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的搭档: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30:26
 

第五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加快县域经济、开发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振兴老工业基地城市。

  第十六章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全省推进形成不同国土空间主体功能更加突出、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更加协调、空间布局更加清晰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重点开发区域

  增强产业创新和集聚能力,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好现有空间,改善人居环境,提高聚集人口的能力,承接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以人口集聚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优先支持武汉做大做强,巩固提升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努力建设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争取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强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将其建设成为鄂西南和鄂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发展的引擎。支持襄阳建设成为鄂西北及汉江流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人口规模达到20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航空航天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基地,区域性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支持宜昌建设成为鄂西南及长江中上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人口规模达到20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打造沿江经济走廊,建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全国最大的磷化工产业基地,中部地区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光伏产业基地以及全省重要的食品饮料基地,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

  支持黄石、鄂州等市重点发展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建成全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增强综合实力。支持黄冈、孝感、咸宁等市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旅游等特色产业,依托武汉发展配套产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建成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全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及新型能源基地。支持仙桃、潜江、天门等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化工、纺织、食品等产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成武汉城市圈先进制造业协作配套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支持十堰、随州等市发展整车(专用)汽车及零部件、物流、旅游等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集聚区、中国卡车之都、中国专用车之都、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生态经济试验区和生态文化旅游中心。支持荆州、荆门等市发展化工、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商贸物流和农产品加工,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基地,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认真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和民族地区发展政策,加快恩施州的交通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重点生态功能区

  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加强污染防治力度,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保障全省生态安全。在不损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自给能力,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严格控制开发强度,逐步减少农村居民点占用的空间,禁止成片蔓延式扩张,腾出更多空间用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良性循环。支持神农架林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增强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积极、适度发展旅游业。

  三、农产品主产区

  坚持以种养业为主体,调整农林牧副渔结构,在提高优质粮棉油产能的基础上,突出发展水产、畜牧、林特等优势产业。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布局结构,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建立以粮、棉、油、生猪、水产、家禽等为重点的综合农业发展区,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商品粮基地。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占用的空间,除城关镇外原则上不再新建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四、禁止开发区域

  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等点状分布的禁止开发区域,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实现污染物“零排放”,提高环境质量,使之成为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点地区,点状分布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和珍稀动植物基因保护地。

  第十七章 县域经济

  坚持“一主三化”方针,走各具特色的县域发展道路,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加强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功能和配套服务体系,提高园区产业发展承载能力,把园区建设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优化配置资源,大力培育带动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领军企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市场占有率高、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根据区域特点和城镇功能定位,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县域工业重镇、商贸重镇、旅游重镇。坚持开放先导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县域发展活力。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发展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实现一批县(市、区)进入“中部百强县(市)”、力争1—2个县(市、区)跻身“全国百强县(市)”。

  第十八章 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围绕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加快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三峡和丹江口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等特殊类型地区发展。以整村推进和片区综合开发为平台,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益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实施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民族特色民居改造、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等工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基本素质,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对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对《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明确的禁止开发及限制开发地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大别山区、幕阜山区等重点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有步骤地推进扶贫开发综合项目区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开展脱贫奔小康县(市)试点,支持建设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整合区域资源,统筹发展,创新机制,整体推进。

  继续支持恩施州及其他比照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县(市),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快发展。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五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聚集区,继续实施少数民族地区“616”对口支援工程,开展散居少数民族乡镇“1+1”对口帮扶活动,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继续加大对三峡、丹江口等库区政策扶持力度,深入开展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妥善解决库区移民问题。切实做好援疆、援藏对口帮扶工作。

  第十九章 开发区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生态环保、特色发展、体制创新”的总体要求,加快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促进开发区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区。重点推进国家级开发区向新型工业化、特色产业化、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相结合的国内一流综合功能开发区转变;市(州)省级开发区向现代制造业集聚区转变;县(市、区)省级开发区向特色产业聚集区转变,将开发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中区、吸引外资的集聚区、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城市发展新区,带动和促进全省产业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力争全省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6—8个开发区税收收入过100亿元。

  进一步增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的辐射带动能力,重点加快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与葛店开发区共建国家医药产业基地。加强各类园区资源整合重组,通过“区中园”、“区外园”等形式,推动省内开发区之间的合作共建、互赢发展。着力培育形成几个新的国家级开发区,积极承接央企和沿海产业集团式、集群式转移。

