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你们有没有偷活情:清末老照片 ——军备.战争.革命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25:59
 清末老照片 ——军备.战争.革命篇          驻守西藏的川军   内地人在西藏的茶馆(1904年,亚东春丕谷)   拔河比赛(1909年,江孜)   中国邮政所(1909年,江孜)   无障碍赛跑(1910年,江孜)  江孜宗要塞(1910年)  班禅的川军护卫队(1911年)           川军撤离江孜(1912年,原注释为途经印度返回内地,实际可能是西藏叛乱时前往拉萨集结)   江孜的中国内地人墓地   边境检查站(图为内地军队撤守,检查站被废弃后的照片)   当时藏军的照片 浙江乍浦要塞           乍浦,杭州湾北岸重要商埠、海防重镇,位于浙江平湖东南,旧有乍浦流经,故名。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乍浦之战即发生于此。   要塞   城墙  城墙内景    乍浦港        1911年:大清海圻舰水兵在纽约街头列队行进          海圻舰在中国海军史上是一艘充满传奇色彩的军舰:该舰是中国第一艘以访问英国、美国、墨西哥、古巴等国而完成环球航行的大型军舰;跨三大洋访八国护慰侨民,每到一地,华侨无不欢欣鼓舞。这是中国海军第一次环球访问,并在美国领土进行了第一次阅兵。 该舰是满清政府海军中的唯一一艘全舰官兵都剪掉辫子的军舰;在该舰环球航行期间辛亥革命爆发,该舰全体官兵在舰长程璧光带领下毅然投入革命队伍---出国时舰旗还是满清的黄色青龙旗,归国时已变成了中华民国的五色旗。  
  本帖图片均为1911年8月海圻舰访问美国纽约时的照片(大图)        程璧光与纽约市长William Jay Gaynor  大清海军  程璧光         自1895 年甲午海战惨败后,在张之洞、刘坤一等有识之士的努力下,清朝开始了缓慢而艰难的重建海军之路。清政府先后从英德等国买回43艘军舰,但因囊中羞涩,只有从英国订造的“海圻”号巡洋舰够大够先进。这艘号称“天字一号艨艟”的军舰上有两门8英寸炮,是当时中国海军的“镇海之宝”。尽管兵微将寡,但朝廷里的达官显贵们却迫不及待地拿海军作为外交使节,发挥“移动国土”的作用。
    1910 年英王爱德华七世逝世,其子乔治五世继承王位,定于1911年6月22日举行加冕庆典,并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18国200余艘军舰参加庆祝仪式。于是清政府决定派专使亲王载振前往祝贺,并下令海军部“加派巡洋舰队统领程璧光率领海圻巡洋舰前往,顺访美利坚诸国”。其规格之高,兴办之隆,在清朝260多年外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特例。
    1911 年4月21日,“海圻”号载着300多名大清海军精英,从上海起航,经台湾海峡、南中国海驶出国门,穿过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经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在史无前例的万里远航中,统领程璧光做出惊人举动:他在后甲板集合全舰水兵,发表训令:“长发污衣藏垢,既不卫生,又有碍动作,尤以误害海军军人为甚,故实无保留之价值。”他下令本舰士兵一律剪掉拖在脑后的发辫,以符合世界潮流,此举获得士兵的一致拥护,但也有一些老兵舍不得长长的发辫,便用红布包裹,寄回家乡。          万里远航耗时一年,回国途中参加辛亥革命。    本来,“海圻”号回国计划从巴拿马运河进入太平洋,这样不仅能完成中国海军第一次环球航行,而且航程也比沿原航线回国整整缩短三分之一。但考虑到“海圻”号的存煤量有限,单舰横跨广袤的太平洋存在一定风险,最终还是决定原路返航。
    1911 年9月初,“海圻”号从哈瓦那解缆起航,当到达英国巴罗港时,全舰官兵得知一场开天辟地的辛亥革命在中华大地爆发,顿时群情激昂。三副黄仲煊在舰上展开地下活动,争取程璧光同意领导全舰官兵在海外易帜,加入革命阵营,扩大国际影响。程璧光为此专门集合全舰官兵在甲板训话,他开门见山地说:“你们任何人如欲回国参加革命工作,请站到右舷,不赞成的站到左舷。待我数完‘一、二、三’,就请各位按自己的意愿,决定行动。”言毕,程璧光略微停顿几分钟,接着高声喊出“一、二、三”。只见列队甲板左舷的官兵全部移至右舷,就连纽约造船厂老板罗伊泽所赠的那只波斯猫也不例外。一时间,全舰掌声雷动,官兵们欢呼雀跃。    回国后的程璧光担任了北洋政府的海军总长,他拥护临时约法,反对袁世凯称帝,虽然在监视下不得不“阳为柔谨,日以粮鸟灌园自晦”,但在给友人的信中常说 “自恨不速死”。
    1917年,应孙中山之邀,程率领海军第一舰队主力“海圻”、“海琛”、“肇和”等十一艘军舰南下广州,参加护法战争,舰队亦被称为护法舰队。
    时人对程璧光评价颇高,称其“性简易,居恒侍从极稀。每见官僚习惯,仪卫森严,驺从煊赫,不谓然也。故入粤以来,虽以一身系天下之安危,仍多徒行。间或乘舆,仅一仆从”。
    不幸,这种生活习惯给他带来了危险,1918年2月26日,程在一次赴宴归来时,被凶手枪击,刺杀于广州长堤。时程身中两弹,犹用香山口音指着凶手大喊:“捉住渠(即他)。”终因伤势过重而逝,时年五十九岁。         海圻”号巡洋舰雄姿。“海圻“号巡洋舰是清末最大的战舰,舰首的飞龙纹是清朝军舰的特征。其主炮口径203毫米,至今中国海军中还没有超过的。该舰历经风雨,使用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该舰在江阴被击伤后作为阻塞船沉没于封锁线上。      被误解百年的北洋水师          日前,民间研究者通过网络得到了600幅甲午战争老照片。通过这些照片,我们能够细致地回望那段历史,去体会战争的惨烈、惨痛和战争中中国军民的壮烈精神。 这些照片由当年日本军队的随军摄影师拍摄,照片的原版在日本一家档案馆里原样保存。           “镇远”舰上的累累弹痕(白线标出处)。铁甲舰在当时海军中的地位类似今人眼中的航空母舰,“定远”、“镇远”二舰堪称当时“亚洲第一巨舰”。北洋水师成军时,军力曾达亚洲第一。          船坞中的“镇远”舰。1886年,这两艘铁甲舰停泊日本长崎补给、维护时,坚甲巨炮引得日本朝野一片恐慌。在晚清这个孱弱的封建政权时期,“定远”、“镇远”是为数不多的荣耀之一。           然而,因晚清政府的昏聩无能,对北洋水师后期投入严重不足,“亚洲第一”的位置仅保持了一两年,就被日本联合舰队超过。图为日军占领威海卫文庙充做司令部。           黄海大战中“定远”被日本舰队围攻,中弹数十发犹自奋勇相抗,引得日本军士惊呼“永不沉没的‘定远’!”图为1895年2月4日自爆后的“定远”舰。          北洋水师实际上是一支悲剧性的精锐部队。装备,买的军舰都是当时世界的著名型号,现在在舰船史上仍赫赫有名;军官,全由近代化的学堂教育培训出来,部分还有出国进修的经历。           水兵也和当时随意招募的陆军不同,要经过严格的教育培训逐渐选汰。这是一支已经非常近代化的舰队,船坚炮利,将英兵勇。           但这支舰队的背后,是一个不近代化的昏聩封建政权。二者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北洋水师的覆灭也就成为必然。           成军之初的北洋水师称雄亚洲,排名世界第四。但晚清政府却没有继续投入军备以提高、哪怕是维持北洋水师的战力           再加上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晚清政府懦弱无能的战略,北洋水师终于被彻底断送。           即便如此,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仍打出了荡气回肠的战斗气势和英雄气概,也给日本舰队造成重创,绝非一般人所认为的不堪一击。           甲午虽败,但北洋水师绝大部分将士的英勇不能抹煞。  在国内的甲午战争研究中,有一个例子被反复引用,以证明北洋水师管理混乱、纪律松懈。           1891年“北洋水师”访日,日本军官看到水兵在“定远”舰主炮上晾衣,并摸到了一手灰,从而认为“北洋水师”不堪一击。           而分析定远主炮的架退式结构、甲板高度和有效利用长度后,认为“水兵不会因晾晒几件衣服而费力冒险攀爬一个3米高、长不到2米、直径半米的短粗铁柱”。    而水兵的衣服应该是晾在船舷栏杆、天棚支柱等处。             此外,他还找到了同期美、日、俄、德等国的军舰上“衣裤飘飘,蔚为壮观”的大量照片。“‘主炮晾衣’一说是不懂海军常识者的夸张和编造。”           中日弹药存在“代差”:海战战力的主要载体是弹头装药,陈悦通过分析来自日本的文字资料,发现中日舰队的火药性能存在“代差”。          日本海军于1893年启用装填烈性“下濑火药”的炮弹,下濑火药灵敏度高,炸后能引发高温大火,这与北洋旧部很多人后来不约而同地提到“敌人火药甚异,中炮之处随即燃烧,难于扑灭”相引证。           而北洋舰队用的还是黑火药,只能通过爆炸碎片和冲击波杀伤敌人、敌舰,威力有限,这也是北洋舰队的大口径火炮多次击中敌舰却从未击沉一艘的直接原因,像排水量不足千吨的“赤城”被定远305毫米巨炮击中居然能逃脱。           北洋水师著名将领邓世昌在“致远”舰上养了一条名叫“太阳”的爱犬。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致远”舰撞击“吉野”未果沉没。           邓世昌坠落海中后,爱犬“太阳”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壮烈殉国。            上世纪90年代,电视剧《北洋水师》再现了这一情节。但有人认为这是演绎,更有人认为舰上养狗不务正业,进而把军舰上养狗的现象扩大为北洋海军军纪涣散的象征。            陈悦经过多方查找历史资料,确认“太阳”确有其事。虽然“太阳”的品种和名字的来历已经不可考,但在纪念邓世昌的挽联中、当时的《点石斋画报》都有“太阳”救主的记载,而且在北洋水师水兵的回忆中,直接说出了“太阳”的名字。           而对“舰上养狗不务正业”一说,在军舰上豢养宠物是19世纪各国海军的传统——风帆时代船上养猫防止老鼠咬坏船材,铁甲时代舰上宠物更是五花八门,德国军舰上养过狗熊和小猪,甲午黄海大战中,日本旗舰“松岛”号就养了头牛作为吉祥物。“太阳”是忠诚义犬。      

   百年前支援越南的华人步兵       1908年:晚清政府欢迎美国大白舰队来访              亚洲第一的清朝海军   飞霆 舰   广丙 舰   超勇 舰    海圻 舰   济远 舰    经远 舰    靖远 舰    来远 舰    湄云 舰    南瑞 舰  清朝新式陆军               清末民初的大学生军训   1900年代,天津,北洋大学堂军训学生合影   1890-1900年代,上海圣约翰大学学生军训的场面。   1914年,岭南学堂,军训学生会操。  1917年,岭南学堂,军训会操。   1917年秋,杭州之江大学军训学生合影。   1922年,广东汕头,汕头学院学生在操场上的军训。   1923年,岭南学堂军训照片。   1932年,东山教会学校与岭南大学联合军训的照片。    1933年,岭南大学军训照片。   1933年,岭南大学军训照片。      1880年:清朝时期中国士兵     清末:刘公岛海军公所   外国人拍摄的清朝兵工厂          金陵机器制造局诞生于1865年(同治四年),是晚清洋务运动中开办较早、规模较大的工厂,是晚清最大的兵工厂,其主要产品有枪、炮、弹药、火药、水雷等。
  1865年, 江苏巡抚李鸿章升任两江总督。 在从苏州往南京到任时, 将他所创办的苏州洋炮局的一个厂及主持的英国人马格理、刘佐禹一起迁往, 厂址设在江宁(南京市)聚宝门(后改称中华门)外雨花台, 即瓷塔山, 称为金陵机器制造局。
  1866年8月兴建工程完工。 直隶州知州刘佐禹担任金陵制造局的第一任总办, 英人马格理聘为督办,常年额定经费银10万两, 设机器厂、翻砂厂、熟铁厂和木作厂,制造开花炮弹、抬枪和铜帽等产品。开工之时, 有员工役夫、 匠目、 亲兵约四百人。        以下照片由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森拍摄。  晚清兵工厂生产车间   官员正在验收当时最先进的炮车    清末警察    火警嘹望哨    天津法界消防队    八国联军在津巡捕局   津局总办开警官会  1890年:满清官员试射德国新型克虏伯大炮          100年前与现在:历史有时相似得让人心碎
   有人说:
  ——如果你对现实感到迷惑,你就去读读历史,其实一切都发生过。
  如果你对历史感到迷惘,你看来看看现实,其实历史正在发生。
  在这世纪末的最后一天,我又重新审看我们多难的历史,我想,如果历史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们还会不会必输给日本?
