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纳工作周总结:漫谈明清火器之火枪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18:09

漫谈明清火器之火枪篇

 

 

 



    乾隆三十年(1765年),缅甸内战,孟艮土司逃到云南边境请求清朝当地政府庇护。不久,缅军追击进入清朝边境,并进行骚扰。考虑到中缅边事的复杂性,乾隆任命熟悉军务的杨应琚代替刘藻为云贵总督。清军于第二年三月发动反攻,陆续收复了被缅兵占据的地区并攻入缅甸木邦境内。不久缅甸集结了数万兵力攻打人数处于劣势的清军。屡屡受挫的杨应琚虚报功绩,以“大捷”上奏,最终事发被勒令自尽。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四月,明瑞接任云贵总督。他吸取杨应琚分兵据守导致兵力分散的教训,集中兵力出击。九月,明瑞集结两万两千人马,分两路攻打缅甸。明瑞亲率主力军一万七千人从宛顶出境攻木邦,参赞大臣额尔景额、提督谭五格另率一军出铁壁关,由新街攻老官屯,两军定于缅都阿瓦(今缅甸曼德勒)会师。清军连战皆捷,不久进逼阿瓦城下。但此时清军已是孤军深入,相当疲惫,且粮饷不济,领兵大臣观音保建议返回木邦整兵再来。轻视缅军的明瑞不听,坚持进军阿瓦。当行至距阿瓦70里的象孔时,军粮已尽,大军不得不前往猛笼补充粮食,但因缺少运量的牛马而被迫退兵。另外由额尔景额率领的北路军围攻老官屯,久攻不下,不久也仓促撤兵。得知清军后退的消息后,缅甸集中大批兵力反击。到了第二年,北路军败退回云南,明瑞所部南路军也被缅军团团包围。正月十四日,明瑞在蛮化反击紧追不舍的缅军,歼敌千余,但总兵李全被缅军火枪击中阵亡。不久数万缅军围攻明瑞所部万余清军,明瑞、观音保兵败自尽。

    败报让乾隆大为震怒,不久便任命恒为经略,阿里衮和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经办征伐缅甸事务。此番乾隆调集了八旗兵9000人,索伦兵3000人,福建水师3000人,瓦寺土兵2000人,厄鲁特兵1000人,云南兵16000人,川兵7000人,贵州兵4000人,总共4万余人,马骡6万余匹,并调集了全国各地的精锐武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七月,清军再征缅甸。但缅军防守严密,不久阿里衮病亡,傅恒也染病。清军长期围攻老官屯,久攻不下,损失惨重,且补给困难,战局越来越不利。此时缅甸也在清军的持续攻击下日渐恐惧,主动求和,这场劳师数耗银一千三百万两且损失巨大的战争便不胜而胜地列入了乾隆的“十全武功”。

    缅甸军队几乎全部装备了火枪,而且是燧发枪。缅军惯用的防守方式是立高而坚固的木栅,栅外挖壕沟,沟外列木尖,士兵们则在木栅后面用火枪射击清军,命中率很高。清军的兵丁鸟枪属于落后的火绳枪,而且质量低劣,显然不及缅军的燧发枪。傅恒在围攻老官屯时以火炮轰击缅军木栅,然炮弹仅仅射穿木栅却并不能使木栅倒塌。之后傅恒用绳索钩拽、放火烧、埋火药炸皆无济于事,致使清军久攻不下陷入困境。但是缅军缺乏骑兵,他们的火枪手在清军骑兵面前,尤其是在使用装填速度远高于火枪的弓箭的骑射手面前,显得弱不经风,于是只能守在阵地中。缅甸的火枪虽优于清军的鸟枪,但他们还是无法像几十年后的欧洲军队那样形成一边倒的优势,而清军在火枪上的劣势,也未引起清朝统治者的足够重视。

