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之天下无敌结局:历史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2:27:44

  英国著名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名著《历史研究》已为读者所熟悉,本书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已出版的   
《历史研究》有所不同。它收入了支撑作者论点的大量历史例证,保留了更多细节。同时,作为第一部插图本,配合文字说明的各个插图(共计90幅彩图,400多幅黑白串文图)赋予了本书新的内容。图片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效果,而且能传递大量文字所无法充分表达的信息。汤因比在本书中将人类史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以极其宏大的视角展现了诸多文明的成长、碰撞、融合的历程,在这一令人着迷的历史画卷中,作者以其博大精深的历史学知识和哲学睿智为读者带来了吸收知识和进行思考的快乐。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及其鸿篇巨制《历史研究》早已为专业研究人员和广大历史爱好者所熟悉和景仰,但十二卷本的《历史研究》卷帙浩繁,常令众多心仪者望而却步。汤因比在去世前,根据当时史学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改写了这一巨著,将其压缩为一卷,于1972年由泰晤士·哈德森公司出版。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根据其1995年重印熬,翻译出版了这一享誉于世的著作。   汤因比在这部著作中,以文明为研究单位,从一个宏大的视角出发,将人类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对已知的至少三十一种文明,汤因比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对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解体加以描述;同时,大一统国家和大一统教会的建立也进入作者的视野;在此基础上,汤因比还广泛地考察了历史长河中各个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碰撞、接触和融合。汤因比闻名遐迩的挑战-应战模式贯穿全书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为什么要从整体上研究历史呢?汤因比认为这是“现实需要”。由于技术上日新月异的进步,人类逐步消除了在空间上的距离,但这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天下一家”的和谐状态。汤因比在有生之年(1889-1975)曾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他不仅看到战争给人类文明造成的巨大破坏,而且深感人类的相互残杀给后世带来的紧张、不安、沮丧和暴力正将人类推向自我毁灭的危险境地。“为此,我们必须相互熟识,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逐步熟悉彼此的历史,因为人类并非仅仅生存于直接的现在。”正是出于这种对人类文明的深切忧虑和对人类文明的无限希望,汤因比怀着一颗“好奇心”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其杰出的智慧、孜孜不倦的热情,为我们这个时代及后世留下了这笔精神财富。   此外,汤因比不仅从时间的纵向层次考察了人类历史,而且还在各个文明地理分布的横向层面保持了“一种公允的、平衡的全球观点”。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这种看待历史和各个文明的宽广视野,自然不同于那些将整个人类历史仅仅看作西方历史的狭隘偏见。的确,随着考古的发现,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历史得以再现,从而使这些地方的文明“可以同其他地方的文明并列”。另外,东亚地区各个时期社会经济史,特别是中华文明也成为汤因比关注的焦点之一。晚年的汤因比对中国的未来寄予了深切的期望: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思想与传统文化熔为一炉,“如果这种有意识、有节制地进行的恰当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可能为文明的人类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采用的这种“大历史”的宏观叙述手法,是对二十世纪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发展的史学界分工日益细化的回应。在本书的第一章“历史思想的相对性”中,汤因比集中阐明了这样的观点:“历史思想,深受思想者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主导体制的影响。”由于各个文明所处的环境不同,那种试图在历史文献的故纸堆中发现人类历史整齐划一轮廓的努力,只能是徒劳的。   上海人民出版社此次出版的一卷本《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与十二卷本以及D·C·索麦维尔的节录本(上海人民出版社曾出过三卷中译本)相比,篇幅当然小了很多,更加易读,这大大方便了读者。另外,虽说也是一部节录本,但与索麦维尔的版本不同,这一版本不仅是汤因比亲自修改完成的,而且保留了大部分支撑其观点的历史例证以及更多的细节。值得特别一提的是,这一大十六开本的著作是一部插图本,共配有四百多幅黑白串文图、地图、图表和九十幅彩图。制作精美的彩图和丰富的串文图、地图以及图表,配有恰到好处的详细说明文字,赋予了该书新的内容和形式。