  当我仔仔细细查看甲午前后的历史数据时,我不禁十分惊讶:原来当时我们的国力不逊于日本,我们的军力不逊于日本。
  在甲午战争前我们也有近三十年的经济改革(洋务运动)。“中国近代矿业已开始用机器采煤,仅开平矿务局,至1889年年产量已达247,000吨,有力地抵制了洋煤的进口。1882年输入天津的洋煤为5,400吨,到1886年便减至301吨。1890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为了抵制洋铁入口,开工兴建汉阳铁厂,至1893年全部竣工,该厂设备先进,拥有十个工厂,三千多工人,所生产的铁除了供应本国外,还出口到美日等国。1879年,李鸿章在天津成立了电报总局,到1885年,沿海、沿江各省都架设了电线,总长度达到一万数千里,连厦门、台湾之间都架设了海底电缆。轻工业也在此期间得到大力发展。1880年,左宗棠创办兰州织呢局,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鼻祖。同年,李鸿章也派人创办了上海机器织布局,中国近代纺织业从上海、宁波、镇江、武昌等地向全国蔓延开来。1882年,广州开始有了自来水,稍后,武昌、上海也相继办起了自来水厂。近代化的机器缫丝、轧花、造纸、印刷、制药、玻璃制造等民用工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后,网上的一些同胞就感觉良好,踌躇满志的话,那洋务运动三十年后中日的实力对比就更值得骄傲了,当时的清政府的岁入可不象今天一样与日本有好大一段距离,而是日本岁入的1.5倍!我想有一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1872年,李鸿章主持在上海建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招商局开办仅三年时间,就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这是“经济改革”的成就,而相比之下,直到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日本政府的总年收入才八千万日元。
  军事上呢?“1884年朝鲜”甲申事变“后,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决定”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装备了七千吨级铁甲巨舰二艘、二千吨级巡洋舰五艘,加上其它大小军舰,共二十多艘;南洋舰队也拥有了二千吨级主力舰四艘,千吨级炮舰三艘;广东、福建舰队共有千吨级舰艇八艘。四支舰队共计大小舰船八十多艘,这支庞大的海军,居当时世界第四位。但这仍远远没有实现李鸿章等人的理想,据他们设想,海军主力舰要有二十四艘,而当时仅有七艘。八十年代开始,清政府还以巨资修筑了旅顺、大连、威海、烟台、吴淞、马尾、黄埔等海防基地,装备了最新式的克虏伯自动回转射击大炮,以及深水军港、船坞等配套设施,旅大、威海、大沽等基地的营建,使中国拥有了当时远东规模最大的军港、船坞、炮台防御体系。仅在旅顺一地,就装备了数百门德国克虏伯大炮,成为世界著名军港之一。
  洋务运动期间,陆军也开始过渡为专门抵抗外国侵略的国防军,这是具有近代化意义的职能转变。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命令淮军向洋兵学习西洋枪炮和阵法,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就把6,000多人的淮军扩充到五、六万人,洋枪三、四万支,炮兵六、七个营。淮军从1871年开始改装当时最先进的克虏伯后膛钢炮,到1884年已装备370多门。左宗棠所部湘军从1863年开始建立洋枪队,1867年进军西北后,洋枪比例增加到六成。八十年代以后,全部用西洋枪炮武装起来的湘、淮等近代化军队已经遍布东南、西北和南洋、北洋数省。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冯子才在镇南关大败法军等重大胜利,都是与清军的新式装备分不开的。中法战争中,出关作战的滇军主要装备是毛瑟枪,另外还配备了哈乞开斯连发枪、克虏伯钢炮等。陆军不仅装备改良,而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西式军事训练。许多军官都经过军事学校的培训,军队的素质得到提高。清朝政府能在甲午战争初期,迅速调集二万多军队开赴朝鲜和鸭绿江边,说明军队的机动性也能得到明显改善。“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五艘,共一万七千多吨。既使不能说清朝的军力强于日本,也决不能说清朝的军力弱于日本。如果我们想想今天的中日军事实力对比,想想日本的八八舰队,金刚级战舰,宙斯盾系统,更不用提空军的剧大差别。如果说我们2000年能达到小康,我问一句:我们何时才能达到象甲午战争时那样的中日军事力量对比呢?
  近来一些文章,把一堆经济数据堆起来,而且堆的很高兴,就等着去东京大屠杀了。
  且不说日本也会发展,中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不可能维持那么高的增长率。我只是想问 :
  我们以前是因为经济的原因输的吗?如果我们对未来踌躇满志的话,我只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以前在经济、军事实力都不亚于日本时输给了它,而且输的那么惨。
  甲午战争不同于鸦片战争,不是大刀长矛对抗坚船利炮的战争。我又一次打开那段屈辱的历史仔细查看。是的,我们不输在经济实力,不输在军事装备,更不输在爱国热情。清朝的普通士兵是很英勇爱国的。中日初次交锋,日舰截住运兵船高升号,船上
  的清兵宁死不当俘虏,用步枪还击日军,最后被击沉,绝大多数士兵遇难。在随后的平壤等战役中清兵也拼死一战,日军往往要集中炮火和成倍的优势兵力,才能攻克一个阵地。根据日军的>记载:“大小炮弹连发如雨,炮声隆隆震天撼地,硝烟如云涌起,遮于面前。在如此激烈的炮击下,原以为敌兵会立即溃散。然而,我军前进一步,敌军亦前进一步,彼此步步相互接近。此时,除使炮击更加猛烈外,亦别无他顾。战争愈来愈激烈,乾坤似将为之崩裂。……”日军损失惨重,中日的伤亡人数对比是基本相当的。
  但我们还有一些败类,如清军统帅的叶志超。当日军拿下平壤外城时,当日战斗就战死189人,伤516人,清兵伤亡人数少于日军。日军所带的弹药、口粮都已用尽,在平壤城外冒雨露宿,处境极为艰难。叶志超却丧失了抵抗信心,传令放弃辎重,轻装持械,趁夜而退。当时,大雨倾盆,清兵冒雨蜂拥出城。清兵混乱中不分敌我,胡乱放枪开炮,误伤累累。经过整整一夜,清军全部退出平壤,在混乱中死伤人数达到二千多,远远超过了在战役中的损失。平壤战役后,清军全部退至鸭绿江边,日军于是完全控制了朝鲜。
  在海军上我们也并不输于武器装备与爱国精神。有关中日黄海海战的参战实力对比大部份人都看过,具体说来基本是双方旗鼓相当,各有所长。中国军舰共14艘,其中4艘因太小没有投入战斗,参战军舰10艘共31000吨。日本海军实际参战12艘军舰共38000吨。
  中方胜在巨舰大炮,装甲厚;“定远”、“镇远”都是远东数一数二的铁甲战列舰。日方强在速射炮多,火力猛。中方各舰管带不少是由中国留学生担任的,熟悉船舶。北洋海军水兵也很勇敢,富于爱国热情,士气很高,并不亚于日本海军。大家都知道致远号在管带邓世昌的带领下,弹尽舰伤之时勇撞“吉野”,不幸为鱼雷所中,全舰官兵共252名壮烈战死。可很少有人知到在同一场海战中“经远”号负伤后,管带林永升(他是一个留学生)临危不惧,操轮撞击日舰。不幸,也中鱼雷沉没,全舰270人除16人获救外,全部牺牲。
  我们输在哪里?我们输在制度的腐败。象慈禧老佛爷,要做寿,要搞庆典,修园子;反正国家的利益在她的私人利益之下,北洋的经费她可以任意取用,挥霍,而使北洋舰队老化,无钱按原计划购新舰,连吉野也因此又中国定造舰变成日本舰。甲午海战旗舰“定远”更是因年久失修,开炮竟震塌舰桥,让整个舰队失去指挥。还有一帮清朝的军需官腐化堕落暗饱私囊,购来一些低劣的炮弹甚至教练弹充数。因此虽然有多次日舰中弹,却未见炮弹爆炸。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也是同胞的中国人这么有“胆量”,直到今天还有人敢在假药,工业酒精兑酒,修桥上玩这些勾当,他们没想到这是人命关天的事?清庭还是“威严”的。叶志超,方伯谦之流全被斩首,就连没劝叶志超的将领也被诛杀。然而他们造成的损失却再也补不会来了。问题是在这种制度下,再强调爱国,还是会有叶这样的人官路亨通,还是有个谁也管不到的老佛爷,把一人,一家的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纵观甲午战史,叶、方这样的人还不算太多,北洋舰队的官员们还没“都烂掉”。我不知要是大多数官员都开始发霉,发烂又会怎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叶之所以能爬上具有决定性的清军朝鲜统帅的位置是因为他谎报牙山胜利。这种“大胆”作风让我吃惊难道就不怕被揭穿吗?我不明白我们这个民族哪里出了问题,直到近百年之后还有人敢慌报各种信息,甚至亩产万斤。面对历史我默然无声。
  从小时候老师就教我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我没认真想过这句话,直到今天我重温历史。我在想,如果我们已知历史,如果时间再重给我们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我们还是不是必负于日本?既使重来一次,我们还是必输?我在内心痛苦。任何一个史学家都知道:甲午的命运在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两种不同的变革兴起时就已种下。既使我们能侥幸获得一二次的战术胜利,也难逃最终的战略失败。
  如果是经济,我们可以强国;如果是军事,我们可以强军。但如果是制度的腐败,我们又将何去何从?既使先让我看过历史真相,再把我送回到甲午战争三十年前,我放声高叫:“不维新变法,既使三十年后经济,军事都不弱于人也会被打败”又有几个人能相信我这句话?1895年2月,甲午战败,议和,割地赔款。
  1895年4月中旬,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一个叫康有为的人为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运动方式定下基调,那就是聚众请愿。他联合起18省的举人,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公车上书”。他是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干这件事情的。这一点,他看得很清楚:“举人等……不避斧钺之诛,犯冒越之罪,统筹大局,为我皇上陈之……”
  他举着如此开头的“上清帝书”,带领着600名举人,浩浩荡荡向着都察院进发。书中向皇帝陈明:“近世日本胜我,决非其将相兵器能胜我也......”并提出了4项请求:“下罪己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他没有因请愿被杀,光绪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开始变法维新。1898年9月仅仅历时百日的变法改革触及到老佛爷与保守派的权力与利益。血腥镇压开始,有人引刀向颈,悲壮豪迈。但最大的几个头子(康,梁)得到通风报信,在外国的庇护下逃亡。此后虽然他们还常评价时政,以元老身份发布看法,但在历史上他们的声音已经可以忽略不记。
  1900年是偶然还是必然?群众爱国主义被借来作为慈禧低抗列强要求变法压力的工具。义和团兴起。结果不说也罢。 十年之后,
  1911年,该来的日子终于不可避免的到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被教科书和美好说词的掩盖背后,辛亥革命不是为了自由民主,不是为了富国强民,也不是为了三民主义,更不是为了驱除鞑虏。而是因为政府与民间一场经济纠纷,一场铁路权益的争执。清朝终于灭亡了。它不是亡在孙文的自由民主手上,而是亡在缺了孙文的药而无法治的腐败。孙文和他的党人前仆后续,却没一次成功。但大厦终于塌了,裂缝是从最下层开始的,举戈反击的人中又有几人有着孙文的理想?这是一个大革命的时代,民主与宪政被唐而皇之的抬上了舞台,成为最激动人心的口号。但这场革命的起源与性质,将最终决定它与之再次失之交臂。
  二三十年代,中国军阀分争,内乱不止。这一天不是源于公车上书,不是源于辛亥革命,而是源于戊戌的血迹。1931-1945
  第二次中日战争爆发。我不知戊戌变法除了六君子外,死了几个人。但死几个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戊戌喋血的意义。也许在当时,以及以后的十几年里没人看出戊戌血腥对清朝命运的最终影响。但现在的史学论述都已看到这个清晰的意义:“戊戌变法的失败,已经断绝了中国在清王朝後期用和平变革方式实现君主立宪制的可能性,清政府以十分”激进“的手段对付变革,”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康、梁等被迫流亡海外。当清政府连”体制内“的改革者都不能容忍,把他们推向”体制外“时,一场社会革命便难以避免了。”菜市口的斩杀是个信号,如果谭嗣同的血白流了,如果能真正忘却这个事件倒是中国的大幸。
