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有石棉瓦生产厂家:徐斌:现在中国经济学研究不可能出真学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24:43

徐斌:现在中国经济学研究不可能出真学问

2010年03月17日 09:42凤凰网财经【 】 【打印共有评论0

徐斌 中国民间智库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

张五常不无感伤的说:开放改革三十年了,神州本土的学术发展还是看不到火花。有那么多的聪明脑子,是发生了些什么事?江泽民先生当年大手推广教育,使大学的学位暴升,无疑做得对。有点学识的青年多了不少,但学术气氛还是远不及西方。以我熟知的经济学为例,这些年在内地遇到不少天赋可观的学子,但到今天还没看到有一家之言。是难明而又有点困窘的问题。北京显然重视学术的发展:关于文化、学问等项目,中央电视台不遗余力,提供的节目好而多。非不为也。看来中国的教育制度某方面要大事改革了。

在我看来,学术文章,首先得是有钱有闲之辈搞出来的。

法国文艺复兴前后,贵族路线一般都是三代走,第一代是有钱,第二代呢,当朝入仕,要有权,第三代呢,有闲了,没事了,搞点花花草草写点文章——这时候搞出来的东西都是真家伙,没半点烟火气。

我读启蒙时代苏格兰人的文章,觉得文气清新隽永,骨子里都流出一股洒脱味道,后来看看这些作者,大多是不愁吃穿小资一流。

光有钱有闲,想搞出真东西来,还不行,还得有氛围,因为学术是交流出来的,几个人碰撞来、碰撞去,就那么点东西,按古人说法,“三家村”学问是也,为何这么说?因为乡里冬烘秀才,转来转去,就三个村子里面,书籍有限,见识有限,搞来搞去,也就那么点东西。

中国现在大学搞大跃进,应该说,经济学研究不成问题吧?

我呸,早着呢!

为什么?因为中国大学是官员治校,不是教授治校,你在大学能不能混出来,不是看你学问,而是看你和组织走得近不近,就算按学问来,谁能对学问大小说了算?不是教授,还是那些搞行政的。

别的不知道,经济学硕士博士论文标准,就很恶搞,人大经济学博士论文必须要12万字以上,北大博士论文里面,要是没有数学公式就算不上有品,更有恶搞者,就是一些大学明令经济学论文必须有数学公式!

明明是有趣的学问,给一般烂人搞得恶俗不堪,你说这种地方能出学问?那真是活见鬼了!

我在大学读研时候,对经济学也是心醉神迷,自家不敢说阅尽天下经济学理论万卷书籍,也敢说市面上有关经济学的名著,基本都翻阅了一遍——不敢说精读或者说是读透了。

毕业时,也打算考北大经济研究中心的博士,后来一瞅自己情形,就打消念头,首先家里无隔宿之粮,其次是要在这行混出来——那也是小概率事件,恐怕之前要做无数恶心的裹脚布文章,还要能在经济学期刊上面发表,然后才能凭职称混个好前程。

这感觉很美妙么?有这般精力,不如在其他行里混口饭吃,岂不更好?

对于任何一个真正热爱经济学的学子来说,呆在今天的学术圈里面,不是一个好选择。不仅彩头小,而且成本太高,而且真心热爱这行当的,恐怕最后反而无立锥之地——这行不说真话最后终究是二流,说了真话要被上面封口!

因为经济学是入世之学。有这个爱好的,不妨到其他行业里面去干,市场无数套利机会,无数有待解释的现象,都需要你开动脑筋。学以致用,何故跑到象牙塔,受那帮老学官的龌龊气?

据说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之时,组织上派出第二梯队到美国和美国青年搞政治交流。

聚会上,中国青年官员站出来致辞“今天,中美两国最优秀的青年聚在一起。。。”美国小青年展出了打断中国团委书记的讲话——“你们是中国最优秀的青年,我们不是美国最优秀的青年人,我们不过是对政治感兴趣的青年人罢了”

“那你们国家最优秀的年轻人都到哪里去了”

“他们都到华尔街捞钱去了”

张五常现在也忧伤不已——中国那么多聪明的头脑,为何就没有思想的火花呢?

中国现在最聪明的大脑,都跑到市场上去赚大钱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