总是悉心照料他,直到她先于庄子离开人世。至于庄子的儿子女儿的事情,据笔者目光所及,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哪本书上有记载。

    山东的东明县、安徽的蒙城县、河南商丘市的民权县和商丘市梁园区李庄乡的蒙墙寺,几个地方的人都说自已的地方是庄子故里,都称自已是庄子故里人(当今炒得最热的是安徽的蒙城和河南商丘市的民权县了),据笔者了解,这几个地方中流传“庄闫一家”故事的只有商丘市梁园区李庄乡的蒙墙寺,那里至今有两千多人的闫姓(即庄姓)家族。庄子后裔是如何改庄姓为严姓、又因何改严姓为闫姓的,这本身就有一段说不完的庄姓历史的辛酸故事,只是很少有人知道罢了。

说自已热爱庄子的,包括庄子当世的亲朋弟子和现在与庄子有家亲关系的闫氏家庭成员,包括历史上和现世中活着的热爱庄子及其学说的所有庄子文化的追随者、探索者和痴迷者,更包括自称庄子故里的庄子文化的开发利用者——大家从来是争先恐后说自已热爱庄子文化,没有谁不说自已是喜欢庄子其人其书的,可以断言,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的人是“叶公好龙”。

    尤其是现代经济社会,很多人称自已喜欢庄子热爱庄子。因大家想利用庄子的知名度,大家看到了庄子学说在当代及未来社会中对人类思想精神的纯化和清凉,决不是因为庄子其人其学说的魅力使然。

如果我们是当年庄子的朋友,熟人或有血缘关系的人,或是说,如果庄子是现在的我们的朋友、熟人或有血缘关系的人——我们还会不会有对庄子其人其学说的这一种仰视和崇拜呢?回答是否定的。

    对于世俗人来说,庄子是大海。很多人只可以站在岸边欣赏大海的壮阔与雄浑。让他们跳入大海,人们会觉得太可怕。

对于世俗人来说,庄子是太阳。世人可以尽情享用太阳的光芒,但人们不可以太亲近太阳,不然人们会觉得太烤得慌。

    对于世俗人来说,庄子是世人菜肴必不可少的味道极美的佐料。佐料的美味只能伴和着菜肴才可烹出,一旦人们直接把佐料放入口咀嚼,那美味例是一点也没有了。

    你想过没有,如果你是女人,又如果你是庄子的妻子,你能跟他穷困一生受苦受难而又无怨无悔白头偕老吗?

    你不是庄子之妻,你如何看待庄子在妻子死后非但没有悲痛反而鼓盆而歌的呢?

    如果你是惠施,你能不能做到为了保持同学朋友的友谊和尊严而迁就庄子对你的顶头上司魏王的不恭、无礼和顶撞呢?你当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还会不会保持与穷乡陋巷庄子似的老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呢?如果你是监河侯,你可不可以借给庄子一百金而不至于使他失面子饿肚子呢?

    如果你现世的一个朋友很像庄子,“监河侯”们都不借给他银两的情况下他向你们张了嘴,你怕不怕“庄子”因以后的继续贫穷而不解囊呢?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是惧怕这位“庄子”的,他们会对这位“庄子”恐避之而不及的。

    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思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灵魂,每一时代的庄子崇拜者中都有在思想言行上极像庄子的人,尽管这些人寥若晨星。极像庄子似的人在他们活着的时候,极有可能被社会视为另类和异端,生存生活状态比一般人窘迫很多,但他们仍然坚定不移的走自已的庄子之路。实事求的说,极像庄子似的人他们根本无法阻止自已喜欢和酷爱庄子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势,哪怕他们在自已生命过程中曾有过思想动摇意志消沉的时候,甚至他们在追求庄子的过程中有过实在受不了现实生活的排挤和压力而改弦更张弃庄而行,但可以断言的是,他们还会回来重新走自已原来的庄子路——这就是道家鼻祖庄子其人其精神的无穷魅力所在,也是庄子走了以后其思想精神生生不息、世代香火不断的重要原因。

    世界上五花八门的政党或宗教组织都可以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已的理论和思想是普天下最受欢迎最有市场最伟大的,而笔者却看到,唯有庄子的道教不曾这样,唯有庄子其人保留了那种令人敬服的从容自若的圣者风度。笔者面对十万言《庄子》(其实是七万多字),面对自已孤寂的现实和烈火般的庄子情结,真有一种欲哭无泪欲笑无声的难言之情,更有“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自信自得与欣慰。

    庄子是孤独而贫困的,这是他追求内圣和精神辉煌的结果。庄子极少有朋友和弟子,这是他标立人生高华至高精神境界的显露与卓而不凡行为的具体体现,庄子至死也没能摆脱因生活拮拘而时常饿庄子的困境,但他却与老子一起创立了伟大的道家学说,如果庄子在天有灵知道二十一世的人类,不但有中国而且有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欢他的《庄子》,他老人家会含笑九泉的。

 

◇浅议庄周的性格 

老子为道之创始者,信奉老子的庄周在其道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认识,他们两个所共有的为世人仰慕尊崇的道教与儒释鼎足而立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老子所以称老子天下第一,盖在于李老先生宇宙般博大浑厚的的心胸和视万物淡如水和空的达观与从容。从老子一出世到他驾青牛西归的整个生命过程都充满了道的精神与道的气势,他于人或万物都是以极其平和的超脱的心情对待之。我以为,老子平素的生活与其驾青牛西出函谷关前后的道文化精神没有本质的差异,有的只是应关令尹喜之盛邀而留下来的千古道文化宝典《道德经》比之以往的道文化成果更加博大精深。

    世间所以有老庄并称,不仅是因为二道圣在道文化上的诸多相同相似,亦因为庄周在自己的道经典《庄子》中表现出的对道的理解与诠释超越了老子,抑或说,庄周在老子道文化的基础上对道又有了许多新的建树。实事求是讲,老子很伟大,老子奠基了中国道文化的千秋基业;而庄子更高深,从某种意义上说,庄周的秉性气质行为方式比老子更具个性,对自己观点的阐发更加直接和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尽管庄周之文初看似乱,读的时候艰深难懂,尽管读他的文章时总给人以如坠十里雾之感,而实际上庄周比老子更具有闪光的人格魅力与个性特色。老子的某些中庸精神铸就了他在道文化上的绝对至尊,但也显示了他在人事等方面颇具玲珑之性;庄周的一些行为方式与绝对鲜明的个性初一看好像是对老子道文化的不恭或挑战,其实,正是这些特殊的言辞和举动铸就了庄周道文化标立高华的至尊境界。

    举一个例子。庄子年轻的时候就名声在外,宋及周边诸国没有不知道庄周是哲学、道文化之大家的。当他南下游历楚越经老子故里拜太清宫时,缘于他在道文化上的高深造诣与声望,在太清宫当事的老子崇徒商议决定留庄周在此讲学布道。应当说,能在太清宫讲学,这殊荣非等闲之辈所能得,老子门徒当然也以为庄周会高兴或感激。可是令太清宫行事门徒惊异的是,庄周不仅推辞了此职,甚至连一点的谢意也没有。他说,庄周就是庄周。我为何要固定在这讲学布道呢?我的理想不是固定在某处做什么事,而是要到南方走走看看,我要了解和感受楚越我所未知的风土人情。无论是后来婉拒楚王礼邀任宰相的事还是向监河侯借粮或智斗赵王说三剑,都说明庄周的为人风格行事方式与老子截然不同。老子一生虽始终朝着背离当时主流文化的方向走去,但他的灵魂深处还是充满着对这个世界人间的无限爱意与柔情的,从整部《老子》我们也不曾发现他与任何人有思想上行为上的纷争或打斗,我们说这是因其胸怀使然或性格使然。不管怎么样,庄子的思想、性格、行为方式等与老子相较大为不同,纵然二道圣在道文化方面的贡献几近平分秋色,纵然庄子的声望迄今为止还难与其师老子相比。我们看得很清楚,整部《庄子》三十三篇是处充溢着庄子从容洒脱而个性鲜明的人格特色与魅力,从古至今,《庄子》于它的崇尚者而言是,不读则已,只要一读上,尤其是当人们真正感受到庄子这个人的太了不起太伟大与崇高的时候——可以断言的是,从来没有不为其雄视百代光华万丈的道的辉煌所惊服的,也从来没有不为庄子那自得自乐着的诙谐智慧和嫉恶如仇的言行所倾倒的。庄子一生的至高境界在于它卓然独立桀骜不驯又叫人高山仰止的为人为道方式,同时,他发现的在道方面可与老子比肩或日月同辉的一种叫“虚室生白,景祥祥止”的道文化重要表现形式,几乎影响了他之后所有真正向道修道的“粉丝”们。

