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金域华府电影院:老上海的痕迹(五十三,老城旧貌——寺庙重重,商铺层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29:59

【长篇纪实】

老上海的痕迹

五十三,老城旧貌——寺庙重重,商铺层层

看了前二集,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点缀在这美景上的点点红花——寺庙,它们留下了历史在这块土地上的印记,使人们的生活更富有诗意。

下面这张图记录了清嘉庆年间分布在老上海的寺庙。

城内寺庙

 

看了图中的寺庙布局会令你吃惊,环城以内是很小的一块地方,寺庙密密麻麻,这里还可能漏了不少,像方浜西路旁的“慈修庵”这样的庵堂很多,有的现在还在,只是在老地图上没有标,也可能当时还排不上队,可见老上海城区里的兴旺程度,它们以北块密度为最高。

我写的是“老上海的痕迹”,那么它们还留下一些什么呢?

“沉香阁”还在沉香阁路上,经过修缮和扩建,规模很大,香火也很旺,以供奉观音为主尊。

沉香阁

  

西北方向的城墙上有一个“大境阁”(关帝庙),因为拆城墙时的疏漏;把这段城墙留下来了,“大境阁”也就留到了今天。

大境阁(关帝庙)

 

这里还有一条大境路,尽管面貌大不一样,但是这条路名就是它曾经存在过的见证。

大境路

 

下面一张照片是“丹凤楼”上的“雷祖殿”。

“丹凤楼”在哪里?原来福佑门未开之前城楼上就有一个楼阁——“丹凤楼”,这里有一个“雷祖殿”,有幸还有它的照片。

丹凤楼雷祖殿

 

“光福寺”可以说是老上海城里最早最大的寺院之一,可惜在二十几年前全部灭迹。

广福寺

 

上面这张图很有趣,正中的那座桥,跨在当时的方浜(现在的方浜路)上,通向我们的方向就是广福弄。

“光福寺”要说留下的就是地下还有它的二口义井,门对面的兴盛一时,香烟缭绕的广福弄,还有半条弄堂。

广福弄

 

城里还有一条蓬莱路,小时候经常路过,可以到“文庙”去玩,这里还有一个早期的“蓬莱中学”。蓬莱肯定与仙境有关,那是小时候的问题,现在有答案了;你可以在地图里找到,这里有一个“小蓬莱”,这就是它的出典。

蓬莱路

 

蓬莱路上有很多故事,尤其河南路口的那幢房子来历不凡,就算嘉庆年间这里也是军事要地。

清末城隍庙前广场

 

城里这些寺庙当然首推“城隍庙”了,到现在人们还在说:“没有到过“城隍庙”,就是没有到过大上海”。所以不仅现在,就是过去这里早就是人们心中的一个结。

从照片上梳着长辫子的人们在忙碌的情景,使人难忘。

城隍庙

 

城隍庙前还有一条学院路;

学院路

 

学院路你会经常走过,为什么叫学院路?原来这里是“文庙”,小刀会后“文庙”搬场了,这里还是学宫,所以这条路叫学院路。

在大东门和小南门之间还有一个“水仙宫”,是供奉道教祖师吕洞宾的,这里我小时候经常去,可惜“文革”中它一切变为乌有,有幸拍到了它的旧址照片,可怜的是那些住在附近的年轻人,竟对此一无所知。

水仙宫旧址

 

不要小看了“水仙宫”,它门前的这条路就叫水仙宫前街,附近建了道台衙门后才改了巡道街。

水仙宫前街(巡道街)

 

在写上海老弄堂里我提到过小普陀街,现在就有了结论,在小南门外我们可以找到“小普陀寺”;寺去街留,要不然什么都不会留下——包括人们的记忆,哪天这条街拆了,就全都结束了。

小普陀街

 

还有一条路很奇怪;叫一粟街,不知道它的出典,你永远也想不通。在小西门附近当时就有一个“一粟庵”,这样就有了这条街,可是它更惨,不要说没了“一粟庵”,一点老城厢的痕迹也没有了,都是新建的大楼,我只能拍一块路牌。

