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如何画出三角形:将军白发征夫泪——上冶北村刘宽将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07:12

将军白发征夫泪——上冶北村刘宽将军

(2010-12-13 15:37:50)转载 标签:

临沂

费县

历史文化

上冶

北村

刘宽将军

旅游

分类: 费县志中的名胜古迹

    费县历史名人中文武双全很多,他们不仅在文化方面造诣很深,军事方面也成就卓著,象颜真卿、王雅量等等都能带兵打仗。今天我们要拜访的是一位大家不太熟悉的将领,上冶籍的元代一品宣武将军刘宽。

    《费县志卷十人物》记载:“元,刘宽,上冶人,精韬略,善战阵,平定河北。以宽为大名等处安抚副史。及至元间,承招讨之任,渡大江,收残宋,累获奇功,敕封一品宣武将军,以亲老告归。”还有将军刘宽墓,“在上冶北,宽仕至大名等处安抚使,至元间为招讨使,渡江收残宋,授宣武将军。御赐祭葬。有至元四年碑记,乾隆七年重立碑。”

从记载中我们知道刘宽是南宋末年人,当时战事不断,刘宽天生神明威武,胸中多智谋韬略,又擅长摆兵布阵,他捍卫乡里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一方百姓十分感恩。到蒙古中统元年(1260年), 也就是南宋理宗景定元年, 元世祖忽必烈平定河北, 下诏给刘宽,任命他为大名等处的安抚使副使。至元年间(1264年), 任命他为“招讨使”, 将军率军渡过长江, 收拾南宋残余势力, 多次建立奇功, 皇帝封他为一品宣武将军, 钦赐银牌一面。等到元朝统一了天下,刘宽就告假回家,奉养双亲。 皇帝又赐给他一颗掌金印。他功在国家, 名垂青史。                                    

上冶镇北村祠堂中刘宽将军的画像           

    刘宽将军是上冶人,墓在上冶北。到底是上冶哪村人?让我费了些周折,原因是刘姓的人太多了,几乎村村都有,我差点把刘官庄村当作刘宽将军的老家了,一打听,村里人并不知道什么刘将军,只得另找线索。

    县里有位姓刘的领导,想到他也是上冶人,就顺便打听一下。一问不要紧,原来刘宽将军是他的祖先,上冶北村人,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有了这条线索,就赶紧找时间去拜访刘宽将军。虽说大雨后土地非常泥泞,一点也不影响我们的兴致。在上冶北村,找到了一位对刘家历史比较有研究的刘修德老师,刘老师告诉我们刘宽上北村人,可他的将军墓却在岑北崖村。当年,刘宽将军回乡后,在岑北崖村那里买了28顷地作为刘家墓地,刘家的先祖都葬在那里。                


上冶北村重修的刘家祠堂

    北村刘家刚刚续完家谱,重修了祠堂,一位刘老师是组织者之一。他带我们去看村东新修的祠堂。祠堂修的古朴典雅,院内放置着几通新修的石碑,门前分别是元代至元年间孟嗣宗《刘氏奉先之记》碑,乾隆七年王士斐《元宣武将军刘公碑志略》碑,都是根据《费县志》记载刻制的,旁边的就是这次重修家谱和祠堂功德碑,刘老师还帮助我们找到几个熟悉的人名,原来都是刘宽将军的后人。

    祠堂里放着刘氏列祖列宗的牌位,正面挂着刘家四位先祖的画像,原来家谱中没有,这次专门请人画的,除了刘宽将军威武,其它的都是儒雅,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

    看完祠堂,我们又去岑北崖刘家林。路上,我们讨论为什么刘将军在战场出生入死,而在元朝一统天下,自己功成名就后却告假回家,奉养双亲,放弃享受荣华富贵?原因可能很简单,就是“伴君如伴虎”。开国皇帝登上王位后,诛杀开国元勋的例子太多了。刘邦的功臣或被冤杀、或被迫造反丧身,聪明人张良也只好“以神仙自脱”,赵匡胤的 “杯酒释兵权”还是比较讲感情的。为了坐稳江山,也为了让子孙后代坐稳江山,这些功臣的存在,实在是隐患,不除不行。

    虽说忽必列是来自草原上的马背民族,但他到中原统治后,接受汉文化,接受儒家思想,身边的谋士们肯定会给他讲这些前朝旧事,历史还会重复。刘宽将军看透了形势,与其让皇帝放心不下,不如回家侍奉双亲。打仗为皇帝尽忠,打完仗就要回家尽孝,做到忠孝两全。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过些清静日子。皇帝吃上定心丸,很感动,还赐给他一颗掌金印,这真是明智之举。

