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仁诺吃过的说说: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00:27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14

  

第226个记诵,“世俗真实广白翼,鹅王引导众生鹅,复承善力风云势,飞度诸佛德海岸”。六地菩萨就像是鹅王,他可以带着那些鹅飞跃大海。六地菩萨,有两个翼,一个翅膀是胜义谛,另外一个就是世俗谛,一个是究竟真理,一个是相对的真理,这两翼非常广阔,这个时候可以飞跃、超越过声闻缘觉,带领所有的鸟飞。当他在飞行的时候,如果需要风的帮助的话,就可以积聚风,实际上这些风就是善的功德,能够帮助他飞行。这样,就可以飞跃像海一样广大的诸佛的功德,无量的功德,可以飞跃过去。这大概是藏文本最后一个字,就是“去”,他已经达到了这一点。他还没有达到,但是现在已经在飞了。到这个时候,这一地的菩萨已经超越其他所有的了。记不记得当初地菩萨的时候,只是一只小鸟,但是那个时候,其他的鸟还是很尊敬他,因为这个小鸟虽然智慧不太够,但是功德很大。到这个时候,他超越了其他的一切鸟,他现在带头在前面了。

也许有人问我们来这些干吗?我们来这里,可以说来买保险,多生以来,我们有这样的习惯、串习。有没有人看过一个电影,《入侵脑细胞》,大家应该看这场电影。如果你去看的话,不要忘了,我要拿介绍费。在这个电影里,一个女的大概是被放到别人的脑细胞里面。因为这样,她必须要经历很多不同的经历,很多的经历都是非常可怕的。但是把她放进的科学家,他跟这个女的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无论发生什么,你都要记得这不是真的。在我们的生活里实际上也是这样的,但是我们的问题是不记得它是真的,我们会忘掉它是真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非常强的串习,来执著于不是真实的东西为真实。我来台湾超过十年了,我见过许多的人,有很多人重复来找我。我看到这些人有许许多多说不清的问题,有各种各样的痛苦,来问他。我为任何人打的卦,加起来都无数了。我身为西藏的所谓的魔法师,我给很多人写过多少的药方来治这些痛苦。比如有的时候告诉别人要烟供,有的时候告诉别人要水供。同样,有的时候告诉人家要修火供,有的时候要告诉他要认识星系。但是,无论你做什么,只要不知道这一切都不是真的,那实际上都是骗人,老师在骗学生,学生在骗老师。

我们不知道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而我们试着去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是非常努力地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行为,正好会反过来加强我们对这个事的执著。因为你认为它是真实的,你才会拼了老命也要解决。我知道,要知道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那是非常困难的。我知道,当痛苦真正入侵到我们的生活里的时候,那个时候要认为这一切不是真实的,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往往我们为了一个小小的没有一点害处的芝麻落在你的床上,就会觉得非常痛苦。尤其你晚上如果睡不着觉,床上要有一个小芝麻,那就要了你的命。你睡不着,突然到半夜,发现床上有一个芝麻,当你又睡不着觉,那个时候不管怎么想,这个芝麻很小,这个芝麻其实是会变现,这个芝麻其实是一个美妙无比的空心舞,这些都是无效的,这种执著的力量非常非常大。

就像你拼命要抓一个什么东西,这种执著,实际上就是平常说的生存的本能。我们在这边要做什么呢?我们在这边学习越程菩萨这本书,至少会给我们一个很模糊的观念,什么叫真理的概念。这个概念虽然模糊,但是它已经够好了。我们学这本书,只让我们很模糊的,或者是大略了解什么叫真理的概念。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保险。当然,如果有一个人问你单掌拍出来的声音是什么,或者有人问你雨滴在地上的声音是什么,如果你了解当然很好,但是这个需要很多的功德,我们不可能做到。但是有模糊的大略的真理的概念,对我们来说已经够好了。所以在第六章的时候,月称菩萨所做的就是建立起这种见地来。

我们说见,实际上用一种方便的方式来称呼。当我们说见的时候,并不表示月称菩萨有一个命题在那边,不是这个意思。非常重要的一点,你要知道月称菩萨从来没有一个命题。这不只是月称菩萨在究竟的立场,因为空性,所以完全没有这种命题,在相对的层次上,实际上月称菩萨也没有一个主观的命题,因为在相对的层次上接受不同的众生所接受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一个命题。

所以,当我们讲月称不接受任何的理论,并不表示月称菩萨是一个断见。因为,断见是你相信有一个东西,那个东西的名字叫不存在,而这个不存在是实际存在的。当月称菩萨讲接受所有众生所接受的,这也并不是表示他是常见。我知道,在中国人里,《心经》和《金刚经》是大家很多人读的,而我们现在讲的《入中论》是进入、了解这两部经的钥匙,希望大家很重视这部《入中论》。佛的教授是非常深奥,非常广大,几乎不是一个像我们这种平常人所能了解的,所以我们非常需要有一个人把佛所讲的东西解释给我们听,而是一个写的非常好、非常美、非常明白又非常简洁、简短的解释。

月称菩萨说,在胜义谛,也就是究竟谛上,任何的现象都是离于四边,为什么呢?因为这四种边界任何一种拿出来分析,你就会发现他们都不是边界,这个见解是究竟的见地。这个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当我们了解到在究竟上任何的现象都是超过,或者是离于所谓的四边的话,我们的工作实际上就是这样的,我们运用学习、讨论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讨论,建立起任何的现象都是离于四边,这是我们对于见地做的工作。当我们具备了这样的知识,也就是说一切的现象都是离于四边,我们并不是停在这边,而是继续努力,希望我们一切的思想等等,都和我们的见地能够结合起来,否则的话,就变成你的肚子很饿,但是烧好了一盘饭,放在你的面前,你不吃是一样的。