【平定安南】

    乾隆年间,黎氏安南的政权为郑检、阮惠所掌控。郑检称郑靖王,阮惠称泰德王,安南国王则徒有其名。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郑检死,阮惠攻下都城黎城(今越南河内),独掌政权。第二年黎维祁继任安南国王,并得到郑氏旧臣的支持以翦除阮惠势力,于是安南内乱。不久阮惠击败郑氏旧臣并消灭了占据首都妄图自立为王的阮任。几乎失去王位的黎维祁向清廷求救。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清廷出兵安南扶助黎氏。清军18000余人由两广总督孙士毅、提督许世亨及云南提督乌大经率领。大军击退阮惠军阻击,先后渡过寿昌江和市球江。为避开清军的锋芒,阮惠主动撤退,于是清军轻易渡过富春江,占领了黎城。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孙士毅奉命册封黎维祁为安南国王。但孙士毅不顾乾隆撤军之命,执意南下征讨阮惠,却又盲目轻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初一,阮惠突然进攻,清军大败,孙士毅逃回镇南关内。

    此时的黎维祁虽然复位,但黎氏政权已腐败不堪,民心尽失。不久阮惠又主动请降,送还俘虏,并希望开放关口互通贸易。鉴于形势,乾隆于六月二十二日正式册封阮惠为安南国王。原国王黎维祁则被安置在北京,剃发易服,归入汉军旗下,编一佐领。此后清朝与安南皆和睦相处。

    清代《平定安南战图册·寿昌江之战》中绘有清军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十一月十三日突破寿昌江的情形。图中清军于江边放木筏,士兵在木筏上放排枪射击对岸的阮惠军,手持盾牌的冷兵器部队和骑兵在后面。对岸的阮军溃不成军,枪械散落一地。此图出于清人之手,自然夸大清军战功,将对方描绘得不堪一击。事实上,当时阮军已切断桥梁,在对岸据险列炮,防守甚严。后来清军在大雾的掩护下渡江,造成阮军混乱,这才取得了胜利。此图虽褒己贬彼,但也较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作战方式,包括火器在强渡和防守中的运用。

图30
平定安南战图册·寿昌江之战(图片出自《乾隆皇帝画传》)

 

【反击廓尔喀入侵】

    18世纪,强盛的廓尔喀人统一了尼泊尔,建立了廓尔喀王国。之后,廓尔喀四处扩张,并企图染指西藏。六世班禅去世后,其所遗下的巨额财富(多为乾隆所赐)也为廓尔喀所觊觎,而想要侵吞这笔财富的班禅之弟沙玛尔巴怒于其兄仲巴呼图克图将其独吞,逃到廓尔喀,将之详告,并煽动与西藏有贸易摩擦的廓尔喀入侵西藏。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六月,廓尔喀国王喇特纳巴都尔借口西藏边卡官员征收商税过高和西藏商人卖给廓尔喀商人的食盐中掺有砂土等为借口,悍然派兵入侵中国西藏地区。十六日,廓尔喀不宣而战,素喇巴尔达布率三千人马突然进攻,先后攻占济咙、聂拉木、宗喀等地。乾隆迅速调集四川的八旗军队入藏支援,坚决反击廓尔喀入侵之兵,勒令其退兵并归还所占国土。

    但一些西藏贵族和地方官员却私下与侵略者议和。实际掌握后藏大权的仲巴呼图克图和红教喇嘛萨加呼图克图,还有钦差大臣巴忠等人不顾乾隆的三令五申,与廓尔喀达成协议,每年向廓方交付三百锭元宝的赎金,廓方退还所占三地。

    第二年,廓尔喀前来索取赎金,达赖喇嘛拒绝支付,并派人前去谈判。廓尔喀突然攻占聂拉木,扣押西藏的谈判代表,大举增兵攻占定日、萨迦、济咙等地,并在沙玛尔巴的诱唆下抢掠扎什伦布。战事发展至此,巴忠等人的罪行也已暴露(巴忠在事情败露前已成惊弓之鸟畏罪投河而死),乾隆相当震怒,派遣傅恒之子福康安为统军将军,再次反击廓尔喀入侵。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月二十日,福康安抵达拉萨。不久,鄂辉和成德等人收复聂拉木等地。廓尔喀军在各处隘口修筑工事,添兵防守。福康安决定“捣穴擒渠,永杜后患”。闰四月,清廷调索伦兵两千、金川各土屯兵五千,加上西藏官兵三千,共万余人,开始反击。五月六日,收复克察木;十日,收复济咙,歼敌千余。至此,清军收复全部失地,廓尔喀军退还本境。