    岑北崖村绝大部分人都姓刘,他们也是刘宽的后人,在此护林。我们找到了86岁的刘敬信老人,他向我们介绍刘家林的情况。原来刘宽的祖父从河北省唐县迁到探沂镇许由城村,刘宽的父亲去迁到上冶北村定居。后来刘宽将军买下岑北崖的地后,把他的祖父墓地也迁到这里,这里就成了刘家林。         

    过去刘家林很大,有很多石碑,文革期间全都推平了,石碑也被砸毁成为垒砌墙体的石料。将军碑是刘家林里最高的石碑,露出地面的就有两米的多高。村东有个高地叫点将台,高三米左右,二亩多地,里面挖出宝剑、护心镜、大刀等文物,看来这个点将台,其实就是刘宽将军的陵墓。大刀挖出来还完好,就是锈坏了,一碰就碎了,剩下的刀把还有18斤重,从他的这些兵器中可以想象,当年的刘将军是何等勇猛。刘家一直有习武的传统,一直延续清末民国时期,解放后便没有人会舞枪弄棒了,刘家的武功就至此失传了。

    刘家林还有一个“十八宝进刘家林”的说法,如果十八宝都能进刘家林,刘家后人会出一斗二升芝麻官,这十八宝有土龙、土猪、土牛、土马、石井、石鼓、蛤蟆石等等。这些“宝物”都是当地的地名或石头名字,刘家林面积大了就都能收进来。后来只有土猪(一块隆起的地块)进了刘家林,土龙是条土岭,后被南方人砍成两截,破了风水,蛤蟆石和石井都在刘家林边上,其它的都没进来。刘家后人就没出那么多的官。

    刘宽有七个儿子,勤俭、孝顺、仗义,都很和睦亲族。长子刘成,居住城子村守祖业;次子刘德,三子刘德英;四子刘通,五子刘伯源, 授济南府运司,实际充任本县盐官,办理盐务课税;六子叫刘珍。刘宽的孙子刘津在元大德二年被授予宣微院官职, 实际充任益都、盘阳、兰溪等地的宣微院,负责总管。

    刘宽放弃千乘之尊,事奉亲人,甘于老家粗茶淡饭,遵循礼制,他的孝道给后代树立了不朽的典范。虽然刘家没有出那么多的官吏,但他的子孙都能做到勤、俭、忠、信。刘珍主持家祭,家庙就被修萁一新。刘珍的后代六世没有分家, 一百多人在一个锅里吃饭,我想,这也正是刘宽将军所愿意看到的。

 

 

附:

[庠生] 王士斐(邑人)

 

   遐稽刘氏始祖讳先, 县东三十里名城子。 彼处之远宗近族已不可考。至先公之曾孙讳成者, 犹守祖业以居焉。

    按先公生一子曰浩, 浩生二子曰宽, 曰海.。宽生七子; 长子名成,( 生三子, 曰福、曰仪、 曰清)。次子名荣,( 生二子曰口, 曰浅)。三子名存,( 生二子, 曰伯通、伯源)。 四子名迩(生二子曰江、 曰润)。 五子名在(生二子曰伯川、 伯泽)。六子名珍(生六子曰秀、曰渊、 曰敬、 曰津、 曰潭、 曰顺),七子失考。海生三子, 长名玉(生五子曰贞、 曰德元、 曰兹、 曰惠、曰慎)。 次子名珍(生三子曰仲礼、 仲和、仲明)。 三子名泉(生二子曰同、 曰全). 支派清楚, 仅记。五世以下已失。忆当时南宋式微, 北金沦亡, 蒙古渐兴, 兵戈迭起。 先公之长孙讳宽者, 天生神武, 内精韬略, 外善战阵, 捍卫乡邑, 一方感生全之恩。 至蒙古中统元年, 系南宋理宗景定元年, 蒙古世祖忽必烈平定河北, 诏宽公为大名等处安抚副使, 及至元年间, 新承招讨之任, 渡大江, 收残宋, 累获奇功, 敕封一品宣武将军, 钦赐银牌一面。及定一之后, 告假养亲, 又赐掌金印一颗, 勋在社稷, 彪炳史册。 及先公之四世孙漳伯源者, 考授济南府运同知, 实任本县办课盐官。 讳珍之第四子名津者, 考授宣微院职, 实任益都, 盘阳, 兰溪等处总管勾当。 悉载谱牌, 历历可据。 所谓祖上之显官不可掩者, 又其一也。

   若夫宽公之事亲, 弃千乘, 甘家食。共海公生事, 死葬皆循古制, 孝道己足垂范。且宽公七子皆勤俭忠信, 珍之主祭而家庙整饬, 珍之嗣绪而六世同居, 百口共食, 孰非祖宗之积德累仁, 孙子之福者乎?! 而可弗为著乎? 乾隆七年壬戍季春之吉。

                                     《费县志 卷十五 邱墓》

译文:

