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环割:建设生态畜牧业推动畜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24:24
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全国唯一以生态畜牧业发展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位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包括三县12个乡镇和2个国营农牧企业,总面积14880平方公里,人口11.84万人。

  发展优势:

  海南藏族自治州地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全球无公害超净区”内最为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生产环境无污染,畜产品无公害。在高海拔、高紫外线、低含氧量的环境中,青藏高原畜产品具有无污染、低糖、低盐、低脂肪、高营养、纯天然等显著特色和不可比拟的优势,形成了独特的品质。

  海南州拥有相对于其他几个州更为丰富的畜牧业资源,可利用草场面积占到全省的约九分之一,牲畜存栏数占到全省约五分之一,区内超过半数面积的地区为光热条件较好的半农半牧区和河湟谷地,拥有全省最大的草种繁育基地,具有大面积发展人工草地的条件;区内有龙羊峡、拉西瓦、尼娜等大型水电站,电力供给和能源成本优势明显。

  实验区地处三江源北部,毗邻青海湖,州府恰卜恰镇距西宁仅138公里,基础服务设施较好,214国道、109国道和省道西久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果洛玉树都需途径本区,是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辐射性强,区位优势明显。

  实施步骤:

  努力实现一年开好局、五年见成效、十年大跨越的实施步骤,形成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群。

  实施目标:

  2011年至2015年为建设重点期。到2015年,全区逐步建立高效、安全的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实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成为高原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到2020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退化趋势整体得到遏制,草场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健全,核心技术成熟,体制机制完善,畜牧业综合效益大幅提高,区内农牧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带动全州经济进入可持续发展道路,建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经济持续、民生改善的社会主义新牧区。

  具体目标:

  1、 耦合化生产

  2015年,黑土滩治理564.4万亩;沙化治理351万亩;退牧还草937.1万亩;鼠害防治2211.8万亩;虫害防治718.9万亩。到2020年,中度以上退化草场基本得到治理,全面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畜牧业良性发展体系。

  2015年,多年生人工草地达到230万亩以上,一年生人工草地发展到100万亩以上,年饲草产量200万吨以上。全州草场全面实现分割围栏、划区轮牧,天然草场载畜量控制在350万个羊单位以内,草畜基本实现平衡,草场改良面积达到80万亩。草食牲畜饲养量达到489.6万羊单位,年育肥出栏草食牲畜155.7万头只以上,出栏率达到 50%,商品率达到45%,肉、奶总产量分别达到 5.6万吨和 4.2万吨。畜牧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百亩可利用草地畜牧业增加值达到1.87万元。母畜比例达到 55%,羔羊出栏达到60万只,藏系羊、牦牛、奶牛、生猪良种率分别达到85%、80%、 50%、 90%。畜种、畜群结构更趋合理。

  2、差异化经营

  到2013年,全州畜牧产品有机产品率达到6%,绿色产品率达到12%,无公害产品率达20%,地理标志达到15个;到2015年,全州农畜产品有机化达到20%,绿色产品达到30%,无公害产品达50%,地理标志达到30个;到2020年,全州农畜产品有机化达到50%,绿色产品达到50%,地理标志达到50个。

  到2015年,建设江海工业园、河卡有机产业园、过马营生态畜牧业产业园三个工业园区,其中,新建13个畜产品加工厂,1处有机食品加工厂,8项生物产品开发工程,2座草产品加工厂。发展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其中,培育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6家,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4家,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3家,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30%以上。到2020年,培育龙头企业25家,其中,培育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10家,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10家,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5家。

  3、品牌化营销

  到2015年全州发展各类农牧民专业经济组织75个,经纪人总数达到1050人,入会(社)会员农牧户达到农牧户总数的3%以上,40%以上的主要农畜产品通过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加工、销售进入市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农牧户比例达到30%以上。到2020年全州发展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个,经纪人总数达到3700人,入会(社)会员农牧户达到农牧户总数的50%以上,60%以上的主要农畜产品通过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加工、销售进人市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农牧户比例达到50%以上。

