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幸福出发刘和刚孟玲:金牌教练钱建军讲解学练杨式太极拳《牛春明81式》的“搂膝拗步” - 体育时空 - 义乌稠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1:44:48
作者:钱建军

在各大流派太极拳中都有这“搂膝拗步”式的存在。“搂膝拗步”式在太极拳学练中是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很多太极拳明家都把“搂膝拗步”式作为筑基功反复单式操练,而我在太极拳教学第一课也就是传授“搂膝拗步”式并告之学生其重要性如同书法中的“永字八法”。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唐张怀瑾《玉堂禁经》: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这里的隶,不是隶书,是指楷书,唐代楷书称之为隶书,东晋时王羲之也以此称,现在我们认为的隶书,那时称八分)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八法结语,卢肇说:永字八法,乃点画尔。但八法并*立存在,我们在考虑每个点画如何安排,实际已涉及字的结体法则。因此,八法作者意图,在想通过永字的剖析,来说明基本点画的写法和组合。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义理相通,如汉字中有很多字都可以用到字格的规律。



一、汉字结构中有很多雷同之处,如果找到一个结构的规律,又把它推广到别的字,便能更快地掌握更多字的写法。
  二、汉字结构的美感是有规可循的,在认真研究掌握这些规律之前,不要急忙追求创新革旧。在融会贯通了书法的基本功和结构之后,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东西是会自然成就的


我们在学习起始阶段,都要临摹,还要有‘米字格’‘田字格’和‘九宫格’,不管是什么格,这个‘格’实际上就是坐标,根据帖中字在坐标中的位置,用相同的坐标进行复制,临摹就是复制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增加字所在位置的记忆,把前人积累的‘美’的经验位置复制下来,再由‘悟性’找到美感,最后达到没有坐标的复制。临摹的过程就是记忆的积累,‘悟性’的训练,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太极拳教学中可以运用相同道理来指导实践。我在太极拳教学中运用‘米字格’‘田字格’来规范步型、步距。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太极拳有曰:“上身有病下身找”之意是指凡不合规矩的拳架之病皆要在步型、步距上找问题。


如何来练习“搂膝拗步”?首先、让我们来站在“田”字格中间1竖的下方并步站立,然后以右脚跟为轴脚尖外撇45度,“田”字格中间一横的右边对角线。松左脚重心右移曲膝坐胯同时右大指领起、松“合谷穴”至右耳侧成斜立掌,掌心斜向下。左手从左侧拦掌经面门划弧到左指尖对右小臂“四渎穴”。左脚前移到“田”字格的左侧上方对斜角,脚跟轻触地面。接着松左掌小手指转腰到“劳宫穴”对左脚“涌泉穴”,松左膝弓步推右掌,掌根微塌,定势完成。如接做右“搂膝拗步”时,右膝尖找右脚尖尾闾后坐,左脚尖跷起向左侧转体,余则与“左搂膝拗步”相同,左右手互换。反复练习,寻找身心之合,日久自会融会贯通到所有拳势中。


搂膝拗步”技击法可参考杨振基先生《太极拳体用全书》上述此式用法是:设对方从我左侧中下二部用手或中来击,我左手转上至胸前向左往外将对方的手或足搂开,右手向对方的胸部按去。这是先防后打、连防带打法。此式是杨式太极拳的典型击法,有以下特点:


(1)与对方交手,必须先防住对方的来手或脚,防时顺对方的来势向一侧搂开。“搂”是弧形向左右下搂,中有化手       用得适当,则对方根自不稳。搂在按先,不能搂按同时出手,这从实战意义说,不难理解。


(2)击出的单按手要松肩垂肘,坐腕立掌。弓腿的膝尖、脚尖和手推出的方向是一致的。同时,后腿有蹬力相助。
(3)要松腰前进,腰前进,带动全身各部位合成一股整劲,集中一点,打击到对方的身上。
(4)眼向自己要打击的部位看去,助长打击的意识。
(5)搂手的意念和劲点在手腕根外侧,腕与小臂的连接处,推手的意念和劲点在全掌。
补充说明:太极拳以阴阳为本,强调的是天圆地方之律,应用在拳架中就充分表现为化与打、弧线与直线,先化后打,不化不打的是太极拳技击首要指导思想。在技术风格上牛春明太极拳继承了杨式太极拳松、柔、沉、稳的特点,刚柔并济、气魄宏大、形象优美。它讲究完整一气、气势团聚、全身整劲,特别强调以腰为轴,带动四肢,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性、协调性。它更突出,以松为贵,由松入柔,运柔成刚。 
81式牛式太极拳套路精练,动作舒展大方,稳健沉着,步法非丁非八,迈步如猫行。演练起来得心应手,松紧有致,柔中寓刚。全身各部位圆活无滞,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中正安舒。

