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 magic camera: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7:39:00
历史
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嬴姓,相传始祖伯益曾辅助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狠快。周孝王於是把秦谷(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了。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有功,被封為诸侯,秦始建国,佔领东周王室在陕西的领地。后来秦王嬴政於前221年统一并建立大秦帝国。最后都城咸阳於前207年十月陷落,秦朝灭亡,立国共十五年。
秦灭六国之战,是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战争。从前230年攻打韩国前221年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灭六国,结束了中国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前期准备

前238年秦王嬴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嬴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 前236年,秦王乘赵国进攻燕国之际,分两路大军攻赵,拉开了统一战的序幕。秦军攻占了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撩阳(今山西左权)、邺(今河北磁县南邺镇)和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等9座城池,赵国的实力大减。
  • 前234年,秦王嬴政担心秦灭韩时,赵国仍有助韩的可能,再度攻打赵国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磁县西南),斩首10万,大败赵军,并杀死赵将扈辄。赵国经过秦国数年的攻击,再无组织进攻能力了,仅能退守邯郸自保,秦军才转向攻打韩国。
  • 前232年,秦军分两路进攻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被李牧击败(番吾之战)。
  • 前231年,赵国地带发生地震。
  • 前230年,赵国遭遇饥荒。

秦灭六国

灭韩

  • 前230年,秦王政派内史腾率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攻破韩国首都郑(今河南新郑),韩王安投降,韩国灭亡。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灭赵

  • 前229年,秦灭韩后第二年,秦军乘赵国遭受旱灾之际,兵分两路,南北合击邯郸
  • 前228年,破赵军,攻占邯郸,俘赵王,赵国灭亡。赵国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县东北),收拾好残部自立为代王。
  • 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俘代王嘉。

灭魏

前225年,秦国将领王贲率兵出关中,攻占了楚国北部的十几座城,保障了攻魏秦军侧翼安全后,旋即回军北上突袭并围困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依托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于是引黄河水灌入城内。三个月后,大梁城被水浸坏,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秦在魏国地区设立砀郡

[灭楚

  • 前226年,秦王派李信蒙恬率20万秦军攻,楚将项燕率军抵抗,秦军攻下平兴(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寝(今河南沈丘县东南)进兵到城你(今河南宝丰县东),项燕反击,大败秦军,李信败逃。
  • 前225年,秦王命老将王翦率60万大军再次伐楚,两军在陈相遇,王翦以逸待劳,按兵不动。
  • 前224年,楚军多次挑战,秦军亦不与交战,项燕只好带兵东归,秦军趁楚国撤退之时迅速出击,并在蕲大败楚军,又强渡淮水,直抵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城下。
  • 前223年,秦军乘胜追击,攻占楚都寿春,俘虏楚王,楚国灭亡。秦在楚地设九江郡。项燕败退至长江以南,立昌平君为楚王。

灭掉楚国王翦大军继续南下,造战船渡长江,消灭项燕余部和昌平君,并于前222年攻陷楚国南部的会稽,俘虏分散于江南的原越国王族后裔。秦在越地设会稽郡

 灭燕

  • 前228年,秦军破赵以后,王翦屯军中山故地,准备下一步攻打燕国前227年,燕太子丹荆轲赴秦,准备以献督亢的地图和秦国逃将樊于期的首级之名刺杀秦王,望造成秦国混乱,以解被灭亡的危险,结果阴谋败露,荆轲被杀。
  • 前226年,秦王以此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大败燕军和前来支援的代军,攻陷蓟,燕王喜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往辽东。后燕王喜杀太子丹,将其头献秦。
  • 前222年,秦将王贲进军辽东,歼灭燕军,俘虏燕王,燕国灭亡。

 灭齐

秦国重金收买了丞相后胜,使齐国即不合纵抗秦,也不加强战备。齐王建听信了后胜的主张。秦国灭五国后,齐王才顿感到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准备抵御秦军的进攻。