  建立海南州3级15处畜产品交易市场,建立州县乡三级冷链配送中心,交易量达到120万头只。建设州内、周边及东部市场,设立14家 “海南州名特产品专卖店”、把海南州优质名特产品推介到超市大卖场销售,覆盖率达20%,制作“海南州特色精品礼盒”,参加省内外相关推介会每年至少3次,并开展事节营销活动,积极拓展销售市场。

  到2015年,培育青海省著名商标8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农牧产品4个,青海著名商标4个,青海名牌产品8个,青海农牧业名牌产品10个,海南州优质产品30个,其他各类商标21个。到2020年,培育青海省著名商标20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0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中国名牌农牧产品10个,青海著名商标10个,青海名牌产品15个,青海农牧业名牌产品16个,海南州优质产品40个。

  4、人性化安居

  到2015年建成畜牧业“四配套”2.56万户,“八配套”8000户,农区小畜棚达到2.32万座,累计建成草场围栏2407万亩。建成沼气池2.48万座,新推广太阳灶3.2万台。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00元以上,年均增长10%。安置生态移民就业8000人以上。培训行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1500人,培训农牧民8万人次,后续产业职业技能培训3000人次。

  5、科学化保障

  到2015年,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一所产、学、研一体的研究中心,建成科普惠农兴村服务站15个,各村(社)保证有民间防疫员和农牧民技术员各1名。

  到2020年,建立体系健全和服务优良的州、县、乡镇、村及企业、科技示范户等多级农牧业科技服务网络;建成科普惠农兴村服务站20个。

  到2013年,建成河卡有机食品基地溯源体系示范平台,到2015年,建成河卡有机食品基地物联网体系示范平台,建成覆盖全州生态畜牧业的基础管理数据库。到2020年,建成覆盖全州生态畜牧业物联网体系,实现从牧场对餐桌的全息追溯。

  到2015年,制定、修订畜牧业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60项以上,建立基本覆盖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健全完善动物疫病防控和检疫监督体系,加强有机畜牧业环境保护、建设和监管,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定、认证和品牌开发,每年认证2~5个无公害产地产品,8~12个绿色、有机产品或地理标志。

  破解科学发展难题 抢占绿色食品高地

  海南州地处全省中心地带,区位优势突出,是青海省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全国唯一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因此,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闯出一条生产、生态、生活共赢之路,在全省具有独特和典型意义。自去年以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努力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成功之路的要求及其着力推动“四个发展”的战略部署,站在培育新优势、实现可持续的高度,提出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推进自治州加快发展的战略产业和根本措施,科学编制了《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这一思路及工作部署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将海南生态畜牧业列入全省四大高原现代农牧业建设示范实验区发展布局。最近,省政府又专门对海南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作出批复,明确提出将海南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原绿色和有机农畜产品基地,建设成为高寒牧区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示范区,建设成为三江源乃至西部地区以生态畜牧业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场,这三大战略定位为海南生态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也标志着海南推进生态畜牧业大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

  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顺应了国际国内大市场对绿色、有机食品的消费需求。海南地处被誉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腹地,这里天蓝地洁、污染小、环境质量好,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天然净土和开发绿色有机畜产品的理想之地。在生态食品已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的当今世界,发展生态畜牧业,开发绿色有机食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顺应了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经济新优势的客观要求。在当今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正在进行大调整、大变革,纷纷抢占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新形势下,作为欠发达地区,我们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赢得竞争新优势的唯一现实途径,就在于立足自身独特资源、环境优势,发展生态畜牧业,开发绿色有机食品,延伸产业链条,除此别无它途。顺应了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海南地处黄河上游地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和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但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导致草原生态日益恶化,并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就是要破解保护草原生态和促进畜牧业发展的矛盾和难题,走出一条生产得到发展、生态得到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路子。顺应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就是要破解传统粗放的经营模式下草场资源日益枯竭、群众增收乏力的难题;就是要通过生产要素的集合配置,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生态有效保护、经济加快发展、牧民持续增收的目标。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发展得更加理智、更有效益。总之,依托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这个平台,通过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一系列工程性项目建设,使生态畜牧业真正成为强州富民的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是加快推进海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自治州发展能力,推进自治州实现跨越发展、长治久安的战略选择和战略任务,我们必须有新作为、大作为。

