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双方的关系有哪些:第30军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33:25
  • 时政经济
  • 社会万象
  • 军事动态
  • 历史精粹
  • 大话赤友
  • 赤友自拍
  • 涂鸦美景
  • 流行影音
  • 快乐生活
  • 智力殿堂

字体: 小 中 大  

解放军第30军组织沿革简介(1946——1950)

daxiong2000 发表于: 2007-4-09 00:21 来源: 赤诚网---位卑未敢忘忧国!

作者:真正的kk 发表时间: 2007/01/20 19:29

解放军第30军组织沿革简介(1946——1950)

一、华中军区第5、6军分区历史追溯
二、赵云祥部起义改编为华中解放第4军
三、年轻骁勇的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
四、新10旅打出老威风、新作风
五、华东大整编,12纵队诞生
六、坚持苏北斗争,愈战愈强
七、34旅打回淮南
八、华中6分区独立旅和12纵队36旅组成
九、淮海逐鹿
十、三野30军成立
十一、浴血西梁山,扬威大上海
十二、无限光荣
十三、30军历任主官首长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军,是由新四军华中军区第5、6军分区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一支主力野战部队,是名副其实的苏北人民子弟兵。该军无红军部队为基础,也无新四军主力团队做骨干,但能听指挥,肯吃苦,善于运动奔袭,不畏强敌,敢于亮剑,打了不少硬仗、恶仗。该部长期与29军前身部队并肩作战,坚持苏北斗争,为苏北地区的解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该军及其前身部队建制存在时间虽然不到四年,但其所创下的英雄业绩将彪炳史册,光照千秋。30军番号撤消后,部队分散极为广泛,称之为枝繁叶茂亦毫不为过,在陆、海、空军都有余脉延续,并创造了我军军史上的两个第一。

一、华中军区第5、6军分区历史追溯
1941年3月,根据中央军委1940年12月29日批复,淮海军区在江苏沐阳成立,归新四军第3师建制,司令员覃健,政治委员金明,辖泗阳独立团和淮河、沐河、沐阳、沂河、东海、涟水、淮阴等县大队及邳睢铜边第3大队。1941年9月,新四军第4师10旅和新四军第3师9旅互换建制,称新四军第3师第10旅,10月该旅兼淮海军区。1942年11月,主力地方化,第10旅下属各团与地方武装合编为4个支队,每个支队3个小团。


1941年9月13日,根据中央军委1940年12月29日批复,以1941年6月9日成立的原八路军盐阜办事处为基础组建盐阜军区,归新四军第3师建制,司令员洪学智,政治委员刘彬。至1942年6月下辖阜宁、盐城、涟东、滨海、建阳、射阳、阜东、盐东等八个县的地方武装。

1943年1月,苏北军区正式在阜宁张集成立,由新四军第3师兼,原盐阜军区改称盐阜军分区,仍由第8旅兼,辖第22、23、24团及。原淮海军区改称淮海军分区,仍由第10旅兼,下辖第1、2、3、4支队。

1945年8月,新四军第3师免兼苏北军区,并撤消苏北军区番号。同时第8旅免兼盐阜军分区,第10旅免兼淮海军分区,两旅建制分别独立,分别从军分区机关和直属队抽调60%的人员组成旅部,剩下人员组建新的盐阜军分区机关和淮海军分区机关。盐阜军分区司令员谢祥军,政治委员曹荻秋。淮海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吴信泉,10月,由覃健接任司令员,万众一接任政治委员。新四军3师8旅24团团长兼政治委员谢振华这时也调升为该分区副政治委员。

1945年9月,8旅率淮安、阜宁、阜东、射阳4个县独立团随新四军3师北上,以后这4个团发展为:淮安独立团改为新四军第3师直属特务第2团,阜宁独立团与阜东独立团合编为新四军第3师直属特务第3团,射阳县独立团改为第8旅新23团。另调4个县独立团为盐阜军分区基干武装,这4个团即是以后组建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的基础。

独立1团——原涟东县独立团,该团于1944年6月,由涟东县总队改称。
独立2团——原滨海县独立团,该团于1944年12月,由滨海县总队改称。
独立3团——原盐城县独立团,该团于1944年8月,由盐城县总队改称。
独立4团——原建阳县独立团,该团于1944年6月,由建阳县总队改称。


1945年11月,盐阜军分区改称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简称华中5分区),司令员谢祥军,政治委员曹荻秋;淮海军分区改称华中军区第6军分区(简称华中6分区),司令员覃健,政治委员万众一。两军分区由新四军华中军区直接领导。

华中5、6两分区的地方武装深受新四军第3师的影响,诸多独立团里几乎都有3师留下的骨干。3师北上时,考虑到以后苏北地区军事斗争的需要,只带走4个旅15个团共3.5万人,给苏北也留下同样数量的部队及相应的武器。这些部队后来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解放军30军的前身部队就是由新四军3师带起来的,有着极为亲密的血缘关系。老3师在苏北5年,给苏北人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良好印象,以后5、6分区的地方武装在战斗中取得胜利,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他们为“新3师”。

二、赵云祥部起义改编为华中解放第4军
1945年11月11日,国民党军新编第2路军第1军军长赵云祥、该军第40师师长戴心宽,率该部1万余人在江苏盐城起义。这是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国民党收编的伪军中最早投向人民的部队之一,是继10月30日国民党军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8军军长高树勋率部1万余人起义之后又一较大规模和影响的起义。该部起义后改编为华中军区解放第4军,是30军前身——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组建时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前后,国民党军队企图独吞抗战胜利果实,垄断对日伪军的受降权。我延安18集团军总部、新四军军部对日伪军发出通牒,凡被我军包围之部,必须向我军投降,否则将予以坚决消灭。此时,盘踞在华中盐阜、淮海区的日伪军,在我军民的打击下,只占据盐城、东台、淮阴、淮安等重要城镇。他们凭借坚固工事,等候国民党的收编,拒绝投降。我新四军三师和地方武装,根据延安总部和军部命令,向敢于顽抗之敌发起猛烈进攻,先后攻克淮阴、淮安,收复东台,使盐城之敌完全处于我军的强大包围之中。

驻守盐城的是原伪第2方面军孙良诚之第4军赵云祥部,约1万余人,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赵云祥是西北军旧部,曾担任29军独立第39旅教导队队长,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赵带该队及39旅手枪队(队副潘子明)和部分散兵撤退到保定,被改编为29军特务第2团,由赵云祥任团长。后该团撤至河北南部威县,将交河县保安队(队长戴心宽)改编为第四营。10月,河北省政府任命赵云祥为河北先遣第一游击支队司令,归河北省保安司令高树勋指挥,正式脱离了第29军。11月,赵云祥将原有4个营改编为两个团,第1团团长潘子明,第2团团长戴心宽,支队发展到3000余人。在冀南各县的游击部队中以赵云祥部人数最多,军官大都是原29军旧部,部队也按正规军编制。1939年春季,重庆政府任命孙良诚为冀察战区游击总指挥。赵云祥是孙良诚的旧部下,孙将河北省第一游击支队扩充为冀察战区游击第3纵队,任赵云祥为纵队司令。原来的两个团扩充为两个旅,第1旅旅长潘子明,第2旅旅长戴心宽。又将景县游击队胡镜波编成特务团,由赵群祥任团长。1940年12月间,孙良诚、石友三、高树勋、赵云祥四部分军队全部向鲁西转移,赵云祥到达曹县西部,改为陆军暂编第30师,下属各部编制不动。该部初到冀南时,曾与我八路军保持过统战关系,但以后长期与我党我军为敌,隔阂较深。

1942年3月,赵云祥受汉奸策动,在曹县通电叛蒋投汪。4月,赵的老长官孙良诚亦被拉下水。10月,孙良诚被任命为伪和平救国军第2方面军总司令兼河南开封绥靖公署主任,下辖第4军、5军和直属第38师。第4军军长赵云祥,辖两个师,第39师师长潘子明,第40师师长戴心宽,另有一个特务团。1944年底,伪第2方面军移防江苏扬州,第4军驻盐城地区。抗战胜利前夕,第4军收缩驻防,军部、40师全部(154、155、156团)、军特务团、教导总队和39师152团共7000余人位于盐城,第39师率151、153团3000余人驻盐城南部的伍佑。抗战胜利后,该部被国民党收编为陆军新编第2路军第1军,赵云祥为中将军长并保持原建制。
  
