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怀孕乳头的样子图片: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04:52
  • 就爱田园犬
  • 1位粉丝

8楼

转个帖子供参考:
鲁迅心目中的中国“好东西”

生民无疆说,在鲁迅眼里中国“没有一点好东西”。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没有,但就是这么说,肯定得很。生民无疆不说我来说,但我说的是鲁迅眼里的中国“好东西”。

一是中国好。生民无疆说,鲁迅认为“唯有中国什么都不好,没一个好祖宗,没一点好遗产,没有好人好山好水”。鲁迅不客气地给了他一记耳光,说道:“吾广漠美丽最可爱之中国兮!而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集外集拾遗.中国地质略论》1903年)。生民无疆可能要问,鲁迅既然爱中国,为什么还这样无情地揭露中国的黑暗面?告诉你,那是因为如此美好的中国,在当时竟任人“挞楚鱼肉之”,“强种鳞鳞,曼我四周,伸手如箕,垂涎成雨,造图列说,奔走相议”。面对这样的危机状况,中国自己却“昏昧乏识,不知其家之田宅货藏,凡得几许”。在鲁迅看来这种现象的存在,“实在可以使中国败亡,无论有没有外敌。要救正这些,也只好先行发露各样的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具来”。(《华盖集•通讯》,《鲁迅全集》三卷21页)

二是汉唐精神好,胸怀开阔,气魄大,自信心强,有开拓精神,对外来的东西敢于吸收,从不拒之门外,鲁迅极为欣赏。他说:“遥想汉人多么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现今在坟墓上不待言,即平常的绘画,可有人敢用一朵洋花一只洋鸟,即私人的印章,可有人肯用一个草书一俗字么?……宋的文艺,现在似的国粹气味就薰人。然而辽金元陆续进来了,这消息很耐寻味。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看镜有感》)
鲁迅神往大汉,他曾这样说:“叫我们想想汉族繁荣时代,和现状比较一下,看是如何。”《而已集.略谈香港》
鲁迅十分欣赏唐文化。他有意写一部长篇小说《杨贵妃》,就是以盛唐为背景的。为此鲁迅还曾到长安亲自进行考察研究史实。许寿裳说:“他对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性格,对于盛唐的时代背景、地理、人体、宫室、服饰、饮食、乐器,以及其他用具……统统考证研究得很详细,所以能够原原本本地指出坊间出版的《长恨歌画意》的内容的错误”。(许《亡友鲁迅印象记》)
孙伏园说:“他(鲁迅)觉得唐代的文化观念,很可以做我们现代的参考,那时我们的祖先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力;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恢廓的胸襟与极严抉择,濯不轻易的崇拜或轻易的唾弃。这正是我们目前急切需要的态度。拿这深切的认识与独到的见解作背景,衬托出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以近代恋爱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作线索;这便是鲁迅先生在民国十年左右计划着的剧本《杨贵妃》”。(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三是中国民魂比官魂好。鲁迅认为,只要民魂发扬光大,中国一定有希望。他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华盖集.学界三魂 1926.1.24 全三152)

四是中国的艺术传统好。所以鲁迅认为,中国的艺术家应该从中国古代艺术中吸取营养。他说:“我们有艺术史,而且生在中国,即必须翻开中国的艺术史来。采取什么呢?”鲁迅认为,对唐以前的艺术可以取法以故事为题材的特点,唐代艺术可以取其“佛画的灿烂,线画的空实和明快”,对宋的院画,则应舍其“萎靡柔媚之处”,取其“周密不苟之处”。对中国的古代木刻艺术,绣像画本等,鲁迅也十分看好,所以他鼓励年青的中国艺术家们要多从中国古代的木刻艺术中吸取营养。他说:我们“自然应该研究欧洲名家的作品,但也更应该注意于中国旧书上的绣像和画本,以及新的单张的花纸……。”