    庄子的不合作精神与不给人面子的性格,决定了他于道文化的无可逾越无与伦比,决定了他一生必然过寂寞清贫的生活,同时,也决定了他百年之后不像老子那样受到后世几乎是普遍的欢迎。于这一点上,在庄老先生活着的时候他比谁都了然于心。

    用土话来说,庄子这人太倔,太不要人不处人,在交友方面更是宁吃鲜桃一个不要烂杏一筐。所以,尽管鲁迅说“中国道文化的根  全在道教”,劳苦大众是没有能力没机缘接触道与接受庄子的。人们只有仰望的份,庄子从不给人以任何对视的机会更不待说是送媚眼。

 

◇这 网 味

    作为中国人,有谁不承认老庄孔孟的伟大,有谁不承认屈原杜甫曹雪芹鲁迅的伟大呢?只要他不是十足的文盲,只要他哪怕只念过小学,他都不可能不知道上述这些人在历史与现实中对中国人的巨大、深刻而广远的影响,不可能不知道这些人各自的思想体系对铸造国人的民族精神与人格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既使是九零后的小青年(不管他于现实中吸纳接受多少现代时尚摩登的新玩意),只要提起上述其中的一个人,绝大多数人还是仰望尊崇钦敬有加的——这当是不争的事实。

    但现实中也存在另一种让人费解的实际情况。

以庄子为例。不知你留意没有,就是专以他庄老先生思想为基础开辟的一些道学道家方面的网站,上面溜达着努力着的很多人,大家热闹热闹嘻嘻呵呵相互斗斗嘴蹭蹭脸皮混个精神抖擞感觉良好会大受青睐,如果有谁傻里傻气真把庄子和庄子思想太当回事,有谁真的一本正经周吴郑王论述庄子的学说——你可以看看,既是有跟帖的也不会多,发帖内容的表情与气氛也相对清冷单调。可是,大家到该类网站其它栏目里遛遛可就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了。无论唱的、逗笑的、弄幽默的、耍滑稽的、讲爱情经历爱情体会男女性事的,大家一跟一大堆一跟一大长串,说起来没完没了话题上天马行空风风火火闯九州,挒到地老天荒热闹死活该,给人的感觉是老天爷是老大我是特大,个个都有天下舍我其谁的伟大英雄气概。我是想,你弄不来庄子理论弄弄其它一些相对高雅的东西也行,像逍遥论坛里那一大班子吟诗弄词的油仙们。只喜欢一些很浮躁很浅显很男女很性的玩意不但会弄掉自己的身价,网的质量也会下降。

    我知道我说这些闲话的结果,很有可能会遭到一些老师的怒斥,赢得骂声,要么是弄得一些老师心里闷闷不乐,嘴里不说心里也骂一静这东西真他爹的太不是东西。

   我真不敢再多说啥了,我知道东部中国的网味就有这个味。

 

◇假如庄子有qq个人空间

假设庄子是现代文化人,再假设庄子像你我一样建立了个人qq空间或博客,那就可以断言,他庄老先生贴网上寓言故事的点击量就少。单论点击量,庄子绝对比不过一个靠脱衣吸引眼球的流氓女人。两千多年来,庄子书里的《逍遥游》《大宗师》《秋水》等名篇被历代中国人视为真经珍宝,但在今天实用浮躁轻薄短见而势力的所谓的现代人面前,它在网上受欢迎的程度绝对比不过斗地主的游戏。庄子乃千古圣哲真的伟大,而很多人只是听别人说的庄先生圣哲伟大而已,相当多的人一辈子也想不起来买本书,更不要说什么庄子村子的了。长城天天累,香烟熏黑肺,大家乐意自由自在地晕酒、兴高采烈地遛狗,没事了悄悄地看看黄段子,冷不丁到网上忽悠几个异性。所以,打保票地说,庄老先生只凭他那生冷怪僻的“乱”得不得了的七篇(其它二十六篇为其弟子或后人作伪)寓言故事,光顾他网页的人绝对连小沈阳腻歪人地“哼”一声也比不上。

 

◇真善者 真强者

不知道这世界就怎么一下子生出了这麽多人。商场街道、火车轮船、小区公园、网吧酒馆,就连(原来)想也不敢想的地下、山下、河下、海下或遥远的宇宙空间,凡是被人开发了的空间无处不汹涌着滔滔的人潮,当你置身北京拥挤在吓人的地铁或开车被淹没在上海马路上那令人恐惧的汽车的海洋,即使你费九牛二虎之力钻到了你认为极为偏僻而遥远的贫困落后的农村野地,也休想逃离和摆脱太多同类的追随——因着一个共同的心理与渴望,四面八方无以数计的人都千方百计急不可耐要寻找可以独处并享受自然和自由的属于自己的一处宽阔的空间——可是,最终结果总是令人失望和沮丧,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无法胜出——原因是大家都那样想那样做了。你是人,你是多得吓死人的许多人的同类,即使你是总统或联合国主席你还是人的同类,谁也不应当剥夺包括一个乞丐在内的生活的权利。孔子老子释迦牟尼比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伟大到不知多少亿万倍,但眯上眼一想,尽管他们的圣哲仙骨后来被人捧上了天,而最初的他们还是与我们一样吃喝拉撒一样少不了的人的肉身。这个小命是上苍借给你的,你再能再要强再口齿牙硬不可一世,无论你怎么着,上苍最终都要收回他借于你的生命。

    我们都很平凡。尽管大家一生都在做着摆脱平凡的梦。事情就是那么蹊跷,你摆脱平凡的愿望愈强烈、做的努力愈大,你反而离平凡愈近,就愈是一个平凡人——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伟大崇高之处正在于他们终生没有乞求过伟大与崇高,他们只是万分虔诚地默默地做着自己认为应当做的许多好事善事,他们一生都在做着纠正和战胜自己的工作,我们谁也不曾从他们的典籍里发现他们对任何朋友的相左观点大打出手,他们不是为了什么风度,而是认为本来就不应当那样。许多人误以为尊严和威望是别人赐予的,其实相反,它是每一个自以为还是凡人的人凭自己的平常心自然获取的。稍稍留意一下我们会发现一些很笑人的事:一些误以为自己是真佛真道真高人的人往往在众生面前故作高深,老是弄一些冷僻生涩难懂的字词以做佛或道的高不可攀的壁垒,佛或道的辉煌的外衣披在身上不断地唬得人忘乎所以甚至哆里哆嗦跪下来,被忽悠的凡人如临真圣,忽悠人的人很像真佛真道的天下第一圣哲。一些朋友很聪明,而往往于无意中做显露自己心虚气短的背离佛道的事情:把聪明才智用在了绞杀同类所谓缺点不足错误的舌战上。他们是一个个大盲人,盲得许多年连《老子》《庄子》等最基本的书都“没有”时间看。看了几遍四大名著就有点飘飘然,小小笔杆挣了些银两就目空一切。挺着胸脯雄赳赳气昂昂不知道自己可怜的朋友实在叫人捧腹,问他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就可能把他问倒。真正的强者能包容一切,真正的君子会平等和善地对待众生,无论是东坡的天下无一不好人还是净空法师的处恶缘随逆境,无不显示出达人贤士的博大心胸。