现在讲一个例子。我们说梦当然不是真的,恶梦,或者说做梦,我们会说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举例来说,也许有两个人在做梦,其中一个人醒过来了,他知道刚才在做梦。前面已经讲了,在胜义谛或者在实相里面,即便是做梦的人醒过来,这两个人根本没有差别,因为根本没有梦,所以这两个人实际上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是,如果我们谈到现在正在做恶梦的人和梦醒的两个人的经历,就有很大的不一样。所以,这中间是有差别的。刚才讲的这个人,是我个人很喜欢的,是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一个人。吉美林巴叫他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甚至不是一个出家人,值得别人尊敬的人,或者是高高在上的人,他跟平常的人一样,就是一个平常的商人或者是一个平常的渔夫。

第七地,也就是第七地的菩萨,叫做远行地。这个菩萨在每一刹那都能够进入灭静地。可以随时随地弃住空性或者是弃住真理。就是因为在第六章,所做的关于智慧的了解,能够帮助在第七地的时候,每一刹那都能够弃住真理。在坐下,大概是安全住在方便。也许我们回想一下,在讲第一品的时候,进初地菩萨的时候,初地菩萨在座下最主要的修持是布施。一地一地讲上来再第六地的时候,菩萨在座下主要的修持智慧,七地在座下修的是方便,这是第七地。这是印度写作的风格,他们认为重要的地方,就一章一页地写下去,当不重要的地方,就跳过去了。

第八地,叫做不动地。七地的菩萨为了能够更加提高自己,进入第八地——不动地。在坐下的时间,修的是祈祷。为了表示证悟,所以八地的菩萨、诸佛会来把他叫醒。在前面我们也许会觉得,一个菩萨有的时候会在座上会留恋过久,虽然菩萨有一种倾向、可能性,但是不会做这种事。到了八地的时候,菩萨们就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八地的菩萨也会除掉一切的烦恼。因为这样,所以菩萨成为三界的导师。但是,八地菩萨跟佛比起来,还是没有佛圆满的功德。虽然八地菩萨轮回里面的一切,不只是轮回的果报,甚至连轮回的因都完完全全切断了,完全没有了。八地菩萨会正得十种非常特殊的自在。

一个是长寿的自在,他得到寿命自在,如果他愿意的话,他愿意活多少就活多少。如果他想要不活下去的话,随时可以不活下去。如果他要的话,他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动机。另外一个自在,他有什么样的庄严就有什么样的,如果他想要富裕的话,就可以做世界的转龙王。如果他要做乞丐的话,刹那之间就可以做乞丐。另外一个自在,叫做业的自在。不像我们,我们对于业最多用忏悔的方式减少,但是八地菩萨不仅可以改变自己的,还可以改变别人的业。另外一个是生自在,可以有任何他想要的方式出生,可以从莲花里面化生,可以从子宫里出生等等,都可以。另外一个是愿自在,如果他愿意的话,可以把整个大地都变成黄金。另外一个是发心自在,他可以把地狱道、饿鬼道转炼成极乐世界。另外一个是神通自在,他可以上身出水,下身出火。另外是智慧自在,如果他愿意的话,可以在一刹那之间了解无静的现象。另外是法自在,他可以按照不同众生的需要,来教导不同众生不同的东西,就是众生需要的东西。

实际上当我们谈到第八、九、十地的菩萨,基本上是在谈佛了,这实际上已经超越我们知识的了解了。在这个层次,我们搞不懂一个这样的人到了那种情况下,为什么还叫做菩萨。这是八地的菩萨。

第九地,九地的菩萨在座下修行力。当我们谈到力的时候,实际上我们讲的是一种定级的现象,没有办法比这个更好的现象。当我们修持波罗蜜的时候,当波罗蜜达到顶点,不能再好的时候,叫做力。这时候,有四种解脱的功德。第一,可以无碍来分别或者是了解法,还有它的意义,怎么样来表现这种词句、语言,表达法的勇气。这是九地。

第十地,十地的菩萨,叫做法云地。在这个时候,菩萨从一切诸佛得到大光明灌顶。这个菩萨就算在坐下,当然座下比座上来说,有点像打弹弓的。打弹弓的时候,所做的也是智慧。第六地讲的智慧,是能够了解法无我和人无我的智慧。由修行,前者我们所知道的智慧,最后能够证悟到伟大的智慧或者是波罗,这种的智慧或者是波罗,是十地菩萨在座下时候的修持。当然也许大家在这边希望知道,修大圆满一向非常吹嘘的就是这一点。大圆满的修持是只保留给十地菩萨,十地菩萨才来修持的东西,这才是大圆满。

月称菩萨很简短地讲从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怎么样慢慢聚足佛的功德。当菩萨证到初地的时候,他们能够见到一百个佛,一百个佛不只是他们能够见到,这一百个佛也会加持他们。菩萨也会非常清楚、明明白白知道,并且接受佛给他的加持,没有给他任何东西。见到一百个佛,得到一百个佛的加持,第一个,能够见到一百个佛,第二,这一百个佛会加持他,第三,他有能力完全接受一百个佛所给他的加持,而没有损失掉任何的东西。

