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初级会计报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得( 7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9:24:20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得( 7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经文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一如前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同理亦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我们常说「触景生情」,但是不同的人对同样的情景〈事件〉,却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受如摩诃自性般无有边际,这是第一重的「受不异空」。如华严经卷27十回向品第25之5,宝髻王菩萨「于诸法中意善开解,不取于苦。了知苦受无相无生,诸受互起无有常住」从这段中知道「受无自性」。

 

    第二重受不异空,是说明我们对某些人事物为什么有如此的感受?是因我们有某种生命的特性。我们的真正生命被哪一种「垢」染着,我们就有哪一种倾向的感受。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以成败论英雄为价值观念的人,当他外面不很成功的时候,他的感受就下沉;当他外面很有成就的时候,他的感受就显得意气风发。所以他的感受是反映他的本性是被什么东西遮住了。他反应出来这个受想行识亦是他的自性特质的反应。这是第二重的受不异空。

 

    当我们去观照的时候,我们是从「有为法」去观照的,可是刚开始的时候,不像菩萨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菩萨是把它看成「如梦幻泡影」。可是我们却以为它是真有,就依着那「有为法」的变化,而心情就随之起伏,你的色〈即:外相、气色、行为、动作、言语…〉就钝了。感受高兴的时候,外相就很好,所以就落在「某人气色如何?」的层次,而常以外相来论人。这可不可以?这是可以的。因为,起初的观,就是观这个外相。

 

    然后慢慢的他会发觉他的察觉能力越来越强,他可能有一天突然自己发现,或从善知识多听一些佛法,晓得这些条件不会永远恒久存在,所以他就有「如梦幻泡影」观念的建立。他慢慢就解开了…解开了,慢慢的能够去进一步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看本来认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现在以不一样的层次在观,继续观下去。

 

    「心经」在这里讲:一直继续观下去,一直继续观下去…,他从受想行识一直观下去。从有形开始观,一直观到无形。里面的感受也去观啊!你的回忆也去观啊!你的动机、念头起来,也去观啊!你的观念,就是累世以来的习性所形成的那种意识判断价值体系,你也去观啊!一直观,一直观…这个时间一定很久,不会马上成功,一直观,一直观…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观「受想行识」,亦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