    啥叫弱者?啥叫真正的弱者?啥叫强者?啥叫真正的强者?没事了品品《老子》,我们的心会平静许多;如果真有幸翻翻《庄子》,我们才有可能知道自己应当是他的学生,才会领悟到什么叫无知。拽文不足取,虚张声势要不得,瞪眼专瞅同类思想毛病的小警察职业不要干——你我他都是同类,多结佛缘,杜涉恩怨,鼎助和谐,常游善渊,相信道不远人,相信佛法无边。愿天下善者一切顺意。

 

◇庄子的品质

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比孟轲的年龄略小,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率真、耿直、有棱角和锋芒的人。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得热烈,所以他才恨得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叛。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

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

    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

    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平常心

人们常常追问: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为了什么?抑或,人为什么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我说,这应当是人们的无聊的询问。作为人,本不该有此类的想法,尤其作为本真的人,不应该这样无聊。如果我们有追问这些无聊问题的时间,还不如把这些时间用在有益的事情上。

    我在想:人为什么有这些追问?原因只一个,那就是:人类把自己的价值看得太重要,人类强调自身存在价值的心情太过沉重。这也就是说,人类把自身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重要性,看得高于一切了,把其它的物类全无视了。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的东西是无须问“为什么”“不为什么的”,因为,它是一种无可否认的事实,事实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天地间造物主安排的所有物什的存在都不是因为有什么理由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

    我们无须问蜗牛为什么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须问蚂蚁为什么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须问细菌为什么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也许你从来不承认蜗牛、蚂蚁和细菌于世间的存在叫一种生活,以为唯有人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才可以叫做生活。这正是人类的自私、狭隘与悲哀。

    君不见,因为有了常常自以为是和天下舍我其谁的人类,因为人类太多的对其它物类的杀戮和进攻,因为人类太贪婪的胃口和对其它生物、自然的极端破坏,我们赖以生活的世界无法不在人类的铁蹄下呻吟和哭泣。让人难受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人类从来不让除自己之外的自然界的其它物类与己平等。包括江河湖泊这些于人类来说这般重要的东西人类都不放过,人类傻着脸一心要彻底制服它,让高山听自己的,让南北极也要听自己的,更不要说海中的鱼虾和植物上的虫儿了。结果是什么样子,连傻瓜都知道。

    人类的这一颗刚愎自用的心何时才能终止癫狂,人类什么时候才能学会老老实实做一个万千地球物类中有平等和平相处行为的物类,当人类每天杀戮万亿生灵的时候,当人类每天从大地深处掠夺出万亿吨资源的时候,当人类每天消费掉万亿吨无可再生性物质并将其转化为万亿吨垃圾的时候,当人类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而使人类自身面临灭顶之灾的时间日日逼近的时候,我在思考,整个世界上,还有没有真正意义上关爱人类体恤地球的物种呢?如果说有,爱人类爱地球的物类一定不是人类,它是那山间的清风,是海上的明月,是田野上的野花,是夜半欢鸣于墙缝里的蟋蟀,如果说人类中还有功臣,这功臣一定不会是哥伦布和诺贝尔,也不会是尼采和毛泽东(我们不必要说这是为了什么,答案在每个有良知的人的心间),这功臣应当是在河边产子的蟹儿,应当是从地下艰难钻出的蝉儿,应当是泰山上迎风傲雪的青松,应当是一生默默奉献,与世无争不知怨悔的白发老母。

不要问我们为什么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了,多做一些于人类有益的爱护这世界的事情。少用一只塑料袋,少喝一包牛奶,少吃一块牛肉,少杀一条带鱼,少捕一只野免,身上少一些因安逸而生的脂肪。

有事没事浏览浏览老庄或苏陶,感悟一下唐诗宋词,到寺院接近一下香火,没事的,这与你学习现代的东西不相悖。试试吧朋友,为了爱中国,为了爱人类,为了自己做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心地善良、慈悲为怀的人。

 

◇放飞生命的白鸽

——品《养生主》                                         

历史和现实中都有人说,庄子是一个悲观厌世孤独寂寞的人,其实,这是对庄子认识上的一个大错误。庄子不仅不是这样,他还是一个达观入世、热爱生命、恣意快乐而充满激情的生活的真爱者。《庄子》内七篇里的《养生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种事实。

《养生主》文章很短,中间讲了三个故事。粗看起来,这三个故事间没有什么联系,如果读者深思庄子为人的特色很快会发现,《养生主》故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天下文魁是散文。文学里散文的艺术和审美价值最高,这主要是说散文贵在其形散神凝。初一看,去掉《养生主》里的中间任何一个故事对篇旨没有影响。《养生主》里三个故事正像一颗树干上的同命枝柯,你砍去其中的一个枝柯不可能毁掉树木的生命,但树木的生命状态和生命力必会遭受损害。千秋以来的中国人公认庄子不仅是道、哲学、审美方面的特别杰出而伟大的圣者和先祖,同时也承认他在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可以说,战国之后的历代文学大家没有不受庄子思想影响的,陶苏李杜以及后来的郑板桥、曹雪芹及鲁迅林语堂任何大家作品的文脉都深浸着庄子文学成果的养分。真正的文化巨人在于作者文学形式的深蕴不露而又在意识和思维机理上处处彩旗飘扬风光无限,在于他们表面看来什么也没说而又一切都被他表现得恰到好处入情入理。庄子的《养生主》就是这样。

    此文开篇作了一个极短的感觉上的预热。作者首先把自己导入行文的氛围,同时又自然而然将你我散落的意识收拢到作者所要说明和表达的思想上来。

    作者的第一个寓言故事是庖丁解牛。两千多年来,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这个成语故事的,可是,绝大多数人就是知道这个成语的几个字而已,极少有人了解故事的细节,也没有人注意这成语故事是出自那部书。实事求是讲,庖丁解牛里面的庖丁绝非一般屠户,他应当是人类有史以来在屠宰技艺上的圣者,史书上和现实中我们没发现庖丁这样能把宰牛技术艺术上升到“道”这个境界的人,更没有发现有人游刀骨肉游刃有余而又使其动作、节奏完全符合《桑林》和《经首》那种舞乐名乐的人。

    庄子是生活的真爱者,他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装点得瑰丽多姿。在庄子生活的全部内容里,下层劳动者的生活情状、生活技巧技术占了不小的比重。庄子本人虽是当时名士,国王宰相达官显宦也不能不敬他三分,可同时他又是苍凉冷凄,现实生活里与其他劳苦大众没有本质区别的普通人,甚至,因庄子的不善人事不会应酬和痴心迷醉于哲学文学道学的不可救药的文化情渊,庄子家庭的物质生活的确连斗大字不识两箩的纯体力劳动者也比不上。

    也许在庄子生活的时代没有庖丁其人,但可以肯定的是,类似庖丁的生活原型是存在的。《庄子》里记载的他的弟子只有蔺且一人,日常的论辩对手也只有他的老同学老朋友惠施,书中记载最多也是作者倾情最笃的是那些生活在穷乡僻壤、野地、工地或陋巷里的各类工匠,本篇记述的疱丁是庄子熟识热爱的工匠之一。庖丁的宰牛技艺之高超引起了国王的重视和啧啧称赞,庄子通过庖丁之口巧妙而不露痕迹地把人类行事必须遵循道的原则和盘托出。作为一般的宰牛匠的庖丁,此类人历朝历代都有,但上升到道融于技超乎艺并通过最一般生活细节(宰牛)来说明人的养生要旨的文章却只有《养生主》,也只有《养生主》里的庖丁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道无所不在的真理。其次,历代都有身怀绝技的各类工匠,但工匠就是工匠,绝大多数工匠的技艺再高超也无外乎是“匠”,而《养生主》里的庖丁绝非等闲之匠,看他宰牛完了提刀而立环顾四周安适而从容的样子,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地说:伟哉!庖丁!

