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在线视频观看:朋友 老师 家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38:18
浅谈当前中学生家庭教育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尤其在当今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作为中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让孩子走好人生中的这一段路,必须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以下就结合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家长谈谈当前家庭教育的点滴。
一、对家庭教育的认识
家庭教育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是指在家庭生活当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未成年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促使学生早日成材中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相对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终身性。孩子从呱呱落地来到人世间,进入家庭,家庭就成了孩子天然的教育场所,父母就成了教育者。子女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个人的行为、理想以及职业选择、终身大事,均接受着来自父母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终身性有利于增强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感,有利于父母同子女的思想沟通和对子女的深入了解,从而随时随地有针对性地给予教育。
2.依恋性。血浓于水,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环境形成既相互归属又相互依恋的浓浓亲情,父母对子女的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充分体现他们关爱子女的强烈责任感,对来自父母的教育,哪怕是尖锐的批评、指责也很容易接受。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3.针对性。在家庭中,父母面对的是为数不多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子女,由于长期的共同生活,父母对子女的身体、能力与个性倾向较为了解,孩子出于对父母的依赖、敬佩,能主动地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向父母诉说,这使得父母既可以及早发现孩子的兴趣、才能,加以培养,使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材施教,针对孩子的问题、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达到“长善救失”的效果。
4.全面性。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像学校和社会团体那样有计划、有系统,但比学校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教育范围和丰富的教育内容,是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渗透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主要是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由父母言传身教来实现。家庭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都是非规范化的,具有明显的日常生活的性质,教育活动基本上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父母对子女的言教固然直接影响着孩子,家庭生活的各种因素尤其是父母自身的品德修养,都会通过耳濡目染,渗透到孩子的心灵中去,对于青少年个性(如价值观、理想信仰、性格等)的形成起主要作用。
二、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重视教育,看重分数,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们从自身的生活阅历中深深体会到,作为现代人,“学历”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故家长们普遍重视子女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上愿意花精力、愿意大投入。但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学习,考试的成绩。严格的父母们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却比较忽视,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的心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
2.过分溺爱,重物质刺激,忽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却又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放纵、娇惯,对孩子健全的人格形成非常不利。一切为孩子着想,使得孩子生活在“唯我独尊”的家庭环境中,遇事只想自己、很少顾及他人,形成自私、任性、懒惰、贪图享受、不愿劳动、害怕吃苦的不良品行。而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这好象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班级前几名,给孩子买名牌吃大餐甚至奖励多少钱……,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
3.动辄体罚,不注言行,忽视心理的疏导。
体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几乎所有家长都曾经或者仍在体罚自己的孩子,有些家长还理直气壮,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个崭新的轮回继续着: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造成孩子的畏惧心理,说谎、作弊、自卑、怯懦随之产生。此外,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不少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语言粗鲁、满嘴脏话,甚至沉湎于打牌赌博,向孩子灌输金钱万能的思想。家长的这些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使孩子终身受损。
三、家长的理想角色
家长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理想的家长应该扮演好以下几类角色:
1.朋友——孕育理想,学做真人。
孩子到了上中学,已经基本脱掉学生的稚气,但又不像成年人那样思想成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上进心强;同时,由于思想发展未定型,有很大的可塑性。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家长要本着先成人再成才的教育原则。因此,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像朋友一样,把家庭教育结合渗透到生活中,引导到孩子身边的热点新闻和事件上,让孩子在自然的沟通状态中去领会家长的教育目的,例如可以引导孩子提前关注现在社会严峻的就业问题,经济问题等,以平等沟通的态度,让孩子自己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与孩子像朋友般交流,获得子女的信任,那么在他们遇到疑惑时会首先与家长商量。家长立足于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在成才问题上要具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思想,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学习好固然能促使人更加优秀,但决不是优秀的唯一标准。许多事实表明很多领域中的突出人才在学校的成绩都差强人意,有的甚至很差。所以,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让孩子生活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氛围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孩子懂得:成才先成人。
2.老师——践行智慧,润泽生命。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家长是子女教育中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思想、行为、道德爱好、习惯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离开了自身良好的行为,再动人的语言也是苍白无力的。家长应以身作则,通过自己良好的言行,感染、熏陶孩子。作为新时期的家长,自身也适当地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创造家庭学习的良好氛围。教育实践证明:“喊破嗓子,不如做好样子。”很多孩子品学兼优、诚实勤劳、文明礼貌,固然是学校、社会教育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的表率作用,对孩子健康成长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因此,家长必须首先做到言出必果,给孩子做一辈子的老师。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做到“三勤”,即勤了解孩子在学习中的思想反映;勤观察孩子在学习中的精神状态;勤谈心及时疏导孩子的思想疙瘩。另外,家长在与孩子谈心时,不但要告诉孩子“怎样做”,而且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从道理上说服孩子,在谈心的方式上也应该选择合适场合,这样才能起到更好效果。
3. 家长——体验幸福,成就精彩。
对每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身强力壮,精神饱满是搞好学习的基础条件。家长要讲究科学方法,调节好孩子生活,让孩子在有限的条件下吃好玩好,创造有利发挥智力效益的环境。家长要利用节假日、工作学习间隙,多陪伴孩子,并认真倾听孩子的感受。对待孩子的疑问或过失,必须做到足够的理解和宽容。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家长要花一点时间去注意孩子的特长、天赋和兴趣,帮助他们制定可行的自我目标,从而使他们能达到成功,成就孩子的每一次精彩。
家庭教育并没有特定的教科书,而家长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成也父母,败也父母”。教育的起点不是小学、不是幼儿园,而是家庭!家庭教育是柔性的,如无形的风,徐徐地吹,留下清凉;如无声的雨,悄悄的下;渗入大地。家长和孩子同欢笑同悲伤共幸福,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我相信,父母对孩子的将是一辈子的温暖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