新四军三师进军东北后,根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成立了以苏中军区司令员管文蔚、盐阜军分区司令员谢祥军、苏中第四军分区政委吉洛(姬鹏飞)为首的盐城战役指挥部,调集苏中军区、苏北军区盐阜军分区主力和地方武装共两万余人,发起解放盐城的战役。


10月30日,新四军苏中军区部队首先对伍佑的敌主力第39师潘子明部发起攻击。伍佑地堡密布,火力很猛,守军凭坚顽抗,激战竟日,强攻未能得手。我军改强攻为诱敌出围,伪造了赵云祥令其突围北上的手令。31日晚,守敌弃据点向盐城突围,遭到我三个旅的伏击,敌被分割包围。战至11月1日凌晨,毙伤200余人,生俘敌39师师长潘子明以下1800余人。伍佑被攻克后,我军乘胜前进,直抵盐城城下。各部迅速攻击,肃清盐城外围大小15个据点,再歼敌近千人。

我军兵临城下,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以争取赵云祥率部反正。为了分化瓦解敌军,早在8月下旬,我盐阜地委专门成立了以薛尚实为书记的“对伪四军工作委员会”,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宣传抗日战争形势和我党我军的政策,争取伪军官兵反正立功。同时加强与打入敌内部的敌工人员联系,及时掌握伪第4军的动态、作战部署、通讯等重要情报。9月6日,新四军3师师长黄克诚特致函赵云祥,劝其“认清形势,率部携械归来”。而赵仍对国民党抱有幻想,继续加紧修筑城防工事,企图固守,等待形势转变。当我军发起对盐城外围据点攻击时,赵的幻想彻底破灭。此时,我打入其内部的地下党,首先争取了赵部第40师师长戴心宽,通过戴来争取赵云祥的转变。盐城外围守军被歼后,赵见固守无望,才同意戴心宽派代表和我围城部队联系。11月7日,双方代表草拟了谈判条件。9日,赵云祥派戴心宽与我军指挥部吉洛、谢祥军进一步商谈,并达成了协议,包括有赵部宣布反蒋起义;起义部队保持一个军的番号;起义部队与新四军同等待遇等条款。10日,赵云祥出城同管文蔚、谢祥军等会见,双方在协议上正式签字。11月11日,赵云祥、戴心宽在部队营以上军官会议上宣布反蒋起义,并由赵、戴联名签发反蒋起义通电,盐城终于和平解放,苏北、苏中两个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赵部起义后,于11月16日开赴东坎(现滨海县城)整训,改编为华中军区解放第4军,计划编两个师6个团。经过进一步整编,复员清退3000多人,尚有6000多人,编为3个加强团及部分直属营连。

军长:赵云祥、戴心宽(因赵云祥去高邮劝说孙良诚起义未归,由戴心宽任代理军长)
政治委员:吉洛
副军长:戴心宽
政治部主任:薛尚实
第11师——由原40师改编,师长戴心宽(兼),政治部主任刘彦德,下辖第31团、32团。
第12师——由原39师改编,师长彭干清,政治部主任谭少卿,下辖第34团。


三、年轻骁勇的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
1946年3月,国民党破坏停战协定,不断向华中解放区蚕食进攻,准备发动全面内战。为了迎击国民党军可能对苏中地区的大举进攻,中共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决定,对作战部队进行扩编。其中将第5军分区所辖独立第1、2、3、4团与华中解放第4军合并,组建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5月8日,纵队正式成立,下辖6个团,共9700余人。纵队机关暂由第5军分区机关兼。


司令员:谢祥军(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
政治委员:刘培善(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副司令员:常玉清(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副司令员)
参谋长:吴肃(新四军苏浙公学教育长)
政治部主任:孙克骥(华中军区政治部宣传教育部部长)
副参谋长:李元
供给部部长:刘凯夫
卫生部部长:郭光华


第82团——原华中5分区独立第1团
第84团——原华中5分区独立第2团
第86团——原华中5分区独立第3团与独立第4团合编
第87团——原华中解放第4军第11师31团
第88团——原华中解放第4军第11师32团
第89团——原华中解放第4军第12师34团


1946年6月2日,中共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决定,为适应战争需要,便于作战指挥,重建淮北、苏北军区。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兼苏北军区,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辖第5、6军分区。此时,10纵正式上升为军级建制。

10纵直辖的6个步兵团此时也变动很大,第88团撤消,部队分编到87团和89团,这两个团赴海安与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以后的华野11纵,三野29军)的57团、5团互换建制。87团、89团调入7纵,改称第57团、61团。7纵的57团、5团则调归10纵,编为新87、新89团。1946年8月,第7纵队撤消了第57团、61团建制,战斗人员充实第55、59、63团,即从10纵调出的两个团(基本为原华中解放第4军部队)归于湮没。这时,第10纵队下辖5个团,分别为:第82、84、86、新87、新89团。

1946年8月,第10纵队参加了苏中战役。23日,由扬州北犯的国民党军整编第25师猛攻淮阴的南大门——邵伯,以配合淮北方向国民党军进攻淮阴、淮安。刚组建的第10纵队就迎来了一场恶战,该纵奉命南下,和华中第2军分区部队一起,于邵伯、丁沟、乔墅地区依托阵地顽强抗击国民党军整编第25师主力的进攻。10纵广大指战员与敌多次进行反击战和白刃战,激烈争夺3昼夜后,仅乔墅被敌占领,邵伯主阵地岿然不动。26日,华中野战军在如黄路歼灭敌99旅,严重威胁国民党军侧背,整25师被迫撤回扬州、仙女庙地区,我军遂取得保卫战的胜利。这次战斗,我军兵力不多,多系地方武装升级,却发扬新四军老部队的战斗传统,敢打敢拼,阻击了敌两个旅的连番进攻,守住了阵地,毙伤敌2000余人,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华中战场阵地防御战的模范战例。

1946年9月下旬,华中野战军命令,以第10纵队第84、87、89团为基础,组建第10纵队第30旅,旅长常玉清(由第10纵队副司令员兼),政委李世焱 。当时命令下达后,因形势紧张,只有番号而无机关,3个团仍由第10纵队直接指挥。同时将第82团拆散,各营调归华中5分区。另将第86团改为盐城警卫团,归还第5军分区建制,5分区政治委员曹荻秋任第10纵队副政治委员。

1946年10月19日至11月1日,华中野战军主力28个团在废黄河两岸地区组织了大规模的涟水保卫战。10纵队的84、87、89团参加了战斗,其主要任务是阻击敌人从两淮进攻,保卫涟水,稳定战局,掩护华中党政军机关向山东转移。司令员谢祥军与政委刘培善率10纵广大指战员道道阻击,层层设障,予敌以重大杀伤和打击,胜利完成阻击任务,有力地配合了整个战役。该纵坚守东门至顺安集一线,敌人始终无法从这个阵地上突过河北。10月22日,敌人从涟水城南门强渡过河,攻占南门大堤阵地。11纵(即新四军第5旅)阵地告急,10纵迅速增援,配合11纵击退敌人的猛攻,并在夜晚组织反击,将楔入防御阵地的敌57旅171团一部逐出。24日早晨,谢祥军在前沿阵地察看敌情时,不幸被敌人流弹击中腹部,在送往后方医院途中光荣牺牲,时年32岁。涟水战役我军顽强固守,迫使敌主力王牌整编74师和28师回撤两淮。此战虽歼灭国民党军8000余人,但自己也伤亡6000余人,年轻的第10纵队在这次战役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随后,华中野战军主力北移山东,第10纵队留苏北敌后坚持斗争。

1946年11月14日,中共华中分局决定,将从淮南撤至苏北淮阴地区的华中野战军第2师第6旅(兼第5军分区)调归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建制。原旅长陈庆先接任第10纵队司令员,该旅旅长廖成美,政治委员万金培,下辖第16、18团。