   追考刘氏始祖叫刘先,住在县东三十里的城子村,他以前和左右的宗族情况已经不可考记,到刘先的曾孙刘成时 仍然守着祖业居住在城子。

    经过考察知道刘先只生了一个儿子叫刘浩, 刘浩生了两个儿子叫刘宽、刘海,刘宽生了七个儿子; 长子叫刘成, 刘成生了三个儿子,分别叫做刘福、刘仪、刘清;次子叫刘荣, 刘荣生两个儿子分别叫做刘口、刘浅;三子叫刘存, 刘存生二子:刘通、刘伯源;四子叫刘迩,刘迩生二子刘江、 刘润; 五子叫刘在,刘在生二子,分别叫刘伯川、刘伯泽;六子叫刘珍,刘珍生六子:刘秀、刘渊、刘敬、刘津、刘潭、刘顺;七子失考。刘海生三子, 长子叫刘玉,刘玉生五子:刘贞、 刘德元、 刘兹、 刘惠、刘慎; 次子叫刘珍,刘珍生三子:刘仲礼、刘仲和、刘仲明; 三子叫刘泉,刘泉生二子:刘同、 刘全;当时的支派很清楚, 仅记于此。五世以下已经失考。

    追想当年,南宋已经走向衰微,北国金朝已经沦亡,蒙古渐渐兴起,战争连绵。刘先的长孙刘宽, 天生神明威武,胸中多智谋韬略,又擅长摆兵布阵,他捍卫乡里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一方百姓十分感恩。

    到蒙古中统元年(1260年), 也就是南宋理宗景定元年, 元世祖忽必烈平定河北, 下诏给刘宽,任命他为大名等处的安抚使副使, 等到至元年(1264)间, 又重新任命,给他以“招讨使”的大任, 渡过长江, 收拾南宋残余势力, 多次建立奇功, 元朝皇帝封他为一品宣武将军, 钦赐银牌一面。等到元朝统一了天下,刘宽就告假回家,奉养双亲。 皇帝又赐给他一颗掌金印。他功在国家, 名垂青史。

刘先的四世孙刘伯源, 经过国家考核,授予济南府盐运同知虚衔,实际充任本县盐官,办理课盐税务。 刘珍的第四子叫刘津, 经过国家考核,被授予宣微院官职, 实际上任益都、盘阳、兰溪等地的宣微院,负责总管。这些事情都记载在谱牌上, 清清楚楚,有证可据。 所谓祖上显官不可掩没的说法, 这又是一个明证啊。

至于刘宽事奉亲人,放弃千乘之尊,甘于老家粗茶淡饭,和刘海公一起遵循礼制,在父母活着的时候侍奉他们,在去世的时候埋葬和祭奠他们。他们的孝道给后代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再说刘宽公的七个儿子,都能做到勤、俭、忠、信。刘珍主持家祭,家庙就被修萁一新。刘珍的后代六世没有分家, 一百多人在一个锅里吃饭, 这难道不是祖宗积累功德和仁义,荫及子孙,带来的幸福么?难道不应该使他们名声显扬么?

乾隆七年(1742)壬戍季春之吉。

————————————————————————————————

孟嗣宗

 

    夫二仪既判,三才定焉。四时错行,万物育焉。出乎其类,惟人贵焉。父母生之,续口口焉。父母口口,生事死葬,祭之以礼,可为孝矣。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之口口不忘乎心。夫安得不孝乎!

    夫费邑之北口口口曰上冶,首户刘先口自宋祖居本县之东三十里名城子口居焉。惟枝叶口口分居口口庄恒口广苍、广克,先子名浩,浩生二子;曰宽、曰海。宽好驰马,武备修口。中统元年,当今世祖皇帝安抚四方,诏宽口口安抚取大名府口口连渡大江,累获大功,赐银牌一面,封宣武将军。定一之后,告间事亲。赐本县尉,掌铜印一颗。同海事亲,温清和婉,晨昏不惰。其亲有疾,遂身自服侍,汤药必亲尝。及终,厚葬以礼。其宅北村之艮方三里之地,震邻石流之峪,兑注东蒙之河,前神山之掩,后接平口之山,中有平原而安措之。兄弟服丧、齐衰澶粥,致口三年。

