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先锋qq最新资源站:《孟子》阅读强化训练(题目及答案)(二)-屠龙客-搜狐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38:24

孟子》阅读强化训练(题目及答案)3

十三、2.10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①。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注释]①文王是也:指周文王在三分天下有其二时,仍然服事商纣王的事。②箪食壶浆:用箪装着食物用壶装着酒浆。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带着酒食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要求吗?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

②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如果水更深,火更热,那不过是一次政权的转移罢了。

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孟子认为,改朝换代,政权更迭,能否得到百姓的拥护,关键在于是否能使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

        【参考译文】

        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打了下来,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吞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吞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吞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代有人这么做过,武王就是这样。吞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古代也有人这么做过,文王就是这样。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带着酒食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要求吗?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如果水更深,火更热,那不过是一次政权的转移罢了。”

        十四、2.13滕文公①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注释]①滕文公:战国时滕国国君。滕立国于西周初,其地在今山东滕县西南。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

②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

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

2、上文中,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凡是一个国家,哪怕是个小国,应该尽可能地团结人民独立自卫,不要依赖大国,受人奴役。

        【参考译文】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孟子回答道:“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筑牢,与百姓共同守卫,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这样就有希望了。”

        十五、3.1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①,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②。”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注释]①镃基:锄头。②置邮:驿站。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国土不需要新开辟,老百姓不需要再增加多少,只要能施行仁政,就能称王于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

②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像被倒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

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只有懂得抓住时机,捕捉机遇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参考译文】

        齐国人有句话说:“即使有智慧.不如趁形势;即使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的时势就很利于用王道统一天下: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没有哪一国的国土有超过方圆千里的,而现在的齐国却超过了;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一直到四方边境,这说明齐国人口众多。国土不需要新开辟,老百姓不需要再增加多少,只要能施行仁政,就能称王于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何况,统一天下的贤君没有出现,从来没有隔过这么久的;老百姓受暴政的压榨,从来没有这么厉害过的。饥饿的人不择食物,口渴的人不择饮料。孔子说:“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像被倒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只有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吧。”

        十六、3.2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

②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

2、本段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们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单凭主观愿望,就会弄巧成拙。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种的禾苗长不高,便到地星去拔高,累得疲惫不堪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十七、3.3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①。《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② 

        [注释]①七十子:孔子办学多年,传说有弟子三千,其中优秀者七十人,这里是举其整数。②以上三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所以称霸必须是凭国力的强大。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使天下归服的不一定是大国。

②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罢了;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是心悦诚服。

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只有以德服人,攻心为上才能长治久安。

        【参考译文】

        孟子说:“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所以称霸必须是凭国力的强大。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使天下归服的不一定是大国,商汤王只有方圆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圆一百里,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罢了;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是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个弟子归服孔子那样。《诗经》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说的正是这种情况。”

        十八、3.4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①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②,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③《太甲》曰④:‘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注释]①以上五句出自《诗经•豳风•鸱鸮》。②般(pán)乐:作乐。③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④《太甲》:《尚书》中的一篇已失传;现在《尚书》中的《太甲》,系晋人伪作。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仁则荣,不仁则辱。

施行仁政就荣耀,不施仁政,必遭屈辱。

②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

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一个国家要免除内忧外患,就必须实施仁政.尊重人才。尤其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参考译文】

        孟子说:“施行仁政就荣耀,不施仁政,必遭屈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趁着这个时候享乐腐化,这是自己寻求祸害。祸害和幸福都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尚书•大甲》说:‘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孟子》阅读强化训练(题目及答案)4

十九、3.6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

②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

2、本段表现了《孟子》散文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表现了《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喜欢使用譬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特点。

        【参考译文】

        现在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恐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就不配称作人;没有羞耻心,就不配称作人;没有谦让心,就不配称作人;没有是非心,就不配称作人。向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二十、3.8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①,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②。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①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曾奉舜命治理洪水,后成为夏朝开国君主。②与(yǔ):帮助,赞许。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

子路这人,别人把他的过错告诉他,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话,就给人家行礼。

②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所以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而改正自己的缺点,更重要的是要与别人一起行善。

        【参考译文】

        孟子说:“子路这人,别人把他的过错告诉他,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话,就给人家行礼。伟大的舜帝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所以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二十一、6.2景春曰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③,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 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③古时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成年男子行加冠之礼时,父亲训导他。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2、上文中,孟子阐述了怎样的主张?(用自己的话回答)

        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礼(或人要坚守仁、义、礼)

        【参考译文】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要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的时候,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的时候,就独自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二十二、5.2滕定公薨①,世子谓然友曰②:“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③,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④,歠粥⑤,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之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注释]①滕定公:滕国国君。②世子:指滕文公。然友:滕文公的老师。③宗国:鲁国的始封祖和滕国的始封祖是兄弟,按照宗法制度,滕国尊称鲁国为宗国。④冢宰:官名,原是辅佐天子的官,百官之长,相当于后世的宰相。⑤歠(chuò):饮,喝。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

喝粥,面色暗黑,走到孝子的位置上就哀哭,(这样)大小官员没有敢不哀伤的,(因为太子)给他们带了头。

②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在上位的人爱好什么,下面的人必定对此更加爱好。

2、上文中,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统治者(或管理者)的兴趣、爱好、习惯等方面,对下属人员有很大影响。

        【参考译文】

        孟子说:“是的,这是不能求助于别人的。孔子说:‘国君死了,(太子)把政事托付给冢宰处理。喝粥,面色暗黑,走到孝子的位置上就哀哭,(这样)大小官员没有敢不哀伤的,(因为太子)给他们带了头。’在上位的人爱好什么,下面的人必定对此更加爱好。‘君子的道德,好比是风;老百姓的道德,好比是草。风吹到草上,草必定倒伏。’这件事就在于太子了。”

        二十三、6.1陈代曰①:“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②。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③,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④我不贯与小人乘⑤,请辞。’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注释] ①陈代:孟子弟子。②古代君子召唤臣下,按规定要有相当的物件作标志,如齐景公召管园囿的小吏应以打猎的皮冠,他不遵守规定,小吏就不应召。③赵简子:晋国大夫,名赵鞅。王良:春秋末年著名的驾车能手。奚:人名。④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⑤贯:《尔雅•释诂》:“习也。”即今“惯”字。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您不愿谒见诸侯,似乎气量小了些;如果现在谒见一下诸侯,从大的方面来说,就能凭借(他们)推行王政,从小的方面来说,就能凭借(他们)称霸天下。

②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孔子(称赞那个小吏),取他哪一点呢?取的是,不是他应该接受的召唤他就是不去。

2、上文中,孟子阐述了怎样的主张?(用自己的话回答)

        鼓励“士”,人要有节操,要坚守做人的原则。

        【参考译文】

        陈代说:“您不愿谒见诸侯,似乎气量小了些;如果现在谒见一下诸侯,从大的方面来说,就能凭借(他们)推行王政,从小的方面来说,就能凭借(他们)称霸天下。何况《志》上说:‘屈曲一尺却能伸直八尺’,好像是值得去做的。”

        孟子说:“从前,齐景公打猎,用旌旗召唤看护园囿的小吏,小吏不来。景公要杀他。志士不怕弃尸山沟,勇士不怕丢掉脑袋。孔子(称赞那个小吏,)取他哪一点呢?取的是,不是他应该接受的召唤他就是不去。如果我不等诸侯的召聘就主动去谒见,那算什么呢?而且所谓屈曲一尺可以伸直八尺,是根据利益来说的。如果只讲利益,那么假使屈曲了八尺能伸直一尺而获利,也可以去干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