6旅前身部队长期战斗在淮南路西地区,是地地道道的淮南人民子弟兵。1945年1月,新四军第2师兼淮南军区根据新四军1944年12月决定,以淮南津浦路西军分区第18团为基础重建新四军第6旅,接替第5旅兼津浦路西军分区。1945年10月,新四军第2师师部(兼淮南军区)率第4、5旅北上山东,后与新四军第4师9旅合编为新四军第2纵队,以后发展为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解放军第21军。老2师北上时留下机关一部和第6旅及其他部队重组淮南军区,1946年7月上旬淮南军区兼华中野战军第2师(即新四军新2师)。1946年7月下旬,淮南军区兼新2师因局势恶化撤出淮南,第6旅与苏北军区第5军分区合并,旅部兼第5军分区机关。这个旅在政治上坚决服从党的需要,既善于游击战,也善于配合兄弟部队完成作战任务,长期坚持淮南津浦路西根据地斗争。这次撤到苏北,一刻也没有忘记要打回淮南。

第6旅16团——该团前身要追溯到1945年6月新四军2师6旅重建第17团,当时,6旅从18团抽出第2、3两个营,加上滁全县地方武装一部合编为第17团。1946年2月,6旅进行整编,保留第18团,将17团划为地方部队,组成定合、定凤怀、凤定嘉、滁全四个县支队。1946年5月,因形势恶化,6旅从路西向路东撤退,6旅以巢合独立团第1营、定凤怀支队第2营及定合支队一个营组成第16团。1946年11月随旅编入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

第6旅18团——前身是1938年9月由我党发展的皖中地方武装组建的新四军第4支队第2游击纵队第1大队,1938年11月,新四军第4支队第2游击纵队第1大队改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第1大队。1939年8月,江北游击纵队第1大队改称第2大队。1940年3月,江北游击纵队第2大队改称江北游击纵队第8团(亦称新8团)。1940年6月新8团调归新四军第4支队,1940年9月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又调回江北游击纵队编为第3团,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2师6旅18团,1942年1月调归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1943年2月,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改为淮南路西军分区,由第6旅兼,18团重回6旅。1943年9月6旅撤消,18团归新四军5旅兼路西军分区建制。1945年1月,以该团为基础重建6旅,18团归其建制。1945年6月,该团第2、3营抽出组建第17团,另补进旅部侦察队、定远、定凤怀、凤定嘉等县总队各一部恢复第2、3营。1946年11月随旅编入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该团建团早,成长快,经受锻炼多,有战斗经验的老兵多,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强于10纵其他各团,为10纵第一主力团队。

四、新10旅打出老威风、新作风
1946年8月,中共华中分局决定,为扩大地方武装,以苏北军区第6军分区所辖第1、2、3团为基础,组建新编第10旅,旅部兼第6军分区机关,归苏北军区建制。旅长覃健(6分区司令员),政治委员谢振华(6分区副政治委员)。


第28团——第6军分区第1团改称,该团于1945年9月,以淮阴、涟水县警卫团为基础编成。
第29团——第6军分区第2团改称,该团于1945年9月,以灌云县警卫团为基础编成。
第30团——第6军分区第3团改称,该团于1945年9月,以宿北、东海县警卫团为基础编成。这个团在1945年11月归新四军军部直接指挥,担负陇海铁路守护任务。1946年7月,编入陇海支队(即赵汇川支队)。8月,该支队撤消番号,3团归建华中6分区。


新10旅的番号意在纪念长期在淮海平原坚持抗战的新四军老10旅,该旅的几个团都有新四军老10旅留下的骨干,也是谢振华一手创建起来的,部队非常具有谢振华个人的智勇兼备的风格,敢打善拼,有勇有谋,在胡围集、蛤蟆山、万匹攻坚、盐城、益林阻击、抢占徐州、攻取夏庄、上海等战役战斗中成长迅速,在恶战中尽显英雄本色,打出了老10旅的威风,创造了自己的作风,成为第12纵队、30军的主力。尤其是10旅28团,表现突出,在1947年8月的盐城战役中,率先突破城防,被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兼苏北军区授予“叶挺部队”(当时为35旅103团)的光荣称号。上海战役中,该团跃进迅猛,所向披靡,连克奉贤、南汇,成为30军进军浦东的先锋团。

五、华东大整编,12纵队诞生
1947年2月,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奉命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仍兼苏北军区。纵队司令员陈庆先,政治委员曹荻秋,副司令员常玉清、覃健,副政治委员谢振华,参谋长姚运良,政治部主任孙克骥,副参谋长李元,政治部副主任张力雄,卫生部副部长翟盛 。下辖第34旅、35旅、36旅和第5 、6 、11军分区。


第34旅——由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第6旅改称,旅长廖成美,政治委员万金培、李世焱(后)。该旅兼苏北军区第5军分区,1947年9月免兼军分区。
第100团—— 由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第6旅16团改称。
第101团—— 由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第30旅84团转隶改称。
第102团—— 由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第6旅18团改称。


第35旅——由苏北军区新编第10旅改称,旅长汪乃贵,政治委员谢振华(兼)、王直(后)。初始命令该旅兼苏北军区第6军分区。12纵为保持机动作战力量,于7月将35旅机关从第6分区机关中分出,成为12纵直接指挥的一个拳头。
第103团——由苏北军区新编第10旅第28团改称。
第104团——由苏北军区新编第10旅第29团改称。
第105团——由苏北军区新编第10旅第30团改称。


第36旅——由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第30旅改称,旅长温逢山,政治委员李世焱。该旅兼苏北军区第11军分区。11分区在1947年2月由5分区通榆路东划出的射阳、阜东、盐东、滨海四个县组成,辖独立团和四个县的地方武装。原30旅下属的84团首先调归第34旅改为第101团。3月,第87、89团又调归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建制,这两个团即是1946年5月调给华中野战军10纵的华中野战军7纵之原57团和5团,是11纵的老部队。到5月,12纵队36旅已无自己的建制团队,只保留番号。1947年9月,第36旅番号撤消,第11军分区又合并于第5军分区。

从12纵队的组成上看,不仅在领导层,而且在下属部队,都可体现是苏北和淮南的结合,但这种结合并未长久地凝聚在一起。后来形势发展需要,淮南的干部和部队先后调出,12纵最终还是清一色的苏北子弟兵。34旅志在打回淮南,36旅只剩空番号,因此,土生土长、深受新四军三师战斗作风影响的35旅此时毫无疑问地成为12纵的主力旅,也是最早与军分区脱钩的机动野战旅。12纵队成立以后诸多大仗恶仗中,35旅都发挥了中坚骨干的作用。

1947年5月,12纵队以原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特务营和第82团一个营及第5专署警卫营合编组成了第12纵队特务团。同月,12纵队35旅105团调归华中6分区,拆散补入6分区第1、2、3支队。不久,以该分区特务营和6专署警卫营为基础组成6分区警卫团。10月,从第1、2、3支队中各抽出一个连组成一个营编入分区警卫团,该团改番号为第105团,归还第35旅建制。截至此时,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不连地方武装)下辖2个旅(34、35旅)7个团(100、101、102、103、104、新105、特务团)。

六、坚持苏北斗争,愈战愈强
(1)12纵队兼苏北军区(1947年2月——1947年11月)
1947年4月,参加淮沭及李堡战役,配合兄弟部队攻占淮阴、沐阳公路间之钱集、胡集、汤涧等重要据点,打破了国民党军对淮沐公路的封锁。8月上旬,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和第11纵队联手举行著名的盐城战役,攻克盐城、阜宁、伍佑等城镇,全歼守敌7200多人。该战役使苏中、苏北两地区连成一片,策应了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的行动及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在山东的作战。 11月至12月,12纵队与兄弟部队一起参加李堡战役,攻克如皋以东李堡、栟茶、角斜等据点,歼国民党军8000余人。12 月下旬,在盐南战役中,协同兄弟部队于伍佑一带取得歼国民党军7000 余人的胜利。


(2)隶属华中指挥部(1947年11月——1948年3月)
1947年9月12日,为了加强和统一对华中地区的领导,中共华东中央局决定撤消苏北、苏中两个区党委和军区,组建中共华中工作委员会(即华中工委),作为华东局的派出机构。同时组建的还有华中行政办事处和华中指挥部,以领导苏中、苏北的坚持斗争和淮南、淮北的恢复工作。第12纵队免兼苏北军区。


11月10日,华中指挥部在射阳县合德镇正式成立。华中指挥部作为华中最高军事机关,由管文蔚任指挥,陈丕显兼政委,陈庆先任副指挥,姬鹏飞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下辖华东野战军第11、第12纵队和第1、2、5、6、9军分区、淮北支队、淮南支队及海防纵队。