  • 回复 收起回复
  • 2011-06-25 20:55
  • 就爱田园犬
  • 1位粉丝

9楼


鲁迅说:“《诗经》是经,也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屈原、宋玉,在文学史上还是重要的作家,为什么呢?就因为他们究竟有文采。……司马相如在文学史上也还是很重要的作家,为什么呢?就因为他们究竟有文采。”《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帮忙到扯淡》

五是中国的古代小说好,所以他编写了《汉文学史纲要》《古小说钓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抄》,还写了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并以此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奠定了基础。

六是中国古代的画象艺术好。鲁迅从1915年起,搜集画象砖(石)拓片达二十一年之久,数量很大,仅南阳汉画象就有一百四十二张之多,并编定了《俟堂专文杂集》一册,内收汉魏六朝及隋唐时期画象砖(石)拓片一百余幅。此外,还辑有《汉画象目录》、《直隶现存汉魏六朝石刻录》等,并亲手影写了《秦汉瓦当文字》一书,自己装订成线装书两册,并用樟木板上下夹住,十分认真,足见他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热爱。鲁迅曾感叹,日本人取用中国汉画象艺术用于现代,而在中国汉代的这一伟大艺术遗产却被漠视,连出版都困难。蔡元培先生在《记鲁迅先生轶事》一文中对此事曾有所记载:“我知道他对于图画很有兴会,他在北平时已经搜辑汉碑图案的拓本。从前记录汉碑的书,注重文字;对于碑上雕刻的花纹,毫不注意。先生特别搜辑,已获得数百种。我们见面时,总商量到促进付印的问题。因印费太昂,终无成议”。直到逝世前一个月,鲁迅还念念不忘搜集出版古代画象艺术的事。
“汉画象的图案,美妙无伦,为日本艺术家所采取。使是一鳞一爪,已被西洋名家交口赞许,说日本的图案如何了不得,了不得,而不知其渊源固出于我国的汉画呢。”(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

七是中国的唐诗好。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经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鲁迅全集10 .书信.致杨霁云》224页)在唐诗中,鲁迅尤其喜欢杜甫的诗,他在比较陶渊明、李白、杜甫三个人的诗作时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了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了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他评杜甫的诗作中古体诗高于律诗,他说:“杜甫的律诗,后人还可以模仿,古体的内容深厚,风力高昂,是不许人模仿的。他的《北征》就远在韩愈的《南山》之上,韩愈用力的学他,差得远”。(刘大杰《鲁迅谈古典文学》)鲁迅不但喜欢杜甫的诗,更欣赏杜甫的人品。有人曾把周氏三兄弟比为“三苏”,鲁迅即公开著文表示反对,而当有人说他是杜甫时,他却并无反感,开玩笑说:“‘是杜甫倒不错’,不过糟糕的是,没有诗,正如没有钱一样,今后大量地做诗吧”。(《鲁迅书信集》699)正因为鲁迅喜欢杜甫的诗,所以他经常信手拈来引杜诗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八是中国民间戏剧比供达官贵人消遣的大戏(京戏)好,因为民间戏剧真实地反映了底层民众喜怒哀乐,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人的魂灵。所以鲁迅喜欢民间戏剧而讨厌京戏。

九是中国古代的信笺艺术好。他预感到这一精美的艺术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于是他和文史学家郑振铎合作,自费出版了印刷十分精美的《北京笺谱》《十竹斋笺谱》,为我们保留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今天的我们还能有机会欣赏到古代信笺艺术的美。

十是中国古藉中好东西不少,所以他才下功夫搜集、研究、辑录中国各类古藉。“废寝忘食,锐意穷搜,时或得之,瞿然而喜”(《小说旧闻抄.再版序言》)。由此可见鲁迅对中国古藉搜集研究的兴致之高,用力之勤。他辑录研究的方面很广,古代史地、文集、小说、博物、碑拓等,如《谢承后汉书》《云谷杂记》《志林》《范子计然》《任子》《魏子》《岭表录异》《会稽郡故书杂集》《会稽典录》《会稽后贤传记》《会稽先贤象赞》《会稽土地记》《会稽记》《会稽地志》《寰宇贞石图》,捐资刻印《百喻经》,校定出版《稽康集》,等等。