  • 前221年,秦王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原来的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北)。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不战而降,齐国灭亡。秦在齐地设置齐郡琅邪郡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自秦始皇赢政至秦三世子婴,共传三帝,享国十五年。

秦朝-基本简介

     秦朝疆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并建都咸阳,成为中国封建王朝中第一个皇帝。秦朝初立便北击匈奴;南下百越。疆域迅速扩张,全盛时期的疆域西部已达到今甘肃、四川;西南到云南、广西;北到阴山。

在政治上,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没有再用分封制,而是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确立了郡县制,使地方官的任命权收归中央,这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的局面,避免出现周朝分封导致的春秋战国的大乱格局。最初设三十六郡,后来增至四十六个。中央政治制度综合战国时期的官僚体制,使之系统化,对官吏的考核则用“上计”制。此外,秦朝还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但秦朝的统一思想和焚书坑儒则极大地破坏了文化,钳制了思想,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此消失,一统江山、一统思想和惩罚思想犯罪成了此后帝王的重要任务,这对古代思想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为防卫匈奴,秦朝在原秦、燕、赵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成了著名的万里长城,这比现存的明长城更往北,距离也更长。

秦朝-统一政权

      

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

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秦王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自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并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等。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传之无穷”。

中央政府:在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但统一后太尉实际却虚设,以便皇帝直接控制军队。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三公之间相互制约,便于皇帝集权于一身。

在三公之下设有九卿: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
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
太仆,管理宫廷车马;
卫尉,掌管皇宫保卫;
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
廷尉,负责司法;
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税收;
宗正,管理皇族内部事务;
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以供皇室需要。

这些官僚都是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以后历代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

地方行政机构

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余郡,京畿内不设郡,设内史管辖,以别于其他诸郡。

郡设郡守,为一郡的最高长官,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郡守之下,设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又设监御史,负责监察。各郡每年必须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和治安情况。一郡之内辖若干县,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足万户的设县长,统治全县人民。县令、县长之下设县尉,管全县军事,设县丞,助理县令、县长,并负责司法裁判。一县之内分为若干乡,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负责征收租税和征发徭役;游徼负责地方治安。乡之下有亭、里等,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法律制度

《秦律十八种》,湖北省博物馆展品

战国时期,商鞅根据李悝《法经》,“改法为律”,成为秦国最早的成文法。自孝公时起,《秦律》经过多次补充、修改,到秦统一六国后,已形成一部较完整的封建法典。《秦律》早已佚失,它的具体内容,史书中只有零星记载。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秦代竹简一千余支,内容大部分是秦的法律及文书,为了解和研究《秦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残酷剥削

从云梦秦简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秦律》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秦简律文中,也反映了秦王朝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这些律文规定是十分严苛的,主要是为了防范和镇压农民的反抗,以保护地主阶级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

从秦简中还可以看出,秦的刑法是极为残醋的。仅刑法的名称就有赀、笞、迁(流放)、耐(剃去须鬓)、髡(剃去头发)、黥(在面上刺字)、劓(割鼻子)、鋈(断足)、斩左趾(砍左脚)、宫或腐(男子阉割,女子幽闭)、戮、磔(分裂肢体)、弃市等等。《秦律》中有不少条文是针对“隶臣”的,可见由犯罪而沦为奴隶的人是非常多的。

 

扩大军队

秦王朝建立后,保留着一支庞大的军队,有中央常备军和地方武装两种。中央常备军由皇帝直接委派大将统帅戍守边疆,并驻守京师。地方军由郡尉掌管。秦王朝戍边的军队有八十多万人,全国军队数目至少在百万人以上。

秦朝-经济发展

     统一货币 

土地私有

土地私有的确认

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阶级统治的经济基础。秦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三十一年)“令黔首自实田”,即令土地私有者向政府呈报占有土地的数额,政府根据数额征收田租。这意味着私有土地受到封建政权的保护,意味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正式得到确认。这在当时是有积极作用的。

 

统一措施

统一文字

在秦统一之前,文字的形体非常紊乱,同一个字所采用的声符、形符都有很大的差异。这给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严重障碍。因此,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对文字进行整理,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