10月25日,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第35旅1个团一举攻克淮阴五里庄、丁集据点,全歼守敌还乡团约2000人,缴机枪14挺,小炮1门及其他军需品。自此,北京沭阳十字桥、南靠淮阴王营,淮沭线两侧120余里地区皆为解放军控制,基本上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华中第6分区的分割局面。

12月1日,华东野战军第11、12纵队南下苏中,会同地方武装,进至华中第1、第9分区沿江地区,发起冬季攻势。11纵队首先攻占丁所,继而集中主力攻占李堡,全歼守敌。同时第12纵队攻克栟茶等据点,12月15日,共拔除敌据点73处,歼敌8000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苏中沿江地区的残酷清剿,打乱了这一地区的防御体系。

12月24日,国民党军为巩固其在苏中地区的防御体系,纠集7个团约1.3万兵力,对如皋、东台地区进行报复性大“扫荡”,随后又以五个团兵力组成追剿纵队北犯盐城以南地区。华野第11纵队、第12纵队诱敌深入,26日,当敌追剿纵队进至设伏地段时,第12纵队一部予以迎头痛击,第11纵队一部及时断其退路,埋伏在路东的主力部队迅速出击,对敌实施分割围歼。激战四昼夜,歼敌整编4师90旅旅部和113旅旅部及所率的三个团共7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残敌被迫退守东台。

(3)隶属苏北兵团(1948年3月——1949年2月)
1948年3月14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由山东诸城南下华中,抵达阜宁羊寨地区,与华东野战军第11、12纵队会合,组成华东野战军第4兵团,即苏北兵团,担负苏北战场的作战任务。韦国清为兵团司令员,陈丕显、姬鹏飞为正副政委。同时撤销华中指挥部番号,该指挥部机关改为第4兵团兵团部,并成立新的苏北军区,管文蔚为司令员,陈丕显为政委,下辖第1、2、5、6、9军分区,统一领导长江以北地区地方武装。这时12纵队首长调整,谢振华任司令员,李干辉任政治委员,谢云晖任政治部主任。


3月16日,苏北兵团第2、第12纵队发起益林战役。12纵队担任阻援任务,保障兄弟部队攻克阜宁西南之益林镇,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51师第113旅及援军一部共7000余人,有力地策应了山东和中原战场作战。20日,中共华东局致电庆贺益林收复。6月下旬起,参加涟水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克海州外围之房山、阿湖、城头等据点,又乘胜南进,解放涟水、泗阳、宿迁等城镇。

七、34旅打回淮南
淮南解放区位于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津浦铁路两侧,与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隔江而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重兵压境,新四军淮南军区兼新2师英勇抗击,并数度反击,歼敌一部,但始终未能阻止敌军进攻,战局急剧恶化。1946年7月下旬,淮南军区兼新2师向苏北淮宝地区转移,撤出了淮南解放区。11月,淮南军区兼新2师番号撤消,部队分别编入华中野战军第1、7师和第10纵队。


对于恢复淮南解放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中共中央和华东局、华中分局都很重视。1946年12月,华中分局指定黄岩、李世农、陈庆先为委员组成中共淮南工委。1947年1月,6旅政治部主任杨效椿在苏北奉命率一个营兵力进入淮(阴)宝(应)地区,为恢复淮南建立前进阵地。4月,华东局决定,组建以李世农为书记的淮南工委和杨效椿为司令、李世农为政委的淮南第一支队。随后,张百锷、徐速之率淮南第二支队从鲁南南下,于4月到达淮宝地区,李世农、魏然率领一部分武装和干部,从山东辗转南下,7月进入淮宝地区。三支南下部队在淮宝会合后,在吕良桥正式成立中共淮南工委和淮南支队,领导和恢复淮南解放区的斗争。

1947年11月30日,34旅政委李世焱率100团和部分地方干部进入淮宝地区。根据纵队党委决定,成立了淮南前敌委员会,李世焱为书记,李世农、杨效椿等为委员,统一领导淮南敌后军事斗争,连续取得银集、永丰、龙岗等战斗的胜利。

12月,淮南支队和34旅100团渡过三河,在巩固高宝地区后,插入天长地区,并收复了盱眙、凤阳、嘉山3县边区,建立了天长、盱嘉、凤阳和高宝等4县政权及1个办事处,并开展了惩奸复仇、平分土地运动。

1948年2月24日,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司令陈庆先率第34旅旅部及101、102团进入淮宝地区,根据华中工委决定恢复成立中共淮南区党委、淮南军区。区党委书记曹荻秋,副书记李世农;淮南军区司令陈庆先,政治部主任杨光池。月底,部队渡三河进入淮南,与第100团和淮南支队会合。至此,第34旅正式脱离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建制,改番号为淮南军区第34旅。该旅士气高涨,首先攻克了天长县铜城,歼敌500余人,并乘胜扫荡古城、竹镇、老子山一带国民党地方武装,歼其1000余人。3月中旬,国民党先后调集13个团兵力对淮南发起百日“清剿”。34旅在淮南支队配合下,转战津浦路西地区,攻克占岗等敌据点,随后又进入盱凤嘉地区开展反“清剿”斗争。5月初,该旅转移至淮北路东地区休整。

为统一领导淮南、淮北的军事斗争,1948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决定,淮南、淮北军区合并成立两淮军区。5月29日,华东军区决定,两淮军区改称江淮军区,淮南军区第34旅改称江淮军区第34旅,仍是军区第一主力。该旅在1949年2月整编为第三野战军34军102师。

八、华中6分区独立旅和12纵队36旅组成
1、组建华中6分区独立旅
1947年10月16日,华中工委电示各分区,要求大量发展地方武装,充实现有主力,迅速建立3个独立旅,成立新兵团,决定第2、5、6分区分别成立独立旅,旅部由军分区机关兼,归军分区建制。


1948年1月,华中指挥部第6军分区独立旅(即30军88师的前身)开始组建,该旅基础是在1945年11月由6分区东海警卫团一部组建的分区第4团。1946年9月,4团分编为三个支队,称6分区第1、2、3支队。初期每个支队只有一个营。10月,分区又从9个县大队各抽调一个连组成3个营,划归各支队。1947年5月,华东12纵35旅105团拆散补入华中6分区,其3个营也分别编入这3个支队。独立旅旅长、政委由6分区司令员张克辛、政委吴觉兼任。

独立旅1团——1948年1月由华中6分区第1支队改称。
独立旅2团——1948年1月由华中6分区第2支队改称。
独立旅3团——1948年1月由华中6分区第3支队改称。


2、恢复12纵队36旅
1948年3月,华中指挥部撤销,苏北军区再次成立,华中第1、2、5、6、9军分区改称苏北军区第1、2、5、6、9军分区。华中6分区独立旅也改称苏北军区第6军分区独立旅。而5分区独立旅尚未彻底完成组建,即在1948年7月与5分区脱离,在宿迁上升为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新36旅。新36旅旅部由5分区机关抽调人员组成。旅长温逢山 ,政治委员李世焱。 该旅下辖两个团:


第36旅106团——该团前身是华东野战军12纵队特务团,1948年5月改番号为第106团,为恢复第36旅做准备,由纵队直接指挥。7月,在36旅旅部成立后,正式划归该旅建制。
第36旅107团——该团即是华中6分区独立旅第3团。3团在1948年5月脱离华中6分区独立旅建制,编入华东野战军12纵队,改改番号为第107团,为恢复第36旅做准备,由纵队直接指挥。7月,在36旅旅部成立后,正式划归该旅建制。


至1948年7月,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下辖两个旅六个团:第35旅(103、104、105团)、第36旅(106、107团)。

3、其后变化
苏北6分区独立旅在第3团调出后,6分区于1948年10月底将分区教导团编入独立旅,改称第3团。教导团成立时间很近,在1948年9月,6分区从沐阳、灌云、宿迁三个县团中各抽出两个连,从泗沐、淮阴、东海、涟水四个县团各抽出一个连,共10个连组建了教导团。整编较为仓促,部队士气很高,但战斗力较弱。