  可惜他的血没白流。也许没人会刻意铭记这个事件,但它的象征意义却会被每个人都记住,从此不再会有公车上书。当下一次危机出现时,一切都晚了。如果说戊戌喋血前人们还有希望,戊戌喋血之后就只剩下失望了。
  当1898年之时,清政府还有消化的能力,引导的能力,控制的能力。等武昌起义之时,它一点讨价还价的能力都没了。一个权力的崩溃,另一个权力还不能有效建起,这时的改革是极艰难的,失去统一的政令与权威,破旧立新谈何容易?当正常的“游戏规则”无法建立时,剩下的只有暴力、阴谋,或其他。天佑英国,天佑日本,但我族却如此不幸。乱大清者非孙文,军阀割据之祸首亦非孙文,更非孙文的民主理想。可惜很少有人懂这层道理,就象很少有人真正明白俄国现在为什么会乱。其实看看俄国,看看罗马尼亚,当派去镇压的军队扭转枪口时,已标志了一个王朝,一个威信的彻底灭亡。
  也许他们正在上演着一个我们演过的故事。只是希望他们在新权威建立之后能完成必须的社会变革。
   历史有时相似得让人心碎。 1898年:建威号驱逐舰下水仪式          同治五年(1866年)马尾境内创办船政,设厂造船。建威号是福州船政局所造第37艘舰船,单艘造价63万7千两银,由船政监督法国人杜业尔(Doyere)监造,于1898年4月7日开工,1899年1月29日下水,1902年12月竣工。舰船资料:钢胁钢壳,舰长258尺、宽26.5尺、舱深13尺5寸、吃水12尺、排水量871吨,功率虚数3500匹马力、实数6500匹马力、最大航速23节。全舰编制139人。主要武器:100mm主炮1门、65mm副炮3门、37mm机关炮6门、360mm鱼雷发射管2具。船尾那面在风中劲舞的“建威”船旗清楚的显示着船的身份。从照片上看,船厂的工人们正忙着拆掉船台上的棚架,拉起横贯全船的彩旗,这天是“建威”号下水的日子。船里船外忙碌的工人,木栅门外不少看热闹的平民,甚至还有两个小伙子骑在木栅门旁的墙上。    1898年建威号驱逐舰下水仪式(这张照片是记录“建威”号下水的照片之一,是反映中国近代工业史的重要佐证。)   在日本发现清代东北新军照片           在大阪府立图书馆偶然发现一本1911年日本摄影师金泽求也拍摄的《南满洲写真大观》,其拍摄背景及作者生平已不可考,但主要内容为清末中国东北的风土人情。一些照片颇有历史价值。           金泽拍摄的奉天京剧演出老照片
     其中特别吸引我的,是几张作者在奉天(今沈阳)拍摄的清朝新军照片,这可能是东北新军保留下来的不多的图片资料了,故此放在这里与有兴趣的朋友分享。           东北新军在进行体操训练
      金泽评价道:“新式军队必通过无形的精神教育以获得有形的部队精神,故此清国新军师旅团(中国说法应该是镇,协,标)各处驻地都设有体操器械。唯听说进行体操运动时发辫经常妨碍,因此竟然成为军中提出剪除辫子的最初理由。”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朝新军,在进行体育运动时,穿着的军服与平时不同,似为某种作训服,可见其养兵确也是肯投入的。而中国新军的体操操练动作,并不在同时代其他国家之下。            东北新军的操枪训练
     金泽对此的评价是:“八旗兵制明显已经不适应时代的情况下,奉天编成的新式军队采用泰西编制方法进行训练,其训练水平看来已经不亚于(日本)帝国陆军,而其精神风貌更与往日所认识的羸弱士兵不同。”
     从画面上可以看到当时中国新军士兵的风貌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脱离了原清军的窠臼。士兵携带近代化背包,水壶,士官和士兵带有不同的臂章符号和肩章,有的已经剪除了发辫。唯一旁指挥的高级军官依然是长辨顶戴,配上西式军裤马靴颇有些滑稽感觉。            清朝新式警察
     金泽对此的评价是:“与老式戴着黑色缠头帽的巡捕不同,显得颇有军人风范,但脑后依然保留辫子,靴子依然是中国传统式样。此地多风雪,身后的木头小屋应该是天气变坏时巡警休息的地方。”实际上这样的警察依然让人感到落后于时代,但是想想时间是在清末,这已经是一种难得的进步。
     东北新军,在奉天的主力为暂编第二十镇(师),当时指挥官为张绍曾,第二混成协(旅),当时指挥官为蓝天蔚,加上东北新军总参议蒋百里(蒋一生注重国防,认为东北是中国当时国防第一线,故此从德国回国后慨然随赵尔巽到东北练兵),都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新型军事人才,故此尽管有说法认为当时清朝力图编成的全国三十六镇新军中东北新军素质低,武器差,但在这些军事人才的训练和指挥下,显然东北新军的战斗力当时已经蔚为可观。同时,由于这些新式军官普遍倾向共和,故此东北新军基本掌握在革命党手中,辛亥革命时直接阻止了东北给清廷提供支持。
     1911年辛亥革命时,东北新军先发动滦州兵变,后在大连举义建东北临时都督府,其灵魂人物蓝天蔚后到南京晋见孙中山,被任命为参谋总长。蓝随即到上海指挥陆海军北伐,克登州,烟台,率海军巡洋舰队掩护陆军登陆辽东半岛,南北和议完成时已经占领庄河。亦可称一时人杰。        金泽所摄,或正是蓝的部下,则其价值就更加珍贵了。  大清帝国的军队

 
  在宁波训练时的洋枪队,由英国人带领    在威海卫的陆上训练,后面可见外国教官   在威海卫的陆上训练,后面可见外国教官  火炮行军运输状态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炮兵   威海卫炮台一景    水兵在威海卫军舰上合影  清朝水师旧式战船   清朝水師舊式戰船  清朝水師舊式師船  清朝水師舊式師船  清朝水師舊式砲船 鸦片战争时期装备齐全的清军   反映当时清朝对鸦片的通恨之情.也反映了当时皇帝要废除鸦片的决心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         1840~1842年间,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借口中方销毁鸦片而派兵入侵的战争。
  清中叶以后,英国等国向中国大量输出毒品鸦片。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次年三月,林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悉数销毁。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国国会也通过对华战争的拨款案。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驻华商务监督义律(Charles Elliott)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自此开始,战争经历英军首次北犯(1840.6~12) 、虎门广州之战(1840.12~1841.8) 、英军再次北犯(1841.8~1842.8) 三个阶段。

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岸上建筑为各国商馆   鸦片战争前的广州城外街景  鸦片战争前的黄埔港   鸦片战争前的珠江要塞   鸦片战争前上海港外的鸦片趸船   1845年,英国与清政府签订《上海租地章程》,在上海划定中国第一个租界,美、法继起效尤  广州一条繁华街道被英法联军焚毁。   法军在广州城门口的哨所   联军在广州城疯狂抢掠后,带着抢来的财物返回驻地   联军抓捕苦力,强迫拆毁民房   两广总督叶名琛(着袍服者)被英法军队押往关押地   大运河也成为销售鸦片的渠道   1856年进攻虎门的英国皇家海军南京号(NANKIN),有50门火炮。  鸦片战争后,香港男子吸食鸦片、旱烟和水烟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英、法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因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而得名。(不能称作“亚罗号战争”“英法联军之役”或“第二次中英战争”。)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了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两次向清政府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被清政府拒绝。        1856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10月23日,英舰突然闯入虎门海口,进攻珠江沿岸炮台,悍然挑起侵略战争。英军炮轰广州城,并一度攻入内城。        广州陷落后,四国侵略者合谋继续北上,以便对清政府造成直接威胁。5月20日,英法军舰炮轰大沽炮台。26日,侵入天津城郊。6月26日、27日分别与英、法订立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英、法政府远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6月25日,英法联军突然向大沽炮台进攻。结果英法联军惨遭失败,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占领京城”。1860年2月,英、法率领英军一万五千余人,法军约七千人,扩大侵华战争。4月,英法联军占领舟山。5、6月,英军占大连湾,法军占烟台,封锁渤海湾,并以此作为进攻大沽口的前进基地。        8月1日,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没有遇到任何抵抗。14日,攻陷塘沽。再水陆协同,进攻大沽北岸炮台。24日占领天津,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9月18日,英法联军攻陷通州。10月13日,英法联军攻入安定门。10月24日、25日,奕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856年,趁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攻陷大沽口之际,以武力强迫清廷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
  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再次损失了大量主权和领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进了一步。  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英国记者拍摄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残酷场景     天津大沽炮台         费利斯·比托(FeliceBeato),19世纪20年代出生于意大利,后加入英国国籍。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作为战地摄影记者随英、法联军来到中国,在中国拍摄了大量的、残酷的战争场景,记录了北京皇家园林的破坏和对天津的占领。   大沽炮台内侧   大沽炮台内侧   大沽口北侧炮台,英军突入处  北京城墙上的清军火炮   北京,从安定门看到的城墙   内城店铺   村庄废墟   香港,集结在港湾的英法舰队  香港,集结在港湾的英法舰队(1860年3月)   香港,集结在港湾的英法舰队(1860年3月)   香港港湾(1860年3月) 香港九龙,英法联军的营地(1860年3月)  广州总督衙门(1860年4月)   广州总督衙门(1860年4月)   大沽口北侧炮台  大沽口北侧炮台 ,满地清军官兵尸体   大沽口南侧炮台   大沽口北侧的第二个炮台   大沽炮台内侧   大沽炮台内侧  战后的北塘炮台 ,耀武扬威的英法联军     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版图          中日甲午战役(1894年5月至1895年6月)
  1894年即清光绪20年(甲午),日本对朝鲜和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史称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起因于朝鲜问题。1894年1月,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怂恿清政府出兵朝鲜,以便为自己侵略朝鲜制造借口。
  1894年6月,清政府派淮军1500名到达朝鲜汉城西南的牙山。与此同时,日本出动陆海军800人在仁川登陆,直扑汉城,扶持亲日傀儡政府。6月25日,清军租用英轮“高升”号运载2000名士兵前往增援,在牙山半岛外海海面,清运兵船队遭到埋伏日舰突袭。“高升”号中弹沉没,700余名清军殉难。同日,日军自汉城出袭牙山。29日成欢一役,清军战败,主将叶志超率部败逃平壤。
  8月1日,清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时向对方宣战。9月14日,日陆军中将野津道贯率军分四路包围平壤,次日发起猛烈攻击,清军殊死抵抗,战况极为惨烈。清军北路守将左宝贵,亲自登城督战放炮,不幸中炮阵亡。当夜,叶志超弃城突围,清军溃兵于9月下旬渡鸭绿江退入国境。
  9月16日,日本海军中将伊东裕亨率日本联合舰队,诡悬美国国旗行至黄海大东沟近海寻衅,与护送陆军后返航的清北洋舰队遭遇,爆发黄海海战。