    乾隆令福康安反攻入廓尔喀境内,直取首都阳布(今尼泊尔加德满都)。六月,福康安自济咙攻入廓尔喀。济咙八十里处有热索桥,过桥即入廓尔喀国境。南岸的廓尔喀军队切断了桥梁。清军隔河放枪,河宽不能射及对方,于是福康安派一支部队到上游偷渡,再乘机搭桥,前后夹击,击破敌军。接着,清军长驱直入,歼敌数千,深入廓尔喀境内七百余里,兵临阳布。

    七月,清军进攻阳布外围的甲尔古拉、集木集。面临首都沦陷的危险境地,廓尔喀军拼死抵抗。在甲尔古拉被清军攻克后,廓尔喀死守集木集山,他们列木栅,延绵数里,士兵置于险要位置以燧发枪攻击清军。骄傲轻敌的福康安进攻受阻,官兵死伤惨重。廓尔喀乘机乞和,双方休战。八月,乾隆接受廓尔喀的“乞降”,命福康安撤军。九月二十日,廓尔喀贡使到扎什布伦谢罪。至此,第二次反击廓尔喀之战结束。

    由于廓尔喀装备了英国制造的燧发枪(极有可能是几十年后鸦片战争中英军使用的伯克式燧发枪),给清军了造成重大伤亡,但清军还是在付出巨大代价后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廓尔喀的这些洋枪同样未引起清廷的高度重视。也许在福康安眼里,这些武器再怎么精利,也抵挡不住天朝的大军,这些靠洋人“奇技淫巧”武装起来的军队终究是自己的手下败将。于是乎,当马嘎尔尼访华,向乾隆展示英国最新式的军舰、枪炮及火器操法时,早已见怪不怪的福康安会说出“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稀罕”的话来。

    其实,当清军逼近阳布时,惊恐万分的廓尔喀曾向英国东印度公司求援,没有结果。一方面,英国即将派马嘎尔尼出使中国,希望平等通商并建立外交关系。英国方面不希望介入中廓争端而影响使团出行;另一方面,廓尔喀人骁勇善战,但在清军的打击下竟如此之快地陷于窘境,令英方感到失去了利用价值,同时对清朝的武备不敢轻视。不过,当马嘎尔尼访华后,见到了那些还在使用大刀长矛弓箭,其火枪火炮落后西方两个世纪的“天朝军队”后,他们妄图征服中国的野心骤然膨胀。

【平定张格尔叛乱】

    清朝于乾隆年间平定准部、回部后,实行伯克制统治新疆。到了嘉庆年间,当地官吏与伯克勾结,强取豪夺苛剥搜刮,激起了当地信奉伊斯兰教的居民的强烈不满。这些官员毫不收敛,甚者有驻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斌静,荒淫无耻,强征豪敛,放纵下属,竟然霸占浩罕商人萨赖占之女,迫使萨赖占杀女雪耻,闹得众议哗然,回疆群情激奋。

    张格尔的祖父布列尼敦在乾隆初年因叛乱被杀(即乾隆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其子萨木克逃至浩罕。张格尔即萨木克次子。因其祖父布列尼敦曾是和卓,张格尔在新疆有不小的影响力。他早年曾在英国势力下的阿富汗喀布尔求学,成年后妄图恢复其祖上在天山南麓广大地区的统治,因而在浩罕一带传教收徒,制造事端,伺机回到新疆发动叛乱。

    此时英国殖民势力已渗入浩罕,他们和同样野心勃勃的浩罕统治者一起怂恿张格尔重返南疆于清朝对抗,自己则从中渔利。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张格尔纠集了三百多人骚扰边卡,并将图舒克塔什卡伦城烧毁。领队大臣色谱征额带兵围剿,张格尔大败,率三十余人脱逃出境。斌静将俘获的八十余人全部处死,又激起了回人的愤怒。九月七日,刚刚登基的道光皇帝接获奏报,恼怒不已,将胡作非为的斌静革职,发配黑龙江。

    逃出国境的张格尔不甘心失败,多次在边疆骚扰滋事。道光四年(1824年),张格尔与其弟巴布顶从浩罕纠集布鲁特人二百余人侵扰乌鲁克卡伦,杀伤当地官兵三十余人,游击刘发恒整队开枪,击毙二十余人,张格尔率残匪落荒而逃。道光五年(1825年)九月,领队大臣巴彦巴图率兵出境搜捕张格尔,为邀功请赏杀害布鲁特牧民妇孺百余人,激怒了布鲁特首领汰列克,率两千人将两百余清军围杀于山谷之中。此事致使本已穷蹙余生的张格尔得以喘息之机,并迅速积聚了实力,终于在不久之后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叛乱。