后来程邈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为简便的新书体——隶书,作为通用文字在全国范围推广。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证明秦朝的官方文书已经使用隶书。先秦古字经过这次整理后,字体结构得到简化和定形,这对推行法令、传播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统一货币

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其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特别是价值不等,换算困难。秦灭六国后,实行统一货币措施:货币分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的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克服了过去货币不统一的混乱状态,便利了各地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

统一度量衡

战国时期,度量衡制度相当混乱。秦统一后,把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推行到全国,并专门颁发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把它铭刻在官定的度量衡器上,发到全国,作为标准器具。现存咸阳出土的“大良造商鞅量”底面,即补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同时,还继续执行度量衡定期检查制度,每年二月对全国度量衡器进行鉴定,以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和统一。

秦朝统一度量衡的目的在于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但它对消除各地割据势力的影响,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也起了重要作用。 

修筑驰道 秦直道

秦统一后,立即下令拆毁以往各国修筑的关塞、堡垒等障碍物。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于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主要干线有两条:一条向东直通燕齐,一条向南直达吴楚。

这些驰道宽五十步,道旁每隔三丈栽青松一株。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秦始皇命令蒙恬修了一条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经云阳、上郡直达九原,全长1800余里,这条“直道”的遗迹现在尚可辨识。

另外,还在今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又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了。同时,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保证车辆畅通无阻。 

  文化与科学秦二世元年铜诏版,其上文字为小篆。铭文59字,曰:“元年,制诏丞相去疾,法度量,尽始皇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

一般认为,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化落后于后来被秦国吞并的六国,有“秦,虎狼也”的说法。

秦国吞并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其中包括著名的“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相传该字体为秦国丞相李斯发明。

前213年,秦统一八年,太子师博士齐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会议上提出恢愎周朝分封制,“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丞相李斯反对,并提出措施:“……天下敢有藏《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之,下令各郡、县立即查禁所有《诗》、《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30天内全部焚烧。此即“焚书”。淳于越谏阻焚书,被杀。

次年,方士卢生等人求再次不得,惧怕处罚而出逃,又有方士儒生议论朝政。秦始皇大怒,下令搜捕咸阳城内的方士儒生,后来的审问过程中,方士儒生互相告发,共有460余人受到株连,秦始皇下令将此460余人全部坑杀。此即“坑儒”。此后又发生了两次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是秦朝为了国家政权安定统一的所执行的政策,也是对当时中国文化的一次摧残。“焚书”政策针对当时的书册文物,只保留对民生以及执政所需的,大量对秦政权无益的珍贵文献从此失传,春秋战国的百家言论在这段时期受到严重的摧残;“坑儒”政策也是第一个被中国历史所纪录的国家政权对知识分子大规模的逮捕行为(儒家称之为“迫害”)。

但同时也有观点认为“焚书坑儒”对文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如下:

  1. .所谓焚书,目的是为禁“以古非今者”,对私藏书籍的惩罚措施并不严厉。
  2. .所焚书籍为民间藏书,博士官的藏书不包括在内,而当时民间的《诗》、《书》其实并不多。而在项羽击败秦军主力进入咸阳后火烧阿房宫却使秦国官方珍藏的大批珍贵典籍被焚毁。
  3. .秦至秦二世而亡,真正执行的时间不超过十年,影响不会太大。“焚书坑儒”为何如此出名,关键在后世的“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占据了此后近两千年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重要人物

  • 吕不韦
  • 李斯
  • 赵高
  • 王翦
  • 蒙恬
  • 尉缭

统治者

前221年-前206年 世数 姓名 统治时间 说明 始皇帝 嬴政 前221年前210年 前210年七月死于沙丘
终年50岁。
二世皇帝 嬴胡亥 前210年前207年 前207年九月被赵高所杀,
终年24岁
三世王(贬去号) 嬴子婴 前207年 在位47天,
前207年十月投降刘邦
十二月被
项籍所杀。

注意:秦始皇嬴政认为谥号乃是“子论父,臣论君”,大为不妥而废除之,而改用计数方式的世数尊号。

注释

  1. ^ 秦朝灭亡的乙未年十月初一日,折合阳历是前207年11月14日,而且整个十月都未出207年,故应该将常见的灭亡年份由前206年更为前207年。
  2. ^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55-57.

