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 the lights翻译:中国当代的明星文化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20:18:16
王丹
【引子】春节期间,最忙的大概算是艺人,老百姓看到最多的也是艺人。从荧屏到银幕,从综艺现场到晚会主持,年年岁岁“星光闪耀”,那些在平时就与大家混得很熟的明星们,过年的时候更显热情。“明星现象”似乎已经成为春节文化生活的一道主流风景线,中国当代轰轰烈烈大规模的“明星文化现象”在春节这一时间点尤显繁荣。 在某种意义上,明星的出镜,妆点出节日的热烈与狂欢。于是,人们就有了这样一种关于“明星”的情结:一面唠叨着年年岁岁“星”相似,数落着“明星”们的千般不是;一面又走不出这座“围城”,琢磨着过年不看看明星连春节谈资的入场卷都没有;更别提就算是你真不想看,人家也还会照样无孔不入地映入你的眼帘。 组镜头:星彩熠熠的时光 ●全景:过大年必看“八张脸” 开开心心过大年,有这么八张脸是有必要看的;换句话说,如果过年时这八张脸看不到会是一种遗憾——赵本山、宋祖英、朱军、那英、王小丫、李咏、冯巩、董卿。 不论是央视春晚,还是节日期间的综艺节目,总会有一大批明星出来露露脸,大放光彩。我们这里说的所谓数字“八”,仅是一个泛指,实际上,数不胜数的“明星”、“大腕”在春节期间占尽风头,他们带给人们的精神娱乐力量是巨大的,也像是多年来民间春节文化积蓄的一种需求。 在某种意义上,明星的出镜,妆点出节日的热烈与狂欢。于是,人们就有了这样一种关于“明星”的情结:一面唠叨着年年岁岁“星”相似,数落着“明星”们的千般不是;一面又走不出这座“围城”,过年不看看明星连春节谈资的入场卷都没有;更别提你就是不真想看,人家也还会无孔不入地映入你的眼帘。 ●中景:荧屏特别节目泛明星化 调查表明,春节期间电视机的开机人数比平时多出1/3。春节电视荧屏的一大特色就是特别节目比比皆是,几乎遍及除了新闻节目之外的所有领域: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特别节目有《艺术人生》、《快乐驿站》、《过年七天乐》等,甚至波及到新闻频道的非新闻性节目,如《新闻会客厅》和《共同关注》…… 众多春节特别节目具有一个明显的共性,那就是泛明星化。央视5套《名将之约》邀请刘翔、王楠、张怡宁等体育明星是发挥自身优势;《艺术人生》特别节目“喜福会”所邀请的嘉宾也符合综艺节目自身的特色。但很多特别节目则表现出泛明星化倾向:《新闻会客厅》特别节目邀请的是傅彪夫妇;《东方时空》的特别节目“人物秀”的7个对象当中就有曾志伟和蒋雯丽;《公益歌曲大擂台》特别节目“十年如歌”是北京市地方税务局新春联谊会,邀请的明星多达几十位,如彭丽媛、郭冬临、孙悦、斯琴格日勒等。特别节目泛明星化的初衷是为了娱乐观众、吸引眼球,事实表明,这样的举动也的确达到了预期目的。 ●特写:赵本山的灰色笑话 过年的时候少了赵本山,那就不叫过年,这话说得有点夸张,但如果真的不看看那张脸,那真还想的慌。赵本山成为90年代以来的演艺明星是一件非常耐人寻味的事情。这个来自中国东北的聪明农民把全国人都逗乐了。 今年春晚赵本山的《功夫》虽然被舆论评为缺少创意,没有进步,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在观众中的人气。春晚结束后,“我最喜爱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活动立即启动,照目前的趋势来看,赵本山的头把交椅依然不能撼动。 据介绍,在“你最喜欢哪位明星的表演”投票中,赵本山得票数领先第二名刘德华数万票之多,赵本山得到81227票,占总得票数的52.11%,接下来的还有冯巩、成龙、范伟、黄宏等。 关键词:造星.精神危机.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当代轰轰烈烈大规模的“明星文化现象”的演进也是有迹可循的,不得不提的有以下几桩事—— 1980年,文革后的第一代青年偶像在这一年诞生,他们是:邓丽君、刘文正、罗大佑。“歌星”一词替换了“歌唱家”和“唱歌的”。邓丽君成为不少人的梦中情人,而刘文正和罗大佑带来了长达10年流行期的校园歌曲,罗大佑更被奉为“音乐教父”。 