  今后一个时期海南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利用农牧业生态资源优势,全面树立集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营销、现代化服务的发展理念,围绕集约化促进组织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围绕产业化促进生产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带动一体化发展体系,围绕专业化促进形成专群化、标准化、良种化生产格局,围绕市场化打造高原绿色有机食品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围绕现代化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农牧业装备、技术、管理等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切实在思想观念上由重草轻畜向草畜平衡转变,在饲养方式上由自然放牧的粗放经营向舍饲、半舍饲和集约化经营转变,在增长方式上实现由单一数量型向生态安全型和质量效益型转变,在市场开拓上由局部小市场向国际国内大市场转变,经过五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初步实现省政府提出的将海南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原绿色和有机农畜产品基地等三大战略定位目标。为此,要着力并重点推进五个方面的工作进程:

  坚持集约化管理机制。要通过促进承包草场规范有序流转,草地资源适度集中,生产要素逐步向养殖大户、经营能手集中等方式,积极探索牧户联合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等合作模式,在生产放牧、饲草料种植、集中育肥、农机服务、运输销售、技术服务等领域,改变分散、单一、粗放的传统经营方式,提高畜牧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对推进集约化生产释放的富余劳动力,既要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从事牛羊育肥、贩运、加工及劳务输出等实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更要通过做好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快小城镇建设,在公路交通沿线、传统商贸集散地及乡政府所在地布局建设一批新的重点集镇和聚居村落,引导农牧民进城定居,并扶持发展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业和环保型加工业、手工业,实现向非牧产业转移,以推进城镇化进程,引领和促进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坚持产业化经营路子。要紧紧抓住对口援建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化经济合作,抓紧建立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精深加工能力强、规模集约化水平高、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积极培育本地特色突出、技术先进、具有一定基础的农牧企业逐步发展壮大;鼓励农牧民合作组织兴办或参股龙头企业,形成以点带面、宝塔型、网络化的产业化经营局面,实现以龙头促加工、以加工延链条、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的目的。按照工业化的理念,遵循统一规划、区域布局、专业生产、集约经营的原则,重视抓好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迅速壮大畜牧业基地建设规模,提高基地建设质量,打牢基地建设基础,增强基地支撑能力,加快畜牧业生产由小群体、小规模向大群体、大规模的飞跃。促进农牧户、基地和企业的融合,依托基地建设带动龙头企业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坚持专业化生产方式。要把专业化生产作为提高生态畜牧业发展质量的关键举措,认真加以推进。要充分利用现有耕地和退耕还草地等资源,整合生产要素,完善体制机制,推进饲草料的规模化种植,提升草产业发展水平。要根据畜群畜种构成、草场类型、气候特点、饲草料分布和劳动力技能等,研究适宜当地的牲畜组群方式、放牧方式,通过生产分工、合作经营,建立分区围栏、专群放牧、定期放牧、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标准化生产规范,构建合理载畜、草畜动态平衡的机制,推进生态畜牧业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突出牦牛、藏系羊等畜种优势,实施牲畜良种工程,加大品种选育和推广力度,建立核心种群基地,扩大种畜繁育规模,提高品质,增加效益。加快黄河谷地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大力实施牧繁农育工程和牛羊育肥工程,“十二五”期间建设集约化育肥养殖小区1500个,形成300万头只舍饲、半舍饲养殖能力,推进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围绕提升生态保护建设水平和生态畜牧业发展能力,继续加快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青海湖湿地生态保护与治理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抓好草地综合治理、草场改良、鼠虫害毒草防治、黑土滩治理、草场围栏、人工草地建设、饲草料储备等项目建设,使草原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按照整村整乡推进的要求,加大以牲畜暖棚为主的设施畜牧业建设,注重饲草料基地、储草棚、水、电、路、房等成龙配套,夯实发展基础,提升保障能力。