[

焚书坑儒


确立郡县制

公元前221年,当秦统一的事业刚完成时,就在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体制的问题上发生了一场争论。以宰相王绾为首的一部分官吏,主张实行郡国并行制。廷尉李斯坚决反对,他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完全是西周分封诸侯所造成的。只有废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祸乱。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在全国确立了郡县制。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秦坑儒谷遗址 

“焚书”事件

到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又提出了恢复分封制的主张。丞相李斯加以反驳。他指出,时代不同,治理的方法也应该不同。腐儒“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统一可能遭到破坏。因此他建议:

一、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凡私人所藏诸子经典、《诗》、《书》和其他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的史书,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逾期不交的,处以黥刑并罚作城旦(旦即早晨,是清晨就开始筑城的一种苦役);

二、两人或以上私下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

三、严禁私学,“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事件。

 

“坑儒”事件

公元前212年,两个术士因没能按时完成炼丹的任务而准备逃跑。在临走前对秦始皇进行了议论、诽谤。事情败露,秦始皇下令追查。据《史记》记载,因此事,有大约四百六十余人在咸阳被坑杀。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坑儒”事件。

 

疑点

一、历来的很多史书都把焚书坑儒作为秦始皇信奉法家、敌视儒家的证据。但细究《史记》原文,发现,在“焚书”事件中,李斯提议民间不得留有“诗、书、百家语”[1]。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斯是提议民间不得保留包括法家、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的经典(《诗》、《书》在秦朝还没有成为儒家的经典,也不是哪一家的经典,所以被单独列出来)。再从事件的起因来看,是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引发的,而不是儒法之争。纵观整个事件,儒家是其中的受害者,法家何尝不是,其余的各家又何尝不是,怎么到了后世史书中却只强调了儒家呢?

二、“坑儒”事件中,秦始皇得知两个方士私逃且诽谤自己后,大怒,下令将这批文学方术士,交给了御史处置。[2]按照秦代的制度,文学方术士们交由御史处置,他们将接受严格的法律审判,根据秦始皇怒气中提到的罪名,他们将被定以“妖言”之罪,依法腰斩处死。然而从记载的结果来看,他们是被活埋处死的。根据近年来出土的大量法律文书,尤其是云梦秦简来看,死刑没有活埋处死的律文和案例。在秦汉历史上,活埋处死,仅仅出现在残酷的战争中,有名的比如秦国大将白起活埋赵国四十万战俘,项羽活埋秦国二十万降卒等。《史记》的记载有考古出土的资料明显不符。

三、在“坑儒”事件中,方士卢生、侯生和韩众逃亡,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从此下落不明。徐福是与韩众和卢生等一起直接受到秦始皇谴责的人,指名道姓,罪行最重。奇怪的是,徐福并没有受到坑儒事件的影响,他没有逃亡,也没有受到法律的追究,他逍遥法外,继续为秦始皇寻找永远找不到的仙药。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就在“坑儒”事件的第二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天下,又来到了琅琊台,再一次与徐福相见。秦始皇不但没有将徐福绳之以法,反而再一次听信徐福的巧语花言,乘船下海射大鱼,亲自动手清除妨碍仙人仙药出现的障碍。这就有一个疑问了,为什么被秦始皇点名的徐福可以安然无恙,反而是儒生被牵连了呢?

