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包装散装食品流程图:CPI下跌过快不是好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07:35
CPI下跌过快不是好事  

 


注意:我说的不是物价下跌不是好事,而是物价下跌“过快”不是好事。

谁都希望物价下跌,跌得越快越深越好。以为物价越低老百姓生活难度越小,这实际是个重大的误解。其实,老百姓生活难度的大小关键是“买得起,还是买不起”,而不在于物价的相对高低。只有收入增长比CPI快得多,物价上涨就不是问题。日本,1000日元吃一碗面条,贵吗?可日本老百姓吃得起,那就没问题。

改革开放前,猪肉0.8元一斤,但人均月收入只有30多元;按照现在的收入,那时肉是便宜,但谁买得起?现在猪肉8元一斤,收入3000多元,谁都吃得起了。这就是道理,因为收入上涨100倍,但猪肉只涨了10倍。

尤其是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当企业制造成本还在不断提高的时候,终端消费品价格快速下降或增幅快速回落,这只能说明两种可能性:其一,中间环节――装备工业或商业利润被压缩;其二,终端消费需求大减,意味着经济萧条可能已经开始。无论是那种可能性,这恐怕都不是好事。

我实在不愿意看到过低的CPI增幅,就像不愿意看到“通缩”,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不断给货币注水的时候,在大宗商品价格和企业原材料成本不断攀高的时候,过低的CPI增幅,那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以容忍大量失业为代价。我现在的担心是CPI从6.1%一个月就陡降至5.5%,这是经济增长失速的前兆。或许,我们看到的中国第四季度的CDP增长只有8.5%左右。试想:一季度9.7%,二季度9.6%,三季度9.4%,如果四季度是8.5%左右,这是不是意味着“跳水”?是不是意味着我一直担心的经济突然失速的出现?我看悬。

为什么我担心失速?因为一旦失速,经济增速会惯性下滑,不是立即可以“拐头”的。所以,国务院提出“预调微调”,尽管已经有些晚了,但方向没错。可笑的是,这时候IMF总裁拉加德来到北京,提出“中国有必要调整目前这种过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但她的观点却遭到李稻葵等在内的多位“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的反对。这真像是一场“反间计”的闹剧。

李稻葵认为,中国货币政策的大方向目前仍未改变,货币政策应当放缓是指中长期而言,短期突然放松不仅对中国经济不利,对世界经济也不利。货币政策仍将维持偏紧的基调,而货币政策的微调将集中于公开市场操作和信贷管理方面。我看了半天,都属于“无稽之谈”――没有原理的阐述,只有结论。这就显得高明吗?

李稻葵之流动不动就把货币紧缩与抑制房价上涨连在一起,这明显是在“愚弄不明经济学原理的老百姓”。不错,谁都不希望房价上涨,但抑制房价上涨更多应当依赖财政、税收等结构性政策,可这些人拼命要用总量政策去调整结构,这是不懂?还有别有用心?

这个问题老百姓可能不太明白。财政政策的作用就像开渠道,鼓励谁发展,就把谁的渠道开得宽一点、深一点;抑制谁发展,就把谁的渠道挖得窄一点、浅一点。然后是货币政策,它犹如放水,水放下去,自然更多地流向鼓励发展的方向。但前提是,水必须足够,否则就是抑制发展的方向缺水,鼓励发展的方向也缺水。这样可以达到调整经济结构的目的?我看不行。而我们现在恰恰就是这样:尽量少放水,结果是什么?我们大家凭借生活经验就可以想象到。

再来看一下10月份的数据。价格走低,但工业增加值也走低,这也许有长假的原因;但是,我们没有看到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加快,这就是问题。“十一”长假消费增长并未出现明显增长,而物价下跌了,这不是好现象。如果这时候出口出现大幅下滑,中国GDP会不会失速?实际上,贸易数据已经显现出了下跌走势。如果这时候货币政策继续从紧,继续严厉压制内需,后果不堪设想。我不信李稻葵之流看不明白这样的道理,如果坚持货币政策不能转向的“嘴硬”仅仅是为了逃避“政策过调”的责任,或许还有情可原,但要是存心误国误民,那罪不可赎。

这是千钧一发的时候,一定要当心,千万不能一错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