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翻墙到中国:卢崇汉验案三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1:05:49

卢崇汉先生系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师承祖父卢铸之,他17岁悬壶蓉城,19岁已有名气,临床善用姜桂附。如今年过6旬,是四川扶阳派领军人物,有“火神”之称,现举其医案三则,以供同仁窥其一斑。

案一:黄XX男74岁 成都人

2006/6/26(录自《扶阳讲记》)[1]

西医诊断: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主诉:动则自汗,不欲饮食,二便不调。

四诊:舌淡红、苔白腻罩黄,脉沉缓。

处方:制附片75g、白术15g、杭巴戟20g、菟丝子20g、白晒参10g、黄芪50g、砂仁15g、木蝴蝶20g、阿胶20g、肉苁蓉20g、枸杞20g、炒麦芽20g、潞党参30g、炙甘草5g、生姜60g,6付水煎,每日1付。

(按):卢师辨证为脾阳不振,方中重用附片、白术、砂仁、麦芽、生姜扶萎顿之脾阳;晒参、黄芪、党参益气;阿胶补血;苁蓉、巴戟、枸杞、菟丝子滋阴强肾;木蝴蝶是卢师常用之药,疏肝解郁、兼有升血的功。大剂量附片扶阳,通行十二经,以散寒凝、温阴血。

复诊:面色白光白,脉仍沉缓。宗上方加减:去麦芽,加山茱萸15g。6付水煎。

再诊:服上方,觉体力佳,自买上方3周付数,自汗止,胃口正常,二便转好,但乃失眠、多痰。

2006/11/27诊:西医检查血色素上升至11.7g/dL。

处方:潞党参30g、生白术15g、杭巴戟25g、菟丝子20g、黄芪50g、山茱萸20g、生晒参10g、东阿胶20g、春砂仁15g、生龙骨牡蛎各30g、杞果20g、炙甘草5g,12付,每日1付。

2007/01/09诊:身体佳,去外地旅游,归来后,失眠、大便不畅。

处方:党参30g、生白术15g、火麻仁30g、柏子仁20g、人参10g、黄芪50g、巴戟天20g、肉苁蓉20g、东阿胶20g、春砂仁15g、宁枸杞20g、广陈皮15g、云木香15g、炙草5g,6付,每日1付。

2007/04/09诊:西医检测恢复正常,拟方以巩固疗效。

处方:党参30g、生白术15g、巴戟25g、生晒参10g、砂仁15g、枸杞20g、阿胶20g、茯苓15g、菟丝20g、生黄芪50g、山萸20g、木蝴蝶20g、知母20g、炙甘草5g、生姜20g,14付,水煎服。

(按):该病历时16月余,其间虽有兼证,然卢师始终以扶阳为主,这正体现了《内经》阳主阴从的思路。本病系阴血生化不足而致,其根源又是阳气不充。脾为后天之本,脾阳不振,不得运化,以至不得推陈出新;肾藏元阳,元阳虚,而致五脏阳气不发,尤以脾阳赖之最切,故而犯虚虚之戒,故卢师扶阳中,辅以健脾强肾。

 

案二:刘X男34岁

2007/01/29诊断:反复性口腔溃疡。

处方:生黄柏18g、知母20g、上肉桂12g、砂仁15g、炙甘草5g,7付水煎服,日1付。

复诊:原方加木蝴蝶20g,再服7付。

(按):口腔溃疡一症,时医均以胃火上炎、阴虚火旺、心火不降等病机论治,用药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清热解毒药。蜀医蒲辅周善用三才汤,其曰脾开窍于口,口腔溃疡一由实火,一由虚火。然不论虚实,治法以补土伏火为主。卢师宗其法,辅以助阳引火归元之肉桂,清热滋阴之知母,利咽行气之木蝴蝶。法曰———温清。该患者后以该法加减治疗2月余,获效,今年因它病来诊,云未再复发。

 

案三:王X男41岁

2006/10/23自述:胃脘胀闷,肝区疼痛,食后欲吐。

四诊:脉沉细微,右关小数。苔白腻,根黄。

辨证:痰瘀互结,湿阻中焦。治宜:扶阳健脾,温化痰湿。

处方:桂枝尖15g、苍术15g、法半夏15g、五灵脂15g、木香12g、陈皮15g、南山楂20g、元胡15g、香附15g、厚朴15g、茯苓15g、生姜20g,7付水煎服,日1付。