秦朝-巩固统一

     中国秦代时期地图 

北征匈奴

匈奴威胁

匈奴族是居住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长期以来活动于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

战国后期,匈奴已进入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利用骑兵行动迅速的优势,经常深入中原,对以农业为主的内地各族进行袭扰和掠夺。当时,秦、赵、燕与匈奴为邻,经常发生战争。由于各国忙于内战,一般对匈奴都采取守势,在北边修长城并派军队戍守。秦统一后,匈奴族对秦的威胁仍然很大。

大规模移民

为了解除匈奴的威胁,秦始皇于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向河套(即所谓“河南地”)征伐。战斗进行得很顺利,公元前215年收复了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并在这个地区设置了34个县,重设九原郡。

为了进一步巩固这里的统治,秦始皇于公元前211年迁三万多户居民到北河、榆中(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垦田生产,开拓边疆。这次大规模的移民,无论在经济上、军事上均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力地制止了匈奴的抢掠,而且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

修筑长城

在同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中,秦朝又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长城。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秦朝把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一条从临洮(甘肃岷县)一直到辽东碣石的万里长城。这条长城,对于抵御匈奴的骚扰,保障内地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服百越

南服“百越”

在中国南部和东南部是越族人民的居住地区。这些越族通称为“百越”,分布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南部及两广地区,各自独立,互不相属。

秦始皇在灭楚之后,很快降服了居住在浙江一带的越族,建置会稽郡。接着于公元前221年,分别征服了居住在今温州一带的东瓯和今福建境内的闽越,设置闽中郡。秦始皇命令尉屠睢指挥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南下,对居住在今两广地区的南越和西瓯进行大规模的战争。秦军遭到越族的抵抗,相持达三年之久。

 秦始皇为了支援前线的战争,命令监御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北开凿了一条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桂江支流漓江之间的交通,解决了运输粮饷的困难,才将越族打败。

公元前214年,越族乘秦军不备,大败秦军,杀死尉屠睢。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次年,又迁徙了五十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从而加速了民族融合和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统一意义

扩大疆域

秦始皇统一南方和东南,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融合。如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

在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对中原地区同南方、西南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对匈奴、越族的战争后,秦的疆域空前辽阔,东达大海,西至临洮,“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在这个广大地区内居住着各族人民,由于统一在一个国家政权之下,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增强了,并解除了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所带来的灾难。

 

主要建筑

阿房宫和骊山陵

秦阿房宫地砖“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在统一六国过程中,秦始皇就派人将各国宫殿图样描绘下来,动用大批劳力在咸阳照样修建。统一的次年,即在渭水南岸修建信宫和甘泉前殿。

公元前212年,又在渭南的上林苑建筑规模宏大的朝宫,其前殿称阿房宫。据记载,仅阿房宫的面积,东西就有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面可容一万人,下面可竖立五丈的大旗。

当时兴建的离宫别馆达七百余所,遍布函谷关内外及渭水南北

秦始皇还为其死后准备了同样豪华的陵墓,这便是与阿房宫齐名的骊山陵。在未统一之前,他就在骊山北麓(陕西临潼县城东)给自己修建坟墓。

骊山陵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多,内筑各式宫殿,陈列着各色珍奇珠宝,所消耗的人力物力是极其惊人的。据记载,仅修骊山陵就动用刑徒及奴隶70万人,再加上防备匈奴的30万人,戍守五岭的50万人,如果再算上修驰道、搞运输的人,全国服役的人,估计不下200万。而当时全国不过有2000万人口。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的力役比以往多20倍。大量劳力脱离生产,人民负担又如此沉重,这就加速了农民的破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当时,劳动人民稍有反抗,就遭到残酷的镇压。这便使全国变成一个巨大的监狱,到处出现“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恐怖景象。

秦朝-农民起义

     大泽乡起义 

残暴统治

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秦统一后,虽然采取了一些促进社会发展的措施,但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对人民的无限制的搜刮徭役,则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新的灾难,使被压迫阶级同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秦始皇的残暴统治

秦始皇在位时期,对农民的统治和剥削是非常残酷的。田租、口赋、徭役和兵役是压在农民头上的沉重负担。

田租是按土地数量征收的土地税,不论耕种与否,都要征收地租。这实际上是使已经失掉土地和无力耕种土地的农民增加了负担,而使大地主得以逃避国家的租税。赋是按人头征收的人口税。徭役和兵役是造成人民痛苦和灾难的重要原因。秦始皇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无休止地征发徭役,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二世昏庸