注意事项:一、太极拳特征是圆形运动,太极拳的圆形运动不仅表现在外形上,重点在于内部神意上,下盘要“旋膝转踝”、中盘要“旋腰转脊”、上盘要“旋腕转膀”。缺乏内部神意的圆,外在形式上无论抱球划弧有多圆也只是在走过场。


注意事项:二、在重心分配上、牛春明太极拳保留了老杨家家传的练法,大虚大实,大轻大灵的要求,表现在形式上、给予感官上大气而不张扬的特质。与实下流传的三七、四六之说有着较大差别,学者练习时必须有所辨识。


注意事项:三、太极拳特征是柔性运动,不能去追求显示于外的“”劲。拳论中有“劲以内敛、含光默默”之说,所以在劲力把握上讲求的是“用意不用力”,也就是说,用阴阳哲理的“意识”和“知觉“来指导动作,每一招式每一动作都必须符合 拳理和人体气血运行之规律。坚持久练者,不但可以达到防疾祛病,强健体魄、益寿延年之功效,在防身技击方面更能运用自如,体现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理,充分体现出太极拳技击魅力“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特性。因此,若能反复实践,细心揣摩,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则可臻于高深境界。展示出拳论中所描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随心所欲,收放自如”,“有感皆应”、“柔如无骨百折腰、遍身撒去都是手”。要在道学理念思想“无为之道而无所不为”基础上指导体认“太极大道、道法自然”。

注意事项:四、“立身中正神安舒”这一特点,是学好杨式太极拳最基本条件。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能够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到以上两个方面就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其操作核心在于四个字“提顶吊裆”。

注意事项:五、张三丰所传太极拳《十三势歌》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太极拳都强调“腰为主宰”,“以腰为轴”,“太极腰八卦步形意拳”等,都说明太极拳强调腰的重要性,拳打得好坏主要还是看腰上有没有东西。杨式先辈们曾总结出“腰动一寸手动一尺”““腰一动周身皆动,腰一静周身皆静”,“腰不动,手不发”,“欲要身动,先要腰动”等宝贵经验。杨振基老师强调杨式太极拳必须以练腰为主,一切动作都要靠腰带动,腰拉、腰转、腰脚手,他对每一个动作的讲解都把对腰部动作要求介绍得非常详细,非常到位。需注意腰的概念,特别提示、在赵堡太极拳拳论中有句口诀“以裆代手、以裆带手”把老底都端出来了,说的非常到位,刻划入木三分。

注意事项:六、“逢转必沉”。这四字的概括很能反映杨式太极拳区别于其它各式太极拳的又一独特风格。逢转必沉,突出沉劲,不只是表现在某一个拳架动作上,而是贯穿在整个套路的全过程之中,其中逢转必沉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规律性表现。练杨式太极拳必须打出沉劲,如果打不出沉劲,那也就打不出传统杨式大架的拳味。这里仅举“倒撵猴”‘式的练法为例,这个动作就是逢转必沉,发沉劲的典型拳势。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基老师在{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中说,“倒撵猴”一式的奥妙在于“发沉劲时要松腰胯,气沉丹田,使劲由脚而腿而腰达于手”。“倒撵猴”一势如何走沉劲,河北石家庄市赵济夫先生曾在《武当》杂志发表题为《对倒撵猴一式练法的粗浅体会》一文。他是这样论述的:(左倒撵猴)左脚退步站住后,首先要屈左膝,落左胯,周身随呼气与腰、胯、裆下沉合成一势,这时命门后撑,含胸拔背,沉肩肘坠,左腕背彻底松开,内劲蓄足,然后,腰胯拉,随身体左转后移,重心偏于左腿,顶劲领起,气沉丹田,并下行直达涌泉穴,左掌随周身后移向下沉落于左胯前外侧,最后才是右脚掌碾正,右掌向前推出“形成沉、拉、打”之势。凡是的拳势动作到位时,几乎都有下沉的身势。这种沉劲的练习正是推手时发人产生“弹簧劲 ”的坚实基础。所以,“逢转必沉”是杨式太极拳拳架动作的一个普遍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