1948年12月16日,华东军区电令,苏北军区第6军分区独立旅脱离6分区,划归华东野战军12纵队建制,改称第12纵队第34旅,所辖第1、2、3团(新3团)依次改称第100、101、102团,由6分区机关部分人员组建该旅旅部,时任旅长为吴大林、政治委员雷铁鸣。1949年1月,该旅编入12纵队工作结束。

至此,华东野战军12纵队各旅建制在历时近两年分裂后终于恢复完整,纵队下辖3个旅8个团。部队部署集中,实力大增,结束了由35旅独擎纵队大旗的单薄局面。

[ 本帖最后由 daxiong2000 于 2007-4-9 00:25 编辑 ]

最新回复

daxiong2000 at 2007-4-09 00:22:50
九、淮海逐鹿
1948年9月,苏北兵团第12纵队和第2纵队北上参加济南战役,挺进千余里,到达津浦路兖州至邹县段两侧地区加入阵容强大的打援集团。后因敌慑于被歼,迟迟未能增援,打援计划落空。但善于捕捉战机的粟裕很快提出了淮海战役的设想,长期在苏北打转转的12纵队,终于获得了和兄弟主力纵队一起进行大兵团大气势大场面作战的机会。


1948年11月,期待已久的华东野战军12纵队参加淮海战役。战役第一阶段要歼灭的主要敌人是黄百韬兵团。黄兵团是蒋介石的嫡系,装备好,战斗力强,5个军11个师在徐州以东至海州沿线严密布防。华东野战军首长决心投入主力在碾庄圩围歼黄兵团。12纵队受领任务从东北插入阿湖镇、新安镇地区,切断徐州至海州的铁路,阻击敌人向徐州靠拢,配合主力分割围歼黄兵团5个主力军。

司令员谢振华、政委李干辉立即对部队进行战斗动员,使广大指战员充分认识担负切断黄兵团西退后路任务的重要意义。11月6日夜,12纵队和兄弟部队一起发起进攻。35旅主攻红花埠,得手后向西再攻新安镇;36旅直取阿湖。35旅先头部队接敌不久,正在旅指挥所的谢振华接到报告:当前之敌出现混乱状态。谢振华当机立断,乘敌混乱之机,果断命令部队迅速占领阿湖、新安镇,控制铁路线。果然,战斗发展顺利,部队以迅猛的速度攻占了新安镇至阿湖地段的铁路。战斗进行了三天,敌人被华东野战军各进攻部队打得建制混乱,节节败退。9日以后,12纵队控制了阿湖到新安镇地段,有效地实施了攻点打援的作战计划。黄兵团63军主力被逼向西撤退。我即利用有利时机,从阿湖与新安镇之间向敌两翼发展进攻,切断海州至碾庄之间的联系,阻敌63军西撤与黄兵团部靠拢。在该纵两个旅的阻击下,敌63军被迫向西南方向溃退,被兄弟纵队围歼在窑湾地域。11月19日,12纵队随华东野战军主力,对碾庄圩的黄兵团主力再次发起进攻,至22日夜间,将其全歼,并击毙兵团司令黄百韬。

围歼战的后期,野战军司令部命令12纵队火速南下,经宿迁、睢宁、大三集、张集向徐州东南地区急进,胁迫徐州,并从南向北侧击由徐州东援之敌。徐州机场是杜聿明集团同南京蒋介石部联系的一个重要途径,打下徐州机场就能迫使徐州同南京的联系中断,把敌人从南京向徐州输送战争物资的线路破坏掉,切断敌空援通路,而且可以动摇敌人固守徐州的决心。12纵纵队首长非常重视徐州机场的作用,命令第35旅突袭该机场。35旅先以小分队展开袭击活动,打击机场的守备部队。11月26日,该旅105团在敌人毫无觉察的情况下,隐蔽摸进了徐州郊区敌机场。敌机场空勤人员寥寥无几,主要指挥官逃离机场,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已逃走,副总司令杜聿明下令突围。我军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战机,立即派出侦察分队确实弄清敌人的动向,并将敌情报告野战军司令部。与此同时,部队迅速出击,向突围之敌猛攻。当部队进抵肖县和永城之间的公路两旁时,当面之敌恰是杜聿明总部的直属队。经过一阵猛打猛冲,俘敌数百人,缴获一批重炮、汽车等战备物资。

12月2日,12纵队迂回到大回村、五户张集一线,又遇敌李弥兵团的部队企图向西突围,谢振华指挥部队予以沉重打击,歼其千余人,堵住了敌西逃永城的通路,为华东野战军主力继续围歼杜聿明集团创造了有利态势。从1948年12月4日起到1949年1月10日的30多天,华东野战军主力从四面八方向徐州突围之敌紧缩包围圈,12纵队也从肖县以南转到青龙集、李石林、陈官庄以北地区,和兄弟纵队一起,把杜聿明集团全部合围于狭小的地域。这时,敌黄维兵团已被中原野战军歼灭,杜聿明集团无路可逃。在敦促杜聿明等投降遭拒绝的情况下,华东野战军主力于1949年1月6日下午,向杜聿明集团发动了总攻。12纵队作为总攻部队之一,在夏岩、夏庄地区,对国民党五大主力军之一的邱清泉第2兵团主力第5军展开进攻。36旅从夏岩西北投入战斗,35旅配合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攻打夏庄。36旅执行命令非常坚决,不惜牺牲,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发扬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于1月7日晨前打下了夏岩,歼灭了敌第5军一个团。在夏庄,35旅以103、104团配合1纵发起攻击,仅用一天时间,就打了一个歼灭战,歼敌1000余人。这时,敌李弥兵团部向北突围,正好落入12纵队布下的口袋,由李弥亲自带领的1100多人的军官教导团,除李弥逃跑外,其余全部被歼灭。华东野战军经过四昼夜激战,1月10日取得围歼杜聿明集团的胜利。

十、三野30军成立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12 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 军,隶属于第三野战军第9 兵团。30军军部由12纵队机关改编,下辖步兵第88、89、90师及军山炮团等直属队共2.4万余人。


军长:谢振华
政治委员:李干辉
副军长:饶守坤
参谋长:夏光
政治部主任:刘仲华
政治部副主任:陶励
后勤部部长:翟盛


步兵第88师——师长吴大林,政治部主任罗龙生。该师师部由12纵队34旅旅部组成,下辖:
步兵第262团——原12纵队34旅100团(原1946年9月成立的华中6分区第1支队)
步兵第263团——原12纵队34旅101团(原1946年9月成立的华中6分区第2支队)
步兵第264团——原12纵队34旅102团(原1948年9月成立的苏北6分区教导团)


步兵第89师——师长余光茂,政治委员王直,参谋长尹捷峰。该师师部由12纵队35旅旅部组成,下辖:
步兵第265团——原12纵队35旅103团(原1945年9月成立的华中6分区第1团)
步兵第266团——原12纵队35旅104团(原1945年9月成立的华中6分区第2团)
步兵第267团——原12纵队35旅105团(原1945年9月成立的华中6分区第3团)


步兵第90师——师长朱国华,副政治委员郑友生(不久升正),参谋长张洪山,政治部主任刘镇山。该师师部由12纵队36旅旅部组成,下辖:
步兵第268团——原12纵队36旅106团(原1947年5月成立的华东野战军12纵队特务团)
步兵第269团——原12纵队36旅107团(原1946年9月成立的华中6分区第3支队)


第30军山炮团——新成立,以12纵队山炮营扩编。

1949年3月15日,第30军编进最后一个建制团,即第90师270团。该团由苏北军区第6军分区特务团升级。改团前身是1948年11月由苏北军区第6军分区东海、灌云县独立团各一个营合编组成的第4团。1948年12月,第4团改称特务团。1949年2月3日宿迁县独立团上升一个营补充特务团,使其建制完整。至此,30军共有3个步兵师、9个步兵团和一个山炮团。

由以上30军部队构成看,89师成立时间早,经受大战多,毫无疑问成为军主力,尤其是该师265团,是赫赫有名的“叶挺部队”,战斗力强,该团即是30军第一主力团。88师和90师编成时间较晚,但也在淮海战役中受到一定锻炼。有意思的是,30军前身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最初的6个团,竟没有一个延续到此时。而在1947年2月,12纵队成立时,所辖3个旅也只有一个保留在30军,与同期我军其他野战纵队相比,是极其罕见的。