我想不用再罗列下去了吧,这些足以证明在鲁迅眼里中国的好东西多得很。可生民无疆却说:“中国的一切他(鲁迅)都反,从政治到文化,全部都是垃圾,……”这样无中生有的指摘岂不是太无耻了。 卜可 2011.2.23


  • 回复 收起回复
  • 2011-06-25 20:55
  • 就爱田园犬
  • 1位粉丝

10楼

再转一篇:
关于“吃人”

生民无疆说鲁迅把中国五千年历史概括为两个字:“吃人”。那么,鲁迅说的“吃人”是啥意思呢?
吃人肉的事中外历史中都有记载,无须多谈。鲁迅所说的“吃人”主要是指对人性的摧残,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戕害。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摧残难道不是事实?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学习官家指定的“四书五经”,考科举,走士途。落第就几乎等于落魄,生活没了着落,“百无一用是书生”“儒冠害人”,这样的话不是今人说的,是古人说的。看看《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看看鲁迅的《孔乙己》《白光》,你就知道古人说的话不虚。
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摧残难道不是事实?缠足、守节、殉夫,三从四德等等,这些嵌制女人的手段难道还不够残忍?“女子无才便是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些没人性的屁话不都是出自大儒之口吗?那一座座至今还矗立着的“节烈牌坊”记录的不是女人的幸福和光荣,而是她们的不幸,她们的血泪,她们的控诉。牌坊下埋葬的那些被摧残者的故事,早已为今人忘却,当我们喝着可乐,游荡于高耸的牌楼下,享受着旅游乐趣的时候,有谁会想到她们?也许我们只有从《我之节烈观》之类的文字中,才能了解一二。说摧残妇女的封建礼教是“吃人”难道不对?
“百善孝为先”,没错。不知道孝敬父母的子女就是没人性。“二十四孝”被今儒视为传统优秀文化,其中“郭巨埋儿”“割股疗亲”式的尽孝难道也符合人性吗?我看简直就是一种血腥的“吃人”行为。这种毫无人性的说教对百姓毒害极深,直到二十世纪初年,一些人还宣扬在种东西。1915年2 月9 日北京《大自由报》报道:一个16岁的女孩,母亲得病,吃药也不见好,“该女万分焦灼,毫无善法,遂将右腿割肉一条煎于药中,其母服之,翌日病势顿减。该女此举诚属考心可敬”。看了这条旧闻,生民无疆老兄一定深受感动吧?是不是也效法一下来个割股埋儿以尽孝?
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对人性的摧残难道不是事实吗?不必引经据点,看看风靡中华的“辫子戏”也会了解一二。穿着马蹄袖的褂子,拖着长长的用头颅换来的辫子,匍伏在地,嘴里还不停地自称“奴才”,唯恐主子怪罪。瞧那可怜畏琐的样子,就可以想像得到在皇权专制下的官僚百姓根本就没有一点人的尊严。可如今的我们还津津有味地欣赏着“辫子戏”,好像当个奴才挺幸福似的。人自轻自贱到这地步还像个人吗?