    庄子在那个漆园小吏不干了的情况下,为了养家糊口,他干起了打草鞋卖的地道的低下工匠之业。据《庄子》记载,庄子除了文章、口才之外干的最好也表现得最好的就要数钓鱼、粘蝉这些小技了。他的草鞋编得怎样、经营情况如何就是谁也说不清的事了。就庄子那细心、热心而做事爱投入的秉性看,庄子的草鞋一定打得也不赖。至于经营情况如何就无从查考了。

    现代人做事往往太功利化、实用化,许多的小事本来应自自然然轻轻松松去做,结果是,很多人把这些小事都搞得紧紧张张如临大敌,整日像箭在弦上似的。大家也说自己懂道向道,甚至有意在他人面前张显自己是搞“道”的,看看庖丁宰完了牛那种姿态和神情,就知道道在心中及我们的可笑;大家为了身体健康长寿每天必强迫自己来锻炼、跑步、甩胳膊踢腿,看一看《养生主》庖丁解牛于人的身心机理的方位把握,也就知道我们急功近利火急火燎地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做法与庄子随情随性自然而然背道而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是长时间多实践爱琢磨的必然结果,他宰牛动作的节奏与声音符合舞乐《桑林》《经首》、技艺如得神助,深浸道气的境界,这些事实,完全是他不期然而然的善报。

下一个寓言其实就是一个很简单的记事。庄子只是把水泽中四处寻觅食喝水的野鸟随意而粗线条地描述一下,紧接着表现作者的本意,通过写自由觅食的野鸟寓意作者酷爱自由不入仕途的心志。

应当说,像惠施、苏秦那样的风光仕者历朝历代都很多,他们的积极用事痴心入世和精明干练使他们在自己的仕途上左右逢源利益多多,而酷爱自然、自由的庄子不仅不擅长这些,还在他热爱自然和自由的道路上愈走愈远愈走愈坚定,而且是愈走愈自信愈快活愈幸福。人类意识或精神的终极指向是获得幸福和惬意,如果豪华气派香车宝马灯红酒绿的高官显位给庄子带不来真正的自由与惬意,那么,于他来说这一切便失去了意义。庄子就是这样的人,他情愿过他的清贫生活,他有自己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庄子比谁都清楚自己热爱自由、向往自然、痴心灵魂的澄明碧透与撄宁、坐忘之禅境是他哲学思想和文学创造的不尽源泉,他清楚世间最了解他呵护他的心灵的人首先是他自己。他自信自己能挑起哲学文学上的大梁,能使世间之道清明澄鲜的旗帜高高飘扬。但这一切都是默默的。他只靠自己的书自然传扬。

    这寓言是在表现那只野鸟吗?谁都看得出,庄子本身就是这野鸟的化身,他写这则寓言的初衷和终极梦想是歌颂自由,赞美和追求像野鸟那样靠自食其力而自由自在随情任性的生命状态。

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所推崇的人文理念给社会和人生设置了太多的清规戒律,人们受到太多人伦礼教社会规范的制约和束缚。这正是以庄子思想为核心的道家所反对的繁琐、气闷而迂腐的内容。庄子在《养生主》的最后一个寓言把儒道这种对对立的思想意识表现得得体而充分。

    庄子开门见山地叙述老聃的朋友秦佚因为其吊唁而引发的一些对话:“老聃死,秦佚去吊丧,仅仅哭了三声就出来了。他的弟子说:‘老聃不是你的朋友吗?’秦佚答道:‘是我的朋友。’弟子说:‘这样吊丧朋友,可以吗?’秦佚说:‘可以。我开始和他交朋友时,以为他是个俗人,今日他死后,才知他并非俗人。所以,不能以俗人之礼吊唁他’”。即使在春秋战国,中原人受儒家传统礼教的影响也是比较重的,包括老聃的弟子们,也无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文化的侵染,弟子们不理解老聃之友秦佚吊丧老聃的非礼行为,老朋友死了,只就那么轻佻地哭三声就出来了。庄子通过老聃的友秦佚之口,阐明了死乃人间正常之事和人生痛苦解脱的道家重要观点。虽然话是通过秦佚之口说出来的,而这种语言的锋利,观点的奇异和令人惊诧的程度也足以让人联想起当年庄子的智慧与口才的非同一般,尤其秦佚把老少悲痛哭老聃这一在儒家看来是极为正常的事,说成不自然不正常,以至把它说成是违背真情、失去天理。即使在今天,秦佚的这些话仍不会为众多人所接受。秦佚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们分明看到他的背后有一个人在操纵他,那不是秦佚在说话,而是作者庄子在说话。我们还可以作合理性的推测:当年的庄子在写这则寓言的时候首先杜撰了老聃死亡而后人吊丧的事,这寓言子虚乌有的事里又生出个主人翁秦佚,大概,这秦佚的出现,尤其是他在吊丧仪式的一番高论后,作者庄子算是达到了自己的意愿,可以为这篇《养生主》划句号了。

    庄子在生死问题上的如此达观坦然、自然雍容的态度,为后世人树立了高尚而可贵的典范——谢谢庄子,《养生主》开阔了我们生命的视野,同时启发和激励我们于嚣嚣尘世中放飞自己自由逍遥的生命的白鸽。

 

◇残者之圣胜于圣

                                                     ——读《德充符》

孔子问礼于老子是一个客观事实,史书上都有记载。庄子比孔子晚二百余年,不存在谁问礼与谁的事。然而,缘于孔子为人上的虚心好学以礼待人,也缘于庄子与孔子同时代的道家鼻祖老子的推崇,于是,庄子在他几乎所有的文章中都表现出对孔子及其弟子的儒文化理念的排斥和批评。庄子没有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张扬己见,而是通过寓言虚拟的人物和事件表达和抒发自己道家的思想观念及行为特点——《庄子·内篇》中的《德充符》就是这样。

   《德充符》开篇推出了一个虚拟的人物王骀。庄子的文章妙极,他不是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歌颂他,而是通过天下圣人孔子之口来反证王骀的了不起。

    孔子乃圣人,他的弟子有数千。鲁国有一个叫王骀的断足者也收弟子,其弟子数量与孔子弟子数量相当。其实,寓言一开始就反衬了孔子的不如王骀:王骀是一个断足者。

    大家都知道孔子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他虽然讲身教胜于言教,其教学内容及其所写的书里总是滔滔不绝、不厌其烦地讲一些空洞的清谈似的内容。王骀则不一样,“他对弟子不加教导,也不发议论,追随他的人空虚而来满载而归”。这使人想起后来的不识字佛六祖慧能讲经传经给弟子谈心得禅悟从不立文的奇迹。孔子的弟子常季问孔子王骀是什么样的人,孔子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说:“这位先生是圣人,我还没来得及去请教他。”后人所以称庄子为圣者,重要原因之一是缘于他是文学大家,他善用惯用的反衬手法极为有力地支撑起他所要颂扬的人物形象。孔子本为圣人,王骀又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至于王骀水平有多高、多么伟大之类的话一句也不用说则昭然若揭,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在这则寓言里有两处人类精神的亮点,都是通过孔子之口说明:一是,只有静止的东西才能使人静止。二是,“从万物相异的角度去看,同处一身的肝和胆就像楚国和越国相距那么遥远;从它们相同的角度去看,万物都是一样的。”这些内容无需解释,读者会悉心自悟。 