    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十四日,张格尔纠集布鲁特、安集延(浩罕)等五百余人潜入南疆,利用自己在当地长期的影响力煽动叛乱。回疆白山派众群起响应,致使官军围剿张格尔失败,叛乱迅速蔓延,回疆一片混乱。张格尔大举进攻喀什噶尔,遭到激烈抵抗。鉴于攻城困难,张格尔向浩罕求助,助其攻打西四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并约定成功后“子女玉帛共之,且割喀什噶尔酬其劳”,于是浩罕首领默罕默德·阿里汗亲率军队万余人攻打喀什噶尔。不久,浩罕因损失惨重而退兵,残余人马为张格尔收归,继续攻城。

    道光得知南疆战火后,任命陕甘总督杨遇春为钦差大臣,率兵五千五百,并调伊犁领队大臣祥云保及硕隆武领伊犁兵两千、乌鲁木齐提督达凌阿领乌鲁木齐兵四千、宁夏将军格布舍领兵两千、黑龙江骑兵一千、吉林兵一千,共计三万余人,赶往阿克苏参与平叛。

    八月,叛军进攻重镇阿克苏,与清军激战。八月二十二日,大批清军赶到,叛军失利。但是,喀什噶尔在死守七十天后于二十五日被叛军攻破,参赞大臣庆祥自杀。接着,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相继陷落。占据西四城的张格尔自封为“赛义德·张格尔苏丹”,继续东进,一路上烧杀抢掠,强征暴敛,激起了各地民愤。

    九月,清军开始反攻。十日,杨芳攻打柯尔坪取得大胜,歼敌三千余人。道光七年(1827年)初,清军两万两千人从阿克苏出发。二月二十三日,在杨阿尔巴特遭遇叛军。清军主帅长龄将全军一分为三,三路进攻,并以枪炮密集射击压制叛军。经过激战,两万叛军被歼万余,三千两百人被俘。清军士气大振。二十五日,在沙布都尔再次击败叛军,歼敌万余。二十七日,清军进攻喀什噶尔的重要门户阿瓦巴特,张格尔投入十余万叛军死守。第二天,两军对阵,清军以步兵居中,骑兵列于两翼。步兵施放连环枪炮、喷筒,藤牌兵穿虎衣迎击叛军马队,使其马匹受惊陷入混乱。最后清军骑兵从两翼包抄,叛军大败,被歼近三万人。二十九日,清军开始进攻喀什噶尔。张格尔背水一战,十多万叛军倾巢而出,在城外河边列阵,阵前挖三道沟,并筑土冈一道,冈上开洞设枪眼,架设排列英国殖民者所资助的洋枪洋炮。半夜,狂风大作,“撼木扬沙”。长龄认为叛军占据地利,人数由远多于清军,现天昏地暗,恐四面受敌,因而主张后撤十里。而杨遇春则认为这是“天助我也”,应趁叛军在昏暗中难辨我军之时迅速出击。于是先派索伦兵千人绕到下游牵制敌军,杨遇春亲率人马在上游抢渡,突然出现在叛军营垒之外,发炮轰击,炮声与风沙并作,天崩地裂。叛军阵势大乱,自相践踏,落荒而逃。此战清军歼敌六万多人,俘虏四千,并且收复了喀什噶尔。

    之后,清军陆续收复了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等地,扫灭残余叛军,并于十一月二十七日在喀尔铁盖山生擒张格尔,将这个分裂国家的叛乱分子押赴北京。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十二日,道光帝登午门城楼,举行受俘礼。十四日,张格尔被处死。

    张格尔勾结境外势力分裂国家并得到了英国殖民者的军事援助,装备了洋枪洋炮,而且利用自己在政治和宗教上的影响力迷惑南疆回众,但最终一败涂地。清廷方面先是地方官员作威作福,失去民心,给张格尔叛乱制造条件,之后又屡次让张格尔逃脱,诸多弊病相继暴露。但道光帝及时采取措施,统筹大局,并把南疆回众拉回朝廷一边。此战还有刚从俄罗斯万里回归的土尔扈特蒙古人协助清军平叛,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以上有大量文字出自李治亭主编的《清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及南炳文、白新良主编的《清史纪事本末》第五卷乾隆朝和第七卷道光朝(上海大学出版社)