十一、浴血西梁山,扬威大上海
1949年4月,30军参加渡江战役,作为9兵团第二梯队在安徽当涂、芜湖正面渡江。本月初,30军打响改编后第一仗——攻取西梁山战斗。该山位于长江中下游西岸,陡峭雄峻,直立江面,距巢湖和县县城36公里,与当涂县东梁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历来为长江要塞。此山可以监视江北几十公里的地段,是国民党军设在长江北岸的重要桥头堡,由66军13师38团部队固守。


4月10日,30军党委研究决定,进攻西梁山的任务由90师担任。具体部署为269团主攻,以3营为主攻营,从西梁山西侧进攻大团山,待站稳脚跟后,再向小团山进军,在取得268团配合后,合力进攻主峰狮子头;268团佯攻,从西梁山的北面和东北地段发动攻势,牵制敌火力;270团为师预备队。

4月11日拂晓,战斗正式打响。主攻3营派出两个连队为第一梯队,快速扫除了敌设置在阵地前沿的地雷和各种障碍,为后续部队的进攻扫清了道路。部队接近敌人后迅即发起进攻,经过几次冲杀,歼敌一个连,俘敌30余人,胜利地攻占了敌前沿山头阵地。天亮后,残敌纷纷向小团山逃窜。3营尾追逃敌,向小团山发起进攻。当攻至敌阵地小高山时,遭到敌人居高临下的多层火力猛烈阻击,前进受阻。这时,敌部署在长江南岸东梁山和陈桥州的火炮阵地以及江中敌舰上的炮火猛烈向我轰击,敌4架飞机也向我大团山阵地狂轰滥炸,3营伤亡很大,被迫退回原先占领的山头。当3营夺得大团山向敌进攻时,1营(欠第2连)当即跟进到大团山阵地。3营后撤时,因山头面积太小,两营部队拥挤在一起,一时难以疏散,敌用各种火力和飞机向我占领的山头猛击,致使1、3两营均遭受重大伤亡。

在269团发动进攻的同时,担任佯攻的268团也开始进攻:2营沿小河沟向梁山的北腰突击,3营沿江堤向山的东北角突击,策应269团攻占主峰。由于268团进攻时遭遇到敌人居高临下的火力疯狂压制,连续发动4次进攻都未得手,主攻营营长薛锦壮烈牺牲,部队也受到很大伤亡,策应任务未能实现。

我军攻击受挫,伤亡增加,90师立即暂停进攻,加强防守。敌13师部队在强大火力支援下,向大团山阵地疯狂反扑。我军将士前仆后继,与冲上来的敌人作殊死的拼夺。269团1营营长汤光和跃出掩体,与冲上来的敌人扭在一起,被一发炮弹打来而壮烈牺牲。3营的正、副营长也先后负伤,勇士们与敌人反复争夺阵地,先后八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坚守住已占领的阵地。当时269团团长朱士超向坐镇90师指挥所的饶守坤副军长汇报,该团仅剩下预备队2营的两个连,全团伤亡近千人。饶守坤迅速调集预备队270团一个营加强269团攻击,并增配军山炮团一个营以加强火力攻势,同时268团也增援至正面。4月13日,敌13师也调39团到西梁山加强防守。在此后几天的战斗中,敌人多次进攻都被我军击退,敌我互有攻防,战斗进入到胶着状态。

4月16日,国民党守军见大势已去,厌战情绪陡增,防守意志出现动摇。根据这一情况,90师指挥部立即发出命令,将270团全团调入269团阵地,以全师合力进攻西梁山主峰。下午4时,270团团长朱慕萍按照命令,迅速率部隐蔽进入阵地。当时敌军炮火仍在激烈地向我军射击,但已是强弩之末。时至黄昏,90师发起总攻,夺取了西梁山主峰狮子头,彻底击溃国民党守军,取得了西梁山战斗的最后胜利。

4月21日,30军数万将士渡江南进,顺利登陆后,30军政委李干辉和副军长饶守坤率两个师随9兵团主力参加对国民党军南逃的5个多军的追歼战。军长谢振华率军直属机关和一个师奉命在芜湖担任军管任务,谢振华任军管会主任。4月28日,第二野战军第10军杜义德率部队来芜湖接防。谢振华即率部赶上前行的两个师,集结于浙江嘉兴、平湖地区,准备参加上海战役。

遵照第三野战军首长的指示,在上海战役中,30军担任向上海守敌侧后实施迂回的作战任务,截断上海守敌从浦东向海上逃窜的要道,为进攻市区部队全歼上海守敌创造有利条件。5月10日,9兵团司令部发布作战令,30军为迂回作战的第一梯队,5月16日24时前攻占川沙、白龙港地区。军长谢振华和政委李干辉马上召开各师师长、政委会议,决定88师、89师为军的第一梯队,由谢振华带精干指挥所随行指挥。

5月13日下午四时,第一梯队兵分两路,由平湖出发,沿公路、海堤向川沙、白龙港急进。时值梅雨季节,道路泥泞,部队行进艰难。广大指战员不顾疲劳,你追我赶,奋力前进。两天不到的时间,部队经金山,夺奉贤,取南汇,边走边打,扫除小股敌人的阻挠,行军二百多华里,于15日下午17时比野司规定的期限提前一天赶到川沙以南的江家路镇。

30军侦察到敌51军已于三天前进驻川沙、白龙港地域,现正忙于作顽抗准备,川沙城里只有不足千人的敌军和地方土顽部队。于是我军乘守敌设防薄弱之机,89师先头部队265团直扑川沙。守敌猝不及防,惊疑飞兵天降,顿时陷于混乱,被歼700余人,仓皇放弃川沙县城。攻占川沙县城后,88师两个团,冒雨插入敌后,向北迂回,拿下顾家路镇,截断了敌51军和敌12军的联系。与此同进,30军又用五个团的兵力,向正面之敌51军发起进攻。午夜12时许,敌51军及暂编第8师被压缩在东西4公里、南北5公里的狭窄地区。经一阵短兵相接之后,敌发觉30军的重火器因道路难行尚未赶到,便于16日拂晓组织三个兵团的兵力,在重炮掩护下向处于三九港、王家宅、唐家宅我30军88师263团阵地进行反扑,企图杀出重围,与敌12军重新连接。263团经一天苦战,把敌反扑的三个团打垮。

在抗击敌反扑的同时,军长谢振华已根据敌情的变化,调整好各师的部署,掉在后边的军炮兵团克服了河川及道路泥泞的困难赶了上来。当晚19时,30军发起总攻。267团直插敌军心脏,连续拿下清敦镇、林家码头,又猛扑敌军部所在地白龙港。敌人很快陷入混乱,首尾难以相顾。我军只用一个多小时就攻占了敌军部,打乱了敌指挥系统,俘虏敌51军中将军长王秉钺及其军部全体人员,歼灭一个山炮团,并把敌41师及113师分割成两块。为了更有力地杀伤和摧毁敌人,30军把军炮兵团和从敌山炮团缴来的18门火炮一起编组,向敌人猛轰。战至17日拂晓,30军全部歼灭了敌51军和暂编第8师,仅俘敌即8000人。这一仗打的酣快淋漓,30军以一个军的兵力吃掉敌一个军,名震淞沪,令老大哥部队刮目相看。

30军首先到达浦东,攻下白龙港,截断上海守敌东逃入海的退路。紧接着,在31军协同下,30军发起了围歼高桥守敌第12军的战斗。经浴血奋战,于25日夜攻克高桥,占领敌12军军部承园。至26日中午肃清了浦东地区守军残部。27日上海全部解放,共歼灭守军15万余人,30军在该战役中歼敌14000余人。

5月26日,第3野战军下达《凇沪警备命令》,命令决定以第9兵团之第20、27、30、33军并8兵团之26军及特种兵纵队担任上海地区警备任务。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凇沪警备司令部(由第9兵团兵团部兼)成立。宋时轮任司令员、郭化若任政治委员,下设5个警备区,由5个军及特种兵纵队共21万兵力担任警备。其中第30军(另配属特纵炮4团)担负第5警备区(高桥、川沙、南汇、奉贤、金山卫)警备和江海防任务。

7月13日,第3野战军司令部发布建字1号命令:解除第9兵团对上海的警备任务,并决定由第30军、33军及34军100师归凇沪警备司令部指挥,担任凇沪地区的警备任务。此时,第30军正式脱离第9兵团建制。该兵团率第20军、26军、27军,集结在上海郊区整训待命,并协助清剿上海郊区土匪与支援凇沪警备任务。

