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头大师:抗战中怒吼的中国火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57:43
  在70年前那场关系到中华民族存亡的抗日战争中,势单力薄的中国炮兵共赴国难,在一系列尸山血海的会战中以死相抗,被日军称作“可恨之师”!值此抗战70周年之际,笔者搜集部分关于中国火炮以及炮兵的抗战轶事,虽不足以观其全貌,但也可一窥中国炮兵的神勇与机智。
   
    150毫米榴弹炮
   
    “将军炮立威杀敌,土地爷地下孝敬”
   
    鉴于全面抗战迫在眉睫,1936年南京国民政0府紧急向德国和卜楼洋行采办大量军火。蒋介石的爱将、炮兵专家陈诚通过外文杂志得知,德国国防军新装备了世界领先的SFH 18型150毫米重型榴弹炮,它射程远,威力大,如果放到未来的中日战场上绝对是无可争议的“霸王”,于是他千方百计游说和卜楼洋行把这种火炮也开列在采购清单上。由于国民政0府要货非常急,德国把自己部队刚刚装备的SFH 18型大炮也装箱发给中国,专赴香港验收的人员发现炮身上还有德军部队的标记。
   
    根据德国军事顾问法尔肯豪森的建议,国民党军的第36、87、88德械师把这些从德国、瑞典买来的少数先进火炮集中编成独立炮兵旅或炮兵团,统一使用,达到支援作战的目的,其中SFH 18型榴弹炮全部集中配给了第10炮兵团。由于150毫米榴弹炮重量过大,已超出骡马所能拖载的限度,第10炮兵团还配备了德国产亨合尔Typ33G1牵引车。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炮10团成为首批参战部队,由于这支重炮队伍对贫弱的中国军队而言实在太宝贵了,所以炮10团在前线被安排在步兵、野炮、师属炮营之后的第四线,主要依靠自身高达15~20公里的远射程对日军基地进行“远程打击”,因此炮10团往往根据其他友邻部队提供的信息进行“隔山打怪”的“游击炮战”。
   
    9月中旬,日军将新占领的跑马场空地作为临时野战机场,对中国军队构成了极大威胁。炮10团秘密派出两门火炮到真如镇建立临时射击阵地,每门备弹50发,各项射击诸元也早通过侦察兵预先测量完毕。晚10时左右,两门“德国炮神”以10分钟急速射的威力,向跑马场倾泻大量炮弹,沉睡在梦乡的倭国鬼子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被送上西天,慌乱中的日军赶紧呼叫停泊在黄浦江的军舰予以反制,但他们根本没想到中国能有射程超过10公里的火炮,结果日舰打来的炮弹都落在远离火炮阵地的位置。事后得知,这次炮击摧毁了敌机数架,炮10团因此获得嘉奖,并获得赏金2000元。
   
    不过,随着炮10团的出现频率日益增多,日军也渐渐知道了它的厉害,于是千方百计出动间谍寻找炮团的位置,并派出飞机进行尾随轰炸。为了避免损失,炮10团不得不每次炮击后都即刻转移隐蔽,夜间再重新进入阵地开火。在这段漂离不定的日子里,炮10团还经常碰见好兆头。有一次团侦测队在真如镇构筑工事时,居然从地下意外掘到180块银元,报缴炮兵总指挥部后复批:“着犒赏官兵。”此事后来越传越邪乎,变成“将军炮立威杀敌,土地爷地下孝敬”的故事。或许真是天神护佑,炮10团在抗战期间从上海打到武汉,再从长沙打到缅甸,一路血雨腥风,竟然建制不乱、装备不少、人员不缺,着实罕见。在1941年第三次长沙会战中,炮10团在长沙岳麓山上只部署两门SFH 18大炮,就给予日军以重大杀伤。如今,辽宁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里保存了一门参加过淞沪抗战的SFH 18榴弹炮,这在整个亚洲也是独一无二的炮中珍品了。
克虏伯野炮
   
    “地炮”当做“高炮”用
   
    早在旧中国军阀混战时期,德国克虏伯公司研制的75毫米野炮就因品质优良,重量轻便而被各派军阀争相使用和仿制,抗战期间也成为中国炮兵打击日寇的主力武器。在1937年山西忻口会战中,缺乏高射炮的晋绥军官兵们瞪眼拿扔炸弹的倭国轰炸机没办法,情急之下,一名炮兵军官根据现有的克虏伯野炮弹道平直的特点,将野炮装在一个支架上充当“高射炮”,炮弹虽然打上天,但打中飞机的几率恐怕和“火星撞地球”差不多。
   