一粟街

 

寻寻觅觅,星罗棋布的老寺庙只留下这么一点点的痕迹,但是至少给我们留下了浓重历史积淀的痕迹,如果有精力一个一个去查,它们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且非常灿烂,有写不完的东西。我写的还只是在老城厢里的,西门外有“法藏寺”,“白云观”;南门外还有“海潮寺”;北门外的“红庙”等等,不胜枚举。

它们像点点红花把老上海装扮的格外美丽,使人们生活的更丰富多彩。它们也是上海人民智慧的结晶,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财富,有什么用呢?消失得令人心痛!

这是“老城旧貌”姐妹篇的第三篇,使我们仿佛又看到了老上海动人的画卷——美丽的水乡,千姿百态的桥,美仑美奂的园林和点缀在上面的寺庙,这些都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赋予的,也是老上海人创造的,他们快乐地在这里生活着!

繁荣就是结果,上海很快就成为了世人羡慕的好地方。

昔日方浜路

 

由于“太平天国”席卷江浙二省,大批难民进了上海,上海人口激增,加上“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开埠,经济迅速繁荣,市面日趋兴旺。

旧时福民路街市

 

钱庄、当铺、商铺兴旺开起,茶馆、酒楼、戏院、妓院、燕子窝,行行色色的三教九流应运而生,三巡会在城隍的带领下推波助澜,把一个安静的水乡弄得轰轰烈烈。

看到倚在墙上的排门板很亲切,这是现在没有的。排门板上有编号,错了是上不了排门板的,小伙计早晚必上此课。

钱庄、当铺

 

下了排门板就开店了,杂货铺到处都是,叫烟纸店。这个名字很奇怪,香烟、草纸是有得卖,但是针线杂货也都有,有的还买油酱,就是现在的便利店,为什么叫烟纸店?不过它们的油酱是零拷的。

各种商铺林立

 

带葫芦的电灯泡

 

带葫芦的电灯泡又看见了,线上有一个磁葫芦,灯头可以拉下来。灯头有轻重,葫芦里可以加沙来平衡,这是民国时期的东西,几乎家家都有。现在这种带葫芦的电灯泡没有了,要到博物馆里才能见到。

补碗

 

补碗你看见过没有?

现在碗打碎了,一扔了之,那时是不舍得的,街头找一个补碗的,他把碗拼起来,在碗的外面打几个小孔,钉上铜的骑马钉,一个碗又好用了,生意还不错呢!

大饼油条

 

“四大金刚”是上海人的最爱,难怪人们叫它“四大金刚”;因为佛教里有他们,道教里也有他们,当然大家都喜欢。

街头小贩

 

街头小贩到处都是,穿街走巷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用“破烂”换麦芽糖,小贩挑着二只萝的胆子。其中一只放收来的旧货,另一只上面盖了一块板,板上有一大块麦芽糖用布盖着,一只手扶着扁担,另一只手拿了一把破菜刀和铁棒,一路走,一路敲;铛!铛!铛!一路敲还要一路叫;“易货也!”,我们听得懂,家里找一点要扔的“破烂”,去换一块糖,味道太好了!

除了糖的味道好以外,那些小贩都是很老实的,从来不骗人,那怕是小孩。淳朴是中国人的本色,那些千方百计骗取别人钱财的伪君子,看上去岸然道貌,实际上叫你防不胜防,与他们绝对是无法相比的。我真弄不懂,为什么现在的骗子会这么多,令人纳闷。

这些故事说也说不完,上了年纪的都有,想想吧!很美好的。

美美的回忆,有我这三集的资料,再来想想过去的故事,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水乡里人们可爱的忙碌着,太诱人了。我有一个奇怪的想法;不是有一幅名画“清明上河图”吗?如果老上海的情景也画上一幅“清明上海图”,一定会成为姐妹篇。

为什么会有这样想法呢?因为“清明上河图”里的东西老上海里都有,而且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很可爱的!回忆老上海使我们更爱新上海,但愿这三集能起到一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