初地菩萨的寿量长短,是一百劫这么长。除了前面的功德,另外的功德,就是在这一百劫的时间长度里,他的智慧可以知道过去和未来。初地菩萨在一刹那间可以进入,或者是安住在一百种不同的三摩地。这可能是一个,已经有一百个这样的功德了。第七个功德,他不但能够在一刹那之间证入一百个三摩地,同时可以在一刹那间离开这一百个三摩地,这种离开或者是这种不执著,讲起来容易,但是阿罗汉都做不到,这种功德我们不可能有,当然在座的有可能有的人有吧。初地菩萨能够震动一百个世界,这又是另外一个。这个菩萨可以照亮一百个不同的世界、宇宙,刚才讲的每一个一百,都是一种功德。这个菩萨可以在一百个不同的世界里成熟一百种不同的众生,这个菩萨也可以去游历到一百种不同的佛土。这个菩萨,自己的身体能够化现成一百个不同的身体。而这一百个化身,每一个都有一百个菩萨围绕。刚才说的12种,每一个都是100个初地菩萨的功德,月称菩萨讲,这些功德就像把一根草放在海里,拿起来,草上有一点点的水,只能讲出初地菩萨的一点点的功德。

二地,就是每一样都跟前面一样,但是每一个都变成一千。刚才说你能见到一千个佛这一类的事。比如你会见到一千个佛,化身一千个化身,到一千个佛土等等。第三地的菩萨,呈几何基数增长,他可以见到十万,比如他可以见到十万个佛等等。四地,剩下的就是一百万,然后就变成一亿,然后变成十亿。一百、一千、十万,然后是一个一后面有七个零,然后再一百倍。初地是一百个佛,二地是一千,三地是十万,四地就是十亿,可以见到十亿个佛等等。当然我们只能谈谈,对我们来说,你能够看到佛穿着拖鞋都不错了。当然这样说,有点像菩萨在吹嘘了。一万亿就是一兆,一兆还不够,是一千兆,可以见到这么多的佛。(提问:是不是成百的乘?)不是,我们也不知道是呈什么样的序列在增加,就是一千兆的一万倍。这还不够,它的一万倍再一百倍,就是一百万倍,就是一千兆的一百万倍。我们想象看,第七地的菩萨可以在一刹那间看到这么多的一千兆的一百万倍的菩萨,受到这么多佛的加持,他也没有完全接受佛的加持,没有损失掉任何的,他寿命的长度是这么长。在这么长的一个时段,就是一千兆的一百万倍的时间里,他的智慧可以这样前后移动。

为什么我要这样来算这个数?当然也可以很快不断地增加,一句带过,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际上月称是用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告诉你,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叫做数字,数字是根本不存在的。前面的这些,我们叫做七个不清静的菩萨的七地,现在,我们听听另外剩下三种清静的、伟大的菩萨是什么样的。

我们算宇宙,用中文说是大千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把这个乘上一百倍,就是30万个宇宙,这30万个宇宙,再乘上一千倍,就是三亿。八地的菩萨,我们说的三亿个,或者说是宇宙,或者是大千世界,里面所有的尘土,把尘土一个一个算清楚,他可以在一刹那之间见到这么多的诸佛,从这些诸佛得到教授等等。任何一种语言里,都有计数的单位,像中文有百千万,万以上,万是一个单位,我们可以说十万,但是基本上单位是万,万上面有亿、兆。英文有个位、十位、百位、万,那个字相当于百万的数字。印度文里,万、亿、兆,这种的数字单位有60个,60个单位或许叫做无量。第八地菩萨的功德是什么?第九地的菩萨,我们刚才说八地菩萨能够见到佛或者是功德的数量,能在一刹那之间见到三亿个大千世界所有尘土数量的诸佛,但是这个数量以印度的数量来算,等于是第一个计数的单位,就是中文的个位。九地菩萨可以算到第60个计数的单位。那样的话,我们算成一百万个。刚才说的60个计数的单位,当作一个,这个数量的一百万倍,是九地菩萨在一刹那能够看到的诸佛的数量。但是,月称菩萨说我们还可以再算,所以这还不是令人惊讶的。当你证到十地菩萨的时候,真的是无量,没有办法算。月称菩萨要赞美、称颂十地菩萨。

举一个例子,为什么说十地菩萨是超过我们的语言所能形容的。从初地菩萨一直到九地菩萨的数量,大家记不记得?从初地菩萨到九地菩萨所有的功德加起来,以十地菩萨来说,把这些当作是一个,你算一个单位、两个单位等等,你还是没有办法算。还不只是这样,前面讲从初地到九地这么多的菩萨,实际上是十地菩萨一个毛孔里就有这么多的佛,每一个佛都有成佛的经历。希望这个至少让大家有一种受到鼓舞、激励的感觉。这一切的功德,只要简单做一件事就可以全部得到,就是证悟到真理,就这一件就可以了。如果这样看,大概就知道我们少看了多少的东西。所以,当我们了解到这个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就是为了小小的一个早餐、午餐,小小一双鞋,一点点的友谊,我们损失了多少的东西。在这样的功德之下,就算同时看到一百个频道的电视,都是可以看得到的。

提问:您开始讲到执著是生存的本能,当你在了无一切的时候,执著还是存在的,因为它是生存的本能,是不是这个意思?

回答:这样的看法表示出来,我们对这个问题还没有真正了解。 对于看山这件事,或者你要到山那边去这件事,光看山还不够。当然,对很多人里说,连山都看不到,就算是这样,我们在这边实际上也没有看到山。我们这边所谈的,实际上是告诉你山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

提问:我们讲到见修行的时候,我认为见可能不如修和行重要,因为修和行实际上是做各种各样的,如果我们在做的时候,怎么样知道这样做是对的?