  第二十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

  加快黄石、大冶、潜江、钟祥等国家资源枯竭型试点城市的转型发展。积极探索税收、土地等方面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宜居城市;着力解决就业等突出社会问题,建立劳动力转移援助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和救助制度;加强资源勘查和矿业权管理,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加强产业转型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撑平台建设,促进资源枯竭城市传统支柱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接续替代产业形成规模。基本解决资源枯竭带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历史遗留的沉陷区和棚户区得到治理,矿区和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支持黄石市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城市。

  落实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城市振兴的政策,支持武汉、黄石、十堰、襄阳、宜昌、荆州、荆门、鄂州等老工业基地城市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加快由原材料工业向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改造,形成辐射周边乃至中西部的新型工业基地。

 

第六篇 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

  优先发展综合交通运输,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能源产业,进一步提高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十一章 综合交通运输

  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全国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努力建成全国第四门户机场。

  一、加强铁路建设

  重点完善客运专线网,延伸城际铁路网,强化区域干线网,扩大路网覆盖面。加快推进石武高铁、汉宜铁路和武汉至孝感、咸宁、黄石、黄冈等四条城际铁路工程建设进度,打通京广高铁、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形成城际铁路骨干网。开工建设荆州—岳阳、三门峡—宜昌、黔江—张家界—常德湖北段、长荆线—仙桃、天门—潜江—监利铁路,武汉—九江、郑州—万州客运专线湖北段(及宜昌至巴东客运联络线),宁西增建二线湖北段及武汉—仙桃—潜江、武汉—天门、天河机场—黄陂城际铁路等项目;抓好武汉—西安、北京—九龙湖北段客运专线,岳阳—九江、安康—张家界湖北段等铁路项目立项及前期工作;做好咸宁—宜春、麻城—六安、随州—麻城—安庆等铁路项目前期研究;加快黄家湖公铁两用长江大桥规划研究,适时建设武汉枢纽第三过江通道。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达4500公里以上,建成以武汉为中心的“四纵三横”铁路骨干网络,形成武汉至长三角、珠三角、京津、成渝等全国重要经济区域3—4小时快速客运交通圈,基本消除区域货物运输紧张状况。

  二、健全公路网络

  加快完善布局合理、功能明晰的公路网络,实现骨架干线高速化、次干线快速化、支线密集化。稳步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基本形成承东启西、接南纳北的“七纵五横三环”7069公里的高速公路网,力争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进一步加大普通国省干线改造力度,主要省际通道、重要经济区的过境路段、部分高速公路连接线以及与主要港口、机场、铁路枢纽的连接通道达到一级公路标准,建制乡镇通国省道及二级以上公路。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着力加强断头路、循环路及农、林、渔场公路建设,全面实现“村村通”。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20.5万公里。

  三、加快发展航运

  全力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强长江、汉江高等级航道整治,提升航道通行能力,重点畅通长江中游,渠化整治汉江,打通江汉运河。加快武汉新港、宜昌亿吨级组合港、鄂东组合港、荆州组合港、襄阳港五大港口及三峡航运翻坝中转中心等综合运输枢纽的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港口体系。全省港口吞吐能力达到3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400万标箱以上。推进长江干线、三峡库区船型标准化,加快发展集装箱及煤炭、矿石、石油化工、汽车滚装等大型化、专业化运输船舶。

  四、构建民航发展新格局

  重点加快武汉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建设,建成神农架机场,力争建成武当山机场,改扩建宜昌、恩施、襄阳机场,筹划改造和新建荆门、赤壁等通用机场,积极开展黄冈、荆州、随州机场建设前期工作,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干支协调的民用机场新格局。建设以机场为龙头的综合交通中心。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和临空经济。尽早开通武汉至巴黎、东京等国际航线,积极拓展武汉至周边中心城市空中快线,提升武汉天河机场的枢纽地位。全省航空客运年吞吐能力达到4300万人次,货运年吞吐能力达到46万吨。

  五、增强邮政服务能力

  基本完成全省空白乡镇邮政所、行政村村邮站和城镇居民楼信报箱的建设,行政村全部实现通邮。大力发展快递服务,推动快递服务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建设一批快件处理中心和集散中心,争取将武汉建设成为全国性的快递运输航空枢纽。

  六、完善管道布局

  积极争取国家建设布局骨干油气管道工程,加快省级重点天然气管网工程建设,形成“三纵四横”的天然气基干管网和遍布全省的省级支干线、支线管网,基本形成原油、成品油规模化管道运输。全省80%以上的县级城镇建成较完善的城市燃气管网。争取全省油气管道(干线、支干线、支线)总里程达8000公里以上。