8月1日,新的凇沪警备司令部正式成立,各部原警备区域进行了较大调整和整编,根据当时的警备任务和上海的行政区划,同时便于与地方配合,并易于接受各区党委领导,30军仍担负浦东边防并守备崇明。

1949年8月,24军70师政治委员谢立全调任第30军政治委员;11月,南京警备司令部参谋长饶子健调任第30军军长。

十二、无限光荣
1950年1月16日,华东军区命令,为充实和壮大华东军区海军的力量,第30军、35军军部及军直属部队拨归华东海军改建为海军部队。第30军撤消番号,解除对上海的警备任务,所辖第88、89、90师调回9兵团,分别改隶第26、20、27军。


1、30军军部及直属队
1950年2月3日,第30军军部(司、政、供、卫)及教导大队、山炮团6000余人陆续调归华东军区海军,5月交接完毕。该军营以上干部充实到华东军区海军司、政、后机关,其余根据情况分别充实到舰艇、学校和部队。1955年10月,华东军区海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第30军军部及直属队从此溶进了光荣的人民海军。


2、第30军88师
1950年1月88师改隶第9兵团26军,加强了为攻台做准备的26军的力量。后因形势发生变化,88师随26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于1950年11月入朝,参加了第二次战役。在东线长津湖战役中,88师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战役结束后,26军撤至永兴地区休整,1951年2月奉命撤消了第88师番号和建制。88师机关编入第26军机关,师直警卫连、侦察连补入第26军侦察营。


第88师262团——永兴整编时,262团做为原88师主力团得以保留,改编为第26军特务团。该团随26军继续战斗在朝鲜,至1952年6月回国。1953年4月,第26军特务团撤消,部队缩编为第26军炮兵教导营,编余人员补入第76、77、78师。1956年2月,以该营为基础扩建为第26军炮兵基干团。1960年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129团。1969年6月改称第26军炮兵团。1985年11月,以该团为基础扩编为第26集团军炮兵旅。1992年该旅缩编为炮兵第47团,列入炮兵第8师建制。2003年体制编制调整,该团随师撤消番号。

第88师263团——永兴整编时,该团机关改为第26军后勤部担架团机构,部队分散补入26军各师。1951年11至12月,担架团撤销。

第88师264团——永兴整编时,该团机关一部改为第26军补训团(新兵团)机构,部分下属部队补入第76师,1951年11至12月,该团缩编为补训组,1953年4月撤销。该团机关另一部及部分下属部队于1951年3月调回国内,补入空军陆战第1旅。

3、第30军89师
1950年1月89师改隶第9兵团26军,加强了为攻台做准备的20军的力量。1950年6月形势发生变化,9兵团取消攻台任务。此前4月17日,中央军委命令该师师部大部改编为空军陆战第1旅旅部,并从9兵团内抽调大批干部充实。7月26日,该旅正式在上海组建。8月移驻开封。9月17日正式成立。这是我军第一支空降部队。后该旅改番号为空军陆战第1师、伞兵师、空降兵师、空降兵第15军43师,1985年12月,改编为空降兵第15军43旅。1992年6月恢复43师番号。1994年12月确定为空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目前为空军重点建设部队。中国空降第一师的殊荣就这样“空降”到30军89师的头上,真是令人无比羡慕。


1950年7月,26军又以该师部剩余人员为基础恢复89师,10月,新89师随26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11月部队入朝,参加了第二次战役。在东线长津湖战役中,89师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打得相当顽强和艰苦,不愧是原30军主力师,受到第20军首长的高度赞扬。战役结束后,20军撤至咸兴地区休整,1951年2月奉命撤消了第89师番号和建制。89师机关编入第20军机关,师直警卫连、侦察连补入第20军侦察营。

第89师265团——咸兴整编时,265团(叶挺部队)做为原30军军、师主力团得以保留,改编为第20军特务团。该团随20军继续战斗在朝鲜,至1952年10月回国。1953年4月,第20军特务团撤消,部队缩编为第20军炮兵教导营,编余人员补入第58、59、60师。1956年2月,以该营为基础扩建为第20军炮兵基干团。1960年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123团。1969年6月改称第20军炮兵团。1985年该团撤消番号,其中100滑膛炮营编入由炮兵第2师改编的第20集团军炮兵旅,152加榴营编入第58师炮兵团。

第89师266团——咸兴整编时,该团机关改为第20军后勤部担架团机构,部队分散补入20军第58、59师。1951年11至12月,担架团撤销。

第89师267团——咸兴整编时,该团机关改为第20军补训团(新兵团)机构,下属部队全部补入第58师,1951年11至12月,该团缩编为补训组,1953年4月撤销。

4、第30军90师
1950年1月16日90师改隶第9兵团27军,加强了为攻台做准备的27军的力量。1950年6月,该师建制撤销,下属各团大部调走,小部拆编。师部大部调给空军,1950年6月19日改为空军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空军第4混成旅旅部,同年8月移驻上海。1950年11月改称空军第4师。1956年3月,空4师改番号为空1师。该师也是空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空军重点建设部队。30军90师的光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师延续,这样的沿革让人再生感慨。88师和89师创造了空军两个第一,堪称长空双雄。


90师师部另一部调给特纵组建为炮兵第4师(原定战防炮兵,下属部队未组建)师部,还有部分干部参与组建了特种坦克师。1950年11月,以炮4师师部为基础,加上特纵战车第2师的部分干部,组成华东军区摩托装甲兵司令部,属华东军区建制领导。1951年7月,该司令部改称华东军区装甲兵司令部。1954年10月,华东军区装甲兵领导机关改编为华东军区装甲兵部。1955年4月,总参批准,华东军区装甲兵部在徐州整编为济南军区装甲兵。5月,原华东军区装甲兵部部分干部又组建南京军区装甲兵。1982年9月,两军区装甲兵缩编为军区司令部装甲兵部。1992年9月,再次缩编为军区司令部兵种部装甲兵处。目前为军区司令部军训和兵种部装甲兵处。

第90师268团——1950年1月16日,该团奉命随师调归第27军建制。6月22日,调归第79师建制,序号不变。同年8月,该团大部调归华东军区特种兵纵队,改编为坦克第2师摩托步兵团。1951年7月,总参批准将战车第2师摩托步兵团拆编。以该团团直机关、第2营及战防炮连为基础在商丘组成战车独立第8团,以该团1营及工兵连、迫击炮连、指挥连为基础在徐州组建战车独立第7团,两团均属华东军区装甲兵建制。坦克独立第8团在1954年5月入朝,1958年回国,驻防山西大同。1969年该团改番号为北京军区坦克独立1团。1976年调给63军改为军属坦克团,1985年8月该团编入63集团军坦克旅,1998年9月撤消。该旅1营划给步兵第82旅,为旅属坦克营。该营1连前身即是原华野12纵特务团的一个连,因在益林战役中表现突出而被纵队授予“大功连”荣誉称号。

1951年10月13日,独立战车7团划归第2战车编练基地领导指挥,担负教学保障任务。1952年7月21日改编为第2战车编练基地训练大队。1956年3月改为第4坦克学校教练团。1968年8月,该团改建为北京军区坦克独立第11团,10月移驻呼和浩特。

第90师269团——1950年1月16日,该团奉命随师调归第27军建制。6月22日,调归第81师建制,序号不变。同年12月,该团调归华东军区炮兵建制,改编为炮兵第7师第21团。1955年2月,21团随师去东北旅大集训改装并同时调归东北军区建制。1985年9月,该团撤消番号和建制,保留第2、3营编入第39机械化集团军炮兵旅。

第90师270团——早在1949年8月,270团机关一部和第2营就奉命调归上海防空司令部改建为防空部队。1950年1月16日,该团奉命随师调归第27军建制。6月22日,调归第80师建制,序号不变。同年8月,该团番号撤销,团部改编为第80师炮兵团团部。原第270团所属部队除一部调归军委空军外,余部编入第80师炮兵团。1998年10月,第80师缩编为步兵第80旅,原80师炮兵团撤消番号和建制。2000年,恢复80旅炮兵团。
daxiong2000 at 2007-4-09 00:24:10
十三、30军历任主官首长简介
谢祥军(1914—1946)湖北大悟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方面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等职,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反“围攻”和长征。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秋到皖南,历任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科长、江北指挥部教导大队副大队长、军政干部学校教育长、抗大第5分校教育长、华中抗大总分校教育长、新四军军部特务团团长、抗大第5分校校长等职,为新四军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军政干部。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1946年夏率部参加苏中战役,取得重大战果。随即率部参加涟水保卫战,在指挥作战中不幸被敌人一颗冷弹击中,壮烈牺牲,时年32岁。


