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暗帝搬砖格兰迪装备:元代赵孟頫《金丹四百字》《光福寺重建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09:46
 

    元代赵孟頫《金丹四百字》《光福寺重建塔记》

标签:

赵孟

金丹四百字

光福寺重建塔记

碑帖

历史

墨迹

书法

书论

中国书法

资料






















 


    赵孟頫《光福寺重建塔记》

 

    《光福寺重建塔记》纸本,本幅纵28.6cm,横284cm,全卷29cm×377cm。
  署款“至治元年(1321年)二月望日建”。卷末书六篆字“光福重建塔记”。钤“大雅”(朱文)、“赵氏书印”(朱文)印。 
  光福寺位于吴县邓尉山龟峰,始建于梁大同年间。寺内原塔至元代已石瓦堕废,延佑元年由僧众化缘重新建造,于次年五月竣工,至治元年立碑记,住持沙门了清撰写碑文,赵孟頫书并篆题。
    本书卷为赵孟頫传世名作,亦是其晚年(68岁)得意作品。故风神精绝,于笔意虚和中愈见平怀淡宕之致。
  卷后有董其昌、司马通伯等题跋。

 

释文: 

    光福重建塔记

    光福重建塔记佛慧雄辩大师,本寺住持沙门了清撰。前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国史赵孟頫书并篆题塔者,西域圣人之灵庙,众生灭罪致福之具也。自阿育王建初,后代震旦之来表刹兴盛者,莫盛于萧梁之世焉。光福塔实者,梁大同权舆,唐会昌暴殄,复兴咸通,至赵宋,宋至今朝大德中,住山磻师时毕方鸟栖其颠,以致铁石凡臂隳哉,有不可葺者。住持相师谟画鼎创,真人周静翁仙宗而尚佛,来自双凤,作檀越主,率寺邻富而信者幼成徐公、沙门愿而干者成、彻、德三公暨寺职班员涓吉命匠篾栖鸾竹索以为绹村化羊杉缚以为架,撤顶至踵草,旧古从新,即旧基,越旧制,别絫层级,至五半,徐公脱屦索诃相师,迁乔梵行,施心愿力,唯静翁不移。走书成曰:“山中住持闻有更易,倘林屋清师补处,则塔缘幸甚,香火幸甚。”既而疏来洞庭,孤云乃起,一苇未杭,翁已羽化,乌乎!元度乎?重来乎?三叹终至,至未席温,或谓塔缘幸欤,不幸欤?余曰:佛三祇百刻修六度万行以戒、定、慧,力成舍利,益众生者,塔之谓也。由塔即庙,庙即貌,佛圣德令众归,命行檀波罗而得福田。今啬一缘,将普万化是苻佛本愿,益众生欤?果元度之类欤?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欤?于是越明年,具梵礼,迎铜像,出化东。行首翁之儿妇魏氏母子承祯同调无改大父之道,乐助而之任洋沙头太仓苏台蓂见四新稇载而返,寻遇不请之檀朱公■工施财施艺特银其相轮之顶,复有刾血为墨,书妙经者,二渡长江,入长淮,募远者三大槩,廿馀同袍,听命辅势,忘倦宣劳,聚诸村鸠。诸工一举而完。七级自尖以还,饰盖至四。岁暮收工,明年像复出,西募,春行,夏归,秋作,馀层列屋,皆落成,其辉辉乎,摩尼圆明;沓沓乎,露■屃赑。碧凡鳞集,画檐翚飞,帀阑楯而宝鉩,和鸣■山川而人天瞻仰。其功德一十五种:消罪业八千万,四千不夜常光,免责备于香火,实一不幸而众幸且甚也。遂书。其延祐改元二月十日之建始,来年五月望日之毕功。系以辞曰:阿阇世藏设利罗,阿育得之出恒河,八万四千起塔婆。后世则之广兴建,四方玲珑成八面,萧梁以前世未见。我此灵庙实大同,起■二次三鸠工,延祐以来又六冬。清宁仙人德相佛,福缘慈缘普泽物,白花岩头■屼屼。清也薄有铜像缘,两募一举功其圆,尽未来际茂福田。常光历刻射牛斗,羌椅椅艼洁吾后,哿矣富人寿长久。至治元年二月望日建,皇帝陛下千万寿