回答:我们现在读这本书,就是让我们知道在修行的时候,不会有做错的状况。

提问:我们读这样的书,不了解它,不知道对不对?

回答:所以说世亲菩萨讲过,要了解它,必须经过闻、思、修三个步骤。

提问:在前面讲当我们把不真实的东西当作真实的,会有很多的痛苦,有些时候,我们可以说有些东西不是真实的,对于别的,我们还是没有办法知道它是真实的。

回答:在这个时候,所以我们必须要习惯于知道所有的现象都不是真实的。因为对我们来说放弃某些东西是可以做到的。比如一双袜子穿旧了,可以丢掉,但是别的东西不一定能这样做,所以我们要经常修持,这样做。你讲的是很对的,修行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如果你希望以修持的方式来破坏平常所谓的尝试,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我们从小受儒家的教育,这些尝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很注意它。

中观应成哲学或者是见地,并不是让你读一遍就束之高阁的东西。这本书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见地,然后以这个见地为基础,做行持修持,以行持修持来改变自己、改变一生,以及改变对所有现象的看法。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一点,我们所谓中观应成和中观自续,他们之间的差别就是因为要建立见地的结果,才会分出两个不同的中观的派别。我们同时也要知道,佛教的一个派别建立主要的命题和见地、行持的方法,这是两样东西。当然,它的见地或者是哲学立场,实际上是他修持的一个引导。修道这件事,就是我们修持的方面,就像是月称菩萨在前面一章已经重复讲过好多次,修道永远是相对一方面,不是究竟的。

月称菩萨说,愚笨的众生做各种各样的恶行,因为恶行,他就落入地狱。有一些愚笨的众生,会造善业,造善业就升天堂。具有智慧的人,超越过善行,也超过恶行,他能证得涅磐。这个记诵讲了很多的东西。

昨天,最后的时候,讨论过一个修持者有困境或者是两难的局面。修持的人在修持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修持的道、方法,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你必须认识你所修持的道总有一天是要完全抛弃掉的,这种态度,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要了解到。虽然现在谈这个的时间不是很对,但是我还要提一下。像我们在修持的时候,一般你修持的老师当然是带学生,经过修持的道最后成佛。这个老师通常给你下面的建议,尤其当你修的不错的时候。你修持的佛法的东西,在修持中无论有任何的经历,都不要执著它,应该把这种经历完完全全抛弃掉、忘掉。

修行大圆满的老师讲过,就像是磨刀一样,你在石头上磨刀,石头就会磨掉,越磨越少,但是刀是金属的,刀的金属也会越磨越少。磨刀这个工作,只有当石头和刀两方面都减少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生。但是,上面这种讲法讲起来容易,其实做的时候非常难。不要说初地菩萨见到一百个佛,我们就算是看到一只佛的手都会非常执著,这种现象可以鼓励我们,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这种现象也许的确是一种鼓舞,也不错。但是问题发生在,如果你一旦把这种现象执著他,你因为执著他,不再向前进,这样的话就不好了。

,就是什么东西是最初的问题,我们一直希望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什么是最初的,什么是最原发,什么是原创的,这个问题是一切宗教都产生的问题。我们可以说,从什么地方发生所谓的生,什么叫做就近的生?但是当我们谈到生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说很早很早以前的什么生,我们不是讲那个生,我们讲的不只是那样,我们讲的可以说每一刻每一秒都有不断的生,我们谈的是这个生。这个生是哪里来的?这种答案有很多,很多人想出各种不同的答案,有的人创造出神的概念,有的人说有业,因为有业,所以有生。

我特别谈到业力,因为我知道,有很多的佛教徒非常骄傲地说,我们信佛的人是不信神的,是不相信上帝的。但是在同样的立场,他们相信业,业推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这样谈的。但是如果你认为业是一切东西的原创者,就有问题了。我对现代人怎么样来解释业,是非常质疑、怀疑的。当我们看到某一个人一个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佛教徒会说这是他的业。其实我觉得多半的佛教徒会错了佛教哲学的意思。当我们说这是业的时候,我们不自觉地接受业是一个独立生起来的东西、独立存在的东西。

当然,要完完全全正确地了解业,也不容易。我只是觉得,很多人对于业的观念,并不认为业是因缘所生的东西,多半人认为业是固定不坏,不可能被任何人破坏,没有办法改变的东西。现在产生了这样的结果,这个结果我们要毫无选择地接受它。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我能够了解为什么多半的佛教徒有上面的困难或者是问题?因为业果是业所生的。就像煮蛋一样,把一个生的蛋放在锅里煮,煮了很久了,蛋已经几乎要煮熟,那个时候你突然起来说这个蛋可不可以不要熟,当然没办法,这个蛋已经熟了。这个事经历了很多次,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状况,因为我们经历了这个事,觉得这个业已经成熟了,没有办法,所以我们有这样的观念。

我想多谈一下,尤其是对于在座的中国人或者是西藏人。因为中国人和西藏人喜欢修各种各样的法,比如有一个喇嘛说你活不久,修一个什么法可以活得久一点。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如果你知道业力实际上是一个依他而生,一个因缘而生的现象,如果你了解这一点,远比你认为业是一个独立体,更能够帮助你修的法产生好的结果。业力如果是一个不依他而起,是一个独立所生的东西的话,如果这是对的,你现在想要修法去改变它,你现在尝试改变一个根本独立不可改变的东西,这种行为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恶行,是一件坏事。但是正因为业力是依他而起,是一个可以改变的东西,所以我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改变它。