  七、打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转变交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绿色交通,着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运输结构,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协调互补发展。按照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的要求,加强各类运输方式间的联系与融合,优化场站布局,完善港口与陆域的集疏运条件,不断强化公交优先、衔接协调的城市交通设施。提高整体通行效能,积极建设“五纵三横”综合运输通道。提升交通枢纽功能,以节点城市为依托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适应运输需求,全面提升运输服务能力。优化运输组织,创新服务方式,推进客票一体联程、货物多式联运。加强安全管理,保障运输安全。加快交通信息化进程,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在武汉城市圈开展ETC技术的推广应用。

  专栏8: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方案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武汉

  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黄鄂黄、宜昌、襄阳、荆州、孝感、十堰、恩施、仙潜天、荆门、咸宁、随州、麻城

  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通城、黄梅、京山、房县、来凤、利川、大悟、枣阳等

                                             

图三:“五纵三横”综合运输通道示意图

  专栏9:“五纵三横”综合运输通道

  纵一:京九综合运输大通道。由京九铁路湖北段,京九客运专线湖北段,大(庆)广(州)高速公路湖北段,106国道等组成。

  纵二:京广综合运输大通道。由京广铁路湖北段,京广客运专线湖北段,武咸城际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湖北段,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孝感、仙桃、洪湖段,咸宁-通山、通山-界上高速公路,107国道,武汉天河机场等组成。

  纵三:随岳综合运输大通道。由宁西增建二线随州段和长荆线天门-仙桃、长荆线天门-潜江-监利铁路,随岳高速公路等组成。

  纵四:焦柳综合运输大通道。由焦柳铁路湖北段,荆岳铁路,二(连浩特)广(州)高速公路湖北段,207国道,襄阳机场等组成。

  纵五:十宜恩综合运输大通道。由三门峡-宜昌铁路,郧县-十堰、十堰-房县、保康-宜昌、恩施-来凤、恩施-奉节、宣恩-黔江、谷城-孟楼高速公路,209国道,恩施机场、宜昌机场、神农架机场、武当山机场等组成。

  横一:福银综合运输大通道。由襄渝、汉丹、武九(江)铁路,武九(江)客运专线,武汉-襄阳-十堰-西安铁路,武黄(石)、武黄(冈)、汉孝城际铁路,福银高速公路湖北段和麻竹、谷竹、十白高速公路,316国道,汉江航运等组成。

  横二:沪蓉综合运输大通道。由郑渝铁路湖北段、长江埠-荆门铁路和武汉-天门城际铁路,武荆(门)、宜巴高速公路等组成。

  横三:沪渝综合运输大通道。由宜万、汉宜、利渝铁路,武汉-仙桃-潜江城际铁路,沪渝、杭瑞高速公路湖北段,荆州江南、洪湖-监利高速公路,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黄石-咸宁段及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318国道,长江航运等组成。

  第二十二章 水利基础设施

  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防洪减灾体系

  始终把防洪保安放在突出位置,继续推进长江、汉江综合治理,基本解决防洪减灾体系薄弱环节的突出问题,防御洪涝和山洪地质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完成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洞庭湖区四河堤防工程、汉江中下游堤防及长江、汉江主要支流堤防建设,加强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蓄洪工程、杜家台分蓄洪区和荆江地区蓄滞洪区续建配套工程、华阳河分蓄洪区西隔堤加固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快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加强重点城市、湖泊防洪工程建设。加强雨情、汛情、旱情监测预报系统建设,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深入开展山洪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预警系统建设,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建设。

  二、完善排涝灌溉工程体系

  加快大中型骨干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强灌排渠系配套及清淤整治,提高排水效益,加强渍害中低产田改造。强化灌溉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骨干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着力加强粮食主产区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抗旱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重点加强干旱易发区的抗旱应急水源及配套设施建设。

  三、加强民生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快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建设。加强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大别山南麓、清江流域、汉江上中游、幕阜山区、桐柏山区等地区水土保持,力争五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500平方公里。实施地下水监测工程,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强重点河湖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建设,力争使武汉江湖连通工程、黄石磁湖和大冶湖、鄂州洋澜湖、咸宁淦河、孝感澴东、十堰泗河等河湖水生态建设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二十三章 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信息技术的公共服务能力与应用水平,建设“数字湖北”和“智慧武汉”,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多网融合、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一、有效配置和优化完善网络资源