在写了王骀这个断足者之后,庄子又接连虚拟了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和 珚趾支离无唇(曲足、驼背、无唇者),他们分别是郑国、鲁国和卫国的残疾人,庄子为他们立传的原因非常清楚,尽管他们都是缺脚少趾或长得不像人样的残疾者,但他们却是精神、智慧、能力、意志上超越包括国王在内的真正的强者和杰出人士,连孔子这样的圣者在他们面前都毕恭毕敬如对天尊。

    庄子是道家鼻祖,但这是后人的事,庄子从来不曾承认自己是道之高手;庄子是哲学、文学和美学的开辟者,而他从没有在自己的文字里有任何自负色彩。庄子从来无意于做一个什么什么,但他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后人望尘莫及的骄人成就。本篇里庄子表现的残疾人,哀骀它就是如此。

    哀骀它人物形象的设立非常成功,而且,寓言设定的事情本身就很经典。如果说是一个飞黄腾达腰缠万贯的男人吸引许多女人男人很正常,一个人高马大衣冠楚楚花花公子式的男人吸引许多女人和男人很正常,而如若说是一个面貌极丑以至可以丑倒天下人的男人也有如此的魅力,这就很难让人信以为真。但庄子笔下的哀骀它正是这样的人。

    文章说,男人与哀骀它相处,会依恋他舍不得离开;女人与他相处,回家就向父母请求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不如做这位先生的妾”。这样的女人有十几个。鲁哀公把他招来与其相处不到一个月,就觉得他有过人之处;相处不到一年,鲁哀公就非常信任他。当鲁哀公诚心诚意要把主持国政的大臣托付于哀骀它的时候,他对此事的态度是那样的漫不经心,他的表现是既无意应承,也未加推辞。而没过多久,哀骀它就悄然离开鲁哀公。这里,哀骀它的高人逸士仙风道骨风范使人想起《庄子·秋水》记载的庄子拒做楚相“持竿不顾”的伟大气节。

    闻一多很推崇庄子,说他具备一个杰出诗人的素质,尽管他不是诗人,闻一多说他“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种神秘的惆怅,圣睿的憧憬,无边无际的企慕无际崖的艳美,更使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还说,“庄子的文学价值还不只是在文辞上。实在连他的哲学都不像寻常那一种矜严的峻刻的,料峭的一味皱眉头,绞脑子的东西;他的思想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闻一多对《庄子》的阐释,显然已不是文学的探讨,也不是关于哲学思想的诠释,而是文学深情厚韵的感悟。庄子不仅无意做诗人、文学、哲学之类的东西,亦无意于官,甚至在“道”这些他终生倾情并取得巨大成就的东西面前,他也显得那样的悠然从容若无其事。庄子是一片云、一缕风、一片绿叶、一只草间的野鸟、一抹天边的朝霞,他笔下的哀骀它与其他寓言中涉及到的人物事物一样是他自然本性的灵异之光。哀骀它之丑,尽管丑倒天下人,而他的智慧和魅力却可以倾倒天下人。他身上承载的道文化因子和超凡的人际吸附力,是以使国王拜俯和仰望的圣贤气质,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作者高尚的品质,令人景仰的仙风道骨。世间好胳膊好脚四肢发达的人若过江之鲫,而真正能叫人佩服得无话可说、五体投地的人却寥若晨星——而庄子笔下这一群以哀骀它为代表的貌似不正常的残疾人,却赢得了所有读者的倾慕与景仰——这不是庄子的成功与伟大吗?

 

◇读《逍遥游》

如果按照高考语文试卷“作文” 的评分标准,《庄子.逍遥游》不但不会得高分,评分老师还极有可能会因为它(表面上的)文理上的“乱”而给分很低。现代人的很多事有了太多的标准或规范,文章一事当然也不例外。《逍遥游》是没有任何规范要求的纯天然的一篇文章,它像天边的朝霞一样五彩斑谰。但仔细一看,这一缕、这一团与那一缕、那一团有着太多的相似,用老师评作文的语言说,有很多雷同。这当然是评分老师所不能容忍的。

   《逍遥游》第一自然段是写北冥里鲲变的那一种大鹏鸟,身体大到不知道几千里,飞起来时翅膀若垂天之云。当海动起大风的时候,这大鹏就乘着海气要飞往南海,庄子交待,这南海就是天池。

    电影、电视诞生以后,中外导演们拍了成千上万的片子,但你发现没有,尽管庄子恁(这样)伟大,没有一个敢拍真正意义上的庄子故事的。因为,拍庄子不应该漏掉《逍遥游》,而《逍遥游》里的大鹏的形象是任何导演所不敢“导演”的,大鹏的羽翼就象垂天之云,几千里地大,这必然使众多导演们望庄而退,谁也不敢碰《逍遥游》。本来,庄子这第一自然段里描述的大鹏的形象已经够酷、够伟大,可是,紧接着的第二自然段,庄子又讲了一遍大鹏的事,有区别的是,这一遍里多了“《齐谐》这本书里说”,多了庄子想象中九万里云霄之上飞翔着的大鹏往下看的感觉与地面上的人看高高的深青色的天上的感觉差不多。

    再往下隔了好几个自然段,庄子再次描写这大鹏的事,不过,这一次是通过文中人物棘之口讲出来的,他说:“在北方非常远的一个地方,那里草木不生,有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叫天池。”其它内容则与前两次叙述一样。

    谁都看得出,《逍遥游》一篇一千五百余字的短文,对同一事物大鹏的描写重复了几次,每一次描写都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异,而且,文中第一段“北冥”里的大鹏往南海天池飞是非常清晰、确定而且是有逻辑性的形象,但不知怎么搞的,庄老先生最后一次描写鹏的时候,又说北方非常远的地方有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叫天池,它还是往南海飞,这里的“南海”是不是“天池”,也没有发现谁追究这好像是自相矛盾的事。

    因此说,作文评分标准那么多的老师们是不会看上庄子这“罗嗦”又“重复”的《逍遥游》的。不过话说回来,人家庄子还真没有参加过什么全国高考,且不说那时候有没有高考。

    问题正在于此,庄子不但不是一般的学生,而且,他的思想早超越了给作文打分的老师不知多少倍。

    庄子心中并没有在意什么逻辑和规范,更不存在什么程式,无所谓重复不重复,不计较雷同不雷同,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庄子写完《逍遥游》以后他连看一遍都没有,更别说他认真修改自已文章的事。如果有人理解是因为庄子太忙而不修改自已的文章那就更让人笑掉大牙了。根据庄子的思想和秉性,更由于他的大气和逍遥,他绝不可能坐那儿老老实实兢兢业业去修改自已的文章,不是他没有闲工夫,而是他没有那谨慎、认真和碎细的行为。不但《逍遥游》一文没有修改雕琢之痕,其它文章也是这样,尤其是内篇中的作品。

    读《庄子》我们发现,庄子不但爱钓鱼、爱旅游、爱与人论辩、爱写文章、爱读书——尽管他生活贫穷,他还很爱睡觉。如果把庄子写文章的特色与他钓鱼、旅游或与人论辩、睡觉的特色相提并论是恰如其分的。我总觉得,读《逍遥游》像跟着庄子旅游或钓鱼,读《齐物论》、《大宗师》则像跟着庄子一块做梦,是蝶梦我、我梦蝶,还是我看云、云看我已浑然不知。