  当时,双方兵力对比为:北洋舰队拥有各种舰船18艘,总排水量3.1万吨,全装甲战列舰“定远”为旗舰;日本联合舰队有军舰12艘,总排水量4万吨,“松岛”号为旗舰。北洋舰队主力舰“定远”、“镇远”装甲厚度和火炮口径大于日舰,日舰“吉野”航速高达23海里,火炮射速亦快于清舰。
  双方队形是:日舰由主力舰“吉野”为先锋,成“一”字竖阵。清舰以两艘主力舰居中呈雁阵迎战。中午12时50分,双方距离5300米。“定远”舰首先开炮,日舰亦轰击北洋舰队侧翼“超勇”、“扬威”两弱舰和旗舰“定远”。“超勇”、“扬威”中弹起火,“定远”舰桥震落,丁汝昌带伤指挥战斗,清军奋勇作战,日舰“比睿”起火,日“赤诚”舰军官全部被击毙。下午2时半以后,日舰4艘倚仗航速优势,绕至北洋舰队背后,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势态转危,“定远”管带刘步蟾代替丁汝昌接任舰队指挥。“超勇”、“扬威”两舰一边救火,一边抗击。“超勇”伤重沉没,管带黄建勋以下百余名官兵壮烈牺牲。“扬威”舰中途搁浅。“镇远”、“定远”两舰奋力追击日舰“西京丸”。“致远”舰在弹药用尽、舰体受伤的危急情况下,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迎撞“吉野”,不幸中鱼雷沉没,全舰250余名官兵全部遇难。“经远”舰迎战4艘日舰,以一挡四,临危不惧,不幸中弹沉没,管带林永升牺牲。“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广甲”舰管带吴敬荣怯战逃跑(后被军法处斩)。
  下午3时半以后,日舰队尚有“吉野”9舰,北洋舰队仍有战斗力的仅剩“定远”、“镇远”、“来远”、“靖远”四舰。北洋舰队以寡敌众,坚持血战。“定远”、“镇远”被日舰5艘包围,清军官兵毫无惧色,沉着抵抗,日舰火炮始终未能打穿两舰钢甲。在“镇远”火炮猛烈轰击下,日旗舰“松岛”中弹起火,死伤官兵113人,日舰队司令伊东裕亨改乘“桥立”号作为旗舰。“来远”、“靖远”面对4艘日舰,虽舱尾迸裂仍奋力抵抗,坚持至海战结束带伤驶回旅顺。下午5时许,伊东裕亨率残余日舰退出战场,北洋海军追赶10余里后收队返航,海战结束。
  黄海海战结束后,清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保存个人实力,夸大失败,严令北洋海军不许出战,使日本掌握了制海权。
  平壤战败后,清军在鸭绿江重兵驻守。日军分两路进攻辽东。日本陆军大将山县有朋率日本第一军,于10月下旬渡江占领九连城。12月占领海城。另一路日军在陆军大将大山岩率领下,于10月下旬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进攻大连湾和旅顺。大连湾清军守将丢弃炮台,不战而逃。同年11月下旬,清政府苦心经营15年,耗资千万建成的东亚最大军港沦陷。
  1895年1月,日本第二军在山东半岛东端成山角登陆,2月初占领威海卫,当时威海港内尚停有北洋海军铁甲舰、巡洋舰10余艘,并有南、北帮炮台和刘公岛炮台拱卫。但由于执行李鸿章不抵抗政策,北洋舰队株守港内,坐以待毙。日军占领南、北帮炮台后,居高临下发炮轰击港内清舰,“定远”等主力舰先后被击沉,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提议突围,遭部分清将及洋员反对,丁自杀殉国,残余清舰在英、美顾问胁迫下向日军投降。2月12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由于李鸿章李鸿章所率淮军在对日作战中屡遭失利,清政府任命湘军首领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节制各路清军以挽回败局。1895年2月,数万清军围攻海城未克反被日军逐出,连失牛庄、营口等地,湘军败如山倒,日军长趋直入。
  至此,早有乞降之意的李鸿章在慈禧太后支持下,派其子赴日,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以中国屈辱失败告终,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更迫近了。                                中日甲午战役历史图片          中日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110多年,但这场战争的惨败却在国人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创痛。日前,在这场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山东省威海市,民间研究者通过网络得到了600幅甲午战争老照片。通过这些照片,我们能够细致地回望那段历史,去体会战争的惨烈、惨痛和战争中中国军民的壮烈精神。        这些照片由当年日本军队的随军摄影师拍摄,照片的原版在日本一家档案馆里原样保存。得到这些老照片的是威海“定远”舰景区策划总监、北洋水师网站创办者陈悦。该网站的一位日本网友将这些照片原件复印后通过网络传给了他。这也是国内首次得到甲午战争图片纪录的原版复印件。陈悦介绍说,这些照片补充了以往历史研究只有文字资料的不足,有可能促成国内甲午研究的新发现,甚至会修正某些已有定论人物的评价  吉野舰舰长           邓世昌(1855—1894)广东番禺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舰长)。黄海海战中,邓世昌不顾弹尽舰伤,率舰迎撞日舰“吉野”,不幸触雷牺牲。  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的清北洋大臣李鸿章           日军攻陷威海后,将北洋舰队残存舰船11艘悉数掳往日本。至此,始建于1888年,拥有25艘战舰,4000余名官兵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图为被清军凿沉于威海港内,后被日军打捞劫往日本的“镇远”舰,日军一直将其役用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日军占领拱卫威海军的南、北帮炮台和刘公岛炮台后,将炮台炸毁。图中大炮为清军购自德国的新式克虏伯要塞炮。   清军被俘官兵3000余人被日军押送芝罘岛集中营,被折磨致死者不计其数。          日舰队旗舰“松岛”号被“定远”舰重炮击中舰首,毙伤该舰舰长志摩清直大尉以下113人。   停泊在威海港内待修的清主力舰“镇远”(排水量7335吨)。图为该舰尾炮。          “吉野”舰,日海军主力巡洋舰,排水量4.225吨,该舰航速和射速均为当时世界一流,黄海海战中被清舰击伤。          1894年6月,日海陆军800人在朝鲜仁川登陆。7月23日,日军占领朝鲜王宫,组织亲日傀儡政府。           1894年11月下旬,清政府耗费巨资建成的旅顺军港陷落,日军在旅顺屠城4天,暴行震惊世界。   1895年2月 6日,北洋舰队“威远”舰在威海保卫战中被日军鱼雷击沉。  1895年1月,日陆军大将大山岩率日本第二军在山东半岛成山角登陆,从背后进攻威海。           伊东裕亨(1843-1914年)日本萨摩人,曾任日本海军“浪速’舰舰长、海军大学校长。1892年升任海军中将,甲午战争中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   船坞中的“镇远”舰。  “镇远”舰上的累累弹痕(白线标出处)。  日军占领威海卫文庙充做司令部   1895年2月4日自爆后的“定远”舰。   日舰“松岛”,舰体左侧黑斑即为“镇远”巨炮命中处。  平壤之战中被俘虏的清军战俘。 甲午海战中日本战舰和被日本俘虏的清舰           1887年2月2日 正打礼炮的日本海军巡洋舰浪速型“浪速”号,甲午海战中就是它击沉了中国“高升”号运兵船。   1896年,日本海军防护巡洋舰松岛级“松岛”号,甲午海战中它是日本海军的旗舰。  1897年9月11日,定远级铁甲舰“镇远”号。原来大清帝国海军北洋水师所属,在威海卫被日本海军虏获。   1897年,在神户停泊的日本海军防护巡洋舰松岛级“厳岛”号,该舰也参加了甲午海战。  1902年1月,日本海军敷岛型战列舰“三笠”号,由英国的威格士公司(Vickers)巴罗因弗内斯造船厂建造。  1904年8月10日,黄海海战,在旅顺口的日本海军战斗舰敷岛型“敷岛”号。           1911年,日本海军战列舰“丹后”号,前身是俄罗斯海军战舰“波尔塔瓦”号Полтава,日俄战争中被击伤搁浅,后被日军俘获。  大约1896年,停泊于神户海上的钢壳大清帝国巡洋舰“平远”舰,该舰1895年日军捕获接收。  1895年11月25日,甲午战争日军胜利观舰式。       1857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版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照片          1900年5月31日,北京东交民巷外国使馆要求加强保护。英、俄、法、美、义、日六国从天津派水兵及陆战队349人登岸,乘火车于当晚抵北京。  6月3日,德、奥派兵83人抵京。  6月10日,北京使馆对外通讯断绝。各国驻天津领事及海军将领召开会议后,决定组成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于次日乘火车前往北京。北京东交民巷各使馆筑起防御工事,由英国全权公使窦纳乐(Claude Maxwell MacDonald)负责指挥抵抗。使馆区内被围者约三千人,当中二千人为寻求保护之华人,外国男性400人,女姓147人,儿童76人。保护使馆的包括409名外国士水兵及陆战队员,配备三支机关枪及四门小火炮。使馆内有足够水井及粮食。英使馆内更有小马150匹可供食用。,  6月11日,日本驻华使馆书记杉山彬被刚调入京的清兵甘军所杀,开腹剖心。西摩尔率领之联军二千余人,从大沽出发,经天津向北京推进。团民拆毁天津到北京的铁路,又设下埋伏,在廊坊和杨村之间包围联军。数千团民及二千名清军(聂士成之武卫前军)在廊坊袭击联军,联军死伤近四百人,就地防守。  6月14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率士兵出外寻衅,看到义和团练拳习武,毫不迟疑地下令开枪,打死团民约20人。  6月15日,军机处曾一度传旨,令在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及山东巡抚袁世凯速入京。  6月16日,天津租界之对外电报中断。各国海军将领会议,决定占领大沽口炮台。同日,慈禧召开御前会议后,发出勒令解散拳民的上谕。  6月17日,大沽炮台陷落。慈禧收到洋人出兵的同时还要求她归政于光绪的虚假情报[3]。于是慈禧态度作出一百八十度转变,命刚毅、载漪、载勋、载濂、载澜统领义和团,载勋任步军统领九门提督。  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代表各国前去总理衙门要求保护,途中被清军虎神营士兵伏击(由于克林德曾经枪杀义和团众,此次行为被认为是报复);酿成战争的导火线。  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4]。  清廷向各国宣战的同时,也悬赏捕杀洋人,规定“杀一洋人赏五十两;洋妇四十两;洋孩三十两”[3]。义和团及朝廷军队(主要为荣禄手下之甘军)围攻各国在北京的使馆。  6月23日,大沽登陆之联军,解西摩尔之围。  6月25日,清廷当权派载漪、载勋、载濂、载滢四兄弟率义和团六十多人直奔瀛台欲弑光绪,被慈禧太后阻止而未果。慈禧太后谕荣禄停攻使馆,送蔬果食物等往使馆慰问。  6月28日,复攻使馆。  7月9日,聂士成于天津城南战死。  7月14日,联军占领了天津;直隶总督裕禄兵败后自杀。  7月15日,俄军于黑龙江海兰泡越境,悉数屠杀华民六千多人。  7月26日,慈禧以李秉衡掌京郊之武卫军防守京畿。  7月28日,主和的大臣许景澄及袁昶被清廷处死。  8月2日,联军集兵二万自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日军有8000人、俄军3500人、英军2500人、美军2000人、法军1000人,奥军和意军仅不到百人,拿着国旗虚张声势。  8月4日,联军向北京进逼,沿途并没有遇到真正有力的抵抗。当时沿途的清兵和义和拳民估计有15万之多,而联军总数开始时仅3万多人(后来有所增加)。时值8月,气候炎热而潮湿,加上沿途浓密的玉米地形成天然屏障,为进军增添了种种困难。  8月11日,清廷处死主和的大臣联元、立山及徐用仪。李秉衡于通州自杀。  8月14日凌晨,联军来到北京城外向北京发起总攻。俄军攻东直门,日军攻朝阳门,美军攻东便门。俄军与日军面对的城墙较高,且遭遇的抵抗较强,各自阵亡了约100人左右。而美军进攻的东便门城墙较低,离清军的火力较远。上午11时,美军决定用梯子从城墙角边爬上,第九步兵队一些人带着星条旗爬上城墙,是最先攻入外城的军队。虽然美军先攻入北京外城,但被清兵的炮火压制,难以前进。英军中午始达北京,攻广渠门,至下午2时许攻入。晚上9时,俄、日军各自由东直、朝阳破门而入。  8月15日逐步攻占了北京各城门,随即与清军在京城各处展开巷战。  8月16日晚,基本上联军已经占领北京全城。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离京,珍妃投井溺毙,下罪己诏,派奕劻和李鸿章与联军谈和。