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简笔画:《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净空法师)第一六0一卷——第一六一0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05: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0一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发心行相五首偈里面第一首,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菩萨发意求菩提。非是无因无有缘。于佛法僧生净信。以是而生广大心。】

  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有很详细的开示。前面我们讲到老法师引用《瑜伽师地论》里面讲的四因、四缘、四力,前面我们学到四缘,我们今天还从四缘复习。「四缘者」,第一个是「见闻佛神变威力」,第二个是「闻法微妙」,第三个是「见法欲灭」,昨天我们学到此地。后面第四是「见生受惑业苦」,这是看到众生迷惑颠倒,造业受报。这四种都是发菩提心的缘。

  前面李长者跟我们说明发心有退转、有不退转,给我们说得很多。而这些年来,我们在大乘教里面也学了不少,也领悟了一些,要讲到真正究竟不退转还是要从断烦恼下手。我们细心去思惟观察为什么会退转?还不是烦恼习气太重,外缘的不善诱惑众多!自古以来,不但是初学,老修行的人退转也常常见到,这是我们应该要警惕的。当然这里面善根福德因缘非常重要,《弥陀经》上佛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个善根就是强烈求道之心。这个强烈求道,对于道一定要有认知,为什么求道的心没有求世间名利的心那么恳切?这我们要懂。世间名利就在你眼前,你看得见,你摸得着,你认为这是真实不虚。这个道业,佛菩萨太远了,听说,没有见到过,所以对佛菩萨生起信心实在是太难太难!贤首菩萨在这品经里面也多次给我们说这个问题。另外一种,那真正是断惑了,烦恼轻,菩提长,这是决定不退。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前面我跟诸位说过,前几天我画了个图,今天在此地可以跟诸位看看。这个图已经在公布栏上公布,我们希望大量的来翻印。这个图诸位一看就清楚,这是决定不退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世间法不仅是六道,十法界也包括在内。我们十信这一会(这第二会)讲得透彻,真正修行就是这十个位次,这十个位次是最难修的。初信位的菩萨见思烦恼断了一半。见思烦恼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执着,尘沙烦恼是《华严经》上讲的分别,无明烦恼是《华严经》上讲的妄想,《华严经》讲妄想分别执着,一般大乘经里面讲得详细。执着是见思烦恼,就是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分为这两大类。错误的见解就是你看错了,第一桩看错的事情是把身当作我,身见。你想想看,六道众生哪个人不把身体当作我?身体不是我,什么是我?每个人都把身体当作我是天经地义,这还有什么疑惑的?佛说这错了,身不是我。

  最近我们看了些西方研究前世今生、研究轮回的报告,西方人居然发现身不是我,什么是我?灵魂是我。灵魂不死,死是身体,灵魂又去换一个身体。美国魏斯医生看的一个病人,在深度催眠之下,居然说出她过去曾经有八十六次,就是在人间死了以后又到人间来八十六次,时间四千多年,所以肯定灵魂不死,到这个世间来做人做了八十六次。我们一听这个就懂得,是不是好事情?不是好事情。就好象上学念书一样,你念小学一年级念了多少次?念了八十六次,好事情吗?年年留级,都没办法上升,所以这不是好事情。西方人他们说的一句话说得好,这我很赞叹,任何一个人生在这个世间,来干什么?来学习的,对!我们佛法讲修行。你这一生有你这一生的功课,譬如我们到人道来,人的功课是什么?是伦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这人的功课。这个功课学好了,考试及格了,升级升到哪里?生到天道去,这不能不懂,不可以老留级。来生再到人道来的时候,你的功课还没有学完,你的功课没有学好,你走不了,就这么回事情。如果你的功课太差,连人道都还不够格,就降级,降级就降到畜生、降到饿鬼、降到地狱,降级降到那个地方还是学习。

  难得西方人现在承认,现在相信这个事情的人愈来愈多。五、六年前有个统计,在美国做的调查,相信轮回的已经占总人口百分之二十七,现在这个趋势年年上升,这好事情。他们也承认关于这门学问,美国在全世界是最落后的。东方人相信有六道、有轮回的,大概有二、三千年,普遍大众都接受,所以这个道理要懂。

  我们的心怎么发?我们今天是初发心,四种缘,我们学过了,四种因学过了,四种缘也学过。西方人,今天是从深度催眠透来的讯息,这就等于我们这边讲的见闻神变威力,他们从这个地方看到,这东西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们这边是闻佛神变,他们是见闻催眠的神变,从催眠里面知道过去世,过去一世,再过去世、再过去世,这相信了,不再把这个身当作自己,所以对于生死的恐怖没有了;不怕死,知道不会死,死不过是换个身体而已。这里面还透个讯息,讲报应,欠命的要还命,欠钱的要还债。这一生没有还会带到来生再还,而且来生还的比这一生可能还要多,得加上利息。这个讯息好,人要知道这个讯息,不会再害人也不会再占人便宜,为什么?知道占不到便宜,要还债。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上当吃亏也不在乎,为什么?上当吃亏等于我们贷款给别人,这一生他不还,来生他会还;欢欢喜喜的给他,来生他欢欢喜喜的还回来,这是有道理的。这些都是事实真相,不是假的。

  闻法微妙。对于知识分子,昨天我跟诸位细说,我自己学佛就是这个例子。第三见法欲灭,这就是我们当前的社会状况,所以逼着不能不发心。我们再不发心做,佛法的承传确实有问题。这么好的东西如果不能传下去,这是人类的不幸,决不是一个国家民族,是全人类的不幸。我们发心呼吁,有没有响应的?有,我们在中国汤池做的这个实验,才半年多的时间。这个事情是圣贤事业,这个事业是牺牲奉献,是舍己为人,绝对不是损人利己。今天损人利己的事情大家喜欢干,这人多,太多!牺牲奉献的人太少,还是有。我们招了三十个老师,大部分都留住,我听说只有七个退学,退学的原因是功课压力太重,承受不了,他喜不喜欢?喜欢。所以虽然退出学习,他不离开我们中心,他愿意担任职员,这好事情,真的是志同道合。一个学校有职员、有教员,教员教学的压力太大,自己要学又要教,退出来当职员,我们都很欢喜。真有这种救世、救度众生的慈悲心,所以这是见法欲灭,不能不做,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使命感。我们不但要做,而且要劝别人做,做的人愈多愈好,愈多地方做当然更好,这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事情。

  最后这一条可以跟第三条连结起来。正法没有了,圣贤人的伦理、道德、因果、智慧的教育要是不存在,这个世间决定是动乱丛生。现在这个世界,大家看到了,多少人在想怎样化解冲突、怎样恢复安定和平,如果圣贤教诲、宗教教育不能够再兴起来,动乱频率只会不断的上升,灾害一定是一次比一次扩大,扩大到最后就是世界末日。末日的预言里面,很多人说这个地球上的,不但是人没有了,所有一切生物都没有了,动物都没有了。我看到那些报告,将来能够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植物,植物可以存活,动物都会在世界上绝灭,什么原因?就是这四种教育没有了。伦理没有了,道德没有了,因果没有了,智慧没有了,所以它的结果是世界末日,是生物在这个地球上绝灭。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距离绝灭的日子愈来愈近。不知道这个事情,情有可原,反正醉生梦死;知道这个事情,这就不一样,感受就不同,我们要尽心尽力帮助这些苦难众生来挽救这个劫运。

  你看到现在众生,跟这讲的一点都不错,迷惑、愚痴,不知道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就是因果报应),胆大妄为,敢造恶业。造了恶业之后,现在就受苦报,现在的苦报叫花报,来生是果报。果报,你来生决定不会再得人身,来生三途去了,不会再得人身。这桩事情我们到底下一段经文会学习到。下面这段经文,下一段就要讲到十法界,什么原因你堕三途?什么原因你生天道?什么原因你能够超越六道轮回生到四圣法界?要详细来说明。我们有一点觉悟,知道这桩事情对我们的利益太大,不知道,对我们自己的伤害也太大,自己以为做的是好事。

  你今天主持正法,弘法利生是好事,这个好事能不能帮助你升级?不一定。灌顶法师在《大势至圆通章疏钞》里面讲念佛人一百种果报。念佛是好事情,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圆满成就,可是一百种果报里头第一个是堕阿鼻地狱,第二个是堕饿鬼道,第三个是堕畜生道。为什么念佛人会堕恶道?我早年学教的时候看到这段文,我疑惑,我向李老师请教,李老师告诉我,你这问得好,我不跟你说,我要讲经的时候跟大众说。口里虽然念佛,甚至于建道场领导大众一起念佛,自己心里面没有佛,心里面是名闻利养、是贪瞋痴慢,这样堕落的。所以建道场,做好多好事,真的有好多人在他道场念佛人都往生作佛,他还要堕地狱。修行,真的这修行路上所谓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没有人能代替,没有人能帮忙,自己一定要真干。

  我们这么多年来,发现现在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这是什么原因?我们的基础修养不够,远远不如从前的人。从前是在我这个年龄,比我再上一代再上一代,换句话说,我祖父那一代有德行;我父亲这一代差了,跟祖父比就差远了;我们跟父亲比是又差了,一代不如一代。我祖父那一代,从小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统统具足。到我父亲的时候还是有,但是已经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对这桩事情开始怀疑。到我这一代,小时候也受了。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十岁离开农村住到城市里面。十岁以前学的,相信,扎的根,扎的一点根。可是十岁之后搬到城市里,听说大人们都讲这是迷信,我们也居然就以为这都是迷信,你说多可怕!我要不是遇到方东美先生,恐怕到今天还是说宗教是迷信,不能接受,不去碰它。这一接触马上就排斥,相信科学,不相信有伦理道德,人都趋向自私自利。我跟方先生学哲学,不是学宗教,没有想到他在哲学概论里头最后一个单元居然是佛经哲学,我从这个地方重新再认识,重新再把它捡起来,才有一点成就。

  我这一代底下的一代更糟了,为什么?传统东西不要说是见过,听都没有听说过,这个事情麻烦!再到第三代就更危险,可以说印象都没有了,这怎么办?他怎么不起惑?现在的小朋友,从我讲的下面第三代,我看十之八九迷惑在电动玩具。我自己这一代,念小学、念初中的时候,十几岁也迷,迷在哪里?迷在小说里面。还算不错,那时候小说是中国传统小说,像《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中国这些传统的小说,我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看,我就能看得懂,看到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不看了。四年当中,这小说我看了一百多部,所以我的中文底子是从小说上打的。中国传统是文字好,真是文学名著,迷恋在那些地方。现在的,不要说是第三代,就是我底下这一代,我们中国的小说拿出来他看不懂。那个不是白话文,但是古时候那个时候真的是白话文,现在那种文字今天没有人能看懂;如果通过翻译,味道就没有了。所以现在小朋友迷惑在电动玩具、迷惑在电视、迷惑在网路,这些东西内容是什么?暴力色情,杀盗淫妄,里面不但没有伦理,反伦理、反道德、反因果,这还得了!

  这些东西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一看就晓得这个就是世界末日马上就要到之前的预兆。警觉的人不多,极少数警觉到的人,我们见到了,他有儿女,有小孩,非常忧虑,这小孩到哪里去上什么学校,怎样避免这种污染?很多做父母的忧心忡忡。换句话说,要找一个没有污染的环境,你现在找不到,除非找一个什么?没有开化的地区,那多半是非常贫穷,三餐饭都有问题。那样的地区,这种的染污可能会没有,少一些。这个问题比什么都严重,迷惑造业,造业这受苦。这些事情,我们常常在媒体报导的时候听到这些讯息,这讯息愈来愈多,小孩杀父母、杀兄弟,不知道这是错误,不知道是罪恶。他从哪里学来的?还不就是从电子游戏机里学来的,网路、电视里学来的。

  是去年还是前年?前年有个报导,这是中国国内的,四川省有个小女孩,十三岁好象是,想买手提电话(手机),知道父母有保险,居然把父母谋害,用毒药把他毒死,去领保险金。父母两个人保险金才一万多块钱人民币,她不知道这是不应该。以后这案子破了,她在饮食里面下毒,先把父亲毒死,过几天之后又做菜给母亲吃,把母亲毒死。这是什么?这就是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没有了,不要了,才会有这些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真的愈来愈多,而且在全世界各地都有,这个事情麻烦就大!

  所以东西方很多预言,宗教里面有很多传说,讲到世界末日,我们都两个字把它否定,迷信。多轻松,把它推开,可是眼前发生的这些社会问题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解决。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人看得出来,只有感叹,这个世界还会好吗?和平还有指望吗?冷静去观察,灾难肯定是一年比一年严重,和平一年比一年遥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

  所以我们做深层的反省,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来,这个社会是安定的、是和平的,人们都能够互相尊重、互相敬爱、和睦相处、互助合作,五千年来靠什么?就是靠这三种教育,伦理、道德、因果。在中国自古以来,无论是哪个县城、小镇,我们能看到祠堂,祠堂教什么?教伦理的;看到孔庙,孔庙教什么?教道德的;看到城隍庙,城隍庙教什么?教因果的。这种教育从婴孩就开始接受,到他成长到十几年,到少年时代十三、四岁的时候,根深蒂固。老人相信,父母相信,社会大众相信,他受这些熏陶,他怎么会不相信?不相信的人有,少数,但是他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什么人?到外国去留学,外国留学之后,接受科学的洗礼,说这是迷信,不相信了。这些留学生回来之后,把传统文化给破坏了。所以近一百年来,中国人吃尽了苦头、受尽了折磨,原因在什么地方总得要找到。

  但是现在这个灾难不只是中国,已经扩展到全世界。世界上也有少数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这些志士仁人,在寻求安定和平之道,到哪里去找?西方找不到了,所以现在要到东方来找,到中国、到印度。汉学在世界上学习的人愈来愈多,可是问题,在时间上来得及来不及救这个劫难?现在问题在这里。东方这一套是大学问,不是普通的,确实根深蒂固,建立好不容易,我们现在把它疏忽、把它丢掉已经三代,至少八十年到一百年,我们如果再不觉悟,麻烦就大,前途不堪设想。这是见法欲灭。

  看到全世界众生在迷惑造业受报,所以你不能不发心,这就是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现在这个社会,恻隐之心比过去少,但是还是有。在佛法里面还讲到一个,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缘。这说得好,关系很大,不是没有关系,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要珍惜。佛经上这个说法给我们带来一线希望,这还好,这一世我们的根断掉一百年,还有宿世的根,宿世是生生世世,还有这个根。所以如果有人教,有人提醒我们,很容易接受,也很快能够回头。我们相信这个道理、相信这个事实。宿世善根福德因缘,这种人在中国有,在外国也有,为什么?人死了,来生投胎不一定投到哪里去,不一定生生世世都在中国,也会到外国去,纵然到外国,他那个宿世的根还在。这是在最近这催眠术里面发现的,一个人在这个世间投胎已经几十次,不是在一个国家,很多国家地区,很多不同的身分,有过许多不同的经验,但是在催眠下都能够回忆过来。

  我们再细心去观察催眠,催眠接近禅定,它的理论就是人的精神意志集中,这就是佛法讲的禅定。精神意志愈集中就愈深入,能够突破空间维次,能够回到过去。现在催眠还没有听说发现走向未来,还没有发现这个,只能够回到过去。可是在东方,无论在印度、在中国,禅定可以预见到未来,那比它这高得多!

  阿罗汉,这佛说的,他能知道过去五百世,能知未来五百世,他的能力。比起美国这个女孩子,她能够回忆过去八十六世,跟阿罗汉比还差很远,阿罗汉能知道过去五百世。所以他们也告诉我们,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而且人人都可以做,并不困难。他提供一套方法,人可以做自我催眠,能够帮助你找出这一生忧郁而不能化解的因素,或者是疾病,我们佛经里面讲的业障病,能够对治业障病;冤业病是要调解,生理病是要找医生治疗。所以我们现在在这个时代,这是面临圣教衰微,相信会渐渐消失,看到众生受苦,这是一个有力的增上缘,让你发菩提心。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着看下面讲的四力,我们把文念一念:「四力者,一自力,二他力,三因力,以宿习故,四加行力,谓于现法亲善闻法,修善加行故」。这段清凉大师有《钞》,我们把《钞》的文略略介绍一下。前面讲的因,讲的缘,缘是说的「见闻境界」,因是「内心发起」,这都好懂。力是说「有所干能」,干是干事,能是能力,力就是有这个能力。「然即前四因」,前面讲的四因,「正望发心,以明力用」。「自力,即从种性因发」,这是说自己,我们今天讲本能,你自己确实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什么?发起菩提心,确实有这个能力,这是发心的根。要往深处去看、往究竟处去看,这个根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就像「出现品」里面佛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华严》、《圆觉》常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现在是不是佛?佛眼看众生,众生皆是佛;众生眼看佛菩萨,佛菩萨也是众生。这个道理确实是在于迷悟之不同,没有凡圣的差别,真的是迷悟不同。

  佛看一切众生为什么都是佛?因为佛没有染污,佛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他看一切众生,他看的是什么?他看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他从性上看,正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明心是自己真心理体上的染污完全去掉了,你的真心上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心就明。心明之后,你所见的都是法性,这个现相是法性变现出来的法相,法相跟法性是一不是二,所以哪个不是佛?不但一切众生是佛,连山河大地、花草树木,《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没有一样不是。所以说佛就是讲佛性、讲法性。性在哪里?相就是的。贤首国师用金跟金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在哪里?任何金器都是金,没有丝毫差别,就是这个道理。

  凡夫见佛菩萨为什么也是凡夫?凡夫带上了染色,凡夫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所以看诸佛菩萨就跟凡夫一样,就是这么个道理。凡夫把自力迷失了,不知道自己有智慧,不知道自己有能力。佛晓得这种智慧能力只是暂时迷失,不是真的失掉,只要有人提起,你马上就现前、就发现。这也就是说明教育的重要,教育是什么?提醒你。佛对于一切众生的帮助就在此地,就是常常提醒你,佛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能力可以帮助你。能力、智慧都是你自己本有的,只是提醒你而已。你果然接受了,不迷惑了,你的智慧能力就现前。所以这是讲的自力。

  「他力,即是善友所摄」。善友的范围包括非常广泛,诸佛是我们的善友,菩萨是我们的善友,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没有一个不是善友。今天我们如果真的觉悟,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善友。现在我们的善友迷惑、造业,受种种苦报,是不是我们的善友?是的,为什么?如果他们要不是这样,我们的菩提心发不起来。然后你才晓得蕅益大师说的话一点都不错,真有道理,说「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人事环境里面没有善人、恶人,物质环境里面没有逆境跟顺境。蕅益大师说的,我们《华严经》可以作证明,证明就在前面,我们才读过去没多久。「顺违皆顺」,就是蕅益大师所讲的!顺是顺境,违是逆境;顺是善人,违是恶人,统统都顺,换句话说,你能不能转得过来?怎么转法?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只要能转境界,不被境界所转,你就是佛菩萨,你就是觉悟的人。不觉悟的人才被外面境界所转,觉悟的人不会被外境所转,能转境界。好人是佛菩萨,恶人也是佛菩萨,对我,我都学习到,都得利益。就是说善友有从正面教我的,有从反面教我的,我都受益,我都觉悟、都明白。

  我在没有接受佛法之前就有这种概念,所以以后学佛是很容易。概念怎么产生的?年轻的时候喜欢辩论,就是喜欢抬杠子,跟别人讨论问题总是要设一些很麻烦的东西来难别人。我那时候二十几岁,很年轻,我记得好象是二十四岁,与一位将军抬杠子。这是个少将,很不错,常常在杂志上发表文章,书念得很多。有一次,我是偶尔从他们门口经过,他们在讨论岳飞,讨论这段历史。我从他们门口经过,听听,我也进去了,也参加他们的讨论。我提出的看法跟他们完全相反,我说岳飞是民族英雄,值得我们尊敬;秦桧也是民族英雄,也值得我们尊敬。他们就非常反感。我说出一番道理出来,我说岳飞教导后人尽忠报国,秦桧有什么了不起的大功德?有,你看岳王坟前面,跪在那个地方的铁像,他的功德多大!他教人不要当汉奸。大家看到那个样子,不敢谋害忠臣,他是不是教育无量无数的人,他教他们不要做坏事,做坏事像我这个下场。两个都是民族的老师。我这一番歪论,有些人听了之后也点头,也附和,也有道理。这就是善恶皆善,没有不善的。

  所以有人问我,秦桧应该堕地狱,他现在在哪里?我说地狱是他该堕的,早就离开了,现在在天上,为什么?功德做太大,好事做太多了,教人不敢做汉奸,这就是好事。他这个教化的效果绝对不亚于岳飞,岳飞教人尽忠报国,人家只是尊敬,真正尽忠报国的人并不多;他教人不敢做坏事,人家看那个样子真的起了警觉心。两个都是民族的老师,就是你从哪个角度去看。这是我们在这个世间生生世世要学习的。

  所以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善财五十三参里面造恶的也有好几个,善知识。三人行是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就好比我们跟岳飞、秦桧,我们三个人在一起。岳飞的忠孝我们要学习,秦桧的心行,我们了解,我们要反省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所以一个是正面教我们,一个是负面教我们,我们接触了,统统得利益。然后我们再想想,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在这一天当中从早到晚,我们所接触到的,人也好、事也好、物也好,都是这两面。如果在双面都能得到好的学习,我们这一生的功课一定非常圆满,不会留级,会节节上升。我们有上升的这种成绩,我们不愿意生天,我们拿这个成绩来求生净土决定往生,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万修万人去。所以要想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必须把人的这一生应当学习的统统要学好,才能往生,如果这一生当中把做人没有学好,往生就难!

  应当怎么学?我很肯定的讲过,只要落实《弟子规》,你念佛求生净土就决定得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弟子规》不能落实,纵然是学,阳奉阴违,你这一生念佛,往生就靠不住,这要记住。李老师给我们说过太多次,他是讲台中的莲友,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只有二、三个,那二、三个怎么样?你仔细去调查一下,好人,确实《弟子规》里面所说的他都做到了,虽然他没有学过,但他做到,所以往生不是偶然。要用《弟子规》来改我们的毛病,改习气,把弟子规当作戒律来学习,持戒念佛,这才能往生,所以它比什么都重要。这个做到了,完全落实了,再想提升,行,学《十善业道》,学《沙弥律仪》,最高层次学「净行品」。但是你要记住,你没有下面的基础,「净行品」你做不到,必须有底下坚实的基础。好象盖房子一样,弟子规是地基,十善业是第一层,沙弥律仪是第二层,「净行品」是第三层,没有下面怎么会有上面?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是说明「他力」,然后你才晓得他力不缺乏,问题就是你会不会用心?你要会用心,从早到晚你学好多东西,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是我们学习的功课。

  再看下面第三,「因力,以宿习故,即是多起悲心」。多起悲心也是前面所说的宿世的善根。这一世当中虽然没有学过,没有接触过,偶尔看到、听到,你会感动。我们常常见的,感动得流泪,感动到跪在地下忏悔,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别的人没有受感动?听众很多,几十个人、几百人在听,感动的有几个?要不是宿世善根被这境界引发,这就说不通,在佛法里面讲遇缘善根发现。

  多起悲心,有时候我们从很小的地方就能看出来。十年前,我住在美国加州,韩馆长常常跟我说,她的孙子看到小动物受伤死了的时候,他会流眼泪;听人讲故事,或者电视画面,我们看「动物奇观」,看到小的野兽被大的虎狼吃掉的时候,他都会流眼泪。馆长就问我,他怎么会这个样子很容易受感动?我就告诉馆长,他有善根,这没有人教他,自然的,看到众生受痛苦他很难过。

  像现在我们从中国大陆得到两套光碟,「山西小院」跟「为什么不能吃它们」,许多人看到受感动。真的,有很多人不信佛的、排斥佛教的,看到「山西小院」,相信了,也念《地藏经》,也念菩萨名号。看到「为什么不能吃它」,居然就改变饮食习惯,可以接受长素,接受素食,不敢再杀生吃肉。这些可以说都是突然转变的,预先没有人教他,没有学习,心理上没有准备,看到之后,突然之间受很深的感动。所以我们都知道这些人,在佛法讲的,《金刚般若》上说得好,绝对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的善根,过去生中必然是经过无量诸佛菩萨教诲,才有这么深厚的善根,只是可惜他没有机会接触到。一接触到,他就生欢喜心,就能生起信心,就能理解,就能改变他的观念以及生活习惯。

  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代表人物,就是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生长在乡村,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用劳力来赚一点钱养他的老母亲。上山砍柴,卖柴为业,这个行业现在没有了。我在小时候,十几二十岁的时候还有这个行业,还有卖柴的、卖水的。因为城市里面没有自来水,城市里面没有瓦斯,虽然有电灯,电力很有限。我们那个时候在城市居住的时候,十几岁,电灯泡一般都是二十烛光、四十烛光,没有现在这么明亮,没有听说用过电炉的,没有。不像现在,现在物质文明发达,在生活上带来很多便利,但是正如汤恩比所说,也付出惨痛的代价,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能大师,我们从他的行谊里面去观察,宿世善根。偶然之间听一个人念经,念《金刚经》,他能听得懂,听得很有味道,听听就觉悟了,这是什么原因?过去生中多生多劫曾经学过,所以一听,佛法的术语讲把阿赖耶识的种子引发出来。念的人还不懂,他在旁边听的人,他听懂了;念的人还迷惑颠倒,听的人开悟了。这就是此地讲的自力跟因力。

  后面说了一个,第四个「加行力,即长时苦行」,重要,非常重要。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苦行,容易退转。不退转,这个加行力是重要的因素。我们就惠能大师来看,他接受五祖衣钵之后,那就是五祖承认他确实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了。在《华严经》里面说,明心见性的人最低的地位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就是初地菩萨,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我们在这部经里面知道,七信位的菩萨超越六道轮回,初住菩萨超越十法界,他到一真法界去了。可是怎么样?他得法的缘成熟了,老师衣钵传给他,弘法利生的缘没成熟,逃难躲到猎人队里十五年,这十五年就是此地讲的长时苦行。这么长的时间他能够熬得过去,他没有退转,天天在学习,天天在进步,一旦缘成熟了,他就能教化众生,他就能续佛慧命。

  所以悟后起修,修行在哪里?不一定在寺院,不一定在讲堂、禅堂、念佛堂,不一定,惠能大师在猎人队。我们知道猎人没有一定的住处,所谓是游牧的族群,打猎,到处走,住什么地方?多半住帐篷。每天所看到的有顺境、有逆境、有善缘、有恶缘。在这些境缘当中,学习的第一个是明了,明了是智慧。明了些什么?明了性相,明了理事,明了因果,这十五年的学习那还得了!所以以后出来教化众生,接触大众,无论什么人,疑难杂症,到他面前,他全都给你化解,这是真实智慧。没有真实智慧能做到吗?真实智慧从哪来的?这十五年当中,见色闻声,加行力!你不经历,你怎么能长学问?怎么能长见识?怎么能长能力?这不学怎么行?学,到哪里学?所以古圣先贤常讲善学,这善就是你会不会?会,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都是你学习的课堂;换句话说,会学的人从来没有离开他的教室,没有离开他学习的场所。不会学习的人就是在讲堂、在学校,他也学不到东西,你不会!

  学习的课程是什么?最重要的学放下、学看破,看破就是一切通达明了,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叫看破。放下什么?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学这个。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我这一生很幸运,接触到佛法,头一天老师就把这个方法教给我,学了十几年之后,豁然大悟,悟的是什么?悟的就是原来菩萨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学的这个,这才永远不变。章嘉大师传给我的。

  用什么方法表示你放下?老师告诉我的布施,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最初老人教我有期限,六年。六年我明白了,知道这个不是六年,永恒的,永远不变,成佛之后还是这样的。没成佛之前,这是自力,帮助自己回归到自性,回归自性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成佛之后,要帮助众生,帮助众生要做示现,还是这个示现,「看破,放下,布施」。诸位想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世间人做种种示现,要把它归纳起来,你看他一生所做的是不是看破、放下、布施?一点都不错。

  《释迦方志》所说的,《释迦谱》里面所讲的,这两种书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唐朝时候出家人编辑的,依照经论里面所记载,有系统的编辑出来,确实。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放下王位,这世间人都在争的,他现成得到的,不要了,放下;放下荣华富贵,放下妻子儿女,去过一个苦行僧的生活。而且一直到他圆寂,不是短时间,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一辈子。他是七十九岁圆寂的,十九岁开始,整整过六十年,六十年给我们做出的榜样,苦行。所以佛在灭度之前,弟子们向他请教,佛在的时候我们都是以佛为老师,佛不在我们以谁为老师?佛没有指定继承人,佛只说了两句话,他灭度之后,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以戒为师」,又介绍了一个,「以苦为师」。给我们介绍两个老师,一个是戒律,一个是苦行,能持戒,能吃苦,如同他老人家在世没有两样。

  苦行是世间人所说的,释迦牟尼佛在世,他苦不苦?不苦。谁愿意吃苦?如果学佛那么苦,没有人学佛,学佛乐!方老师教我的时候不是教苦行,他要是讲学佛要修苦行,我就不会学了。他为我介绍的是「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这么进来的。学了几十年,这才恍然觉悟到最高的享受是什么?苦行。这苦里头有乐,世间人不知道。

  古时候读书人常说孔颜之乐,虽然说孔颜之乐,他讲不透彻,为什么讲不透彻?他自己没有得到,所以他讲不透彻。《论语》里面头一句话就是孔颜之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喜悦的快乐,那个喜悦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不受外头环境影响,不受环境。环境里面的那叫乐,也就是从外面来的,这是乐,欢乐,从内心里面往外面流的是喜悦。喜悦跟欢乐不一样,喜悦是永恒的,像泉水一样,它往外面流;欢乐是暂时的,不是永恒。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是外面境界。志同道合的来访问、来团聚,做研究讨论,快乐,那是外头来的。所以跟自己行持,就是你把你自己悟到的、体会到的、学习到的,都能够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快乐无比。

  我在这里面透出一点点,《坛经》上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说快不快乐?这就是孔颜之乐,这就是佛菩萨的欢喜心,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不见世间过,世间没有过,这个话是真的,千真万确。为什么很多人看到世间都是过失?那不是外面的,是你里面的烦恼起现行,与外面不相干。外面就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是平等的,没有好丑,一切好丑是从你自己分别执着里头起的,你要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外面境界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我们的十法界是一不是二,不是说离开我们这个法界,另外有个一真法界,那你就完全错了。所以祖师教我们,圣人除心不除境,除什么心?除妄想分别执着的心。只要这个东西除去,外面境界是一真法界,外面境界是极乐世界,你才能见到真实。你的妄想分别执着要不除掉,你永远见不到真实。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0二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前面我们学到清凉大师《疏钞》里面引用《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四种因,四种缘,四种力。今天我们接着看下面的疏文。「若具上因缘,及初三二力,当知不退」,这是一小段。这说明退跟不退转,清凉大师所说的不亚于李长者的开示,也说得很清楚。如果具足像《瑜伽师地论》讲的因缘及初三二力,就是四力里面自力跟因力,我们就晓得因力是过去生中曾经学习过,宿世善根福德因缘,具备这个条件我们就晓得这个人不会退转。

  「若因二四力,心不坚固」,如果他发心,四力里面第二个是他力,第四个是加行力,这里头没有自力、没有因力;这样的人发心,他心不坚固,遇不善的缘很容易退心。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为什么有人发心之后勇猛精进,他不会退转;有些人发心会退,业障重的、习气重的禁不起挫折,稍稍有一点挫折他就退转。另外有修行功夫比较得力,甚至学佛出家多年,几十年,在佛门里面也很有地位,做到方丈住持,如果遇到重大不善的缘也会退心。

  谛闲老和尚曾经跟大家讲过一个故事,这是他自己徒弟的事情,早年跟他出家的。这个徒弟喜欢参禅,谛老和尚是学教的,天台宗的传人,老法师非常开明,并不限定出家的徒弟都要跟他学教,所以你学禅他也不反对,而且还送你到禅宗道场,镇江的金山寺,在当时是中国禅宗最盛行的一个道场。刚刚去,当然是禅堂里面的初学,清众,学得很不错,也很用功。这十几年之后,居然在金山寺当上首座和尚,这地位很高了。丛林里面的首座就如同大学里面的教务长一样,管教学的,地位仅次于方丈。地位高,徒众也多了,尤其是在家皈依的,供养也多了,所以福报现前是不是好事情?未必是好事。早年那种谦虚卑下的心态没有了,变成什么?傲慢心生起来。

  诸位要晓得,不但是佛门,儒家都说「学问深时意气平」。什么叫学问?什么叫功夫?真正有功夫的人,真正有学问的人,表现在外面的态度决定是「诚敬谦和」这四个字,真诚、恭敬、谦虚、和睦,决定是如此。我们在典籍里面看到,孔夫子、孟夫子待人接物,确实这四个字做到了。我们在经典上看到,世尊、佛菩萨也做到了。你再看看祖师大德们,谛闲老和尚做到了,他这个徒弟没有做到。

  徒弟地位一高,福报现前,傲慢就起来。傲慢起来了,护法神就走了。护法神不讲人情的,主要看你有没有道;你有道,他真护持你,你道心要是退了,烦恼现前,这贡高我慢是烦恼现前,护法神离开了。这一离开之后,冤亲债主就找上门来了。冤亲债主时时刻刻在他周边找他麻烦,因为他有护法神,所以冤亲债主沾不到边,没有办法害他。护法神走了,冤亲债主贴身,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鬼神附身,冤亲债主找上门来。所以这个首座和尚,真是叫无缘无故的跳水自杀。金山寺在长江里面一个小岛上,四面是大江,跳水,被人救起来,过几天又跳水,又被人救起来。这寺庙里的方丈和尚就着急了,这不是好事情,怎么首座和尚无缘无故跳水要自杀?这就赶紧通知他的师父,师父在天台山,通知谛闲老法师。

  谛闲老法师得到通知之后,这也无可奈何,总是他剃度的,这就去了,到金山寺去一趟;了解之后,金山寺的方丈希望谛老把他带回去,就是他神经不正常,怎么常常想自杀,影响金山寺的道风。带回去,那时候坐船,坐船到宁波,一路上平安无事。到宁波之后,给他安置,在寺庙里面也给他一个寮房。因为他毕竟是做过首座和尚的,地位也很高,不能把他当清众一样看待,所以也给他一间寮房。告诉大家,他曾经发生过几次这种事情,宁波那边虽然没有长江,但是也有河,那个河里头也能走小船,也能淹死人的,就是告诉大家要小心,怕他再出事情。

  住了一段时期,有天早晨吃饭的时候,没有看到他出来,谛老就派人到他寮房去看看,怎么这时候还没起来?敲门,没有人答应,他就觉得奇怪,就把门把它搞开了。搞开之后,房间里没有人,看到后面窗户打开的,从窗户走了,就赶紧报告谛老。谛老说:不好,你们要赶紧去找,可能又出事情了。过去在金山寺,他跳过两次水被救起来,我们这旁边河也很多,我们分头到河边去找。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的事情。找了很久,真的找到了,已经死了。大概总是半夜的时候出去跳江去,尸首浮上来。也没有法子,就把尸首带回来,给他诵诵经做个超度再来安置他。

  大家正在议论、讨论这个事情,他的女儿来了,女儿哭哭啼啼到寺庙来。谛老看到,问她怎么回事情?原来他这个徒弟出家之前结过婚,生了一个女儿。他要出家,太太不答应,他一定要出家,太太跳水自杀,留下这个女儿;女儿现在也长大,也都结婚了。到庙里来告诉老和尚,昨天晚上做了个梦,梦到她的爸爸妈妈来看她,告诉她,今天他要去上任。老和尚一听,上任,上什么任?她说她爸爸去做土地公,妈妈做土地婆。谛老忽然就想到,他们寺庙前面正好刚刚建一个土地庙,说不定就是这个土地庙的土地公、土地奶奶?所以,好吧!这超度佛事就到土地庙去做。做的时候,谛老就讲:如果真的你是当上土地,你也得显一点灵给我们看看!说了这个话没多久,果然,在这做佛事的台前面就起个小的旋风,很小的旋风在台前面转,老和尚点点头。

  这是一个参禅的徒弟,功夫很不错,到最后这个谜底才揭穿,冤亲债主是谁?原来就是他跳水自杀的太太。金山寺十几年,太太不敢沾边,是因为他修行有功夫,有护法神护持。当上首座和尚,一念傲慢心起来,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大和尚!福报现前就贪恋享受,护法神走了,太太找上身了。太太跳水自杀,所以他那个自杀不是他的意思,是他太太带他去自杀的,最后还是跳水自杀死的。太太找到他,让他去做土地公,太太去做土地奶奶。谛老常常讲这个故事警惕我们!佛法里常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他发心是发得真,到这地位福报现前的时候,他受不了,变质了。像这种情形,自古以来就不在少数,现前我们环境里面当然就更多。

  戒坛里面,戒和尚常常告诉我们,「初发心时,成佛有余」,你初发心真的发的是真心,但是保不住。所以佛门有个谚语常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真有恭敬心;「学佛二年,佛在天边」,跟佛距离就远了;「学佛三年,佛化云烟」,没有了;四年、五年之后,所谓是老油条,毛病习气都出来了。我们听到古人这种说法,在自己学佛这几十年当中的所见所闻,自己很庆幸没有堕落。没有堕落是什么原因?每天没有离开经教,不敢违背世尊跟祖师的教诲,这才能保住。所以福报可不是好事情。

  我这一生从小贫寒出身,没有过过好日子。学佛之后也不例外,生活非常辛苦。到讲经有一点成就了,这供养慢慢也多了,敢不敢享受?不敢,为什么?我们在经教里面、古人典籍里面看到退转的例子太多,怕自己受不了,所以一生不建道场。建道场一定做住持,这傲慢心一生起来,自己不知不觉就会被拖下水,所以不敢。

  供养多了,不敢用。怎么办?又不能不接受,不接受,信众说我们供养三宝是种福田的,是个善心善意,我们一定要接受,接受之后如果做得不如法,要背因果。古德所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话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那怎么办?我从印光大师那里学到了,你看印祖接受四众供养,自己一分钱不敢乱用,做什么用?印经,好!全都印经。在苏州报国寺立了一个弘化社,就是佛经流通处,自己排版。大概有个小的印刷厂,还算不错,现代化铅字排版,书印得不错,校对很好,很少有错字,在近代来讲称得上是善本书。统统做这个事情去了。

  我看到印祖的行谊,我学会了,所以所有一切供养统统拿去印经,少部分,提出很少部分做布施医药、放生。现在放生有很多困难,就是放这些鱼类都不安全,水污染,那怎么办?我们就改了,多做护生这一方面的工作,像印《护生画集》、劝人吃素,这方面的书籍我们大量的来流通,做这些好事。我将来修行不得力要不能往生,这十方供养我的,有人替我还债;我没有用这个钱,我的钱都替大家做好事,辗转功德,才保住这一生没有堕落。