    尤其庄子以后,历代的人都是因为功利心太重和太重现实而失去人生应有的幸福,都是因为太在意自我的得失和物质占有而迷失了自我。看看现代社会和我们身边的人,有几个人不受官本位的深害,有几个人不被名缰利索缠身?大家都希望自已超脱一点,但必须在权位上和轿车里;大家都想活得有境界些,但前提是不失去美酒美食美色美服。人们表面上对庄子崇尚赞美有加,而一旦把人们的车子位子美酒美色撤掉,莫说再崇拜庄子了,他们的思想便会瘫作烂泥,行为更会失去所有的朝气,原因很简单,他们压根就是实足的势力之徒、人云亦云之徒,他们从来不懂“境界”为何物,从来不曾窥见庄子思想境界中那迷人的风光,他们真正钟情的还只是那功名与富贵。例如,大家都知道庄子是真人真事,都争着说自已所在的地方是庄周故里,还有人称自已是庄子的后人。但是,如果真有人因崇拜庄子而在庄子墓前动真情、泪涟涟而悲恸欲绝,可以断言,大家立马会离他而去,以为他是怪物。

    所以,两千多年前的庄子不但把人世间很多虚伪俗气的事看得一文不值,还极为大胆、极为果断地把与他没有丝毫关联的芸芸众生的假面具给一把撕掉。《逍遥游》毫不留情地把目光短浅、胸无志向的人比作蝉和斑鸠,比作朝菌和蟪蛄,以此来映衬心存大志之人的远见和伟岸,他可不管你高兴不高兴、烦他不烦他。

   《逍遥游》让我们感到荡气回肠痛快淋漓,只要作者崇尚的肯定的,他就大加赞扬,管它过誉不过誉;只要作者批判的贬损的,就极力鞭挞,绝不考虑过激不过激。文章里的宋荣子是庄子所颂扬的崇尚的,庄子说他“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这是怎样的一种大境界啊!世间的俗人,能做到才智胜任一官之职,行为得到群众赞扬,德性合于国君要求,取得一国信任,纵使这些人身上有这样那样的毛病缺点(如庄子说的自鸣得意),但这也算是很高的标准了,庄子非但没有肯定他们,还说“宋荣子犹然笑之”,无从查考宋荣子何许人,总能从此人身上看到庄子标立高华的崇高境界。设若庄子先生在天之灵知道精明而工于算计的所谓现代人有点成绩就急不可耐拍报道或立碑,定会被他骂为是针头线脑的小人物。

《逍遥游》里还有两句非常经典且对现代人极为有用的话,就是“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平心而论,如果人们认识和理解了这么简单的两句话,中国的官界也不会栽倒那么多人,人们的内心也会有更多的清凉与幸福。如果有一天,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向全国七千万共产党员发红头文件,强调每一个党员必须像背诵三个代表一样背诵《逍遥游》里的这两句话,若真的实行了这看似天方夜谭似的指示,说不定,半个多世纪一直困扰党和人民的党风党纪会有所好转。可以断言,如果没有《逍遥游》的境界,就不会有陶渊明、李白、苏东坡和郑板桥,也不会有《红楼梦》,不知道你对这四个人和这本书理解得怎么样?

    读读《逍遥游》吧,它会带给你清凉与幸福。

 

◇它是一幕清凉的雨

——由《齐物论》寓言朝三暮四想到的     

    在庄子一生中,除了他留给后世的拒绝和统治者合作,对生死问题看得无所谓和反对礼教等惊世骇俗的言行外,还有一种重要思想,就是万物齐一。他的这种重要思想主要表现在其名篇《齐物论》、《山木》、《秋水》里。

    一般人无论是讲话还是写文章,总是那么一板一眼条分缕析规规矩矩,而庄子的为人为事则显得那么地率性天真随意而豁达自然,他要说明一个道理、讲清一个观点,总是那样在读者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完美的表达。庄子只是在自自然然平平静静地讲自己的寓言故事,在他讲故事的过程中谁也感觉不到他庄老先生要做什么,大家只是被他所讲故事的情节深深地吸引并感动,抑或为他所讲故事或某种思想的破天荒而惊叹不已,庄子往往于这种时候将故事嘎然而止,此时的我们方才明白老先生是在说明某种观点,告诉你一个他所推崇的理念。

比如,两千多年来,世间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朝三暮四故事的,这个故事就来自庄子的《齐物论》。令人感到滑稽和哭笑不得的是,很多人讲到朝三暮四故事总是嘲笑除自己之外的一些可笑之人,嘲笑他们的无知愚蠢,嘲笑他们的浅薄卑陋,嘲笑他们猪一般的木头圪塔脑袋。其实平心而论,包括皇帝和宰相在内,细细想来,我们许多的人和事太像庄子笔下朝三暮四故事里的猴子啦,说白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是很少有人能摆脱那因橡子的朝三暮四或朝四暮三而怒喜迅转的猴子形象的。

   《齐物论》朝三暮四的故事,尽管与庄子所讲的其它寓言故事比起来显得简短单薄,但它所蕴含着的庄子的哲学睿智却极为丰富。无论历史或现实中,世间绝少有人能逃脱庄子朝三暮四寓言思想的概括和包容,无论人们的语言有多么华美博大,表面的气势有多么恢宏惊人,做出的行为有多么惊世骇俗,但是一旦尘埃落定,绝对少有人能逃脱像那猴子的命运。

    在公众场所,你可以听到许多人讲自己的大度与豁达、宽博和达观。但是,那只是他们个人的语言表述而已,也许你会为他的慷慨激昂频拍胸脯的言语所感动,你会为他们自述的忘我无我的行为而感慨不已。他们的语言很轻松,让人觉得他们不仅不是得橡子的猴子,而是极像分橡子的从容达观的养猴人。然而,一旦牵涉到哪怕丁点的个人利益,这时候你眯眼一想,他们身上从来没有那养猴人的影子,他们骨子里就是那得橡子的猴子。

    先不说经济利益,既便牵波涉到一些思想观点的务虚性的问题,一般人绝对是拼力坚持己见的。千百年来,不知有多人少因为固执己见排斥他见而与对方唇枪舌剑杀得不可开交,不知有多少人因为捍卫自己的思想而身心交瘁,甚至命归黄泉,很多情况下就为了那观点上的你高我低、我长你短,为了意识或精神上的正邪曲直而奋力搏杀一决雌雄。

    比如真理与谬误、正确与邪错,在庄子看来都是相对的,所以认为事物有是非、对错的区别,都是因为知识学问不全面,唯有“大知”、“真知”才可以站在全局的立场上看问题。他在《齐物论》里说:“人的言论并非风吹万物所发出的声音,发言的人滔滔不绝,但其所言的是非标准却没有定论,那究竟算不算发言呢?没有标准的言论顶多算是个人的意见,距真理还远着呢!”庄子的思想很确定、绝对,他认为,要寻得堂皇理由来支撑己见是不难的。但是,其结果只能暴露坚持己见者的卑陋和无知。

    一对夫妻或单位里的两位领导往往因为意见不一而相互指责甚至反目为仇,两个好友或两位骨肉相亲的兄弟、姐妹,往往因为利益分配而大动肝火动了干戈,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或国家与国家之间往往因为意识形态不一和经济利益相违而互为攻击甚至炮火相加。依庄子齐物(或齐一)思想论,这一切自行裁定对错正邪的言行都是学识不够、缺乏修养和修行所致。

    理解这类事情,有这样一些让人口服心服的例子。你走到一棵树前,会发现树上的每一片叶子都不尽相同。当你后退到一定距离,会发现叶子与叶子之间没有什么差别。而当你再次与树拉远距离,发现林子里的树也没有太大差别。当站到山顶看树林,又会发现树林与树林也很相似。这是庄学专家胡适所理解的庄子的逻辑;当你见识多了、视野开阔了,就会发现是非、对错、好坏、差异都不存在。读《齐物论》我们会清楚地领悟到庄子建立在自然、道和天地之理基础上的思想精髓;他让人们放弃对是非的争执,“是”和“非”都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一般而言,没有接触过道文化的人是很难企及此境的,很多人活一辈子都无法参透这些。故而,古今中外千千万万的人们就为了争执你错我对、我是你非而纠缠无期。

    庄子乃真人明士,他站在自己的观点上直来直去批评那些试图明分是非的人,说他们“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费力劳神分是非,却不知道是非这两样东西本没有什么区别,正如朝阳与夕阳、白天与黑夜,尽管从表相上看来是对立的,而真实质性内容却是同一种东西。

庄子不愧文学大家,他把自己要说明的道理深蕴于自己的故事中。而且,庄子文章非常洗练简约,除了他要叙述的正事之外,段与段之间没有任何的过渡。

   《齐物论》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他自己梦蝶的事,他说:“从前,庄周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栩栩如生的一只蝴蝶。自己感到非常愉快!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了。忽然从梦中醒来,才惊觉地知道自己是庄周。不知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然会有区虽的,这就叫做万物化而为一。”他就是只讲自己的故事,其它的一概不问。

   《齐物论》是一把避暑的伞,是一幕清凉的雨,是席不暇暖为名为利奔波不止的所有现代人的心灵的安定剂,是走进心灵惬意幸福之精神家园的门径——读它爱它吧,朋友!

