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女人不哭之子君:怎样解读文本(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38:20

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教师的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解读文本的一般方法:

 

1、抓住文体解读文本

 

站在文学文本的角度解读文本,是教师解读文本的第一步。对于诗词的解读,我们应重点抓住最关键处来理解文本的内容,字字领悟,句句推敲。这个关键便是找准一个眼——“文眼”。对于古体诗来说,这个关键是诗(词)眼。古人写诗很注重炼词锻句,特别对于诗的意境,常常通过一字一词来达到“含而不露,露而不俗”的写作境界。对于小说的解读,可以抓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让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文本解读的要义。对于散文的解读,则应重在对文章思路和作者情路上的把握。童话的解读要关注幻想,民间故事的解读要关注引领学生向往美好,寓言故事则要研究寓意,说明文的解读则从科学入手,应用文的解读从写作方法入手……其中,新教材引进的文言文,教师则应字斟句酌,借助工具书,做到条分缕析,明意析理,抓住关键句。

 

2、抓住文题解读文本

 

题好一半文,小学课本中的文本,大都通俗易懂、主题明朗,尤其是文章的题目,绝大多数都是对课文内容或是作者写作意图的高度概括。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好文题资源,善于利用课题提出问题,以此正确解读文要。抓住文题提问题,如苏教版《黄河的主人》一课,课文的题目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许多与解读文本有关的问题:黄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会把这个人称作黄河的主人?这些问题解决了,其实就是对文本的正解解读;再如《“你必须把这要鱼放掉”》一文,根据这个课题,可以找到这些问题:谁对谁说这一句话的?为什么要把这条鱼放掉?最后有没有把鱼放掉?

 

对于文题的解读,是接触文本的第一步,直接导致读者——教师或学生阅读文本的价值指向——到文中读什么、思什么、答什么。很多优秀的教师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很好地把握了文题解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导向作用,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课堂阅读质量。在抓住解读文题的过程中,我们还应特别注意阅读的回应,即在通过阅读解决文题所阐发出来的问题时,必须在阅读结束后再回到文题上来,看一看问题解决了没有,这些问题是不是文本的作者写作的主要旨趣。

 

3、抓住问题解读文本

 

“我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钱梦龙)

 

对文本的解读,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设计、呈现与表达,都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教师的问、学生的问来体现。这其中,教师对问题的预见直接导致着对文本解读的正确方向。抓住问题解读文本,要处理好重要问题和一般问题、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真问题和假问题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教师对重要问题的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关键是对于一些一般问题,尤其是假问题如何处理,不注意,则会造成“满堂灌”,多注意,则会造成“满堂问”。

 

4、以儿童视角来解读文本。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有三种身份,一是读者,保留自己最初阅读的体验与感受,二是教者,重点考虑文本原的价值,教学所需达成的目标;第三是学生,以儿童的视角来阅读。尽管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特,但时刻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他们也有自己世界的方法。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他们向前。好的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识水平。当我们语文教师将整个身心投入到文本中去的时候,那将是对语文教育的一种最好的体认。当然,这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有语文教育的人文情怀,要终身学习,一辈子去学习,才能领会文本的真正价值内涵,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上语文课。   

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李家栋老师指出:“学生是一颗颗生命的种子,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孩子在语文教学中绽放生命的活力,在阅读课上感受生命的精彩,享受生命的乐趣。”

李家栋老师作为山东省小语教学的带头人,在全国阅读教学优质课评比中,带领青年教师用仅仅两天的备课时间,每次都夺得一等奖第一名。究竟有什么秘诀呢?他说,非常简单,其实就是四个字——解读教材。

一、解读文本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解读教材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不重视文本的解读,认为解读文本时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结果导致本末倒置。

2.教师不能自主地解读文本,主要通过一些间接的方式来解读文本,比如,看名师教案、搜集有关案例、看参考书等。

3.教师没有能力解读文本,导致没有解读效果。

二、解读文本的策略

针对这种情况,李家栋老师提出解读文本的策略。

1.驱除功利,用放松的心态阅读文本。

这是教师初读课文时必须要做的最重要的第一步。功利,除了指老师在脑子里始终考虑我这届可能出现什么后果意外,还指老师在初读课文时就总是想:“我要教学”,想:“我应该把什么交给孩子?”比如,组织孩子进行春游时,要孩子带笔记本,要写作文,这种功利性一下子就让孩子倒了胃口。我们所说的驱除功利,就是指不管干什么都要享受享受干什么的乐趣。因此,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就要享受读书的乐趣,这样,在读文本时,要像日常欣赏美文以外,要像游览大自然的美丽风景一样,慢慢走,慢慢欣赏,而不要总去想要抓哪些点,要用什么方法。这样做,就能使我们教师享受到教学的愉悦,享受到读书的愉悦,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2.充分阅读,用心体会。

在经过没有功利的充分的阅读后,教师就要用心体会文本。应该体会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一是作者的感情,二是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三是语言的特色,这样,我们在思考时就注重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至于有所偏颇。

该怎样去用心体会?李家栋老师教给了三条途径:

(1)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

以《爬天都峰》为例,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个小姑娘——“我”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一起互相鼓励,爬上天都峰的事情。我们在给孩子讲解文章时,一般也就停留在文本这个层面,所以很难深入下去。一篇文章,除了直观地再现生活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从中吸取生活经验。以这篇文章为例,它就是让孩子知道人的一生遇到困难时的态度和方法。只有这样,将文本中的人文性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才能给孩子更多的启迪,我们的文本才能发挥更大的人文效应。

(2)联系作者的心境或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中,第三句写“孤帆远影碧空尽”,很多老师都把它解释成“一叶小舟越走越远,消失在天际。”整个长江之上难道就只有这一叶小舟吗?绝对不是!而这“孤帆”二字恰恰反映出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江上小舟虽多,但李白的眼里只有孟浩然,只有孟浩然乘坐的这一叶轻舟。所以说,当我们解读文本时,一定要联系作者的心境,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

(3)通过朗读来体会

朗读是解读文本最好的方法。通过朗读,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蕴含的思想感情全都呼之欲出,所以,每一次朗读都是对文本的一次全新的阐释,很多名师都对朗读情有独钟。像于永正老师的朗读恰恰表达了对文本解读后的结果。

3.找准生发感受的语言点

现在,我们很多老师都非常注意学习名师,但往往只学了其形,没有学其神,因此,每一位教师在学习名师时都应该注意总结:名师都抓住了那些语言点展开教学。以《给予树》为例,王雷英老师其实只抓住了两个点,一是抓住了词语——沉默不语,二是抓住了句子——“我们已经……可她……”

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我们要注意,是谁让你感动?人物的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然后,根据这些让你感动的地方去找准语言点,围绕语言点展开。

4.换位思考,多想想学生阅读的方式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这样,在设计时才能有的放矢。

5.读懂编者的意图,恰当确定教学目标。

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解读教材的能力。

(1)多阅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提高自身文学、文化素养。

(2)多角度思维,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总之,如果每位老师都能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认真解读教材,那么,必将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