  以武汉为中心,以襄阳、宜昌为支点,加快光纤宽带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和广播电视网络的数字化改造升级。顺应网络融合的发展趋势,推动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综合利用、共建共享,推进“三网融合”试点。优化网络布局,建成各地、各类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的骨干传输网,发挥有线、无线、卫星、光电等技术和网络优势,大力发展融数据、图像、声音等于一体的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接入网。加大农村网络建设力度,形成覆盖全省城乡的交互式、多功能信息传输网。以3G系统建设为重点,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加快建设全省无线数字共网平台,建成技术领先、功能齐全、覆盖全省及各行各业的现代化无线应用和管理网络。支持武汉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

  二、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完善基础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实现基础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加强信息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实行重要信息系统和安全保密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第二十四章 能源产业

  坚持节约能源优先,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核电,优化发展火电,有序开发水电,加快发展新能源,合理消费煤炭,积极引进省外能源,增强能源储备能力,构建安全、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一、积极发展电力

  逐步提高电能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力争发电总装机达到3980万千瓦(不含三峡电站)。

  大力发展核电。力争咸宁核电项目“十二五”末基本建成,开工建设浠水核电项目,在鄂东负荷中心以外地区开展第三个核电项目前期工作。

  优化发展火电。在负荷中心和电源支撑薄弱的地区,建设一定容量高效、清洁、环保的大型火电机组。根据国家煤运通道规划建设情况,适时启动路口电站前期工作。在大中型城市与热负荷集中的工业园区,建设一批热电联产项目,试点建设分布式能源。继续抓好落后小火电机组的淘汰工作。鼓励对现有30万千瓦级机组进行供热改造。火电装机达到2445万千瓦。

  整合利用水电资源。重点抓好汉江梯级开发和潘口、江坪河、淋溪河、龙背湾、姚家坪、孤山等水电站项目建设。对流域电站进行资产整合,实行梯级调度。适时配合核电项目建设一定容量的抽水蓄能水电机组。综合改造部分利用率低、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水电项目。积极争取提高湖北三峡分电比例。水电装机达到1415万千瓦(不含三峡电站)。加快发展新能源。在生物质能源丰富地区,建成一批规模化秸秆、稻壳等农林副产品发电项目,建设好武汉、黄石、襄阳、孝感、宜昌等大中型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抓好一批沼气发电项目建设。推广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实施一批风电建设项目。争取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20万千瓦。建设现代化坚强智能电网。加强输配电能力建设,提高省外电力输入和地方承接能力。建设晋东南—南阳—荆门第二通道及荆门—武汉特高压通道,大幅提高“襄十随”电网通道适应能力。基本形成“宜荆荆”电网依托荆门、荆州特高压站分区供电的格局。逐渐形成鄂东电网依托特高压交直流、核电集中供电的格局。加强与周边省市电网的联络线建设,形成1000千伏等级双回路为主高等级大容量的联络格局。加强智能电网发展研究,提高电网优化配置电力的能力。

  二、合理消费煤炭

  坚持合理消费煤炭的原则,抑制煤炭消费过快增长。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抓好煤矿整合改造。提高劣质煤综合利用率。在内蒙古、山西等煤炭资源富集区建设煤炭供应基地,加强运煤通道建设,提高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探索输煤输电并举的省外能源输入新模式。

  三、保障油气供给

  对武汉石化、荆门石化两大炼油厂进行扩能改造,对“仪长”原油管线进行扩能或新建沿江输油管道,确保两大炼油厂生产需要。完善“兰郑长”成品油管道等输油管道分输网络管线,提高成品油供应能力。积极鼓励乙醇替代成品油,建设燃料乙醇生产基地。多渠道争取天然气资源,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全省天然气应急预案。加快储气调峰设施建设和城市天然气利用等相关工作,保障全省天然气用气安全。

  四、加强能源储备

  加强能源储备,保障能源安全。争取国家在我省建设国家级石油、煤炭、天然气储备基地,布点煤炭交易(集散)中心,建立华中电力交易中心。抓好武汉、宜昌等煤炭储备配送物流中心建设。支持云应地区和潜江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和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加强能源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开发利用省外能源资源。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怎么翻译?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求《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求《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河北省“十一五”规划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构架 我国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主要内容和鲜明特点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全文?? “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宁波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规划纲要( 全文) 成都市十一五规划纲要 人口众多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大兴“八荣八耻”新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案例 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全文 那里有"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全文"? 帮忙提供一些关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方面的评论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怎么翻译?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怎么翻译啊?80分! 哪里有上海交通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新特点? 三个代表典型人物 在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所起的作用 启发和教育 人口众多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利多还是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