(四)清代火枪之漫谈

    清代的战争方式正逐渐接近以火器为主的近代战争,火枪在军队中的装备率约为50%,再加上炮兵等,使用火器的部队约占60%。但是,清代的火器制造技术几乎停滞不前。虽然在康熙年间因战争需要而出现铸炮高潮,但乾隆之后火器的制造水平再度下降。嘉庆四年(1799年)曾改造前朝火炮一百六十门,并命名为“得胜炮”,但试射后其射程竟不如前炮。明末的开花弹技术到了清末也失传了。此外,清军在火器战术上也少有革新,基本是冷热兵器混用,火器无法独当一面,而弓箭这种原始武器未被淘汰。

    鉴于以上诸多问题,清朝被斥以重骑射而轻火器,甚至“全面退回冷兵器时代”。当然这有失客观。清军火器装备率虽不低于明朝军队,但在西方火器的迅速发展下,清朝被远远甩在后面。就清朝统治者来说,火器乃军中利器,当严格控制,不可流入民间。另一方面,八旗子弟日渐腐化,八旗军的战斗力越来越弱,不过火枪在军中的使用却逐渐普遍(也许火枪的训练比弓箭容易且省力,正好符合八旗子弟偷懒的口味),而他们却把老祖宗打天下的弓马骑射给逐渐淡忘了,以至于雍正皇帝告诫八旗子弟:“以满洲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有马上枪箭熟习者,勉以优等。”不过,尽管雍正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各操练鸟枪四十五天,到了清末,训练时间越来越少,士兵的射术也越来越差了。

    清朝并非不清楚火器的威力,也并非对当时中外的火器差距一无所知。从征缅甸、反击廓尔喀来看,当时周边小国的火枪都比天朝大国的先进,清廷也看到了这一点,但并没有更新武备,研发装备新式武器。这里面可能有财政的因素。不过从观念上来说,清朝还处在冷热兵器混用的思维之中,要放弃大刀长矛弓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当时的统治者无法认识到热兵器取代冷兵器的革命意义,可能连冷、热兵器的概念都没有。在火器威力还不足以取代冷兵器的时代,两者混用各取所需,也许是清朝最佳的选择了。

    从另一方面来说,武器的进步源于战争的刺激。战争的需要促使战争双方努力发展武器。清朝虽然也战争不断,但对手多是国内反叛势力、起义之众以及周边小国。这些对手虽然不乏武器先进者(如缅甸、廓尔喀,以及阿睦尔撒纳、张格尔叛军),但其综合实力远远小于清朝。清朝在东亚好比超级大国,更确切地说,就是马嘎尔尼称之为的“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对方武器上的优势并没使清军吃上大亏,所以清廷也没有投入足够的重视,接着闭关锁国,被欧洲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而反观欧洲,列强如林,却没有一个能像清朝在东亚那样独霸一方(神圣罗马帝国看起来挺牛,不过用伏尔泰的话说“既不神圣,也没有罗马,更算不上帝国”;拿破仑的法兰西帝国在欧洲列强面前也没有绝对优势可言),战乱不断,从明末清初的三十年战争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武器不断发展进步,火绳枪(包括滑膛枪)被淘汰,燧发枪成为主流,雷管式击发枪、连发步枪也相继问世,在鸦片战争前几年,刻有螺旋形膛线的毛瑟枪(Mauser Rifle)也诞生了。十八世纪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在步枪上装备刺刀,淘汰了护卫用的长矛手,冷兵器基本退出欧洲战争舞台(不过还有不少骑兵使用剑,但步兵已普遍使用火枪)。各种火枪火炮的威力大大提高,战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至鸦片战争期间,无论是火器的性能、质量、可靠性,还是战术,都领先清朝不下两百年。落后挨打,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图31
清代兵丁鸟枪(图片出自《中国火器史》)