2007/10/30诊:按前方加佛手15g、白豆蔻12g、郁金15g,减香附、厚朴、五灵脂。

2007/11/06诊;按前方加生白术15g、白豆蔻12g、丁香12g、砂仁15g、茯神15g,减苍术、厚朴、香附、茯苓。

2007/11/13诊:按前方加佛手15g、砂仁15g、白豆蔻12g、生白术15g,减香附、厚朴、苍术。

(按):脾胃为仓廪之官,湿易犯之,湿郁化火,更现假热之象。时医每以清热药去火,辅以健脾之品,效差。卢师以平胃合二陈加减治之,余初不以为意,后思之,觉甚妙。

苍术、厚朴化中焦之湿,动静结合。元胡、香附舒肝解郁止痛,调和气血。木香、陈皮行脾胃之气,以健运。南山楂、五灵脂入肝胃经,活血化瘀健胃。桂枝尖辛窜之力猛,可通阳化湿。合生姜可助脾阳化湿,同时生姜可导桂枝之力。

观是方,法乃常法、药亦寻常,何以前医不效,独卢师功成?剂量也。桂枝,卢师用量为15-30g不等;生姜,为15-60g,不同病症,轻重有别。

卢师用药偏于温补脾肾。温脾者,如砂仁、白蔻、红蔻、丁香等;温肾者,如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肉桂等。药虽常药,而贵在量上。古云:不传之妙在于量。吾等后学在习医理时,应详考本草,如此,中医发展有望矣!此为吾观卢师方之所得。

 

参考文献:[1]卢崇汉.扶阳讲记[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06

(收稿日期:2008-01-28编辑:季铁铮)

 

扶阳温通汤治疗痛经206例

                                 卢崇汉

 

笔者应用自拟扶阳温通汤治疗痛经206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资料206例均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门诊部1990 - 1995的门诊患者。206例中,年龄最小14岁,最大45岁,其中14 - 20岁58例,21 - 30岁95例,31 - 40岁44例,41岁以上9例。痛经病史1 - 5年者102例,6 - 10年者85例,11年以上者19例。

 2 治疗方法

用自拟扶阳温通汤加减治疗。药用:制附片60g(先煎2h),桂枝30g,小茴香20g,生蒲黄、吴茱萸、青皮、乌药、当归、苍术各15g,炙甘草6g,生姜50g。每日1剂,水煎3次,分3次温服。7剂为1个疗程。

 3 疗效标准(自拟)

临床痊愈:腹痛及其它症状消失。好转:腹痛及其它症状明显减轻。无效:诸症无变化。

 4 治疗结果

临床痊愈187例,占90.8 %,好转19例,占9.2 %。服药时间最短1个疗程,最多3个疗程。病程短者疗效好,疗程短、病程长者疗程较长。

 5 典型病例

患者,女,32岁,本市某医院妇产科医生,1990年6月16日初诊。患者从15岁月经初潮开始出现小腹疼痛一直至今,每次月经来潮时即小腹疼痛难忍,经服用中西药物无数仍未解除痛苦,来诊时月经将至,少腹坠胀疼痛,呕吐泄泻,脉沉紧略数,苔白腻,治宜温经散寒,用扶阳温通汤主之。

处方:制附片60g(先煎2h),桂枝30g,小茴香20g,苍术、吴茱萸、当归、青皮、生蒲黄、乌药各15g,艾叶12g,炙甘草6g,生姜50g,干姜30g。

二诊:1990年6月19日。服药2剂,经水畅,腹痛消,泄泻止,脉沉缓,苔薄白根略腻。仍宜温血海,暖胞宫,化寒凝,温水土,调冲任,用扶阳温通汤增损治之。

处方:制附片60g(先煎2h),桂枝30g,当归、苍术、吴茱萸、生蒲黄、青皮各15g,麦芽、淫羊藿、小茴香各20g,炙甘草6g,生姜50g。

三诊:1990年7月15日。昨日月经来潮,色量均正常,无疼痛之感,脉沉缓,苔薄白,现气血已和,治当温中暖下,使冲任得调,仍用扶阳温通汤增损主之。

处方:制附片90g(先煎2h),苍术、肉桂、砂仁、当归、青皮、吴茱萸、生蒲黄各15g,益智仁、麦芽、小茴香各20g,炙甘草10g,生姜75g。服上方5剂后,自觉一切正常。随访3年,痛经之证未再发生。