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风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马季、姜昆、王景愚、刘晓庆主持的春节联欢晚会。虽然电视在当时还不太普及,但在娱乐活动单调、电视节目匮乏的年代,这台晚会还是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王景愚绕着桌子“吃鸡”,李谷一连唱《乡恋》等7首歌曲,而最煽情场面是刘晓庆向父母拜年。春节晚会从此成为大年夜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餐”,同时也造就了无数艺人的大红大紫。 1987年,费翔混血儿的外貌和奔放的舞姿在冬天点燃大火,从此,崇拜明星现象逐渐成为都市文化的主流。第一批追星族出现了。 接下来,市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文艺明星、体育明星一代接一代,充满娱乐精神。正是所谓“明星的力量是无穷的”,时尚、流行、个性等词语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离不开“明星”这个原生词。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有人指出社会里却发生了精神危机,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警告人文精神的失落。简单地说,就是群众没有了理想,人民群众在享受完明星们的娱乐之后,就只知道挣钱,没了人文关怀。如果说明星反映着社会的心理期待、深层意识,填充着社会的欲望,那么,社会发生精神危机,是不是明星生产出了什么问题?人们于是逐渐意识到这种造星运动的问题,市场明星有市场没精神,典型明星有精神少市场。从此之后,明星的生产又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 第三只眼:明星与媒体共舞 明星现象是近些年来一种典型的大众文化现象,明星们凭借媒体而家喻户晓,甚至成为一些人竞相追崇的偶像,头上闪耀着夺目的光环。春节期间,一些明星更与媒体亲密接触,相互依托、共同繁荣。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明星文化与时尚文化是20世纪媒体造就的两种重要文化形式和社会现象,两者相互依存,紧密相连。在很多情况下,明星成为时尚传播的重要载体和狂热模仿的对象,以致‘追星’本身就被视为一种20世纪的流行时尚。从“猫王”普雷斯利、披头士、滚石乐队和麦当娜等流行歌星,到詹姆斯.迪恩,马龙.白兰度,伊丽莎白.泰勒,玛丽莲.梦露和汤姆.克鲁斯等好莱坞影星,都曾先后成为二战以后西方年轻人疯狂追逐的文化偶像。他们的穿着打扮,举止仪态以及处世风格都一度成为当时流行的时尚,被成千上万的青少年膜拜仿效。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认为,明星是公众人物。媒体是任何明星人物成名的“跳板”:他们的言行要通过媒体的“放大”作用才会广为人知并受到关注,在这种“广知”与“关注”中,他们便获得了大众传播学上的所谓“社会神圣的赋予”,即得到了某种神圣地位的社会承认。 喻国明指出,告诉公众事实真相,即满足公众的社会知情权当然是媒体的责任,但同时,媒体也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实现社会正义的义务。而随着市场化运作的日益介入、媒体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体对公众的“引导”作用似乎有弱化的倾向,而“迎合”甚至“媚俗”之风日渐盛行。 近年来,国内众多媒体都把娱乐新闻作为强力推动的一个东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就是因为一些公众有这种需要,公众需要了解他们所崇拜的社会名人的一切;还因为明星本来就想吸引公众的注意,既然你想吸引公众的注意,那么,公众自然有权知道得更多。在这场铺天盖地的娱乐报道中,媒体有义务满足受众在娱乐信息方面的需求。但此时,应牢记一条底线:娱乐报道同样负有教育、监督的社会责任,同样需要客观、平衡的报道手法。
人民网 2005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