鲁迅对中国古代皇权专制以及儒家思想的批判的确很严厉,他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思潮的影响之外,更重要还在于,鲁迅始终认为,落后腐败的满清王朝统治者之所以能对数亿国人实行长达三百年之久的奴役,所以敢对数千年中华文化大肆进行恶意的删芟、窜改、毁灭,所以能将汉人的发型服饰实行彻底的改变,所以能使那些熟读“五经四书”,满腹经纶,自以为是的儒生们甘心做奴才效劳朝庭,所以能在这个腐朽王朝行将覆灭这刻还敢于口出狂言:“宁赠友邦,不予家奴”……,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个落后的统治者使用的正是我们自以为特别优秀的儒家的一套。满清的历史证明了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精神戕害之严重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不对这种懦弱的屈从意识进行有力的鞭挞,就无法使甘心当了数百年奴才的国人惊醒。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当然有许多值得继承的好东西,但要认识哪些东西是值得继承的优秀传统,首要的条件是我们自己必须清醒,必须摆脱奴才意识。鲁迅所做的一切正是为了唤醒国人的自觉意识,他揭露历史的丑恶也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他曾对他的友人姚克说,中国的文化确实有优秀的东西,但也有许多恶丑的地方,“正像一个美人生了遍体的恶疮。若要遮她的面子,当然只好歌颂她的美丽,而遮隐她的疮。但我以为指出她的恶疮的人倒是真爱她的人,因为她可以因此自惭而急于求医”。 (引自树榆《指出恶疮倒是真爱》,文刊1994年第7期《鲁迅研究月刊》)。中华民族历史延续数千年而不断,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我们所积累的文化思想财富实在是多得不得了,在世界上可以说是首屈一指,这当然值得自豪。但同时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们也有失败,有屈辱,有当奴隶当奴才的不堪回首的日子,这一切我们不仅不应该忘记,而且更需要我们认真的去对待,去反省,要从中探究出个原因。吕思勉先生在《中华民族源流史》一书中曾说,中华民族的衰落是自宋开始的。我们对此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

生民无疆搜集了那么多资料,揭露西方古代的黑暗,并予以谴责。可面对中国古代历史中种种黑暗却采取了一种欣赏的态度,把缠足、节烈、辫子、纳妾等等丑陋现象,都说成是中国人对美的自觉追求。不知是古人变态还生民无疆自己变态?
生民无疆还说什么,中国古代的种种丑恶现象,不是中国独有的,外国历史上也曾存在。不错,的确是这样,但这能说明什么问题?难道因为外国也有丑陋,我们就可以原谅自身的丑陋?鲁迅说过从外国借得火来,本意在煮自己的肉。生民无疆你呢?揭露外国历史上的黑暗,揭露“洋奴”的欺骗行为,却都是为了保护中国自身的黑暗,把中国人往后拉。你学习外国历史的目的不至于是为了“复”中国之“古”吧?
你否定“五四”,责骂鲁迅,可展现在21世纪公民面前的种种怪现象,却都是当年鲁迅等先贤曾经批判的东西。他们可能有种种不足,但“五四”一代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洞察力,非今日知识者所能比,我劝楼主还是谦虚些好。
鲁迅在二十多岁时说过几句话,我建议楼主拿来做自己的座佑铭很合适,那话是:
首在审已,亦必知人;抱诚守真,刚健不挠;
稽求既往,相度方来;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卜可 2011.2.23


  • 回复 收起回复
  • 2011-06-25 20:57
  • 就爱田园犬
  • 1位粉丝

11楼

这篇也可以看看:
鲁迅“骂中国人”?