 

◇梦 

无法说梦这东西好与不好、美与不美,好不好它都要来、美不美它都要成。虽然庄子曾说“圣人无梦”,而我们非“圣人”,所以梦总是有的。我们都把庄子称为道圣,道圣不就是道之鼻祖吗?道圣或道之鼻祖不就是圣人吗?两千三百年来,世间还有谁不承认庄子不是道文化之圣人呢?依庄老先生“圣人无梦”说,他自己于《齐物论》里讲的那段“庄周梦蝶”之事难道是假的吗?果若那梦蝶之梦为真,那么,他与自己那“至人无梦”不是相矛盾相抵触了吗?

    莫说庄子梦蝶之梦,《庄子》里的许多寓言故事就那样让人看得一头雾水,动不动就云天雾地乱侃猛诌不也是在做梦吗?而且《庄子》里那些时空模糊人事物错乱切扭曲变形提起来吓毁人的事情不更像梦吗?很明显,《庄子》里的那些重言之寓言是作者在当时从他所掌握的典籍中摘取的人和事,谁又能分清这么多寓言里哪是庄子的原创、哪是重言呢?这就是说,庄子的前人写的寓言不是与庄子寓言一样像梦吗?且不说儒家的东西,只战国时代诞生的道家或接近道家人物所留下的作品看,很多东西不也是很像梦吗?家喻户晓的屈原留下的《离骚》、《天问》等名篇难道不是在非梦非醒的状态下“稀里糊涂”写成的吗?再说与庄子并称道家鼻祖老庄的老子不也是做梦之高手吗?他《道德经》中那个“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不是在最佳梦境里所创造的道之绝唱吗?他那叫人看起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绝对梦呓般的慨叹和斑斑驳驳扑朔迷离的内容难道不比梦更像梦吗?

    尽管晋代的陶渊明在他的文章标题里没有明写梦这东西,但大家看得出,他那篇妇孺皆知的《桃花源记》不是在记述一个美好的梦吗?这位与庄子一样只干了极短一段时间小官的陶先生不是像庄子一样,首先是一位称职的准梦想家吗?

    堪称中国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唐朝出了几位梦文化大腕,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个个都是梦的元老,诗仙《梦游天姥吟留别》里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诗圣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不都淋漓尽致表达了他们梦境里的美好意愿和追求吗?宋代那位只会作词写诗不会当皇帝的软不唧唧的白面书生李后主,不知是做的哪门子梦,在中国文学史上也留下一些有关梦的佳句(如“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实在不清楚这位亡国主梦想的是啥样子的仙境美事。

    也许《心经》里讲的梦比其他人讲的梦都特别,它说:“心无挂碍,故远离一切颠倒梦想。”很清楚,这里没有了中国梦元素的任何优雅和浪漫,它只是如此直白地告诉人们要远离脑子里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别无深意。

    到了宋代,中国历史又诞生了一位天才词人和天才梦想家苏东坡,他那伟大的想象和宏大的气概都是通过他似梦非梦的诗境内容表现出来的,他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他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的“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他的“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以及他那在极清醒状态之下写出的“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哪一句不体现了诗意充盈状态下的梦境?

清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梦想家曹雪芹,他的一部《红楼梦》不知把多少情男怨女拉进了他开辟的梦境,他令许多读他的梦书的人们闭门意淫无法无天,不清楚曹雪芹活着的时候是否曾经与多少异性有染。尽管书中的众多人物有姓有名栩栩如生,但哪一个人不是曹雪芹梦出来的?着实不得了,黛玉宝玉那一级的人物都是他做梦所得,不能不说是梦之大家。

    应当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家要数我们前面提到的庄子了,《庄子》三十三篇第一篇《逍遥游》开篇写了梦一样云里雾里的大鹏,第二篇《齐物论》结尾部分写了他自己梦蝶的事——在他数百个长长短短的寓言故事中,这庄子梦蝶寓言就是他最经典最有价值最上境界的一个了,其大致意思是:他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后发现自己还是自己,他很快乐地接着做梦梦蝶,他搞不清了,到底是他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梦见了他。到底还是梦还是非梦,连庄子本人也没有叙述。管它有没有意义,管它是人梦蝶还是蝶梦人,可贵的是使庄子得到了彻底的心灵自由。做梦本身是他生活的一个部分,也是他最乐意享受的时光。庄子的脾性就是这样,逍遥了就好,通脱了就好,无拘无束无牵无挂了就好,通过梦境获得了灵魂所需最大限度的心性舒展了就好。

    有人说,庄子的自由和逍遥是对社会和他人不负责、不积极进取。你简直无法与这些从不读《庄子》和理解庄子真情真性的人再说什么。

    文章最后,笔者把李商隐写庄子的一首《锦瑟》附上,让我们一起品味和享受诗人笔下的庄子情结: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世界需要老庄

尤其近一个世纪以来,儒道释三教在世界上的影响愈来愈大,相较之下,道教深层次里对尘世所发生的影响明显强于儒释。这并非说明道就一空优于另两教,而是说,儒释思想对世界的融和与亲属总不如道来得轻松而雍容,比如儒它对世界的掌握总显得那样地太一本正经,人们对儒教思想的行为实践总显得刻板呆滞,这一点,最好的说明莫如儒之鼻祖孔子《中庸》里讲的,他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天下真正本真率性的莫过于道。实事求是讲,道对世界发生作用要比儒释自然从容得多,尤其儒,它对世界的感召远不如道来得悠然、稳练和自尊,老庄列都可以彻底做到既逍遥于“无何有之乡”,又收获了来自尘世的排山倒海般的追慕、向往和朝拜,老庄列的“撄宁”“坐忘”之澡雪精神彻底奠定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无限至尊。林语堂说老子是“刁善”“老滑”哲学,他的玩世、愚钝和潜隐言行甚至引起其崇拜者庄子的不快。不然,为什么庄子首次在       县(今周口市鹿邑)老子太清宫讲道盛邀留下他坚辞不受呢?