                                                                                      

 

 

 



















    赵孟頫《金丹四百字》(选页)

 

    《金丹四百字》,宋紫阳真人成道以后,遗与马处厚之文。其文初无定名,后人因其无名,即以《金丹四百字》名之。是文其言约而不繁,其义显而且明,与《悟真篇》相为表里。《悟真篇》细分药物火侯,《四百字》总撮始终大义,两者一而二,二而一也。但《四百宇》自宋迄今,注释者甚多,或以炉火解,或以搬运解,求其传真写神,发其藏蕴者,卒不可得。
    金丹为中国古代炼丹术名词。包括外丹和内丹两种。外丹是用丹砂(红色硫化汞)与铅、硫黄等原料烧炼而成的黄色药金(还丹)其成品叫金丹。道教认为服食以后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老。唐代以前金丹多指外丹。唐宋以后多指修炼内丹即把人体作炉鼎以体内的精、气作药物用神烧炼道教认为使精、气、神凝聚可结成圣胎即可脱胎换骨而成仙。

 

《金丹四百字》序并原文:

    七返九还、金液大丹者,七乃火数,九乃金数。以火炼金,返本还元,谓之金丹也。以身心分上下两弦,以神气别冬夏二至,以形神契坎离二卦。以东魂之木,西魄之金,南神之火,北精之水,中意之土,是为攒簇五行。以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是为合和四象。以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听而精在肾,舌不声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动而意在脾,故名曰五气朝元。以精化为气,以气化为神,以神化为虚,故名曰三花聚顶。以魂在肝而不从眼漏,魄在肺而不从鼻漏,神在心而不从口漏,精在肾而不从耳漏,意在脾而不从四肢孔窍漏,故曰无漏。精神魂魄意,相与混融,化为一气,不可见闻,亦无名状,故曰虚无。炼精者炼元精,非淫佚所感之精;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念虑之神。故此神气精者,与天地同其根,与万物同其体,得之者生,失之者死。以阳火炼之,则化成阳气;以阴符养之,则化成阴精。故曰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身者心之宅,心者身之主。心之猖狂如龙,身之狞恶如虎。身中有一点真阳之气,心中有一点真阴之精,故曰二物。心属干乾,身属坤,故曰乾坤鼎器。阳气属离,阴精属坎,故曰乌兔药物。抱一守中,炼元养素,采先天混元之气,朝屯暮蒙,昼午夜子,故曰行周天之火候。木液旺在卯,金精旺在酉,故当沐浴。震南饮西酒,兑女攀北花,巽风吹起六阳,坤土藏蓄之数,故当抽添。夫采药之初也,动乾坤之橐龠,取坎离之刀圭。初时如云满千山,次则如月含万水,自然如龟蛇之交合,马牛之步骤。殊不知龙争魂,虎争魄;乌战精,兔战神。恍惚之中见真铅,杳冥之内有真汞,以黄婆媒合,守在中宫。铅见火则飞,汞见火则走。遂以无为油和之,复以无名璞镇之。铅归坤宫,汞归干位。真土混合,含光默默。火数盛则燥,水铢多则滥。火之燥,水之滥,不可以不调匀,故有斤两法度。修炼至此,泥丸风生,绛宫月明,丹田火炽,谷海波澄。夹脊如车轮,四肢如山石,毛窍如浴之方起,骨脉如睡之正酣,精神如夫妇之欢合,魂魄如子母之留恋,此乃真境界也,非譬喻也。以法度炼之,则聚而不散;以斤两炼之,则结而愈坚。魂藏魄灭,精结神凝,一意冲和,肌肤爽透,随日随时,渐凝渐聚,无质生质,结成圣胎。  
