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有硬块:中国苏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20:15
苏州纪检监察机关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纪实
时间:2010-12-27   编辑:linda   来源:
      

      民本、民生、民富,是党的治国之策,也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

      积极回应群众呼声,主动为民办实事、好事,是纪检监察机关践行“当群众的贴心人”、为党委政府分忧、为经济社会发展尽责的具体体现。苏州市纪检监察机关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上重要位置,想在先、干在前,强监督、善协调,抓重点、求实效,真正做到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求我应、民需我做。“民意是党风政风的‘晴雨表’。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从群众的角度看问题,就能使每项决策充分反映群众愿望,体现群众利益,得到群众拥护。”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蒋宏坤如是说。

      为畅通民声渠道、找准工作抓手,市纪委、监察局先后组织干部集中走访1000余户百姓,与3000多名群众面对面沟通,了解基层呼声;多年来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中聘请党风联络员、特邀监察员150余名,搭建纪检监察机关和社会各层面之间的沟通桥梁;与此同时,建立了三级互动接访中心(室)1900余个,推进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机关干部下访,及时化解基层矛盾。在此基础上,市纪检监察机关会同有关职能部门推出了一系列心系民生的重大举措,解决了一个个“老大难”问题,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普遍认可。

      抓作风促效能

      在解决问题中多办实事好事

      民生脉动最关情。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蒋宏坤在全市作风效能建设推进会上强调,要“更加积极主动、满腔热情地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多做减轻基层负担、促进企业发展之事,多做化解矛盾、解决难题之事,多做顺民意、解民忧、谋民利之事,通过一流的政府服务使我们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市作风效能办在今年7月份组织开展“问题解决月”活动,为企业和群众快办实事、多办好事。凡是企业需求的、群众期盼的问题,都一抓到底,做到难题不解不撒手、实事不办不罢休。全市105家部门单位迅速行动,以“办好实事、破解难题、服务社会、促进发展”为主题,集中力量为民排忧解难。针对群众反映强烈、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倡导“马上就办”理念,公开承诺服务举措,畅通审批“绿色通道”,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现象。开展活动当月就解决问题379个,并在“廉石网”公示第一批62件实事办结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更新、添置61座市级公园和小游园内的卫生设施,让群众的休闲场所更整洁;对22个乡镇(街道)、56个行政村的电力设施进行排查,整改隐患103处;解决一批背街小巷路面积水、排污管道堵塞、居民屋顶漏雨等问题;市行政服务中心推行周六正常上班、周日预约迎候服务……一批批实事、好事在问题解决中涌现。“机关就是服务,公务员就是服务员”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问题解决月”活动已暂告一段落,一大批问题得到陆续解决。市纪检监察机关实行了更严的督导问责,对与企业、群众接触密切或反映问题比较集中的68家单位、90多个服务窗口,进行暗访236次,拍摄视频录像50多个小时,公开曝光突出问题,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对事关全局、难度大、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跟踪督办,确保问题尽早解决。坚持边查、边改、边巩固,把活动中创造的有效经验做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

      持续推动太湖水源地保护

      看好苏州人民的“大水缸”

      水是生命的源泉。

      饮用水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市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不懈为苏州人民看好太湖这口“大水缸”。

      太湖水污染防治牵涉到22个相关部门和县区,影响太湖水质的原因,涉及围网养殖、企业违法排污、渔民生活污染等。面对难题,市纪检监察机关没有回避,“认准的事情,难度再大也要当仁不让去办,困难再多也要竭尽全力去推。 ”近年来,从望亭、光福到七都、庙港,从渔洋山到金墅港,纪检监察干部的足迹遍及太湖、阳澄湖沿湖各区各镇,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状况了然于胸;从环保、水利、渔管等职能部门,到相关企业和沿湖居民,深入一线调研,对主动作为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看好“大水缸”,纪检监察机关要做的就是牵头不包办,到位不越位,不遗余力地督促、支持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履行职责。

      2010年8月底,根据暗访举报,市纪委主要领导顶着烈日酷暑,来到高新区金墅港水源地,现场督查取水口生活污染问题。这是当月市纪检监察机关和有关职能部门的第二次突击检查。调研要到第一线,抓协调竭尽全力,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稳步推进解决难点问题……在这些清晰的思路指引下,地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性被充分发挥出来,一个个难题在各方努力下得到解决。