  这一生当中,在一般人来看是过得很辛苦,我可以说是比较辛苦,实际上我过得很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一生干干净净。这就是自己从经教、从祖师大德行谊上学到如何保护自己。不敢涉及名闻利养,要走向名闻利养就保不住了;不敢离开佛菩萨的教诲,天天读经,天天跟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一起学习,这里头有乐趣。佛法常讲的「烦恼轻,智慧长」,这方面多少有一些体会,自己也能觉察到,年年都有点进步,这就是不退的原因。如果不是走这条路,那就很难讲。退的缘实在讲太多太多,连自己都不能够预料到。我们看到很多修行功夫很好的人,护持佛法很得力的人,巨大的名利现前时,他就迷惑了。应该是像谛老和尚参禅这个徒弟一样,也许他的改变、退转不是自己的意思,冤亲债主找上身,硬是把你拖下水,你有什么办法?末法时期,成就大难大难!不是容易事情。

  我们再看,「今经即初及三也」,这是我们现在读的这部经,这经上讲的发心就是初跟三,四力里面,初,种性具足之力;三,慈悲心重之力。我们看《钞》里头有注解,「今经即初及三者,文中无人劝故」。第二是赖佛菩萨善友摄受,这个没有,没有人劝;「不言因加行故」,没有加行。所以只有自力、因力,只有种性具足,多起悲心,这就是肯定他不会退转。

  下面我们再看疏文,「又起信论智印经,有七因缘,如彼应知」。《起信论》、《智印经》里头讲七种因缘,提出来给我们做参考,这也应当要知道。这一段清凉大师也有注解,我们看注解,「又起信下」,就是这段的注解。「论云,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这是一个提问,下面为我们解答,「所谓依不定聚众生,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我们先看到这个地方,这是《起信论》上所说的。

  依不定聚。三聚就是三大类,这是三大类众生里面的一类。不定聚的众生是占的人数最多。什么叫不定?他不是定善,他也不是定恶,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不定。所谓不定聚的人,他的成就完全看缘。如果他遇到善缘,他肯定成就;他遇到恶缘,他就不会成就。不过真正具有善根福德的人,如果不是宿世跟众生结很大的怨恨,这个怨恨让他是非报不可的,一般讲都会得到佛菩萨的护持。这正是佛门里面所说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我们在《慈悲三昧水忏》里面看到悟达国师的故事。悟达国师在《水忏》上,我们看出他的业因果报。他是汉朝时候人,由于私人怨恨害死一个同僚,这个被害的人心里面不甘心、不情愿,念念要报仇。可是他死了以后,第二世也是到人道来,就出家了,出家修行修得很不错,所以有护法神保护,这个冤亲债主找不到身。当然修行不错,到年老的时候还是要死;死了以后,又投胎做人,又出家,十世高僧。这现在西方人都懂得,无论你是作恶、是修善,这个东西你带得去的。他出家修行,来世还是得人身,还是出家修行,来世的成就一定比这世好,一世比一世好,到第十世,智慧福德都有相当成就,皇上的老师,国师。国师也不是容易得来的,十世修行,十世都是修得好,都是护法神保护。冤亲债主真厉害就等了十世,永远跟着你,你有护法神沾不到边,他在旁边看到你哪一天堕落,他哪一天就来了。

  悟达国师,接受皇上供养他一张沉香宝座。宝座,我们今天讲太师椅,这个太师椅是沈香雕的,那是名贵至极。他接受之后,傲慢心生起来,觉得这是无上的光荣,出家人里头没有第二个人能坐上沉香宝座,这全国天下只有他一个。这一念才生,护法神走了,冤亲债主马上就找到身上,他害了个人面疮,几乎把命送掉。当然有这么好的修行人,十世都是持戒很严,没有犯过失,佛菩萨照顾。所以他遇到迦诺迦尊者,这是阿罗汉,阿罗汉出面给他调解、给他化解,对方也就接受,接受之后就离开,他这个病就好了。这是《慈悲三昧水忏》的故事,这是说什么?不定聚众生。

  这说的是这一类,他有熏习善根力故。我们就拿悟达国师来做这个比喻,悟达国师十世修行的善根。这个十世很难得,因为什么?他是连续的,他不是隔几代。有人一世修行,来世就做官,或者发大财,享福去了,把他修行那点东西都报掉,纵然以后再能够出家,又都从头开始。悟达的难得是十世连续的,所以他有熏习善根故,有这个力。

  信业果报。真正能够相信,善业善果,恶业恶报。我不想受恶报,我就不能造恶业,所以他能起十善。诸位要知道,修行从哪里学起?《起信论》里头,这就明白教导我们,「深信因果,修十善业」。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十善是基础。十善在什么时候修?十善在没有学佛之前修,就是佛教里面的预备班,像学校大学里头的预科,你还没有上一年级,先上预备班。你看净业三福里面,第一条就是预备班,「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都没有,因果都不信,那不是学佛,那是魔!他不是兴教的,他是来灭法的。

  所以诸位同学要晓得,无论在家出家,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净宗也在内,没有例外的,统统要从十善修起。你不要以为净土宗可以不必,净业三福是为净宗学人所讲的,这一点真要看清楚,决定不能够疏忽。十善业道做不到,你来生人身得不到。给诸位说,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人道;下品十善,修罗,叫三善道。所以自己要常常想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

  《十善业道经》不长,我为了便利初学起见,我把它做了一个节本,重要的节录下来,做了个节本,五百多字。为什么做这个节本?希望这个节本你能够当作朝暮课诵做为加行,你就念这个节本。过去蕅益大师也有一个节本,我们都把它印出来了,蕅益大师的节本比我的节本要多一些。他的节本节得好,着重在日常生活行持,我这个节本着重在起信。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是以弟子规为戒律的基础,你对于十善业道要生起信根。

  十善业道你现在做不到,什么原因?你没有下面的基础,所以中国佛法是以儒、道为基础。在过去,无论在家出家学佛都有儒、道的基础,所以没有问题。这些年来,我们特别提倡,要求净宗同学务必百分之百的落实儒的《弟子规》、道的《太上感应篇》,百分之百的落实佛的十善业。你有儒跟道的基础,《十善业道经》你决定能够信受奉行。有这个基础,才能够接受三皈五戒,这是在家的佛弟子;出家佛弟子,你才能够落实沙弥律仪,真正出家佛弟子。否则的话,全是假的,得不到三宝加持,鬼神也不会拥护你,只会在旁边笑话你,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加以警惕。

  我们这一生到底在干什么?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不能不认真去检点。有过失,不怕。现在人说种种过失,我了解、我清楚,当然有过失,没有过失才怪。为什么当然有过失?你从小没学过!不但你没学过,父母没学过,甚至你祖父母也没学过;祖父母,我这一代的人。我们上一代的人,那就换句话说,曾祖父母他们学过。严格说起来,到高祖父母以上,儒释道的基础都有了。现在在这战乱的时代,最近这个世纪一百年当中,儒释道都中断了,这很可怕。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清凉大师的《疏钞》,「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前面我们讲到十善业,非常非常的重要。今天我们讲学佛,学佛首先要学会做人,人都做不好,你怎么能作佛?这个道理不难懂。怎样才做一个好人?《弟子规》是做人的标准,所以弟子规不能够百分之百的落实,那你是人没做好。十善业是做好人的标准,十善业是作菩萨、作佛的根基。你不从这里修,你从哪里修?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信业果报就是信因果。中国自古以来,在教育里面最重视伦理、道德、因果。佛法到中国来,能够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不是没有道理。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智慧教育的根就是伦理、道德、因果,能生智慧。我们要很冷静的去思考、去观察,这样才能够破除疑惑,建立信心。

  大菩提心是从这个基础上,厌生死苦!厌生死苦就是真正把轮回这个事情看清楚。轮回苦!外国人现在相信灵魂,相信轮回,知道轮回里面舍身受身,这是小事,不是重要的事情。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知道灵魂不死,可是灵魂在六道里头舍身受身不自在,没有选择的。佛法对这个事情讲得清楚,你来投胎,外国人说选择,其实不是选择,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外国现在发现了,许许多多人的家亲眷属都是生生世世有关系,很少说过去生中没有关系的,都是有关系的。这是佛早就讲过,不是报恩就是报怨,不是讨债就是还债,没有这四种关系,不会成为一家人,也不会成为你熟悉的人。你所熟悉的,你这一生能够接触到的,统统都是有缘人,缘就这四种,说得太清楚、太明白。而这四种里面以报恩、报怨是最麻烦的事情,为什么?怨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恩是恩爱难舍,也是生生世世绵延不断,比讨债、还债难。讨债还债,讨完就走,还完就了了,唯独恩怨这个事情难办。你要是看穿之后,你才晓得六道轮回应该要出离,要离开。

  知道宇宙之间有无上菩提,那你应该要求得,为什么?无上菩提是自己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迷了无上菩提才变成灵魂;灵魂哪一天真正觉悟,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是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就是究竟佛果。人有这样的觉悟,有这样的认知,有这样的希求,谁知道?佛菩萨知道,你只要动了这个念头,这就是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决定不会把这个机缘错过,佛菩萨就来帮助你了。

  得值诸佛。值是遇到,遇到都是缘分,感应!你有感,佛就现前,你就遇到。遇到之后,你在佛菩萨那里建立信心,亲承供养,承是承事,你会很认真的学习,由信而解,由解而正信,信解一定修行。供养里面有财供养、有法供养、有无畏供养,都要学习!上供诸佛菩萨,下供一切众生。大乘法里面叫布施,《华严》里面叫供养。普贤十愿,广修供养,对佛、对众生平等心,没有差别、没有分别、没有执着。

  「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这有时间了,一万劫。信心成就是什么?信心成就就是十信圆满,贤首菩萨的地位,信心成就,从初信位到十信心满。经一万劫,大乘教里面所说的,这是行布次第,《华严经》里面讲的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念劫圆融。觉悟了,一万劫就变成一念;迷了,一念就变成一万劫。总而言之一句话,从初信到十信确实是需要很长时间。关于念劫圆融的事情,我们在理上搞明白,果然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一念就是一万劫;要是放不下,十个一万劫、一百个一万劫都做不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凡是信心成就的人,我们今天无论是在现场、还是在网路、还是在卫星电视画面前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同学,都是过去生中宿世善根深厚之人。你要不是善根深厚,你怎么会喜欢这个经典?你怎么可能长时在这里熏修?这门功课你不放弃,你天天来学,你学得能生欢喜心,这就说明多生多劫的善根熏习成种子,不容易!我们自己也就像《起信论》上说的「不定聚人」,不是正定聚、不是邪定聚,我们是不定聚。

  希望我们从不定聚变成正定聚,在这一生当中可不可能?可不可能不要问别人,问佛菩萨都没有用,要问谁?问自己,自己能不能放下?能放下执着,你的信心成就一大半,没圆满成就,成就一大半,为什么?十信位里头七信位的菩萨,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为什么不执着?你看破了,你看清楚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还执着什么?所以真正可以做到看破、放下、自在、随缘。

  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再执着,什么都好,可以能够恒顺众生。那众生做错了呢?错了也可以随顺。《华严》末后,五十三参里头教给我们,胜热婆罗门愚痴,善财随顺;伐苏蜜多女贪欲,善财随顺;甘露火王瞋恚,这三个人代表贪瞋痴,善财童子统统随顺。善财的随顺,在法相里面见法性;所以法性是平等的,法性没有善恶、法性没有邪正、法性没有真妄,一切随顺法性,不要着相;知道相是假的不是真的,性是真的。恒顺众生是这样随顺的,相碍不碍事?不碍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真放下才无碍,现在为什么有妨碍?没有完全放下。完全放下、彻底放下就无碍。执着放下之后再学,学放下分别。所以执着是七信位,八信位放下执着的习气,九信位放下分别,不再分别,菩萨!到十信位放下妄想,妄想一放下就到初住,就不是十信。妄想一放下就是初住,那就成佛了,这就是说这一万劫信心成就了。

  所以这个地方的一万劫,不必把它看作一个定数,它是表法,就是相当长的时间。实在讲,长短没有一定,就是你现在能不能放下。如果你现前一听就能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你就成佛。有这种人吗?有,六祖惠能大师就是的。人家听经,并没有听一部,只听一次,不是听讲经,听念经。听《金刚经》,偶然听到,就听当中这一段,他就明白,他就放下。听讲经,一生也是一次,五祖跟他讲《金刚经》,半夜三更对他一个人讲的;并没有讲完,讲到三分之一,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彻底放下了;不是彻底放下,就是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一悟,不但佛法通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教,没有一样他不通的。他不认识字,你把经念给他听,他就会讲给你听。世间法也通,世间所有宗教全通,你要问为什么?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它的理体是自性。所以见性之后没有一样不贯通,道理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这经教需要学吗?十信位菩萨要学,那就是在十法界里面他烦恼习气没断,没有彻悟,要学。悟了之后,不要学了,所以初住以上没有学,这要知道。初住以上,那些菩萨修行的方式跟我们不一样,他是随类化身,游戏神通。像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我们看到这经上讲的声闻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经上讲得很清楚,「皆是大阿罗汉」。什么叫大阿罗汉?都是明心见性的法身菩萨。佛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他们跟着一起来了,统统都是来表演的。佛讲,他们做,换句话说,佛唱,讲演叫唱,佛唱,他们在表演,演唱会!佛用言教,他们用身教,来教化众生的。佛所讲的,他们全知道,他们还需要听经?在讲演还要一问一答?替众生问的,像唱双簧一样,一问一答,让我们开悟,他们在舞台上表演。这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有功用道是十法界,无功用道是一真法界。

  我们如果是真的大彻大悟,可以参加一切诸佛如来应化在十法界,参与他们的法会;以菩萨身分,以声闻身分,或者以护法的身分。诸位要知道,世尊当年在世,很多护法的国王大臣都是佛菩萨、阿罗汉再来的,那个阿罗汉是大阿罗汉,不是十法界的;十法界的阿罗汉不行,还没有资格参加他们的法会。参加法会那是大阿罗汉,大阿罗汉是法云地的菩萨,称为大阿罗汉。

  所以就会有善友,「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故,能自发心」。这是给我们讲了几种不同的发心。在我们现前的社会就遇到这些情形,真正是有宿世的,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善根是信解,福德是修行,依教修行是福德,这样才能够感佛菩萨来应。你跟这些善知识遇到的时候,他会教你、会劝导你,你真的发心。每个人发心的缘不一样,但是发心修学的方向目标决定是相同的,脱离生死。十法界都有生死,六道里头两种生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四圣法界里面没有分段生死,有变易生死。两种生死都没有了,就脱离十法界,就了生死。有善友来劝勉你。

  另外一个,这是善根很深的,比前面要深得多。没有人劝勉,自己能发心。为什么自己能发心?这个看看释迦牟尼佛就知道。释迦牟尼佛发心,没人劝他,他怎么发心的?出去游览,平常住在皇宫里面,皇宫外面情形很少接触,这想起到外面去游玩,在游玩的时候见到什么?老人、病人、死人,看到生老病死,跟他的随行人员讨论。生老病死苦,他这才看到!而且大家都是告诉他,生老病死苦是任何一个人不能避免的。他是看到这些现象,他就发心,要求了生死。

  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这记载释迦牟尼佛的故事,发心是游四门,出去玩的时候,看到人民的疾苦生起怜悯心,这就是前面四种因里面「多起悲心」。怜悯众生苦,发心来帮助众生如何能够脱苦,离苦得乐。无上菩提心从这个地方生起的,不是别人教他的,这就生了。

  下面一条,「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故,能自发心」。这就不是普通人,这个发心是什么?示现的。世间人难!世间人纵然看到法灭,看到众生苦,要发心,还是要遇到佛菩萨,要遇到善友;否则的话,他常常会想心有余而力不足。众生苦,我知道,我想帮他忙,我帮不上,我的能力不够,我的智慧不够,我的威德不够。所以这样的人,一定是我们佛法常讲的再来人,宿世修行有相当的成就。或者他在色界天,或者他在五不还天。

  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菩提树下示现成等正觉,我们世间人没人知道;就是他示现成佛,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启请,佛就灭度了,就入无余涅盘。示现,没有人理,就是没有缘,那就走!正在这时候,净居天人看到了,净居天是四禅,四禅天人有天眼,看到释迦牟尼佛在地球上表演这一招,没有人启请,赶快下来,变化成世间人的样子,代表世间人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这就是看到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故,他来了。所以能够护持佛法的人也不是普通人,都是有来历的!当然过去生中,各人修行功行不一样,功行差一点的也会得三宝加持,所以他的弘护不会退转。为什么?他来的时候,就是因为法在这个时期快要灭了,不畏惧任何艰难困苦,他要护持。怎么护法?自己依教修行,才是真护持。北师大的老师们提出的两句话,「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叫真正护法。

  只要有真正护法的人,法就不会灭。所以诸位要想到,过去佛法灭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出世,佛法就再兴起来。释迦牟尼佛的法运只有一万二千年。中国祖师大德的说法,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三千零三十四年;外国人的说法,释迦牟尼佛灭度,今年是二千五百五十年,差不多相差将近六百年。这我们不去管它,我们不要在意,我们应当知道的,上面一尊佛的佛法灭了之后,缘成熟的时候,底下一尊佛出世了,他为什么来的?以护法因缘故,能自发心。

  可是这一万二千年当中,正法没有话说,没有什么大问题。像法跟末法时期,这个法运有起有伏,就是有兴有衰。为什么有兴有衰?这与众生的福报有关系,众生有福,自然会感应诸佛菩萨来应化,佛法就兴;众生没有福的时候,造作许多严重的罪业,不相信佛法,不接受佛法,佛来了也没有用,这个佛法就衰。佛法衰的时候,也有些菩萨看到、天人看到,像净居天人;净居天人统统是修行人,在第四禅,他们发慈悲心要来续佛慧命、护持佛法,不让佛法在这个世间断灭。

  纵然众生造作极重的罪业,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鹿野苑五比丘起家,把佛法在这个世间兴旺起来。佛法要灭,如果能有五比丘,也能够把佛法延续下去。有没有这样的人?肯定有。无论是在理、是在事上都讲得通。只要我们很冷静细心观察周边的人,有热爱佛法的、护持佛法的、依教修行的、弘扬佛法的,都是再来人。就像这里所说的,《瑜伽师地论》里所讲的,种性具足,善友摄持,大悲心切,不怕苦难,能够舍己为人,这自发心。

  「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这是有一定的修行功夫,那是决定不退,信心成就。信心成就是十信位的菩萨,当然这不是普通人。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你看看菩萨最初是不定聚,到十信心满才入正定聚,真的不退,他的位次这一提升就是圆教初住。正定聚是初住菩萨。「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到这里是一段。他在此地所证的不退,就是净宗常讲的三种不退,第一个是位不退,他绝对不会退到十信位;第二个是行不退,他是法身菩萨,决定不会退转变成阿罗汉、辟支佛,不可能;第三个是念不退,从此之后,念念是无上正等正觉;换句话说,他只有往上提升,没有往下降。这叫证三种不退转,这叫正定聚。

  说实在的,我们确实是从《华严》,把《无量寿经》、《弥陀经》、《观经》里面的微言大义搞明白了。净土三经里面虽然讲三不退,没有这里讲得这么清楚,讲得这么详细。而净宗的殊胜是讲圆证三不退,那么初住菩萨他是初证三不退,不是圆证。到什么时候才能说圆证?严格的讲,圆证是究竟佛果,妙觉位,那是圆证。至少我们把这个尺度放宽一点,至少也是十地菩萨,圆教的十地圆证三不退。净土一往生就圆证,所以这是难信之法,谁肯相信?《弥陀经》上讲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得到的果位就相当于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七地,圆教七地!可以说是圆证三不退了,这真正是不可思议。所以从圆初住,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三因里头,正因相应。

  可是净土宗的学人,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圆证三不退,也就是此地讲,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很不可思议。我们遇到,千万要珍惜,这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这一生当中有幸遇到了,千万不要错过。好,今天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0三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昨天讲到清凉《钞》文里面「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讲到这个地方。经书,在这些地方特别对我们初学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不能不多说几句,与我们这一生当中的修学关系非常重大。初发心难,每个人发心实在讲都不一样,尤其是华严会上,非常值得人仰慕。仰慕是凡夫,我们今天最麻烦的就是烦恼习气太重,很想放下,但是放不下。你要问学佛从哪里学起?我们具体来说,决定要从弟子规学起,从《感应篇》学起,从十善业学起。这么一说,很多人不甘心,不甘心就是烦恼,不甘心就入不了门,你说这个事情难不难?难不在外面,实在讲在自己,与外面境界毫不相关。

  从事相上来讲,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做人学起。你对人有没有真正慈悲心?我有,那是你的标准不是佛的标准。佛的标准至少做到四个字,我们常讲的诚敬谦和,真诚、恭敬、谦虚、和睦。我学佛五十五年,用这四个字做标准来观察人,我一个都还没见到,你才晓得难。六和敬你能做到吗?佛说,这个世间只要有四个人修六和敬,那就是一个僧团,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四个人住在这个地区,这个地区不遭灾难。两个人都处不好,都闹意见,到哪里去找四个人?我也很留意,五十五年没有见到。小道场两个人住都常常吵架,意见不合,你就晓得这个事情多难!为什么?放不下自己。真正说穿了,作祟的就是自私自利,还有「我」就不行。

  我们这里讲退转,老修行人都退。你看看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深山里面修行二、三十年,定功很深,一下山接触大众,妄想分别执着又起来了,所以那ㄧ种定功是伏烦恼,没有断,石头压草。一入到城市接触大众,今天的社会是花花世界,诱惑的力量比古时候超过一百倍都不止,到什么地方能找到这样定功的人?所以学佛非常不容易,能不能成就?就是锲而不舍,不一定要道场,也不一定要好的同参道友,那是缘分,可遇不可求。怎样成就?你真正是抓住经典,经典是老师。孟子抓住了,他成为圣人;蕅益大师抓住了,他能成为祖师,这是我们非常好的典范。

  孟子学孔子,孔子过世不在这个世间,孔子的著作在,他读孔子书,学孔子。所读的东西他统统能够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叫真正学孔子。他学得非常像,超过孔子的学生,所以你看后世尊他为「亚圣」,讲儒一定讲孔孟,没有讲孔颜。颜回是孔子常常赞叹的,没有说孔颜,没有说孔曾(曾子),都没有说,而说孔孟。颜回、曾子都是夫子当年在世的得意门生,你从这里去想想,所以真正肯发心学,没有不成就,这个道理要懂。

  我自己常常现身说法劝勉大众,我学习的环境不是那么理想的,天天过流浪生活,居无定所,一直到今天还是这样的。一个人顾自己都顾不到了,哪里能顾别人?所以人家要跟我学,跟我学,我没地方住,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我们能学得有一点成就,就是经典抓住了,一天都没有放弃,认真学习。你学的东西能理解,解了之后能做得到。我常讲,释迦牟尼佛教学有那么好的成就,孔子教学也有那么好的成就,什么原因?他做到了。做到而后说到,圣人;说到而后能做到,贤人;说到做不到就是骗人。所以,我们自己要问问:我所学的我有没有做到?我要是没有做到,不就变成骗人吗?

  古时候人能成就就是他的基础教育好,基础教育不外乎三方面,伦理、道德、因果,这三种教育的根几乎都是父母帮助你扎下的。孔夫子的母亲好,孟子的母亲好,从小孩出生下来就知道教他了。在婴儿面前一举一动、一言一笑全是正面的,决定没有负面的,所以小孩到三、四岁就很懂事,就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这是中国人的家教。我们现在这个家教至少失传将近一百年,不但我们不知道,我们父母不知道,我们祖父母也不知道,这个结果就是整个社会动乱。

  所以我们在汤池小镇这个地方做实验,真的是做实验,有没有把握那要看效果。怎么做法?就是居住在这个地区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起学,才能产生效果。如果《弟子规》光教小朋友学,大人不学,小朋友学了几天之后,看大人所做的都不是这样的,一定说大人骗我们,这个东西不是真的,那你这个教学肯定失败。古时候父母教你,凡是大人都是这个样子,小朋友一看,这是应该要学,大人都是这么做法。所以家庭里面父母不能落实弟子规,学校里面老师不能落实弟子规,这些学童决定教不好。这个道理不难懂,就在眼前,自己都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儒佛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要再能够复兴起来,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一桩事情,真的要像经上讲的不退心的菩萨他能做得到,为什么?他因缘具足、种性具足、善友具足。

  我们今天讲找不到善知识,我的老师就教我找古人。我老师跟我介绍的善友、善知识不是现在人,都是已经往生的,他跟我介绍谁?他的老师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不在世,这是我们最近的一位祖师,《文钞》在,著作在,天天不离开,那你就是印光大师的学生。他教我们「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十六个字,我心目当中看法是印光大师一生的传心法要,他自己真做到了,一生教人不离这个宗旨,比什么都重要。

  敦伦尽分这句话,就落实在弟子规,落实在感应篇、十善业。伦是伦常,敦是敦睦,诚诚恳恳,亲爱精诚,对你的家人,对你的家族,对你的族群,再扩大就是对世界一切众生,这是敦伦。尽分是尽我们自己的本分,本分是什么?对父母尽孝道,对兄长尽悌道,这叫尽分。分是本分,把做人的本分;人跟人的关系很多,中国人分得很详细,总的纲目来讲就是五常八德,五常八德做出来,你就是圣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你全做到,这是本分,尽分就是要把这个做到。

  闲邪存诚,这是佛法。闲是防范,邪是邪思邪念、邪知邪见,你要懂得防止,它的反面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存诚就是存菩提心,就是从真诚到慈悲,二六时中我们是用这个心待人接物。佛菩萨慈悲全都教导我们了,我们还要去找地方吗?不需要了,找不到。确实,我找了五十五年没找到,所以一生随遇而安,只抓到一个原则,天天不离开经教。

  我每天读经,我绝不离开,全心全力来学习。在什么地方学习?在生活当中学习,在工作(我的工作是教学)、在待人接物上,把我所学到的东西都要做到。你要能像我这样子,我们真正是志同道合。志同道合不一定天天在一起,我知道有,不是没有,在什么地方?在网路上有,在卫星电视前面有,肯定有,真有志同道合。所以我在此地跟诸位讲解《华严》,我的兴趣很浓,就是真有学的。不是真学就是旁听的,旁听也不错,肯旁听也好。真学就是真干,这东西不能做假,真干他就入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不会再变心、不会再退转,不像前面所讲的不定聚。我们都是从不定聚,如果能够学到正定聚,那个成绩就非常可观。因为正定聚我们知道,最低的标准是初信位的菩萨,我们可以说是相似的正定聚,真正的正定聚是初住菩萨,在下面一会我们就讲到了。下面一会里面有一品经专门讲正定聚的功德,就是「初发心功德品」。所以认真不在外面环境。

  现在修学环境确实是很不好,但是很不好也是很好,贤首菩萨给我们说顺逆皆顺。我们能在逆境当中成就,比在顺境里头更殊胜。这个道理你要细心冷静去观察,你看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到五祖那里去学,五祖有没有教他?没有。去了八个月,五祖只跟他上一堂课,半夜三更。在我们想象当中,他这一堂课顶多两个小时,他受五祖的教学就这么长的时间。亲近五祖很多年的神秀大师,在五祖面前二、三十年,跟在身边那么久没有开悟,来了个惠能,在道场住了八个月,八个月在服劳役,舂米破柴,干粗活,从来没有进过禅堂,也没有进过讲堂,而五祖衣钵居然给他,没有给别人给他。给了他,叫他赶快走。这是什么时候?唐朝时候,佛法挺兴旺的时候,学法还这么困难,何况现在!

  现在佛法可以说衰到极处,迫切需要真正发心的菩萨。真正发心菩萨要学惠能,不能依靠道场,不能依靠任何人,尤其是有名气的人,更麻烦,沾都沾不得,沾了会惹来一身麻烦。年轻人不懂,年岁大的人听我的话一听就明白。我自己的麻烦已经很多,你们要找到我身上,也就是说你也会惹出麻烦来。如何安安全全的、稳稳当当的成就道业?学惠能。你看惠能大师接受老和尚二、三个小时教诲之后,一生再没有亲近过别人。到猎人队里面去避难,在猎人队里面服务,也是帮人家砍柴烧火,在厨房里做饭,为那些打猎的人服务,不是短时间,干十五年,这个缘才成熟,哪有那么简单!你真想学,你能够有十五年、二十年这种苦行,你怎么会不成就?

  现在我们如果说是有缘在一起共修同学,用什么方法在一起?用网路、用卫星电视、用光碟这个东西,我们在一起学,安安稳稳没有障碍。你要在我身边,你就有障碍;不在我身边,天天在网路、卫星、光碟上这样学,是什么障碍都没有。你只要能把经教的意思搞清楚,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落实,一定要百分之百的做到,这样你才能入华严境界。可是你一定要知道,这个基础教育的根如果没有,你学一辈子,你学上三百年,你也入不了华严境界,为什么?你的烦恼习气常常会起现行,你还是不定聚,你还是容易退转。

  我们再看今天下面这一段《钞》文:「若有众生善根微少等,未经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或见佛色相而发其心」。这个是第一,后面一共讲了四条。善根有,善根少,诸位要知道,你看《弥陀经》上给我们讲的,念佛生净土的人决定是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多,三多才能往生。世尊说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个少是贯这三桩事情,不能够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缘,这都没办法往生极乐世界。

  善根多就不退转,福德多能不受诱惑,自己能把握得住,因缘多就是外面帮助的人多。帮助的人有两种,这你要知道,一个是正面帮助你的,一个是负面帮助你的。正面帮助你,你很感激。我没有饭吃,你送一碗饭给我吃;我没有衣穿,你送我一件衣,这正面的。反面是什么?反面是毁谤你的、侮辱你的、陷害你的,这都是因缘,所谓是逆增上缘。这些逆缘你遇到,你心里面很平静,没有怨恨,没有报复,好!为什么?这等于来考验你的,考验你的烦恼是不是真的没有了,就是贪瞋痴慢是不是真的没有了,在这里很容易就看到。瞋恚心真的没有了,对这些人不但没有瞋恚、没有报复,还生感恩的心,为什么?不是这个境界现前,我怎么知道我在逆境里面可以不受干扰。等于考试一样,很顺利考试通过。这些人都是我的老师,怎么能不感激?所以说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统统是增上缘。你要没有智慧,你遇到人家毁谤、侮辱、陷害,你就生烦恼、生气,瞋恚就现前,马上就降级,这一考试就不及格,立刻就堕落。是不是这样?是的。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吃亏上当都是考试,没有一样不是考试。

  正面的你学习了很多,负面的你也学习了很多。正面的学习是增长,负面的学习是放下。遇到这个,我烦恼放下了,我瞋恚放下了,我的傲慢放下了,我的自尊也放下了,自尊是自大,都是不好的习气,都能放下了。原来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现在看了都生欢喜心,这叫功夫得力,这就是成就。所以哪个地方不是菩萨道场?处处皆是。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菩萨修学的处所,都是道场。

  我们看到《华严经》末后善财五十三参,你看这五十三个人,他们在形相上示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再细细观察有正面的、有负面的,负面的是杀盗淫妄,善财童子也去参访。遇到这种境界,那就是佛菩萨常讲的,对他要尊重、要礼敬,不赞叹。除了不赞叹之外,礼敬、供养统统都有。自己见到的时候要反省,他这种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那是错误的,对于一切众生不利的,我有没有这个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如果我要有,赶快就要改过,他是我一面镜子。人很不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人是最容易看到别人的过失。这是错误的,这是什么都学不到的。看到别人错误,马上回过头来反省我有没有,我要有,赶紧改过来;我要没有,要提醒自己不可以犯那样的过失。所以他是我的老师,我要感激他的教诲,你这样才能学到东西。所有菩萨成佛都是这么学出来的,不能不知道,那我们这一生当中学成就了。

  现在我们很清楚,连外国人都晓得人没有生死,只是这个业报的身体,时间到了,这个身体舍掉再换个身体,那就是又换一世了。换一世不定在这个世间,可能到别的世界去了,那是不同维次的空间。我这一生在这个地方学得很多,我的一切条件都具足了,那升级,升到上面去,可能你就遇到菩萨、遇到罗汉、遇到佛,你就可以亲近。不能说是遇不到善知识,我就不学了,那你错了。遇得到学,遇不到也学。遇不到,我们有经典在,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佛在哪里?佛在经典,特别是佛灭度之后。

  三宝,佛在世的时候,佛宝第一,法宝其次,僧宝第三。佛灭度之后,法宝第一,僧宝第二,佛宝第三,为什么?只有佛像了。佛像排在三,因为它只是提醒我们念念不忘恩德,真正我们要学,泥塑木雕的佛像不能教我们,经典能教我们,第ㄧ。第二是僧宝,出家人,他对经典他有修学,他学得比我多,学得比我好,我有疑问,他可以帮助我解决。这些道理要不明白,你到哪里去学?

  这是讲善根福德因缘少的人,修学时间也不够,未经万劫。万劫,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不要把它看成定数,《华严》表法的义趣多,表法就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不是短时间。大概长是什么?绝对不是一生一世,我们可以讲这个万劫是多生多世。我们每个人的修学都不是今生一世的,你能有这一点小善根,你过去世当中一定是有学过的,而且决定不是一世,一世不可能。就是讲今天你在这个讲堂坐两个小时,你说过去生中修一世,不可能,不可能坐两个小时。能够坐上两个小时,肯定过去总是十世以上,甚至百世、千世。你看《金刚经》上佛给我们讲得多好,也是讲初发心,佛讲他的善根决定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善根,而是过去曾经供养过无量诸佛如来。他对大乘教接触到、听到了,能生欢喜心,这不是简单事情。为什么你不能成就?我们前面分析得很清楚,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所以你不能成就。

  同样的道理,你这一生当中要想成就还是这桩事情,你要把这三样东西放下。三样放不下,放一样也好。妄想放不下,分别放不下,执着你能放下一半,你就入门,入华严之门。我们这部经上讲的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萨,执着放了一半。从初信,没有离开六道。佛告诉我们,你证得初信位,在三不退里面你得到一个位不退,这个位是什么?圣人的位,你不会退作凡夫。你虽然没有出六道,我们这个地球是凡圣同居土,你还在这里面修行。修行,可是你绝对不会到三恶道,这是稳稳当当,你是天上人间。天上人间多少次?佛讲不超过七次,天上人间不会超过七次。因为你是一次一次都升级,不是降级,也不是留级,你是升级。到七信位就超越六道,不在六道了。所以七信、八信、九信、十信,这四个位子就是四圣法界,十法界里面上面的四圣法界。七、八、九、十,四圣法界。

  四圣里面,到第七信位是执着完全断了,断掉之后,他还有执着的习气,习气没断,但是习气不在六道,在哪里?在声闻,就是四圣法界的第一层。声闻法界断习气,习气断掉之后他就升到缘觉,升级了。缘觉开始,缘觉执着习气没有了,那时候开始要断分别,分别断掉了,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分别,他就又升级,升到菩萨。菩萨还有分别的习气,所以菩萨必须要把分别习气断掉,习气断掉之后再升一级,十法界里面的佛,就是十信菩萨。我们现在所读的贤首菩萨是十信菩萨,分别的习气也没有了。最后这品无明,无明也断了,十法界就脱离了,到一真法界。到一真法界之后,还有无明习气没断,无明习气在一真法界断。这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这才叫真正正定聚,毕竟不退。

  我们今天进进退退,怎么知道进进退退?烦恼起现行。你冷静去想想,你还有没有欢喜心?还有没有怨恨心?有,看这个人欢喜,看那个人讨厌,这就退转了。讨厌退了,欢喜也退了,为什么?七情五欲没断。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你还生不生这个念头?在日常生活当中,财色名食睡,你还起不起这个念头?还起这个念头就不行,这是轮回的念头,这是轮回心,轮回心所造的业就叫轮回业。学《华严经》也是轮回业,为什么?用轮回心学,用轮回行学。真的喜欢这个、讨厌那个,这不行,心不清净。

  《华严》是要从清净心才能入,所以《华严》这个法门叫不二法门。什么人才真正入不二法门?贤首菩萨。什么是不二法门?清净行,「净行品」是不二法门。「净行品」我们学过了,我是老老实实奉劝大家,可以仰慕,可以读诵,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你试试看就好了。所以真正修行不能不从根本学。好象盖房子一样,「净行品」是多少层?是第十层。你要盖房子,一下盖第十层,下面统统都没有,你怎么盖?所以真正要盖,我把《华严》比作五十二层高楼,菩萨五十一个阶级,五十一层,再上面妙觉,就是究竟圆满佛,总共五十二层。你要想盖这个楼,成就它,先打地基。地基是什么?三教的根,笼统来说,伦理、道德、因果、智慧,现在还要加上科学,你要有这个基础。具体而言,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这三样东西不能百分之百的落实,你这个大楼盖不起来。天天想是梦想,盖不起来。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下面的《钞》文,先把钞文念一遍:「若有众生善根微少等,未经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或见佛色相而发其心」,这是第一。这段的意思,虽然善根少,总是有善根,有善根遇到缘,菩提心发起来了,也不容易。这是第一种,什么缘?遇到佛菩萨的形相,在一般讲起来这善根都不错了,从这里发心。第二种「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总而言之,都是以三宝为因。「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这是第三种。遇到学小乘教的、学权教的,这些或是出家人,或者是在家人,劝导他发心,行,他也能发心。第四种「或学他发心」,这就是看到别人发心,看到别人学佛,他也能发心。这几种情形在我们现前常常见。

  「如是等发心者,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智印经中亦同此」。那就不必再引了,跟这个讲得差不多。这段文主要就是说明为什么他会退心,跟前面所讲的不一样。前面是善根深厚,过去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一生能发心,发心会退转不是没有善根,善根不足,原因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个事情不能勉强。

  学佛的退缘太多了,顺境会退,为什么?让你生起贪心。诸位要晓得,贪心一生,这是名利的心,这就退了。好象佛教事业做得冠冕堂皇,非常兴隆,可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真的没有觉悟。觉悟的心是清净心,你的心里面没有离开自私自利,没有离开名闻利养,没有离开五欲六尘,没有离开贪瞋痴慢。这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出来跟同学们共同勉励。只要这些烦恼习气现行,就堕落,所以佛门有一句谚语讲,「地狱门前僧道多」,道理就在此地,最容易堕落了。

  所以这个教育,古人他能成就,基础教育太好了。基础教育里面有伦理,伦理是懂得人与人的关系,关系怎么样处好。第二是道德教育,你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至少他有道德的概念。中国古圣先贤传下来的五常,常是永远不变,仁义礼智信,这是做人的基本基础。仁是仁慈,推己及人,想到自己一定会想到别人。义是义理,应该要做的。现在连外国人也懂得,你应当要学习的,善的要学习,恶的要学习离开、学习放下,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贪瞋痴你要学着舍弃、学着放下,戒定慧你要学着增长,就是这个意思。

  在中国标准里面讲得更细,它讲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讲十二个字。因果教育,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从小熏习,就培养成就了。所以在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虽然是与这个标准有上下,总不太离谱,也就是还能过得去。这是古时候,所以这个社会安定和平。现在不一样,现在全没有了,伦理没有了,道德没有了,因果也没有了,修行之难可想而知,怎能保住不退?我在这几十年经验当中,还能保得住靠什么?靠天天读经,天天跟同学们研究讨论,每天没有离开,天天佛菩萨在提醒。

  可是看看我们佛教的弘扬效果不彰,欢喜的人不少,真正做的人没几个,那我们就要研究原因到底在哪里?原因确实出在基础教育疏忽了,所以这才想到基础教育比什么都重要。儒的基础是弟子规,道的基础是感应篇,佛的基础是十善业,如果不在这三样东西上面扎根,我们这一生不会有成就,无论怎么学,总是跟佛结个缘,阿赖耶识里头落下的金刚种子,我们一生所造的业还是要受报。细细想想这一生到底是善业多还是恶业多?不要问人,自己清楚。

  善恶业从哪里观察?从起心动念。我这一天当中善念多还是恶念多?为正法久住,为利益众生,这是善念。如果为自私自利,是恶念,做好事也是恶念,不能不知道。现在连外国人,知道轮回果报,人数愈来愈多,这是好现象,对于改善一个人的行为,改善社会风气,肯定有良好的帮助。如果不在这三种教育上奠基础,佛法真的像李老师常说的,变成佛学了,是世间一种学术,玄学,不能落实。儒也变成儒学了,不是学儒。学儒要学孔子,学佛要学释迦牟尼。我们今天搞佛学、搞儒学,不是学儒,不是学佛。学儒就要跟孔圣人一样,学佛就要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你要晓得,学儒、学佛才能提升,才会升级。搞儒学、搞佛学不能提升,这是李老师以前常说,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不能帮助你,这不能不知道。

  我们再看下面的《疏》文:「今文中后半,总以信智因缘三宝境」,这是几个项目,信、智、因、缘、三宝,以这个境界。「信,谓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故云净信」。这个文里面是引用《唯识论》里面所说的,清凉大师有注解,注解是钞文。我们看它的小注,「信谓于实德等者」,这就是我们刚才念的第一句。「唯识第六云」,第六就是第六卷。「云何为信」,什么是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清凉说这句是总明,「此总明业」。这是总说,后面还有详细的讲。实是真实,相信有真实。佛在经上常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哪来的真实?十法界依正庄严,永嘉大师《证道歌》上给我们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哪来的实?