    夫一年有十二月也,一月三十日也,一日百刻也。一月总计三千刻,十月总计三万刻。行住坐卧,绵绵若存。胎气既凝,婴儿显相,玄珠成象,太乙含真。故此三万刻之中,可以夺天上三万年之数,何也?一刻之功夫,自有一年之节候,所以三万刻可以夺三万年之数也。故一年十二月,总有三万六千之数,虽愚昧小人行之,立跻圣地,奈何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元精丧也,元气竭也,元神离也。是以三万刻,刻刻要调和,如有一刻差违,则药材消耗,火候亏缺,故曰毫差殊不作丹也。是宜刻刻用事,用之不劳,真气凝结,元神广大。内则一年炼三万刻之丹,外则一身夺三万年之数。大则一日结一万三千五百息之胎,小则二时行八万四千里之气。故曰:夺天地一点真阳,采日月二轮之气,行真水于铅炉,运真火于汞鼎,以铅见汞,名曰华池;以汞入铅,名曰神水。不可执于无为,不可形于有作,不可泥于存想,不可着于持守,不可枯坐灰心,不可盲修瞎炼。惟恐不识药材出处,又恐不知火候法度。要须知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此窍者,非心非肾,非口鼻也,非脾胃也,非谷道也,非膀胱也,非丹田也,非泥丸也。能知此一窍,则冬至在此矣,药物在此矣,火候亦在此矣,沐浴亦在此矣,结胎亦在此矣,脱胎亦在此矣。夫此一窍,亦无边傍,更无内外,乃神气之根,虚无之谷,则在身中求之,不可求于他也。此之一窍,不可以私意揣度,是必心口传授。苟或不尔,皆妄为矣。今作此《金丹四百字》,包含造化之根基,贯穿阴阳之骨髓,使炼丹之士,寻流而知源,舍妄以从真,不至乎忘本逐末也。夫金丹于无中生有,养就婴儿,岂可泥象执文,而溺于傍蹊曲径?然金丹之生于无也,又不可为顽空。当知此空,乃是真空;无中不无,乃真虚无。今讲此数语,当细味之。  
    真土擒真铅,真铅制真汞。铅汞归真土,身心寂不动。   
    虚无生白雪,寂静发黄芽。玉炉火温温,鼎上飞紫霞。   
    华池莲花开,神水金波静。夜深月正明,天地一轮镜。   
    朱砂炼阳气,水银烹金精。金精与阳气,朱砂而水银。   
    日魂玉兔脂,月魄金乌髓。掇来归鼎内,化作一泓水。   
    药物生玄窍,火候发阳炉。龙虎交会罢,金鼎产玄珠。   
    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   
    木汞一点红,金铅三斤黑。汞铅结成砂,耿耿紫金色。   
    家园景物丽,风雨正春深。耕锄不费力,大地皆黄金。   
    真铅生于坎,其用在离宫。以黑而变红,一鼎云气浓。   
    真汞出于离,其用却在坎。姹女过南园,手执玉橄榄。   
    震兑非东西,坎离不南北。斗柄运周天,要人会攒簇。   
    火候不须时,冬至岂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   
    乌肝与兔髓,擒来归一处。一粒复一粒,从微而至着。   
    混沌包虚空,虚空包三界。及寻其根源,一粒如黍大。   
    天地交真液,日月含真精。会的坎离基,三界归一身。   
    龙从东海来,虎向西山起。两兽战一场,化作天地髓。   
    金花开汞叶,玉蒂长铅枝。坎离不曾闲,乾坤经几时。   
    沐浴防危险,抽添自谨持。都来三万刻,差失恐毫厘。   
    夫妇交会时,洞房云雨作。一载生个儿,个个会骑鹤。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人士。元代著名书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