  坚持市场化营销战略。要依托丰富的藏羊、牦牛畜产品优势,按照“巩固周边市场、开拓东部市场、瞄准国际市场”的要求,在利用省内外各种媒体和节庆活动,加大捆绑式宣传营销的同时,积极扶持本地农牧企业通过丰富产品种类,提高生产工艺,发展精深加工,逐步发展壮大畜产品开发加工规模和水平,不断巩固周边市场;紧紧抓住对口援建机遇,大力引进内地知名农畜产品开发企业,建设特色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立和完善面向中高端市场的营销体系,开发国内东部市场;要借助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效应,扎实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赋予生态内涵,增加生态元素,打造高原特色资源和绿色有机食品品牌,抢占国际市场,从而使青藏高原这一最具传统、最具优势、最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实现质的飞跃,走向内地、走向国际,为人类的食品安全、健康生活和绿色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坚持现代化科技服务。要按照为农牧业生产全过程提供现代化科技服务的要求,全面加强信息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生产资料服务体系、流通服务体系、卫生防疫服务体系建设。要把握好农牧业技术服务的对象、方式和内容,按照科技指导到人、良种良法到户、技术要领到手的要求,加快州、县、乡三级农牧业生产服务体系改革,调整现有服务单位职能定位,强化依法监管职责任务,由以往的建设服务型向监管服务型转变;建立奖励、工资挂钩等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开展形式多样、直接有效的技术推广服务。实行畜牧业生产、加工、运输一条龙服务,推广各种机械化有偿服务,建立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配套的社会化综合服务网络,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加快生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生态畜牧业环境监测体系及有机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加大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全程监督管理力度,建立生态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以保护生态畜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抓好动物疫病防治、检疫、兽药及饲料添加剂使用监督管理等工作,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定、认证和品牌开发,到“十二五”末,使全州无公害认定、认证规模占养殖业的50%以上,绿色有机认证占50%以上,农畜产品有机化达到20%,绿色产品达到30%,无公害产品达到50%以上。总之,通过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科学谋划,创新思路,真抓实干,一个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鲜明、人民安居乐业、地区繁荣进步的社会主义新海南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中共海南州委书记 杜 捷 海南州人民政府州长 张文魁