  真有实,实是什么?法性是真实。《华严经》上说「唯心所现,为识所变」。心识是实,真实,它能现能变,宇宙万有、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所现所变。所现所变不是真的,包括我们人这个身体。外国人讲灵魂是真的,灵魂也不是真的,灵魂也是所现所变。在唯识学里面讲就很清楚,灵魂是什么?见分,阿赖耶的见分。宇宙之间这一切形形色色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相分,我们用这个讲法就好讲。精神世界是见分,物质世界是相分,都是所现所变的。能现能变的是自证分,不一样,自证分是真的,所以有真正的理体,有真正的德,有真正的能,实德能,能是能力。实在这句话就是《华严》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是什么?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一般也称它为佛性,单单称这个称佛性。佛性是什么?四分里头证自证分。证自证分是佛性,自证分是法性,见分是精神,相分是物质,这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宇宙从哪来的?生命从哪来的?一切万事万物从哪来的?《唯识论》真讲得好。什么是自己?本性是自己,本性就是佛法讲的法性,法性是自己。所以你自己有真实,我们在一般讲席当中常常用灵性,我们讲灵性就是法性、就是本性,这是自己,不是灵魂。灵魂已经降了一级,迷了以后才称之为灵魂。觉悟之后就不叫灵魂,觉悟之后叫灵性,或者叫自性、法性。这个名词很多,在佛经里面对这桩事情,佛用的名词至少有一百多个。为什么用这么多名词?这就是教学的善巧,教我们不要执着名词,你要懂得名词的含义。

  名词术语没有关系,它是属于工具,它不是目的。所以言语不能执着,名词不能执着,它里面所谓的含义也不能执着,你不要去想它,为什么?你一想就落在分别、落在执着里,错了,你会把事实真相愈辩愈讹,你会愈看愈错。只有你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不用这些东西,真相大白,都在你面前。所以古大德常讲这桩事情「唯证方知」,你不是亲证说不出来,不但说不出来,你想都想不出来,所以叫不可思议。不能去思惟它,不能去讨论它,真相就在你面前。在哪里?确实是在面前,一点都没错。在面前,我们为什么不能够觉察?就是因为自己戴上妄想分别执着这些烦恼习气,所以叫当面错过。这个话说得用意太深!

  对实德能这个信心没有了,谁能相信?能信的,下面才有深忍乐欲。这个深是贯下去的,深忍,深乐,深欲。这个欲不是世间的欲望,是对法性的希求,就是对明心见性的希求,所以他心净,他没有染污。乐是爱好,爱好是烦恼,他没有烦恼,所以加个深。忍是肯定、是承认,深忍,深乐,深欲。

  后面心净为性这句非常重要,这就是凡圣的差别。凡夫肯定、爱好、希求,他心不清净,他「我」没有放下。你看《金刚经》上讲的话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什么人?给诸位说,初信位的菩萨,华严教里面一年级的菩萨。你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入门,为什么?心不清净。四相破了,心清净。四见破了,这真清净。《金刚经》后半部讲「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见是什么?念头,这个念头没有了,那是什么境界?初住菩萨境界。所以四相破了是初信位的菩萨,四见破了是初住菩萨。四相一破就是圣人,虽没有出六道,但是决定不堕三途,他一直往上升,到十信心满四见就破掉了,四见一破就到一真法界。这是《金刚经》前半部跟后半部浅深不一样。你去看经文,很多句子都是完全相同的,可是前面说的跟后面说的意思不相同。文字是一样的,境界不一样。

  所以「对治不信」,信心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这两句话对我们初学,尤其是教学,给我们一个最高的指导原则。所以讲经,开始学讲经,老师都会教我们,你讲经的目的是什么?讲完之后,听众回响,你的目的有没有达到?这三个字就是三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里面,我讲经的目的,希望听众听了之后能够相信。深的不敢讲,大众听了能相信,我讲经目的达到了,这就是接引众生的目的。希望大家对佛教不要有误会,真正能够明了,相信佛法是圣贤很好的教育,不是迷信,大众真能听懂,我第一个目标达到了。

  第二个目标是已经相信的人,他听了之后,对佛法生起爱好的心,这个乐就是爱好,比前面信就更进一步,信未必爱好,这个能产生爱好。这是一部分人第二个目的达到了。还有少数人能够达到第三个目标,第三个目标是欲,希求。读了十信这一会就真正希望我要能契入,对于菩萨的修学非常羡慕、非常向往,希望自己跟他一样,那就是欲。对于佛法爱好,不一定他想真干,欲是真干、真修。你看这个信里面就有三个层次,深忍、爱好、希求。忍是肯定,肯定它不是迷信,肯定它不是消极,它是一门学问,它是良好的教育。你看这对我们初学,我们学习,我们劝导别人,这个指导原则好。

  每次我们办法会(办班),开班教学,我们都有一个宗旨,宗旨就是目标,希望这个法会能达到这个目标。从前我在台中参加李老师的大专佛学讲座,那是短期班,通常是二个星期、三个星期,最长是四个星期。利用寒暑假,各地方大专学校学佛社的同学们,对佛学有兴趣,报名来参加这个班。李老师开这个班目的是什么?目的就在信。信里面就是这三个目标,一个是忍,一个是乐,一个是欲。达到第三个层次的人很少,那是什么?真正体会到了,真干。前面两种人比较多,忍是肯定,搞清楚、搞明白佛法是怎么回事情。生起爱好的心,这是第二个层次。所以十四天的讲座,学生的收获就有这三等人,那你这个讲座成功。如果十四天讲座下来,学生听了摇摇头,这是迷信,那你全失败了。

  所以教学最重要的是身教,言教是其次。身教是老师要做出来给大家看,让这些接触的人才知道这是真的,这是应该要这么做的。你要不是做出来给人家看,人家不相信。譬如礼节,李老师对人,无论对哪个,他鞠躬都是九十度。一般学生不习惯,学生见老师也是点点头,可是这十四天慢慢让他学成习惯,他看老师对他合掌九十度鞠躬,他也不能不用这个礼节。我们那时候学生不多,大概一百人左右的样子,确实感化了,所以自己要做不到不行。

  教别人不贪,我们自己还有贪的念头,人家怎么会相信?教人家不瞋,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还会发脾气,那人家怎么能接受?别人毁谤我们、侮辱我们,真的心平气和,没有ㄧ丝毫瞋恚。学生听到你的教言,看到你的心行,他才真正能领悟,觉得这是对的,他才真正能学到。纵然不能把他这个习气改过来,会减少一半,这就收到效果了。所以圣贤教诲能一天离开吗?不能,《中庸》所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我们读经不能不认真,我们落实经典不能不认真。

  我们知道,别人纵然对我们毁谤、侮辱、陷害,那是什么?对我们不了解,这里头有误会。他有误会,我没有误会。他这样对我,我也这样对他,我就错了,那就跟人一般见识了。我明了,我要帮助他回头,会不会回头?肯定会回头。根利的,几个星期就回头了,他就觉悟了;根钝的,一年、二年、三年;还有根很钝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才回头,他才觉悟。所以要有耐性,没有耐性你怎么能成就?忍,这里头就有耐性。菩萨帮助众生不是一生,生生世世,这一世回不了头,来世;来世再回不了头,再来世。

  你看有人在这个世间,到这个世间来几十次、几百次,为什么一直升不上去?这是功课没有做完。人间要学的功课是什么?基本的伦理道德,这些东西要学完了,都及格,都做到满分,肯定提升。人升上一级就是天,欲界天,欲界天再升一级就是色界天,他要慢慢往上升。你无论在哪一界,都有你必须学习的功课,你要把它学好,你学不好会留级,如果成绩实在太差就降级。咱们六道轮回用这个方法来讲,诸位就很容易明白。人间那些功课,基本的功课,就是讲的伦理、道德、因果、智慧,现在加上科学,学得不及格,来生再来。这几样东西是纲领,细目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中国人所讲的伦常八德,落实在弟子规,你真正学好,学好升级;因果教育在《感应篇》,智慧教育在十善业道。统统学好了,你就不会再到人间来,上去了;学不好,来生再来,来生学不好,再来生再来。如果学得太差,烦恼习气太重,就降级,这一降就降到饿鬼、畜生、地狱。降级怎么样?降级还是学,地狱道里面的功课你都学完,能毕业了,你离开地狱到饿鬼道,这升级了;饿鬼道的课程也学完,也都及格,升到畜生道;畜生道功课学完,及格了,你才能到人道。跟念书没有两样。

  现在西方人讲灵魂的学习没有止境的,我看了这些报告,不错,很难得。灵魂的学习有止境的,到什么时候止境?贤首菩萨就是止境。为什么?贤首菩萨这个时候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他脱离十法界,往上去一真法界,完全不一样,所以是有止境不是无止境的。可是这个时间不是一生一世,可以说是千世万世。但是也不能够一定这样讲法,《华严经》上讲念劫圆融,个人的缘不相同。所以善导讲得好,善导虽然是讲的净土宗四土三辈九品,他说总在遇缘不同。我们听了这句话之后,可以把它引申,我们在六道十法界修行到底要多长时间?就像善导讲的,总在遇缘不同。如果你这一生一世遇到真正好的老师指导你,你就快,你自己又能真干。干的时候,初学很辛苦,譬如人家毁谤我、侮辱我,根本就没有理由,那当然会生气,要转变成不生气不是容易事情。

  我自己是个例子,我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学佛之前,我是决定不能忍受的,我反抗、瞋恚、报复心非常强烈,学佛之后才晓得这是错误,慢慢改。改了多少年才真正稳定住,这些逆境确实不动心、不在意了?给诸位说,三十年,你就晓得多难!才不放在心上,遇到这些事情,一笑了之。到四十年、五十年,真的如如不动,不但不动,会生感恩的心、感激的心,为什么?他造业,我不接受。他毁谤,造业,侮辱、陷害都是造业。他对我,我心里面很清净,一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但是他造的业会有果报。我没有怨恨心,没有报复心,他有果报,为什么?性罪,所以我们不但没有瞋恚,反而生慈悲心,要怎样帮助他,当将来他受报的时候,时间缩短,受报能够减轻,所以我们每天诵经做功课都会给他回向,都会给他祈福。这个举动,这三十年那个时候没有,三十年那个时候没有怨恨就是了,做不到这一步,这还要加深,再过十年。所以还得要有寿命,没有这么长的寿命不行。功夫没到,寿命到了,那叫真可惜。

  可是寿命不是自己能控制,但是一个人要常行善事,就像《了凡四训》跟《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寿命会延长。不求延长,自然就延长了。袁了凡先生没有求延长寿命,自然延长了二十年。他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是七十四岁才走的,所以延长二十年,这就证明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这就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学的功课,我们这一生学的功课,我们做得自己很满意,这就行,就知道我们来生不在这个世间,要升级了,肯定升级。

  可是有些人真的修行修得很好,他来生还要到人间来,什么原因?贪图人间五欲六尘的享受,那就是自动留级。他可以升级,他不升级,他自动留级,这个没有智慧,这是烦恼习气。真正有智慧的人决定不干,希望自己快快提升,至少要提升到华严会上十信位的菩萨,你自己才有保障,纵然到六道里面来,不会堕三恶道,而且决定是往上升级,不会留级。七信之后,可以乘愿再来,但那是小菩萨,不是真正大菩萨。《金刚经》上讲的菩萨摩诃萨,常常要照顾这些小菩萨。这些小菩萨就是四圣法界里面的,他们也有菩提心、也有悲心,看到众生苦也来帮助,但是他会迷,所以有隔阴之迷。但迷不怕,一定会有大菩萨来帮助他,他一接触,马上就开悟、就明白了。所以佛菩萨照顾这些小菩萨,小菩萨是四圣法界,那些人很容易度,一接触就回头。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0四卷)

  请看「贤首品第十二」,今天我们接着前面清凉大师的《钞》文,从「然信差别,略有三种」这句看起。我们把文念一遍:「然信差别,略有三种。一信有实,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这是一段。信一定要有对象,下面所说的「信依处」。信的是什么?第一个我们要相信有实,真实,这就是法性,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中国古圣先贤所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我们要相信这是决定有的。佛法里面讲真妄,真是永恒不变,也就是它不是生灭法;说是虚妄的,虚妄里头是生灭法,就是虚妄的,换句话说,它不能够永恒存在。真妄的定义在此地。

  宇宙之间什么是真实的?实就是真实、真有,只有法性,这是真的。中国古人讲得好,性本善,用一个字,本来就是善。善会不会变质?不会变。如果会变质那就是虚妄的,那就不是真的,所以真的永远不会变。在佛法里面讲得更清楚,中国只讲一个字,善。善是什么意思?佛法里讲三个,讲般若、法身、解脱。这三个是不生灭的,这三个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正是世尊在《华严经》后面跟我们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就是我们此地所讲的这三个体,真就是般若,德就是法身,能就是相好。它这三个可以互用,我们也可以说真是法身,法身跟法性是一不是二,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就如同金跟器一样,金好比是法性,器好比是法相。诸位想想,金跟器是不一样,但是能不能离得开?离不开,金就是器,器就是金。这是古大德用这种比喻让我们去体会法性跟法相的关系,真的是一体,决定不能够分离。法性跟法相决定没有对立,它是一体,这我们要相信,永恒不变。

  我们常说,永恒不变的是性,能现的性,好象我们用金做比喻一样。比喻说你拿着有一公斤的黄金,一公斤的黄金没有多大,还没有我们一个拳头大,一公斤。我们中国人常讲寸金,那是中国古时候的尺,一方寸正好就是金的重量是一斤重,十六两,十六两刚好是一方寸,这叫寸金。我们这一个拳头比方寸要大很多,我看至少有六、七个,中国古时候讲六、七斤,一斤十六两,现在度量衡跟古时候不一样。黄金有没有相?有,你把它捏成一坨,一坨的相;你把它制作成金块,有一块的相;你把它做成金条,有金条的相;你把它做成项链,有项链的相;你把它做成手镯,有手镯的相,你看相会变,金没有变。再给你说,相也没变,因为我只说相,没有说什么相。如果我要说是项链跟手镯,那就不一样。我只说一个相,怎么样变,它还是有相,它都是有个相。诸位去体会这个意思。

  如果我们把它比喻作十法界,我们用黄金做成佛相,佛法界;我们把它做成菩萨相,菩萨法界;我们把它做成罗汉相,声闻法界;把它做个天人相,天法界;把它造成人相,人法界;做成一个狮子、做成一个老虎,畜生相。但是我们今天只讲法相,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法相,法相有没有变?没有变,无论你变什么都叫做相,所以法相也不变。如果法相里面给你讲佛、菩萨、声闻、缘觉,那这就有变,变的里面有不变,这个意思你能听得懂吗?就是法相,相决定不变,它一定有相,相里头并不是一样的,森罗万象。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千变万化,怎么样变,它还是个相。你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你就懂得什么叫法相,然后你才能够悟出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这个东西要是能够悟入,对你这一生有很大的帮助,你这一生真的学到最重要的东西。你知道变当中有不变,不变里面有变化,变跟不变是一不是二,你就入不二法门了。这很重要的观念,这是我们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情,你必须很细心、很冷静的去观察。

  实在讲,我们是这么多年来受佛法的熏陶,事情就在面前,但是就迷在境界里头不知道,不知道它们的关系,关系真的是一不是二。从森罗万象里面看到不二,原来不二就在眼前,你能够契入,入华严境界了。契入不二,你的心,真诚清净平等觉悟了,也有大慈悲,为什么?慈悲是性德,是你自性里面本来具有的,不是学来的,本来就有。天地万物细心去观察,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现在你慈悲心没有了,慈悲变成了怨恨,慈悲变成了贪婪,慈悲变成了烦恼,那是什么?慈悲变质了,为什么会变质?迷了自性,就是迷了不二,不知道宇宙是不二,迷失了自性。迷失了自性,要学习,慢慢的学,学到这个层次那是相当高度的层次,不是普通层次。相似的,就是《华严》里面所讲的十信菩萨;真实的,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前面我讲了很多比喻,我们六道里面这些凡夫生生世世修行,就好比五十二层大楼底下的地下室,还不是第一层,地下室。地下室这是讲的六道,下面有六层地基。如果你再细分一点,你把天道分做九层,也很合理,为什么?欲界天六层算作一层,四禅十八层天算作四层,四空天四层,九层。九层再加上阿修罗、人道、饿鬼、畜生、地狱,十四层,我们可以说这五十二层大楼下面的地基有十四层,很深,真正叫根深蒂固。凡夫的修行总在地下的十四层,没有办法走上来。这个比喻不难懂,诸位细心去揣摩。

  无论在哪一道,生生世世都在学习,学什么?佛法教导我们的两句话,学着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善恶的标准是什么?绝对的标准,与性德相应的,就是与实德能相应的是善,与实德能相违背的是恶,这是绝对的标准,绝对的标准是凡圣的分水岭。用我这个比喻,就是地下层跟楼上的一层分界线,这是绝对的标准。可是我们从来没有走上地上面第一层,从来没有走过,都是在地下十四层里面上上下下,这就是六道轮回的现象。

  这个地方我们要记住,天道有九层,六道里头天道有九层,阿修罗算一层,人道算一层,畜生、饿鬼、地狱,总在这里打转。我们实在讲很可怜,可怜到什么程度?下面地下室一共十四层,上面的八层我们从来没去过,几乎都是在欲界以下轮回流转,为什么?欲没有断,什么欲?佛讲的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个东西要没有断就到不了色界。教我们断一切恶,断什么?就是断财色名食睡。不贪财,不贪色,不贪名,不贪利养,也不贪睡,利养包括饮食,在这里面统统没有贪心,都能放得下,你才能到色界。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所示现的,慈悲到了极处,他给我们表演的就是财色名食睡统统放下。你看吃饭,人家每天出去托钵,日中一食,这告诉你,饮食只要能够维护身体就可以,没有任何贪欲,也不会讲求营养,为什么?营养,你是贪爱色身。完全是随缘,你每天出去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决定没有分别,他真放下。睡眠,你看看佛经里面讲的,僧团里面晚上睡觉的时间,十点钟到两点钟,中夜睡眠,不贪睡;睡眠的时间四个小时,现在讲的十点钟到两点。这样的修行人,他来生到哪里去?他不到欲界,超越欲界的六层天,他到初禅去了,初禅是梵天。

  这就是说我们在这个世间要学的功课是什么,这就清楚了,我们走不走这个路子?走这个路子叫竖出。从人道,把人道的功课学好了,做人学好了,诸位要知道人道的功课就是《十善业道经》,就是三皈五戒,十善业道。在中国传统里面,有儒家的《弟子规》,有道家的《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些都是人道里面必须要学习的功课。这个功课学好了,能够毕业了,你就生欲界天,欲界天到哪里去?一般是四王天跟忉利天这两个地方,成绩非常优秀的就到忉利天,成绩稍微次一点的也都有及格的水平,你就生四王天,往上升,节节上升。到第二十八层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再升级就到四圣法界里面的声闻法界。声闻再升缘觉,缘觉再升菩萨,菩萨再升佛,佛再超越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我们佛门叫竖出,这个时间很长。

  佛法里还有一个特别法门,不是走这个路子,叫横出,那就是不通过上面这么多的层次,从人道一下就超越。竖出,古人讲像竹竿一样,慢慢爬,一路一路往上升,升到顶处。横出,从这旁边一下就出来,一下就离开。横出就是念佛往生净土,生到西方净土就等于爬到最尖端,所以叫一生成就。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往生净土,到净土是一生证得究竟圆满佛果,这个法门不可思议。《华严》到最后,文殊、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们想想这个法门。但是横竖这里面的关系,它的修学的方法,各个不同的境界,我们要熟悉,这是《华严》讲得透彻,我们都要清楚。然后你自己去选择,你看你选择哪个方式,在这一生当中把自己的功课学好,当然无比殊胜的是这一生当中能往生极乐世界。

  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过去念佛堂的堂主常常念在口里头,提醒同参道友一句话,「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正念就是一句佛号。我们对于身心世界,这就是七情五欲要是放不下的话,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为什么?这个地方没有办法脱身。烦恼系缚,只要你有一样放不下,你就去不了,不能不知道。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什么缘故?你没放下。净宗修学学什么?学放下,一切放下,什么都要放下,连佛法也要放下。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我统统放下,只抓住一个阿弥陀佛,这才能往生。《金刚经》上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经上讲的法就是佛法,佛法也不能执着,佛法也不能贪爱。

  我们看到学佛的同学,还有很多出家的同修们,放不下他喜欢的佛像,放不下他喜欢的经典,不行,不能往生,为什么?没放下。教你放下,不是换放下的对象。世间名闻利养我放下,佛法里头贪爱还是不行,你不过是贪瞋痴换了对象。世法里头没有贪瞋痴,佛法里头有贪瞋痴,你的贪瞋痴没放下,换对象不行,不能成就;换对象,你不会开悟,所以这个道理要懂。为什么?法性、法相里面没有贪瞋痴;法性里头没有,法相里头也没有。贪瞋痴从哪里来的?贪瞋痴从妄想分别执着里头来的,那就不是真实。真实的,可以说法性跟法相是真实的。真实里头还有什么东西?真实里头有,有智慧,无量的智慧,你真心自性里头有,跟佛决定没有差别,现在为什么不能证得?就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你这个东西没有放下。

  我们在讲席里讲得很清楚,放下执着你就证得阿罗汉果,你就成正觉;你再能放下分别,你就证菩萨果位,成正等正觉;你再把无明放弃掉,你就成佛,《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你就证得法身。我们现在法身虽然有,没证得,为什么?不承认。证得的人是什么样子?承认。所以此地讲的,「谓于诸法实事理中」,诸法的实事是法相,实理是法性;「深信忍故」,忍就是承认、肯定,这是真有。

  性相既然是一,既然不二,自性里面具足万德万能,就是一切善。我们把它落实在人间来说,五伦八德是真有,绝对不是从外面来的,也不是哪个人发明创造的,不是的,是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具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善业道里面讲的不杀生,你自性里头本来就是这样的。大慈大悲爱护众生,你怎么会伤害众生?哪有这种道理!不偷盗,你自己全心全力去供养大众,你怎么会占别人便宜?哪有这种道理!没有淫欲,没有妄语,没有两舌,没有绮语,没有恶口,没有贪瞋痴,那是你的性德。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些?迷了性德,迷就起妄想分别执着。

  所以这个东西从哪里来的?十恶是从执着里头来的。如果我们对于一切人事物的执着没有了,十恶就没有了,不要一样一样的断,一样一样断很麻烦,宗门里面说寻枝摘叶。聪明人从根本断,根本是什么?所有一切不善的根是执着。只要把执着放下,一切不善的根没有了,所有一切不善统统没有了。不善没有了,显现出来的就是善,本善,那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自性本有要不要去学习?不需要,自然就现前,只要你断恶。恶断了之后,烦恼没有了之后,智慧德相自然现前。

  大乘教里头,世尊慈悲,千经万论常常提醒我们,常常教导我们,而我们自己真的是辜负佛菩萨,千言万语没听懂,或者是听了怎么样?似是而非。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还是用贪瞋痴,还是用杀盗淫,还是用妄语两舌,这就没法子。好吧!慢慢学,佛菩萨不着急,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菩萨总是慈悲照顾你。你的习气改不了,慢慢来,生生世世来,甚至到无量劫,佛菩萨统统照顾你。佛的恩德,你自己不知道,你自己一旦要晓得,你怎么报?所以大乘经上说,若不弘法利众生,无有得报佛恩者。报佛恩没有别的方法,效法佛陀大慈大悲广度众生,像佛菩萨一样,这叫报佛恩。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真正承认。

  难得近代日本江本博士几十万次的实验,用科学实验,发现水结晶只有爱跟感恩这个图案是最美的,所以他告诉我,爱跟感恩是宇宙的核心,我听了点点头。那是什么?性相的核心,就是法性跟法相核心是爱。佛法不讲爱,佛法讲慈悲,讲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法性如是,法相亦如是,那是你自己本有的,那就是佛心,那就是佛性,为什么把它失掉?失掉之后,我常常讲,失掉是不自爱。不自爱,你怎么会爱人?当然你不会爱人。凡是真正能爱人的人,谁能爱人?佛菩萨爱人。为什么他爱人?因为他自爱。就正如在水实验当中你所看到的,你的善意、你的爱心去面对它,它的反应,它的呈现,最美的图案。这个图案不是人为的,不是人设计的,自自然然呈现出来,而且没有一个是相同的,什么原因?因为你的善意,你的爱心,念念都有差别。为什么会有差别?因为夹杂着烦恼习气在里头,不是纯净纯爱。纯净纯爱现的那个相,它美极了。

  所以我们同样是用爱心,我们凡夫的爱心比不上天人的爱心,天人的爱心比不上阿罗汉的爱心,阿罗汉的爱心比不上辟支佛的爱心,什么原因?他夹杂着烦恼习气没有断尽。究竟圆满的是妙觉位的佛果,他那种结晶我们无法想象,真正是不可思议,没有能够跟它相比的。但是诸位要晓得,我们有,我们跟佛一样,所以佛一丝毫傲慢心都没有,为什么?佛知道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他得到的是究竟圆满,众生如果把烦恼习气统统放下,也是究竟圆满,没有丝毫差别。所以佛对一切众生,纵然你在地狱、饿鬼,佛对你的诚敬一丝毫差别都没有。这是什么原因?佛看到你的性德,没有把你现在的现相放在心上,没有,他看到你的性德。佛所见到的,这是禅宗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说佛所见到的是法性、是法相,在差别里面他见到无差别,在生灭里面他见到不生灭。我们凡夫恰恰相反,在不生灭里面看到的是生灭,在无差别里面看到的是差别,所以我们的信心不是真的,靠不住,常常有退转。菩萨的信心靠得住,永远没有退转,道理就在此地。

  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个层次里面学习,那就太殊胜,我们将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净土有四土,绝不在下面二土,为什么?你现在学的是入不二法门,至少你放下了分别执着,你才能入;你有分别执着,你就入不了。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那怎么会一样?你要问,我行不行?善导大师给你的答复,要知道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的话就是阿弥陀佛亲口说的,他老人家怎么说?总在遇缘不同。他讲四土三辈九品这些往生的人,总在遇缘不同。我们今天遇到的是《华严》、《无量寿》,这个缘无比殊胜,以这个缘取西方实报庄严土是理所当然。

  今天世界动乱频繁,你有没有受到影响?动乱里面你能够学到不动,这才能够体会到不二,动静不二,你在动中能够住在静地。一般凡夫在静中,他住在动地。动则有苦,静则有乐。动,迷惑,生烦恼;静,清净,生智慧。它怎么会不一样?我们在讲席里头可以说讲得很白,希望同修细细去体会。总要放下,不放下体会不到。你放下得愈多,体会得就愈深,体会得就愈明显。总而言之,不能不放下,什么都要放下。

  世尊三衣一钵为我们示现,我们今天做不到,在形式上做不到像世尊那样,心理上要做到。现在虽然是你拥有的一切,决定不放在心上,这就放下了。这是什么?理事不二,空有不二。虽然拥有,心地干净一尘不染,什么时候走,丝毫牵挂都没有,这行。如果你有慈悲心,你还要帮助众生,你最好做一点示现,这是什么?自利利他。示现布施,我有的,别人有缺乏的,我恭恭敬敬布施供养,把自己所有的统统布施得干干净净,那你就度很多众生。很多人看到你这个做法,受了启示,受了感动。从看到你这种做法,他明白了,他觉悟了。舍是真的,拥有是错误的,要能舍,要能放下。

  在过去,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他是读书人,收藏的书籍很多,临终的时候留下遗嘱,他走了以后,所有书籍统统捐赠给图书馆。那时候我还住在韩馆长家里,韩馆长的邻居是天主教的一个神父,方豪,跟我很熟,也是个读书人,收藏的书很多,相当丰富。他在政大文学院教书,他是文学院院长,他就把他所有的书全部赠送给政大文学院图书馆。他给我说,方老师死了之后再捐,我还没死就先把它捐掉。方老师捐赠,他自己没有看到;我现在捐赠,自己亲自看到。示现,对我们这些后学的就有很大的启示,起很大的作用。我们看到,这是正确的,虽拥有,不放在心上,随时可以捐赠给别人,这就对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下面第二个小段,「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这是一小段。前面讲的「信有实」,实是从体上讲,从法性、法相上讲。法性比较好懂,因为法性没有相,法相比较难懂,我们在前面总算是讲得相当的明白,所以要懂得什么叫法相,性相不二。

  这个地方讲「信有德」,通常德跟能是合起来讲的,德能德相。什么叫德?三宝真净德中。这就给我们说出来了,这个德我们就晓得,就是菩提心里面所说的,真诚是德,清净是德,平等是德,觉悟是德,慈悲是德。这是三宝所说的,佛具足,法也具足,僧也具足;如果从自性三宝上来讲,觉具足,正具足,净具足。《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展开来就是我们讲无量的净德。

  真净德无量无边,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常常讲的一切善。一切善与真净德相应,我们要相信。这是从德,前面讲体,这讲德,德真有,这不是假的,不生不灭,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就是法性,本来具足。法性既然具足,法相具不具足?当然具足,所以法相里头有。我们今天这个身体是什么?法相。执着这个身是我,法相就迷了。如果不执着这个身是我,我们这个身跟宇宙之间万事万物平等的,那就对了。决定没有高下,决定不会说是我跟他不一样,不是的,一样。我跟其他的人一样,我跟所有的动物一样,我跟所有的植物一样,我跟山河大地一样。这一样是什么?你把它仔细去观察就看出来。

  这个身体是什么构成的?细胞。细胞是怎么构成的?分子。分子怎么构成的?原子。原子怎么构成的?核子、电子。再往下面再观察,粒子、夸克,原来是这些东西。别人的身体是不是?也是这些东西,没有两样。所有一切动物也是的,一切植物也是的,一切矿物也是的,乃至于虚空。现在科学家所讲的场是什么?也是这些东西。不过是什么?是稀薄,很稀薄的时候它就变成空间,聚集在一起就变成物质。所以物质从哪里来的?无中生有。那个无是场,场是一种能量。能量在稀薄的时候就叫场,能量在聚集起来就是物质,有什么两样?真的是平等。绝对不能说我比别人强一点,没这个道理。没有强弱,没有优劣。生佛平等,众生跟佛平等,无二无别,这是净德;与法性、与法相决定相应。

  法相里面没有虚伪,法性里头也没有虚伪,真诚。法性跟法相都没有染污,我们听说法性没有染污,我们会同意,为什么?法性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它可以不受染污。可是法相就不一样,我们看到这个现相上有染污。那是你看错,你要是看到真相,真相没有染污,法相也没有染污。祖师大德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蕅益大师说「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没有好丑。好是染污,丑也是染污,没有好丑。染污在哪里?他说染污,「好丑在于心」,就是你的心有好丑。你好心看外面境界都好,你丑看外面境界都丑,好丑在于心,真的。

  好象我们好的眼睛看外面境界看得清清楚楚,如果我们戴上一个绿色的太阳眼镜,戴个绿色的,看到外面全都有一层绿色的,那就是染污。到底是外面境界上有染污,还是我们自己眼睛上有问题?外面境界确实没有变绿色、没有变蓝色,我们的眼睛也没有变绿色,也没有变蓝色。蓝色、绿色是什么?是你眼睛前面那块玻璃镜,它是蓝色的,外面全是蓝色的;它是绿色的,外面都是绿色的,这就是妄心。我们眼睛是真心,眼镜是妄心,真心跟外面境界永远不变,加上这个虚妄,里外都不是了。这个例子不难懂。那要怎样?去掉就是了,去掉就是我们讲放下。

  凡夫戴上三副眼镜,妄想是一副,分别是一副,执着又是一副。我把它画成三个颜色,三种颜色做代表,妄想是黄色的,分别是绿色的,执着是红色的。你把这三个颜色合在一起,放在眼睛看外面,你看外面现象是什么?六道凡夫每个人都戴上这三副眼镜,所以你没有看到事实真相。阿罗汉去掉一副,比我们看得真切,还不是真相,接近真相。菩萨又放下一层,只戴上一副,他看得就更接近,比阿罗汉看得清楚多了。到佛,佛是统统放下,真相大白。什么时候成佛?这三副统统放下,《华严经》上圆教初住以上,三副都没有了。

  所以我在前面跟诸位说明,华藏世界四十二个位次是有还是没有?我告诉同学们,不能说有,不能说没有。为什么不能说有?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断了,哪来的阶级?阶级从哪里生的?阶级从妄想分别执着里头生的。你没有这个东西,哪有阶级?没有,所以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为什么不能说无?初住以上到等觉,无明习气没有断干净。虽然带着无明习气,一丝毫妨碍都没有,没妨碍。所以从每个人带的无明习气有厚薄不相同,佛才说四十一个阶级,是这么回事情。到妙觉位,无始无明习气断干净了,是这么回事,你要了解。你了解华藏世界,回过头来你就了解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亦复如是,也跟华藏一样。

  极乐世界里面的特殊就是凡圣同居土特殊,跟一切诸佛的同居土不一样,我们讲带业往生,不一样在哪里?不一样就是不退转。十方世界,没有明心见性之前,统统都有退转,特别是没有出六道,进退的幅度太大,可以达到顶点非想非非想处天,从非想天里面可以堕到阿鼻地狱,这个起伏太大。爬到楼顶上,好不容易,好辛苦,要经多长的时间!突然一下掉下去,掉下去又要重新来爬,你在六道里头不知道爬了多少次,不止一次、二次。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见思烦恼习气没断才有这个现象。这个道理、事实我们要认识清楚,然后才能够选择自己修学的道路。

  八万四千法门,我们选择哪个法门,你就有智慧,你就懂得怎么去选择。解门,《华严》殊胜;行门,念佛殊胜。《华严》跟《无量寿》不二,没有冲突。不但《华严》跟《无量寿》没有冲突,任何一个法门与《无量寿》都没有冲突。为什么?法性没有冲突,法相也没有冲突。冲突从哪里来的?冲突从见思烦恼里头来的。见思烦恼断了之后就没有冲突,那是什么?你就知道,阿罗汉以上,证得阿罗汉之后冲突没有了。

  我们常常讲,这些年来,必须把自己内心深处,与一切人、与一切事、与一切物对立的念头放下,学,把它当作我们这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科目来学习,你就对了。当然没有办法达到满分,为什么?达到满分你就成阿罗汉,你就超越六道。一百分拿不到,拿五十分就不错了,拿六十分就更好,为什么?你念佛往生品位高。你要是真的拿到满分,说老实话,能够拿到九十分以上,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能够拿个六、七十分,生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不在同居土;能够拿到四、五十分,同居土里面上辈往生。

  所以修行修什么,自己总要搞清楚、搞明白,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学着对人、对事、对物没有对立。他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这是功夫,这也是功德。为什么?能带得走的。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他毁谤我,我不毁谤他;他轻视我,我尊重他。处处学忍让,处处学吃亏,到最后你才晓得,真的所有便宜都被你占尽,吃亏就是占便宜,没吃亏。这个世间人看好象是吃了亏,你心平气和,没有一丝毫怨恨,你完全跟性德相应,你大幅度的向上提升,吃什么亏?一丝一毫不肯让人,这个人将来是往下堕落,他不是往上提升,他是往下坠落。学佛学了这么多年,连这个都没有学到,那真叫冤枉。

  知恩报恩,这是德,可是知恩可真不容易。报恩容易,知恩不容易,为什么?所有佛菩萨是我的恩人,所有妖魔鬼怪也是我的恩人,所有善知识是我的恩人,所有一切恶知识也是我的恩人,这就难懂了。为什么?只有在这样的境缘当中才能真正契入体会到,先体会而开解,再契入不二法门。与性德相应的我们提升,与性德不相应的我们也提升。与性德相应的,没有贪痴,没有贪恋;与性德不相应的,没有瞋恚。换句话说,顺境教我们不贪,逆境教我们不瞋,我们在这里学不瞋,不贪不瞋就不痴。总要记住,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我心里头没有贪瞋痴,逆境顺境是平等的,诸佛菩萨跟妖魔鬼怪是平等的,善知识跟恶知识是平等的,这一平等就叫不二。

  善恶不二,好丑不二,邪正不二,入不二法门,贪瞋痴没有了。贪瞋痴没有了,傲慢也没有了,疑惑也没有了;换句话说,所有烦恼都没有了,真净德。你要离开这些人事物,你到哪里去修?没地方修,不能成就。真正要想成就,快速的成就,就是在这些明显对立矛盾当中去学习,学不二法门。这个样子,烦恼习气就从这上磨炼掉,你的真诚清净平等慈悲自然就现前,为什么?那是性德,那是本有的。现在这东西不能现前就是被烦恼习气把它障碍、盖住了,所以修行,实在讲去烦恼而已。妄的舍掉了,真的就现前,真的不要再修,再修,真的就变成妄的。去了妄就是真,这个道理要懂,我们要深深相信。