  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身侍二主,终生在坎坷忧患中度过,仕隐两兼。他身出名门,系宋太祖赵匡胤之子秦王赵德芳的十代孙,自幼生活在一个诗礼传承的大家庭中,饱览精要。在他23岁时,元军进攻临安,恭帝投降,南宋败落。外患内忧,国仇家恨,作为一个前朝的落寞王孙,赵孟頫只有归乡闲居,潜心习艺。元朝虽为游牧民族所设,然其统治者对中心日渐南迁的传统文化颇为敬重。元世祖忽必烈特设官吏,令其每年“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至元二十三年,赵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赵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赞赏,给予种种礼遇,官至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其后还被提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至从一品。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夏文彦在《图绘宝鉴》盛赞他“荣际王朝,名满四海”。

  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基本上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为什么说赵孟頫是开元代文人艺术先河之人呢?因为,他提出用古代绘画风格去改变南宋的绘画风格,指出绘画发展的正确方向是“摹古”,并将“摹古”发展成为元代绘画的主要风格。历史上每遇沧桑变易之际,文化颇易失范,人们往往以史为鉴,从古代的启示中去寻找医时治弊的良方,如孔子的“克己复礼”、魏晋“竹林七贤”的返朴归真、唐宋的“古文运动”等,重视传统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赵孟頫提倡“摹古”的出发点亦不例外,他引晋唐为法鉴,以唐、五代和北宋的艺术为好的艺术。因为它中庸、柔静、淡逸。他批评南宋艺术,因为它刚励、险怪、琐细浓艳。赵孟頫第一次提出,古意,是鉴别艺术作品高下的标准。
    中国社会发展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轮番统治的历史,不同的民族生活习惯培养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观,因而,在历史上也形成了不同的主流文化。宋代,重文轻武。元代,则重武轻文。在上层社会对精神文化意识相对轻视的文化背景下,元代的文人墨客选择了归隐,他们在异族的统治下对国家、社会失去责任感,充满了悲凉、绝望、苦闷。于是,他们隐居山林,将一腔愁苦和悲怨都凝聚在画笔上,开创了元代文人山水画的发展高峰。可以说,元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与文人墨客的归隐逸志生活休憩相关。白居易曾在他的诗作《中隐》中曾论“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意即归隐,也有高下之分。历朝历代有诸多隐士虽身隐山林,但心在庙堂,谓之放隐。而元朝的诸位隐士,在诸多环境的限制之下,虽身在庙堂,处于喧嚣的时政之中,心志却已归庙堂,隐身于朝野,这才是真正的隐者,谓之高隐。而与之相呼应,元代山水绘画的评价标准就是“高逸为上,放逸次之”。而朝野一生的赵孟頫可说是元代绘画艺术的先锋人物。
    《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称:“文敏书多从二王(羲之、献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至书碑则酷仿李北海《岳麓》、《娑罗》体。”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钟繇;行草书学羲献,能在继承传统上下苦功夫。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虞集称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度其形。”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认为他的书法直接晋人。

    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这些都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赵体楷书的特点,概括有三:

    第一,赵氏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

    第二,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学者不仅学其形,而重在学其神;

    第三,笔圆架方,流动带行。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赵体的特点。另外,他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也是赵体的特点之一。

    传世书迹较多,有《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一跋》、《四体千字文》等。传世画迹有大德七年(1303)作《重江叠嶂图》卷、元贞元年(1295)作《鹊华秋色》卷,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皇庆元年(1312)作《秋郊饮马》卷,现藏故宫博物院。著有《松雪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

   父与翚(1213-1264)字中文,号菊坡,好书画,收藏甚富。妻管道昇,亦善书画。弟孟*,字子俊,能作人物、花鸟。子雍亦工画,赵家艺风,世代相传。

 

赵孟頫历代集评——

    明 项 穆:若夫赵孟頫之书,温润闲雅,似接右军正脉之传,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书法雅言》)
  明 董其昌:吾于书似可直接赵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润之气。惟不能多书,以此让吴兴一筹。(《画禅室随笔》)
  明 董其昌:吾乡陆宫詹以书名家,虽率尔作应酬字,俱不苟且,曰:“即此便是学字,何得放过?”陆公书类赵吴兴,实从北海有入,客每称公似赵者,曰:“吾与赵同学李北海耳。”(《画禅室随笔》)