   高立国:促进发展农区生态畜牧业的一点思考                               
    要使农区畜牧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我认为还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还是要从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入手。使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畜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举措;其次是要转变思维方式。要从传统的种植业思维方式向市场化转变,按市场经济规律,把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与适度规模养殖结合起来,推动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第三是要改进领导方法。要按市场化的要求,做好宏观指导、微观服务工作,推动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一)正确认识可持续发展畜牧业,对照查找制约思想解放的根源。 可持续发展畜牧业就是从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角度和畜牧业发展的特点出发,使资源、环境、人口、技术等因素与畜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寻求一条可行的途径,以确保当代人和后代人对畜产品的需求得以满足。从近两年发展的形势看,虽然受“三鹿奶粉”事件的影响,前一段奶牛业发展不景气,现如今形式看好,总之,畜牧业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市场供应,增加了农民收入,稳定了物价,而且带动了饲料、兽药、食品、屠宰加工、冷藏贮运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尽管如此,同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阿荣旗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目前,随着生态建设的加强和牲畜总量的扩张,出现了饲草料不足、环境遭到破坏等一系列制约农村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从宏观上讲,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农村畜牧业发展正处于一个转型阶段。现代农区畜牧业已由自给半自给的副业生产逐步向商品化的相对独立的产业发展。专业户、经济联合体应运而生,其经营规模逐渐扩大,秸秆青贮技术、桔秆的氨化技术的应用,既解决了农区的草食家畜的饲料来源,又充分地利用了资源,减少了因焚烧秸秆产生的环境污染。畜牧业实质上目前正处于传统向现代农村畜牧业的一个过度阶段,对此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2、资源匮乏是农牧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畜牧业与自然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以种植业的第一性生产为基础的第二性生产,没有第一性的生产为畜牧业提供饲草料来源,就不可能有畜牧业的持续生产,这是制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首。
    3、生态环境恶化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过去曾掠夺式地开发土地自然资源,一度出现了暂时性的经济增长。而目前土地严重沙化、耕地灭失、自然灾害频发使现在的农民饱偿了苦果。靠天然草场发展畜牧业已然是不可能的。
    4、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不够制约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现代科学技术做支撑。特别使2008年本地实现封山禁牧后,对这项工作的要求将更加严格。畜牧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力量,决不能以消耗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来换取。但目前阿荣旗地区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的力度还远不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畜产品培育技术和畜牧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不足,传统畜牧业与现代生物技术等新科技结合不够,加之农民和畜牧业技术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使畜牧业新技术难以顺利推广,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采取有力措施,致力于牧业强旗的宗旨。根据上述分析,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l、我们阿荣旗虽然坚定不移地走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近几年本地一直在抓这项工作,但结合得还不够紧密。要知道,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是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农民致富的根本所在。在合理安排粮食生产的情况下,种草养畜,以粪肥养地,种养结合的农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畜牧业之路,是实现农村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因此,实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同步发展,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搞好生态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
    2、狠抓饲草种植业,广辟饲料资源,加大饲料资源的开发力度。饲料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畜牧业发展的不可替代的第一性资源。畜牧业的发展,必须充分挖掘潜力,广辟饲料来源,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改传统的粮经“二元”农业种植结构为粮经饲“三元”农村畜牧业结构,要将饲料作为正宗的作物纳入农田种植规划,要明确饲料作物在农田中的身份,种植饲草一定要选好地,提高饲料在农业中的地位和产量。同时要把饲料粮同粮食概念区分开来,强调饲料粮的专用性。我们要帮助养殖户引进与推广饲料玉米、饲料稻、苜宿等高产饲料作物。同时,还要加大扶持饲料龙头企业的力度,充分重视开发与利用糠麸、饼粕等蛋白质饲料资源,以开发利用植物性蛋白饲料为主,动物性蛋白饲料为辅。
    3、加快调整与优化畜牧业结构。我们阿荣旗畜产品是通过个体畜禽生产水平实现的。优良的个体和合理的结构是获得高产、高效的基本途径。从目前全旗的牲畜总量上看,应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根据历史和外地的经验来看,畜牧业的发展主要是要立足家禽和生猪生产,努力扩大肉牛、羊的规模,积极发展奶牛业(奶牛低谷已过)。此外,还要调整畜群内部结构,降低非生产畜的比重,加快畜群周转期,提高畜禽良种化程度,发展适度规模饲养,提高集约化与专业化程度等。