 6 讨论与体会

痛经系一种自觉症状,在妇科临床上极为常见,无论出现在月经期间或经期前后,患者都会承受很大的痛苦。笔者认为,绝大多数妇女的痛经是因受寒而起,属于寒邪内凝,气滞血瘀,冲任之脉失其调畅所致。其特点是月经来潮出现阵阵的小腹痛,喜按喜暖,经血中有血块,块下则疼痛减轻,而在经前或经期采用扶阳温通汤,以达温煦脉络,通调气机,化瘀止痛,使冲任之脉得以调畅,取其“通则不痛”之意。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由于“寒则血凝泣”,影响血液的正常循环,运行不畅而成瘀滞,血脉不通,“不通则痛”。扶阳温通汤所用药物,如制附片、桂枝、吴茱萸、生姜等扶阳通络以活血,疏畅血脉以推动血行;当归、青皮、小茴香、生蒲黄、苍术、乌药等行气活血祛瘀以开瘀通阻,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以上药物合用,具有缓解“血凝泣”之用,使脉道得以通畅。温之则寒散,化瘀则生新,寒散则瘀滞可消,经络得以通畅,故扶阳温通实为治诸痛证之要法。附子暖命门而破阴凝,堪称扶阳第一要药,为笔者尤所推崇者,且附子虽能通行十二经络,若剂量恰当,又善达海底,直暖胞宫,实为痛经第一要药,故为此扶阳温通汤之君药。又痛经之病位在胞宫,吴鞠通云: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温热之剂量轻,用之则易浮越,必其量重,方能直达病所。故本方重用附子至60g,其余温热药如桂枝、小茴香亦偏重用,俾其既达病所而又无浮越之弊也。

扶阳温通汤的治疗作用颇多。据现代医学实验研究结果,方中所选用药物具有调整循环功能,扩张血管,改善新陈代谢,调整内脏平滑肌,以及抗炎消肿等多方面的作用,因而能增强机体抗病机能,适用于多种疾患。运用于妇女痛经,可达温煦脉络,通调气道,化瘀生新之作用,从而使冲任之脉得以调畅。若用之确当,则不仅能有效促使子宫内膜的退变、裂解、坏死、脱落,且通过使子宫有节律性收缩,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而确保经血得以流畅,子宫内无异物停留,如此则使子宫反射的强烈收缩由轻到消除,从而使痛经之证得到痊愈。

 

(编者按:扶阳温通汤中附子、桂枝、小茴香均为重用,请读者直接向作者请教,切勿盲目模仿。此三味药的常用量为3 - 10g,其中附子辛甘、热,有毒,阴虚阳盛、真热假寒及孕妇均禁服。本文报道病例年限较久,属回顾性的临床总结,尚有待今后设立常用药量组进行对照观察。)

 

  扶阳安髓止痛汤治疗阳虚阴火牙痛217例   

                                                                     卢崇汉

 

【提要】采用以制附片60g、上肉挂l2g、木蝴蝶2Og、黄柏18g、砂仁15g、骨碎补15g、松节15g、牛膝15g、炙甘草6g、干姜(炮)25g 组成的扶阳安髓止痛汤治疗以形寒畏冷,神疲倦怠,牙痛局部撇肿或不肿,局部周臣皮色不变或虽熟赤但红不鲜活,热不灼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阳虚阴火牙痛 217制,结果临床痊愈。提示临床上不应忽视因阳虚阴火所致之牙痛。

 

笔者应用自拟扶阳安髓止痛汤治疗阳气亏虚、阴火上冲所致的牙痛,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I.1 一般资料

本资料共217倒,均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99O~1995年门诊病人。其中:男性112例,女性lO5例;年龄最小者l9岁,最大者86岁,19~29岁者22例,3O~39岁者25例,4O~49岁者32例,5O~59岁者65例,60~69岁者5l例,7O岁以上者22例;牙痛局部不肿者33例,牙痛而局部肿者184例;起病急骤者64例,起病缓慢,疼痛反复发作并加重或病程迁延1周以上者153例。经西医口腔科诊断为牙髓炎者66例,根尖周围炎者5 例,牙周炎者4l例,冠周炎者2l例其余36倒发病后未经西医口腔科诊治。