诚如汤因比所言:“图片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效果,而且能传递大量文字无法充分表达的信息。”   阅读《历史研究》,在钦佩汤因比渊博的学识和精彩的分析之余,我们可以徜徉在令人着迷的历史海洋之中,不仅吸取知识,丰富思想,而且能充分获得思考带来的快乐。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及其鸿篇巨制《历史研究》早已为专业研究人员和广大历史爱好者所熟悉和景仰,但十二卷本的《历史研究》卷帙浩繁,常令众多心仪者望而却步。汤因比在去世前,根据当时史学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改写了这一巨著,将其压缩为一卷,于1972年由泰晤士—哈德森公司出版。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根据其1995年重印本,翻译出版了这一享誉于世的著作。 汤因比在这部著作中,以文明为研究单位,从一个宏大的视角出发,将人类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对已知的至少三十一种文明,汤因比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对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解体加以描述;同时,大一统国家和大一统教会的建立也进入作者的视野;在此基础上,汤因比还广泛地考察了历史长河中各个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碰撞、接触和融合。汤因比闻名遐迩的挑战—应战模式贯穿全书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为什么要从整体上研究历史呢?汤因比认为这是“现实需要”。由于技术上日新月异的进步,人类逐步消除了在空间上的距离,但这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天下一家”的和谐状态。汤因比在有生之年(1889—1975)曾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他不仅看到战争给人类文明造成的巨大破坏,而且深感人类的相互残杀给后世带来的紧张、不安、沮丧和暴力正将人类推向自我毁灭的危险境地。“为此,我们必须相互熟识,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逐步熟悉彼此的历史,因为人类并非仅仅生存于直接的现在。”正是出于这种对人类文明的深切忧虑和对人类文明的无限希望,汤因比怀着一颗“好奇心”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其杰出的智慧、孜孜不倦的热情,为我们这个时代及后世留下了这笔精神财富。 此外,汤因比不仅从时间的纵向层次考察了人类历史,而且还在各个文明地理分布的横向层面保持了“一种公允的、平衡的全球观点”。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这种看待历史和各个文明的宽广视野,自然不同于那些将整个人类历史仅仅看作西方历史的狭隘偏见。的确,随着考古的发现,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历史得以再现,从而使这些地方的文明“可以同其他地方的文明并列”。另外,东亚地区各个时期社会经济史,特别是中华文明也成为汤因比关注的焦点之一。晚年的汤因比对中国的未来寄予了深切的期望: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思想与传统文化熔为一炉,“如果这种有意识、有节制地进行的恰当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可能为文明的人类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采用的这种“大历史”的宏观叙述手法,是对二十世纪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发展的史学界分工日益细化的回应。在本书的第一章“历史思想的相对性”中,汤因比集中阐明了这样的观点:“历史思想,深受思想者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主导体制的影响。”由于各个文明所处的环境不同,那种试图在历史文献的故纸堆中发现人类历史整齐划一轮廓的努力,只能是徒劳的。 上海人民出版社此次出版的一卷本《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与十二卷本以及D·C·索麦维尔的节录本(上海人民出版社曾出过三卷中译本)相比,篇幅当然小了很多,更加易读,这大大方便了读者。另外,虽说也是一部节录本,但与索麦维尔的版本不同,这一版本不仅是汤因比亲自修改完成的,而且保留了大部分支撑其观点的历史例证以及更多的细节。值得特别一提的是,这一大十六开本的著作是一部插图本,共配有四百多幅黑白串文图、地图、图表和九十幅彩图。制作精美的彩图和丰富的串文图、地图以及图表,配有恰到好处的详细说明文字,赋予了该书新的内容和形式。诚如汤因比所言:“图片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效果,而且能传递大量文字无法充分表达的信息。” 阅读《历史研究》,在钦佩汤因比渊博的学识和精彩的分析之余,我们可以徜徉在令人着迷的历史海洋之中,不仅吸取知识,丰富思想,而且能充分获得思考带来的快乐。
目录