但是当然,为什么我们对这件事会不清楚,或者会有这样的误解,当然是非常明显的。比如佛一再说,如果我们杀害其他的生命,这样的结果在我们自己的身上,会有短命的报,但是我们吃了各种的鱼虾肉,我们天天吃,一天吃了好多条命,我们天天经常在做这种事,偶尔我们好久才来一次,修一个法,修一长寿法想要长寿。就好象一个人在家里想要把蛋煮熟,锅里没有放水什么的,煮蛋煮到一半的时候,他做这个做那个,让蛋煮不熟,好象这种情况发生在我们身上一样。也许我低估大家了,我认为大家不懂,也许大家懂。我认为大家都跟我一样,都不懂。我们学习佛法,尤其是学习中观的人,我们既不信神,我想相信神是一个创作者的话,我们既不相信,但是我们也不说不是这样的。但是在行为上,通常我们不了解,在行为上,我们通常认为变成一个相信神的,要不然就是一个反对它,我们不了解一切的东西都是因缘所生的,就是依他而起。所以在我们来看,所谓的业力基本上就是一个神一样的,一个上帝一样的。

当我们听到这个命题叫做依他而起,当你一听到要谈生,每一个人都会觉得月称在这本书里告诉你那个东西怎么生出来,结果他不是这样跟你谈。他是跟你谈人和法两个现象怎么样无生,这是他跟你谈的方式。在一开始,我们就会想,实际上所有我们宇宙里面的星罗万象,分起来只有两大类,一个就是我,另外一个就是我所,跟我有关的东西。所以,这个就可以分成人和法。人和法,这里的法当然指的是现象,人和法这两方面,如果你去分析他们,都会发现这两者没有独立的、永远实存的本质在,没有这个东西。中观应成派是这样的,因为人和法这两方面都没有真实存在的本性,因为是这样的,所以没有一个所谓真实的生起,生起也是没有本性的,没有真实的生起存在。

我们了解到前面这些,当我们去念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时候,这些句子才有意思。否则的话,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的话,色还在那边,色还是找你的麻烦。学习《心经》,当然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我的老师们教导我《心经》的时候,都是用要从因缘所生的观点上看《心经》,这样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我们不能了解到前面说的依他的观点的话,我们就会产生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一个学习中观的人会认为,当我们修持空性,当我们证悟到空性的时候,空性会破坏一切的现象,会破坏诸法。学习中观的人,一定要把一切的现象毁灭掉,剩下的才是空性,这是学习空性的中观师最大的错误。我们不用担心,因为我们还谈不到什么空性不空性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又有一些学习中观的人,把空性拿来否定一切的东西。但是,你没有体会到时候躲在一直否定否定所有东西的后面,实际上有一个认为是一定存在的东西。

了解了前面这一些,我希望能够帮助你了解到,为什么大乘的修道是这样安排的?举例来说,有三种神圣的东西,大乘一直建议他们的修行人要这三样东西。任何行为的开始,即便是点一盏灯这样的行为,在开始的时候都要基于利于一切众生的动机,这里就有益他。如果我们不谈说帮助众生成佛,只利于自己,这种把自己和依他的观念划了一道鸿沟。当你实际上去点这盏灯的时候,当你行动的时候,你要知道点的动作,被点的灯或者是蜡烛,点灯的人,跟这个一切相关的现象,一切都是依他而起,在这个现象里,你找不到一个实存的独立的东西。

我们有了这样的了解,我们在做这样的行为的时候,就不会执著在这个行为上。比如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了解,你就不会因为别人比你点的灯多,你就嫉妒他,你跟他比较,这一切都不会的。既然一切都是依他而起,一切都是幻想,你点一盏灯和点一百盏灯,是一样的,没有差别的。如果你有这样的了解,即便有一点点这样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你自己点了十万盏灯,你也不会有丝毫觉得骄傲的。但是,同样如果你非常穷,只能点一盏灯,点一根蜡烛,你也会非常傲气,就跟转龙王一样,把一百盏灯点起来。第三步,你所得到的功德也会给众生。当然我们前面说的依他、因缘而生就是这样的。

现在谈一下佛像海这么大的功德里面的一小滴。当秋天没有云的时候,月亮就会照耀。当像云一样的无名,当他在十地菩萨的阶段完完全全除掉之后,像满月一样的佛的功德就显现出来,这实际上就是菩萨不断在追求的目标。他在哪里能够证得这样的佛果,在那边,佛证到究竟的功德。比如在我们的世界上有各种各样不同形状的瓶子、房子、盒子,这些东西里面都有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和这些东西外面的虚空,实际上是没有分别的。

同样,一切的诸法、一切的现象,无论是色、受等等,他们虽然是千差万别,但是他们的本性是空,这都是一样的。以上说的这种情况,是佛在刹那间就能正得,这个叫做异位。这边假定有一个跟我们讨论的对手,这个对手反问我们一个问题。如果说一切的现象都是离于二边的话,如果一切的现象,也就是诸法离于二边,离开极端的现象的话,因为前面月称用这样的例子,比如瓶子、房子、盒子里面的空间,他的对手就用这个来反击他,这个记诵在很多的地方被引用到。

