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色唯美清纯:未羊:赫鲁晓夫眼中的实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10:41

未羊:赫鲁晓夫眼中的实情

发布时间:2011-11-18 09:09 作者:未羊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182次

  赫鲁晓夫是一位颇有个性的领导人,后人对他的评价如同那黑白分明的墓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对其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实际情况的判断和把握有独到之处,值得借鉴。


  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手下工作多年,对斯大林好大喜功、总让自己生活在幸福统计数字中的做法十分反感。他认为报上刊登的粮食年平均产量与其说是反映了“实际情况”,不如说是反映了“主观愿望”。他看到斯大林对下面报上来的统计数据不满意,就会把这方面的负责人萨维利耶夫叫来,“像一条想要吞食一只兔子的蟒蛇那样怒视着他”,并拍着自己的肚子:“乌克兰肥沃黑土像这一样。我确信,平均产量至少应该比你所讲的再多一半。”在斯大林的高压下,平均产量除了再多一半,还能是多少呢?


  鉴于斯大林的教训,赫鲁晓夫不相信统计局,觉得统计人员有奉迎领导、报喜不报忧的倾向。他说:“我认识一些统计专家。他们是那种能把大粪铸成枪弹的人。他们善于隐瞒真相,有时把真实情况隐藏在报告的深处,使你无法把它挖出来。”赫鲁晓夫对报告数据非常慎重,对主观统计和虚假成绩深恶痛绝,不用泡沫数字进行表扬和自我表扬。


  让人叫绝的是,赫鲁晓夫认为,“一般家庭主妇的情绪比统计局更能反映我国经济的状况”。因为统计人员有时故意歪曲真相,他们发表的经过粉饰的数字在商店里看不到,“无法买来烧汤吃”。如果家庭主妇上街买菜,黄瓜和番茄贵得惊人,莴苣也如此,而且质量很差,她就不会相信农产品获得大丰收,会把“市场繁荣,价格稳定”的报纸扔到垃圾堆里去。更难能可贵的是,赫鲁晓夫认为,党的宣传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以苏维埃政权名义所进行的鼓动和宣传应在饭店和食堂里进行”。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教导不能单靠课堂、报纸和政治大会硬灌到人们的头脑中去,而应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和方法,让人们乐于接受。(资料摘自《最后的遗言》,东方出版社出版1988年版)


  赫鲁晓夫对国内的实际情况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国外的情况通常也有比较准确的判断。对于中国的“大跃进”,赫鲁晓夫处于“旁观者清”的位置,看法比较客观。他认为毛泽东头脑发热,脱离实际,贪多求快,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他说,中国要在“5年内赶上英国,再稍许长一点的时间内赶上美国。我们读到这个口号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种想法是荒谬可笑的。”他直言“大跃进”毁坏了中国经济,中国深深地陷入了困境,“大跃进”之后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倒退了。应当说,在如何准确地判断实际情况这个复杂而又重大的问题上,赫鲁晓夫是位高人,起码他没有被虚假的统计数字所迷惑,不因形势大好而忘乎所以。他把握实际情况的艺术十分高超,对于弄虚作假的官场陋习洞若观火,批评起来一针见血,处理起来驾轻就熟。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领导者身居高位,看到、听到的都是加工后的情况和数据,容易产生到处“莺歌燕舞,江山如画”的错觉。如果不调查核实,轻听轻信,并以此进行宣传甚至作出决策,就要犯极大的错误,后果是灾难性的。有人对我们的《新闻联播》情有独钟,因为那里面“物价基本不涨,交通基本不堵,环境基本改善”,这样的《新闻联播》让人神往。“我有一个梦想:永远生活在《新闻联播》里。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新闻联播》里”。


  如果赫鲁晓夫再世,看到我们今天的《新闻联播》,不知有何想法,是想到“家庭主妇的情绪”?是要到“饭店和食堂”去听新闻?还是要“埋在《新闻联播》里”?


  (作者系军旅作家)


来源: 同舟共进 | 来源日期:2011年第12期 | 责任编辑:黄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