    但晋绥军越打越精明,把这种“地炮”变“高炮”的法子加以改进,干脆在炮位下方挖坑,炮尾的两根支架变成桩脚,尽可能把火炮的射击仰角提高到最大,把炮弹直接抛到天空中,晋绥军还把野炮用的榴弹换上延时引信,用多门75毫米炮发射炮弹的方式,形成对空火网。您别说,这一招数还真的吓住了小鬼子的飞机。在忻口会战后期,由于晋绥军和中央军各种防空袭措施的不断完善,再加上八路军奇袭日军阳明堡机场成功,日军飞机对忻口守军的威胁大为降低。
    厄利孔高炮
   
    瞄着地面的鬼子打
   
    1930年,中国一口气从名不见经传的瑞士厄利孔公司进口了100多门20毫米MCS机关炮,没想到这笔生意居然让这家快倒闭的企业咸鱼翻身,如今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小口径火炮研制专业户。言归正传,这笔生意对中国军队同样意义重大,因为这批火炮是当时中国军人赖以防范空袭的最早也是最有效的防空武器。从1932年“一·二八抗战”开始,厄利孔20毫米机关炮的身影几乎贯穿在所有早期抗战的对空防御作战里,直到后来进口了更多的苏罗通、麦德森机关炮和博福斯高炮后,业已力不从心的厄利孔小炮才喘了一口气。
   
    从本质上看,厄利孔MCS机关炮大体是一挺放大的机枪,内装20发炮弹的机匣倒插在枪机上方,被中国官兵戏称为“牛角炮”。早期由于国民党军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的训练,以至在厄利孔小炮使用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例如打出的炮弹在没击中目标的情况下自毁装置失效,结果徒费弹药,后来才发现是发射角度太低,其弹药自毁装置在低于45度发射角的情况下会失效,瑞士厂家的使用说明上早有警示,可见匆忙上阵的国民党军训练之缺失。不过战争是最好的课堂,许多中国部队仗越打越精,厄利孔小炮也使得更加娴熟,特别是在爱国将领傅作义率领的第35军长期孤悬河套地区,本来就缺少重武器,仅有的几十门厄利孔小炮只好“小鬼当家”,除了防空,还要经常用于地面作战,有时还得拿去对付鬼子的坦克。
   
    厄利孔小炮终于在1940年的五原大战中一显身手。傅作义将所部厄利孔机关炮大队分成两部,一部随第31师参与五原攻坚作战,一部由第101师董其武部节制,用于阻截日伪援军。3月19日午夜,厄利孔机关炮打出反攻五原的第一炮,攻城部队秘密渡过义和渠,穿过四大股,夺城关,占隘口,厄利孔机关炮正好发挥了仰射的巨大优势,20毫米炮弹打在日伪军用土坯夯成的碉堡上,弹响墙裂,十分管用,经过4个小时的争夺战,迅速攻占日伪军在五原城的7个据点。但敌人的指挥中枢仍盘踞在精心构筑的平市官钱局里作垂死挣扎,傅作义身冒敌机的狂轰滥炸,亲临前线指挥,作为攻击先锋的第91团官兵平时接受过良好的步炮协同训练,厄利孔小炮实施抵近射击,用密集火力压制住敌机枪眼,在我炮火掩护下,中国官兵终于强力攻占了平市官钱局,全歼守敌和倭国特务机关,被侵占2个月的五原城遂告光复。
在第31师攻打五原城的同时,董其武部也在乌加河畔堵住日伪救援部队。日军一面用骑兵向防守乌加河桥的第101师阵地增援,一面乘坐橡皮船强攻茅子渡口,完全摆出一副拼命的架势。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董其武部充分发挥厄利孔小炮的优势,守桥部队对付骑兵专用开花弹,炮手也集中火力瞄准日军马匹射击,一打一大片,倭国骑兵大呼小叫“制造气氛”,而防守渡口的守军则用厄利孔小炮进行平射,呈扇面飞行的炮弹将一只只橡皮筏子打翻,成百上千的伪军葬身乌加河中。最终,乘坐数百辆汽车驰援五原的日伪军楞是待在乌加河北岸,无法前进一步。
   
    五原大捷是国民党军首次收复失地的著名战役,共击毙日军金滕少将、大乔大佐等高级指挥官,全歼日伪蒙军6个师,毙敌5000余人,河套的日伪军势力全被肃清,厄利孔小炮也发挥出奇特的作用。
    PaK 36战防炮
   