有一个问题实际上非常好,而且很多人问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说,如果你说空性是诸法的本性,也就是说空性是离于二边,离于各种极端的状况,既然是离于极端的状况,佛怎么了解什么都不是的空性呢?如果佛不知道这个空性是什么的话,佛如何能叫全知呢?月称菩萨说,你说得对,但是当我们说佛是全知,佛了解、正悟到一切,我们这样讲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跟你沟通。甚至我们平常讲的,佛知道诸法的实相,或者是佛证悟诸法的实相,就算是这句话本身也是一个相对的真理。

我举一个例子,当你看蓝色的时候,蓝色实际上是你的心。但是,这个蓝色虽然是你的心,但是又能够被你的心所能看到,这种现象仍然可以这样讲,某一个人看到了蓝色。所以,只是因为在相对真理的层次上,我们才用这句话,佛证悟一切,或者是佛了解一切。下一个记诵继续这样解释。

下面还有一个很好的怀疑,怎么样把究竟的真理和相对真理放在一起?因为我们还有一种概念,这个人修行到最后,证得一切的真理,我们还有这样的概念。一个人修持在菩萨的阶段,所集聚一切功德的力量,刹那之间就可以化身报身,一切的空间性的身体,一切各种各样的形色,比如讲各种大臣、皇后甚至妓女,都可以化显出来。

回答:一切你在修道上所有的东西,都要跟缘起相关。

提问:第一个问题,刚才您讲因为一切法无我、人无我,所以没有任何东西真实生起的存在。如果用这样的心态看《心经》才能受用,否则色还是会烦恼我们。问一个问题,像刚才你讲的因缘一切都空了,听起来很能了解,可是为什么我们还是会有烦恼?

回答:因为我们有串习,习性还在那里。

提问:串习怎么除掉?

回答:同样,要去掉串习,就是前面讲的这些法,都是去掉串习的方法。

提问:我需要试用哪一个法呢?

回答:如果这样的话,大概我们可以慢慢开始。听起来,您可能有点不安全的感觉。当我们觉得有不安全感,别人可能会利用我们不安全的感觉。我一天让你觉得全世界最美的人就是我,隔一天,我会让你觉得全世界最丑的人就是你。

提问:这就是我的法门吗?

回答:是的。也许唯一的办法,当你觉得自己漂亮的时候,我会让你觉得自己非常丑。

提问:刚才您提到佛的慈悲是怎么样来的。《入中论》里讲的一个例子,你认为也不是非常好,可是后来提到摩尼宝珠的概念,摩尼宝珠是什么样的概念,为什么会产生慈悲呢?佛是慈悲的本性,不是因为串习来的,摩尼宝珠到底是什么样的本质,为什么会产生慈悲?

回答:第一点,基本上要了解,我们现在讲的是中观应成派,应成派不接受什么叫佛,那个佛具备慈悲,中观并不接受这一点。月称菩萨在介绍佛的各种功德。当然,月称在前面讲过,佛的功德是无量的,后面他会再次讲到,那时候我们会再提到。即便在我们现在谈到少数佛的功德,谈到这些功德,但是是对我们有相对鼓舞的作用。这种功德,要真正实际了解它,确实有很大的困难。但是,如果你回想一下,像昨天谈到从初地到十地,各地菩萨的功德数量的增长,你就会了解到这一点。但是佛经上说,一切十地菩萨以前所有的功德,一切从资粮道到加行道到证得见道位,从初地到十地所有菩萨的功德,甚至没有办法比过佛一点点的功德,比如佛的手掌是赤红色的,这一切所有的功德加起来都不如佛这一个。但是我们谈到佛的手掌的颜色,这实际上是佛的外相的一项功德,这其实没有太多的让我们羡慕的地方。佛真正的功德,真正的力量,在于他能够证得,也就是他能够了知实相的力量。佛具有这样的能力,能够圆满地了知所有的法、所有的现象,这是佛最大的功德。

举例来说,对我们来说,去了解这个真理只有一个方法,就是通过我们的语言,经语言去了解真理,或者我们可以经过思考的程序去了解。比如我们去分析、禅坐、思考,用这种方式来了解真理。但是,如果我们去了解真理,只用我们有分别的心去了解的话,我们永远没有办法看到真相全部的面貌。今天谈到成佛的时候,我们的心相续全部切断,我们这边讲的心相续,就是分别心,分别心在成佛的一刹那完全切断了。

昨天谈到实相或者说真理,不了解实相本身就是一种无明。这种不了解实相的无明,在成佛的时候完全切断了。但是,当我们谈到不了解实相的时候,其实我们谈的是一种非常非常微细的无名。当佛教徒谈到无名的时候,多半的人会把无名当作恶业,当作恶性的东西,多半会认为是这样的。当然,一般来说,身为一个好的佛教徒,我们不要去做恶业。但是,依照月称菩萨来说,你光这样做还不够。你还得要超越好的善行、善业。因为,就算是我们说的善业、善行,比如我们说的慈悲、虔诚,这些仍然是无明,因为这些不管是什么,都没有真正见到实相。之所以教导我们修持这些,主要是来训练我们的心,修心。因为当我们成佛的时候,我们的心相续完完全全切断、终止,所以在那个时候,你所知道、了悟的实相,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下面因为讲的是有关佛的实例。

“处非处智办”。同时有这种力量或者说智力,去了解业和业果,就是业报,能够了解发星,同时能够了解各种的界的智力,能够有智慧知道什么样的根,什么样是低劣的,同时知道各种解脱、各种行持、各种定,有宿命的智力,有可以知道生死的智力,有这种力量,让我们知道一切的烦恼都清静时的情况怎么样。实力,听起来很简单,“处非处”,什么地方是处,什么地方不是处,听起来是这样的,但是完全不像想象我们的。