  「乐」是爱好,「深信乐故」,深信不疑,爱好。这个地方爱好什么?断恶修善。只要断恶,恶一断,善自然现前。虚伪去掉、放下了,真诚就现前;染污放下,清净就现前;高下放下,平等现前;愚痴放下,智慧现前;自私自利放下,慈悲现前。那不用修的,不用学的,说老实话,怎么学也学不像,放下就是真的。中国古圣先贤讲的四维八德,亦复如是。放下不孝,孝心孝行就现前;放下不仁,仁德就现前;放下不爱,爱心就现前,就这个道理。只要你把一切不善的放下,这里头有真乐,就像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佛法里面的「习」就是放下,章嘉大师教给我的。

  我们再看下面第三句,「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能是什么?能力,我能做得到,为什么?这是自性的本能。佛法常讲万德万能,万德是前面所说的,万能就是这段所讲的。要知道实德能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你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丝毫差别。现在看起来差别是很大,差别从哪里来?是你把它丧失掉,你不相信它。我们讲人丧失自信心,不相信自己有本善的自性,不相信自己有德,不相信自己有能,那就一点办法没有。不过不是没有办法,慢慢学,在六道里头生生世世在学。学真正是最得法的,真正抓住学习的纲领枢纽,纲领枢纽是什么?放下,那个进步就非常快速。要不知道放下就难,真的是无量劫又无量劫,就是你不知道放下。如果要知道放下,你的学习进步一定很快速,你自己知道。放下烦恼习气,放下一切不善,德能就恢复。所以这一段非常重要,相信自己有能力。

  谓于一切世出世善。世间的善法、出世间的善法,你都有能力做得到。譬如现在我们劝导同学们的,为什么?我们自小没有把基础教育搞好,现在补习行不行?行。我能不能做到?能做到。弟子规能做到,感应篇能做到,十善业能做到。能做到一点都不希奇,为什么?你本来就是。你本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这个完全相应,现在不相应是你丧失了自信心。你看到这个,想想这个我做不到,你这一句「做不到」就肯定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你没有信心。

  佛家对这个信看得很重,世间法把这个信也看得很重。中国自古以来,儒家讲信,人无信则不立。五伦里面讲的五常,常是常道,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永恒不变,这是性德。八德就是从五常里头展开来的,为十二个字。佛法大乘教里面所讲佛菩萨无量的德能,从哪里来?从自信心生的,所以首先我们要建立信心。你看五根头一个是信,五力头一个也是信,我们净宗法门的修学三大纲领,三资粮头一个是信,信愿行。蕅益大师讲得好,你能不能往生,他老人家讲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那个人肯定相信自己往生,他决定往生,他信。那个人怀疑,极乐世界不容易,条件太高,恐怕我不行,他肯定去不了,为什么?他没有信心。所以大乘教里常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头一个就是信。没有信不行,不能成就,世出世法都把它摆在第一。

  所以你相信,世出世间法,深信有力,能得能成。我有能力,我能得到,我能成就。世间法里面,能得的是有能力教化众生,有能力续佛慧命,让诸佛如来的道法代代相传,有传人。什么人有资格做传人?放下的人。你们想想自己能不能做如来的传人?我也常讲,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你就能做如来弟子,你就能做佛法的传人。如果这十六个字有一个字放不下,就不行,你不能得,你也不能成。所以大德是放下,唯有放下你才能恢复到清净心。

  《华严》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清净心得到,真诚就得到,为什么?一个里面包含一切,清净心里面有真诚、有平等、有正觉、有慈悲,不但有这个,中国讲的伦理道德统统具足。清净心里面有孝悌忠信、有礼义廉耻、有仁爱和平、有仁义礼智信,统统具足。平等心里面同样的也具足,决定是任何一样都具足一切,圆圆满满,怎么会没有能力?怎么会做不到?现在做不到,做得好象很辛苦,为什么?习气烦恼障碍你,它不让你做,所以你必须要跟习气烦恼打仗。你如何能战胜它?你要有信心,肯定可以战胜它。这在佛法里面叫断烦恼,在中国传统教学里面叫格物,物就是欲望,就是我讲的这十六个字。你要把它放下,就是跟它格斗,它会常常起现行,你就得常常放下。它一起来,马上就放下,自私自利的念头才冒出来,赶快放下。

  还要修善,修善是什么?是帮助你放下,初学的目的是在此地。我怎样放下自私自利?我认真努力去学大公无私,全心全力去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这样逐渐逐渐自私自利就淡薄。世出世间法里面成就诸多功德,自己怎么样?不居功,能把功德让给别人,这就是回向发愿。我不要功德,我不要名利,名闻利养统统不要。不要它自然来了,这没有关系,它来怎么样?我没有接受,这叫修行。名闻利养进来了,我们知道处处躲避,时时刻刻跟它保持远距离,清清楚楚,绝不沾染。好事认真去做,名利可以给年轻人,为什么?年轻人没有完全放下,对他是一种鼓励,用这些方法来诱导他,来提携他。到他年龄长大,智慧也增长,德行也提升了,慢慢他就会学到佛菩萨能放得下。

  因为你放不下,你所作所为的是世间福德,不是功德。功德跟福德的差别就在一个放下,一个放不下。譬如用你的劳力,用你的智慧,或者用你的财力,去帮助别人,如果我们自己觉得我做了多少好事,希望别人赞叹,希望国家表扬,你有这个希望,你所作所为是福德。你没有这个念头,虽然别人赞叹,国家表扬,你没有把它放在心上,若无其事,你所做的是功德。你确实把名闻利养的念头放下,没有了,所作所为全是功德。只要还有自己这个念头在,全是福德。要用《金刚经》的标准来讲,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做世出世间一切善事,全是福德。如果你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做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善事,全是功德。功德、福德差别就在此地,除这个之外,没有差别。

  所以我们要相信自己有能力,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世界动乱,严重的冲突天天都在发生,我们有没有能力拯救这个世界?有没有能力帮助苦难众生?有,各个人都有。我们怎么做法?我们每天诵经念佛回向给苦难的众生,有没有效果?有效,你看江本胜博士的实验就知道。善心善念,大慈大悲,真诚恭敬,怎么会没有感应?世界这么大,造业的人这么多,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我这样做,你也这样做,他也这样做,我们学佛的同修大家一起做,这个力量就大。

  华藏卫视他们发起,同修们在这段时间当中,他说的是七月,今年是两个七月,闰七月。在这段期间当中,希望全世界看卫星电视的同学,收看网际网路的同学们,我们在一个时间同时来祈祷,就是我们诵经念佛,我们用这个方法来祈祷,会产生很大的效果。因为世界太乱,灾难太多,所以我的建议是,我们必须把这种祈祷当作一门功课来做。正如同二十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个时候,时局就很乱。我们现在这个动乱,超过那个时候十倍不止,应该将近一百倍。所以印光大师那个时候劝导大家,劝导念佛同学,每天在自己早晚课加一千声菩萨名号,就是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特别为全世界灾难而祈祷的。我们今天相信人数更多,那力量就更大,会有效果,我们要有信心。只要你能够真正相信实德能,它就会产生效果,带动我们无限的希望。我们能做到,要有信心。今天时间到了,这一段信实德能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0五卷)

  诸位同学,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我们从偈颂第一首看起,就是发心行相第一首看起,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菩萨发意求菩提。非是无因无有缘。于佛法僧生净信。以是而生广大心。】

  我们再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接着昨天讲的这段看起。昨天我们把《唯识论》里面「实德能」介绍过,今天我们接着看《疏》文:「今法宝中,已摄初后」。偈上给我们讲的是三宝,『于佛法僧生净信』。法宝中是明显的实德能,里面有实有能,其实德也在其中,这是偏重在讲法,所以已摄初后。「亦三宝中,皆具此三。体实具德,大用救生故」。这个意思都不难懂,三宝就是佛法僧。佛虽然在这个世间示现灭度,灭度了是形相,现在我们懂得,我们也承认。因为世间人常说,人的生死是肉身有生死,灵魂没有生死。照这个例子来说,佛的肉身有生死,有入般涅盘,佛的灵性没有生死,没有生灭,这不难懂。

  今天我们用造像来代表佛的法身,可不可以?可以。见到佛像就如同见到佛一样,法性遍在一切处。现在西方宗教里头这个说法也跟过去不一样,他们也说上帝没有形相,上帝遍一切处,上帝就在自己的心中,这个说法跟佛法里面讲的法性、讲的佛性愈来愈接近。性是真实的,永恒不变。灵魂是灵性迷失后的状况,它要觉悟了就不叫灵魂,就叫灵性。觉悟了,它就是法身,所以它有实,它有德,它有能,三宝都具足实德能;法宝当然也具足,僧宝也不例外,皆具此三。

  体实具德。体是理体,德能是用,用在哪里?用在救度一切众生,这个一切众生通常讲十法界。在十法界里面都是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不过在十法界里面,愈往上面去,迷邪染愈轻,愈在下面愈严重,到真的是百分之百的,我们讲百分之九十到百分之一百,迷得这么深的人是地狱众生。觉正净能够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不满一百,就是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九,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什么时候到满分(到一百),他就超越十法界,那就是真正得度。大用救生是真正得度,为什么?他成佛了,十信心满就成佛。成佛就是初住以上,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我们也可以说觉正净的满分,一百分就是破一分无明,这一品无明一破,他就超越十法界。我们对于这桩事情、对这个道理,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为什么?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无论修哪个法门,无论学什么样的经教,你有方向,你有目标,你肯定不会退转。真的就跟前面所说的,你深具信心,你能得能成,生起希望,所以你不会退转,你说这多么重要!

  下面这解释最后一句,『以是而生广大心』。「大者,智心,求大菩提。广者,悲心,广济含识」。广大心就是悲智。在佛门里面的表法,这我们也常讲,佛弟子供养佛菩萨,我们供奉佛菩萨一定是一佛二菩萨,佛是代表体,菩萨是代表从体起用,两位菩萨一定是一位代表大智,一位代表大慈大悲。我们净宗同学供奉的都是西方三圣,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这要懂。阿弥陀佛代表法性,代表法身,他代表体,菩萨代表从体起用,表这个意思。我们每天礼拜佛菩萨,称念佛菩萨,要懂得意思,全是自己的自性;佛代表自性的理体,菩萨代表自己自性的起用。我们这一生所希求的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求什么?求大菩提。

  大菩提是什么?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大智。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不忘学习。要知道大菩提是自己本有的,大慈悲也是自己本有的,你怎么样求它?你把障碍去掉,它就现前。我怎么样求真诚?我把对一切人事物虚伪的心放下,真诚心自然就现前。虚伪障碍真诚,放下就是,不要再去找真诚,你去找真诚就又错了,头上安头。你的心本来是真诚的,放下虚伪就真诚,放下染污就清净。什么东西染污?自私自利染污,名闻利养染污,五欲六尘染污,贪瞋痴慢染污,所有一切不善的都是染污。你能够断一切恶,一切善要不要修?不要修,自然就现前。一切善是性德,就是实德能,这一个字代表了,德,德是一切善。放下一切恶,一切善就现前;放下贡高我慢,放下自尊自大,平等心现前。你有自尊就不平等,我尊你卑。这是什么?世间人有,迷的时候有,觉悟的时候没有。

  我们对佛菩萨尊敬,佛菩萨对我们平等。我们不但对佛菩萨要尊敬,对所有一切众生都尊敬,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华严》、《圆觉》说得更好,「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怎么能不尊敬?真正自己尊重自己就是谦虚、就是礼敬。普贤菩萨十愿第一愿教给我们「礼敬诸佛」。诸佛的诸字包括万事万物,《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是有情众生,无情是我们今天讲的植物跟矿物,包括自然现象。为什么?它是法相,法相就是法身,芸芸众生都包括在其中,没有一个是例外的,怎么能不尊重?这个道理要懂。

  永远一个敬人之心,爱人之心,这是佛心,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佛心,佛是觉的意思,菩提心是觉悟的心。不爱人,瞋恚人,那是迷失菩提心,迷失本性,才犯这种错误,真正觉悟的人怎么会这个样子?真正觉悟,整个大宇宙跟自己是一体,还有什么分别?还有什么执着?有分别,有执着,不是一体。本来是一体,怎么说都是一体,你一定要分别,一定要执着,那叫迷惑颠倒,为什么?这不是事实,与事实真相相违背,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你要真正明了之后,佛菩萨我们没见过,真正修行,世间人讲有修养、有德行的人,我们见过。你细细在旁边观察他处事待人接物,诚敬谦和,我在章嘉大师身上见到,我在李老师身上见到。方老师虽然是我的启蒙老师,我跟他的时间比较短,有没有诚敬谦和的德?有,但是章嘉大师跟李老师诚敬谦和就非常明显,这是什么?这是修养的功夫。方老师到晚年不一样。我跟他学的时候,他才四十多岁(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他四十多岁);我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那时候六十五岁;我亲近李老师的时候,李老师是六十九岁,年岁愈大,功力愈纯。你从这地方去看,细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现在人常讲的磁场,跟这些老人在一起,那个磁场、那种气分叫你非常安静,我们一般人讲安全感,在他的气分里面感觉到非常安全、非常的温和,这是德。

  广是广大的意思,是讲作用。悲心,大慈大悲,广济含识。含识是讲有情众生,广是没有条件的,就是大慈大悲那个大的意思,慈悲就是济,帮助人家没有任何条件。我们学习就学这个,众生有苦难,全心全力的帮助。这个人他曾经毁谤我,曾经侮辱我,曾经陷害我,他需要帮助的时候要不要帮助他?不但要帮助他,在排列顺序他还排在最优先,为什么?我们晓得,这就是慈悲教化,做出榜样给世间人看。世间人迷惑颠倒,怨恨多,记仇多,这是错误的,不知道法界跟自己是一体,一体还能记仇吗?我们在讲席当中也有几次比喻,不小心牙齿咬了舌头,舌头咬破,很痛,舌头恨不恨牙齿?是不是想把牙齿拔掉?不会,为什么?一体。世间人为什么吃点亏就怀恨不已?他不知道是一体,如果知道是一体就没事了。

  佛祖教化众生是把自己的冤家对头要摆在帮助的第一顺序,教化众生,决定没有记怨恨。把他排列第一顺序并没有别的意思,是告诉大众怨亲平等。你看看他不是说亲怨平等,他把怨摆在第一,亲没事情,怨里头有问题,解冤释结。这样做法让利根的人一看,明白了,过去人家对不起我,跟我有过节,我心里还常常怨恨他,错了。一看佛菩萨这种做法,自己一反省,知道自己错了。错了赶紧要改正过来,像佛菩萨一样,这叫做修行。把自己错误的观念,错误的看法,错误的做法,修正过来,他毁谤我,我决定不能毁谤他,这觉,觉跟迷不一样在此地。他骂我,我要骂他,两个人一般高,统统是迷惑颠倒。一个觉悟,一个迷,绝对不会吵架,绝对不会打架。迷的人吵,觉悟的人不会答;迷的人要打,觉悟的人会让他打,绝不还手,这问题就化解。打必须要反击才打得起来。

  我也不看报纸,也不看电视,听别人讲这两天好象以色列那边又发生战争。怎么打起来?他有反击就打起来。如果说一边你打,我不反击,就打不起来。不反击是不是会吃亏?不吃亏,你会赢得全世界人的赞誉,打人的人会惹上全世界人对他的谴责,可是一还手,两个人是一样的。小,两个人打架;大,两个国家战争,道理都是一样。

  东方人对因果轮回的概念有几千年的认知,美国新大陆最近这一个世纪逐渐对这个问题明白了。美国人也知道杀人要偿命,欠债要还钱,人身有生死,灵魂没有生死,灵魂还会来投胎,又会来做人。你过去生中冤家对头,来世再遇到还是要还命,还是要还钱,你说有什么意思?我们中国人讲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真正明白之后,我们在这个世间有没有吃亏的?没有。有没有占便宜的?没有。别人占我们的便宜,欺骗我们,让我们或者在财物上受到很大的损害,我们学佛的人是什么态度?一笑了之,若无其事。为什么?我们清楚,如果我们舍了,就算了,给你就算了;如果我们心里没有舍,来生你要还我,还我的时候,现在连西方人都知道还得要加上利息。我欢欢喜喜让你骗,将来你欢欢喜喜的还回来,什么样的因,什么样的果,吃亏了没有?没吃亏;对方有没有占便宜?没占便宜,来生要还。这就叫做「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前世所造的因,这一世要有果报。

  任何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他的遭遇、他的作为决定没有说是无因无缘而发生的,没有,统统有因也有缘;就跟这里偈子上所说的,不是无因无缘,有因有缘,我们要知道。你的生活,那个忧虑、顾虑就少了一大半,你也会真正懂得像佛菩萨一样全心全力去帮助别人,这叫真实功德。帮助别人才是真正帮助自己,中国圣贤告诉我们「爱人者,人恒爱之」,你爱别人,人家爱你;「敬人者,人恒敬之」,你敬别人,别人敬你;「助人者,人恒助之」,你肯帮助别人,没有一个人不愿意帮助你。害自己是什么?自私自利是真正害自己,不利于别人,不利于社会,真正不利于自家。东西方圣哲、诸佛菩萨教诲,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细心去观察。在我们周边一切人事物里头你去观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三世因果就在面前。所以要有大慈悲心,悲心里面决定有真诚,有清净平等正觉;悲心就是慈悲。

  你起心动念,念念没有想到自己,真的想到这个世间苦难众生要怎样帮他忙。帮忙从哪里帮起,这个要知道。诸佛菩萨最有智慧,诸佛菩萨所做的事情决定没有错误,诸佛菩萨是怎样帮助众生?教学。你看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我们自己向佛学习,体会就深。天天要讲给别人听,自己要不要学习?当然要学,所以天天自己有长进。智慧有长进,德行有长进,学问有长进,学问就是讲能力,实德能,这三方面天天有长进,他怎么不快乐?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是什么?习是落实。我把在经教里面所学到的,我全部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习就是落实,做到,这真快乐,为什么?做到就跟法性相应。如果所学的没有做到,跟法性不相应,那里面没有乐趣。纵然有乐,那个乐里头夹杂着很多烦恼,不是纯净之乐、不是圣人之乐,这要懂得。

  天天亲近经教就是天天亲近圣贤、天天亲近佛菩萨,没有一天离开。经教从开始学起,我学了五十五年,年年有悟处,月月有悟处,然后你才知道佛所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法喜充满?法喜充满就是夫子所说的不亦悦乎。不亦悦乎就是佛家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没有愚昧,没有瞋恚,没有嫉妒,没有一切不善,怎么不欢喜!

  你看看,广济含识头一个是救自己,自己也是众生,自性众生誓愿度。先度自己,然后就感化别人。自己得度就是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这叫自度。自度而后自然能度他,你的形象、你的言语、你的造作,没有一样不是在教化众生,没有一样不是在感化九法界。

  初学的同学不要害怕,我是个过来人,也是从初学过来的,初学怎么样?这个道理听老师讲经说法都懂,可是境界现前,忘掉了,又要发脾气,老毛病又发了,这是人之常情,要时间去磨炼。你看看我刚才所说的,我初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方老师四十多岁,章嘉大师六十五岁,方老师跟章嘉大师相差大概差不多二十岁,章嘉大师大二十岁。方先生懂的东西不少,经教很熟悉,但是在修养上就比不上章嘉大师,毕竟那是年龄。章嘉大师六十八岁圆寂的,我跟他三年。方老师到七十多岁的时候不一样了,待人接物的态度就很慈悲,不像我最初跟他见面还有一种威严的样子,七十多岁的时候一片慈悲。这就是说明什么?修行必须要时间,但是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提醒就是天天读经。方老师是天天读经,从没有中断过,没有一天离开圣人的典籍。

  中国谚语所谓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这就是说离开了圣贤三天,你的烦恼习气都冒出来了。天天读圣贤书,烦恼习气还是会起现行,这就讲什么?我们知,知道了,行没做到;学有了,没有习。学而时习之才不亦悦乎,我们学而无习,没有认真去落实,所以法喜没有,还是会生烦恼。必须要落实,一定要把它做到,这样才真正得到功效。能得能成,能得是自己,得到了什么?实德能;能成是什么?能成教化之功。需不需要刻意?不需要,一切都是自然,顺其自然,产生教化的功用、功效。

  底下一句说「翻彼二乘小狭心也」。二乘人跟大乘不一样,二乘人的心量狭窄,为什么?他没有发菩提心。二乘人的慈悲是众生缘慈悲,菩萨的慈悲是法缘慈悲,佛的慈悲是无缘慈悲,没有条件。菩萨还有条件,法缘,什么条件?情与无情跟我同一体,这就是条件,我应当要爱护,应当全心全力照顾,为他们服务。佛也是这么做,但是念头都没有,所以叫无缘慈悲。菩萨跟佛差不多是一样的行为,但是他还好象找一个理论根据,佛没有,佛已经不起心、不动念,差别在此地。二乘,差别就很大,我们知道二乘是只破见思,就是只破执着,分别没断。

  现在学小乘,不但学小乘,就是学大乘、学一乘,一乘是《华严》,你执着有没有放下?没放下。没放下,《华严》能不能学?能学,不能够契入,学什么?学文字,学一些肤浅的义理,你不会开悟,你不会证果。怎样才能开悟证果?就是清凉大师给我们说的大心众生,你看跟二乘小心不一样。什么叫大心?心量大,中国谚语所谓量大福大。念念为众生想,不为自己想;念念为社会想,不为家庭想,这种人学《华严》行,他会开悟,为什么?他的心量跟《华严》讲的菩提心很接近,所以他会听得懂,对他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接触大乘、一乘教,实在讲这是跟自己本性有这么点关系,我从小就没有为自己想过。确实从十四岁就非常明显,起心动念想社会、想大众的福祉,我应该如何为大众服务。所以我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就直截了当告诉我,真正为众生服务,弘法利生,一切诸佛走这个路子,一切菩萨走这个路子。我想有道理,所以我这个行业是他老人家给我决定的,叫我出家从事这个行业。出家找老师,他不让我找老师,我说没有师父怎么出家?他就说如果你去找一个师父,师父不答应,你会不会很难过?我说是,当然很难过,那怎么办?求佛。我懂得了,求佛,佛给你安排。根本不要想到哪个道场,不要想去找哪个法师,真正有这个心,真正没有自己,舍己为人,为正法久住,为苦难众生,佛菩萨替你安排。我明白,所以我一生都是佛菩萨安排的,顺境逆境总是一个感恩的心,善缘恶缘都不放在心上,统统佛菩萨替我安排。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请看「发心行相」第二首偈: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

  这是第二首。这首偈清凉大师给我们的开示也非常丰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们看大师的《疏》,「别显中,初半偈」,初就是上面这两句。「拣去偏伪」,拣是拣别,发心要除掉偏跟伪。伪是假的不是真的。什么叫偏?什么叫伪?大师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我们继续看《疏》,「谓摄眷属过所不能染故。文中不求五事,求即过故」。这说了五桩事,第一个是『五欲』,第二个是『王位』,第三个是『富饶』,第四个是『自乐』,第五个是『大名称』。所以前面两句有五桩事情,这五桩事情都是伪,不是真的。由此可知,我们如果不能把这个东西去掉,也就是不能把这五样放下,你菩提心不能现前,也就是你的真心不能现前,这五样东西障碍你。所以大师在这里面说不求五事,求即过故。你要求,有心去求就有过失,什么样的过失?我们把这段文念一遍,然后再看他的注解,注解就讲得详细,我们来学习注解。

  「一若求人天五欲」。五欲是人天,天就是欲界天,「此能长贪」,增长贪心,「多是鬼因」,你来生到哪里去?到饿鬼道去。所以你要是贪图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的享受,你到鬼道去。「二求王位」,求王位会长瞋恨,为什么?争,长瞋恨,多半是「地狱因」。「三求富饶」,有人求富贵、求财富,求财富增长愚痴,「是畜生因」。后面两句是总结,「实通三途,各从多说」。也就是说这里讲的是贪瞋痴,五欲里头有贪瞋痴,王位里头有贪瞋痴,富饶里头也有贪瞋痴,各从多说。成分多少不一样,五欲,贪多;王位,这崇高的地位,瞋恚多;富饶,愚痴多。这是三途的因,你求这干什么?所以圣人,无论世出世法,中国、外国,圣人都是清贫,生活很清淡、清苦。他能不能求富贵?他有智慧,他有能力,他不求,所谓是安贫乐道,物质生活一切听其自然,决不为这个事情操心,所以他很快乐。如果要追求富贵,他就不乐,为什么?患得患失,他有忧虑,他操心。

  「四求自乐,是二乘因」。声闻缘觉自利不能利他,二乘是偏。「五求大名称」,这讲名闻利养,名闻,「若胜负心,是修罗因」。你在这个世间,你虽不求利,求名,我们现在讲知名度,一定要自己胜过别人,这是修罗因。「若我慢心,是外道因」,就是贡高我慢。这是把这五个都说出来。

  下面还有引申的意思,「又以理求乐」,我们讲合情合理求自乐,「人天因」。「为王摄属」,这就是王的部属,摄属是王的部属,「是魔罗因」,魔王这一类的。「有二乘心,目之为偏。有余心者,名之为伪」。二乘只求自利不能利他,这是偏,不正。其他所讲的全都不是真心。这段讲得好。

  下面大师有详细的开示,我们看《钞》,「初半偈拣去偏伪者,即天台止观中意」。天台《摩诃止观》里面所讲的。「然有二文,一当第五卷明十法成乘中,有真正发菩提心,故云拣去偏伪」。我们在这个地方就要注意到,如果你发心有偏有伪,你的菩提心就被破坏,就不是真正的菩提心。我们在平常讲是夹杂,我们讲怀疑、讲夹杂、讲间断,这是我们常讲的,此地讲的偏伪就是属于夹杂。我们的菩提心为什么老发不起来?想想看有没有夹杂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也就是我平常讲的十六个字,我讲得简单,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我常讲这十六个字。贪瞋痴慢里面就统统包括这些。诸位你都在此地看清楚了,这十六个字如果不除掉,不能放下,大乘门虽然多,八万四千法门你依然是不得其门而入,你没法子进来,为什么?心不正,心不清净,心不真诚。不真诚就是伪,虚伪,夹杂这些东西就是虚伪。

  我们想想我们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求什么?如果你求世间的荣华富贵,可以。拿着佛法求荣华富贵也行,佛也不会呵斥你,也不会批评你,佛有时候还对你赞叹,这里头自利利他,自己得世间的利益,也以世间的利益利益别人,不是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利益是要出世间,要超越。你没有这个志向,你对这世间还有贪恋,还不肯放下,所以你不能入大乘,不但不能入大乘,你小乘也不能入,为什么?小乘也要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这都不求,大名称都不求,他只求自乐。

  所以夹杂着这些,我们常讲轮回心。轮回心造善,用佛法的善,对于五欲、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都可以求得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是你要知道这不能了生死。如果做不好还要堕落,还有果报,为什么?增长贪瞋痴慢,不是化解贪瞋痴慢,不是消灭贪瞋痴慢。就是因为有贪瞋痴慢,所以才有六道轮回。贪瞋痴慢要是断掉,轮回就没有了,六道就没有了。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什么是觉?贪瞋痴慢疑断掉就觉了,就是正觉。正觉就是阿罗汉,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着断掉了,不再有执着了。这要懂得,不能不知道,要会学,佛法常讲善学。所以你要想真正发菩提心,首先那些夹杂的东西要去掉,决定不能夹杂这五种东西,决定不能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对于这些东西随缘就好,没有贪瞋痴,有,不贪,没有,不瞋。

  王位不能求,为什么?你要是求得了,你要操心,你心不得清净。不要说别的,佛门里面,以前老和尚常常跟我们讲,佛门里头有个谚语,你要想害那个人,你就请他做住持,请他做当家,这是什么?寺院里面的王位。他做了住持,做了当家,他天天要忙着大众的行政事务,他心就得不到清净。他在道场里面修的是福报,纵然把大众都照顾好,大众都能开悟,都能证果,都能往生,他不行,他修福。此事福不能救,要懂这个道理。

  但是这些事务你不管又不行,所以从前丛林里面想得很周到,这些寺院里面执事,就是服务大众的,一共多少个人?一0八个人,我们今天讲他是工作的。这一0八个人是怎么来的?是选出来的,任期一年,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有权利就有义务,别人帮我们服务,照顾一年,我要用一年的时间为大家服务,所以时间不长。全心全力来照顾道场,为道场服务,绝对不是认为我是住持,我是当家,我比别人高一等,没有。

  任期,在从前戒律里面是规定的,正月初一上任,腊月三十下台。所以吃过年夜饭的时候总辞,担任工作的人全部都辞职,马上就推选,第二天他们就接任。这丛林规矩,任期只有一年,不过连选可以连任。所以实在明理的人、懂事的人,不能叫他连任。他要是喜欢连任那就贪求,变成修福;他要没有这个意思,纯粹是为大众服务,他还是属于功德。不为自己,自己永远守住自己的清净平等觉,为大众服务,这是正确的,是对的。稍稍涉及名闻利养,就是我们常讲的,你有自私自利,有名闻利养,有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你就堕落。严重的,严重不一定在事相上,大乘戒律里面论心不论事,贪瞋痴慢严重堕三途。

  我们前面跟诸位报告的,谛闲老和尚那个参禅的徒弟,不错,在金山寺做到首座和尚,地位仅次于住持。一个寺院,上面是住持,下面是三个助手,首座、维那、监院,这三个助手。就像学校,住持是校长,首座管教务,维那管训导,监院就是当家师管总务,所以在组织上,这是三个主要的单位,纲领执事。这三个地位是平等的,上面是住持,方丈和尚。做到这个位子的时候,习气毛病全出来了,最后去做土地公。土地公是哪一道?诸位晓得鬼道。修行一辈子到鬼道去,这不是留级,这是降级。如果来生又到人道里面来,这是留级,人道里面的功课没做得好还要来再干一次。

  我们前面也曾经跟诸位同学报告过,悟达国师,十世高僧。死了之后,又投胎到人道,很难得又去出家,十世投到人道都是出家修行。他这修行的功课连续没有间断,十世不间断,所以很有成就。第十世成为帝王的老师,称国师,不是容易得来的,十世修行。可是皇帝供养一个沉香宝座,傲慢心生起来,感觉得很光荣、很荣耀。这个念头一生,护法神离开,护法神护持他十世,所谓是「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贡高我慢的念头一生,护法神走了,冤亲债主找上身来,长了个人面疮,差点送了命。毕竟是十世修行的有功夫,所以他有大菩萨护念着小菩萨,他算是小菩萨,护念他,来帮他忙,来救他。这就是《慈悲三昧水忏》的故事。十世什么?留级,没修得好还要继续修,这不能不知道。你看禅宗六祖惠能,他就不留级,他走了之后,没有说是又到人间来投胎,没有。这个道理要懂、要搞清楚。

  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好好学,不要留级,要升级,升到哪里?我们只有一个目标,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可不要生到欲界天,生到欲界天不保险。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无着、天亲、师子觉他们三兄弟的故事?这三兄弟修得都不错,三兄弟都是修弥勒净土。三个人都约好,哪个人先往生,生到兜率天见了弥勒菩萨,赶快回来报告。师子觉最先往生,往生之后,音讯杳然,没有回来报告。等到无着菩萨往生,无着菩萨真的生到兜率天,三年之后回来告诉天亲,他已经往生兜率天。天亲菩萨就问他,你不是到那里去马上就回来,为什么三年才回来?他说我是去那里打个转立刻就回来。天上人间时差不一样,兜率天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那你就想想,他打个转三年,真的是打个转回来报告。

  他跟弥勒菩萨见个面,打个转,赶快回来报告的时候,人间三年了。他就问,师子觉到哪里去?他说师子觉到兜率天的外院,被那些天女、五欲六尘迷惑了,没有进到内院。你就晓得,没有真正的把这五样东西放下,人间的名闻利养你不受诱惑,天上厉害,天上还有,欲界天,所以师子觉跑到兜率天被迷了。我们在这个世间没有高度的警觉怎么行?如果不往生西方净土,在这个世间,纵然你到四禅天、四空天,一堕落还是要堕落到三途。所以修行证果要无量劫,道理就在此地。实在讲,你往上爬很不容易,往下坠落很容易。你要不把这个道理想通,不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你真正求出离的心发不起来,怎么样发心都夹杂着这些东西;放下放得不彻底,放得不干净。

  我们这次在巴黎有个展览,纪念释迦牟尼佛的诞辰,二千五百五十年。我们找了好几个世尊八相成道的图,找了三种,三家都不答应。他们有版权,我们不能用,很遗憾!你们想想这是什么心?世尊的大法能够在联合国面对着全世界这些会员国来展示,这功德无量无边。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所以我们只好想办法另外再找,实在找不到,众生没福。世尊的版权不晓得怎么被他们拿去了,我们在《大藏经》上没有查到释迦牟尼佛有「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没有查到这句。但是我们还是要尊重当地的法律,我们今天在地球上要遵守地球上的法律,我们决定不做犯法的事情,只是感觉到遗憾而已。这是说明为什么要拣去偏伪。

  我们把文念一念,这底下就不要解释了。「故下疏云,有二乘心者,目之为偏等」。二乘心不是大乘心,这叫偏。是有,但是他偏了。如果夹杂五欲、王位、富饶、名称,这些是伪,没有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统统没有,都被夹杂破坏。底下一段是第二,「二者,第一卷中,明有五略,谓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今即第一发大心中文」。这首偈里面讲的就是发大心。「然彼复分为三,初方言,次拣非,后显是,方言易了,今将不求一行,当彼拣非也」。这个不求,就是我们念的这两句偈,「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这就是天台家所讲的拣非。拣是把它拣出来,这是错误,非是错误。

  「余文即当显是」,我们先看这段。「今初,彼文云,道亦有通有别,今亦拣之,略为其十」,这下面就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学习的。「若心念念专贪瞋痴,摄之不还,拔之不出,日增月甚,起上品十恶,如五扇提罗者,此发地狱心,行火途道」。我们自己要很认真的去反省,我们起心动念是不是都是在贪瞋痴里坚固的执着?虽然听经学教、念佛参禅持戒,都没有办法放弃,拔之不出,而且贪瞋痴慢的意念天天增长。这样的行持,你起心动念、所造所作是上品十恶,也就是最严重的十恶,你修的是什么道?也是修道,修的是地狱道。此发的是地狱心,火途道。地狱,纵然是寒冰地狱也是一片火海。

  他此地举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五扇提罗。五扇提罗这个传说,《佛学大辞典》里头有,诸位可以细细去查出来看,我们在此地也就根据《佛学大辞典》里面所说的,给诸位做个简略的报告。这是佛教的传说,五恶比丘,出家人!在中国佛门谚语里面所说「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个造作恶业的不是普通人,出家人,五个恶比丘,得什么报?得石女之报。《摩诃止观》里面引用的,「如五扇提罗者,此发地狱心」,《辅行》里面有解释,讲到扇提罗,这是梵语,在《未曾有经》下卷有这么一段故事。

  在从前有五个比丘懒惰懈怠,不修经书,不读经,不学教,懒惰懈怠。那时候遇到荒年,粮食不容易得到。这五个人,社会大众对他们不尊敬,所以也就不愿意供养他们。粮食不容易得到,一般人自己吃的都不够。所以真正出家人托钵还是有人供养,他们这五个人,人家不愿意供养。这五个人就商议,他们也懂得人生在世什么最重要?活命最重要。他说我们不能在此地等死,于是他们找了一些善心人士,获得了一些,书上讲的是绳床。我们现在野外旅行的时候能够看到,用绳子编的吊在树上这种绳床。他们要做样子,在旷野当中,也装模作样做出庄严的样子,五个人依次而坐,好象是个参禅的;就是装模作样,里面贪瞋痴慢不舍,用这种形相来欺骗众生。一般众生看到之后,这了不起,这是真正修行人,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传的人、知道的人多了,都到那个地方去恭敬礼拜供养。他们这五个人很欢喜,在荒年,他们的供养非常丰足。

  在这时候,有位女施主叫提韦,听说这五个人是个好修行人,欢喜供养。她是一个富有的长者之女,她就供养十顷的园林,而且是终身供养。诸位要知道,供养人发的是诚心,这五个人是骗人。供养的人,她是真心供养,供养的福报,她命终生化乐天。诸位要晓得,欲界第五层天,比兜率天还高一层,真心供养修行人。所以有些装假的这些修行人,欺骗众生,你供养他,你要是诚心诚意,你得福,这个道理要懂。不要认为好象他骗了我,我又后悔,这样的心,你供养的福全都没有了。他是个出家人的形相,你这一毁谤,让别人看到所有出家人都失掉恭敬心,这个罪过重;你供养他的时候上当,你自己也堕落。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他有没有德行,他有没有修行,与我不相干,我诚心诚意去供养他,你真的就有福。

  六祖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供养的人也不见世间过,但是如果你明知他有过,你要用这样大的供养,那你是错误,你有过失,你生不了化乐天。你不知道,你的心里头认为这五个人是真正修道人、是好比丘,你护持佛法,一点疑惑都没有,这个福报不得了。所以大乘教里头论心不论事,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人的一生,有觉的时候、有迷的时候,不一定在什么时候。年轻的时候有觉悟,老的时候糊涂,有;年轻迷惑,老的时候觉悟,也有。你要把这个搞清楚再修供养,你的机会就失掉了。诚心诚意供养,这是对的。现在时间到了,这段故事明天我们再继续跟诸位报告,我们要在这里面学习,成就自己的功德、福德。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0六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发心行相」偈颂第二首: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

  这首偈清凉大师注得也很多,前面我们曾经学习清凉的《疏》文,今天接着再看他的《钞》文,我们从「若心念念专贪瞋痴」这个地方看起。「若心念念专贪瞋痴,摄之不还,拔之不出,日增月甚,起上品十恶,如五扇提罗者,此发地狱心,行火途道」。这是第一句,总共有十句,就是十个小段。当然最重要的,我们要回过头来认真反省自己,不要去看别人,别人能不能成就与我们不相干;他成佛,我成不了佛,他堕地狱,我不见得跟他堕地狱。所以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回光返照,见贤思齐,见到不贤能够知道反省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过失。这一条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不求五欲』。

  为什么求五欲?五欲增长贪心,王位增长瞋恚,大富增长愚痴,这贪瞋痴。如果我们起心动念,念念都跟贪瞋痴相应,念念没有离开贪瞋痴,摄之不还,就是把贪瞋痴牢牢的、坚固的抓住,一刻都不肯放松。拔之不出,这个拔之是三宝。我们天天读经研教,对这些道理慢慢都懂得,理事因果都明白了,肯不肯放下?还是不肯放下,这叫拔之不出。三宝善友对你帮不上忙,你陷入太深了。日增月甚,烦恼习气不断在增长,这就叫做上品十恶。为什么是上品?明知故犯,不是不知道。没有接触三宝,没有缘遇到善知识,你在造恶业,情有可原,真的是愚痴不知道,有没有罪?当然有罪,造了就有罪,这叫性罪。如果是皈依三宝了,还要造,那还要加一重罪,加什么罪?加破戒的罪,加一个背师叛道的罪,加这些。