    出现在台儿庄最危急的时刻
   
    37毫米的PaK 36战防炮是当时中国从德国引进的另一种反坦克炮,它的效能主要在于其机动能力,战斗全重仅为432公斤,火炮放在两个装有气压轮胎的大型车轮上运行,依靠炮兵班人力操作火炮并不费力,它可由汽车或某些类似的轻型车辆牵引,并且将它放在卡车车箱上或铁路平板车上也非常容易,对于公路条件差的中国战场具有明显的吸引力。PaK 36战防炮能发射穿甲弹,又能发射榴弹,所以可执行多种任务,而不只限于打击装甲车辆的单一任务。它的弱点在于穿甲能力较差,300米外的穿甲深度只有50毫米,在当时的西班牙战场上已显得力不从心,但对付鬼子的薄皮坦克还是游刃有余的。
   
    抗战中,PaK 36战防炮最辉煌的一幕出现在台儿庄大捷。大战时,日军首先进攻的是中正门,也叫大北门,1938年3月24日,日军矶谷廉介师团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配合下,对台儿庄正北的中正门实施猛攻,西北军第31师的守门官兵缺少重武器,好不容易坚持到深夜,最后完全是靠敌我尸体堵住城墙缺口。当天夜里,国民党将领白崇禧在第集团军司令孙连仲的陪同下,亲临台儿庄前线视察。他亲眼看到守军面对日军坦克冲击时的无助,深感不安,“仗不能这样打呀”,于是他紧急与徐州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通电话,急求调战防炮队来台儿庄支援,随即从蒋介石嫡系中央军调来的坦克防御炮第1连迅速补充到台儿庄前线。
   
    新参战的6门反坦克炮如同6位门神,给了守军巨大的信心。第31师师长池峰城调整部队,在防线外加挖多条反坦克壕,将地雷、战防炮、机枪和挂满手榴弹的敢死队交替布置,单等倭国坦克来试刀了。战斗打响后,矶谷师团的战车队照样大腹便便地引导步兵冲击,这些日制89乙式坦克按惯例通常加速前进,试图提前消灭中国军队的机枪阵地。谁料想当日军坦克冲到中国防御阵地100余米时,隐蔽在暗处的PaK 36战防炮猛烈开火,由于日军坦克是采用原始的铆接机构,炮弹撞上钢板后,车体内的铆钉因惯性作用四处横飞,把车内的鬼子打得半死。一名倭国战车乘员在战后回忆:“我们有一些战车(坦克)的履带被打断,有一辆冲在最前列的战车至少被中国军的防御炮直接击中10多次,……突破中国军的阵地,已不再是一件轻松的事了!”
法国M1897型野战炮
   
    为日军绽放“死亡之花”
   
    同样是在台儿庄大战期间,来自西南边陲的数万滇军将士也与西北军并肩作战,他们在大运河北面死死拖住日军板垣师团,保证了友军的后顾无忧。滇军是“云南王”龙云一手打造的精锐力量,所有装备都从法国购买,拥有许多内地部队都觉得稀罕的武器,这其中就包括法国制造的M1897型野战炮。一听它的编号,就知道年代久远,但可别小看了这型老炮,它更为人熟知名字是叫“75毫米法国快炮”,它率先引入“快速发射”的概念,安装了炮架后坐系统和快速反应炮门,能在一分钟内打出十几发炮弹,使得其他同时代的火炮一夜之间全都过时,即便在抗战期间,它照样适合于中国战场。
   
    在关键性的禹王山保卫战中,滇军第184师把“法国快炮”安置在阵线开阔面上,按照“四炮联线,机枪压阵”的布置格局,形成绵密的火网。血战中,日军板垣师团不断向海拔并不高的禹王山发起轮番集团冲锋,“法国快炮”果然身手不凡,重达7公斤的榴霰弹被快速地抛到8000米外的日军队伍,绽放出“死亡之花”,许多倭国兵还没见到滇军长什么样就命归黄泉了,侥幸接近到“法国快炮”阵地的日军又遭遇到护卫机枪的猛烈扫射。几番较量下来,板垣师团最终未能救出向陷入我军重围中的矶谷师团。
   
    由于抗战中使用较少,“法国快炮”并不为人所知,不过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亮剑》倒是惊鸿一瞥地展示了它的风采,出现在“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的情节里。可惜不知是什么原因,这门珍稀的老炮在主人公的口中却变成“意大利炮”,着实让诸多军事迷们大倒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