生民无疆说:“翻开鲁迅文集,完全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骂中国人”。听这口气生民无疆不但通读过“鲁迅文集”,而且还是精读精研了一翻,不然他先生怎么能有本事用“四个字”就把文集的内容都概括进去了呢?然而,让生民无疆不幸的是,鲁迅托毛公之福,新中国建立后,不但全集出了几版,就连书信、日记、手稿也都印刷出版了,各式各样的文集选集更是出版了很多,要查鲁迅原著在台湾也许办不到,但在大陆那可是轻而易举的事。那么,“骂中国人”这四个字是不是如生民无疆所说的可以概括“鲁迅文集”呢?如果我说不能,生民无疆肯定不服,那就让我们翻开鲁迅的书,找些鲁迅的原话,看看鲁迅究竟怎样评价中国人的。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则简直是诬蔑。(《中国人失掉了自信了吗?》 1934.9.25 全六117)
--鲁迅在《病后杂谈之余-关于“舒愤懑”》一文中说:“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但是在清代雍乾两朝以修《四库全书》名义,用“全毁,抽毁,剜去”之类的阴险卑劣的手段“删改了古书的内容”,“捣乱了古书的格式”,“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使后人无法从中看到这些有骨气的中国人。(全六 143 1934)
--鲁迅在《看司徒乔君的画》一文中,他称赞画家那些描绘北方景色的画,称这些画“表示了中国人的这样的对于天然的倔强的灵魂”。同时,他也喜欢画家笔下那“热烈”“明丽”的江南风光。鲁迅在文章的结尾处说:“中国全土必须沟通。倘将来不至于割据,则青年的背着历史而竭力拂去黄埃的中国彩色,我想,首先是这样的”即如画家所画的江南的风景那样爽朗、热烈、明丽。(全四731928.3.14)
--世界却正是由愚人造成,聪明人决不能支持世界,尤其是中国的聪明人。
(《写在<坟>的后面》 全一 365 1926.11.1)
--大众并不如读书人所想像的愚蠢。
说起大众来界限宽泛得很,其中包括着各式各样的人,但即使“目不识丁”的文盲,由我看来,其时也并不如读书人所推想的那么愚蠢。他们要智识,要新的智识,要学习,能摄取的。当然,如果满口新语法,新名词,他们是什么也不懂的;但逐渐的检必要的灌输进去,他们却会接受;那消化的力量,也许还赛过成见更多的读书人。(《门外文谈》 全六 83 1934.8.16)
--诚然,老百姓虽然不读诗书,不明史法,不解在瑜之瑕,屎里觅道,但能从大概上看,明黑白,辨是非,往往有决非清高通达的士大夫所可几及之处的。……谁说中国的老百姓是庸愚的呢,被愚弄诓骗压迫到现在。还明白如此。 (《题未定草.九》全六 350 1935.12.18-19)
--鲁迅称赞那些“不耻最后”的人是中国的“脊梁”。他说:“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看了这样的竞技者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的将来的脊梁。 (《这个与那个.最先与最后》全三107 1925.12.20)


  • 回复 收起回复
  • 2011-06-25 20:59
  • 就爱田园犬
  • 1位粉丝

12楼


生民无疆问:鲁迅“何时说过中国人的优秀?”那就请生民无疆好好看看,鲁迅说的这些话吧!

不错,在鲁迅的作品中,确实对“国民劣根性”做过十分深刻且严厉的批判,比如:
--他批评国人卑怯懦弱,畏惧强权,欺凌弱者,见羊显凶兽相,见凶兽则显羊相,而缺乏一种“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的勇于抗争的大无畏精神。
--他批评国人因循守旧,迷信圣贤,笃守成法,不思变革,缺乏勇于创新的精神,多的是“奴才式的破坏者”,少的是“革新式的破坏者”。
--他批评那些假道学先生,虚伪自私,装腔作势,摆着“正人君子”的面孔,鼓吹“中庸”,标榜“仁义”,“伶利”过人,以维护“礼教”之名,行私利己,干的都是些谄媚阿谀,瞒上欺下;阴毒横暴,凌侮弱民;男盗女娼,营营苟苟的卑劣勾当。
--他批评国人好围观,好内斗,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缺乏团结意识;
--他批评国人好用瞒和骗的方法来抚慰自身的创伤,寻求心理安慰,缺乏直面残酷现实的勇气。
--他批评国人在个性上缺乏一种“独异”的“个人的自大”精神,没有敢于向“庸众”宣战的勇气。他深刻地指出:“ 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 ……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生民无疆你仔细看一看,鲁迅这些批评中国人的话是“骂中国人”吗?鲁迅当年所批评的种种现象,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不还是大量存在吗?他的话也许过于尖刻严厉,但于我们仍具有一定的警示价值,这和骂人是毫不相干的。更何况鲁迅也并不认为中国人天生就有这样的劣根性,在他看来,中国人之所以沦落到如此状态全都是统治者“治”出来的,他说:“近来的读书人,常常叹中国人好象一盘散沙,无法可想,将倒楣的责任,归之于大家。其实这是冤枉了大部分中国人的。……他们的象沙,是被统治者‘治’成功的,用文言来说,就是‘治绩’。
“那么,中国就没有沙么?有是有的,但并非小民,而是大小统治者。” (《沙》全四 418 1933.7.12) 卜可 20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