  上品十恶,地狱道的业因。他这里举一个例子,五扇提罗,扇提罗是梵语的音译。这有段故事,五个人,我们是从《佛学大辞典》里面节录出来的,出在《未曾有经》里面,五扇提罗者。传说有五个恶比丘,前面跟诸位提出来,但是因为时间到了,没讲完。这五个人,五个恶比丘,各就是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得石女之报,这句是总说。下面是把这段因缘说出来,在《未曾有经》下卷。

  这是过去有五个出家人(五比丘),「懒惰懈怠,不修经书,时世谷贵,为人所轻,不供养之」。这是遇到荒年。假如收成很好,丰年,虽然你有过失,别人还是会供养你,破斋犯戒也有人怜悯供养你。但是如果遇到有灾难,旱灾、水灾,生产被灾难破坏,收成减少,这个时候问题就严重了,你这是懈怠懒惰,破斋犯戒,别人不尊重你;换句话说,你出去托钵没人供养。这五个人就回来商议,文里头说得很好,「夫人生计」,夫是语助词,没有意思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随其行仪」,一般人都是看外表,仪是外表;「人命至重,不可守死」。这五个人虽然不是好比丘,是五个恶比丘,他也贪生怕死。商量的结果是什么?用欺骗的方式欺骗信徒。

  「各共乞求办具绳床,坐旷野中,扫洒庄严,依次而坐,外形似禅,内思邪浊」。他不是真的,装模作样。看到那些威仪很好的、持戒很好的那种样子,他们都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得到很多人的供养,所以也就装模作样学他们那个外表,里面可不是的,充满贪瞋痴慢。内思邪浊,邪是邪见,邪见、邪行,浊是染浊。他装模作样,外面人看到之后,以为他是圣人,以为他是真修行人,「见者谓圣,因此招供」。他就招来许多人供养,「饱足有余」。由此可知,虽然是荒年,他们的供养很丰富。

  「有一女人名曰提韦」,这是一个护法,非常热心的一个护法,也听说了。「闻之喜供」,听了之后非常欢喜,她就供养。这个女人,我们看这文里面的记载,这是个富家长者女。「提韦有十顷园林,令住终身」。看到这是圣人,真正好修行人,就把她们家的园林供养给他,布施供养给他,「提韦真心供养,福尽命终生化乐天」。所以人修福,我们要知道,你就是供养错了人,他造作罪业,用种种方法欺骗你,你的福在不在?在,没有一丝毫损伤。即使一个无恶不作的出家人,你以善心真诚恭敬供养他,不要去管他的修行。他既然出家了,穿上袈裟,那就是僧团的代表,我们以真诚恭敬,我们所谓是只看佛面不看僧面,布施供养的福决

 

  大乘教里头讲得好,大乘戒律论心不论事,只要发善心、发真诚心去供养就对了,这福报你就得到了。你看提韦命终生化乐天,化乐天是欲界六层天里面第五层天,我们多从这方面想想。一般人修福,连宝志公为梁武帝的妃子修福超度,梁武帝的妃子生忉利天。我们想想梁武帝一生在佛门里面所做的善事,你就晓得她生化乐天,她的心比梁武帝诚,梁武帝的心并不很清净。所以达摩祖师说他并无功德,他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就不护持达摩。达摩就跑到少林寺去面壁去了,等了九年才等到二祖慧可。总算到中国没有白来,有一个传人就行,宗门的大法在中国就生根了。提韦供养不过是十顷园林,梁武帝当年造四百八十寺,布施供养出家人几十万,说老实话,福报比不上提韦,这我们要懂得。

  所以修福不要有怀疑的心,不要有分别心,不要有批评,你那个福德才保得住。一般人修福修得很多,都从口里头漏掉了,漏到最后剩下来就不多了,所以他的果报并不很殊胜。提韦她殊胜,她心里头没有杂念,正念,虽然这五个恶比丘欺骗她,她把他当作真正好比丘供养。这个例子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与大乘教里面佛常讲的论心不论事,我的心真诚,别人欺骗我不要紧,那是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你真诚心修福,你的福一定是非常的殊胜,这我们一定要知道。

  这五个比丘,「其五比丘,专行巧伪邪浊心」。接受善心护法的供养,他并没有改变,还是造恶,还是懈怠懒散,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来伪装。「福尽命终生地狱中」,接受供养是有福报,命终之后堕地狱。「经八千劫,偿其施主」,八千劫是在地狱的时间,地狱罪受满出来,出来之后要还债。「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诸位要知道,堕地狱变饿鬼,以后变畜生还债。这个债还完之后(还债多半是畜生身),好不容易再得到人身,「诸根暗钝,无男女根,名为石女」,这是讲五个比丘的果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经尔所劫,偿施主已」。尔所劫就是前面讲的八千劫,偿债才偿完。那种欺骗的手段,当然不是提韦一个人供养,还有许多人供养,不管多少,统统要偿还,一个都漏不掉。

  佛告波斯匿王,那个时候的提韦就是现在波斯匿王的皇后,那个时候的五比丘就是现在替皇后抬轿的五个人。辇是我们一般人讲的轿子。皇后通常出门,轿子至少是四个人抬,还有一个人跟在后头准备换班的,这五个抬轿的轿夫,为什么?还债。过去生中他们装假修行,皇后前生是布施园林供养他们修道的,他没有能够真修行,没有能够了生死。你看皇后当时死了以后生化乐天,化乐天里面福报尽了,她也是往下面降,到现在到人间来,她还是做王妃。

  这段故事我们把它做一个总结。在这品经的前面我说得很多,配合西方近代,特别是这半个世纪,研究讨论前世今生轮回跟因果报应的报告愈来愈多,我们看到很欢喜。西方人肯定有轮回,肯定人不是真正死掉的,死是身体,灵魂不死。如果这些人,提韦是在家居士,只是修福,没有真正修积功德;修积功德,她就不在六道,她就超越了,所以是修福多,不知道修功德。修了大福报就往上提升,没出欲界,为什么?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没有放下,所以往上升,像读书一样升级。欲界六年级她升到五年级,六年级就升不上去。五年级的功课学不好,留级,太差就降级。降级就往下坠落,可能降到夜摩天,可能降到忉利天;忉利天再要学不好,成绩很差,又降到人间,升升降降。做了王妃,福报大,这是人间福报,当然跟天上比要差远了,一向享受尊贵。在这个地位上,最怕起瞋恚心,好在波斯匿王皈依释迦牟尼佛,夫妻两个都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诲,这不容易。释迦牟尼佛把这些事情告诉他,提高他的警觉。他们这些人统统都是念佛往生净土,不从这个法门,说竖出谈何容易!这个道理我们要晓得。

  我们今天如果要不知道把净宗法门抓住,把往生的条件一定要具足!我跟同学们说了,世尊灭度之前教导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那你就要懂得祖师大德教我们持戒念佛,甘贫乐道,甘心情愿过贫苦的生活,为什么?不起贪心,过这种贫苦生活,对这个世间没有贪恋。如果在这个世间生活过得太享受,对于求生净土的心愿就淡薄,我这个地方很好,不错,不需要求净土。还有人打妄想,这一世做和尚不错,你看做到住持也是一呼百应,像个小皇帝一样,来生我还做出家人。我遇到过。跟我们同辈分的老朋友在一起聊天,怎么样,我们求生净土?这个没有意思!你呢?我来生乘愿再来,还做出家人。行吗?自己做不了主。到什么时候才能做主?往生极乐世界之后,乘愿再来,自己才做得了主。

  你要见思烦恼没断,你在六道里面是业力做主宰,哪里是你自己愿意!自己,谁愿意堕地狱?我相信这五个比丘,他们用这种手段招来这么多信徒供养,他一定说我来生还要做出家人,这个生活多舒服、多自在;来生堕地狱了,他愿意堕地狱吗?业力牵引,哪里自己能做得了主!没有这个道理。决定不是你自己选择的,业力在支配你,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我们在西方这些报告,《前世今生》报告里面,确实看到,有!在这个人间死了之后又转到人间,看到很多,是什么样的人?都是很平凡的人,在社会上既没有很高的地位,也没有很大的财富,普普通通的人。他没有多大的过失,也没有多大的福报,能够在人间转世十几次、二三十次。我从比喻里面跟大家说,容易体会,到人间来转世是留级。人间的功课你没有学好,学好之后就升级,学坏了就降级,没有学好,也不太差,留级,这诸位容易懂。

  像这五比丘他们是降级,心术不正,欺骗善良的信徒,也欺骗佛菩萨,所以他降级降得很苦,降到地狱。地狱里面功课他要学,功课是什么?堕地狱的业因是上品十恶,你要在那里好好学断。邪恶的念头减轻,没有那么严重,在那里修忏悔法。三恶道都是修忏悔法。稍微减轻了,减轻一点你就到饿鬼道,饿鬼道再减轻就畜生道,畜生道能够修忏悔,再回到人道,人道还是要修忏悔。

  人道应该修什么?我们应该知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道应该修的是「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人道是什么?是伦常八德,这人道,这就是我们的功课,你必须要修好的。做人的基本,仁义礼智信,这叫五常,常是永恒不变的道理,不能违背,违背就要降级。真修,修得虽然不是最好,来生还到人道再修,留级;达到一定的标准,你就升级。你的五欲没断,贪瞋痴慢、五欲六尘这个东西没有断生欲界,欲界上面,四王天、忉利天,慢慢往上升。每一世都有你应该学习的功课,你都应当把它学好。

  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己想想跟仁义礼智信相不相应?跟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德目相不相应?你这一生当中真的用心学这个,好,你决不会堕落。修得不怎么好,可以打个五十分、六十分,你来生还得人身,还要重修,没学好。如果能够分数打到个七、八十分,恭喜你,你可能在四王天;你能够得九十分到一百分,那恭喜你,你到忉利天,上升了。如果能有个七、八十分,或者是六、七十分,遇到净宗法门,用这个本钱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得生,为什么?你是上善,不是上善也是中善,中善可以了。上善生凡圣同居土上辈,中善,就是中辈生不到,下辈是肯定得到,这决定往生。

  可是你要晓得,这些道德的德目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弟子规,你可不能小看了。你要把弟子规百分之百的落实,你就决定得生净土。如果弟子规做不到,虽然念佛求生净土,没有把握。没有把握,可能来生还会得人身,得人身是不是遇到缘?要遇到缘,接着干;遇不到缘,那一生就空过了。诸位要晓得,遇不到缘,空过的太多!这就是你要懂得这个事实真相,你才晓得佛在经典上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闻佛法,乃为大幸。

  你在世间无论搞什么,没有一样能带得去,「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你要不是专在道业上,所作所为全是轮回业,起心动念是轮回心,轮回心造轮回业,你几时能够脱离轮回?出不了六道轮回那就是佛经上常讲的可怜悯者,真可怜。所以这个小故事我们读了之后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决定不能做。没有人供养,饿死没有关系,只要守道清白,饿死也不会堕三恶道。但是你要用欺诈的方法欺骗信徒,你跟他们走一个路子,跟扇提罗走一个路子,你的心是地狱心,你行的道是火途道,地狱是火途,这要警惕。

  再看下面第二段,「若其心念念欲多眷属,如海吞流,如火焚薪,起中品十恶,如调达诱众者,此发畜生心,行血途道」。调达是提婆达多。你看看这一条,念念贪图眷属,眷属是信徒,你有多少信徒?到我这个道场,信徒愈多愈好,愈多愈兴旺,想尽方法拉信徒。信徒愈多愈旺,自己贡高我慢就生起来。我们看到这个地方就想到谛闲老和尚以前那个参禅的徒弟,没有地位、没有身分、没有信徒,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真的是个好出家人。因为修得好,所以寺院大众对他尊重,抬举他,从清众升做领班、升做堂主,最后升到首座和尚。这地位高了,皈依的也多了,信徒多了,供养也多了,傲慢心生起来,道心就退了,最后到哪里去?到鬼道去了。就跟这一条一样。提婆达多当年在世,看到释迦牟尼佛的信徒很多,很不服,想尽方法去挑拨,拉释迦牟尼佛的信徒,他的人众也不在少数,用种种,他也有神通,来诱导众生。念念,这也是人之常情。

  我们现在用这种方法来弘法利生是好事情,为什么?我们信徒在哪里?听众在哪里?在电视机画面前面,在电脑萤幕前面,不在对面。人数究竟有多少?不知道,见面也不认识。我不认识他,他们认识我,所以很多次出门在路上遇到人跟我打招呼。在车站、在机场,甚至在飞机上都遇到,都是在网路、在卫星电视上见面多了,见面跟我打个招呼。这个方式好,帮助很多众生,自己真正得到清净。否则的话,这么多信徒天天来看你,天天来供养,不是好事,扰乱清净心,使道业退转,这是好事情吗?

  起中品十恶,那么他的心愚痴。愚痴,畜生心。畜生几乎都不得好死,死的时候都要流血,弱肉强食。我们看到畜生道,野生的动物,它在壮年的时候强有力,捕猎小动物;到老年,它的能力就丧失掉,会被小动物吃掉,很少看到寿终正寝,没有,都是流血,所以称之为血途,流血而死。贪图眷属多,你要提防这个果报。

  信徒多也是好事情,为什么?你教化的面广。你要真正教化他,不要受他的影响。教化他,受他的恭敬,受他的供养,恭敬供养多了,人常常就迷惑、就愚痴了。本来是清醒的头脑,所谓人是奉承,这一奉承过分就迷惑颠倒,这种情形非常之多,我们自己要明了,佛在经教上常常提醒我们。所以古时候真正有德行修养的修行人,在一定的时候,这个一定的时候就是名气大的时候、地位高的时候、事业有所成就的时候,赶紧退,贵在知退。退了以后做什么?多半是闭关,成就自己,不至于堕落。他为什么要去闭关?他自己心里有数,已经达到这种边缘,再不回头肯定就堕落,所以回头是岸,这不能不知道。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清凉《钞》里面的开示,第三段,「若其心念念欲得名闻,四远八方,称扬叹咏,内无实德,虚比贤圣,起下品十恶,如摩揵提者,此发鬼心,行刀途道」,这是第三段。善事确实不多见,不善的事常常有,尤其是现代这个社会,乱世。这是求名闻的人。前面我们看第一条,求利的人,贪欲,贪而无厌,那是行地狱道。这是念念想得名闻,我们现在的术语叫知名度,要想尽方法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四远是四方,东南西北四方,八就再加上四维,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我们中国人常讲四方八面。名声远闻,知名度很高,得到大众的赞叹。称扬叹咏。大众对你称赞,扬是表扬,咏是歌咏。

  这些事情,一般对于真正有德行的人,有德行、有学问,对社会、对众生确实有很大的贡献;社会当中常常讲实至名归,你有实德,这个名称自然就出去,用不着去打知名度,没有这个必要,自然流传出去。可是这个人怎么样?没有实德,也用一些巧诈欺瞒的方式,虚比贤圣。他这种行持跟前面我们讲的扇提罗相仿佛。扇提罗的目的是贪图供养,这个地方他的目的是贪图荣耀。这里是求名,那里是求利,都是以欺诈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事不能做,这是下品十恶。

  如摩揵提者。摩揵提,人名,佛在经典上提到过,是古代印度一个修道的人,梵志,多半是修婆罗门教的。《智度论》里面有一段记载说,摩揵提遇到释迦牟尼佛,给释迦牟尼佛提出一个难题,来问佛,他有一首偈说:「决定诸法中,横生种种想,悉舍内外灭,云何当得道」。向释迦牟尼佛请教这个问题。你看他第一句,决定诸法中。在一切诸法,这都是把一切诸法当作实有,不知道佛常常教导我们万法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凡夫也是迷惑,都把一切法当作真实,所以真的是横生种种想,这个想都是邪知邪见。悉舍内外灭,统统能放下。这全都放下了,这样能得道吗?

  佛答复他说,他以偈来问,所以佛也以偈答,佛说「非见闻觉知,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如是论悉舍,亦舍我我所,不取诸法相,如是可得道」。佛给他说的是正法,佛是破他执着,没有别的。我们在前面跟诸位做的报告,如果我们能够对于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人事物的执着放下了,就成正觉,就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如果更进一步,能够把世出世间法不再分别,分别比执着微细,分别断掉了,你就成菩萨,最后再把妄想断尽就成佛了。

  摩揵提的执着没有断,佛在此地破执着,非见闻觉知,非持戒所得。如果你执着有见闻觉知,你去断见闻觉知断不干净。持戒精严,执着不放,自己也认为戒律持得不错,持得很好,佛的禁戒我都做到了,再看看别人没有持戒就生烦恼,这个人破戒,这个人修行不善。我们问他是不是真正持戒人?不是,为什么?《坛经》上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自己持戒,没有见别人破戒。佛在底下讲,这底下一句,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戒要不要持?要持,不着持戒的相。见闻觉知要不要离?要离,不执着离见闻觉知的相,这就对了。如是论悉舍,亦舍我我所。舍我就是无我相,舍我所,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能把四相破了,证小乘须陀洹果,《华严经》上所讲的初信位的菩萨,他就是圣人。不取诸法相就更高一层,要用《金刚经》的话说,连后半部的四见也破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都是法相,不取,不再分别执着了。如是可得道,浅一点的,菩萨道;究竟圆满的,佛道。

  我们今天要问,我们常说,祖师大德常讲,功夫不得力,什么叫功夫得力?我跟诸位说得最简单、最容易懂,你每天知道自己的过失,功夫就得力了。为什么?你会改过,天天改过,改过是真正忏悔。天天改过,天天自新。改过,烦恼轻;自新,智慧长,功夫得力了。功夫不得力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犯过失。那就一定有同学问,要怎样叫我每天看到自己过失?《弟子规》、《感应篇》是最好的两面镜子,你能够每天早晨、晚上拿来照一照,对对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就会发现。时时刻刻知道自己的心行与圣教相不相应,这个人功夫得力了。他如果不肯改过,他就不会去想;他肯想,他就有意思要改正他的过失,这是真功夫,这是真修行。

  什么叫修行?这两个字我们总要把它认识清楚,行是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有三方面,有思想见解的错误;有言语的错误,口业;有身体造作的错误,身业;思想见解是意业,身语意三业。所以真修行的人不在乎这些形式,也不在乎这些仪规,那是团体生活里面的规律,个人修行不需要用这些。最重要的,无论是团体、是个人,最重要是真正天天反省。

  早年,我也说过很多次,我们佛门早晚功课,做早晚功课真正的用意是什么?早课是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身语意三业要遵循佛菩萨的教诲,不要犯过失,早课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我今天这一天身语意三业有没有犯过?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他怎么会不进步?当然天天有长进。一个人修行天天有长进,诸佛都赞叹你。一天改一个毛病习气,一年改三百六十条,三年你就转凡成圣。由此可知,转凡成圣真的不难,难在什么?都是难在懈怠懒散。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把佛菩萨的教训忘得一乾二净。

  所以《弟子规》为什么那么困难?难在哪里?起心动念就把它忘掉了,不容易。我们真能做得到吗?真能。我们在汤池做的实验,我们招了三十位种子老师,要求他们在两个月把《弟子规》落实,真做到了,不能百分之百的做到,大概都可以做到百分之五、六十,很不错!所以他们下乡去教学,收到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预期这种教学至少要半年才能看到效果,没有想到他们教学不到两个月,这个地方居民风气就变了,大幅度的改善,所以老师他们的心里非常欢喜,成就感,我们听到非常安慰、肯定!古圣先贤所说的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上这几句话我们兑现了,我们有真正的体验,决不是思惟想象,我们真把它做到。

  肯定人性本善。不善,就是他很不幸没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教导他,迷失了自性,所以对于一切犯过失的人要有怜悯心,不可以责备。责备是错了,也是有伤厚道,要用大慈悲心来看待。要自己认真反省检讨,看到别人有过失立刻回光返照我有没有?你自己就有进步,这就叫真正修行;把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修正过来,把自己的说话修正过来,自己的动作修正过来。如果都能照《弟子规》的标准去做到,你在现前就会有很大的收获,是你意想不到的,你被别人尊重,你会被别人称赞,这个称赞是实至名归;你会被别人爱戴,没有人不欢喜你,没有人不尊重你。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帮助你的人多,得道者多助,我们佛门讲,你的法缘就殊胜,为什么?你已经做出榜样,这个榜样是社会大众的标准。《弟子规》是标准,标准的好人,谁不尊重你?恶人看到你也佩服你,也不敢批评你。不像此地,像提婆达多一样,用一些欺诈的方式求知名度,你不需要。认真去做,不要,得来这是真实的,实德。

  这个故事后面还有,我们把它的总结说出来就好。这些都不是真正修行人,或者是修学,虽然是好心,没有遇到真善知识的指导,走向歧途,路走错了,不知道修真正的戒定慧。清凉大师在这个地方所举的就是他的结论,「内无实德,虚比贤圣,起下品十恶,如摩揵提者,此发鬼心,行刀途道」,这是《摩诃止观》里面的话。佛虽然是教了他,他不悟,他有执着、有成见,不能放下成见虚心接受佛陀的教诲,他反问,他说像佛(像你老人家)这样说,「若非见闻等,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这种说话就好象两个水桶倒来倒去,这有什么意思?说了又否定,否定之后,你又提起来。不知道佛说法的善巧,佛这个说法在破执着。要不要见闻?要。要不要持戒?要。不要执着、不要分别就对了。不执着是阿罗汉,不分别是菩萨。你问阿罗汉持不持戒?菩萨持不持戒?持戒。阿罗汉持戒不执着,菩萨持戒不分别。佛示现要不要持戒?佛持戒不起心、不动念,这个高得不得了,他们不懂。

  我看到这一段,我就想到我初学佛的时候,那时候台湾新开了一家书店叫艺文印书馆,老板严一平先生,他是台湾大学教授。教授很苦,每个月的收入很微薄,买书都买不起。我老师方东美先生是教授,那时候台湾《大藏经》出版,想买一套《大藏经》买不起。严一平先生开书店,生意不错,以后教授不当了,做生意,听说没有多少年发了大财,在台湾买房地产,那个时候都是大楼一层一层、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听说买了五十多个单位。现在这个人已经不在了,他年岁大我大概有十几岁,将近二十岁。他就跟我说,他说他读过《金刚经》,我说怎么样?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没有什么意思,《金刚经》就像两桶水一样,倒过来,倒过去,说了之后马上否定,否定又捡起来再否定,他说没什么意思。这是学者,大学教授,在那时候还有点小名气。使我们想到世尊在经论里面讲,「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有成见,我们那时候是初学,听到也很好笑,不敢批评,他长我们一辈。

  下面摩揵提就说「如我心观察,持哑法得道」,这就跟严一平看《金刚经》一个意思,哑法能得道吗?白痴能得道吗?「佛答曰:汝依邪见门,我知汝痴道」,你邪见、你愚痴。「汝不见妄想,汝尔时自哑」。这是佛对他的教诲,确实是这样。所以是内无实德,自己以为自己是圣贤,广求虚荣,求虚名,他起的是下品十恶,他所感得的鬼心,行刀途道。这个地方这些话都是智者大师在《止观》里面所说的,举这个例子。

  鬼的业因,第一个因素,佛跟我们讲贪心重,贪财、贪名、贪利。这一节是贪名,名当然里头也带来利养,都在里头。为什么鬼道叫刀途?人没有实德,全是搞假的,名闻利养,都不是真诚心,用一些奸诈的手段而得来,他怕别人夺去,所以常常是提心吊胆,我们讲患得患失。佛在这个地方做了一个比喻,就好比他常常畏惧有人拿刀要杀他,现在就讲他心里有恐怖,刀途就是恐怖,他的心安定不下来,我们讲有忧虑、有牵挂。这个地方来讲的是他有恐怖,这对刀途道的人,他有恐怖,心不能安。

  我们再看底下的一段,第四段,「若其心念念欲胜于彼,不耐下人,轻他珍己,如鸱高飞,下视人物,而外扬仁义礼智信,起下品善心,行阿修罗道」,这是第四种。念念好胜,好强好胜,不肯落在人后,用现在的话来讲,竞争,竞争的心非常勇猛。不耐下人,轻他珍己。就是轻视别人,珍是珍贵,把自己看得很贵重,没有把别人放在眼里,没有一点点谦虚。如鸱高飞。鸱是鸟,恶鸟,不是一个好的鸟,是鹰一类,我们中国人讲鹞子,是鹰一类。飞得很高,也就是有傲慢心,它飞得比别的鸟都高,好胜,所以用这个来做比喻,总是希望自己永远高高在上。对外,他也表扬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是好事、是善事,所以他行十善,但是贡高我慢。在佛门里面烧香,他要烧头一炷香;跟大众在一起共修,他要坐在显著的地位,决不能落在别人后面,这叫下品善心。果报是什么?阿修罗。

  阿修罗,在佛法里面说这一类的众生有福没有德,他真肯修善,但是傲慢心很高,从来瞧不起别人。但是他修的善多,福报很大。可是到他福报现前,因为贡高我慢的习气严重,伤害别人就多,所以阿修罗的福报享尽多半堕地狱,连人道都得不到。

  世尊在《楞严经》里面告诉我们,六道里面除了地狱道之外,没有阿修罗,其他的几道都有阿修罗。天上有阿修罗,欲界天,色界没有;色界人没有傲慢心,所以色界没有阿修罗,欲界有。而且欲界的阿修罗大概都是住在四王天跟忉利天,因为往上去要修禅定,贡高我慢得不到禅定,他心定不下来,所以他是有福。人间有阿修罗,你们看中国、外国历史上有暴君,这属于阿修罗,福报大,傲慢心重,怀疑心重,常常杀人,就是傲慢心、瞋恨心。所以佛法常常把阿修罗跟罗剎相提并论,都是过去生中在三宝里面修福的,没有修德。

  由此可知,这阿修罗、罗剎告诉我们,贡高我慢是严重的烦恼,看到阿修罗的因果,我们要觉悟。怎样避免他这不善的果报?你就知道贡高我慢的对面是谦虚卑下。你看圣贤对人都是那么样的谦虚卑下,释迦牟尼佛如是,我们在经论上看到,纵然遇到贫穷乞丐,佛对他都非常尊敬,为什么?佛眼睛当中看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怎么敢轻慢?这真的不是假的。

  中国古圣先贤教我们,谦是列在八德里头,谦虚。《易经》六十四卦,只有一卦只有吉没有凶。只有吉没有凶,在六十四卦里头只有一卦,哪一卦?谦卦,地山谦,六爻皆吉,所以谦德重要。孔夫子在任何场合当中都是谦卑,你看儒家讲的礼,礼是古圣先贤传下来的,祖宗的教诲。礼是什么意思?礼是委曲婉转,委曲自己,所以《礼记》头一篇叫「曲礼」,委曲就是谦卑。礼的定义是自卑而尊人,这是礼。对人要尊敬,自己要谦卑,这一种人叫自尊。自尊不是自己自大,阿修罗才叫自大,自尊自大,没有谦卑。佛菩萨、圣贤人他们真正是自尊,自尊表现的是谦卑。

  你看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教我们,第一句「礼敬诸佛」,这谦卑。诸佛,你要知道,过去佛,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过很多,我们知道,现在佛也讲了不少,未来佛在哪里?未来佛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我们礼敬过去佛、礼敬现在佛,瞧不起未来佛,错了。瞧不起未来佛,连过去佛、现在佛一样瞧不起。由此可知,你对于佛的那种恭敬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出于真心。如果出于真心,是平等的,你怎么对三世佛有差别的看法?有高下的看法?

  夫子,儒家在《礼记》里面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你看佛法里面常讲一切恭敬、一心顶礼,都是教谦。谦是对治傲慢,对治贡高。如果阿修罗修的这些善法是以谦卑之心,他的善心就变成上品,就不是下品,这岂不是都在用心不同!岂不是大乘教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他心想不一样,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要不然你修很大的福报,将来堕到阿修罗道。阿修罗因为贡高我慢,一般人如果是无知无意得罪他,可是他可有心,他会找你算帐,他会报复你,你的麻烦就大,常常怨就从这里结的,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麻烦就大!

  所以什么叫善心?夹杂着贪瞋痴慢,心就不善,不善的心行善法,他得福。总而言之,你做好事一定得福报,可是果报,那要看你的福报大小,如果在天道(在天上),就是大福报在天上,天阿修罗,天上的罗剎;中品是人间的阿修罗,人间的罗剎;下品是畜生道、鬼道的阿修罗。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晓得,要细心去观察,避免这些过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0七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发心行相」第二首偈: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

  这首偈前面我们学到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给我们说的十桩事情。『发心』,世间人发心发什么心、行什么道,我们一定要清楚。大师引用《摩诃止观》里面所说的,天台止观,第一种,如果念念都是贪瞋痴,我们常讲贪瞋痴慢,坚固不舍,这是发地狱心,行火途道。第二种,贪图眷属,念念多眷属,这是畜生心,行血途道。第三种是念念想得名闻,我们今天讲的知名度,用虚伪、其他的方法取得别人的赞叹,内无实德,这是发鬼心,行刀途道。第四是念念都想胜过别人,就是今天讲的竞争,一定要超过别人,不肯屈居人下,心里是轻慢别人,珍重自己,这是行修罗道。

  今天再看下面第五段:「若其心念念欣世间乐,安其臭身,悦其痴心,此起中品善心,行于人道」。这是我们在现前社会看到最多的。你冷静去观察,你看看我们周边的环境,看看芸芸众生,那是一面镜子,然后回过头来再想想自己,我们自己是不是也跟他一样?如果心行跟他一样,我们的果报也跟他差不多。

  世间有苦有乐,实在讲苦多乐少,特别是在乱世,得一点乐要付出多少代价!付出的往往我们自己不知道,知道就回头了。特别是今天科技发达,用科学的方法,应用在耕种,应用在水利,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耕种最明显的,机械化的耕种,大规模的生产,没有想到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态。我们也晓得土壤,你让它长这些五谷杂粮,它需不需要休息?它不是无止境的养分,它需要休息,是我们疏忽了。疏忽了,于是养分供养不足,我们用化学的方法,用化肥、用农药,长出来东西是不错,是很好看,养分变质了。对于畜牧亦复如是,现在科学家才发现这问题严重,所饲养的牛羊猪鸡鸭全是用化学饲料,长得快,长的样子也好看,人吃了怎么样?吃了之后得癌症,这就是你要付出的代价。所以我看到三十年前汤恩比博士的谈话,那个时候已经在呼吁,希望人要限制科学的用途,农民的耕作要恢复以往人力耕作,不要用这些化学东西,讲的有道理。

  大批的砍伐森林是得一点财用,造成什么?造成地球生态不平衡,给我们带来水灾、火灾、风灾、地震,我们要付出多少生命财产的代价。所以贪图一点物质享受,付出的代价太大!念念贪图世间的享受,我们前面跟诸位做了报告,不想升级,来生还到人道,生生世世留级,恐怕留不住,还要往下降,为什么?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态,这个罪就很重。

  养殖,你不让它自然生长,你用化学把它生长的时间缩短,寿命也缩短,你要不要背因果责任?你缩短众生的寿命,你要受短命的果报;你用生化去饲养,你要得病苦的果报。为什么会多病?为什么会短命?都有因缘果报,没想到这个事情。现在聪明人,稍稍有一点警觉性的人都讲求蔬菜要有机的,鸡鸭猪牛最好是老方法来饲养,农村里面自己养的,这比较可靠,讲求生理上的健康。现在就是说老实话,连生病都不能生,为什么?医药里头也是假的,也掺杂很多化学成分在里头,怎么能把人的病治好?没有病,你去看医生看出病来了;有病,最后也把自己寿命缩短。说到这个地方使我想起早年李老师在往生的前一天下午,告诉在身边的学生们,世界已经乱了,我们只有一条生路,求生净土,不可以再贪恋这个世间,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李老师最后的遗言。

  《止观》里面说得好,世间人安其臭身,悦其痴心。不觉悟,身心都有严重的染污。身体要健康、要长寿,心要清净,心要慈悲,有慈悲清净,身健康;要明理,要学圣人,你就不愚痴。我们这一生到这样的年龄还能保持这样的状态,靠什么?天天不离圣教,念念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我们错得太多,错得太离谱,永远都在这里修正,什么时候修行圆满?我们在前面跟诸位做过报告,在世间法、出世间法,对人对事对物不再执着,首先学这个。实际上统统是要学,就是执着要放下,分别要放下,妄想要放下,三个都要修,但是现前特别侧重在执着。

  执着果然放下,对人对事对物都没有执着,你就得正觉,就不愚痴,那你的身就是清净身,一年不洗澡,身体味道不难闻,这真的不是假的。世间人一天不洗澡,气味就很难闻。虚云老和尚,我们晓得他老人家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头,一年到头不换衣服的,衣领子都黑了,油腻。到香港来过,香港接待这老人的同修告诉我,他衣服有一股清香。一年到头不洗,衣服有一股清香,一点都不难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老和尚三毒放下了,贪瞋痴慢没有了,所以他的身心清净。清净心自然有一种清香,那个香是什么?是性德,法性里面本来就有的。

  我们也常常跟同学们提起,法性里头本来具足见闻觉知,本来具足色声香味,而是我们起了妄想分别执着,起了三毒烦恼,把见闻觉知迷惑了,把色声香味破坏了,道理在此地。怎样恢复?果然真正能够依教奉行,能恢复。首先我们要建立信心,要相信《起信论》上所说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所有一切善法是本有的,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我统统可以做到;所有一切恶法,本性里头没有,统统可以断掉。学佛修行首先要建立信心,对这桩事情坚定不怀疑,这样就行。

  所以人道,你看看起中品善心。这个善心是什么?就是十善业,没有达到上善,中善;中善就不失人身,来生还能够得人身。上善,给诸位说,没有恶念,上善。中善,没有恶行,十恶的行为没有,但是有念头,那个念头起来自己晓得,很短的时间就把它化解化掉了,觉悟。前面我们看到阿修罗,阿修罗下品善心,也就是说阿修罗也修十善,但是跟十恶混杂在一起,这是我们常见的。想想自己也有,处事待人接物,有时候很善,有时候发脾气,生气几天都不能消,那是什么?那是下品十善。真的是有善心、有善行,自己控制不住,烦恼习气很重,控制不住。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修行修什么?就是修控制,只要觉悟我错了,错了就要改,不要求别人改,求自己改。求别人改,一切菩萨都成不了佛。他为什么能成佛?他不求别人,求自己。

  现在这个世间冲突很多,我参加过很多这些和平会议,和平能不能落实?没人敢相信,不但一般人不能相信,现在连小朋友都怀疑。我记得好象是去年的春天,这有一年了,有几位老师带几十个小朋友到我们学院来参观,我们很欢喜的接待他们,当中就有一个好象是十二、三岁的学生向我们提出问题,和平真的会实现吗?十二、三岁大概是初中一、二年级,怀疑。我们听了感触很深。动乱的频繁,我们中国近代的大儒梁漱溟先生,临终之前也很感叹的说这个世界还会好吗?所以我们要真正很认真、很严肃的找这个原因,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我们要知道「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本来就善。佛说得更好,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你本来是佛」,《华严》、《圆觉》佛都这样讲法。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我们很冷静,很长的时间去思惟、去观察,才明白四千五百年前尧舜所说的,人性虽然本善,你要不好好的教他,他就会变坏。中国教育的思想从这个地方生起来,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四千五百年前尧舜就提倡教育,重视教育,教什么?给诸位说,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教弟子规。教弟子规的目的在哪里?保持你的本善,不要失掉你的本善,意思在此地。

  我们看到古书里面记载的,中国教育的宗旨是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方法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个理念一直到满清,四千五百年没有改变,所以中国的社会在整个世界每个国家民族里面来说,中国可以说得上长治久安。近代我们所遭的不幸,是因为西方文化传到中国来,年轻人对它产生羡慕,所谓喜新厌旧,把自己旧的东西产生怀疑,最后把它拋弃,完全学西方的。所以民国初年很多学者提倡中国应当全盘西化,祖宗的东西不要了,中国这一百年来受这么多苦难不是没有原因。西方的文化现在也走上末路,今天整个世界的社会动乱,西方人也无路可走,到中国来找,到印度去找,看有没有方法来对治。

  所以我们才做了一个实验,我们在汤池小镇办班教学,大家一起学弟子规。不到半年,有非常令人满意的成果,证明人性本善。所以很多人问我,你在汤池做这个事情,你有什么企图?你有什么目的?我说是,我是有企图、有目的,企图目的是什么?看看古人讲的这个话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要试验一下人性本善是真的是假的,来试验一下释迦牟尼佛讲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看看到底他有没有佛性?佛性就是觉性、就是觉悟。讲佛性你不懂,讲觉性你也不懂,讲觉悟。你教他,他真的觉悟了,这证明佛说得没错,证明老祖宗讲得没错。所以老祖宗在四千五百前提倡教育,有道理。社会安定,众生都能够互相尊重、相亲相爱,怎么来的?教出来的。所以我的实验、我的用意、我的企图就是叫世间人知道人是可以教得好的。

  化解冲突,促进社会的安定和平,要靠什么?要靠教学,老祖宗的方法对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教学四十九年,一天都不中断,对的,正确的。教学的内容在从前是四个,现在要加一个,五个:伦理、道德、因果、智慧、科学,现在加一个科学。科学不能放在第一,放在第一毛病就出来。现在社会只要科学,其他都不要,所以世界会走向末日。科学放在最后有用处,什么是第一?伦理是第一,道德是第一,这个重要。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仁义礼智信相不相应?如果相应就是道德,不相应就没有道德。

  仁是仁爱,常常想到古人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自己不愿意的,我就不能加诸别人;别人加诸我,我愿意接受,我可以忍受,为什么?我受过圣人教育,他没有,他烦恼习气比我重。一接触就了解,我烦恼比他轻,我智慧比他长。不可以一般见识,一般见识是你们两个平等的。一个高,一个下,这两个人决定吵不起来,这个话是从前章嘉大师教我的。

  五十多年前,那个时候在台湾出了一桩事情,就是基督教常常侮辱佛教,公开的批评。佛教里面有个煮云法师,他就出来答辩,写了一本书,《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说得非常有理由,最后辩论还是他胜。我们对煮云法师很尊重。有一天,我口袋就装这本小册子,《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那天正好去见章嘉大师,我们的时间是一个星期一次,每个星期天上午一定去拜访他,他给我两个小时的时间。他看我口袋带了一本书,他问什么书?我就拿出来给他看,他摇摇头。我说人家对我们佛教批评,应该要答复。他笑笑,错了。怎么错了?他举个比喻跟我说,他说你看看,有没有三岁小孩跟八十老翁还打一架的?我就明白了。三岁小孩对这个老头骂几句,小拳头打几拳,八十岁老翁是不是真正发脾气要跟他打一架?不会。大师那个境界高,他说不可以,随他怎么批评,随他怎么毁谤,正是所谓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自然人家心里明了哪个高、哪个矮。如果一答复,是平等的,平等才有辩论,平等才会吵,平等才会打。如果程度一个高、一个下,绝对吵不起来,绝对打不起来,为什么?高的会谦让,然后低的会后悔,会忏悔。我在章嘉大师那里学到这一点,想想确实是有道理。何必要自己去辩论?别人看得很清楚。