    4、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绿色环保技术。在发展畜牧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国内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清洁生产”的口号。这一点在畜禽总量迅速扩张的现在提出来,尤为重要,应该注意。如果不重视“清洁生产”,则很快会造成畜群卫生环境差,导致疫病流行,畜产品质量下降,影响整体效益。
    5、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按照畜牧业资源和经济条件的地区差异性,特别是根据饲料生产状况、饲养水平和畜禽生产水平等不同特点,应该对牲畜进行合理的区域布局与规划。比如,国道沿线等交通比较发达的镇、村应该发展奶牛业,因为鲜奶运输比较便利,形成特色牧业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缓解畜牧业生产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打造出适合本地区资源特点的“品牌”。
    6.要不断增强畜牧业各服务站所的工作质量,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加大为民服务本领。提高素质包括转变观念,其核心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开展工作。目前我们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而面临新技术革命,需要解决问题,尤其是业务素质的提高将更为重要。因此,需要畜牧技术人员,要不断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畜牧业相关的政策、法律、技术知识,主要是技术知识;以提高其综合素质,为服务体系最终与行政单位脱钩,向社会化、企业化管理过度奠定基础。另外要树立强烈的依法治牧的思想,增强法律意识,特别是防疫监督机构要严格执法,切实维护好人民的利益,认真履行职责,杜绝工作中的侥幸心理,严把畜产品的质量关。
    二、充分发挥畜牧科技部门积极的先导作用,闯出一条全新的科技兴牧之路 
    畜牧、科技部门的工作者要面向广大农村积极开展工作,要办实事,求实效,以试验示范的方式向农民推广畜牧科技,充分发挥科技推广作用,提高了科技推广效益。畜牧科技推广要摆脱传统的思维观念,转变工作思路,会要开,但要精;班要办,但要实用;讲座要搞,但要接近群众;资料要发,但要通俗。派技术骨干,成立项目实施小组,技术员亲自上阵,言传身教,实践操作观摩,请群众参加,进行试验示范,成功后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每一个环节都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如青贮饲料技术推广,技术人员,要根据生产节令,选好点,帮助群众建好窖,备好料,手把手地指导群众搞青贮,直到群众把每个细小环节都掌握了,有了效益,技术员才能离开。畜牧科技推广就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方式,让农民学到想要学的技术,树立起发展畜牧业的信心和勇气,把“二次创业”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三、下大气力抓好奶牛业,使之成为牵动全旗畜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我们阿荣旗目前除销售商品奶外,人均牛奶年实际消费量接近2kg,呼伦贝尔市是5.5kg,全国平均也只有7kg,而世界平均水平已超过100kg,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45kg,我国政府提出2010年人均消费牛奶要达到16kg,这说明我国的奶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一)政府相关部门要加速培植龙头企业,盘活现有资产。当前困扰我旗奶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仍是龙头企业的培植与现有资产的盘活。如何培植与盘活,关键在于我们的政策、我们的服务和我们的奶业市场。其实商家也是在一直寻找商机,也迫切想找到理想的投资市场。而我们发展奶业的关键环节也是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具有发展潜力龙头企业,使奶产品有市场,仅仅一个“双娃乳业”是不够的,而且可能因为一家产生垄断压质压价。政府部门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架桥铺路,把奶业生产的“两头”有机地链接起来,并且拉长,至于如何链接,如何拉长,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抓好奶牛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建设。
    1.组织保障体系建设。政府应成立相应的组织,对奶牛业进行统一领导。同时,应成立奶业发展办公室,奶农协会 。要求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奶牛业发展工作,形成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抓基地建设的领导机制,实行重奖重罚。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增加养殖基地建设投入,形成以农民投入为主体、国家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支柱、吸引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争取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资金的六位一体的投资体系,将资金重点投入到奶牛业的发展上。要加强草场生态建设与保护,适度退耕还草。推广舍饲技术,保护生态,提高秸秆利用率,将落实饲料地与退耕还草相结合,促进草业与奶牛业的同步发展。
    2.技术措施保障体系建设。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农民科学养牛水平为目的,加强对农民科学养牛的技术培训。力争新增奶牛户当年要有一名明白人。要巩固和完善旗、乡、村、组四级防疫网络、良种繁育体系和饲料加工体系建设。我旗年产秸秆约为15亿斤,这是“农区草原”、我认为一定要充分重视这一宝贵资源,经过挤丝、揉碎等加工,利用率可达100%。如很好地利用,牲畜就不会再围着硬硬的短秸秆而急得团团转了,农区畜牧业的发展也就有出路了。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一步增强科技服务经济的能力。要积极引进新品种,提高农作物品质。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成果,使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要针对我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要积极营造科技发展氛围,提高全民科技素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健全、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本地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
    总之,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盘活现有资产,培植龙头企业,并通过严格的组织和技术两大保障体系的建立,强力推进本地区奶牛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全旗畜牧业的火车头。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学习、落实好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全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我们驻村大学生应有的贡献。
     