慈禧太后等人逃至怀来县,随后又辗转逃亡至大同,后来又逃到太原和西安。  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9月,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被推为联军总司令来华。联军陆续增至十万,由京津出兵,分攻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内。此间,俄国又单独调集步兵、骑兵十七万,分六路占中国东北。10月4日,法国向各国提出备忘录,包括惩凶、赔款,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区驻军、毁大沽炮台等六项要求;12月联军提出《议和大纲》十二条,12月24日迫使清政府全盘接受,后来又加入了比利时、西班牙、荷兰。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正月,惩治义和团罪首,端亲王载漪、辅国公载澜,发配新疆。庄亲王载勋、右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等人自尽。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等人处斩。四月,醇亲王载沣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谢罪,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  1901年9月7日,正式签署了《辛丑条约》,除正约外,还有十九个附件。后八国联军除留一部常驻京津、津榆两线,其余撤兵回国。  德军在北京陷落之后两个月才到达中国。他们因为热切执行德皇威廉二世7月2日发布的命令:“你们知道,你们面对一个狡猾的、勇敢的、武备良好的和残忍的敌人。假如你们遇到他,记住:不要同情他,不要接收战俘。你们要勇敢地作战,让中国人在一千年后还不敢窥视德国人。”[5]四处掳掠,而备受批评。威廉二世的这段讲话是对5世纪匈奴入侵欧洲的回忆。后来这段话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英国人借用来贬损他们的德国敌人。  俄国除了与随联军进攻北京外,更另外从南北两路派二十余万人进占中国东北。北路俄军8月攻占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至9月占领吉林省城吉林;南路8月占据营口,10月占领沈阳,10月6日两军会师,占据了东北全境。  在美国的历史记载里,称这次军事解除公使馆危机行动为中国解救远征,中国则称之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损失方面,按照西方记录为:  联军伤亡2500人,526名外国人及中国籍教民被杀。  “剿灭”所有义和团及2万左右清武装人员。        “劫后余生”的美国教堂后院    1900年8月4日,联军在天津会议,决定进军天津后合影   1901年8月21日天津西门外悬挂的拳民首级   1902年,大量破城后的北京市民被迫摆摊为生  一义和团的成员被斩首过程   一义和团的成员被斩首过程   一义和团的成员被斩首过程   一义和团的成员被斩首过程  一义和团的成员被斩首过程  一义和团的成员被斩首过程  R. M. Mateer牧师被团民摧毁的宅院   按照条约,在克林德遇袭身亡处树立了纪念牌坊  北京外城被轰塌的防线遗迹(1902)   被戴站枷折磨的义和团成员   插画:天津双方激烈交火   插画:义和团袭杀法军小队  处决杀害克林德“凶手”   处决团民及麻木的围观群众   从北京城排水道攻入的联军及围观民众   大沽炮台被击毁的炮位   大沽炮台守军击毁的俄军炮舰(清军守将罗荣光以下300余官兵阵亡)   弹痕累累的天津火车站外   德国卢克斯号舰官兵,该舰1899年下水,排水量977吨,编制121人。1914年在青岛遭到协约国攻击后自沉。  德国卢克斯号舰官兵,该舰1899年下水,排水量977吨,编制121人。1914年在青岛遭到协约国攻击后自沉。   德皇威廉2世为德军中国远征军践行(1900年7月)   德军第一东方步兵团拿着缴获的清军军旗耀武扬威           德军大部队主力实际上在攻占北京后才达到北京,主要参与后期屠杀义和团和对河北、山西清军的追击任务,作秀照片。          德军大部队主力实际上在攻占北京后才达到北京,主要参与后期屠杀义和团和对河北、山西清军的追击任务,作秀照片。          德军大部队主力实际上在攻占北京后才达到北京,主要参与后期屠杀义和团和对河北、山西清军的追击任务,作秀照片。          德军大部队主力实际上在攻占北京后才达到北京,主要参与后期屠杀义和团和对河北、山西清军的追击任务,作秀照片。          德军大部队主力实际上在攻占北京后才达到北京,主要参与后期屠杀义和团和对河北、山西清军的追击任务,作秀照片。           德军大部队主力实际上在攻占北京后才达到北京,主要参与后期屠杀义和团和对河北、山西清军的追击任务,作秀照片。          德军大部队主力实际上在攻占北京后才达到北京,主要参与后期屠杀义和团和对河北、山西清军的追击任务,作秀照片。          德军大部队主力实际上在攻占北京后才达到北京,主要参与后期屠杀义和团和对河北、山西清军的追击任务,作秀照片。           德军大部队主力实际上在攻占北京后才达到北京,主要参与后期屠杀义和团和对河北、山西清军的追击任务,作秀照片。          德军大部队主力实际上在攻占北京后才达到北京,主要参与后期屠杀义和团和对河北、山西清军的追击任务,作秀照片。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照片  德军大部队主力实际上在攻占北京后才达到北京,主要参与后期屠杀义和团和对河北、山西清军的追击任务,作秀照片。  登陆的联军  东交民巷美使馆守卫   东交民巷使馆守军的火炮  俄军摧毁“可能藏有拳民之房屋”  俄军在北京  法军海报——向北京进军   法军和俄军从东便门攻入北京  高卢兵在天津   庚子正教殉教者(即教廷追认的“殉道”中国教民)  广东一仇恨拳民的教民家庭   坚守美使馆的大使及其下属   近距离拍摄:阻击团民   库尔兹拍摄的抽大烟的中国人   来自哥伦比亚州的米兵为天津之战中的皇军伤员喂水   联军闯入雍和宫,控制宫内喇嘛后抢掠一批金银法器而去    联军面条国骑兵作秀更是有形   联军炮火摧毁的北京商铺   联军天津入城式及合影    联军天津入城式及合影   联军在皇家园林内耀武扬威   联军在京城繁华地段霸占民房入驻   联军在天津大肆抢掠,仅天津盐税部门就被抢走库存税银200万两   联军在天津缴获的中国军队的炮弹   联军中的日本海军陆战队   美步9所属加特林机枪组在故宫   美军从大清门涌入内城   美军在北京城留影(用日光胶板相机)   美军征用中国民船从白河口顺流向北京推进    美骑6师官兵在瓦德西检阅中   某神父在联军对天津炮击前集合准备逃难的教民   清官员提审拳民    拳乱时期的天皇一家   拳民在西方记载中反而是非常喜欢用枪的  日军霸占的北京民房    日军插画:11联队佐佐木身先士卒图    日军插画:攻入天津南门    日军插画:骑兵与清兵、拳民战斗    日军插画:天津机器局战斗(机器局失守后,因失去弹药接济,天津很快失陷)    日军插画:天津南门争夺战   日军绘本:八国联军   日军绘画插图:联军攻占皇城战斗   日军军医救治在天津战斗中受伤的士兵   日军司令,第五师团长山口素臣,共率领13000日军   日军在安定门外处决团民  日军在天津城外处决义和团成员           山西巡抚毓贤,被西方人称为“山西屠夫”(虽然其镇压义和团其实非常残酷),西方指责在其支持下团民进行了针对西方人和中国教民的“太原屠杀”,共杀害西方人48名,1万8千名中国教民遇害,但此事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上海,为“拳民所害”的“教友”  神情黯然进行议和的李中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局漫画:慈禧太后跑路  时局漫画:瓜分中国龙   时局漫画“the first duty”   时局漫画“真正的麻烦在巨龙苏醒后”   肃亲王,为被围公使馆提供给养的“识时务者”   天津,被美军骑兵6师捕获的义和团   天津,中国籍教民通过洋大人船只撤离躲避拳民   天津火车站争夺中被烧毁的运货大车   天津砍杀团民   天津沦陷后,捕杀处决义和团的行动持续到了1901年   天津南门陷落后燃烧着的中国人尸体   天津一市民家庭在被联军摧毁的房屋废墟内用餐  天津义和团民众   条约签订后在使馆区执勤的外国士兵   瓦德西   瓦德西与联军军官合影   围攻前的东交民巷   围观洋大人的中国民众   巷战后的城区   休息中的美军士兵   耶鲁大学馆藏素描:团民           议和期间的西班牙使馆官员(一说为各公使会议后,提出向清政府要求限期剿灭义和团,否则将“代为剿平”通牒后合影)   英军和日军在天津海光门   油画:清军冲向联军   圆明园附近的阿三   在1900年6月为义和团所杀的两名教士:William Cooper 、DavidBarrett。在山西的88名教士有47名被杀。  在河堤上射击的中国士兵   在旧金山唐人街,华人聚集在一起阅读战况新闻   在廊坊被清军和义和团痛击的联军撤退到杨村火车站布防   在山西被团民所杀的G.B. Farthing 牧师一家   在塘沽等待被运往天津的德军   在天津被日军强征的中国民夫   在先农坛留影的美军军官  占领北京的德军   支撑东交民巷使馆坚守的重要设施——水井   中国籍二鬼子部队(威海卫华人雇佣军)在大沽   中国教民撤离北京逃难  中国民众在弹痕累累的教堂外小憩,远处是故宫   1900 上海 针对义和团的学生军训    1900 上海 针对义和团的学生军训   1900  义和团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5月27日,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最初起源于直隶、山东两地,是清末群众自发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义和团运动轰轰烈烈、如烈火燎原般突然燃遍华北大地、进入京津。1900年6月,帝国主义为镇压义和团运动,攫取在中国的利益,由英国、俄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地利8个国家的军队组成所谓“八国联军”,并于7月14日、8月14日攻陷天津、北京,义和团运动被残酷镇压下去。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包括8国在内的共11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来,对义和团一直是歧说纷见。赞扬或否定可能各有其理,但百年后的今天,对这一事件的作番冷静客观的分析可能比简单赞扬或否定更重要、也更有意义。    义和团团员。  义和团团员。  义和团令旗  义和团团员。  义和团团员。  义和团团员。  义和团团员。  义和团团民           图为1900年义和团在北京城内各处张贴及散发的揭帖。从内容上看,大约是6月下旬义和团攻打西什库教堂的激战时刻,出面者为直隶新城县周姓的义和团团民,当时是北京西四牌楼砖塔胡同某坛口的大师兄。   义和团旗帜
旗帜上书:天数已尽 兴汉灭满   义和团旗帜
旗帜上书:守法百姓 乡兵逼反 兴汉灭满   义和团之赵字方旗   义和团被清政府利用后打出的“扶清灭洋”的旗子。   义和团所用的单飘带黄龙三角旗   义和团的双飘带黄龙三角旗   义和团的右伍三角旗   义和团所用龙珠长文旗  义和团团员   义和团用各种方式进行宣传         义和团前身是义和拳等民间反清秘密组织,最初流行于山东、直隶(河北)等地。以设厂练拳等方式组织民众,参加者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平民。1898年改称义和团,戊戌变法失败后,清廷改变对义和团的策略,调义和团进京,1900年6月在“扶清灭洋”的口号下,义和团陆续进京,在城内设坛800余所,围困攻打东交民巷使馆区,并在天津、廊坊和北京抵抗入侵的八国联军,最后由于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镇压而失败。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一带,发展迅猛。面对义和团愈演愈炽的仇教与排外行为,驻守天津的八国联军于1900年9月8日前往“天下第一团”的根据地——独流镇镇压义和团。对一些被疑为是义和团的人,也无需经过必要的司法程序,即在街头斩首。八国联军肆意杀人毁屋,不少义和团成员暴尸街头。  对义和团玩够了暧昧的清政府,此时也变了脸,对义和团进行了剿杀。在八国联军和清政府的联合剿杀,义和团损失惨重。义和团暴尸街头惨照,再现了当时的惨况。   清军捕杀义和团团员  遭逮捕的义和团团民    听命于八国联军的巡捕将义和团团民押往刑场   遭逮捕的义和团团民   对怀疑是义和团的人,无需经过必要的司法程序,即在街头斩首   对怀疑是义和团的人,无需经过必要的司法程序,即在街头斩首   对怀疑是义和团的人,无需经过必要的司法程序,即在街头斩首   对怀疑是义和团的人,无需经过必要的司法程序,即在街头斩首  对怀疑是义和团的人,无需经过必要的司法程序,即在街头斩首  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员  奉天城外之执行  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员  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员  义和团团员暴尸街头  义和团团员暴尸街头  1912年3月美国军队   1912年3月美使馆外士兵进行防御   1912年4月美军防御   庚子年间被废弃的奥国府   八国联军进入大清门   八国联军廊坊之役          1900年6月10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国拼凑2064名官兵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出发,原计划当天下午到达北京,但是在廊坊一带遇到了义和团的奋力阻击。这支由现代化的枪支、火炮和装甲列车组成的侵略军遭到惨败,不得不于6月18日退回杨村,在义和团的追击下,再败回天津西站。廊坊大捷一役,从11日开始到18日结束,共打死八国联军62人,负伤332人。义和团清军及平民群众死伤近干人。西摩尔事后回忆说:“如果义和团所用武器是近代枪炮,那么,我率领的联军必。”   与义和团作战的八国联军炮兵           1900年夏、秋季,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残酷杀戮义和团。这些嗜杀成性的侵略者,“只要见着一个情形稍有些可疑的,便指是义和团,也不问究竟是真是假,立刻按倒就杀。   八国联军头目在南海德鸿楼前的合影,中立者为瓦德西。   1900年,八国联军围攻北京,奸淫杀抢无所不为   神武门是紫禁城皇宫的北门。