  对于处世待人,忍让我是从小就学到了。十几岁在学校念书,同学教给我的,我非常感恩。同班同学,姓白,白振寰。但是我离开学校之后,六十多年没有再见面,不晓得这个人现在还在不在?年龄大概都差不多。在学校,他对我很好,很尊重,可是我常常拿他开玩笑,常常轻视他,小孩不懂事,挖苦他,羞辱他,他都能忍,了不起!一个学期之后,我向他道歉,我从他那里学到了。我对他怎么样不好,我听别的同学告诉我,白振寰处处赞叹你,我听了就很难过,显然他比我高,我不如他。

  以后我就学会这个本事,别人侮辱我、骂我,我绝不还口,我能够很冷静的来听。他骂完,不骂了,休息了,就算了;打让他打,打到他打累了,他不打了,就算了。我学到这个本事。旁边人看得很清楚,哪一个高、哪一个下,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以后我也被人家看到,徐某人很有修养。我是一年才低头跟人家道歉,可是我在朋友当中,我受人家的羞辱,我能够忍,我也很赞叹他,三天之后就来道歉。我想他比我厉害,我要一年才跟人道歉,他才三天,还不到一个礼拜。所以一生这上面得了很大的受用。

  我劝人,特别是做世界和平工作的人,从哪里做起?从我心做起。这是我在昆士兰大学和平学院讲的,教授座谈会。从我们内心深处把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对立的念头要化解,永远没有对立,我们的身心和谐。身心和谐,健康长寿,百病不生,你自己得受用,外面那是附带的,别人尊重,别人赞叹。我们身心清净,接触圣贤教诲才能体会;心浮气躁,不但经典摆在面前你看不懂,善知识给你讲解你也听不懂,为什么?心不清净。

  我们看到现在的学生,我所看到的大学生,没有耐心。现在在大学上课,跟五十年前的学生不一样。我在大学上课,好象是学佛十年,我学佛七年出家,出家之后大概三、四年的时间在中国文化学院教书,是正式在哲学系里面上课,学生还行,还能很认真的学习,现在不行了。现在,中国的学校我不太清楚,没有接触过,外国的学校我接触得多,学生的耐心只有十五分钟,十五分钟之后他就听不进去,真的是心浮气躁,我看了之后很难过,这怎么教法?你要是追究这个原因,这是基础的教育没教好。基础教育,在现在讲小学,小学已经来不及,他已经学坏了。

  所以外国人研究教育的,他们也懂得,教育的根是在七岁以前要扎根。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比外国人高太多了,中国人教育从哪里开始?怀孕开始,胎教。一般平民家庭里面,夫妻都需要工作,最晚,小孩出生之后就开始教。虽然出生二、三天,只要他眼睛睁开了,他会看,耳朵他会听,大人在他面前一举一动,言谈嬉笑,他统统都落印象。在婴儿的面前,任何一个人举止言谈全是正面的,没有负面的,开个玩笑到外面去,不可以让他看到,不可以让他听到。所以小孩三岁就很懂事,中国谚语所谓「三岁看八十,七岁定终身」,道理就在此地。外国人能够想到七岁之前就很不错了,他没有读中国书,读中国书现在一定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最懂得教育的是中国的老祖宗。懂得教育,懂得方法,真正在这四千五百年当中看到殊胜的效果。如果我们今天把这个放弃,舍弃掉,重新搞一套,能不能超过?这实验将近一百年,不行。不行,赶快回头还来得及,要不回头问题就严重了。

  所以这是我们知道,中品善心,行于人道。记住前面所说的,来生还得人身是留级,没有提升。在人道,我们现在是中品善心,如何能学习到上品善心?因为上品善心你就生天,不到人道来了,升级了。来生还到人道,留级,我们没学得好,留级。如果造作罪业太重,烦恼习气太深,降级,降级还是要去学,无论在哪一道都是学习,这个道理一定要懂。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下面第六句,「若其心念念知三恶苦多,人间苦乐相间,天上纯乐。为天上乐,闭六根不出,六尘不入,此起上品善心,行于天道」,这是第六小段。这种人智慧比一般人高,为什么?他知道六道里面大致的状况,换句话说,他受过因果教育,知道三恶道苦。三恶道是什么样的业感得的?贪瞋痴慢,后面还有个疑,怀疑,怀疑什么?怀疑圣教。圣贤佛菩萨的教诲不完全相信,认为这些东西顶多是劝人为善而已,不见得是真的,所以他起心动念、一切造作还是随顺他的烦恼习气,对这怀疑。如果对圣贤教诲相信不怀疑,他就会接受,他就会认真的去学习。

  佛告诉我们三恶道真的是苦多,这不是假的,比我们人间苦得多!这些年来,我们一些同学们都曾经接触过灵媒,大概我们所接触多半都是灵鬼附身,附身的状况在我们这个小道场也有过好几次,大家都看到,绝对不是假装的。给我们透出恶道的苦多,告诉我们现在饿鬼道的苦几乎等于地狱。我们是这么多年来接受佛法的熏习,所以一看这个形相,听他传出的讯息,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为什么现在的鬼道所受之苦几乎相当地狱,我们从现在的人所造的业就明白了。

  他传来的讯息是果报,我们今天可以冷静观察众生所造的业因,虽然都是造的贪瞋痴,过去人造的比现在人轻,现在人造得重;比起上一个世纪的人,就是一百年前的人,今天我们贪瞋痴所造的,在我想象当中超过十倍都不止,你要是在饿鬼道受的报,你比一般鬼所受的苦也应该超过十几倍。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自作自受,如果你还怨天尤人,你的罪就更重,你所受的苦就更多,这个道理总得要晓得。明了之后,对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起贪心,自己没有也不生瞋恚,也不会怨天尤人,能随缘。随缘好,执着、患得患失的念头逐渐淡了。

  知道人间是苦多乐少,三途可以说只是苦有多少不同,几乎没有乐,不能不知道。天上,它是善因多、恶因少,所以天上只有乐,很少有苦;不是没有苦,也有,太少了。佛给我们介绍忉利天,天人到什么时候才痛苦?寿快要尽的时候,五衰相现前,他感觉得很痛苦。而且他的五衰相现前的时候,距离他寿终就很近,平常决定没有。他没有生病的病苦,他没有衰老的老苦,他是化生,没有生苦,所以我们讲生老病,这个他没有,他只有一个死苦。死的时候他会很难过,就是五衰相现前。我们人,人间不能跟他比。

  羡慕天上之乐,能不能去?当然能。实在讲,我们每个在座的同学过去都曾经在天上住过,只是在天上没有能好好的修,不能往上提升,所以又降级,降到人间,或者是降到饿鬼、畜生,这我们在佛经上都看到过的。天帝,欲界天的天帝,欲界天帝很多,寿命终了堕落到畜生道,受生做野干,野干是狐狸一类的,好象比狐狸小一点,这佛在经上讲的。所以在天上,无论在哪一道,现在我们明白这个道理,都要把这一道的功课做好,希望都能够拿到九十分以上,那就肯定往上升。如果只能到六、七十分,会留级,八、九十分以上才能升级。上升的等级也不一样,我们能够拿到满分,大概一般都是上升到忉利天,八十分前后应该是生在四王天,不一样。

  你要是真正觉悟明了,不要贪图天上的乐,要把你的上品善行回向求生净土,那你就成佛了,这是无比的殊胜,为什么?到顶头了。我们要是生生世世都把自己在那一世的功课学得很好,是逐渐往上升,升得很慢。你看看欲界天就六层,四王天的功课学好了,成绩都非常优良,升忉利天;忉利天的功课也优良,升夜摩天;夜摩天升兜率天,兜率天升化乐天,化乐天升他化自在天。能够把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放下,不再想这些东西,你就生色界天。色界四禅十八层天,无色界四层天,每一层功课都是上上等,一直往上升。非想非非想天再上去就是阿罗汉,出了六道,十法界里面声闻法界。声闻学得好,到缘觉法界;缘觉修得好,到菩萨法界;菩萨修得好,到佛法界;佛法界修得好才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去,到华藏世界,竖出,你就想多不容易。

  所以聪明人,只要我们自己做到上善,我们念佛就有把握往生,取凡圣同居土决定没有问题,为什么不干?这个机会很难得到,你要是真正明白,我们在这个世间得到一点名闻利养,在不在乎?不在乎,不生欢喜心,我的目标不是这个。受一点委屈在不在乎?也不在乎。一点委屈不能受是要堕三恶道的,一点名闻利养得到之后生欢喜心也是要堕饿鬼道的,生烦恼,你的七情五欲没有断,七情是喜怒爱,恶是讨厌,哀是悲哀,乐是欢喜,欲。你要是起这个,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你就想想,起心动念都不出七情五欲,五欲是财色名食睡,这是什么?这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不能往上面轮回,往下面轮回,来生得人身,或者来生畜生身、饿鬼身,在这里头打转。所以有天道这个资格,遇到净宗法门真叫无比的殊胜,在这一生当中可以在我们六道里头、十法界里头毕业,这个机会多难得!只有真正认识,真正明白,他才肯把一切全都放下。

  你看此地,六根不出,六尘不入,这就放下了。六根不出就是自己内心不起贪瞋痴慢疑,不起。六尘不入是外面所有的诱惑都不会干扰你,色声香味触法,你见不见?见。眼见、耳听、鼻嗅、舌尝,但是怎么样?不起贪瞋痴慢,就是佛法里面讲的随缘而不攀缘。我们现在才晓得,这是我们日常做的功课,这就叫修行。

  所以会修的人,我常常讲,顺境(这是讲环境)逆境都是好境界,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会修的人,佛门里面讲善学。为什么?在顺境、在善缘(就是善人),我在这个地方修什么?修不起贪恋。在逆境、恶人这个境界现前,我学不起瞋恚。没有这个境界,我们贪瞋痴慢怎么断法?自己以为断了,那是假的。古来这些祖师大德们,我们在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里面,他老人家就记载一个故事,一个老修行人住山住了二、三十年,很有道心,心地清净,不接触外面,不接触缘。以后被人发现,这个人在山上住这么多年,很多人恭敬礼请他到城市里面去弘法,教化众生,一到城市里面去没多久,贪瞋痴慢就起来,就堕落了。古人所谓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就浊,被染污了。被染污,自己还不知道。

  所以真正修行,大乘教里头不认为避开境界去住山、去闭关,大乘不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没效果。大乘教什么?你要在社会上去磨炼,顺境不起贪心,逆境不生瞋恚,贪瞋痴慢疑是要在生活当中、是要在境界里面才能断得掉,那叫真断。避开,找个深山石洞里面去,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没有经过考验靠不住。所以大乘教的祖师大德常常考试学生,问你会么?这两个字的意思很有味道,很深。你会不会修?会修,不离开境界。我们遭受人羞辱,遭受人毁谤,消业障,不生瞋恚,业障就消了。羞辱我的人是我的恩人,不是他,我业障怎么会消掉?不是他,我的忍辱、持戒、禅定怎么修成功?我这一生当中遭遇这些事情太多了,我念念感恩。毁谤我的人,侮辱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我赞叹他,为什么?他一百个不好,他会有一个好处,我就抓住那一个好处赞叹他,不善的地方一字不提,我感恩。同时,时间长久之后,他知道我们是这样心情回报他,他会生惭愧,他会回头是岸。他帮助我,我应该帮助他;他成就我,我应当成就他,这善学。

  夫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你说我想学,我找不到老师,这是笑话,这就是你观念上错误。一切人、一切事、一切万物统统是我的老师,谁说的?善财童子做给我们看到的。所以《华严经》,方东美先生非常赞叹,世界上最好的哲学书,有理论,有方法,后头还带表演。五十三参怎么回事情?就是从早到晚你所接触到的一切人事物,这里头有善人、有恶人,什么样的情况都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就是这个。你天天接触,你不会参,善财会参。善财会,所以他一生成佛。我们不会,跟这些人物接触都生烦恼,顺境起贪爱,逆境生瞋恚,统统生贪瞋痴。善财童子他生戒定慧,他不生贪瞋痴,叫会学。

  这是《华严经》上教导我们的,什么是善知识?各个人都是善知识,各个人都是老师。我们看到人家行持是正的,与法性相应的,我一看到,我们尊敬他、赞叹他,想想我有没有?我有,很好,要保持;我没有,跟他学。看到别人不善,我要想想我有没有?我有,赶快改;我要是没有,可不能犯他这个毛病。所有一切人事物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我们会不会觉悟?会不会接受?所以教学,学生,第一等的学生受教,他接受教诲。下根的人,他不接受,一定要佛、要大善知识来教,他才肯听,他到哪一辈子才能有成就?善财是个最好的榜样,他这些道理、原理原则,老师文殊菩萨教给他的,教了以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统统是老师,统统是文殊,所以他成就了。我们如果不是这样的心态、这样的方式,我们在一生当中要想成就,跟诸位说,那是不可能的。

  《华严经》上讲念劫圆融你怎么体会?会的人,无量劫浓缩成一念,我们讲一念,我们做不到,浓缩在一生。我这一生的修行是一般人的无量劫,为什么?一般人修行,一生当中未必遇到一个好老师,而我怎么样?天下之人都是我的好老师,这个进步就快!这是华严境界。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佛、都是菩萨、都是善知识,学生,我一个人。我《华严》讲了不少年,过去在台湾讲过十几年,那是断断续续讲的,因为常常出国去弘法,一出国就中断。在台湾那个时候,大概一年我在台湾住的时间也不过三、四个月,七、八个月都是在外国。我讲过很多,很多很多次,要学善财。善财无常师,没有固定的老师,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老师。不但人是老师,畜生是老师,树木花草是老师,山河大地是老师,他怎么会不成就!我们能入这个境界,你一生怎么会不成就?善财一生成就做了榜样,我们跟他一样学法,那你一生肯定成就。这种成就,念佛往生,给诸位说,实报庄严土,不是凡圣土、不是同居土,实报庄严土。

  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缘当中无比殊胜的,《华严》。古人为听《华严》,千里万里,真的是不远千里而来,为什么?为听《华严》。《华严经》听懂了,你就变成善财。《华严经》真正契入,你就晓得除自己之外,没有一个不是我的好老师,没有一个不是佛菩萨,礼敬诸佛做到了,不学《华严》不懂得这一套。跟一个老师学,跟几个老师学,很有限。华严境界里面所有人都是我的老师,他的言谈举止对我都有启发,都能够帮助我改正我的毛病习气,提升我修养的境界,所以对于一切众生生感恩的心。「爱心遍法界,善意满娑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自己本来是这个样子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逐渐就找到自己本来面目,回归到自性。大乘教里面讲到这个境界,讲无量劫,讲三大阿僧祇劫。《华严》里面讲的是,最后给我们示范,一生圆满。这里也有根性不相同,根性利的也许三年、五年就圆满,你就完全契入;根性钝的,二十年、三十年契入了。念念为众生,自己跟众生是一不是二,自他是一体,凡圣不二,生佛不二,这些句子我们在《华严经》上常常看到。

  所以上品十善的善心的修法,用儒家的话来说,克己复礼,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恢复自己的性德。《弥陀经》上世尊为我们介绍的,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凡圣同居土也是上善之人。那我们就晓得,此地上善不求生净土,生天道,他是不知道净土,欲虽然是控制,没有断,控制住,到天上还是享受五欲六尘的乐。

  现在人间不善,人造业非常严重,也影响到天道。前几年我们听到长春百国兴隆寺常慧法师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北朝鲜的山神,三百多位山神派了几个代表到中国来,要请一个法师来领导他们修净土。我们从这些讯息里面知道,这些山神做了多少年山神?常慧法师问他们:你们做山神做了多少年?三千多年。常慧法师说:三千多年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在世,你为什么不学佛?那时候愚痴,不知道,疏忽了。现在看看这个世界很乱,灾难很多,不想再做山神。天上怎么样?天上去过,也不怎么样,还是极乐世界好。所以他们都是迫切的求生净土,找一个念佛法师去带领他们。可是中国护法神很厉害,不准他们带走,他们也无可奈何。最后他们这几位也没有再回去,在中国做了护法神。

  另一个维次空间就没有国家民族界限的分别,这些全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生的。我们从西方《前世今生》报告里面也看到很多的资讯,一般报导都说人死了以后,他就进入另一个空间维次,跟我们三度空间不一样,进入另外一个空间维次。所以我们世间的三度空间维次里面的界限,国家的界限、种族的界限、文化的界限,统统都没有了,都圆融了。报告里面也很有趣味,人生在这个世间来了很多次,每次的身分不一样,有时候投胎做男人,有时候投胎做女人。来的时候国籍也不一样,不是每次投胎在一个国家;信仰宗教也不一样,这一世信佛教,可能来世信基督教。这我们也相信。我们也看到很多人,对宗教不排斥,对很多宗教都产生爱好,那是过去生中曾经信那个教,还有一分感情在里头。我自己本身的例子就很清楚,我对于每个宗教都尊敬,对任何宗教我没有排斥,我都一视同仁,我想非常可能过去这些宗教我都信仰过。所以细心去观察,资讯传来之后,细心观察、细心思惟,对自己就会有很多的启示,真的长智慧。

  上品的善心如何落实?我们最近所提倡的,儒家的《弟子规》,道教的《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佛教的《十善业道经》,你把这几样东西认真的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就是上品善心。这个地方讲的原则很重要,那就是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如果烦恼能克服,习气不能克服,那是中品善心。也就是说我刚才讲的这几门功课,我们自己的成绩一定要到八十分以上,不是六十分及格。六十分及格是在人道,中品善心;八十分以上是上品善心,果报在欲界天,提升了,来生不再到人道来,天上去了。天人的福报比我们人间大,这是肯定的,为什么?《易经》上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级别不相同,现在人讲的,你的道德的级别不一样。

  欲界天是要高度的道德,高水平,有六层天,高水平也分六等。人可不可以这六层天我一下就到第六天,到最高的一层,行不行?行。我们在前面读过,扇提罗故事里面,提韦诚心诚意供养五比丘,用的是上品善心来修供养。他如不如法没关系,对她没妨碍,你看她生化乐天,第五天,从人道一下就到第五天去,这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不但我们可以超越诸天,我们还可以超越声闻、缘觉、菩萨。前面跟诸位讲了,我们能够把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于一切法不再有分别执着,你就超过十法界,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生实报庄严土,就超过十法界,生方便有余土是超过六道轮回,真的是无比的殊胜,你说这么好的机会。

  所以这首偈前面两句,「不求五欲及王位」。五欲是财色名食睡,绝不贪求,一切随缘,有很好,没有也很好;有也不必拒绝,没有绝不希求,这个态度就好。王位,我们今天用现在的话来说,可以泛指领导人,各个阶层的领导人,不求。各个阶层领导人都是大家要争的,争就有嫉妒,就有瞋恚。富饶不求,就是财富不求,生活能过得去就很好了,一定要认真修行。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太清楚了,财富从哪里来?财富从财布施。这三种布施是我刚刚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的。他看我的命很薄、很苦,年轻的时候。命很薄就是寿命短,不是福相,所以看样子就很单薄。命里头没有财富,你的物质生活是非常艰难困苦,所以教我修福。财布施,你将来财用不会缺乏;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这在修行人来讲非常重要,开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一条也很重要。如果真的我四十五岁就死了,即使能往生,我也知道凡圣同居土下辈往生的,只能到这个程度。我到今年,延寿(延长寿命)延了三十五年,这三十五年修行的功夫,我往生净土就不是凡圣同居土,这样说起来就是寿命很重要。

  在这个地方修行,将来往生大幅度的提升品位,这就是佛在经上讲,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于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因为这个地方就是你会不会修,会修,进步很快;不会修,退转很快,大起大落。西方极乐世界是平平稳稳的,有进无退,但是进得很慢,这个地方是大起大落。我们如果学善财那就大起,就不会大落;如果随顺我们的习气烦恼,真的是大落。就是不能够忍辱,顺境不能忍,生贪爱;逆境不能忍,生瞋恚,统统是堕落。生贪爱堕饿鬼,生瞋恚堕地狱。如何保持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退,有进无退?那就要学善财,善财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也就是要学《华严》。好,今天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0八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发心行相偈颂第二首,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

  前面我们学习到清凉大师在《钞》文里面,跟我们讲发心错误的十种相。我们今天接着看第七小段,「若其心念念欲大威势,身口意业,才有所作,一切弭从,此发欲界主心,行魔罗道」,这个「七」就是第七段。这在我们世间也是常见,我们看到这些现象,回过头来想想看自己有没有?念念都想求,威势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权力地位,现在人讲权位,不仅是在政治上、在军事上,今天的社会,工商业里面也不例外。人民团体,有些大的团体走向国际组织,联合国有政治的组织,也有其他不同学术方面的组织,譬如教科文组织,教育、科学、文化,全世界每个国家地区都可以结盟,都可以参与,走上国际化。是不是都争这些权位、都要向高峰去攀缘?

  底下这一句,身口意业,才有所作,一切弭从。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全心全力争名逐利。这个问题归根结柢总是一个教育问题。中国自古以来的教学,有没有教人去争名位?没有。中国教育主要的目的是教人要做一个好人,好人的教育,爱人的教育,服务社会大众的教育。无论是什么样的身分,是什么样的行业,无非是为社会大众造福,不争名利。在因果教育里面讲得就更好。中国自古以来,因果教育可以说相当发达,相信人有命运,所谓命里有的肯定是有,丢也丢不掉,命里无时莫强求。有没有竞争的心?没有,真的像佛法所说的一切随缘而不攀缘。

  位高权重,古时候做到宰相、做到总督,可以为国家人民服务。如果是个布衣百姓,没有这种权位,像孔夫子、孟夫子没做官,能不能为国家服务?能,不但为国家,为整个民族;不但为当时,为万代。圣贤事业,这是大事,比做宰相、做总督的还有意义,还有价值,为国家作育人才,你说这种事业多伟大!从事于教学的工作。所以无论哪个行业,不分贵贱,都要懂得舍己为人,处处与人方便,这就对了。

  所受的教育,伦理教育是和睦人群。今天我们处在乱世,我们有非常深刻的体会,人与人为什么不能相处?本来是和睦的,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没有教。能不能怪人?不可以。你怪人,你有罪过,你只有怜悯他,只有同情他,他没有受过教育。从小没人教他,所以从小就随顺烦恼习气养成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中年以后要想改可不是那么容易。中国教育是从小,从婴孩教起。

  我常常说,我们的传统教育至少断了三代,有人断了四代。我这种年龄,如果是生长在都市那就完全断了,断四代。我们生长在农村,农村还朴实,还有私塾,传统旧的观念还没有完全丢掉,所以小时候还受了十年这个教育。十年这个根扎得很深,影响到一生。处处要体谅人,好心对人,人家未必好心回报,我们是不是要求回报?不是,如果要求回报,事情就不能做。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希望把传统的,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让现在人能够认识、能够觉悟,我们目标在此地。

  所以做好事不可以希求别人表扬,没有人表扬你。今天做不善的事情,有人表扬,有人赞叹;做好事人家不骂你就算是好了,就难得了。所以今天我们做的工作比过去古人,也像我们这个身分,或者是像民间教私塾的先生们,一般讲穷秀才,我们今天做这个工作比他们难上十倍,乃至于几十倍,这是我们心里清楚明白。为什么?那个时候的社会风气好,你做这个工作确实有人表扬、有人支持,今天不是这样,所以今天做得很辛苦,非常辛苦。要不要做?要做,为什么?不做就不得了,再过个十年、二十年想做,神仙都无可奈何。

  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伦理、道德、因果、智慧,如果要是一旦丧失,这个世界的动乱要想恢复到安定和平,永远没有希望。你说这个事情是不是大事?疏忽了将近一个世纪,你要再做怎么会不困难?没有人了解你,没有人体谅你。我们从小读圣贤书,对这桩事情认识得很深,不知道那情有可原,知道而不做,我们对不起祖宗,对不起民族,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后代。今天也只有像古人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求名闻利养,不求人了解。那我们做的,要问是不是有人知道?有人,太少了。所以事情只要带头,响应的人有,我们肯定祖宗的大德不会把传统文化在这个世间消失掉。这是从我们汤池种子老师里面得到莫大的安慰,我们三十个老师里面至少有一半觉悟过来,我们真正志同道合走这条路,舍己为人,就跟这首偈里面所说的意思完全一样,『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

  我们求的是道,我们的任务是传道,是把中国传统的道统介绍给大家。口头上介绍还不算,一定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之中,处事待人接物,要知道天天都在磨炼,天天都在考验,是不是关关都通过?在里面最难的是人的磨炼,一定要把自己磨得很圆、很光滑,从前李老师给我们讲水晶琉璃球,一个棱角都没有,这就成就了。所以对于天天找麻烦来磨炼的这些人,感恩,没有这样的磨炼,你怎么晓得自己烦恼习气(我们不讲断)控制住?真正的降伏,并没有灭断,降伏了,能禁得起考验。

  所以人知道有命运,命运从哪里来的?前世所造的业。你命里面有财,有大财富,你过去生中修财布施;命中有大威势,高官厚爵,你在过去生中修积大功德。佛讲得好,人生酬业,人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酬偿业报的。过去生中修积善因,你到这个世间来享福;过去生中造不善因,你到这个世间来受罪。享福是学习,受罪也是学习。所以真正会学的人,无论什么样的环境,他都会把这一生的功课做得圆圆满满。你看释迦牟尼佛做到了,孔子做到了,孟子做到了,颜回做到了,这是几个很好的例子。这一生当中的功课修好了,他就提升了。有人告诉我,孔子在忉利天,我相信。细心的观察,这些人都是菩萨再来,不是凡人,无论在哪一界都是大慈大悲,都是帮助众生觉悟。

  这个工作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果报自然就是离苦得乐。苦从哪来?迷来的。乐从哪来的?觉来的。觉悟就乐了,与财色名食睡不相干,与这些财富贵贱地位也不相干,最重要是要觉悟。颜回在孔子学生当中,是最被孔子常常赞叹的好学生。他没有地位,他没有财富,我们讲是既贫又贱,没有地位叫贱,没有财富叫贫,圣人。以他的能力去追求五欲及王位行不行?行,他确实有能力去追求,为什么不求?给世间人做个好样子,这些东西不是我们生存的目的。

  生存的目的是要求道、要求觉悟。一般人迷惑,不知道这一生生存的目的,以为目的就是追求财富、追求权位,把这个当作目的。所以清凉大师在《疏》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念念追求五欲享受,增长贪欲,贪欲是饿鬼道的业因。你一生追求,求得再大的富贵,你来生到鬼道去。我在前面说过,那不是留级,降级了,你说你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你就很清楚、很明白,降级了。

  所以真正觉悟的人,他要给世间人做个好样子,现身说法,不求这些,什么都不求,求觉悟。人人都觉悟了,天下太平,这个世间没有竞争的,没有对立的,没有怨恨的,你说这个世间多么美好!人与人都知道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你知道因果,你会更欢喜,知道这一生所作所为的是向上升,不是向下坠落。遇到净土法门的人,我相信尤其是法喜充满,为什么?他知道他决定得生净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道相应,与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具备的条件相应,他怎么会不往生!

  所以很多同学问我,我们今天要从哪里做起?没有别的,从《弟子规》老老实实的做起。那是圣人的胚胎,那是佛菩萨的基础,你从这里去扎根,你决定正确。我们现前这真正修行的人,有修得不错的,怎么看出来?他知道他自己的过失,虽然知道,还没有办法改过来,习气很深。这叫始觉,他开始觉悟,能够发现自己过失,也能够真正在改自己的过失。我们老祖宗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你要说无过,夫子说过,连尧舜都做不到。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圣贤,他们有个什么好处?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天天改过,到老死还是在改过。

  到什么人才没有过失?在佛法里面讲,没有过失只有一个人,究竟圆满的佛果。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过失。佛讲得清楚,儒跟道都没有讲得这么明白。我们把标准放低,没有明心见性统统都有过失。这个自己要承认,我没有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什么样子自己晓不晓得?晓得。明心见性就像六祖惠能那样,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学过,接触就通。你看惠能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无论什么样的经书、什么深奥的道理,你念给他听,他一听就明白,他就可以跟你讲得头头是道,这叫见性。佛法如此,世间法也不例外。换句话说,那个境界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真见性了。烦恼永远不会生起,对人永远谦虚,你看看《坛经》上所记载的惠能大师。

  所以我们末世的后学从什么地方去觉悟?从经教。觉悟之后,明白之后,你就晓得你这一生应该往哪里去,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处事待人接物,你是真菩萨。我们现在很清楚的知道,菩萨断一切分别执着,世出世间一切法再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了。惠能大师是中国人,我们中国人提起他最为亲切。他放下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彻底放下了。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他不但是分别执着没有了,妄想没有了,这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

  佛菩萨应化,众生有福。众生有福报的时候,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做国王、做大臣,做各个行业里面的领导人,众生有福。众生要没有福,该受罪,这各个行业的领导人就变成修罗、罗剎。这个话不是我说的,昙鸾法师说的,在什么地方说的?《往生传》的注解,《往生传》他有个注解,他在注解里面说,众生没有福报的时候。

  所以你不能够怪外面境界,没有一桩不是自己的业力感召的,你怎么能怪人?怪人就错了。尧舜,这在中国文字记载里头最早提倡教育的,这文字上有记载的。教什么?教伦理道德,教人断恶修善,最后教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是他们自己本身做到了。事情遇到障碍,过失不在外面,一定是自己,这是我们要学的。如果说过失都在外面,你就成不了佛,过失在自己才成得了佛,自己永远改过自新,佛法里面成就是从这方面讲的。

  自行化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成佛。自觉是阿罗汉,觉他是菩萨,觉行圆满就成佛。我们这个觉他,觉他怎么会圆满?现在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人都没觉悟,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成佛?这个话,我有一次在马来西亚弘法,一位泰国的小乘法师特别来看我,就提出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发愿要度尽众生,他才能成佛,他说为什么我现在还是凡夫,没有得度,他为什么成佛?问得很好,很多人有这个疑惑。你要晓得菩萨度他就是度自己,是要在度化众生里面成就自己。阿罗汉说得好,众生不好度,所以很多阿罗汉行菩萨道不久就退心了。菩萨不退,这三不退里面叫行不退,坚持,在这个境界里面修自己,成就自己,所以他才能圆成佛道,他才能觉行圆满,是自己圆满不是对方圆满。

  佛度众生,对方,这大乘教里常讲,佛不度无缘众生。哪个众生跟佛没缘!这句话怎么讲法?无缘怎么说?无缘是不接受,那就没办法。只要他肯接受,佛统统帮忙,没有一个不帮忙。这个我们在讲席里常常跟诸位报告,我们要学,没有善根的,帮助他种善根;有善根的,帮助他善根增长,帮助他提升;已经增长的,帮助他成就。说佛不度无缘众生,单单讲那个善根已经成熟的,讲这一类的人。这是如来出世主要的目的,让这些众生在一生当中作佛。世尊的教化,那我们就不提了,太多了。在中国,我们六祖惠能大师,他在一生当中帮助学生真正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跟他的地位一样的四十三个人,在中国禅宗历史上找不到第二个人。很多自己觉悟了,一生当中可能遇到一个、二个,哪里一生当中能遇到四十三个?惠能大师以前没有,惠能大师以后到今天也没有,这叫有缘人。佛不度无缘之人,他这四十三个是有缘人,其他的怎么样?其他帮助他提升,帮助他种善根,但是不能在一生当中帮助他作佛。

  可是净宗是个例外,这个诸位要知道,净土宗是例外。你看看在称呼上来说,这是常识,我们必须要懂得,佛门里面称大师,这个称呼不能随便称的,大师是对佛称呼的,成了佛才能称大师,菩萨称大士,不能称大师。你有没有看到称观音大师?没有。观音大士,大士是菩萨称呼,开士都是菩萨的称呼,唯独大师是对佛的称呼。你看看各个宗派的祖师,没有一个称大师的,只有净土宗的祖师称大师。我们称印光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慧远大师,净土宗称大师。换句话说,净土宗的这些善知识,他们所接引的众生跟禅宗里面明心见性没两样,就是带业往生,只要能往生,他就成佛了。所以这个法门叫一生成佛的法门,叫易行道。

  但是易行道,我在前面屡次跟诸位同学提起,自己一定要在功夫上成就上品十善才能往生,如果自己不是上品十善,佛对你没办法,所以上品十善的人在净土宗来讲就是有缘人。我们看到许多念佛真正往生,瑞相希有的老太婆、老阿公,细细观察,大多数是老实人。老实人的心地善良,别人欺负他、侮辱他,阿弥陀佛;他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他什么都没有,心行善良。为什么会往生?就凭这个。

  净宗法门里面,祖师大德常讲「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能往生的是哪些人?上智,绝顶聪明智慧的人,他一听都明了,他没有疑惑,学了之后,他真能够做到,他能往生。下愚就是老太婆、老阿公,不认识字,也没有听过经,也没有学过教,什么都不懂,叫他念这句阿弥陀佛,他就老老实实认定,决定不会更改。人家对他好,阿弥陀佛,你要骂他,阿弥陀佛,人家欺负他、侮辱他,阿弥陀佛;除这句之外,什么都没有,心地清凉自在,这种人决定往生。你不能轻视他,他有的时候往生品位还很高,往往都是什么?预知时至,无疾而终,走的时候不生病,没病苦。一切时、一切处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觉,他自己并不知道,他不懂这些道理,可是他做到了。你跟他讲,他也不懂,但他真正做到了,百分之百的做到,这是我们一般称之为下愚。这两种人不变,很好得度,这就是净土宗的有缘人。但是这个下愚在其他八万四千法门里头不行,其他八万四千法门真的要上智,可是唯独净宗,下愚能得度。坚定的信仰,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相信我自己一心念佛,阿弥陀佛肯定来接引我,这决定得生。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我常常讲,我们学佛的人要从自己内心深处,把对世出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立的念头,要把它化解掉,永远不会跟人对立,我们的身心和平、和谐,这样就能相应。如果这个对立不能够消除,你会看这个人喜欢、看那个人讨厌,这能不能往生?不能。你看不顺眼的人,人家念佛往生了,到极乐世界再碰到的时候,难道还要吵一架、打一架吗?那你不是把极乐世界闹翻了吗?所以,为什么不能去?原因在此地。什么时候你有把握?我心目当中一个对立的都没有,你就有把握往生。为什么?你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一样,你的愿跟阿弥陀佛的愿一样,言行当然是一致。

  净宗学佛就是学阿弥陀佛,不是学别人。世间这些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七情五欲统统放下了,大威势也放下了。追求这个没有好处,这是什么?都是欲界,没有离开欲界,在欲界里面总是想做领导人。在今天,领导人非常广泛,各行各业,都想当领导人,有这个心,想尽方法来争取,这个道是魔道不是善道,这一点我们要清楚、要明白。所以在一个机构里头,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人,推举别人,决不是自己,自己总是学谦让,为什么?自己是教学为第一,教学要身教,处处都是退一步,这就是教化众生。处处谦让,不敢为天下先,这教什么?教那些喜欢争的人。每个人都争,社会就乱了;每个人都让,天下就太平。让,带头让,那就是真正有德行的人他带头,带头让。选贤与能,让他们去做,自己全心全力协助,在一旁协助,不是不管事,协助。总而言之一句话,要一切时、一切处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觉,《无量寿经》在经题上就教导我们,这个可决定不能失掉,清净平等觉。好,现在时间到了,这段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下面第八小段,「若其心念念欲得利智辩聪高才勇哲,鉴达六合,十方颙颙,此发胜智心,行尼犍道」,这是第八小段。这是说一个人,他发心求智慧、求辩才,利是利根,智慧辩才聪明,高才勇哲,求这个。我们先把文字看一下,鉴达六合。六合就是十方,佛法讲十方,六合是东南西北上下,也就是说世出世间法通达明了。十方颙颙,是有仰慕的意思,也有温和的意思,在这个地方我们用仰慕好讲,到处有人赞叹恭敬。这有什么过失?过失在什么地方?有求,有欲在里头,还是没有放下。特别是十方颙颙这一句,我们一般人讲的还是求名闻。发胜智心,胜是胜过别人,我的智慧辩才一定要胜过别人,你看好胜没有放下。好胜就是今天讲的竞争,现在的社会是崇尚竞争,佛说这是行尼犍道。

  尼犍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古印度的学派,也是属于古印度宗教里面一个大的派别。翻成中国的意思,尼犍讲离系,系是系缚,远离,也就是断烦恼的意思。系缚是烦恼,离开烦恼没有系缚。犍也是烦恼的代名词,叫结使,就是讲的贪瞋痴慢。他们也修这个。尼犍在一般讲是印度修行人的总名称,都称为尼犍,所以视为外道出家的总名,都称为尼犍。那里面分的派别也很多,这一类他是修裸行、涂炭等离系的苦行。那真是苦行,他不穿衣服的,所以我们佛门里称他为裸行外道;不穿衣服,身上涂灰,修苦行。他们认为(就是这个流派认为)人的罪福苦乐是一定的,就是讲是定数,我们一般讲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既然前定,那你就得要受,你不能改变。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佛告诉我们,人这一生决定受前一生的影响,甚至前世多少生世的影响,他统统都有。当然愈远影响力量愈薄弱,愈是近,你的前一世、前二世、前三世,这个影响是很重的,业力的影响。但是能不能改造?能,为什么?因为业力是自己造的,并不是佛菩萨定的,也并不是上帝定的,也不是阎罗王定的,没有人定,都是自己造、自己受,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这才叫真理,这就是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每个人一生的际遇,美国凯西说得很好,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你在一生当中,你所遇到的,每天所遇到的,跟前世都有关系。他说不可能有一桩事情是突发的、没有前因的,这说得好。我们见到一个陌生人在马路上走,可能你一生就碰到一次,见到好象很有缘,笑笑点点头,不是偶然的。有时候我们也见到陌生人,见面他就生气,他看你就不顺眼,也不是偶然的。偶然碰到这些事情,我们今天心里很明白,对我笑笑,前生大概我遇到他的时候也对他笑笑;这一生他对我瞪眼,看得很不顺眼,前生大概我也是这样对他的。所谓是一报还一报,这是很轻微的,时间很短暂的,一下就走过了。真遇到,不少人,不是我一个。如果不是前世有这些缘,为什么很多陌生人会有这种情形?所以要常常去想这个道理。

  亲人的相遇,朋友的相遇,有些人为什么不能保持到很久?尤其在现在的社会,你看到父子那种亲爱,在儿童的时候,成年之后就变了,不爱父母,甚至讨厌父母,遗弃父母。在美国,十六岁算是成年,离家出走之后,一辈子不再回来,跟家人不见面,这种情形很多。所以美国现在的制度是国家养老,物质生活基本上没有顾虑,国家每个月会发养老金给你。朋友之间,非常好的朋友,遇到某一种因缘不往来了,这种情形很多。你细细思惟,与过去生中有没有关系?肯定是有的。可是佛告诉我们,从因要到结果,当中要有缘,所以佛法不讲因生,讲缘生。没有因,怎么会生?可是因有,没有缘也不能生,因缘生法。而佛法重视缘,重视缘有道理,缘可以改变,因不能改变。这种外道就是着重因,不懂得缘。缘可以改变,所以佛家讲缘生论。

