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长红斑图片怎么治:《中华诗词三百首》教学参考资料库之二十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1:37:18
《中华诗词三百首》教学参考资料库之二十一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18    更新时间:2008-9-19

 

108、席慕容    现代  《乡愁》(299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作者简介】席慕容,蒙古族女诗人。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容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109     元稹     唐    《菊花》(220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作者简介】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与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所作乐府诗不及白氏乐府之尖锐深刻与通俗流畅,但在当时颇有影响,世称“元白”。后期之作,伤于浮艳,故有“元轻白俗”之讥。

【诗文注释】(1)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2)陶家:东晋陶渊明的家。    (3)开尽:花谢。

【诗文解释】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诗人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不是百花中偏偏喜爱菊花,是因为菊花谢了,更没有花景可赏了。

 

110、袁枚    清     古诗三首   

【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筑室小仓山隋氏废园,改名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从此不再出仕。从事诗文著述,广交四方文士。晚年自号仓山居士。袁枚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他活跃诗坛60余年,存诗4000余首,基本上体现了他所主张的性灵说,有独特风格和一定成就。

 

110·1、《偶步》(12

偶步西廊下,幽兰一朵开 ,是谁先报信,便有蜜蜂来。

【诗文注释】偶步:偶尔散步。

【诗文解释】偶尔来西边的走廊下散步,看到一朵兰花静静的开放着。是谁先把消息传出去的呢?不然怎么会有蜜蜂比我早来?

 

110·2、《所见》(58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诗文注释】(1)意欲:想。        (2)捕:捉。

【诗文解释】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

 

110·3、《题画》(143

村落晚晴天,看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111、袁凯    清   《京师得家书》(144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诗文注释】(1)京师:这里指明初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 (2)家书:家信。 (3)别语:别的话。

【诗文赏析】诗人一个人在京城生活,与故乡距离遥远。他思念着故乡的亲人,亲人也思念着他。寄来的家信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说的都是希望诗人早日还乡的话。

 

十二、王文佳编辑部分(约1万字)

112、杨万里     宋     古诗四首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他和陆游、范成大三人是互相佩服的朋友。杨万里擅长七言绝句,不论农家生活还是自然景物,在他笔下都显得新鲜活泼,趣味横生,尤其难得的是,他喜欢描写儿童形象,许多作品都可以看作是优秀的古代儿童诗。

 

112·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5)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文注释】(1) 晓:早晨。

(2)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3)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4)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5)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6)别样:特别,不一样。                (7)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诗文解释】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景色和别的季节就是不一样。碧绿的荷叶一望无边,好象和蓝天相接。朝阳映在荷花上,看上去格外鲜艳。

【诗文赏析】“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112·2、《小池》(26)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文注释】(1)泉眼:泉水出口。(2)细流:细小的流水。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情趣盎然的写景状物诗。那小小的荷池有一眼清泉,泉水无声细细地流着,好象泉眼十分爱惜它们,不愿多流一点似的。树的影子映照在池中,好象很喜爱这晴天的柔和风光。鲜嫩的荷花在水面刚露出尖端,便有蜻蜓欢跃地飞来立在上面了。

 

112·3、《宿新市徐公店》  ( 69)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文注释】(1)新市:在今湖南省攸县北。 (2)徐公店:徐家客店。  (3)篱落:篱笆。

(4)一径:一条小路。   (5)新绿:嫩绿的新叶。又作“花落”。

(6)急走:急急忙忙地跪。古语走就是跑的意思。

【诗文解释】一家旅店开设在新市郊外,敞亮的门窗面对一片秀丽的田野。诗人伫立窗口,眼光透过稀疏的篱墙投向一条田间小路。小路又细又长,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路旁树上,新叶闪着嫩绿,还没有长成浓阴;油菜花正在盛开,满地金黄,一片欣欣向荣的阳春景象。忽然,有个孩子从小路上追着一只蝴蝶急匆匆地跑来,转眼间,蝴蝶翩翩飞进了菜花丛里。小家伙找啊,找啊,在一片黄菜花中,怎么也弄不清蝴蝶藏在哪里了!

 

112·4、《初夏睡起》  (153)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诗文注释】(1)情思:情绪

诗文解释】梅子之酸,牙齿之间还留有余酸。芭蕉初长,而绿荫映在纱窗之上。白天更长了,假寐而起,情绪无聊,闲看儿童戏捉空中柳花,以释闷而已。

 

113、杨巨源     唐         《城东早春》     (122)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作者简介】

杨巨源(755~?)  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

【诗文注释】(1)诗家:不仅指诗人本人,泛指所有诗人。(2)清景:清新的景色。

(3)半未匀:柳枝发芽时颜色发黄,看上去有黄有绿,不太匀净。      (4)待:等到。   

(5)上林:上林苑,古代皇帝的园林。(6)锦:织锦,形容色彩鲜艳。 (7)俱是:都是。

【诗文解释】柳树刚冒出绿芽,也许没有似锦的鲜花美丽,可是诗人看到这幅景象却非常欣喜,因为他发现春天来到了。如果等到满园春色,大家都出门看花,那不是太迟了吗?