像第一个所讲的智力,比如佛知道什么样的恶因,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恶果,而什么样的因不会生起什么样特定的果。当然我们只能用想象的,所以这里我举一个例子。现在谈的这些东西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亚洲人。因为亚洲人可能会把所谓佛教讲的东西归类于行为,认为业当然是有善业、恶业,什么样的行为该做,什么样的行为不该做,这样会定义很多的规律。现在,实际上我们可以用两个层次的方法来解释。其中一个层次,如果你杀了一个人,这是恶业。另外一种人,接受了一些大师的教授,思想变得比较精巧一点,他们开始谈动机的问题,你为了一百万个人的好处,去杀一个人,这个可能不算是恶业,这个大概算是比较高级的。这就是前面讲的,我们把佛教的教圣局限在我们所说的业,也就是行为准则,佛教所教的就是行为准则的范畴里,但是这个不坏,我们可以这样做。但是,业不只是我们前面讲的这两个阶层,它其实比这个多得多。

举例来说,看起来最糟的业可以是最好的。但是,谁知道什么样的业看起来是最坏的,实际上是最好的,这只有佛的智慧知道。这也就是DL亚娜为什么问佛14个种类的问题的时候,佛都拒绝回答,这是其中的一个。佛之所以不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因为他对这个问题没有答案,而是因为没有一个人有足够的功德,能够了解佛的答案。

第三种力,胜解力。目前我们能够对这方面判断,实际上是很简单的判断。比如我们怎么样判断好和坏,如果你的动机,你的行为会在别人身上产生一定的痛苦,这个就认为是不好的。如果我们稍微高一点的层次,比较精巧一点,可以说任何一个动机如果有自私自利在里面,这就是恶的动机。任何的动机,或者任何的行为,假如是出自菩提心,我们就说它是善的。这等于是用一般的方式来了解的,这实际上很多次被人引用。

众生有不同的动机,每一刹那都有不同的动机,所以众生的动机是我们根本没有办法了解的。如果一个人有虔诚心的话,树叶落下来的声音,他就会听到讲的是无常、空等等的声音。因为他感觉树叶掉下来的声音,所谈的是无常、空,因为这样,才能够证得成佛。

下一个记诵谈佛的法身,讲的很好。当一切我们的业力像是烧的柴,被智慧的火完全烧尽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证到最极的结果,也就是佛的法身。因为,一切的分别都被除尽了,所以说没有所谓的生,也没有所谓的灭。那个时候,我们的心,一直执著在外境的心就完全地消灭了。我们自己非常非常喜爱的心,到那个时候就会完全地终止。我们的心存在的时间长度,实际上是非常非常长的,那个应该上吉尼斯记录。我们存在了很久的心,只有到这个记诵讲的时候,才会完全地终止。什么东西来替代我们的心呢?法身。另外一个问题,法身替代了你的心,你怎么样利益众生呢?这个时候,像是如意树或者是摩尼宝珠一样,一直到众生数量完全除尽之后,佛的化身永远不会终止。这个时候,佛的一个色界身,我觉得我们不应该用化身,因为化身是非常《金刚乘》的语言。在任何一个色界的世界里,佛的出生、成道、转法等等的事业都清楚地显示出来,就像是一个镜子,虽然很小,可是如果放在一个很合适的地方,里面所有的三股,树、房都会很清楚地表现在里面是一样的。

在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佛化现,诸佛有不同的身上的颜色,不同的长相,不同的事业,不同的行为,不同的力量,他们有什么样地址,有的佛只有声闻,有的有声闻和缘觉,有的是各种的地址都有。他们是由什么样的菩萨围绕,他们是给什么样的教授,有的是给一圣的法,有的是三圣等等。哪一类的弟子是听到这样的教法,有些弟子坐在那边,没有听到教法的,都有。这些听到教法的弟子,哪一些弟子有能力去解释、诠释所听到的佛法?跟这个情况相关的,佛就会化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去帮助这样的情形,这种行为有的是让很散漫的弟子专心,如果想睡觉,就把他们叫醒。

同时,他能够了解一切的众生,尤其是修行的人,无论在任何一刻,很短暂的刹那所能做的布施等等的善行,都能知道。还不只是这样的,这个佛在以往是菩萨的时候,所做的一切的事业,都可以在一生显现出来。还不只是这样,他可以从自己的毛孔里,把不只是他自己所做的,把过去、现在、未来所谓诸法所做的各种事业,从一个毛孔中化现、显现出来。

同时,月称也讲,不只是他自己,而是其他一切过去、现在、未来的诸佛,不只是诸佛说的法,而是诸佛说法时声音的清晰,以及声音里面所具有的各种品质,都全部可以照样显现。同时,不只显现佛的功德,菩萨、声闻缘觉的功德,虽然比佛低,但是佛也同样能够显现。这样讲,不知道我们有没有注意到妙处在哪里?佛当然是圆满的,但是菩萨、声闻缘觉并不是那么圆满,但是就是这样的,佛也能显现对他来说并不是那么圆满的功德。还不只是这样,甚至当出发心还是凡夫的时候,那时候的行为、功德,也可以显现。比如当他还是一个兔子的时候,当他还是一个国王的时候,能够显现这一切。

最后,月称用这个记诵来结束前面所讲的。这个圆满的佛,可以在最小最小的尘土上化现所有诸佛的眷属,包括诸佛的教授,完完全全可以化现在最小的尘土上。不是一个佛,像虚空,像尘土这么多的佛,一般的眷属等等教授、事业,都可以化现在一个尘土上,但是这一个尘土并没有变大,像尘沙一样的诸佛,各种的佛土也没有缩小。下面这个记诵讲,一个没有概念的,一个清静的佛,所做所为,就是一切的化现都不是像我们这些平凡的众生所能想象的,没有这种概念、分别。对我们来说为什么不可能呢?因为我们有概念、分别,所以不可能。昨天我们讲每一个地的菩萨怎么怎么样,到后来这个数字算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一个概念。

提问:怎么样去除掉概念、分别?