        门墙上斑驳脱落的弹痕,是在1900年8月15日,日军攻打紫禁城时留下的“杰作”。门前排列的队伍,是举行完穿越皇宫“胜利游行”而退出紫禁城的八国联军。           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城后不久,各国部队集结在天安门的金水桥前,举行紫禁城占领式   庚子两宫东巡后之北海东门   在北京德国使馆前的侵略者们           基督教青年会(Y.M.C.A)由英国基督徒乔治.威廉斯倡议,于1844年6月6日在伦敦创立,他们组织青年读经、祈祷,凡事以圣经教训为中心,目的在于培养高尚健全的人格,试图建立一个美满和谐的社会。照片中为基督教青年会在北京设立的分部。   北京监理会教区被毁情形   庚子年间被义和团摧毁的北京罗马教堂   1900年,清军和义和团攻打各国驻京使馆时,英国使馆大门前设置了防御工事及大炮   1900年,为抵抗清军和义和团的围攻,北京英国使馆内设置的防御工事           长老会是基督教六大宗派之一,也称加尔文或归正宗。是由16世纪由加尔文创立的!和其它宗教的主要区别在于:1、主张上帝预定说!不相信人为努力;2、不相信圣餐礼仪中关于耶稣体血的说法;3、实行由教徒推选,长老和牧师一起治理教会制度。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大肆捕杀义和团,图为被捕的义和团嫌疑犯  被英军摧毁的北京外城  1902年北京之传教士  帝国主义者的先驱——传教士   关在囚笼中的传教士和教民   慈禧回銮          1900年8月,八国联军围攻北京城、慈禧太后挟光绪帝一路西逃到西安。直到1901年9月与11国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后,才于1901年10月6日从西安起驾,1902年1月8日回到北京   庚子年间被摧毁的德国府  围攻德国使馆的清军引爆地雷   德国海军在德使馆   庚子年,德军在东单练兵场  庚子年德军在公主坟  庚子年,德军在颐和园合影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德军强迫中国百姓劳役,图为德军中的华人小车队  景山下被迫为德军工作的中国百姓   德胜门外的日军炮兵         八国联军进北京          光绪廿六年(1900年)七月十八日,八国联军已经越过了通州向北京进发,董福祥率领他的武卫后军围攻使馆已一月余,东交民巷使馆区竟以寡敌众,坚守待援。慈禧在深宫中获知李秉衡兵败战死,哭了起来,对王公大臣们说:“我们母子怎么办?你们说说看!”可是这时没有一个大臣说得出话来,大家相顾愕然。         七月十九日董福祥在广渠门和英美军接触,日俄军则攻至北京内城。廿日黎明,洋兵自广渠门、朝阳门、东便门入。英军占领天坛。董福祥自彰义门出走,纵兵大掠。董福祥作战甚勇,可惜既无政治认识,又无修养,当时慈禧倚他为重镇,岂能不败。据说他在北京时,根本不把荣禄放在眼中,有一次荣禄宴请武卫军各将领,他在席中竟呼荣禄的号“仲华”。在他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区时,曾问荣禄索借大炮,荣禄坚予拒绝,所以拳变时期,荣禄和董福祥相处甚坏。         廿一日北京城陷,八国联军陆续进据京城,这时北京城内多成瓦砾之区,尤以东交民巷附近为甚。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是军事行动的最高峰。这次战役实际作战者,计日军步兵6600人,骑兵220人,工兵450人,大炮53尊;俄军步兵1830人,骑兵180人,大炮22尊;英军步兵1600人,海军150人,骑兵75人,大炮6尊;法国步兵4000人,大炮16尊;其他约2000人。         清兵在内城的抵抗比较激烈。联军方面以日军进攻最猛勇,所以日军死亡亦较多,大约伤亡200余人,俄军亦伤亡131人,美军伤亡40余人,法军伤亡9人,英军伤亡6人,总计约400余人。清兵守城的大约是3万多人,伤亡之数约4000人。         由于联军攻入北京,所以东交民巷使馆区也随之解围,还有许多孤立的天主教堂被围困,也因之得救。东交民巷被困将近50日,包括各国外交文员在内,能够作战的只有820余人,担任日夜轮流守卫,靠以抵抗的武器仅有美国大炮一尊、奥国大炮一尊、意国大炮一尊、挪威大炮一尊,还有50年前的大炮一尊,是临时在古董店买来的,安置在俄国炮架上,贮有意国火药发射。东交民巷的战斗,洋人兵士死了54人,伤了112人,文员死了11人,伤了191人。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乃分段划治,由英俄日美法德各军共同占领。       360docimg_501_ 360docimg_502_ 360docimg_503_ 360docimg_504_ 360docimg_505_ 360docimg_506_ 360docimg_507_ 360docimg_508_ 360docimg_509_ 360docimg_510_ 360docimg_511_  曾被八国联军毁坏的正阳门         正阳门俗称“前门”,南面是箭楼,北面是城楼,中间是瓮城,瓮城上设有闸楼,进出城门的行人走的是开在闸楼下的门洞。1900年,箭楼首先毁于八国联军炮火,随后八国联军在正阳门城楼上宿营时失火,烧毁了城楼。1903年,袁世凯奉旨重修正阳门,参照崇文、宣武二门规制于1906年正式动工,年底竣工。  360docimg_512_ 1900年,被八国联军烧毁后的正阳门城楼  360docimg_513_ 1900年,被八国联军烧毁后的正阳门城楼 360docimg_514_ 1900年,被八国联军烧毁后的正阳门城楼。左侧是箭楼,右侧是城楼,中间是闸楼。 360docimg_515_ 1901年,简单修整后的正阳门箭楼  360docimg_516_ 360docimg_517_ 1906年,重修时正阳门瓮城内的情景 360docimg_518_ 1906年,重修时的正阳门城楼          下面一组照片为1902年1月7日(农历11月28日)光绪、慈禧回京进正阳门时的照片,是从正阳门箭楼上拍摄的。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在残破的正阳门城楼上,为充当门面临时搭起的一座纸牌楼。  360docimg_519_ 自前门大街进正阳门 360docimg_520_ 自前门大街进正阳门 360docimg_521_ 瓮城内的情景,可以看到城楼上的纸牌坊  360docimg_522_ 瓮城内的情景,途中看到的闸楼,右侧是观音庙 360docimg_523_ 瓮城内的情景,这是队尾,銮驾可能已经进入了大清门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阴暗历史的无声见证          1900年8月14日,是北京历史上永远不能忘却的日子。这一天,由世界上八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英、美、德、意、日、法、俄、奥组成的侵华联军占领了北京城。
  
  当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蓬勃发展,使得正加紧瓜分中国的帝国主义国家惊慌失措,他们一面威胁清政府加紧出兵镇压义和团,一面策划直接出兵干涉。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占了大沽炮台;7月14日攻占天津,对天津实行军事殖民统治。随后这支兵力达两万人的侵略军,沿运河两岸向北京进逼。在这危急关头,腐败的清政府不但不全力抵抗侵略,反而任命奕和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向侵略者乞和。8月13日,八国联军进攻通州,当晚日俄军队抵达北京城下。日军进攻朝阳门,俄军进攻东便门,守城清军和义和团顽强抵抗。14日,英军攻破广渠门,俄、日等国的侵略军也相继入城,北京终于失陷,落入八国联军的手中。同日,慈禧太后接连五次召集御前会议,商讨对策,但毫无办法。第二天清晨,她便带着光绪皇帝和亲信仆臣,仓惶逃往西安。
  
  八国联军一进北京城,就疯狂地烧杀抢掠。凡是义和团设过坛的房屋,都被焚毁。侵略军还到处屠杀中国人民,见人就开枪,以致“死尸遍地,腐烂熏蒸惨难寓目。”侵略军公开准许军队抢劫三天,而实际上直到其撤离之日,可耻的侵略者从未停止过抢劫。大量历史文物惨遭毁坏和掠夺。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几乎全部散失,其它经史子集等珍本图书,一共损失4.6万多册。经过这次洗劫,中国“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沙俄侵略军在这次洗劫中特别凶暴残忍,皇宫中凡是拿得走的贵重物品,一概拿走,凡是拿不走的便一概打碎,据估计,八国联军所掠夺的财物总价值不少于数十亿两白银。
  
  继对北京的疯狂洗劫后,帝国主义列强又强迫清政府于1901年9月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1月,侵华联军总司令、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抵达北京。此后侵略军增至10多万人,分路侵犯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省境内。沙俄又单独调集步骑兵六路,侵占中国东北,企图吞并东三省。 
  这里的照片是由外国人拍摄的,其中有三分之一的照片是在近年得到的。拍摄者是当年参加联军侵华的英国军人。1996年,英籍华人陈钧先生在英国伦敦佳士德拍卖行购买了这些照片,转赠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360docimg_524_         天津机器局东局——清政府在华北最大的军火工厂。6月27日,被联军攻下,截断了清政府军的弹药补给。 360docimg_525_ 攻破天津海光门(也称南营门)后,联军中的英、日军士兵正做片刻喘息  360docimg_526_ 参加攻打天津城的德军军官入城后合影  360docimg_527_ 法国机枪小分队开进天津城  360docimg_528_         坐镇天津都统衙门的这些军人既拥有立法权、司法权,又握有行政权。清政府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任,也得向这些上校、中校们通报。  360docimg_529_ 都统衙门借助中外巡捕、军队的支持,大规模地捕杀团民及被怀疑是义和团的同情者  360docimg_530_ 联军攻占天津城,举行大规模阅兵式。英军赶往阅兵场。那个背对画外的人是都统衙门维持秩序的华人巡捕。 360docimg_531_ 联军列队欢迎租界的领事  360docimg_532_ 阅兵式上的队列  360docimg_533_ 阅兵式上的日军队列  360docimg_534_ 公使与使馆卫队进京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署《天津条约》,允许在北京设立使馆。1861年,英法两国公使进入北京,在距紫禁城仅千余米的东交民巷率先设立使馆。之后俄、日、美等各国也陆续在这里开馆。  360docimg_535_ 英国公使馆  360docimg_536_ 日本的公使馆卫队         1900年5月31日,清政府发出照会同意洋兵进京,英、美、法、日、俄、意等国300余名军人组成第一批使馆卫队,携炮自天津乘火车进入北京。一周后,使馆区的兵力已达1000余人。  