  建设生态畜牧业推动畜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畜牧业是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 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极具活力的重要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四年求跨越”,全力打造“六个酉阳”,确保实现“经济倍增、环境倍优”的战略目标。当前,正是我县全面实施“林牧富县”战略,大力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时期,我们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建设现代畜牧业,使畜牧业在生态酉阳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生态畜牧业在推动畜牧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畜牧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把现代科学和生态技术同传统畜牧业的精华紧密结合,指导和组织生产、建设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一种生产体系。其特点是以生态平衡为基础,以畜禽安全饲养和畜禽产品安全生产为目标,本身产生的污染源得到生态净化利用,提供的是绿色畜禽产品,在层次上高于传统的畜牧业生产。

建设生态畜牧业,实行规范化管理,配套环保措施,不仅能改变传统养殖的猪牛羊混圈、粪土乱堆、垃圾乱倒、畜禽乱飞状况,实现庭院净化,村巷亮化,村容美化,而且能通过沼气变成能源,解决燃料、照明问题,保护生态,沼液可作肥料施地,真正做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而且能达到“人草畜有机统一,牧工商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发展,实现畜牧业由以消耗资源为主的外延型向科技含量较高的内涵型转变;实现畜牧业由以发展牲畜头数为主的数量型向经济效益较高的质量型转变;实现畜牧业由以生产、出售粗级产品为主的原料型向精、深加工能力较高的加工增值型转变,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使畜牧业真正成为“对绿色经济带动强、农民增收贡献大、生态环境保护好”的大产业。因此,生态畜牧业是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建设生态畜牧业,是推动畜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二、建设生态畜牧业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总体思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现代生态畜牧产业体系为主线,以推进标准化规模生产、健全服务监管体系、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建立现代经营管理体制机制为重点,依托资源、培植特色,政府引导、多元投入,龙头引领、品牌发展,建成以山羊、生猪、家禽为主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生态畜牧业,促进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障市场供给,提升畜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主要目标:在畜牧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力争到2012年,山羊出栏70万只、生猪出栏80万头、肉牛出栏30万头,土鸡出栏500万只、麻旺鸭出栏200万只、土鸡蛋0.25万吨、鸭蛋0.1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超过2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带动 6.3万个劳动力就业,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突破2500元,畜牧业科技贡献率由42.5%提高到60%,畜产品商品率由65%提高到80%,畜产品优质率由65%提高到80%,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率由41.7%提高到60%,畜产品加工值达到3.5亿元,在龙潭重工业园区和板溪轻工业园区分别打造1个年产值超1亿元、在小坝全民创业园区和麻旺物流园区共打造5个年产值超0.5亿元的畜牧企业集团,初步实现建成现代生态畜牧业大县目标。

三、建设生态畜牧业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建设生态畜牧业放在突出位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建设现代生态畜牧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把现代生态畜牧业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摆上突出位置,切实加强对现代生态畜牧业建设的组织领导,认真做好现代生态畜牧业的建设规划制定、综合协调、工作指导等,以保证现代生态畜牧业建设的稳步开展。

(二)搞好现代生态畜牧业规划,调优畜牧业结构

根据畜牧业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规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现代生态畜牧业经济发展重点、方向。制定长远和近期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在新农村规划中,要在远离集镇规划500米以外预留出充足的牧业用地,为畜禽养殖从庭院转移出来创造必要的条件。

根据本地资源及品种优势,以结构调整为重点,推进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进一步发挥本地比较优势,发展符合本地特点的优势品种和生态品种,实施一村一品,通过生态畜牧业结构调整,把区域布局调优,把畜禽结构调合理,把畜产品质量调高,把畜产品竞争力调强,加快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发挥资源优势,提高畜牧业的整体效益。

(三)制定牧业优惠政策,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

一是做好发展生态畜牧业有关的土地、资金、水电等生产要素的协调工作,尤其地明确土地使用优惠政策,使发展生态畜牧业有地可用、有钱可贷、有水可引、有电可亮;二是制定生态养殖管理办法,规范养殖区的建设,使生态养殖有章可依、有章可行;三是制定生态养殖的生产技术标准、验收标准,实施生态养殖生产许可证制和畜产品贸易保护准入制以及可溯源制,对生态养殖发放饲养许可证,使小区生产标准化、有利发展外向型经济;四是做好生态养殖的规划与设计,使生态养殖规范化、畜舍建设标准化,以确保人畜健康,肉食品安全。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为现代生态畜牧业建设提供保障