  目录序言   第一部 历史形态   第一章 历史思想的相对性   第二章 历史研究的领域   第三章 某些术语的定义   第四章 需要对人类事务进行全面研究   第五章 过渡的社会   第六章 文明的比较研究   第七章 希腊模式与中国模式   第八章 犹太模式   第九章 对各个文明的考察   第二部 文明的起源   第十章 关于各文明起源的性质   第十一章 文明源于种族吗?   第十二章 文明源于环境吗?   第十三章 挑战和应战   第十四章 卓越出自艰辛   第十五章 艰苦环境的刺激   第十六章 惩罚的刺激   第十七章 流产的文明   第三部 文明的成长   第十八章 成长停滞的一些例子   第十九章 成长的标准   第四部 文明的衰落   第二十章 决定论可信吗?   第二十一章 模仿的机械性   第二十二章 角色的转换   第二十三章 雅典和威尼斯:短暂的自我崇拜   第二十四章 东罗马帝国:对一种短命制度的崇拜   第二十五章 大卫和歌利亚:对一种暂时性技术的崇拜   第二十六章 罗马教廷:对胜利的陶醉   第五部 文明的解体   第二十七章 社会解体的性质和征象   第二十八章 内部的无产者   第二十九章 外部的无产者   第三十章 灵魂的分裂   第三十一章 解体的挑战   第六部 大一统国家   第三十二章 大一统国家:目的还是手段?   第三十三章 传导与和平所带来的好处   第三十四章 沟通   第三十五章 语文与文字   第三十六章 首都   第三十七章 文官制度   第三十八章 未来是否会有大一统国家?   第七部 大一统教会   第三十九章 毒瘤还是蝶蛹?   第四十章 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   第四十一章 宗教是社会对幻象的回应,还是对实在的回应?   第八部 英雄时代   第四十二章 蛮族的历史   第四十三章 幻象与事实   第九部 文明在空间中的接触   第四十四章 同时代文明的相互接触   第四十五章 现代的西方和俄国   第四十六章 现代的西方和东亚   第四十七章 世界与亚历山大以后的希腊社会的接触   第四十八章 同时代文明相互接触的社会后果   第四十九章 同时代文明相互接触的心理后果   第十部 文明在时间上的接触   第五十章 制度法律和哲学的复兴   第五一章 语言文学和视觉的复兴   第五二章 宗教的复兴   第十一部 为什么研究历史?   第五十三章 历史思想的性质   第五十四章 行动中的历史学家   地图   大事年表
评论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历史书。这是一个历史学家一不小心做了哲学家该做的工作后得出的奇怪成果。是一个普通历史学家很难做到,普通哲学家也很难做到,但汤因比做到了的伟大工程。   汤因比写这本书的视野极其开阔,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视野。有趣的是,汤因比写这本书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开始呢。在那个时代汤因比就已经具备了这样宏观的历史眼界,我们不得不深表钦佩。写这本书的汤因比,胸怀天下、眼观四海。数千年时光加全世界的巨大空间在他的笔下,如积木、拼图一样,信手拈来,完全不按历史的时间顺序编排。事实上这根本就不是一本简单的讲历史的书,这是一本借助全人类现有历史作题材思考人类命运的书,是一本思考人类未来的书。   汤因比思考人类历史和未来命运的一个基本单位是文明。这是一个视角很独特的着眼点。也是一个最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着眼点。亨廷顿的名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也是以文明为单位来审视历史并预测未来,不知道是某种不谋而合还是一种有意识的借鉴。这种以文明为单位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论通常被称为文明形态史观。   汤因比把世界主要国家按照文明进行了划分,然后根据每一个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解体过程思考了文明的共性规律。把这个世界上先后存在过的所有人类文明归结为30余种文明形态,其中有七种独立文明和其他从属于这些独立文明的卫星文明。并根据这些文明的共同特征归纳了三个主要模式,分别是希腊模式(文化统一,政治分裂的模式)、中国模式(统一为主夹杂分裂的大一统模式)和犹太模式(有可辨识的统一文化却没有政治实体的离散型模式)。其中,汤因比断言,多数文明的早期历史比较符合希腊模式,而文明的晚期则比较符合中国模式。犹太模式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明模式。由此汤因比建立了一个“希腊-中国”式的文明模型。   在思考文明起源这个问题的时候,汤因比首先否定了种族主义的种族决定论观点,得出一个结论文明的起源与种族无关。接着又下了一个特别结论,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锤炼出文明的火花。这是此前的很多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相反的结论。此前的很多哲学家认为文明应该出现在条件优越的环境下,因为环境优越,才有闲暇时间进行文明的探索。且不论这个结论是否绝对正确,但是至少这个结论比简单的闲暇产生文明前进了一大步。   汤因比思考文明的主要目的还在于思考文明的衰落,藉以思考未来的人类命运。汤因比看来,文明一旦衰落,通常会有三种出路,大一统帝国、大一统教会和蛮族的英雄时代。大一统帝国是汤因比着力批判的一种形式,他认为大一统帝国是一种很坏的东西,是寒冬来临前的小阳春,能够扼杀文明的创造力。但汤因比赞扬了大一统教会,尽管承认宗教存在问题,但汤因比对于产生一个高级宗教颇有信心。他相信随着文明的不断衰落,宗教的战车却可以不断挺进,因为宗教是一种精神活动。至于蛮族的英雄时代,汤因比同样报之以鄙视,他相信蛮族本身是有活力的,但是一旦他们成功的击败了更先进的文明,就会马上腐化变质,道德败坏。甚至比他们征服的文明退化的还要迅速。   汤因比的历史观已经在有意识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尽可能规避国家情感在历史写作中的影响,尽管我们仍然能在其行文中看到一点点西方中心主义的些微影响。作为一个西方历史学家,在西方文明仍然如日中天的时代里有这样的意识这是一种相当了不起的进步。   尽管目前主流史学界对汤因比的评价并不高,尽管汤因比在解读文明的历史之余所做的很多预测式的结论未必准确,甚至可能过于一厢情愿,但我仍然坚信,这本书所使用的很多属于方法论的东西是不朽的。这本书连同由这本书所提出的方法论将注定是一个史学界的里程碑,未来的历史学发展也许会证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