刘培善(1912—1968)湖南省茶陵县人。1929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红军湘赣游击大队青年干事,茶陵独立团连政治指导员。1932年2月入湘赣红军第四分校学习,6月任中共安福县委委员兼安福独立营政治委员。1933年2月任湘赣红军独立第三师三团政治委员。1934年2月任湘赣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巩固发展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作战。主力红军长征后,1935年2月任湘赣游击司令部第一支队政治委员、中共湘赣临时省委委员,后任湘赣独立团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艰苦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政治委员、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政治委员。1941年2月任新四军第一师二旅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开辟发展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43年10月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至6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政治委员兼中共苏北区党委书记,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十兵团政治部主任等职,率部参加了华东解放战争的多次重要战役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十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福建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1959年12月任福州军区第二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诬陷和迫害,1968年5月8日不幸在北京逝世。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

陈庆先(1908—1984) 原名陈长发。湖北黄陂人。1932年冬在川北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区独立连连长,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三十五团排长,四川万源县独立营连长、副营长、代理营长。1934年3月任万源县指挥长,后任中共万源县委书记。参加巩固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反“围攻”斗争。1935年春先后任中共阆中县委、梓桐县委书记。5月随红四方面军长征,6月任中共卓克基、阿坝特区委书记,11月任中共卓司甲特区委书记。1936年4月任中共金川省委组织部部长。7月随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8月任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部长兼哈达铺特区委书记及红四方面军回民独立师政治委员,10月率部同中央红军会师。同年12月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7年2月任中央党校学员大队大队长兼军事教员。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央党校班主任,新四军第五支队第八团政治委员,路东联防司令部政治委员,江北游击纵队第六旅第十六团团长兼定凤怀军分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副旅长兼津浦路西军分区副司令员,第二师第五旅副旅长兼路西军分区副司令员,第六旅旅长兼路西军分区司令员等职,率部参加巩固发展淮南抗日根据地和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初期任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员。1947年2月任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司令员兼苏北军区司令员,11月任华中指挥部副司令员兼第十二纵队司令员。1948年1月任江淮军区司令员。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参谋长。率部参加华东战场多次重要战役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三军军长,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授会主任、训练部部长,副教育长、教育长。1958年5月起任军事学院副院长兼训练部部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4年1月19日因病在济南逝世。

曹荻秋(1909—1976)四川资阳人。原名曹仲榜,号健民。192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入成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投入反帝爱国的学生运动。1929年任成华县委中心区委宣传部长。1930年大学毕业,任温江中学训育主任,中共温江县工委书记。1930年6月任广汉特委书记。10月参加领导广汉暴动,任广汉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兼红26军1路第2纵队政委。1931年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长。1931年3月到上海,任中国文化大同盟秘书。7月任中共社会科学研究总社党团书记。1932年3月因叛徒出卖而被捕。1937年8月出狱,参加江苏省文委工作。1938年2月任武汉救国会联络部长、第5战区政治教官。1939年任中共鄂西北省委、豫鄂边省委宣传部部长。1941年2月任中共盐阜区委宣传部部长。1942年9月任盐阜区行署主任。1943年任中共苏北区委宣传部长、苏北行署副主任。1945年任盐阜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1947年任12纵队政委,苏北区委书记、军区政委,华中工委宣传部部长、华中行政办事处主任。1948年任江淮区委书记、军区政委,华中支前司令部政委。1949年2月任华东支前司令部副司令。1949年11月任中共重庆市委第3书记。1951年1月任重庆市委第2书记、市长。1952年10月任四川省委第3书记、重庆市委第1书记。1954年11月任上海市委副书记。1955年12月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副市长。1956年7月任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副市长。1965年12月任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市长。1967年2月被罢免职务并关押。1-3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8大代表。1976年3月29日冤死于上海狱中。1978年平反。

谢振华(1916—)江西省崇义县人。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独立营政治委员,第五师十四团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保卫局二科科长,红军大学上干队第二队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政治委员,总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第五纵队组织部部长,新四军第三师二十四团团长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第六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三十五旅政治委员、纵队副政治委员、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第三野战军三十军军长,华东军政大学第一总队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事学院基本系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长,山西省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二居中央委员。一九八五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李干辉(1905—1974 )原名李清,广东惠州人。1923年在香港参加工人运动,加入海员工会。1925年6月参加省港工人大罢工。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香港海员总工会中共总支书记。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后在香港、广州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29年9月被派到南宁,在广西警备第四大队任连政训员。同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任中国红军第七军三纵队三营党代表,参加了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11月随红七军主力转战桂黔湘粤赣边,后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在红七军任团政委。1932年任红三军团三师政委。1933年秋任红一方面军工人师(即中央警卫师)政委。1934年2月所部改编为第二十三师,他继任师政委。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至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1935年2月任红三军团十三团政委。同年10月任红三十二军政委。1936年7月任红二方面军三十二军政治部主任,后任红二方面军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同年底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后任第十四队队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大队政治处主任。1940年调华中新四军工作,历任抗大第四分校政治部主任,崇(明)启(东)海(门)常备旅副政委,第一师三旅九团政委、七团政委,三旅政治部副主任,苏中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分区五十二团政委,第三军分区副政委。参加了反日伪军“扫荡”和巩固发展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苏中军区独立旅政委。1946年任华中野战军第六师政治部主任。1947年任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兼苏中军区政治部主任。1948年任苏北兵团第十二纵队政委。1949年任第三野战军三十军政委。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苏南军区副政委。1952年8月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后任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市人委监察局局长、市委副秘书长兼市档案局局长、市监委副书记。1962年9月被增选为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1974年3月3日在上海病逝。

饶子健(1909—2000) 原名饶国汉,湖南浏阳县人。1927年参加工农自卫军并加 入中国 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任红四 军一○师二十九团班长,红十五军二十九团机枪连排长、连长,红五军团十三师三十八团营 长,三十七团团长,红三十军八十八师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迪化(今乌 鲁木齐)新兵营大队长,新四军第六支队团长,八路军第四纵队六旅代旅长,淮北军区副司 令员,淮北军区第二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新四军四师十二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 ,任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副司令员,中共淮北地委书记,淮北挺进支队司令员兼政委,江淮 军区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三十四军副军长,南京警备司令部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九兵团30军军长,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司令员,上海警备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9月25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

谢立全(1917—1973)江西兴国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三军团师青年科科长。1934年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后任珠江纵队副司令员、广东人民抗日军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十六师政委、第三野战军三十军政委。建国后,任华东军区海军第五舰队司令员兼政委、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主任、海军军事学院第一副院长和院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3年逝世。

附参考资料:
《警备大上海》
《上海:1949大崩溃》
《新四军战史》
《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简史》
《转战淮南》
《雄师壮歌》
《新四军第三师》
《百战将星谢振华》
《空军史》
《海军史》
《江苏省军事志》
《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辑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国民党军起义投诚沪苏皖赣闽浙地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新四军参考资料3》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组织沿革大事记 1》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组织沿革序列表 1》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装甲兵综述、大事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装甲兵回忆史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渡江战役》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史资料》第三卷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史资料》第四卷
查看全部回复 我也来说两句

最新更新主题

  • 丑陋心态:部分俄罗斯人叫嚣拒绝售华...
  • 中国航空在起飞:探寻四代机降温背后...
  • 中国曝光四代机有“变” 动摇美国现...
  • 军情观察室20091118
  • 印媒披露印度正悄悄向藏南地区增兵两...
  • 军情观察室20091111
  • 军情观察室20091104
  • 军情观察室20091028
  • 中国极其尴尬的处境 长期过度扭曲很...
  • 中国部队应该配备这样的冷兵器
赤诚网---位卑未敢忘忧国! | 交流论坛 | 快捷面板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空间列表 | 站点存档 | 联系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