      太湖围网养殖面积从20.5万亩大幅压缩到4.5万亩;治理污染企业653家,关停企业135家;建立生态隔离带,建设停泊“避风港”,鼓励渔民“上岸定居”……一项项有力的措施,加上严格的监管准入、检查处罚、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犹如为苏州人民的“水缸”加上了“保险盖”。 2010年1月至11月,全市1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与此同时,“饮用水安全工作没有万一”、“水源地保护工作不能放过一丝隐患”这些理念日渐深入人心。

      大力实施空气污染治理

      砍掉汽车“黑尾巴”

      既要青山绿水,也要蓝天白云。

      环保部首次发布的《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2010年度)》指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大中城市空气污染主要来源。据统计,苏州市机动车保有量超200万辆,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影响区域空气质量的“元凶”。

      “说到治理尾气污染,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有‘紧迫’的意识”,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沈文祖在工作调研时蹙着眉说,“如果嫌‘水’不好,群众或许还能喝桶装纯净水;如果这‘气’不好,叫老百姓怎么办?总不能抱着氧气罐子过日子吧。 ”为了让群众呼吸到更干净的空气,市纪检监察机关主动牵头,加强协调,给职能部门“出点子”、“指路子”,大力推动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

      2007年,苏州正式启动环境保护“蓝天工程”。 2008年,对新上牌机动车全面实施国Ⅲ尾气排放标准。 2009年底,市纪检监察机关协调环保、公安、交通等职能部门,在15个工作日内制定治理方案,明确超标排放车辆“禁止发展、限制使用、加速淘汰”的治理方案。市纪委常委会5次专题研究督查方案和推进措施,主要领导亲自率队调研公交车“冒黑烟”问题,现场督查机动车尾气检测、公交车环保化改造、大气和灰霾监测等工作。对重要时间节点,如2010年2月环保合格标志发放,5月实施第一阶段区域限行,12月实施更大范围的第二阶段限行,序时加强监督检查。

      今年以来,我市累计完成近97万辆汽车环保标志发放工作,淘汰超标排放机动车24094辆。环路35平方公里范围内实施“黄标车”限行后,区域内二氧化氮浓度下降22%、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下降53%、一氧化碳浓度下降9%。

      探寻菜价虚高根源

      用制度为市民“菜篮子”减负

      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皆民生。“纪检监察机关虽然不是价格稳控的直接主管部门,但也要从关爱民生的角度出发,找准工作着力点,为减轻群众‘菜篮子’负担做点实事、好事。 ”在这样的认识下,市纪检监察机关积极协调物价、商务、农林、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开展蔬菜价格稳控工作。

      2008年底,组成10个工作组深入市区55家农贸市场全面调研,并对无锡、南京等周边城市农贸市场供应情况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发现,20种主要蔬菜价格批零差价达233.73%,苏州蔬菜价格与周边城市同期同类相比明显虚高。为此,市纪委、监察局及时向市政府专题汇报,提出加强蔬菜流通环节和农贸市场监管等稳价保供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在全省率先出台《市区农贸市场价格管理办法》,推行摊位租金备案、蔬菜价格公示等制度,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哄抬价格等行为,进一步规范了农贸市场秩序。

      今年以来,面对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过快压力,市纪检监察机关督促、协同有关部门在不断完善原有蔬菜价格稳控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价格监管纪律,强化价格调控责任,有力促进了价格调控目标的完成。

      坚持以打促防

      深挖侵害民利的“蛀虫”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对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进行重拳出击,彰显了纪检监察机关的为民本色。

      比如,“看病难、看病贵”是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为维护医药购销市场秩序、破解药价虚高的问题,市纪检监察机关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行风巡查,督促实施卫生系统严禁乱收费、索要“红包”和收受“回扣”的“三条禁令”;组织专门力量对医药购销领域开展全面调研,认真剖析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医疗机构运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督促主管部门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在办案中,市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办案职能,对性质恶劣、情节严重、涉案范围广、影响面大的典型案件,坚决予以查处。

      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中,市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查办案件与专项治理并重,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