360docimg_537_ 日本海军陆战队抢先开进中国,他们后来成了联军主力  360docimg_538_ 远赴中国参战的德国军队登舰前,威廉二世皇帝训话  360docimg_539_ 北京街头的义和团民         根据亲历1900年事件的英国记者的记载,自5月31日"洋兵武装进城"--第一批使馆卫队驻进使馆区,"6月4日拳民始由哈达门(今崇文门)进城。"----4天后清政府才下决心向大队义和团打开城门。  360docimg_540_         1900年6月16日晚,义和团认为正在向北京进犯的西摩尔洋兵系该堂主教樊国梁所请,开始包围攻打西什库教堂,摧毁了教堂外围的部分建筑,未进教堂院内。  360docimg_541_ 联军决定,8月4日进攻北京。这是联军的司令官们离津前的最后一张合影  360docimg_542_ 8月3日,联军中的英军军官出发前,在天津合影留念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阴暗历史的无声见证 360docimg_543_ 向北京进发的联军,包括美国第15步兵团的这支乐队  360docimg_544_         日军集中几十门大炮,轰击朝阳门,摧毁箭楼,攻入城内,并向东直门、安定门方向,扩大战果。清政府10万守兵溃散。 360docimg_545_ 英军自广渠门攻进外城,又从外城、内城间找到图上这一泄水口,潜入内城,最先进入使馆区  360docimg_546_ 英军士兵和两个教民在解围后的英国公使馆墙外  360docimg_547_         联军对捕获的义和团或怀疑是义和团的人立即处决。联军统帅瓦德西承认说:"由此而死之人究有若干,实永远不能查清。"(见《瓦德西回忆录》)  360docimg_548_ 法军在景山绮望楼安营扎寨  360docimg_549_ 凡帝王专享的殿堂园苑,都驻进联军。这是皇宫内日军张灯结彩,迎度他们的天长节。  360docimg_550_ 光绪二十六年九月十五日:清政府二品大员的廷雍和保定另两位官员被联军斩首示众。         从八国联军这份光绪二十六年九月十五日(这一年旧历闰八月)的布告中可知,罪名是"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对此,清政府反应:"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  360docimg_551_         1900年12月,联军成立“管理北京委员会”,代行政府司法、征税、维持秩序等职能。图为驻守东便门的俄军  360docimg_552_ 被怀疑为义和团成员的中国人即将被送上刑场杀害  360docimg_553_ 北京的街头刑场,又一个疑为义和团成员的受刑者,被刽子手按倒在地  360docimg_554_ 11国公使商讨对中国的议和大纲  360docimg_555_ 城里,八国联军及其雇佣的华人刽子手仍在刑场忙碌着杀人 360docimg_556_         一位高官即将就刑,外国士兵进行监视。史书记载,在北京菜市口刑场被侵略军斩首的清政府高官有礼部尚书启秀和刑部左侍郎徐承煜。  360docimg_557_ 辛丑条约文本局部 360docimg_558_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破坏的齐化门  360docimg_559_ 1900年俄国侵略军侵占哈尔滨  360docimg_560_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俄军也趁势入侵中国黑龙江,并于当年10月占领东三省主要城市 八国联军谈判照片  360docimg_561_ 360docimg_562_ 360docimg_563_ 360docimg_564_ 360docimg_565_ 360docimg_566_ 360docimg_567_  八国联军在中国的罕见照片   360docimg_568_  360docimg_569_ 360docimg_570_ 360docimg_571_ 360docimg_572_ 360docimg_573_ 360docimg_574_ 360docimg_575_ 360docimg_576_ 360docimg_577_ 360docimg_578_ 360docimg_579_ 360docimg_580_ 360docimg_581_ 360docimg_582_ 360docimg_583_ 360docimg_584_ 360docimg_585_ 360docimg_586_ 360docimg_587_ 360docimg_588_ 英国人组织的中国人部队, 参与八国联军侵华作战          摄影集“英国统治下的威海卫”有好几张这支部队的照片。这张也收录其中。还有作战后英国人向他们授勋的照片,看后唏嘘不已。照片中的确实就是八国联军中的中国部队,即中国军团。以往的一些资料中误记载为锡克兵。该军团的士兵全由中国人组成,军官则为英国人,装备西式武器,采用西法训练。庚子之役中,该军团参加了攻打天津、北京等战役(大家可以注意照片中军团士兵的帽徽,庚子之役后,为给中国军团表功,特地仿照天津城的城楼重新设计了军团的帽徽),因为作战异常英勇,战后在军团军官的坚决要求下,英国女王为军团士兵授勋,并在威海等地为军团的阵亡士兵设立纪念碑。今天再来回顾这段几近湮灭的历史,实在令人感慨。这支部队的士兵来源是三国干涉还辽后,英国人在华招募的,从关于该军团的更多资料和照片分析,这支军队的装备相当精良,训练水准也很高。  360docimg_589_ 360docimg_590_ 八国联军的宣传画  360docimg_591_ 八国联军的辱华宣传画     辛亥革命         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该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名。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 同盟会 及其领袖 孙中山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革命的准备
  1894年11月(光绪二十年十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 兴中会 。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
  20世纪初,留日学生创办的刊物首先出现排满字样,有的刊物明确主张颠覆清政府。1903年,东京留学界思想愈益活跃,宣传民族主义、民权学说的刊物相继出版。上海知识界也出现了新气象,公开倡言革命。组织革命团体,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1903年11月,黄兴建立华兴会。以后,上海成立了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江苏、四川、福建、江西、安徽等省也都建立了革命团体。
  1905年7月,孙中山、黄兴、 陈天华 等70余人在东京集会,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作为全国的革命领导中心。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以及其他小团体的成员陆续加入。8月中旬,孙中山在留学生欢迎会上发表了《中国应建设共和国》的演说。同月20日,同盟会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被推为总理,黄兴被推为执行部庶务,会议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纲领。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出版,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内容的三民主义。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 流亡海外,仍以保皇相号召。《民报》创办后即同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展开论战。辩论结果,革命派占据上风,改良派的政治影响大为衰落。
  革命派积极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使同盟会的精华遭到重大损失,但有力地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扩大了革命影响。与此同时,自发的群众斗争蓬勃发展,多达千余次。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因切身利益与帝国主义发生矛盾,参加并领导了收回路矿权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 。
  为了消弭革命,拉拢资产阶级,清政府被迫作出一些开明的姿态。1905年7月,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906年9月宣布 预备立宪 。1907年9、10月,下诏筹设资政院和咨议局,允许资产阶级可以通过选举取得向清政府提出建议等部分权力。上层资产阶级从中看到了希望,纷纷成立各种立宪团体,从事君主立宪活动,准备参预政权。但是满洲亲贵们对立宪并不热衷。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帝国万世一系,同时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期。不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3岁的溥仪继承皇位,改元宣统。摄政王载沣采取集权措施,积极推行由皇族独揽国家大权的政策,满洲亲贵和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加深,1910年,国会请愿同志会在北京连续发起 国会请愿运动,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1911年5月(宣统三年四月),清政府发布内阁官制,成立以庆亲王奕为总理的皇族内阁。立宪派分享政权的希望完全落空,少数人抛弃立宪的幻想,对革命活动开始表示同情。革命的形势愈益成熟。
  革命的爆发 
  1911年5月,清政府唯帝国主义之命是从,将从中国人民手中夺得的权利拱手献给帝国主义,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怒。与铁路国有 直接相关的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人民强烈反对出卖路权,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尤为波澜壮阔。9月,保路风潮扩展为全省抗粮抗捐,群众暴动接连发生。四川总督赵尔丰在成都逮捕保路同志会和川路股东会的负责人,并枪杀请愿群众数十名,造成流血惨案。同盟会员龙鸣剑等和哥老会组成保路同志军进围成都,转战各地,攻城夺地,猛烈冲击清政府在四川的统治。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在清政府全力应付四川保路运动的时候,湖北新军中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乘机发动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轰轰烈烈的一幕。9月下旬,革命党人感到形势紧迫,决定于10月6日(中秋节)发动起义,后由于形势瞬息变化,起义推迟。10月9日(八月十八日),在预定起义的那一天,共进社负责人孙武在汉口装配炸弹时不慎爆炸,湖广总督下令闭城搜查,汉口和武昌的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一些起义领导人被捕、被杀或避匿。在这种情况下,新军各标营中革命士兵开始主动行动。10日晚7时,武昌城外塘角的辎重营和城内工程第八营几乎同时发动,各标营继起,经一夜苦战,11日晨革命军占领总督署,全城光复,首义成功。汉阳、汉口也先后为革命军占领。11日,起义士兵聚集到湖北咨议局,在咨议局议长汤化龙等人的参与下,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革命党的领袖们未亲身参加起义,缺乏政治经验的起义士兵对自己掌握政权没有信心,清湖北新军协统 黎元洪 在革命士兵的枪口逼迫下任湖北军政府都督。军政府发布文电,号召各省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而奋斗。11月,湖北军政府公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它是全国第一个按照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拟定的地方宪法。