  教育就是缘,就是懂得缘,良好的教育就是最好的缘。他有不好的因,他接受好的教育,不好的因就不起作用,不善的因不起作用。好的教育一定是善的缘,譬如阿赖耶识里头,或者我们讲真如本性里面,本来就有伦理,本来就有道德,本来就有智慧,这佛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本来就有德能,本来就有相好,这是自性本具的,那要有好的缘,它统统起作用。阿赖耶识里也有烦恼习气,贪瞋痴慢也都有。好的教育不教你贪瞋痴慢,所以贪瞋痴慢那个不善的缘就不起现行,这要靠教育。恶的因没有恶的缘,它不会起现行;善的因遇到善的缘,它就起善行,起作用,善起来了,所以他就能够改变。

  这个道理佛讲得透彻,我们中国老祖宗五千年前就知道。所以这个教育的理念正确,五千年都没有改变。朝朝代代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的理念始终没改变,而且这个教学的中心(核心)就是父子有亲。我讲这一句是中国教育的原点,所有的圣贤教育都是从这一点里面发出来。现在人喜欢讲爆发,都是从这爆发出来。所以教育头一个就是亲爱,父子的亲爱如何能保持这一生不变,这是教育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希望这个亲爱能够扩展、发扬光大,从爱你的父母,衍生到爱你的家族,爱你的邻里乡党,爱社会、爱国家、爱一切众生,这是中国教育。

  所以中国教育是爱的教育,和平的教育,所有一切道德都不离这个中心点。我们讲道德、讲因果、讲智慧,统统都是要帮助圆满这个中心的扩展,到能爱一切众生。不但对人,对动物,对蚊虫蚂蚁,对树木花草,对山河大地,一片爱心,为什么?因为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觉悟的人明白。迷的人是跟它对立的,他不是一体,他认为他自己这个身是一体,身外一切都是对立的。这就是违背自性,大乘教说违背法性。现在有一些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他们讲这个就是违背大自然的规律,所以提倡我们要随顺大自然,随顺大自然就是一切都要随顺父子有亲。

  这宇宙没有别的,确实只有一个「爱」是真的,永恒不变。做学问、做功夫,怎样把你的爱心发掘出来,把你的爱心发扬光大,达到究竟圆满就是佛陀;达到究竟还没有到圆满是菩萨,菩萨了不起,正等正觉。这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智慧是自性本有的,你想得到,超过别人,这个观念就错误,为什么?平等的。佛讲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哪有人超过的?所以佛明了,佛对于众生是平等心,平等心从什么地方显示?从谦虚恭敬。你看中国的《礼记》,礼的精神是什么?自卑而尊人,没有别的,尊重别人,自己谦虚卑下,尊重别人。我们能够谦虚、尊重别人,可是别人并不了解,不领情,他怎么看你?懦弱、可怜,就是这种态度对我们,这是我们在一生当中亲身感受的就太多次了;我们在这里面学习。我们做法是对的,他的心态是异常,不能怪他,为什么?没有学过,这要懂得。没有学过,你要怪罪他,你就有过失。有些学过,有的时候习气太重,业障太深,有些做得也有不如法的事情,无论在言语、在态度你也要原谅,为什么?修行功夫不到家。他不是不知道,功夫不到家。

  我们看别人要想自己,我自己在初学的时候也如此,没有学的时候不知道,对别人贡高我慢,真的是目空一切,瞧不起人。学了之后,才知道自己错了。改,天天改,常常改,毛病还是一样发,到什么时候才真正控制住?二、三十年。二、三十年天天读经,不能离开圣教,才真正能到什么?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完全不在意,这是功夫得力。功夫得力,所以我常常跟大家说,我不是上根人。上根利智,一般讲大概三年到五年就能控制住,我自己很清楚,我到自己能控制自己的时候,就是二十多年,将近三十年,哪有那么简单!人贵自知之明,自己要知道自己。

  在我自己的经验当中,我这一生得力最大的方法,就是李老师叫我出来讲经,这是我一生当中念念都感恩的。为什么?讲经,那你就必须天天要读经,不讲经有的时候就不念了,就放在一边,那你决定被染污。我四十多年没有看电视、没有看报纸,这些东西全部远离,才能保持一个清净心。天天读经,讲经就是跟同学们在一起学习,天天有长进,这才能够保持着没有退转。确实,古人讲的话,烦恼轻,智慧长,在我自己修学过程当中肯定了。所以我常说,老同学,常常跟我在一起的,甚至于你们不是在我身边,在电视机前面,在网路电脑画面前面,你听我给你报告的,一年一年不一样。我今年给你讲的,你跟我去年讲的东西做个对比,你就知道了,年年不一样,所以法喜充满。如果年年都一样,没有进步。这才有法乐,才有常生欢喜心。

  智慧既然是本有的,跟佛是一样的,为什么今天智慧不开?业障、烦恼习气障碍。去一分烦恼习气,智慧就透出一分,去二分就透二分,去十分就透十分。所以古人讲「但除烦恼,莫更求真」,这话讲得好,修什么?只要去烦恼,真如本性不要去理它,去掉烦恼,真如本性就现前。

  我这个修行总的原理原则,章嘉大师传的,就是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是明了,放得下就是烦恼习气要除掉。烦恼习气放下一分,你就看破一分,看破一分会帮助你放下,放下又会帮助你看破,所以我搞了二、三十年恍然大悟,原来菩萨成佛就是这个方法,妙绝了。看破跟放下,相辅相成,天天做这个功夫,年年做这个功夫,到哪一天把起心动念放下了,那就恭喜你,你成佛了。

  起心动念是无明,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一真法界。在大乘教里面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还起心动念,你的法身永远不能证得。法身有,哪个人没有?就是这个东西障碍,这是最后一个障碍,最难断的一个障碍。我是很想不起心动念,这不起心、不动念,你已经起心动念,起了一个不起心、不动念的念头,还是起了,你就知道这东西多难。所以佛教给我们,断要从容易的地方断,到最后再断难的就不难了。容易的在哪里?就是执着,要放下执着。放下执着从哪里开始?先从身外,这都是有次序的。身外就是你身外所拥有之物,你要能放得下,然后再从身内。先从身外,你开始修一定要照这个顺序,你的功夫会得力。身外东西要是放不下,你永远不得力。

  最初老师教我,章嘉大师教我,给我六年时间,真的我六年听他的教诲,到第六年什么都布施掉了。最难的是我喜欢读书,我那个时候自己有一套《大正藏》,有一套二十五史,有一套十三经,都是很喜欢的典籍。李老师建慈光图书馆,我全部捐给图书馆了。那个时候我还有一位老师,周邦道先生,我抗战期间在贵州念书,他是我校长,国立第三中学校长,到台湾就又碰到了,他也跟李老师学佛,也是慈光图书馆的董事。他看到我把所有东西全捐掉了,他就跟我说:你学佛了,佛经你要留住,别的东西可以捐掉。那个时候还是年轻不懂事,说话都欠考虑,我回老师一句话,我说没错,我是学佛,大概将来我想要什么经典,我都会得到。这种语气不应该对老师说的,自己一点谦虚都没有。

  我相信感应,我统统布施掉了,我想我不会有缺乏。我财布施掉了,需要用钱的时候自然会有;法宝布施掉了,我需要什么经典,需要查什么它自然会来,我那时候有这么一个信心。但是这个话,朋友可以说,对长辈、对老师不能这个讲法,以后我才知道我错了。儒佛都是教我们处处学谦虚恭敬,想的是没错,说的、做的也都不错,可是在语气、态度上,不是对长辈所说的。还是弟子规没有圆满的做到,懂得都不圆满。可是我的老师,周老师真正是长者,那是真正的菩萨,对我们这些流亡学生照顾得无微不至,我们看他就像看父亲一样。抗战期间,我们流亡的学生,同学跟同学在一起比兄弟姐妹还好,真正互助合作,同甘苦,同患难。

  所以不要有胜过别人的念头,这个念头不好。我们是要求进步,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德能,甚至我们的相好(相好属于福报),都要有进步。为什么?自己的成就是给众生做榜样的,身教,接引众生的工具。如果学佛,我们样样都不行,人家一看,学佛是这种样子的,这佛不能学,不但不能接引,还叫人家退心,这就错了。诸佛菩萨一举一动都是众生的好榜样。

  早年,我第一次访问北京,到北师大去参观,我在那里设奖学金,赠送一套《四库全书荟要》,以后我也帮助他们买了一套《四库全书》的续篇,在学校设有奖学金,所以学校里面的领导、教授们陪我参观。我在大厅前面看到一块牌子写了八个字,「学为人师,身为世范」,我回过头来跟校长说这八个字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他听了很惊讶,他说这八个字是我们全校老师共同拟定的。我说这两句话就把《华严经》全部说出来,《华严》里面就是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改了一个字,以后他们采用了,听说现在那里改的都是行为世范。

  所以我们要学佛、学菩萨,我们的存心,我们的言语,我们的行为,不是说怎么样对自己方便,这个就错了。要怎样能给别人做好样子,这个重要,这才是在作菩萨。菩萨念念教化众生,没有想到自己,无论是顺境、逆境,没有一样不是给众生做模范、做榜样。所以智慧要增长,能力要增长,福报也要增长,决不能跟人争。那增长,确实你天天在修,当然增长,增长怎么样?贡献给一切众生,不为自己。智慧德能增长,那你是多为众生介绍正法。基督教《圣经》里面说得很好,这《圣经》里头有的,教会的任务是什么?宣传基督的福音,这把教会建立的宗旨显示出来了。我们佛法讲得也非常清楚,佛法的建立是什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四句把整个佛法都显示出来了。所以一切不为自己。

  我们跟一切众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都是好朋友。真正学佛的人一定知道,这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戒经里面告诉我们,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们能够轻慢吗?用轻慢心,那就是轻慢过去父母,轻慢未来诸佛,那我们修的是什么?如果不是天天在经教上,会把这个事情忘掉。你看佛菩萨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提起来我们都懂得,可是境界现前,忘得干干净净,这是人之常情。我相信我们是如此,诸佛菩萨在因地也是如此,没有例外的。一定要修很长的时间才得力,我们讲功夫得力,在净土宗讲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功夫得力,我们所学的东西肯定在生活、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用上了,可是你要会学。我们就是真是得力于老师的教诲,老师不教我放下,我不会放下,不会放下,永远是障碍,所以我们才真正认识明了放下是成功的秘诀,到最后把一品生相无明也放下就成佛。

  所以在前几次,我画的图里面显示,告诉同学们,放下执着,你就证阿罗汉;放下分别,你就成菩萨;放下妄想,你就成佛,这是佛法。因为每个人,你本性就是佛,你现在为什么不是佛?就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把你的真性、你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盖住,不是没有,你并没有失掉,你只要把障碍去掉,它就现前。所以对佛菩萨没有什么好羡慕的,他有我也有,我跟他是平等的,他没有比我多一丝毫,我也没有比他少一丝毫,问题今天我们差得悬殊这么大就是自己有障碍。这个我们要感谢诸佛菩萨,他要不说出来,我们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有这些障碍。障碍放下了,障碍舍掉了,哪一个人不是如如佛?哪一个人不是圆满佛?这理要懂得。

  那我们就可以把握着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老师教我开头先要把自己身外之物舍掉,从这里下手,你不从这里下手不行。舍掉之后,你需要的时候它又会来,来的比舍的更多。我当年六年工夫全部放下,只剩下什么?只剩下两套换洗衣服,一个铺盖,那时没出家,放下的。放下之后,我就知道,我那个时候希望出家,因缘成熟,就能有预感,不是预知,是预感,有这种感觉。同学们问我,大概你什么时候因缘成熟?我说不出半年。结果真的,好象两个月之后,临济寺的方丈就来找我出家,跟我商量,一个半月来了九次,我看他很诚心就答应他了,预感。

  出家那时候的几年,一无所有,身上没有一分钱,只有几本自己常常念的经典,到哪里去,一个包袱背在身上,全部的财产都在里头,就是几件换洗衣服;老师教我的。以后虽然多了,多了是什么?没有认为这个东西是我所有的,没有,没有这个念头,真正体会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常常讲,人生在世,这个世间是个旅馆,旅馆里面所有一切设施是旅馆老板的,不是我的。所以我常常讲,早年开始讲经时我就常说,这李老师教给我的,我们要使用权,不要有所有权,这是跟李老师学的,放下是跟章嘉大师学的。我有使用,不能够据为己有。

  这些年来搜集的书真是不少,我全部都给净宗学院。那边现在要建学校,我很赞成,将来在那边培养儒释道三教的师资,这是我很大的一个愿望,希望他们努力去做。我今天概略的估计一下,我们在那边所拥有的土地,合中国大概是一千八百亩。我们不要建很大的学校,规模很小,希望儒释道都有,也就是我们讲的汉学院,开这些课程。我们典籍都有,儒释道都有。我们的佛教,我那边搜集有十套不同版本的《大藏经》;儒家有《四库全书》、《四库荟要》,这大的;道教的,我们有一套《道藏辑要》。希望在那边培养三教的弘法人才,绝不据为己有。我已经八十岁了,八十岁的人应该要走了,一定要高度提高警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能带得去的是业力,愈是到年老愈是要多做好事,愈是要给后人做一个好样子,真正能舍,真正能放下。

  今年十月我们有个活动,这是国际上一个大的活动,这个活动完了之后,以后任何活动我都不参加。我希望把年轻人带起来,后继有人。中国古人常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是什么?继承人。如果你这一生做得再好,就到你为止,你死了以后就完了,你的成绩等于零,一定要有接班人,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们在国际上的活动,我也常常带一些年轻人参加,他们都学会了,让他们去办。这次活动我一点都不操心,都叫年轻人他们去做,让他们练习,以后是他们的事情。我讲得很清楚,以后我不参加了,我给你们出出主意。我有生之年就专讲《华严经》,国内外任何活动都不参加,希望把这部经讲圆满,这份资料留给后人做参考,这是我最大的一个愿望。所以不跟人争这些名闻利养的事情,也不争智慧辩才,什么都没有,不能学外道。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0九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发心行相第二首偈看起。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

  前面我们学习到清凉大师《疏钞》里面的开示,在十个小段里面我们学习了八段,今天我们从第九段开始学习。第九段「若其心念念五尘六欲外乐盖微,三禅之乐由如石泉其乐内熏,此发梵心,行色无色道」,这是第九小段。说这个人,如果他念念对于五尘六欲,我们一般讲是六尘五欲。六尘是六根所对的,说五尘就不说意根,就是讲眼耳鼻舌身,所对的是色声香味触,这叫五尘。为什么?色声香味触,根尘相接触的时候,染污我们的清净心,尘是染污的意思。如果说是六尘,那还要加意根,意根对的是法尘。所以《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学佛的人,世间五尘能够放下,往往被法尘所染污,那还是没有法子,出不了三界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六欲也指的是色声香味触法。讲五欲,范围就比较小一点,五欲是讲财色名食睡。所以这个意思都是相通的。

  对于五尘六欲淡薄了,我们讲外乐盖微,这都是属于外面的,五欲六尘全是属于外面的。盖是烦恼,就是外面的烦恼微薄了,我们现在讲很淡薄,五欲六尘的享受看得很淡。他欢喜什么?欢喜三禅之乐。禅定确实有法喜,心到清净的时候你才能够感受得到。禅悦之乐就决定不是欲界众生所能够体会。对于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能放得下,心清净,可是禅悦他放不下,乐此不疲,禅悦的乐。色界四禅,无色界四定,他为什么不说四禅之乐要说三禅?世尊在经教里面常常跟我们说,在禅定当中,三禅最乐。三禅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极乐世界,你就晓得娑婆世界里面最乐的是三禅天。

  三禅是净、清净,四禅是福报大,四禅是福天。初禅是梵天,二禅是光天,三禅是净天,四禅是福天,所以讲乐就举三禅。这也不容易。我们想想自己,再观察我们周边的人,有没有人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实在讲不多,为什么?欲放不下。欲界六层天,就是财色名食睡,只要这五样东西一样放不下就出不了欲界,而且佛还特别警告我们说五欲是地狱五条根。一条都不得了,五条都具足,你还能够逃得出三途吗?三途,前面讲的三恶道。为什么?你细细去想想,财也好,色也好,这个色是男女之色;名,好名;食,饮食;睡眠,这是五欲,这地狱五条根任何一条都会引发贪瞋痴慢。

  前面我们在第一个小段里面学过,贪瞋痴慢都是三恶道的业因,把它分配在地狱、饿鬼、畜生是从重而说。贪瞋痴慢都严重,比较起来,贪更重,饿鬼道;瞋恚最重,地狱道;愚痴最重,畜生道,你就知道麻烦。我们今天在人间,人道要修学的课程也是要把这个东西淡薄,把名利看轻,要能把五欲六尘放下,身心不能再受染污,这样才能够超越,超越什么?超越三恶道,不是超越别的。

  伦理、道德、因果,佛教导我们的三皈、五戒、十善,我们达到一定的标准就上升了,就生到天道去了,一般讲是好事情,我们在前面看到,修福的、生天的,那一点也不假。欲愈淡薄,你生到天上去层次愈高,但是欲没有断,所以就出不了欲界。色界天,像这些学禅的,我们不讲三禅,讲初禅,他是超越欲界,色界天去了。他怎么样超越的?他不是把欲断掉,禅定功夫深,能够把欲望伏住,不起现行,也就是说五欲六尘的念头不起,心清净,这超越欲界。只要还有这个念头(我们讲习气)就不行,他就上不了色界天,只能在欲界。

  禅定的功夫愈深,到二禅、三禅、四禅,再深就是无色界,这些人有觉悟,觉悟什么?身是个麻烦事情。在中国古时候,老子就说过「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这个意思是说我有很大的忧患,忧患是什么?因为我有个身体,我要没有身体多好!诸位要晓得,到欲界的时候,财色名食睡没有了,不要吃饭也不要睡觉,可是有身体。有身体就要有房子住,要有住处,要穿衣服,他有身,他不需要饮食。那也是个不坏身,寿命很长,四禅就够得上是长寿天了。

  他厌倦,不喜欢有这个身体行不行?行,定功再往上升级就可以把色身舍掉,我们一般人讲灵界,他不需要居住的地方,也不需要穿衣服,灵界,无色界。实际上说,他是不是真的没有身体?要没有身体那不就完全灭断了?不是,他还是有身体,不过他那个色身不是物质的色身。我们今天讲色身是讲物质,它不是物质,它是纯粹精神体,我们中国人习惯称为灵魂,也分等级,四空天也有四个阶级,一个比一个殊胜。既然有高下之分就不是真的,真的是平等的,没有高下。所以到什么时候才是真的?一定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人的身体是不可思议的,就跟四空天一样,它不是物质,那当然比四空天是更为殊胜。

  华藏世界,我们在《华严经》上读过的;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往生经里面读过的,依正庄严都不是物质。虽然它讲金银七宝,也不是物质,如果我们把它想成物质那就错了,七宝池、八功德水统统都不是物质,我们无法想象的,那个境界才叫永恒。《中观论》上讲的八不: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佛用这些言语来形容,怎么样形容也只能形容一个仿佛,没有办法形容得恰到好处,超越六道众生的常识,所以这是唯证方知,你没有契入那个境界,你没有办法想象。而实在讲是不能想象,你想象决定想错,愈想愈错。什么都不想也许你能见到,真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如果我们的功夫能够达到这个境界,达到色界天的境界、无色界天的境界,我们要问,我们要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世界四土,我们生在哪一土?给诸位说,还是凡圣同居土,为什么?你烦恼是伏住,这叫什么?带业往生,你没断。西方净土再上面一层方便有余土,谁去往生的?小乘人,我们来讲的话,不是凡夫,他们见思烦恼断了,也有三辈九品,断烦恼的功夫不一样。像初果须陀洹,只断见惑,未断思惑,他要往生那是到凡圣同居土,不是方便有余土。我们真正能够有四禅的功夫,有四定的功夫(无色界天四定的功夫),凡圣同居土里面上辈往生,上上品往生,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所以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我们要争取,世间这些拉拉杂杂的东西一概要放下,这是累赘、是麻烦,没有别人找你,是你自己惹来的。明白了就晓得这个东西不是好东西,彻底放下,记住世尊在《般若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两个星期前,国内有个同修打电话给我,说出一件奇怪事情,石头讲话。我就告诉他,能不能把石头所说的这些内容写成文字,传来给我看看。前天我才看到这个文字的报告,讲的是什么东西?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真的是石头说的。这个石头在山东,两块大石头,康熙年间的,有好几百年。听说它说出来,希望别人不要拿脏的东西涂在石头上,不要糟蹋石头;然后说出三恶道的因果,说出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劝大家一切要放下,求生净土。这一、二天我们会把它印出来,同学们可以拿到做做参考。这年头怪事很多,能不能相信?能,为什么能相信?因为它讲的跟经上没有差别,所以我们的标准是用经典来做印证。它讲的跟经典上讲的是一样的,可以相信,如果讲的不一样,太离谱了,那不能相信,那就是妖魔鬼怪在造谣。这个我看,它不是造谣,它说得很好,说得很有道理。

  总而言之一句话,最重要的要离欲、要放下。许多念佛人到最后不能往生,原因在哪里?总有那么一、二桩事情他牵挂在心里,他放不下,那就是这一生这个缘就错过,这一生的修学只是跟西方极乐世界结个善缘,去不了。这样的情形我们自己一定要清楚、要明了,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错过这个机会太多次,绝对不是这一生。根利的人,聪明的人,明白的人,他什么时候抓到这个机会,真的彻底放下,他就成功。这个法门真的叫易行道,太容易了,难就在放不下,就是对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你有贪瞋痴,你不肯放下。过不在别的地方,在自己,没有人障碍你,自己一定要晓得。这个机会太难遇到,遇到之后不肯抓住就真的太可惜,百千万劫难遭遇。

  你就晓得我们这个灵魂在欲界里头待了多久?无量劫了,都出不了欲界,甚至欲界天都没有分。欲界天人要修上品十善,我们做不到;要修慈悲喜舍,慈悲喜舍最难的就是舍,舍就是放下。这一生我们得人身,难,人身难得,这一生得到了;佛法难闻,这一生也听到了,问题就是你有没有听懂?真懂了吗?不多,为什么?真懂了,他一定会真干。没有真干,你就要谦虚一点,你没有听懂,不要自己以为听懂了,那就错了。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跟章嘉大师,就跟他老人家讨论过佛法的知跟行,就是解行。老师告诉我,佛法知难行易。这个说法跟孙中山先生的说法相同,中山先生的主张也是知难行易。所以你做不到,换句话说,你知道得不够透彻。你要知道得透彻,你怎么会做不到?我们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来说,饮食,素食,你为什么不能够放下荤腥采取素食?你对素食的好处不知道。一般宗教里面讲,佛教、道教里面讲,吃它半斤,将来还它八两,没人相信。

  我学佛采取素食很快,不是这个思想,而是知道素食对健康的好处,赶快采取。我在没有接触佛教以前,那是在初中念书的时候,我有个很好的同学,他是回教徒,我在他家住过一段期间,所以我对他们的饮食习惯懂得一些。他虽然是肉食,他有选择的,很多他都不吃的,什么原因?他要保护性情。我从这里就体会到了,以后一学佛,这才明白。我们一般人只懂卫生,讲究卫生。卫生是什么?保护生理,保护这个肉身,保护生理,吃东西要干净。

  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真的,一点不错。所有一切冲突误会都是说话不谨慎,「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就造成误会,误会愈来愈深就变成冲突,小是两个人,大是国家,所以言语很重要。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不说。待人接物总是要真诚恭敬,尊重别人,所以礼就很重要了。但是现在大家不学礼,也没人懂得礼,你用礼貌对待别人,他根本不懂,这就难。活在这个世间不容易,唯一的方法,修忍辱波罗蜜才能得轻安自在。

  所以饮食懂得卫生。现在的饮食跟卫生真正是对立,为什么?这些化学的东西决定不卫生。肉食,几乎全是用化学饲料,让这些动物都带着严重的病原,你吃了之后会得很多奇怪的病,现在人发现了。蔬菜也用化学肥料,用农药,都是违反卫生的。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不健康、多病?从饮食来的。伊斯兰教注重卫生,还着重卫性。你看这些动物,凡是性质不好的他们不吃。我那个时候年轻,向他们道长请教,为什么不吃狗肉?为什么不吃猪肉?奇奇怪怪的这些动物他们都不吃。他们给我的解释,它们的性情不好,猪懒惰,狗疯狂。我才懂得,他们的饮食除了懂得卫生之后,他懂得卫性,保护我们善良的性情,我很赞叹。

  到以后接触佛法,佛法采取素食保卫慈悲心,我立刻就懂得这种饮食是最完备的,为什么?卫生、卫性、卫心,它这三方面统统顾到了。伊斯兰教对于保护慈悲心还没有,它只有保护善良的性情。我明白这个道理,我就采取素食,五十五年了。不吃众生肉真的是养自己的慈悲心,用现在的话说,培养爱心。不但爱人,爱动物,爱这些蚊虫蚂蚁,爱花草树木,爱山河大地,培养你的爱心,爱心遍法界,善意满娑婆,你的心情多么快乐!所以佛法的饮食你才知道是大学问,你没搞清楚不会接受,搞清楚之后,非常乐意接受,而且永恒的保持,身心健康。

  我们一定要懂得养生之道,自己身心健康,你就能够接引很多人,影响很多人。你的身体为什么这么好?为什么这么快乐?这些话,问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这么快乐?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为什么?什么都放下了,到一无所有的时候是真快乐。本来无一物,不应该背那么大的包袱,本来无一物。要向古圣先贤学,要向佛菩萨学习。

  三禅之乐由如石泉,这是比喻,就好象泉水一样,你看山里面的泉水从石头里面冒出来,源源不断。这里说其乐内熏,它不是外面来的,这快乐不是从外头来的,是自己内心里面出来的,这个内心是爱心、善意,爱心之乐、善意之乐,在佛法里面讲是智慧之乐、慈悲之乐,智慧、慈悲是真乐。这里只有清净,只有清净心的乐,这是发梵心。梵是从印度名相里面音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清净。所以他行的道是色界天、无色界天,这是六道里面最高的层次,没有比这个更高!

  到这个地方我们要懂得,我们希不希望生色界、无色界?不希望,为什么?没有出六道。既然没有出六道,他寿命长,长还是会到头的,寿命到了之后,他不能再上去了,他也没有办法留住,那只有往下堕落。这是佛在经上跟我们讲了很多,他堕落的时候必定堕地狱,什么原因?因为这些修行人,他们的目标无一不是希求般涅盘。这些人不是普通人,全都是修行人,修行人的目的就是求得永恒的不生不灭,而他们把色界天跟无色界天误会,以为那个地方就是不生不灭,就是大般涅盘。

  像最高的,最高的这是非想非非想处天,无色界,佛给我们讲他的寿命多长?八万大劫。八万大劫我们很难理解,不知道它多长,可是从一个比喻里头你晓得,一个大劫就是这个世界成住坏空一次。这个世界到底是指地球还是指太阳系?都不是,是指一个银河系。银河系是个小千世界,黄念祖老居士跟我们讲是个单位世界,我们不讲小千、中千、大千,就以这个来算就不得了。银河系成住坏空八万次,你说那个时间多长!那个世界坏掉了,他到哪里去?他到他方世界,还有世界没有坏的,他有能力,等于说移民到那边去。这个世界将来又形成了,他又可以回来。

  无色界没有身体,真的得大自在,那个神通能力也非常之高,五种神通都达到很可观的境界,就是漏尽通没有。漏尽是烦恼没有断,统统是伏住,伏得很好。可是八万大劫到的时候,他就伏不住了,他的定功只能够支持八万大劫。到八万大劫之后,他的心,烦恼起现行,就是心又烦了,静不下来了,他就知道寿命到了,于是讲「圣贤人讲的话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已经修到涅盘了,怎么还会生烦恼?」这个念头起来,这叫谤法,毁谤圣贤,自己走错了路不知道。这个地方不是涅盘的境界,这是无色界天的境界,误会以为是涅盘。所以这个念头起来之后,毁谤圣贤的罪过堕地狱,从地狱再慢慢修、再慢慢修。你看爬到最高掉下来,掉下之后,慢慢再往上爬、往上爬,爬到上面又掉下来,不知道多少次!这个现象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轮回的现象,我们搞这个把戏不知道搞多少次了,这些一定要懂得。还需不需要继续再搞?累死了。

  佛在经上讲,说我们这些众生在六道里头叫生死疲劳。这话讲得很有味道,生死疲劳。我们如果真正明白了,听到佛说这个话应该要生惭愧心,应当要明了这才是真正的耻辱。人家都成佛了,多少人我们在一起修行,生生世世,都成就了,都脱离六道轮回苦海,都脱离了,我们还在里面打滚。真正想到这个事实真相,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舍弃所谓身心世界,一心求生净土这个意愿才真正能够发起来。

  蕅益大师跟我们讲得好,《弥陀经要解》里头说的,能不能往生净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真信切愿,哪个不往生!今天你们接触净土法门,时间不算短,有没有真信?有没有切愿?你自己要好好想想。真信切愿从哪里看?从放下看。我常说,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放下,名闻利养的念头没放下,贪恋五欲六尘的念头没放下,贪瞋痴慢没放下,你的信靠不住,你的愿更靠不住,这就是你往生的障碍。所以什么叫真信切愿,我说的这十六个字你全放下,你真信,你真的发愿了,你就决定往生。往生的品位是你功夫的浅深,但是净宗法门是平等法门,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所以蕅益大师说下下品往生也是最究竟圆满的成就,他这个话说得有道理,印光大师佩服到五体投地。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发心错误的最后一段,第十「若其心念念知善恶轮环,凡夫耽湎,圣贤所诃,破恶由净慧,净慧由净禅,净禅由净戒,尚此三法,如饥如渴,此发无漏心,行二乘道」,这是第十段。前面跟我们说过,发心确实不容易,有些是错误的,有的是偏差的。前面九种是错误的,为什么?都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一条是偏差,他是出了六道轮回,小乘,二乘心,出不了十法界,算是相当聪明,为什么?他心里头念念知道善恶轮环。善恶轮环,我们换句话说,诸位就更好懂,因果轮回,就是这个意思。善因生三善道,恶因生三恶道,所以这四个字就是六道轮回。这些人他知道、他明了六道轮回。

  凡夫耽湎,沉溺在其中,就是六道轮回。行善造恶,迷而不觉,永远不能够舍弃,纵然是修道,像前面所说的,把天道当作究竟。中国人讲天仙、仙人,多半是在梵天,真正是自私自利的念头,我们所讲的烦恼习气,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控制住了,不再贪恋这个世间。但是天上贪不贪?天上之乐也不贪。色界贪不贪?无色界贪不贪?你就晓得放下烦恼习气真不容易,这些全都是错了,念头错了。这些人他们聪明,他们看出来了,确实可以做到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因为出不了六道轮回,此地讲的圣贤是佛菩萨,诃责就是现在人讲批评你,跟你讲你错了。

  他们懂得破恶由净慧。慧加一个净,加得好,净是没有染污,才真正能够断恶。这个恶是什么?见思烦恼,是我们《华严经》里面讲的执着。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执着是恶,我们懂得,为什么我们放不下?我们没有净慧。为什么没有净慧?你看底下一句,净慧由净禅。禅是什么?禅是清净心。禅这个字的意思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搞明白,什么叫禅?六祖惠能在《坛经》里面所说的完全是依《金刚经》,六祖讲得白,大家好懂,「外不着相是禅,内不动心是定」,这个讲法我们很容易懂,这就是禅定。《金刚经》上怎么说?他这两句话是从《金刚经》来的,《金刚经》上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外不着相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内不动心,所以祖师这两句话是从《金刚般若》说出来的。加个净,好,净是到真正清净心现前了。我们现在说得更白一点,你的清净心决定不会受外面境界的诱惑,不会受外面境界影响,永远保持清净不动,不受外头干扰,这是禅。我们没有,我们今天还是会受外面境界干扰。

  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生什么东西?生烦恼。怎么生烦恼?合自己意思的就生贪爱,不合自己意思就生瞋恚,这生烦恼。根尘相接触,生七情五欲,这是凡夫,这样的凡夫念佛都不能往生,这个总是要知道。所以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他举出很具体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万个念佛人,他不是讲别的,台中莲社,莲社是他老人家创办的,台中莲社的莲友,一万个人里面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二、三个。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能往生?心不清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烦恼,自私自利的念头起来,名闻利养的念头起来,五欲六尘的念头起来,贪瞋痴慢的念头起来,这怎么得了?这就是标准的六道凡夫。闻到佛法那是阿赖耶识里头种下金刚种子,什么时候成熟?什么时候放下这些就成熟。你不肯放下就没成熟,这一生得不到受用。这也就是老师常说,这一生当中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所谓该怎么生死,这是受业力支配,你在这一生当中心善行善,你生三善道;如果心行不善,你的果报在三恶道,出不了六道,念佛也不能往生,这个要知道。

  我们净禅为什么得不到?净禅由净戒,这讲戒定慧三学!我们今天把戒舍掉了,不持戒了,你怎么会有清净心?你怎么会有智慧?给诸位说,没有戒定,你那个智慧不是真智慧,那个智慧叫做聪明。聪明不是智慧,你里头有严重的烦恼习气。很值得我们反省,所以你不从戒上学,你怎么办?

  二乘人懂得了,知道六道轮回的苦,他渴望着想出离六道轮回,所以把戒定慧三学抓得很紧。尚是崇尚,这三法就是戒定慧三学,如饥如渴。知道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才能够转烦恼;没有智慧,烦恼转不过来,定只能压、控制。所以你看前面,他有四禅八定,他没有智慧,只能够控制、伏住烦恼,没有办法转烦恼。智慧一开,烦恼就转了,转烦恼为菩提。所以这是二乘。

  二乘人(就是声闻跟缘觉)他发的是无漏心,无漏就是无烦恼。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把功德全都漏掉了。所以我们修行,成就功德太不容易了。你这一生做再多的好事,修积再多的功德,一个脾气一发,全完了,火烧功德林;临命终时再发一顿脾气,全完了。功德是任何人没有办法破坏,就是你自己会破坏,所以惹你生气的那个人那就是冤亲债主。他为什么惹你生气?他看到你修积功德,惹你生气,就是叫你赶快把你的功德烧掉。你也真乖、真听话,就把功德烧掉。这是什么?没有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晓得,我好不容易修一点功德,决定不肯轻易上人当。

  佛在经教里头讲的次数太多了,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也常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什么障碍都现前。麻烦谁找的?绝对不是别人,你要是怪人,你就永远回不了头,自己。他劝我,我接受,我听话。所以聪明人说我可以不接受,他叫着我的名字骂,世间上同姓同名的人很多,怎么就是骂我?指着我的鼻子骂,这个肉身体不是我,你尽管骂,与我不相干,这是聪明人。不接受,不受影响,你的道业才能成就,你才能提升自己,你才能开智慧。小小事情就起烦恼,他怎么会开智慧?一点智慧都没有。

  二乘人也很难得,二乘人没有错误,佛只说他偏差。偏差是什么?他不是直接成佛之道。他能不能成佛?能成佛,时间很长,他还要回小向大才能成就,不是直接的。所以真正身心清净,七情五欲不生,生什么?生智慧。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统统生智慧,所以你看他的现相,一片感恩之心,对善人感恩,对恶人也感恩,真诚的感恩,为什么?这些人帮助你提升,等于来考试。善人来考试你,你没有贪恋;恶人来考验你,你没有瞋恚,你要禁得起考验。就好象你念书一样,学校老师常常来考你,一个月要考一次月考,一个星期考一次周考,你不通过这么多考试,你的成绩从哪来?我们在一生当中,天天在学习,你要是怕考试那就完了。所有的考试(大考、小考)都要很轻易的通过,不受干扰,怎么样做?一定要从戒学做起,这是根。

  所以这些年来,我们也真是很不容易,看到自己、看到同修们道业没有长进,所以细心在观察思惟,毛病到底出在哪里?这是追究它的根源,追究到最后,我们的基础教育疏忽了,从小没有接受过基础教育。诸位要知道,佛法虽然是创始在印度,真正成就是在中国。中国这两千年来,修行、开悟、证果的人超过印度,不在它之下,这是什么原因?中国有非常良好的家教。我们的家教,我常常在想,住在都市里的人,家教大概疏忽了一个世纪,也许一个世纪还多。愈是靠沿海的都市,丧失就愈早,为什么?接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愈是落后,农村地区还能保存到一些,偏僻。

  我的家乡就比较偏僻,尤其是农村,我们住在农村,十岁才搬到城市,可是小时候这个根就扎好,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有个判断的标准,古圣先贤老祖宗教的。农村里面丧失这个传统教学至少也有七、八十年,我小时候还接受到。我记得到好象是八岁的时候,农村私塾就没有了,因为政府在农村里面办短期小学来代替私塾。那个短期小学我也念过大概不到一年,新的课本了,旧的东西都没有了,私塾完全学古老的东西。我们家乡是因为受桐城派的关系,那个地区就是桐城派的范围,桐城、舒城、庐江就是这个地区,文风鼎盛,农村的小朋友没有不念书的,其他的地区我就不太清楚。

  所以这个基础教育的疏忽,我们就吃了大亏。找到这个原因之后,我们这才要回头,要从根本学起。根本是什么?戒律。戒律还有根,今天我们在家学佛,十善业做不到;出家学佛,沙弥律仪做不到,这就不得了,肯定堕落。念佛往生那是宿世善根,绝对不是这一生,这个道理事实都要很清楚的明了。善根不足,教育可以补救,可以帮助你在这一生当中大幅度的提升。所以我们就想到,佛门里面基本的东西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从前人能做到,现在做不到?于是就想到从前人有儒跟道的基础。

  我们讲基础的基础,儒的基础是《弟子规》,道的基础是《太上感应篇》,佛的基础是十善业。基础的基础是弟子规,由弟子规再提升到《感应篇》,由《感应篇》再契入到十善业很容易。我们今天难,难在什么地方?你没有《弟子规》的基础,你学得会很痛苦,你的习气毛病很不容易改过来。学一辈子,你的心善行善,来生或者还能得人身,最高的,你可以修到四王天、忉利天,再上去就不容易了,你只能在这里头打转。心行不善,三恶道就有分。所以这才全心全力的在提倡,劝勉我们的同学要认真学《弟子规》,要把《弟子规》当作我们戒律的根,叫根本的戒律。你不能在这个小册子里头(这是三百六十句)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就很不容易向上提升,这是事实。

  我们在这三年当中,三、四年了,我们同学当中有几个真的提升,也就是说有几个人真正认真努力把《弟子规》做到,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只要百分之百的做到,你立刻被人发现,你与众不同。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人一看,你有圣贤的基础,不一样,你可以学习圣教,你可以成圣成贤,无论你是学儒、学道、学佛,你都会有成就。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就什么都不能谈,只能学一点皮毛、学一点常识,儒释道真正的东西你得不到,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勉励出家同学,从《弟子规》、从《感应篇》、从《阴骘文》,然后《十善业道》,再学《沙弥律仪》。把沙弥律仪百分之百的落实,你才是真正出家的佛弟子。如果你要是做不到,你不是一个真正出家的佛弟子,受什么样的戒都没用,假的不是真的。自己要明了,自己要清楚,自己要度自己。

  大乘教里面的戒律,我们在这一品前面读过「净行品」,那是菩萨的行谊。菩萨日常生活,菩萨待人接物,就是那上面所写的,心地确实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行持面面周到,念念都给一切众生做榜样。我们要是遇到逆境发脾气,想想我这个能给大家做好样子吗?每个人都像我这样不能够忍受,天下不就乱掉了?看一点好象顺心的事情就生贪爱,人人都贪爱,竞争、斗争还能止得住吗?真正智慧开了,晓得这个世间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缘、恶缘决定是平等的,接触心里头不起波浪。

  为什么会生烦恼?分别执着,都从这里起来的。你骂菩萨,你侮辱菩萨,你害菩萨,他不会生气。他要是会生气,要来报复,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萨,菩萨才不会。为什么?菩萨没有分别心,菩萨没有执着心,虽然还有起心动念,那是无明,所以菩萨超越六道轮回。菩萨把起心动念一放下,他就出十法界。不但菩萨没有分别,在境界里头决定不会受外面境界干扰,阿罗汉就不会。阿罗汉,我们这里念的是小乘,他见思烦恼断了。《金刚经》上真正讲的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阿罗汉是百分之百的做到;后半部讲的「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菩萨百分之百做到。

  这样明显的标准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修什么?所以我们修的是烦恼道。这个地方讲的,前面九种我们全都有,我们是修的这个道。常常发脾气,修地狱道;贪而无厌,修饿鬼道;愚痴没有智慧,修畜生道;贡高我慢,修的是修罗道;好胜心强,好面子的心强,罗剎道,魔道。这十条文虽然不长,我们也说得很详细。详细之后,我们就可以对照,我每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待人接物,我到底落在哪一道里头?这些全都是错用了心。这首偈子主要就是讲发菩提心。你还有贪求五欲、王位、富饶、自乐、知名度,全错了。经文上讲了五条,清凉大师好,注解上给我们补充说了十条,让我们好好去反省,不要去问别人,为什么?别人也不会跟你说。我们自己在这十条道里头,到底是走的哪条道?