秦二世的昏庸统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秋,秦始皇巡行到沙丘(河北平乡县东北)途中病死。宦官赵高拉拢李斯,伪造诏书,废公子扶苏,立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

秦二世是一个昏庸的君主,其残暴程度超过秦始皇。他在埋葬秦始皇时,竟下令把后宫无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又怕泄露陵墓内的秘密,把修陵的工匠也活埋了。

 

陈胜吴广

揭竿而起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秦二世下令征调淮河一带贫苦农民九百人到渔阳(北京密云)戍守。陈胜、吴广也在被征之列,并指定为屯长。

在秦尉的监督下,这九百名戍卒行至蕲县大泽乡(安徽宿县西寺坡乡刘村集),适值大雨,道路不通,无法按期到达指定地点。按秦法,戍卒误期要处斩。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陈胜、吴广密谋起义。他们杀掉秦尉,发动戍卒起义,号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戍卒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的旗帜。

农民军以陈县为起义中心,向秦王朝发动总攻。当时兵分三路,目标是秦王朝的国都咸阳:一路由吴广率领进攻荥阳(河南荥阳),以便打开通去咸阳的大道;一路由宋留率领,迂回南阳(河南南阳),攻武关;另一路由周文率领,进攻关中,直取咸阳。

章邯击败周文后,率军向荥阳反扑,吴广失利,被部下所杀。公元前209年12月,章邯和王离的边防军也共同进攻陈县。陈胜军只得放弃陈县,向东南退却。当陈胜退到下城父(安徽亳县东南城父集)时被其车夫庄贾杀害。陈胜、吴广牺牲后,由他们点燃的反秦斗争的烈火并没有熄灭。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虽然前后只有六个月时间,但是他们所领导的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创精神,“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的英雄气魄,鼓舞着后来的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腐朽统治,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础。

张楚政权

大泽乡起义爆发后,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攻下陈县(河南淮阳)之后,在大家拥戴下,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政权打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鼓舞了全国的反抗斗争。于是,在全国范围内,人民纷纷参加起义。此时,项梁、项羽也起义于吴县(江苏苏州市),刘邦则起义于沛县(江苏沛县东),其余“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史记·秦始皇本纪》)

农民军以陈县为起义中心,向秦王朝发动总攻。当时兵分三路,目标是秦王朝的国都咸阳:一路由吴广率领进攻荥阳(河南荥阳),以便打开通去咸阳的大道;一路由宋留率领,迂回南阳(河南南阳),攻武关;另一路由周文率领,进攻关中,直取咸阳。

西路军失败

各路大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横扫中原广大地区。尤其是周文的大军,在西征的途中,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群众争先恐后参加起义军。起义大军跃过函谷关,直插关中,一直打到距咸阳只有几十里的戏(陕西临潼县东),直接威胁着秦都咸阳。

周文大军至戏的消息,使秦二世恐慌万状。他采用章邯的建议,大赦天下,释放并武装骊山刑徒和奴产子,由章邯率领三十多万大军,向起义军猛扑过来。同时从北方调回王离军队作为援军。周文大军由于孤军深入,后援不继,先后失利,周文自杀。西路军失败。

起义失败

章邯击败周文后,率军向荥阳反扑,吴广失利,被部下所杀。公元前209年12月,章邯和王离的边防军也共同进攻陈县。

陈胜军只得放弃陈县,向东南退却。当陈胜退到下城父(安徽亳县东南城父集)时被其车夫庄贾杀害。陈胜、吴广牺牲后,由他们点燃的反秦斗争的烈火并没有熄灭。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虽然前后只有六个月时间,但是他们所领导的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创精神,“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的英雄气魄,鼓舞着后来的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腐朽统治,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础。

秦朝-秦朝灭亡

      