  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得到了连锁反应,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行动起来。至11月底,全国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有14省。北方未独立各省,有的地方是清王朝统治较强,如直隶、山东、河南;有的远在边陲,革命党势力较弱,如新疆、奉天。这些省份也不平静,革命党仍然组织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武昌起义之后,立宪派纷纷表示赞成革命,这也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省起义过程中表现了高昂的热情。新军士兵、会党群众、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城市贫民、海外华侨、爱国士绅、少数民族都作出了贡献。中国的政治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沸腾局面。
  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革命的胜利发展使清政府极为震惊。10月27日,清廷起用 袁世凯 为钦差大臣,授予指挥湖北军事的全权。11月1日,清军攻陷汉口。同日,摄政王载沣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交出全部军政大权,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黎元洪和黄兴、宋教仁等过高估计了袁世凯的力量和自身的困难,企图利用袁世凯和清朝贵族之间的矛盾,以大总统的位置动员他倒戈,把最终推翻清朝的希望寄托于袁世凯。11月27日,汉阳为清军攻陷。12月1日,双方议订停战3日。此后又拟定双方派出代表讨论大局。停战是辛亥革命从武装斗争走向政治妥协的一个重要转折。
  12月18日,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和革命军政府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开始和谈。11月下旬,各省代表议决承认武昌为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以鄂督执行中央政务。接着14省代表会议在汉口英租界召开,筹备成立中央临时政府。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代表会议决定以南京为中央临时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随即自武汉齐集南京。25日,同盟会总理孙中山自海外归来。29日,17省代表会议以16票的绝对多数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到南京就职,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告全国同胞书》等文件,正式宣告中华民国的诞生。1月2日,通电改用阳历。3日,选举 黎元洪为副总统,确定临时政府组成人员,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8日,又成立南京临时参议院。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包括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3种政治势力。独立各省的军政府多数为立宪派和旧官僚所操纵,南京临时政府和身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对它们事实上不能行使中央政府的权力。革命派自身的弱点也更多地暴露出来,孙中山的许多正确主张都遭到反对。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袁世凯感到大总统的位置难以到手,立即撤销和议代表,造成谈判破裂的形势,迫使革命势力妥协。帝国主义列强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并且制造外国干涉的空气。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孙中山被迫退让。1月22日,孙中山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加紧逼迫清帝退位。2月12日,清朝皇帝终于接受中华民国对皇室的优待条件,正式退位。这样,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朝垮台了,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也随之结束。2月13日,袁世凯向临时政府正式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职。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因实力在北方,拒绝南下就职。孙中山派蔡元培为专使北上迎接,袁世凯暗中指使亲信部队在北京、天津、保定制造兵变;帝国主义也乘机调兵入京,制造紧张空气,以支持袁世凯。南京临时政府再次退让。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孙中山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个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25日,唐绍仪到南京接收临时政府,组织新内阁。该内阁中内政、陆军、海军、财政、外交等部均由袁世凯的亲信或拥护者担任,同盟会只分配到教育、农林、工商等几个点缀性的席位。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5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和该院迁往北京。至此,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所篡夺。辛亥革命失败了。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中国人民长期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360docimg_592_ 360docimg_593_ 孙中山画像 360docimg_594_ 汉口,革命军士兵  360docimg_595_ 汉口,革命军士兵  360docimg_596_ 汉口,岸边革命军士兵 360docimg_597_  汉口,就餐的革命军炮兵和列队行进的步兵 360docimg_598_ 汉口,革命军炮兵通过铁路转移  360docimg_599_ 汉口,革命军士兵 360docimg_600_ 汉口,战壕里的革命军士兵  360docimg_601_ 孝感,清军哨兵  360docimg_602_ 孝感,医院外的清军骑兵  360docimg_603_ 汉口,清军的侦察骑兵  360docimg_604_ 孝感,正在通过浮桥过河的清军步兵  360docimg_605_ 孝感,陆军大臣荫昌和其他清军军官  360docimg_606_ 孝感,堑壕里的清军炮兵  360docimg_607_ 汉口,清军的马克沁机枪  360docimg_608_ 汉口,战时休息清军士兵  360docimg_609_ 汉口,落在赛马场的炮弹  360docimg_610_ 汉口,清军炮击后的废墟  360docimg_611_ 汉口,清军炮击后的废墟  360docimg_612_ 汉口,清军纵火焚烧市区时的浓烟  360docimg_613_ 第一次广州起义 360docimg_614_  第一次广州起义 360docimg_615_ 360docimg_616_ 360docimg_617_ 360docimg_618_ 360docimg_619_ 360docimg_620_ 360docimg_621_ 360docimg_622_ 清末:汉口,革命军同清军激战的珍贵图片  360docimg_623_ 360docimg_624_ 360docimg_625_ 360docimg_626_ 360docimg_627_ 360docimg_628_ 360docimg_629_ 360docimg_630_ 360docimg_631_ 360docimg_632_ 360docimg_633_ 360docimg_634_ 360docimg_635_ 360docimg_636_ 360docimg_637_ 360docimg_638_ 360docimg_639_                日本人摄制辛亥革命          本图是揭示辛亥革命那段历史的鲜为人知的照片。只可惜,这样珍贵的资料居然是由日本人摄制和保存。  360docimg_640_ 360docimg_641_ 360docimg_642_ 360docimg_643_ 360docimg_644_ 1911年10月11日武汉上空浓烟滚滚。  360docimg_645_ 1911年10月,前来镇压革命的大清新军,正在汉口赛马场布防火炮。 360docimg_646_ 1911年10月,清军炮兵在汉口附近布防。  360docimg_647_         1911年革命军占领上海后,各国以保护其公民和租界为由,大量增兵中国。该图片反映了外国军队行军经过上海南京路之景况。这也是孙中山为了保住革命的果实,匆忙将大权交到袁世凯手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360docimg_648_         1911年革命军占领武昌后的汉阳门情形,革命军守卫城门,盘查过往行人,城门上满是商业广告 - 有点像现代城市牛皮癣。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后,为拓展市区,拆除武昌城墙和城楼。仅“中和门”后改名起义门,因在辛亥首义中的重要作用而得以保留下来。  360docimg_649_ 1911在汉口日本领事馆房顶,日本和英国军人正在观看战况。   360docimg_650_ 被烧毁的汉口老城区的房子。  360docimg_651_ 革命军向前线挺进。  360docimg_652_ 湖北民军战场休息。 360docimg_653_ 湖北民军战场休息。  360docimg_654_ 军号声响起,部队将出发。 360docimg_655_ 起义部队已将火炮运到武昌蛇山上。 360docimg_656_ 清军炮兵在火车站布防。 360docimg_657_ 清军在汉口北境内休息。  360docimg_658_ 清军在汉口迎敌。 360docimg_659_ 辛亥革命期间,日本增兵汉口。  360docimg_660_ 在外国士兵的保护下,国际红十字会正在武汉长江边处理死尸。   法国人拍摄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360docimg_661_ 360docimg_662_ 360docimg_663_ 360docimg_664_ 360docimg_665_  360docimg_666_ 辛亥革命及响应的各省 360docimg_667_ 蜀军政府都督张培爵  360docimg_668_ 重府蜀军政府副都督:夏之时(1911.11.22)  360docimg_669_ 大汉四川军政府首任都督:蒲殿俊(1911.11.27)  360docimg_670_ 大汉四川军政府首任副都督:朱庆澜(1911.11.27)  360docimg_671_ 四川大汉军政府第二任正副都督尹昌衡(右)、罗纶(左)  360docimg_672_ 尹昌衡率队出征时受到各方欢送的场面  360docimg_673_ 360docimg_674_ 360docimg_675_ 武昌起义后各省独立情况一览表 360docimg_676_ 起义的军舰海琛号  360docimg_677_ 起义的军舰海筹号  360docimg_678_ 起义的军舰海容号  360docimg_679_ 珍贵老钞票  360docimg_680_ 广东钱局改粤省军政府5元 360docimg_681_ 广东钱局改粤省军政府5毫  360docimg_682_ 广东钱局改粤省军政府伍元  360docimg_683_ 广东钱局改粤省军政府壹元     按:历史是教科书,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本人平时喜欢浏览和收藏一些老照片,在此,将清末(主要是1911年以前)的部分不系统的、零碎的老照片进行梳理,编辑整理出清末老照片系列图集: 之一,疆土.古迹.地图3篇、之二, 民俗.民风.民生10篇、之三,皇室.国戚.权贵8篇、之四,军备.战争.革命14篇、之五,文教.医疗.传教1篇、之六,工业.交通.通信2篇、之七,刑具.刑罚.酷刑2篇,共40篇2000多幅图片。有心者请鉴赏并勘正。  请点击逐一浏览:  〔1.1〕  〔1.2〕  〔1.3〕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2.1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4.10〕   〔4.11〕   〔4.12〕   〔4.13〕   〔4.14〕   〔5.0〕   〔6.1〕   〔6.2〕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