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丝芙兰:“农民”毛泽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36:51
    那年,毛泽东一行趟过延河水落脚在大碥沟。锣鼓唢呐秧歌鞭炮迎来一群瘦瘦的南方人。在这个少有绿色的土地上,他们带领着五湖四海的男人女人排练着一部威武雄壮的活剧,毛泽东无疑是这部活剧的导演和主角。在延安挺拔俊秀的凤凰山麓;在林木扶疏的杨家岭;在杂花生树的王家坪;在地接蟠龙的南泥湾,到处都是毛泽东的舞台。我伫立在窑洞前,看着毛泽东留下的物什,摸着老人家和斯诺谈话时坐过的石凳,便自然想起这位著名记者评说他伟大朋友的话:“依我看,没有什么可以损害毛泽东的。他是义和团设想的那种具有可以把腹部袒露给外国人子弹的那种材料。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外,人是奈何他不得的。”是啊,看着弹洞前村壁的旧址,翻阅着老人家笑谈兵刃的图文记载,你就无法解释,这个身经百战,且将敌人扔下的炸弹笑说可以打几把菜刀的军事统帅竞身无片伤。看着老人家曾经用过的板床、座椅、笔砚、书稿、手杖、马灯,你就无法想象,延安的土窑洞何以孕育出了人类如此丰富而奇特的头脑。应该说,毛泽东是那种无人与之匹敌的特殊材料。作为统帅和诗人,他一面游戏般地指挥着战争,一面让战争的壮美连同陕北的白羊肚、小毛驴、大红枣、红缨枪伴着嘴边浓浓的烟雾走进他的诗笺。作为“农民”,他不停地吵着要吃红烧肉要吃红辣椒还要坚持他习惯的“裸睡”。这个从韶山走到宝塔山来的人,一生中都有着生生不息的农民情结。他似乎从不讳言自己农民式的“土”气,就象他毫不掩饰对红烧肉和红辣椒的喜好一样。尽管他曾无情地鞭鞑过“农民”阶层的劣根性,但作为一种力量本源和文化乳汁,他已无法和这个阶层分开了。毛泽东之于农民,犹如农民之于大山。“农民”毛泽东从韶山走到宝塔山,以其高于“农民”的坚毅、深沉、幽默、睿智和胆魄,成为叱咤风云,气贯长虹的历史巨人,这是“农民”的中国养育了毛泽东。
   当前,关于毛泽东的研究和评论实在很多,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我认为,毛泽东的研究和评论是一个世界话题 。作为一个人,没有任何人比他更丰富,作为一个“神”,没有任何“神”比他更诡秘。对于毛泽东,任何简单的演绎和推断都是肤浅的浮躁的。毛泽东,可以说是现代世界革命史上一个永远的历史命题。应该说,无论你爱他也罢,恨他也罢,他都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