反秦起义

项羽起义

陈胜、吴广牺牲后,反秦斗争暂受挫折,但斗争的新高潮很快兴起。继续领导农民进行反秦斗争的是项羽和刘邦。项梁、项羽出身于楚国旧贵族,项氏世代为楚将,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著名的大将项燕。项梁因犯罪,带着侄子项羽逃到吴县(江苏苏州)。

公元前209年九月,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传到吴县时,项梁项羽二人杀死会稽郡守,响应起义,得精兵八千人,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羽为裨将。

刘邦起义

公元前208年二月,项梁军渡江后,陈婴领导的二万起义军前来会合,英布、蒲将军两支起义军也归附项梁,起义军的队伍迅速扩大。不久,吕臣和刘邦所率领的起义军也前来会合。刘邦做过泗水(江苏沛县东)亭长。公元前209年,他在沛县县吏萧何、曹参等支持下,聚众二三千人,在沛地起义。

陈胜遇害后,项梁等拥立前楚怀王的孙子心为王,仍号楚怀王,都于盱眙(今江苏盱眙县),项梁自号武信君,陈婴为上柱国。

 

诸军集结

章邯率领的秦军在镇压了陈胜起义军后,移军东进,破魏,攻齐。同年七月,项梁与齐田荣军一起,在东阿(山东阳谷县东阿镇)给章邯军以迎头痛击。

项羽、刘邦率领的另一支起义军攻占城阳(河南范县濮城东南)。接着项、刘又率军大破秦军,杀三川郡守李由。这时,项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九月,章邯指挥秦军,乘虚夜袭,在定陶大破项梁军,项梁战死。

项羽、刘邦听到项梁牺牲的消息后,从陈留前线撤回,与诸军集结于彭城,楚怀王也自盱眙迁至彭城。各支起义军互相呼应,等待时机,继续战斗。

 

巨鹿之战

巨鹿围困

章邯破项梁军后,渡河向张耳、陈余所率领的赵军进攻。此时,张耳、陈余拥立赵国旧贵族赵歇为王。章邯入邯郸,迁其民于河内。赵王歇、张耳退至巨鹿城(河北平乡),又被秦军王离部围困,乃派使者向楚怀王求援。

起义军在彭城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分兵二路:一路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主力北上救赵;另一路则由刘邦率军向西挺进,直攻关中。会上决定两路大军谁先进关,就立为关中王。

救赵的大军至安阳(山东曹县东南)后,宋义畏敌如虎,裹足不前。项羽杀死宋义,怀王封项羽为上将军,并令英布和蒲将军归项羽指挥。

九战九捷

公元前208年,项羽遣英布和蒲将军率二万人渡漳河,援救巨鹿。这时巨鹿城中粮尽兵少,异常危急。于是项羽率领全军渡河,“破釜沉舟”。渡漳水后,起义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与秦军接连激战,九战九捷,终于大败秦军,杀苏角,俘王离。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中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具有决定性的一次大战。由于起义军的浴血奋战,击垮了秦朝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形势,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

起义军打败秦军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他们“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于是,项羽被推举为“诸侯上将军”。从此,项羽成为反秦斗争中叱咤风云的英雄和领袖。

巨鹿解围后,章邯退至棘原(巨鹿南),项羽军驻漳水之南,两军对峙。秦军的连续失利加深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秦二世派人责备章邯,章邯异常恐惧。在项羽的沉重打击下,章邯不得不于公元前207年七月向项羽投降。

 

秦朝灭亡

起义军壮大

公元前208年秋天,刘邦率领起义军向咸阳进军。他在途中注意收编、联合各路反秦武装,使起义军队伍日益壮大。

次年二月,刘邦率军向西进发,过高阳(河南杞县西),采纳小吏郦食其的献策,一举攻克陈留,取得大量储粮,为西进提供了物质条件。三月,起义军继续向西挺进,在白马(河南滑县南)以东,大破秦军。在攻洛阳失利后,又转而向南,迫使南阳郡守投降。