1.2 诊断标准

(1)全身有诸如形寒畏砖,腰膝酸软,神疲倦怠,头晕耳鸣,面热或热赤,口干但不思饮或饮少。舌苔白而水滑或黄润、黑润,或白腻苔坐底罩黄,舌淡嫩或舌红反多津,脉沉细微或浮弦虚数无力等肾阳不足,阴火上干的症候表现。

(2)局部有牙痛,微肿或不肿,周围皮色不变或热赤,但红不鲜括,热不灼手等症候表现。以形寒畏冷,神疲倦怠,牙痛局部微肿或不肿,局部周围皮色不变或虽热赤但红不鲜活,热不灼手为主要诊断依据,其余可作为辅助诊断依据。

2 治疗方法

用自拟扶阳安髓止痛汤加减治疗。药用:制附片6og(先煎2小时) 上肉桂12g 木蝴蝶20g 黄柏18g 砂仁15g 骨碎补15g 松节15g 牛膝15g 炙甘草6g 干姜(炮)25g 水煎服。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牙痛及局部肿胀和阳虚阴火症状消失。好转;牙痛及局部肿胀和阳虚阴火症状减轻。无效:诸症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本资料217例患者服用扶阳安髓止痛扬治疗后,全部达临床痊愈标准。其中服药2~3剂痊愈者75侧,占34.56%;服药4~5剂痊愈率l28例占58.99%;服药6剂以上痊愈者l4例,占6.45% 。

4 病案举例

李某某.男.65岁,退休工人。1989年11月24日初诊自述牙痛反复发作1月,加重3天。患者近1月来出现牙痛,无固定性上下或左右疼痛。3天前牙痛加重,曾在某医院口腔科诊断为“牙髓炎”.采用消炎、止痛治疗后,牙痛未能减轻t前来我处诊治。诊见右齿龈及右侧面颊略红肿扪之微有灼热感,痛剧时放射至右侧头痛;咽喉干痛不思水饮,神疲腰瘦;大便秘结,小便黄,纳差;舌质淡,舌苔白腻罩黄,脉沉细略措。证属阳虚阴火上千,用扶阳安髓止痛汤加白芷15g、法半夏20g。患者自述服完第2剂后右齿龈及右侧面颊肿痛大减t头痛及咽喉干痛消失续用上方去白芷、法半夏再进2剂.其齿龈及面颊肿痛全消。随访2年.未复发。

5 讨论

5.1 牙痛是口腔疾患中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历代医家对此症.多从风热、风寒、胃热、虚火、气虚、虫龋论治,从用虚论治者极少。本资料2l7例牙痛患者,就诊前大部分曾接受除补阳之外的各种中医疗法,但疗效却并不理想,笔者应用扶阳抑阴之安髓汤对其进行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说明在临床上因阳虚所致之牙痛,是一类并非少见的型。

5.2 本文所论阳虚牙痛之病机及诊断依据,均出于清代医家尤在泾所论。尤氏《金匮翼》云:牙痛“亦有肾虚阴火上冲作痛者,其候手足玲.腰膝软痛t气上冲,头面热色赤,颈筋粗大,舌不大赤,龈不甚肿”。笔者承尤氏此论,并继承了近代四川医家郑钦安、卢铸之等有关扶阳抑阴的学术思想,又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拟定了扶阳安髓止痛汤。

扶阳安髓止痛汤用附子温肾扶阳.并助砂仁、炙甘草、黄柏封髓纳气,肉桂引火归元,炮姜苦温与牛膝、木蝴蝶相台,使虚燥得化,虚热下行;配骨碎补、松节引药人齿,且使牙髓安宁.牙龈肿痛消失,全方共奏扶阳安髓止痛之效。

5.3 本资料217例患者,从年龄段分析,40岁以上者170例,占78.34%,说明扶阳安髓止痛汤在中、老年患者中适应面较大。这可能与人过中年,肾气渐衰,阳气易虚有关。但是,也应当指出,应用此方,必须严格掌握其中的适应症,切不可一见中、老年患者便乱投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