    宽七子,勤俭孝义,各尽睦族。长子名成,居城子守祖业焉。次子名德,二子,(长曰深,四子; 次曰存, 三子)。又次曰德英。 四子曰通,( 四子) 次曰伯源, 授济南府运司, 札付充本县办课盐官勾当。次曰珍,( 六子, 长曰秀, 次曰渊, 次曰敬, 次曰津, 次五曰潭)。津大德二年授徽院付, 充益都盘阳等处什, 阑奚总管勾当。 宋家庄六翁珍纠侄。 孙谓曰:“吾尔考皆殡浅壤, 虽无狐狸所食, 蝇蚋如嘬, 春秋祭祀, 哀焚远野, 恒愧吾心。今赖皇上圣寿无疆, 四海来臣. 乘通年迁于祖茔, 封于同穴, 春秋设祭, 以鬼享之, 可谓孝矣;’’ 同声一诺, 择于当年中秋利月上旬八日口珍主祭, 以礼葬之。迄至元三年季冬, 贤兴同秀会弟侄议曰:“ 祖封岁久, 惟口庙祀, 就今通年, 同劳已力, 各舒己财, 修其宗庙, 镌其铭记, 序其昭穆, 后辈子孙不失次序, 汝吾心独不佼乎?’’ 皆曰:“ 然。”遂伐木以修庙, 谒匠以刊石。 嘱予为记以述文。 予直书之, 记其年日, 考其实录, 写之口口, 以贻子孙。 谨继慎终之道, 不忘追远之礼, 可谓报亲之本全矣!生死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元至元四年正月十一日, 宋家庄刘氏宗同立。

《费县志 卷十五 邱墓》

译文:

那阴阳既分,天地人就被确定下来,春夏秋冬依序运行,万事万物,孕育繁荣。人是万物之灵,天地万物,以人为贵。父母生下儿女,儿女传宗接代,没有比这更为重要的事情了。对待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这样就能称作孝了。因此,先王孝敬亲人,亲人的面容永远就在眼前,亲人的声音时刻不离耳畔,亲人的思想和意愿永远牢记心头。做到这些,哪能不被称为“孝”呢?

    费县北边四十里有村叫做上冶,最富有的人家是刘先。刘先的祖先自宋以来居住在本县县城之东三十里名叫城子的村子里。因为分枝散叶,族人分住各处。刘先的儿子叫做刘浩,刘浩生二子:刘宽、刘海。刘宽好骑马奔驰,军备武治,水平很高。元朝中统元年,世祖皇帝安抚四方,下诏给刘宽,任命他为大名等处的安抚使副使,后来,渡过长江, 多次建立大功, 元朝皇帝钦赐银牌一面,封为宣武将军。等到元朝统一了天下,刘宽就告假回家,奉养双亲。赐任本县县尉,执掌铜印一颗。刘宽同刘海侍奉双亲,温清和婉,从不懈怠。父母有病的时候,就亲身服侍,汤药一定要亲尝。等父母去世,以礼厚葬。北村东北三里有一块地方,东邻石流峪,西注东蒙河,前有神山掩映,后接平口之山,中间是平原,刘氏先人就安葬于此。兄弟服丧,身着丧服,口喝澶粥,在这里守孝三年。

    刘宽有七个儿子,勤俭、孝顺、仗义,都很和睦亲族。长子刘成,居住城子村守祖业;次子刘德,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刘深,有四个儿子,次子叫刘存,有三个儿子;三子刘德英;四子刘通,有四个儿子;五子刘伯源, 授济南府运司,实际充任本县盐官,办理盐务课税;六子叫刘珍,刘珍有六个儿子, 长子叫刘秀, 往下依次叫做刘渊, 刘敬, 刘津, 刘潭,刘津在元大德二年被授予宣微院官职, 实际充任益都、盘阳、兰溪等地的宣微院,负责总管。

    刘珍居住在宋家庄,老年的时候纠集子侄孙辈,对他们说: “我的父母、你们的祖先都是埋葬在浅浅的土壤里,虽然不会被野兽和蚊虫骚扰, 春秋祭祀, 在远处的野地里哀哭焚烧, 我心里一直非常不安。幸赖当今皇上圣寿无疆, 天下归顺, 正该乘此好年景将坟迁到祖茔, 使父母合葬。 春秋设立祭奠, 让他们享受, 这样做应该才算孝吧。” 大家听了,都说好!选择了当年好日子中秋月上旬八日,以刘珍主持祭祀, 按照礼制重新埋葬了他们。

   等到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冬末, 贤兴与刘秀会同弟侄辈商议说:“堆土筑坟埋葬祖先已经很久了,但是一直缺少家庙祭祀,现在就是好年景,大家同心协力,一同出力,一同出钱, 修建我们的刘氏家庙, 刻碑记载, 排列辈序, 以使后辈子孙不失祖宗次序, 大家说好不好?’’ 都说“就这样”!

    于是大家伐木取土,修整家庙, 又请来石匠,雕刻石头,留下铭记。 嘱咐我作文记述这件事。 我实录了这件事, 记下日子, 考证实际情况, 记录下来, 留给子孙后代。恭谨地继承慎终追远的道理和礼制,不忘了在做事前多想想做此事的动机和初衷,并且能预想这样做的后果,从而使家风淳厚。这样做,可谓完全报答了父母,可谓完备了人的生死大义,可以算尽了为人之子的全孝了!

    元至元四年(1267)正月十一日, 宋家庄刘氏宗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