从此,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入关中。

子婴投降

起义军的胜利,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赵高惧怕秦二世追究军事失败的罪责,派女婿阎乐(任咸阳令)、弟赵成(任郎中令)杀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去帝号,称秦王。

子婴又杀赵高等,企图阻止义军西进。刘邦用张良计,设疑兵,威胁秦军,乘其不备,大破秦军,接着乘胜进攻。

公元前207年一月,刘邦率义军至灞上(陕西西安市东南)。仅仅当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只好以绳系颈,乘素车白马,捧着御玺符节,在咸阳的朝道旁,向起义军投降,盛极一时的秦王朝灭亡。 

秦朝-历史地位

    

秦朝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由此开始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以后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由秦代开创的各种制度以及辽阔的疆域、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对古代世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所以,“秦人”同后来的“汉人”、“唐人”一样,成了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的代称,欧洲人至今仍称中国为China,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日本侵华期间此称呼是种蔑称,为避嫌,现在一般日本人忌称此名),就是由“秦”演变来的。

作为秦朝创始者的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这就决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突出地位。

秦朝-历史评价

     秦朝战马

秦代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代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一页,它不但结束了诸侯割据达五百余年的春秋战国时代,也结束了上古的封建时代和封建制度,并创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而这项制度一直传袭、影响到清代。秦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各方面都实施了许多新的政策,这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如它通过确立皇权、"焚书坑儒"等加强政治、思想的、文化的控制;通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促进各各民族、地区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统一后的秦代共历皇帝秦始皇政和秦二世胡亥二帝,而在秦二世死后,子婴被则立为秦王,但不满一载秦即灭亡。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北向户(今越南北部),远远超过了前代。秦在攻下南越后共设四十一郡(京畿为特殊区域不算在内),都城咸阳。

秦人祖先原为西部古老部落,周孝王时,其酋长非子被赐姓为赢(又称秦赢)。周宣王时,秦部落酋长郑庄公及昆弟五人,奉周王命,率兵大破西戎,被称为"西垂大夫"。西周末,秦襄公始建立奴隶制国家,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并赐以岐西之地。春秋时期,秦德公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秦穆公时,国势强盛,成为诸侯大国。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法家商鞅实行变法革新,为封建制经济和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前二四六年,秦王赢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并着手进行统一六国之策略,凭借强大的实力,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先后灭掉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前230年,秦派内史腾领兵攻韩,俘虏韩王安,韩国灭亡。

公元前229年,秦派将军王翦领兵攻赵,公元前228年秦军进入邯郸,赵王迁献出地图投降,赵国遂亡。前225年,秦派王贲领兵攻魏,引河水和沟水灌魏都大梁,魏亡。前223年,秦派王翦领兵六十万攻打楚国,楚王负刍被俘,楚亡。前222年,秦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派王贲领兵由北向南攻齐,俘虏齐王建,齐亡。至此,秦终于全部并吞了六国,完成了一统全国之大业。建立中国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中国历史上诸侯割据纷争达五百余年的春秋战国代终告结束。秦王政改称始皇帝,定都于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始皇所在进行大一统的过程中,是在残酷压榨民众的条件下,以短短的十来年之功来完成的。因此秦朝统治就必然具有苛急、暴虐的特点。秦代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将无休止的兵役、徭役以及暴虐的刑罚强加于人民,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痛苦。秦始皇完成了大一统十二年后死去,秦二世当政,其统治更加黑暗、暴虐。终于,爆发了秦末农民大起义,这将秦朝推向灭亡之路。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由此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杀掉官吏,攻占郡县。陈胜、吴广死后,继起领导秦末农民战争的是项羽和刘邦。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后在新安击杀秦降卒二十万,秦国的军力由此殆尽。

公元前206年宦官赵高杀胡亥并立子婴为秦王。十月,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占咸阳,子婴降于刘邦。强大的秦朝,终于被革命的农民推翻了。秦朝灭亡后,自公元前206年开始,项羽和刘邦为争做皇帝,进行了将近四年的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战争”。最后,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