     鸦片战争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战争的悲壮现在还会让人心痛。英军在沿海如入无人之境。清军虽然不乏英勇抵抗,但落后的兵丁鸟枪几乎对英军毫无威胁。清军的兵丁鸟枪,枪长2.01米(太长以至无法装刺刀),火绳枪机,射程100米左右,射速每分钟1~2发。兵丁鸟枪的质量极其低劣,各地所造鸟枪口径不一,且容易炸膛,致使士兵不敢放足火药,大大影响了威力和射程。鸟枪极少更新,很多地方都用了几十年还未退役,甚至有康熙年间造的百年老枪仍在使用。各地的鸟枪质量参差不齐,性能不一,士兵用惯了一把枪就难以更换了,以至于一用就是几十年,武器成了古董。英军则装备了伯克式(Baker)燧发枪和布伦士威克式(Brownswitch)击发枪,射程(200-300米)和射速(每分钟2~3发/3~4发)远远超过兵丁鸟枪,加上船坚炮利,训练有素,机动性强,每次战役几乎都占有一边倒的优势。1840年7月3日,英军进攻厦门,虽然被击退,但没有伤亡,而清军阵亡九人,其中七人是鸟枪手,一人是弓箭手,还有一人是藤牌手;1840年7月5日定海之战, 清军1540人中战死13人,受伤13人,英军无伤亡;1841年1月7日英军进攻大角、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父子战死,清军阵亡277人,重伤而死5人,受伤462人,英军受伤38人;虎门之战,关天培英勇牺牲,清军阵亡250人,受伤100余人,而英军仅5人受伤;1841年10月1日第二次定海之战,清军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战死,而英军战死2人,受伤27人;1842年6月8日吴淞之战,提督陈化成以下88人阵亡,英军战死2人,受伤25人;1842年7月21日,英军主力进攻镇江,攻城兵力五千余人,而清军仅有八旗兵1600人,但他们拼死抵抗,甚至有士兵抱着英兵从城头跃下同归于尽。此战是英军自开战以来伤亡最为惨重的一役,死亡39人,受伤130人,还有3人失踪。这样的结局让人颇感无奈。用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的话说:“战争的现实就是这么冷酷,丝毫也不照顾争议的一方。”

    尽管战争之际道光皇帝曾要求沿海各省在武备上“枪炮为先,刀矛弓箭次之”,但之后没有多大改善。军队中不过多装备了几把燧发枪和击发枪而已。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的武器还停留在先前的水平,而英法联军的武器又大大改进,来富枪和后膛炮打得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一败涂地。南方太平天国的军队也装备了洋枪洋炮,清廷不得不依靠湘军和淮军。至此,清廷被彻底打醒,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开始了。随后,清朝以极快的速度步入了现代化。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陆军装备了毛瑟枪、加特林机枪、马克沁机枪和克虏伯大炮;海军拥有了铁甲舰,并于1880年拥有了第一艘潜艇,1888年建成北洋海军;此外,也拥有了火车、电报、海底电缆(1887年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架设)、汽车、飞机等现代化设施及工具。可是,对于一个腐朽到无可救药的封建王朝来说,这些现代化的东西挽救不了其被推翻的命运。但是,中国前进的脚步是永远也不会停止的。


本文所有图片均出自网上或电子图书(PDF格式,标明出处)截图。

【参考书目】
《中国火器史》王兆春 编著 军事科技出版社

《中国古代兵器图集》成东 钟少异 编著 解放军出版社

《天朝的崩溃》茅海建 编著 三联书店1995年版

《清史》李治亭 编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清史纪事本末》南炳文 白新良 编著 上海大学出版社

《乾隆皇帝画传》李湜 编著 紫禁城出版社



【参考论文】
《清代火枪述略》作者:毛宪民 发表于《满族研究》2005年第4期

《乾隆<平定伊犁回部战图>的史料价值》作者:李斌 发表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4期


【参考网络文章】
(网上文章多为转贴,因此有部分文章作者不详)

《明清火器的迷思》作者:恶魔之读书者

《明朝军队火器编制,装备及运用情况初探》作者:荒地开拓者

《明末两次抗日援朝八次主要陆战的兵力对比和结果》作者不详

《明末军队胜败得失之战术详解》作者不详

《明万历年的朝鲜战争之碧蹄馆之战》作者不详

《万历朝鲜之役》出自百度百科

《拥有众多火器的明朝军队败于满清的原因》作者不详

《关外辽东第一局――明金萨尔浒大战解析》作者:秦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