回答:八万四千个法门,都是除掉概念、分别。这个问题很大。

这个可能有一个语意上的问题,当我们说这些东西因缘所生,你会把因缘当成是独立的。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这种有点像佛教徒当然死也不会承认,这就是佛教徒里信神的人。因为我们立刻会把依他,现在一般比较少用依他而生,一般用因缘,所以我避免用因缘,不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如果用依他的时候,你就会想这个他是哪里来的,你会认为他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我们没有用,因为那个他也是依他。这个问题不只是问的人,其他的人也同样有这个问题。提这种问题的人,是叫对于上帝的追寻,对于创造者的追寻。因为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对象,无论你叫它什么,叫它上帝,什么都没问题,如果这样的话,就会很方便。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的佛教徒所谓做善行,很像我们带银行存钱一样。

我们所谓的“回向”,实际上也有这个意义。很重要的一点,当我们在这边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并不是不要你做回向等等的行为,而是要你做的时候,有这个概念的了解。就算你说我其实根本不是追寻上帝、信神,但是我们仍然希望有这个东西在。因为假如你有什么不舒服、不对,你可以怪这个东西,就像是我们责难的一个目标、对象。

提问:前面讲了三种殊胜,或者是三种神圣,我们的动机要很神圣。这些没有本性的这些那些,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不会造成功德或者是没有功德,到最后有什么可以回向?

回答:这个情形不是这样的,当我们知道没有本性的时候,当你做的时候,不应该执著在结果上。但是因为是依他所生,所以这样做,当然会有相当的结果,不会没有结果。

提问: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实际的问题,我们谈一切都是依他而生,假如我现在把一个水倒在一个供杯里,我怎么样想依他而生,依他而起?

回答:这要看你的程度怎么样,你是哪一个层次。如果说你的层次是属于初学者的层次,这个时候你要两只眼睛看着放水的杯子,不要让水溢出来了。慢慢慢慢地,在你的行为里,同时慢慢加上你对于空性,也就是对于依他而生的了解,逐渐加到里面去。这个跟刚才前面这位小姐问的,我们怎么样来除掉什么东西一样,方法是无穷无尽的。这就是前面讲的一个困境或者是两难的局面。我想谈谈这个,因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题目。

这实际上很多次被人引用。众生有不同的动机,每一刹那都有不同的动机,所以众生的动机是我们根本没有办法了解的,实际上只有佛才能完全了解。这样讲主要的目的,让我们知道,我们一般把所有的事情一般化、标准化,比如我们讨论动机,这是没有办法一般化或者标准化来讨论的。如果你稍微有一定修持,我们现在在这边谈的是什么意思,你就会稍微有一点的了解。我们没有经过修持的心,通常我们看东西,认为那个东西非黑即白,我们用非常分别的方式来看所有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稍微修持一下,慢慢你就会了解到,实际上你有一种非常非常微细的,甚至不知道能不能称之为动机或者是潜意识,但是实际上是有一种动机在慢慢慢慢活动。

第四种智力,就是了解各种界的智力,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当然我们还是把它一般化了,我们说有五大,或者说是五毒,“贪嗔痴慢疑”。所谓五毒就是一般化的过程,因为谈到五毒,我们就谈到五智。其实我们各种的烦恼、情绪、状况,远多于所谓的五毒。有了这样的烦恼,既没有办法归类到慢里面,也不能归类到疑。这种烦恼,实际上只有佛才知道大概是什么样的烦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谓的五方佛,实际上应该叫做无量方佛,各种各样的方法非常非常多,对于每一个众生都有不同的方法,所以这个叫做戒。

下面,要知道我们的根,就是各种各样的感官系统。这边谈的22种根,这个根不是我刚才说的感官系统,比如我们说的虔诚,也算是一种根。刚才说到根,实际上大概也就是我们各种的感官、感觉系统。像现在很多的老师,自己对于所谓的根并没有很深的了解。所以当他们去找所谓的学生的时候,必须要找那个学生有表现出他们的虔诚心,要找一个有虔诚心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能教导这样的学生。但是佛不是这样的,因为佛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各种各样的感觉,佛甚至可以运用不是虔诚的根来教化他。比如某一个众生,他对于佛一点虔诚心都没有,但是他唯一想做的就是把杯子举起来,佛知道这一定,佛就可以运用他的心相续,帮助他,让他入道。

第六个,要知道我们的道。对我们来说,这又是一个很狭窄的道,因为我们只知道三乘。为什么的?因为三道实际上我们只能够接受,可以说我们只能受得了这么多。所谓的三乘,我们并不能完全接受,因为这是一个数量,我们只能接受一个乘,连着就修不好。实际上各种的修道或者说各种的乘,是无数无量的。在所有的东西里面,可能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空性。除了这个之外,因为佛教导了各种各样的弟子,对于我们来说教导了佛、法、僧等等,对于其他的弟子,他教没教过,我们都不知道,他用各种的方式来教导他的学生,但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他们证得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