按照“捆绑用、集中投,渠道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多渠道增加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治、畜产品安全、科技教育等现代生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提高牧业生产水平和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金融部门在贷款中要增加对现代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投入比重,加大中、长期贷款的额度,使之与现代生态畜牧业生产周期相适应;对重点现代生态畜牧业龙头企业、养殖户(场)给予优先照顾。要引导农民群众扩大自我投入,把更多的自有资金用于发展生态畜牧业,鼓励和吸引城市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人兴建生态畜禽生产、加工、流通企业。通过产销衔接吸引销区以支付预定金、补偿贸易或实物作价入股分红等形式,增加对现代生态畜牧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有重点地依托生态畜产品加工合资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五)建立生态养殖新模式,发展现代畜牧业清洁生产

结合我县资源优势和养殖实际,选择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牲畜作为建设现代生态畜牧业的重点进行科学指导、重点扶持。在饲养方式上,做到“四个改变”:改变草食牲畜发展完全依赖草山草坡的传统习惯,实现种草养畜和农作物秸秆科学利用养畜的新模式;改变由单一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综合发展;改变由局部小市场向大市场拓展,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改变千家万户的散养、混养方式向专业场(户)规模化集中养殖转移,加大养殖小区的建设力度。

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饲料——养畜”和“畜——沼——粮”、“畜——沼——果”、“畜——沼——草”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要以畜禽规模养殖、推广沼气技术、实施固液分离技术和饲草饲料开发技术为重点,推进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力争实现秸秆节约化,能源清洁化,人居环境卫生化,村容村貌整洁化。搞好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使生态养殖达到品种优良化、粪便处理无害化、环境生态化、防疫达标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市场化和产品绿色化。

(六)建设生态养殖小区,搞好生态典型示范

通过科学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把分散养殖的农户集中到一个区域内实施统一管理经营。按照“村容整洁”和“环境美好”的要求,把新农村规划与生态养殖小区规划同步设计,大力推进村外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尽快改变人畜杂居,畜禽散养,畜禽混养的落后生产模式,通过消毒、发酵等措施加强对畜禽粪污的无害化处理。

按照分户经营统一管理的原则,坚持做到“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畜舍设计、统一疫病防治、统一质量监测、统一污水处理。对小区农户进行系统培训,制定各种饲养管理的技术规程,包括改良、防疫、消毒、牧草种植、饲养管理等,逐步实施无公害畜禽的标准化养殖;建立档案,对整个生产过程实施跟踪管理,确保产品优质、卫生、安全,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养殖效益。

建立生态养殖小区也要实行准入制度,要做到科学选址;小区应建在干燥、向阳、通风、排风良好、有利于防疫的地方,距村寨人口居住区、水源、主要交通要道500米以上,距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牲畜屠宰厂1000米以上,具备饲料和优质牧草种植条件的地方;合理布局与生活区分开,并建设绿化带隔离带。净化生产环境,减少疾病,促进畜群健康,为畜群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

以畜禽良种繁育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建设为重点,集中涉农资金,积极支持养殖专业大户发展,搞好典型示范,促进规模养殖和专业养殖小区向重点乡镇集中,逐步壮大农村饲养规模,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畜产品精深加工生产基地,提升畜产品的竞争力。

(七)推广生态畜牧业先进技术,提高生态养殖技术水平

加强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和队伍建设,实施畜牧科技入户和农民培训工程,大力推广生态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畜禽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生态畜禽养殖技术,特别是加强饲养过程中科学投料、用药技术的推广,严格控制畜产品的有害物质残留量,提高养殖户对饲料、兽药、种畜禽、饮水等畜牧投入品质量鉴别能力,全面掌握优质、生态、安全、卫生畜禽产品生产技术。

(八)加大生态畜牧业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生态意识

广大农牧民是建设现代生态畜牧业的主体,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建设工作的成效。要精心部署,广泛动员,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动农牧民、教育农牧民,使建设现代生态畜牧业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任务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把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引导和动员广大农牧民自觉地投身到建设现代生态畜牧业经济中来。新闻媒体要加大现代生态畜牧业宣传力度,开辟专题专栏及时报道现代生态畜牧业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形成人人关心现代生态畜牧业、支持现代生态畜牧业、建设现代生态畜牧业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