    前面提到的林语堂,曾把老庄推到了至极高位,尽管他喜欢孔子孟子、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以及耶稣和圣保罗,但多方对比权衡,他最喜欢的都是老子庄子。有一个事实不能不说,这就是林语堂对孔子的反判,林语堂在他的《国学拾遗》中说:老子曾给我极大的震击,“尤其是道家思想伟大的代表者庄子的震击。”“我们在这里所有的是一个思想家园,而这种思想系统把我们击出正当的思想及观念。”林语堂直截了当地批判孔子:“孔子是正当的,关心人类的一切责任,要人做一个好父亲及一个好孩子,用一切道德来网罗一个人成为一个好公民。我们承认一切都是出于良知。但有一种危险,我们老实的公民可能是太老实了,以致对一切的思想,一切奇怪的幻想,一切对真理的概念都无缘了。难道要在人身上注入一个这么死板的灵魂,使他除了想做了一个好父亲成好儿子之外,永远不会想去做其它的事吗?”林语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学大师,与其他人相较,他的思想似更有一些活性和前瞻性的力量,他曾经自我追问:“我是怀疑者和被怀疑者。我是谁?这个世界怎样开始?世界之外还有什么?”他非常客观地指出,“尽管人对责任有诚实的良心,但有时也有一种潜优的欲望想探索世界之外,试图大胆地跳进黑暗的空虚中,问一下关于上帝本身的问题。”林语堂不是庄子,也不是屈原,但他与庄屈一样敢于“问天”和“天问”——应当说,这个事情本身已证明了老庄思想的无穷力量与厚重辉煌。无论是托尔斯泰、李约塞、鲁迅、章太炎、闻一多、陈鼓应或南怀瑾都对老庄精神充满着极为崇尚、虔诚和恭敬的心情。这一切的语言、行为告诉我们:世界不仅需要孔孟,更需要老庄。

 

◇老庄的思想  世界的福祉

刚愎自用的皇帝或总统总以为自己是天下最了不起的人(如美国总统大小布什当总统时对其他国家肆意发动战争),其实,他们可笑的行径早已被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概括为“井底之蛙”或“害群之马”,很多的皇帝或总统没登基时显不出来,一旦他们当了国家或民族的首领而大权在握,他们的思想或行径则发生根本性变化,往往误以为自己是所有人的上帝主宰、楷模,其实,老子于两千多年前已经为人类指明了方向,那时候他就讲“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索马里海盗那个层次的人也相信他们自己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这个世界之所以如此的喧嚣烦乱战火不断,盖因部分地球公民素质的极为地下甚至根本无素质可言。现代人的愚蠢在于,莫说接受老庄的思想,就连孔子“欲取之,先予之”的处事方法也不记得,更不待说去实行它。人的自私、贪婪引发的对于物质与金钱的争夺和强掠夺败坏了人类先祖的和善美德,尤其西方国家一个多世纪以来对东方及西方国家的强暴与战争极大地破坏了这个星球的几乎所有生灵的和谐与宁静,杀戮了无数的人类生命,造成了迄今难以愈合的外在与内在创伤。不是他们仇视他国仇视人,而是他们自私贪婪穷侈极欲,为了自己的利益去牺牲他国人民的生命安全,最终失去了包括自己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平安幸福。俄国沙皇和德国法西斯的战争主义者,只相信战争可以得到和拥有一切,只相信他们自己是世上最强大的民族,他们的心中只有他们自己的妻儿老小,亚洲、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弱国首当其冲,遭遇他们兵舰武力洋枪洋炮的血腥的杀戮与抢掠。直到人类无可逆转地进入二十一世纪(那几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不相信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可以为包括他们在内的世界带来的和平与幸福。甚至,中国国内的一部分人也不自信,他们看到中国一时的经济落后就诅咒自己老庄思想,有人甚至刚愎自用明目张胆地发表“一万个孔子也抵不上一个章子怡”的谬论,他们只信实用主义,只信金钱与实惠,只有部分真正的忠实的中华民族主义者等爱国者、有识之士相信最终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方向并领跑全球各民族前进的国家是中国。

    老庄伟大就伟大到他们永远都处于“柔”、“弱”、“静”和“动”的位置,他们的不争之争,无为而无不为,他们的守内攘外似后而先之法最终让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人民认识到战争的罪恶与和平和谐的重要。一百多年前的西方有识之士就看到了老庄思想的伟大,这首先是源自两千多年前的老庄就于内心断定他们的理论是“天下第一的;再过一千年,生活在老庄过度的他们之后的中国人中也有不知老庄何许人之后的,因为千秋以来就有“墙里开花”之说。二零零八年的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中国取得重大成功和二零零九年两年中国国内许多重大灾害的应对与处理再次印证老庄思想的正确与伟大:中国的强大不是靠攻伐他国得以实现的,而是靠自己的仁德、努力和奋斗得来的。一少部分鼠目寸光的中国人再也不发牢骚了再也不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了。老子“大国者下流”和庄子“为而不持,长而不宰”开始思想洗涮这个龌龊的世界,老庄“知人者智,问知者明”自胜者强“和大道不称,大辨不言”、知闲闲,小知问问的华夏优秀传统开始普照这个世界。尤其二零零九年这一年,全世界的人无法不心服口服,中国的“老子天下第一”之大国风范,大国之尊开始逐步显露出来。老庄的后代无不惊异地发现自己祖宗的真正伟大,西方原来的列强在事实面前无法不败下阵来,他们无法不惊叹和敬服原来被他们踏在脚下的“东亚病夫”中国开始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主宰这个世界。不是中国要主宰这个世界,而是这个世界自然而然地把中国推倒了为世界办许多事的前面;不是中国要主宰这个世界,而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办不了办不好的许多事都期待中国的帮助和支持。

    实事求是讲,时至今日,很多国家的总统总理被蒙在鼓里,许多国家的人们也迷迷糊糊,连不少中国人也搞不清楚中国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短的三十年就发展得如此强大如此宏伟!其实,真正的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个世界所以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东西方精神、思想、观念及意识形态实际发生了自然而剧烈的历史性宾主换位,英、美、俄、日等几乎所有原来侵略杀戮过中国的国家无法不破天荒的臣服和朝揖中国,这一切的一切均得益于老庄思想作奠基的华夏传统文化。

 

◇河南    河南

佛教的影响力的确比其它诸教的影响力要宽广深厚得多,连一般人都知道“佛法无边”、“佛在心中”、“常心即佛”等佛之专门语,是见佛教在世界各地服征与感召的能力有多大。可是,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唐代开始,它的内涵与精魄已经不可抗拒地受到中国道教思想的熏染、感化与浸润,从它在中国大地上落脚的那天开始,中国道教就对它进行了润物无声似的全面改良,佛教受它思想攻势的影响几乎是颠覆性的和无微不至的,细心人单从六祖慧能的《坛经》中就可以看到。道对于佛的浸润与征服不仅没有使本来强大的佛教力量削弱,还会佛在中国大地上的发展迈开了从未有过的健捷的步伐,佛的光辉因为中国本土道文化的合流而变得比过去更加辉煌灿烂。

    近年来,有一个传得很响很广的说法,叫做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且不说这种提法是不是合情合理,就河南省所辖区域历史上诞生当之无愧地称为“圣”的,对中华民族有深远影响的思想体系几近百计,其中以老子庄子二圣为核心的道教思想的光辉最为耀眼。

    从地域性讲,老子庄子同诞生在豫东坦荡开阔的黄河之南冲积平原,从时间上讲,二圣基本上属于同一历史时期的春秋战国。老子一生最伟大的贡献是他的《道德经》(亦称《老子》),世界上从没有哲学家能像他的《道德经》那样用短短五千言把宇宙、人生、自然之间规律概括了的,也没有人能像他那样以诗化的语言总结天地之间万物之道的。实事求是说,由于《道德经》的诞生和普及,其他诸圣之思想体系,无不处于朝揖和向往的地位,于这一点,孔子问礼(道)于老子一事可以再清楚不过地说明问题。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前三六九到前二八六年间,他是被后人公推为与老子齐肩的唯一一位道教鼻祖。有人说,如果没有老子,就可能没有道家思想,而如果没有庄子呢,道家则可能被世人遗忘。这说明庄子在继承发展老子道文化上,有极为重要的功绩。

河南,河南!河南的确太重要了!中国抽去了河南则近于抽去了中国人的国学精神和人文理念。中国不能没有河南——就因为道佛儒三家之根均在河南。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5)| 评论(0)| 引用 (0) |举报    《感悟庄子》(上)  長篇歌行(十六首)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评论

点击登录|昵称:   取消 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