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触诊为局限性增厚:人民日报常熟科技镇长团作用不一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8:38:49

依托高校,面向企业,产学研合作架金桥——

(关注·如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①)

本报记者 赵永新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21日   20 版)

  编者按:一方面,研究型大学和应用类研究所的大量专利技术和实验室样品束之高阁;另一方面,数以万计的大中小企业急需科技支撑。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尴尬现实,不仅导致巨大资金投入和研究人员辛劳付出的惊人浪费,也严重阻碍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列为“十二五”时期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就要探索并解决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重障碍:产学研之间的沟通桥梁如何搭建?转化所需的高额资金谁来出?转化过程中的风险如何分担、利益如何共享?科技视野版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如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希望能为上述难题的破解提供借鉴。

  

  渠道不畅、效率不高、难以持久,是产学研合作面临的三大难题。为此,江苏省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率先推出了科技镇长团:从高校中选派年富力强的教授、副教授,到基层乡镇挂职。记者日前到科技镇长团的试点市常熟,进行了实地采访。

  优势互补、牵线搭桥,产学研合作效率明显提高

  “自从来了科技镇长,我们与高校的合作容易多了!”一见面,位于海虞镇的新华化工董事长陶惠平就打开了话匣子,“由于质量不过关,我们生产的一种高分子材料1吨的价格只有16万元,而进口的同类产品能卖到61万元!我们跑了多所高校,也没找到能解决问题的专家,真是干着急、没办法!”

  去年下半年,来海虞镇挂职的华中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赵云斌了解这一情况后,请来了本院的同事刘承美教授,很快找到了症结所在。经过几个月的攻关,产品的有些指标甚至超过进口产品。前不久,新华化工刚签下一个40万吨的大单,陶惠平喜出望外。

  “校企合作的一大障碍,就是沟通不畅。”常熟市科技局局长张燕告诉记者,一方面,企业和高校不知道对方有什么、缺什么,彼此不但不了解,而且缺乏信任感;另一方面,企业老板对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往往说不到点子上,与专家沟通起来非常困难。“科技镇长具有双重身份,既是高校的特派员,又是企业的‘父母官’,还懂技术,经他们牵线搭桥,校企双方很容易走到一起。科技镇长就像双面胶,一下子就把校企双方紧紧粘住了!”

  科技镇长团的首倡者,是江苏省省长助理、科技厅厅长徐南平院士。2008年他在担任苏州市副市长时,就在思考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江苏是科教大省,共有各类高校122所,各类研发机构4000多个,位居全国前列。在经历乡镇企业、招商引资两次经济转型之后,江苏经济正处在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的第三次转型,如何把科教优势与经济先发优势高效、深度结合,是一篇大文章。这年7月,他到常熟市辛庄镇调研时,萌生了科技镇长团的想法,得到各方积极响应。3个月之后,在省委组织部和省科技厅、教育厅等部门的联合推动下,由16所高校派出的第一批17名教学、科研骨干,到常熟的14个经济板块担任党政副职,为期两年。

  “科技镇长团的优势,在于团队整体服务、集成解决问题。”据张燕局长介绍,科技镇长们集体住宿,通过每周例会、集体调研、科技沙龙等活动,形成了团队合力、促进了集成创新。

  “除了联系本校老师为企业服务,我们这些科技镇长不分彼此,交叉服务、团队作战。”在辛庄镇挂职的苏州大学副教授刘南春博士说,为解决常胜铝制品厂焊接工艺落后的问题,他主动联系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帮助企业设计出工装、焊接自动化一体机,使焊接质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用工荒问题。在科技镇长团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据介绍,截至目前,三批科技镇长已在常熟举办集体产学研合作对接会200多场(次),服务企业3000多家,校企达成合作协议500多项,校地横向合作资金超过亿元。

  出点子、搞规划,基层科技服务能力大幅增强

  今年9月,第三批科技镇长挂职期满,扬州大学沈新平教授等6人决定留任一年。“我牵头搞的《尚湖镇罗墩村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园总体规划》(以下简称《罗墩村农业园规划》)今年5月才定稿,我必须扶上马再送一程。”

  在尚湖镇挂职一年间,沈新平如鱼得水。他的得意之作,就是《罗墩村农业园规划》。罗墩村虽然生态环境良好、耕地资源丰富,但因为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是常熟市的贫困村。他深入调研后认为,罗墩村应该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在他的组织参与下,扬州大学为该村量身定制的现代农业前景诱人:在1500亩的农业园内,建设设施蔬菜(果)生产区、优质水稻生产区和生态休闲景观区,力争5年建成。“其中设施蔬菜先行一步,每亩产出六七千元,比原来提高了近10倍!”

  3年多来,科技镇长团根据常熟的产业现状,发挥自己的优势,帮助常熟制定了“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园规划研究”、 “无纺机械产业发展规划研究”等一批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与解决单个的技术难题相比,这些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对常熟经济的转型升级意义更为深远。

  “由于事多人少,我们每天都忙得团团转,疲于应付日常事务。”据张燕局长介绍,市科技局只有近二十号人,很难对全市万余家民企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每个乡镇大小企业都多达上千家,企业的科技管理仅靠一名镇科技助理承担,难以真正发挥更大的作用。

  科技镇长团则发挥政策解读力强、技术信息面广等优势,帮助企业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抵扣、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等含金量很高的政策,使他们用好用活相关政策、吃饱吃足各项优惠,开足马力搞创新。他们还帮助常熟建立了玻璃模具、氟化工、光伏、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速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在科技镇长团的帮助下,我们的科技服务政策更加优化、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创新手段更加多样,企业的创新水平和效益质量明显提高。” 辛庄镇党委书记陆继军说,2008年该镇每度电的产出只有十几元,今年则增长到41元;工业产值2008年不到90亿元,今年有望达到220亿元。

  引人才、建载体,为校企合作留下“铁打的营盘”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关键。挂职结束后,科技镇长团能为常熟留下什么?张燕局长与常熟市第一批科技镇长团团长李世收的答案不谋而合:单个的技术、成果固然不可或缺,但常熟更需要的是与高校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的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而这种机制必须通过创新载体来实现。

  经过反复调研,李世收提出在常熟建立开放式大学科技园的设想,得到常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过通力合作,全国县(市)首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于2010年11月落户常熟,填补了该市重大创新创业载体的空白。该科技园依托常熟市政府和十七家高校,采用“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高校支撑”的发展模式,目前已吸引130家创新型企业入驻,注册资本近20亿元,开发62个新产品,其中33个新产品走向市场,成为常熟的技术创新辐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

  围绕常熟重点培育的五大新兴产业和五大传统产业,通过科技镇长团这一纽带,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等17家校地合作创新载体落户常熟。作为高校在常熟设立的分支机构,产业研究院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运行,既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带动了常熟产业的转型升级。

  围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核心,科技镇长团帮助企业建立了“两站一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生实践基地等科技创新载体189个。

  至此,常熟的创新载体建设呈现出点面结合、均衡发展的良好格局。“科技镇长团虽然是‘流水的兵’,却为我们留下了‘铁打的营盘’!”张燕的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据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赵永贤介绍,第四批科技镇长团覆盖地区扩展至江阴、江都等34个县市,依托高校从江苏本省延伸到全国,服务领域从工业扩大到农业,成为推动江苏省科技管理重心下移、产学研高效合作、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