  你一定要肯定,要知道,智慧是从清净心里头生起来的。心不清净生的,在佛法里面叫做聪明,世智辩聪,因为你没有超越世间,就是没有能够超越六道轮回。你有辩才,你有智慧,像现在我们这世间讲的科学家、哲学家,所谓是学者专家,贪瞋痴慢没有断,聪明绝顶,这在佛法里头都称之为世智辩聪。我们这个世间世智辩聪能想象得出,天上天人的世智辩聪比我们这个世间人不知道高出多少倍,还是世智辩聪。

  你看色界、无色界,烦恼伏住了,世间讲到八定,八个层次,到非想非非想天,他有没有智慧?没有,在佛法里面讲还是世智辩聪,最高等级的世智辩聪,他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为什么?烦恼是伏不是断。伏就是有始有终,它有时间性的,断了才没有时间性。伏是有时间性的,你能伏多久?这个世间最长的能伏八万大劫,这个世界成住坏空八万次,他有能力把他的烦恼控制住。可是时间到了,他就控制不住了。

  二乘人比那就高明了,他能把见思烦恼断掉,他就出离六道轮回了,这证阿罗汉果。可是阿罗汉,佛告诉我们,还有见思烦恼的习气,所以他在四圣法界最低的一个等级。如果把见思烦恼习气断掉,习气没有,他就升到缘觉。缘觉,见思烦恼习气断掉了。缘觉开始修什么?开始断分别,再学着不分别。分别断掉,他就升级,他就升成菩萨。菩萨还有分别的习气,确实没有分别的行为,这个决定没有,他有习气。习气断掉了,他再升级,十法界里面的佛,这个前面讲了很多!

  十法界里面的佛是相似即佛,分别习气虽然没有了,无明在,他要断的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根本无明,能够六根对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瞭,不起心、不动念。古大德也有比喻说得好,用心如镜,这个比喻好。你看我们早晚都要照镜子,早晨洗脸照照镜子,晚上睡觉之前照照镜子,有没有想到用心如镜?镜子照得很清楚,镜子有没有分别?没有。有没有执着?没有。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镜子,所谓真纯的智慧,没有一样不清楚,但是它确实没有起心动念,拿这个来比喻佛境界,真佛,这不是假的。起心动念就是无明,无明是个动相,就迷了,境界就模糊;分别就是起了波浪,执着是大浪,对于外面境界就看不清楚,完全随顺烦恼习气,这是造业。

  所以要晓得任何一个有情众生,无论他生在哪一界,都在学习、都在提升,他不能提升就留级,成绩太差就降级。我用这个比喻,诸位就很容易懂得,全是在学习,什么时候毕业?成佛毕业了。在佛法里面讲,你脱离六道就等于小学毕业,所以称为小果阿罗汉。脱离就不在六道里头搞轮回,到四圣法界去了。离开十法界,这是大成就,这是大学毕业,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不起心、不动念,但是起心动念的习气没断,他确实不会起心动念,慢慢再断习气。无明习气碍不碍事?不碍事;虽有,不碍事,时间长了自自然然就断掉,断掉这个才叫真正究竟圆满佛。可是究竟圆满佛的受用,只要断无明就得到,就是起心动念放下他就得到。所以诸位要晓得,这是最高峰。

  最高峰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从哪里做起?从弟子规做起,这是我在此地真诚的奉劝诸位。舍弃弟子规,你想往上爬,这叫好高骛远,无论爬多高,最后都摔下来,你底下没有根。像树木花草一样,没有根,没有根就是死的。采花插在花瓶里面很好看,二、三天就枯了,没根。我们今天修行,不从弟子规、不从感应篇、不从十善业,就等于没根,无论你怎么修都不能成就。你自己要想想,你在生活里头,每天生不生七情五欲?念头里面有没有自私自利?只要有自私自利,只要有七情五欲,你就没有长进,你哪来的进步?大乘教天天在熏习,天天在听,懂了没有?没懂,自己以为懂了,也能说得头头是道。

  我最近听到有个同学告诉我,他每天在网路上学习,最近这一年来才真正知道自己没懂,怎么发现的?因为他听了之后,他就把它落实,他去做,这一做才晓得不是真的懂。真的懂了是什么?很容易做到,很欢喜的做到,很快乐的做到;做的时候还很勉强,没真懂。他来告诉我,我鼓励他,你已经接触到边缘,再进一步就跨进去;别人距离这个边缘还很远,你已经接触到了。为什么能接触得到?就追究,得力于弟子规。真干了,没错。你不是真干,永远都认为大乘我学得不错,我知道得很多,我在行菩萨道。所以真正落实弟子规才知道。

  所以你检点自己的成绩,你自己没有标准。弟子规是标准,《感应篇》是道家的标准,十善业是佛教的标准,这三个标准都要学。中国自古以来,无论是在家出家,都在这三个上扎根。你们看了凡先生的功过格用的什么?《感应篇》。莲池大师的功过格,出家人,他也用这个来修行。他那个功过格的内容是儒释道的基础,它都有,他老人家自己编的,基础的基础,收在《全集》里头。不能疏忽,要认真修学。

  我们在这个世间,现在世界大乱,要知道人命无常。什么时候,我们怎样离开这个世间?不知道。天灾人祸,我们能避免得了吗?真正修道人没有避不避的念头,逆来顺受,一切顺其自然,可是你自己要懂得向上提升,就对了,不能往下堕落。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一0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发心行相偈颂第二首看起。我们还是把经文先念一遍: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

  经文列举五桩事情,『五欲,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清凉大师为我们开示,他老人家举了十个例子,比经文所说的就详细多了,我们前面学过的。今天我们接着看大师的《钞》文,「结」是结语,总结,「若心若道,其非甚多,略举十耳」,这是这十句的一个总结。确实错误的思想、错误的看法太多,说之不尽。至于果报,正如同因行一样的复杂,不止十个,举十是把它归纳为十大类。

  由此可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佛在经论当中常常提起这桩事情。常常提起,他就是知道众生烦恼习气很深,非常健忘,所以真的很不容易觉悟。使我们想到,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在世,常常提醒人「诚敬」两个字,只有真诚恭敬是入德之门,「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人有真诚心、有恭敬心,他的态度自然不一样;就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你都能感觉到真诚的磁场、真诚的气氛,与众确实不相同。也使我想起我在早年亲近善知识就是凭那一点点诚敬,而获得的是分外的加持。

  我跟方先生认识,没有人介绍,只是慕名。我给他写了一封信。正好在那一年的年初,我写了一篇文章,是自己对宇宙人生一个粗浅的看法,大概有两千多字,寄给他看,写了一封信。我写的字,毛笔工楷,恭恭敬敬,一个潦草的字都没有。使我想到方老师为什么这样器重,可能是他一生遇到的学生,像我这样用毛笔工楷写字很少。现在我所接触到,这一生所接触到的,用毛笔写信给我的不出三个人(从我出来讲经四十八年大概不出三个人),太稀少!多半原子笔写的字,真正用钢笔的都不多,原子笔。而且一般绝大多数(十分之八、九)字都很潦草。原子笔写字还算端正,让我们看起来很容易看就很希有,都是很潦草的。这使我想起来我们当年对老师的那种心态。当然现在人不会写字了,恐怕他自己一生没有拿过毛笔,所以给我用毛笔写信的,我想想大概只有三个,很罕见。学习的态度,你仔细去观察,没有诚意。虽然在听经,心不专注,听到哪里有声音,他就会去听;看到外面有什么事情,他就张头望,这不诚!虽然在讲堂里面学东西,学不到,哪有我们过去听老师讲经上课那样的专注。

  李老师曾经给我们讲一个故事,郑康成(郑玄),他的老师是马融,马融是汉朝有名的大儒,他跟马融学三年。马融跟学生讲课习惯还得听听音乐,那时候音乐又没有录音带,又没有电唱机,他家里有个乐队,都是女孩子,年轻的女孩子,有个乐队。上课的时候,她们也在背后演奏,用布幔拉起来,在布幔后面演奏。马融是官做得也很大。上课的时候,学生总免不了要往幕后去看一看,马融只发现郑康成(郑玄)这个人,三年从来没有往布幕后面瞄一眼,都没有,专心听课,三年如一日。所以马融心里有数,他说我的这些学术有一个人他全部得去了。马融的心量并不大,还有嫉妒心,总怕将来学生超过他,怎么办?就想把郑康成杀掉。这老师对学生,嫉妒心不得了。

  郑康成聪明,三年学成之后,拜别老师,回家去。老师就设计,让同学们明天早晨到十里长亭给康成送行,而且在那边摆的有酒宴饯别,让每个学生敬郑玄三杯酒。同学有将近一百人,估计饯行的时候他喝了三百杯酒。老师认为三百杯酒灌下去,人就迷糊了。路上有人在等着他,这并非好意。所以中国讲到饮酒三百杯,三百杯的典故就是郑康成这桩事情。他三百杯喝下去,他酒量真大,小小的礼节都不失,真叫海量。所以李老师讲,我们每个人的酒量都像郑康成一样,五戒里头不饮酒,释迦牟尼佛这一条就取消了。但是我们一般人不能跟郑康成相比,郑康成的海量在历史上也很希有,喝不醉的。所以他走了。走了之后,原定的计画路程是从哪里到哪里走,他看老师、同学们回去之后,他马上就改道,从小路走了,所以在路上等他的人(要谋杀他的人)没有遇到。这聪明智慧!所以郑玄确实成就超过老师太多。这两个人在《汉书》上都有名。

  这是说明什么?专心。三年求学,一点都不分心,整个精神专注,老师看到了。在一般有德行的人,那个老师会对这种学生非常爱护,为什么?老师一生的愿望就是要有继承人,道能传得下去。郑康成确实是传人,很可惜这个老师的心量不是很大,怕学生超过他,学生真超过他。李老师跟我们讲这个故事。

  我们再想一想,我们今天听老师上课,每个同学得到的都不一样。同一个时间,同一个课堂,同一个老师,为什么每个学生所得到的不相同?诚敬心不一样。这印光大师讲的话,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不诚无物,不诚你什么都得不到。我们今天讲的是听经,出家在家同学都有,听光碟、听录音带,能不能得益?能,只要有诚敬。十分诚敬肯定得十分利益,不一定老师在面前。老师纵然在面前,天天听经,好象是毕恭毕敬,其实杂念很多,心不在焉,他就不得利益,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所以有人给我说:法师,你有不少真正的好学生,不在你身边,在网路上、在卫星电视上。我点点头,对,肯定有。我还听说国内有些在网路、卫星电视,甚至于在光碟,听的时候跪着听。跪在电视机面前,合掌恭敬在听,他怎么不得益?一面在听经,一面还去管事,这就不行,这不得利益。如果事务太多,要管事的时候不要听经,听念佛机比较容易摄心。事情多,或者是电话多,人来访问的多,这是很不适宜听经,为什么?心不能专注,不如念佛。念佛念到功夫得力,这外面境界慢慢的干扰就降低,不能说没有,降低了。但是听经不行,听经小小的干扰都造成重大的妨碍,这是我们不能不晓得的。所以要听经,我们读经也是一样,展开经本就如同在佛陀的面前一样,佛陀在讲经,我们在接受,你才能得利益。如果没有诚敬心,天天念经也不得利益,你没有悟处,你只是读文字,你不能开悟。

  真诚心就有开悟,真诚到极处就全通了,诚则灵,这是学习的秘诀,学习的不二法门。待人处事亦复如是,就是一个真诚。我在这方面是有点基础,亲近李老师之后,他老人家特别为我加强,他送我四个字「至诚感通」。他劝我讲经教学,弘法利生,他说这桩事情不是容易做的,你不但要通佛法,你还要通世间法,佛法跟世间法圆融贯通,你才能够自利利他。他就举例子说,他说佛法,这部《大藏经》,三藏十二部,这一生能通得了吗?世间法的典籍,其他的我们不算,单讲《四库全书》,你这一生能通得了吗?我们听了这个话,心都凉了,真的没办法。不要说全部,百分之一我们都做不到。他说那怎么办?老师就教我求感应,这就是佛门一般讲求佛菩萨加持,我们才能通。所以这个通要求感通,用什么来感通?诚,真诚心就能感通。诚上面再加一个字,至诚,至是到极处,我们的真诚到极处,自然就感通,我接受老师这个教诲。

  所以我常常告诉人,我在章嘉大师那里三年,老师教我四个字「看破放下」;在李老师会下十年,李老师教我也是四个字「至诚感通」。除这个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我在台中学讲经的时候,当年朱斐居士夫妻两个学讲《普贤行愿品》。他们经营一个杂志社,就是菩提树,工作很忙,要我帮他写讲稿,我也很乐意,学习!讲稿是我写的,等于说上台他替我讲。每个星期我要写八千字的讲稿。有时候看清凉的注解看不懂,知道这个经里面有意思,或者注得很少,或者觉得不透彻,怎么办?把经文注解统统合起来,拜普贤菩萨,拜到二、三百拜,意思豁然起来了,像泉水一样往外涌,赶快写都来不及,记下都来不及。我这种经历就很多,常常有。

  所以我不是像别人要去找很多参考资料,不是的,我走不通就拜佛,诚心诚意去拜,什么念头都不要想。学《行愿品》,拜普贤菩萨;学《地藏经》,拜地藏菩萨;学《普门品》,拜观音菩萨;学《无量寿经》,拜阿弥陀佛,准有感应。李老师教我的方法,这个方法真有效果。所以学习要把枢纽找到,要把这个诀窍掌握到,就容易了。而后才知道佛法的善巧方便,祖师大德们的真诚教诲,一经通一切经通,哪里要学那么多!

  以后逐渐契入境界,明白了,特别是讲《坛经》的时候,启示很多很大。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有听过经,只听五祖,在我估计顶多是讲两个小时,在半夜。五祖跟他讲《金刚经》,那真是《金刚经》的精要,不是详细一句一句讲。惠能大师很聪明,一点就开悟。《金刚经》的大意还没有讲完,讲到三分之一,他就开悟。悟了怎么?悟了就不要讲了,全都明白,一通一切通。果然,不但《金刚经》通了,《般若》通了,三藏十二部全通了,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通了。这是我在学《六祖坛经》得到的启示,肯定古人所讲的一经通一切经通。这个一切经并不是专指佛经,佛经之外所有一切经也通了,理是一个。

  所以我在台中学教,李老师对我跟对一般学生就不一样,一般学生学经教都一面听讲一面写笔记,李老师对我不准,就是叫我专心听,不要写笔记。我十年,我有两本薄薄的笔记本,大概笔记本里只写了四分之一,两本都是四分之一,没有超过一半,十年,等于是没有写笔记。他不准我写,就是要我专心听。他说你写那个有什么用?我说怕忘记。用不着,明年你的境界提升了,这个一点用处都没有。他这句话说的提醒我,真的境界不断年年向上提升,提升的时候,前头就没有用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所以你遇到一个好老师指导你,你省走很多冤枉路,时间节省,精力节省,知道专注,这叫「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我学经跟他学只有五部,还都是小部头的。第一部跟他学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二部学的《佛说阿弥陀经》,都是薄薄的本子,第三部就是《普贤行愿品》,朱斐居士学讲的;第四部比较大一点,就是《金刚经》,一年的时间;最后一部,是一部比较大的,《大佛顶首楞严经》,三年。这是我在台中跟老师学的,十年当中就学这五样东西。可是我听老师讲经,那不是教我的,教别人的,我们在旁边旁听,大概旁听了有二十多部,多半都属于小部头。

  最后我们八个同学启请,请老师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一套《疏钞》,线装本的,供养老师。我只听了第一卷,第一卷听完之后,这后面我自己都会讲了,所以我就到台北讲《华严经》。我讲的进度比他快,因为他一个星期讲一次,我一个星期讲三次;他还有翻译,我没有翻译。那个时候一次一个半小时,三次,就是一个星期我讲四个半小时,而老师一个星期只讲一个小时,他两个小时,一个小时翻译,所以好象是两年多,我的进度就超过他。《法华经》没听过,我在台北讲「法华大意」,唯识我只听他讲过《百法明门》。学教你要有秘诀,你要有真诚就不难。

  所以最难的是真诚,实在是难。有很多人讲「我已经很真诚」,假的不是真的,真诚是要修养。因为你有真诚心,你一定能感动别人。学生有真诚,感动老师,你的言行举止自然不一样。你要问到底怎么不一样?现在大家学弟子规,如果是真诚心,弟子规不要学,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你拿《弟子规》对照,完全相应。然后你才晓得弟子规是真诚心里头流露出来的,自然流露出来,不是哪个人编的,不是哪个人的著作,不是,真诚心自然的表现就是。我再跟你说,《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都是真诚心里头自然流露。

  人生学习,诚是宝,真诚心里头决定没有轻慢。凡夫轻慢的烦恼很重,自己不知道。你看佛把这个慢列在三毒烦恼的后面,贪瞋痴后面就是慢,障道,障智慧,障善心,障善行。你只要有这个东西,善心发不出来,善行做不出来。自己以为善,不行。而真诚心自然的流露就是纯净纯善,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我们再看下面的《钞》文,「今疏欲具此十非」,这就是我们读过的十非;「故于经文委曲而取耳」。这是上面我们读过的,大师引用的经论,我们也都看到了,后面我们念念就行了。「文中分二」,就是分成两段,「先总明,即瑜伽意」,前面的十条都是《瑜伽》里头的意思,「后文中不求五事下,正释经文,配成十非」,后面,我们在第二首偈子里面前面半首,就是前面的两句,五桩事情。这五桩事情我们要常常记在心上不能有。就是「五欲」,五欲六尘的享受决定不能贪求,随缘。「王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的领导。做领导很苦,不要去争这个位子。做领导是要有福报、要有智慧,很不容易,那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富饶」,财富不求,不求「自乐」,不求名闻,「大名称」就是今天讲名闻,我们世间人所谓知名度,地方上的名人,国家有名的人,世界有名的人,不争取这个。这是清凉大师从《瑜伽师地论》里面举的这十条,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说是正释经文,配成十非。

  「然不必全尔,故致多言,以随一烦恼,有三途因故」,这一句重要。给你讲了那么多,实际上只要有一个烦恼,这个烦恼就是三途的因。这个什么烦恼?贪、瞋、痴、慢、疑、邪见。佛在经上把烦恼归纳到最后,根本烦恼有六个,六大类,你只要有一条,那就是三恶道的因。在五事当中,这五桩事情,这很细,你对于五欲里头有没有六种烦恼?贪瞋痴慢疑邪见,有没有?你对于想争取领导的地位,你有没有这六种烦恼?你对于财富,你对于自乐,你对于名闻,这是举出五桩事,任何一桩事情里面你这六种烦恼有一种在,因为它是根本烦恼,它是严重的烦恼,三途就有分,地狱、饿鬼、畜生,你说这个事情可不可怕?这个事情障道(障是障碍)、障智慧,你有这个东西,智慧就没有了。

  不生烦恼才生智慧。惠能大师见五祖,很坦诚的向五祖报告,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五祖听了笑笑不说话,这就不是普通人。常生智慧说明什么?他没有烦恼。惠能大师,诸位也许在黄梅,此地到广东很近(我们这里也是属于广东),南华寺不远,他老人家的肉身相还在。你们去看看,其貌不扬,又没有念过书,也没有住过什么道场,所以一般人不了解,就对他轻视,瞧不起他,毁谤、讽刺、羞辱,太多了,他天天要忍受。得到衣钵之后,那是禅宗的传人,第六代祖,到猎人队里面躲十五年,替猎人看守猎物,替猎人烧饭,做厨房的工作。一代祖师,菩萨再来的,他没有一样不能忍受。如果他要求往生,他随意自在,一丝毫障碍都没有。为什么?为苦难众生。为什么要受这么多折磨?我们现在晓得,他是做这种示现,这是教我们后代人,你的修行要想成就,你不受折磨怎么能成就?做样子给我们看,身教,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

  释迦牟尼佛舍弃荣华富贵,用帝王身来弘法利生不是一样吗?是可以。你看,维摩居士就是以在家长者身弘法利生,那也是一尊佛。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干那么苦?释迦牟尼佛是身教,现身说法,告诉大家,凡夫修行要像我这样子,你才能成就。维摩所示现的那是特殊现相,那是已经断烦恼的。已经断烦恼是什么人?阿罗汉以上的。我们常讲(我画了一个图,诸位都看过),对世出世间法执着没有、分别没有了,可以现维摩居士那个相。释迦牟尼佛现的相是给我们凡夫看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有,怎么学法?学释迦牟尼佛就对了。分别执着断掉了,还有妄想,学维摩,行,没有问题。六祖在中国做的这个示现,就是我们平常一个凡夫要想修行证果,那你就得学他,他就是最好的榜样。对于经上讲的这五桩事情要是不能忍,不行,那怎么能成就?好,这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这是第二首前面两句。现在我们休息几分钟,再从下面经文来学习。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现在我们接着从第三首偈颂看起。第三首到第五首这三首偈:

  【常欲利乐诸众生。庄严国土供养佛。受持正法修诸智。证菩提故而发心。】

  第四首:

  【深心信解常清净。恭敬尊重一切佛。于法及僧亦如是。至诚供养而发心。】

  末后一首:

  【深信于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及信无上大菩提。菩萨以是初发心。】

  我们看后面清凉大师的《疏》,「后三偈半」,这个半是第二首的后半,就是「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刚才我们读了三首,这三首半讲的是什么?「直显真正,别释因缘」,这讲真正发心。换句话说,前面清凉大师给我们说的九种,就是《瑜伽论》里面讲的九种,我们略略的温习一下。第一种念念专求贪瞋痴,那是发地狱心,行火途道。第二贪图眷属,发畜生心,行血途道。第三个是想得名闻,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知名度,这是发的鬼心,贪心,行刀途道。第四外表讲仁义道德,而实际上贡高我慢的心很重,这是下品十善,阿修罗道。第五种是人道,念念不忘人间的欲乐。第六种虽然不错,能够修上品善心,也只能在天道。第七种是魔道,第八种是外道,第九种是色界跟无色界天,第十种是二乘。这十种,前面九种都是错误的,这发心是错误的。后面一种虽然不错,有偏差,求自乐,不是发大乘心,也就是说只求自乐,没有利人的念头。实际上小乘并不是不利人,利人的心,自利跟利人,自利摆在前面,利他放在后面,不像菩萨。菩萨只知道利益众生,不知道有自己,这是菩萨,所以菩萨不容易。

  这十种心,前面九种是假的,后面这一种是偏。什么是正?从第二首下半一共有十四句,三偈半总共有十四句,这是正的。所以直显真正,别释因缘。这段文我们可以合起来一起来学习。清凉注解得很多,也注得非常详细,对我们学佛来说太重要。我们自己读了之后才知道真正菩提心没有发,我们所发的心,看看《瑜伽论》上讲的这十条,你自己去找,肯定在里头,你没有真正发心。

  真正发心怎么样?真正发心,你就是菩萨,至少也是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二信,也是在这个程度。不是真的呢?不是真的连初信都拿不到,初信都没有。小乘跟大乘差别就在此地。小乘虽然是圣人,菩提心没发。我们讲小乘须陀洹,自利的心很重,利他那要看缘分,他喜欢你,他就帮助你;他不喜欢你,理都不理你,这小乘。可是初信菩萨就不一样,在断惑上来讲,断烦恼讲,他跟小乘初果须陀洹完全相等,也是断八十八品见惑,可是心量完全不同,初信位的菩萨没有为自己想,念念为众生,可贵处就在此地。

  「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怎么永灭众生苦?要现身说法。世间委屈的事情太多,折磨的事情太多,你要做出来给人看,让人家看到你这个样子,体会到了,他觉悟了,他明白了。身教重于言教,言语说得再多,不相信,你做出来给人看。

  佛给我们说,真正修行人,尤其是修大乘,一定要从内心深处把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化解掉。这个话说得容易,问问我还有没有跟别人对立?别人赞叹我,我很喜欢;别人毁谤我、侮辱我,我心里很难过,你还是对立,没有化解。如果没有对立,没有对立是一体、平等,人家赞叹我,很喜欢;人家毁谤我,我也很喜欢,决定没有瞋恚,决定没有报复,你要做出来才行。你没有做出来,你光说,是假的不是真的。

  你就知道,我们受的苦难愈多,这些都是度众生的教材,我的教材很丰富。我这一生什么都没有经历过,没有东西教,拿着经本来跟人讲,哪个不会?谁能相信?尤其在现前这个时代,为什么?讲求科学,科学要拿证据出来。你真能舍得吗?你教人放下,你真放得下吗?瞋恚放下了没有?贪爱放下了没有?愤怒放下了没有?嫉妒放下了没有?傲慢放下了没有?自己去想,都在日常生活当中。你没有真正放下,你的心都是假的。自己造很多业障自己不知道,总认我没有错,都是别人错。

  在大乘教里面,菩萨不敢说我没有错。等觉菩萨还有错,他要承认,他错在哪里?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所以说我没有错的只有一个人,究竟圆满佛,为什么?他无明破了,他才叫真没有错。等觉以下哪有没有错的?这个事实真相你不能不懂,你懂就谦虚了,正是古人讲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等觉菩萨还有过,生相无明没有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普贤菩萨是等觉菩萨,他自己天天修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天天修忏悔。

  自己天天干,这才叫教人。真是但为永灭众生苦,他所做这种形象就是为众生,让众生看,众生看多了慢慢就觉悟。初看,看不清楚,要看到什么时候看得清楚?总要看好多生好多世,这才豁然大悟。哪有那么容易的,一看就懂!一看就懂,再来人,不是普通人,像惠能大师那是真的一看就懂。懂了怎么样?懂了如法炮制,跟诸佛如来一模一样,表演给大家看。现在的众生不能忍,表演忍辱;现在众生贪婪,表演不贪。所以你用什么来教化众生?你只看现在众生有哪些毛病,反其道而行之就是教化,你就是菩萨,这才真正发利益世间的心,这利益世间是菩提心。

  世间人做一点好事受人家称赞就非常得意,自尊自大,傲慢就起来了。我们做再多真正的好事,人家赞叹,也点点头,欢喜,感谢,事情不是我做的,大家做的,谦虚,这就是教人。世间人受一点委屈就不得了,气好多天都消不了;菩萨受再大的侮辱,若无其事,不但没有怨恨,还感谢、还感恩。这是什么?教众生。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言一笑,都是教化众生,这是菩萨。佛菩萨是这样教给我们的,我们要这样学。

  我这么多年来,学佛这条路非常艰辛,受尽了苦难。早年在香港有个法师,慧忍法师,前几年过世。他大我五岁,大概过世的时候也是将近七十多岁,也很难得。年轻的时候跟我在一起,他看到我在台中求学那样子,他就摇头,他说太苦了,你能忍受得了?一般人做不到。我不是个再来人,我是凡夫,我之所以能忍是因为求学。我到台中跟李老师的目的是求学、是求道,我的道学要没有得到、要没有成就,我就离开,那就错了,我再到什么地方去学?一个地方修学,你住不下,走了,你再亲近第二个善知识,善知识对你的信心没有,为什么?没有长远心,没有耐心,不能忍辱,你还能有什么成就?

  世尊在《金刚经》上有一句话非常重要,教训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想成就,你就要忍耐。你说一桩事情都是平平稳稳一帆风顺,你仔细去观察,连释迦牟尼佛都做不到,你能做到吗?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的八相成道还有降魔。魔来扰乱、来干扰,内外都有。内是自己僧团,有一批专门调皮捣蛋不听话的学生,破坏僧团的形象,这是经典上讲的六群比丘,里面的;外面,六师外道,就是我们现在讲其他的宗教,来刁难的,太多了。释迦牟尼佛示现给我们看,他都有这么多人找麻烦,我们的福报能超过释迦牟尼佛吗?我们的修学、弘化能够说一点障碍没有吗?没有这个道理。

  我在求学的时候,李老师一再告诉我,你们今天到台中来,那是指我,到台中来求学,你是跪着来求我的。真的,我们是跪在老师面前。老师说,你们将来要把佛法弘扬出去,你们要跪着双手送给人家,人家还未必要,甚至还要侮辱你。老师走了之后,我在全世界打转,是不是这样的?是的。尽心尽力替别人服务,到最后人家还要毁谤你。我们是怎么反应?没有怨恨心,没有报复心,我们只有感恩,只有赞叹。这是什么?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不是为自己。

  现在世间人没有受过传统教学,也就是没有受过弟子规。现在虽然大家念《弟子规》的人多,懂不懂?不懂。为什么不懂?他没做到。你要问什么人懂?百分之百做到的那个人懂。我们这几年推行是不错,还有效果。一百个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懂得?很难说。一千个人当中有一个人懂得,有可能,千分之一。没有百分之百的落实真的不懂,百分之百落实他才真懂。他见我的面,来给我说他修学的心得,我赞叹。我知道什么?他觉悟了。为什么?发现自己一身过错。学弟子规不知道自己过错,他没有学到,他不懂。所以真有觉悟的。

  令我们很安慰的,庐江的文化中心,我们培养一批种子老师,我们对这些老师唯一的要求,百分之百自我落实弟子规。我们很坦白的告诉他,这是根,没有这个根,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他们也能接受,也认真学习,真有成就。自行而后能化他,在汤池这个小镇,他们现身说法,做样子给人看。老师天天上街,出门的时候就捡垃圾,一、二个星期之后,感动这个地方的居民不好意思再到处丢垃圾。你劝人丢垃圾不卫生,市容不好看,没用,要自己干。还遇到一个妇女,跟我们老师说她家里厕所很脏,你们能不能替我清洁一下?我们的老师很欢喜,两个老师就去了,欢欢喜喜。我们把它清洁好了之后,她自己很难为情,她以为是开玩笑的,以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她出的题目我们都做到。这个时代教化众生,我跟这些老师讲,我们要付出最大的爱心,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什么样的委屈、什么样的苦我们统统要接受,没有怨言,成就自己,成就众生。

  世间人对于财色名食放不下,那个地方人以为我们在那里投资那么多,投资现在估计大概是六、七千万,总认为我们放不下。我们本来准备三年放下的,现在看样子两年可以放下,明年就可以放下,全部赠送给地方,我们名闻利养丝毫不沾。这是什么?你没有实际行动表现给人看,你讲的全是假的,都是骗人的。一定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三衣一钵,一无所有,这个人真放下了。我们为什么这么做?佛教我们这么做,没有一样不能舍,没有一样放不下。我们学佛,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是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处事待人接物,我们样样都学,要学得像。

  所以这十四句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具体的落实,要常常有这个心,这就是菩提心,这就是真诚的爱心,不为自己。自己活一天,为大家做一天,寿命到了那很欢喜,解脱了,我跟大家服务的事情做完了,做完就走了。因为在世间一无所求,来服务的。佛法讲因缘,因缘有生灭,缘生,我们来了;缘灭,我们走了,欢欢喜喜。这个地方缘灭了,另外地方缘又生了,那个地方还得要去;这个世界缘灭了,还有他方世界。永远做不尽,永远没有懈怠,永远没有疲劳,不疲不厌,这是大乘教里面的菩萨。为什么能做到不疲不厌?因为无我。有我就有疲、就有厌,无我,谁疲谁厌?

  我们看清凉大师给我们的教诲,「于中初偈悲因下救,严土供佛,亦为调生故。灭苦是悲,利乐是慈」。这一段这个初偈就是讲的第二首的后半两句与第三首的前面两句,就这四句,这四句是「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常欲利乐诸众生,庄严国土供养佛」,就这四句,这是菩萨的心行,你说他多欢喜,法喜充满,没有自己。常欲,常是永远不间断的。刚才讲了,这个世界缘没有了,别的世界缘成熟了;娑婆世界缘终止,他方佛国土缘成熟了。菩萨事业只有一桩,非常单纯,就是为众生服务,哪个地方众生有感就去了。诸位要知道,有感,菩萨有应,但是感有终的时候,有始有终,终,菩萨就离开,别的地方去。遍法界虚空界感的地方多,哪里有感就到哪里去,去没有别的,就是为众生服务。

  魏斯博士在催眠里面听到神灵传的讯息,来到这个世间两种人,一种是工作的,一种是讨债还债的。菩萨到这个世间来应化就是来工作的,利乐众生。利乐里面最大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帮助众生觉悟。众生之所以轮回在六道,生生世世不能离开,原因是没觉悟,迷在这里面。他们所求的就是经上讲的这五事:五欲、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世间就求这个。求这个东西,你怎么能离开六道轮回?求得太过分,堕到三恶道去。所以菩萨在这个世间帮助人,最重要的是要帮助他觉悟,其他的是附带的。最重要的。

  所以菩萨在世间,言行举止无一不是觉悟众生。上街捡垃圾,觉悟众生,让这个地区的人民感觉得不好意思丢垃圾,帮他觉悟。你叫我到你家去替你洗马桶,我就真去,让你知道我们这些人是真诚的人,不是只说不做的,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做这些是什么?让他对我们生起信心,我们说话算话,我们不是只说做不到。中心建立了,一切带动都带起来了,马上交给地方,教育。你们怀疑,这世间人名闻利养哪一个肯舍?舍给你看。我们离开的时候,对这个地方名闻利养丝毫不沾染,全部给你。目的没有别的,让你觉悟,做人应该要这样做法。财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菩萨用这些东西觉悟众生。我们学佛菩萨,决定不能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据为己有,错了,那你肯定堕落。身不是我,何况身外之物!

  学佛的人知道,什么是我?灵性是我,我们念念提升自己的灵性。烦恼轻,智慧长,这就是灵性的提升。烦恼多,智慧少,这错了,那就错了。一定是烦恼年年少,烦恼月月少,至少要做到这一步,你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如果烦恼每个星期都少,那你非常了不起。如果烦恼天天都少,你快要成佛了,你距离成佛这个道路很近,这是我们做不到的。我今天能做到的是月,一个星期一个星期还做不到。你们如果是细心的人,心地清净的人,你听我讲经,你会发现我讲经每个月的境界不一样。早年的时候,前面二、三十年,你能够听到年年不一样;最近这二十年,你仔细听,月月不一样,法喜充满,对宇宙、对人生愈看愈清楚,愈学愈欢喜。

  佛家讲了生死、出三界。生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真的搞清楚了,真的搞明白了,没有生死,每个人都是不生不灭,只是你自己不知道。每个人都没烦恼,烦恼是你自找的。每个人都有无量智慧,正如同「出现品」所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每个人本来成佛,本来是佛,可惜你现在,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着,这三种烦恼使你的智慧德相不能现前;并没有失掉,只要这东西去掉就现前,它障碍你。十法界六道三途不是真的,幻相,梦幻泡影,幻相,迷的时候起这个现相,觉悟的时候,现相没有了。永嘉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哪里是真的?既然不是真的,你为什么不放下?你为什么还那么执着?那就错了。

  这个做法,庄严国土。我们今天庄严国土,所作所为都是的。什么叫庄严国土?化解冲突,恢复社会的安定和平,这是庄严国土。供养佛,一切众生皆是佛,我们现在说这个大家很难懂;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你能接受。过去佛、现在佛不供养没有关系,他们圆满。最需要供养的是未来佛,就是现前的一切众生。所作所为全是供养佛,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反省,帮助他回头,帮助他断烦恼,帮助他开智慧,全是供养佛。你以为这佛是谁?供养,有物质的供养,如果我们的福报很大,有物质供养;福报没有那么大,以我们的智慧供养,以我们的能力供养,以我们的德行供养。真正发心,三宝加持。

  现在社会的动乱,使许多有德行、有学问的人对于世界的安定和平都怀疑。我上一次在北京,有位同修送一本书给我看,梁漱溟先生最后的谈话集。美国有一位教授访问他,他们谈话录音录下来,从录音带整理出来的,完全是两个人的对白,书的名字是《这个社会还有救吗》。梁先生是大家承认的近代中国的大儒,信心动摇了。我参加多次的国际和平会议,认识不少专家学者,热爱和平。会议终了之后,都摇头叹息,和平真能落实吗?会议的结论非常好,每个人都赞叹,最后怎么样?这是理想,这个做不到。所以我才想到我们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中国过去五千年的安定和平从哪里来的?从教学来的,不是开会来的。这才引起我在国内办文化教育中心,我来做一个实验。这个实验也是庄严国土供养佛,实验得很成功,时间不长。我只感觉得真的三宝加持,祖宗保佑,世界人有福报。

  我没有想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我参加今年十月纪念佛诞的活动,活动的主题是讨论佛教徒对社会的贡献。我们的贡献就是汤池这个教学提供出来给联合国,这个方法可以化解冲突,可以恢复社会的安定和平,让我们这批学者专家们恢复信心。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是有指望,不是绝望的。就是这四句话,所以你要是问我们这次到巴黎联合国活动为什么?这四句就说明,「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常欲利乐诸众生,庄严国土供养佛」,这就圆满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