 

114、杨慎   明  《出郊》 (179)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作者简介】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明正德状元,文学家,四川新都人。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进士第一,时年二十四岁,授翰林修撰。杨升庵是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文学家,对哲学、史学、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学科都有极深的造诣。他一生博学多闻,著作达四百余种。

 

115、杨继盛  明  《就义诗》 (206)

浩气还太虚, 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 留作忠魂补。

作者简介】

杨继盛(1516-1555)  保定容城(今属河北)人。字仲芳,号椒山。明朝大臣。嘉靖进士,后任兵部员外郎。

【作者趣事】

    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出生于河北容城,嘉靖进土。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么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老学生

    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小进士

    那位嘲笑“老学生”的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此儿小小年纪,竟聪颖如此,将来必有出息!”

    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做阵交战的游戏。正玩在兴头上,不料先生突然回来,大家慌忙四处藏匿。先生大怒,挨个罚跪,并出对“藏形匿影”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对:“显姓扬名。”

    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此乃绝对也!”伸手将杨继盛拉起来。从此,杨继盛擅对出了名。在私塾从师十年间,杨继盛还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如有一次,他的表叔辛体元来做客。刚好家里没有酒,到酒店去买,凑巧酒也卖完了。辛体元出了上联戏道:

    无酒是穷主;

    只听见一个略带稚气的声音回答:

    有儿为名臣。

辛体元眼光一扫,原来应对竟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

杨继盛长大后,果然成为明代名臣,官至兵部员外郎。当时奸相严嵩专政,杨继盛因为正直敢言,一年之内四次被贬。最后一次,被贬途中,他草疏“十罪五奸”弹劾严嵩,结果被陷害入狱,受尽酷刑后,惨遭杀害。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这副传颂千古的名联,就是杨继盛在狱中写下的。对联铿锵有力,表现出他那荡荡襟怀,铮铮铁骨。

 

 116 、 颜真卿  唐   《 劝学》   (64)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作者简介】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长安人。博学,善于修辞和写诗。颜真卿是书史上唯一能与王羲之相抗衡的书法巨人,这当然与他精湛的书艺分不开。颜真卿历来被人们称颂的多为其人品:正直、忠贞、刚烈,他是封建时代忠臣的代表人物,伟大的人格融入了他的诗文之中。

【诗文解释】如果年轻时不知道趁早勤奋学习,年纪大了学业无成,就会后悔读书太晚。

 

117、颜仁郁   唐  《农家》  (224)

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作者简介】

颜仁郁,字文杰,泉州人。

【诗文注释】(1) 羸:瘦弱    (2) 时人:世人    (3)将谓:还以为

【诗文解释】半夜里就叫醒孩子趁早耕耘,那瘦弱无力的老牛非常艰难地朝前走着。世人哪知道农民的辛苦呢?还以为田地中的禾苗都是自己生长起来的。诗的前两句形象地描写务农者的辛勤劳苦,后两句则讽刺那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

 

118、 于谦   明 《石灰吟》(70)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简介】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诗文注释】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119、庾信  北朝   《重别周尚书》   (171)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作者简介】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是南北朝 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骈文、骈赋,可与鲍照并举,代表了南北朝骈文、骈赋的最高成就;他的辞赋与徐陵一起被称为“徐庾体”,代表作有《哀江南赋》、《枯树赋》等。他的诗歌,则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有重要影响。有《庾子山集》传世。史评其写作风格“绮艳”,杜工部又称其“清新”、“老成”。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

【诗文注释】(1)周尚书:名弘正, 字思行。 弘正自陈聘周,南归时庾信以诗赠别。先已有《送周尚书弘正二首》,这是再送,所以题为“重别”。 

(2)阳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一百二十里,玉门关在其北。两关都是出塞必经之地。这里借“阳关道”表示身在西北,离乡万里,和《赠王琳》诗《玉关》句相同。

(3)万里道:阳关至江南的路程。     (4)雁:这里比喻周尚书。

【诗文解释】阳关离江南相隔万里,如今不见一个人归回南方。只有河边的鸿雁,在秋天里向南飞去。

【诗文赏析】庾信与周弘正曾同在梁朝为臣。庾信被强留北方后,周弘正曾奉命出使北朝,滞留两年之久。南归时庾信赠诗相送,这是其中的一首。江陵失陷之日,大批江南名士如王褒、王克、沈炯等,都被俘送长安。第二年(555)三月,王克、沈炯等首批获遣东归。陈文帝天嘉元年(560),周、陈南北通好,陈朝即要求北周放还王褒、庾信等十数人,但是别人都陆续遣归了,只有王褒、庾信羁留不遣。庾信此诗开头两句即抒写自己绝望沉痛的心情:别人都归去了,通往江南的万里道上,独独不见“一人”即“我”的身影!据史书记载,周弘正南归之时正是春季。因此诗中所说的秋雁南飞,实际上是诗人虚设之景。诗人由人不得归而想到来去自由的雁,想到雁春来秋去,不禁生出艳羡之情。受着羁绊而南归无望的人和“秋来南向飞”的雁形成鲜明对比,愈发见出诗人内心的悲怆。此诗情辞深婉,气格高古,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字,却写得笔墨淋漓,充满了感情力量。

 

 

120、叶绍翁    宋   《游园不值》(40)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生卒年不详。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

【诗文注释】(1)不值:没有遇到人。(2)屐齿: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

(3)小扣:轻轻地敲。    (4)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诗文赏析】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