  明 董其昌: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惟鲁公、杨少师得之,赵吴兴弗能解也。今人眼目为吴兴所遮障。(《画禅室随笔》)0
  清 冯 班: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用理则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晋人之理而立法,法定则字有常格,不及晋人矣。宋人用意,意在学晋人也。意不周帀则病生,此时代所压。赵松雪更用法,而参之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后人不及矣。为奴书之论者不知也。(《钝吟书要》)
  清 冯 班:赵殊精工,直逼右军,然气骨自不及宋人,不堪并观也。(《钝吟书要》)
  清 冯 班:学前人书从后人入手,便得他门户;学后人书从前人落下,便有拏把。汝学赵松雪,若从徐季海、李北海入手,便古劲可爱。(《钝吟书要》)
  清 梁 巘:子昂书俗,香光书弱,衡山书单。(《评书帖》)
  清 梁 巘:学董不及学赵,有墙壁,盖赵谨于结构,而董多率意也。(《评书帖》)
  清 吴德旋:永兴书浑厚,北海则以顿挫见长,虽本原同出大令,而门户迥别。赵集贤欲以永兴笔书北海体,遂致两失。集贤临智永《千文》,乃是当行,可十得六七矣。(《初月楼论书随笔》)
  清 吴德旋:刘诸城云:“松雪自当为一大宗,既或未厌人意,然究无以易之。”此就元人而论,谓鲜于、康里诸公皆非松雪之匹耳。(《初月楼论书随笔》)
  清 吴德旋:松雪行书以《天冠山》为最,北海肖子也。世人艳称《民瞻十札》已属次乘,《梅花诗》则自《郐》无讥矣。(《初月楼论书随笔》)
  清 钱 泳:松雪书用笔圆转,直接二王,施之翰牍,无出其右。惟碑版之书则不然,碑版之书必学唐人。或曰:“然则何不径学唐人,而必学松雪,何也?”余曰:“吾侪既要学书,碑版翰牍须得兼备,碑版之书其用少,翰牍之书其用多,犹之读三百篇,《国风》、《雅》、《颂》不可偏废,书道何独不然。”(《书学》)
  清 钱 泳:张丑云“子昂书法温润闲雅,远接右军,第过为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非正论也。褚中令书,昔人比之美女婵娟,不胜罗绮,而睇忠言谠论,直为有唐一代名臣,岂在区区笔墨间,以定其人品乎!(《书学》)
  清 阮 元:元赵孟頫楷书摹拟李邕。(《北碑南帖论》)
  清 包世臣:子昂如挟瑟燕姬,矜宠善狎。(《艺舟双楫》)
  清 包世臣:吴兴书笔专用平顺,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吴兴书则如市人入隘巷,鱼贯徐行,而争先竞后之色人人见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其所以盛行数百年者,徒以便经生胥史故耳。然竟不能废者,以其笔虽平顺,而来去出入处皆有曲折停蓄。其后学吴兴者,虽极似而曲折停蓄不存,惟求匀净,是以一时虽为经生胥史所宗尚,不旋踵而烟销火灭也。(《艺舟双楫》)
  清 包世臣:吴兴用意结体,全以王士则《李宝成碑》为枕中秘。(《艺舟双楫》)
  清 周星莲:赵集贤云:“书法随时变迁,用笔千古不易。”古人得佳帖数行,专心学之,便能名家。盖赵文敏为有元一代大家,岂有道外之语?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临池管见》)
  清 朱和羹:子昂得《黄庭》、《乐毅》法居多。邢子愿谓右军以后惟赵吴兴得正衣钵,唐、宋人皆不及也。(《临池心解》)
  清 康有为:吴兴、香光,并伤怯弱,如璇闺静女,拈花斗草,妍妙可观念更新,若举石臼,面不失容,则非其任矣。自元、明来,精榜书者殊鲜,以碑学之不兴也。(《广艺舟双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