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陌ipad:贵州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36:10
贵州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绿色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前 言
绿色经济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三方面的和谐统一。毕节试验区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全国第一个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试验区,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19年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包容了绿色经济发展的内涵,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超前部署的远大目光,也为实施绿色经济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毕节试验区未来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整体发展战略选择必然是发展绿色经济。
一、毕节试验区绿色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绿色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用好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大机遇,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考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按照省委“生态立省,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的总体思路,围绕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进力量的作用,确立并实施绿色经济强区方略,以发展生态型、循环型经济为手段,以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以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认真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采取“建设核心示范区,以点带面,梯次推进”的规划实施策略,逐步实现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2020年实现试验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二)发展原则
毕节试验区绿色经济发展应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1、科技先导原则。党中央一再强调,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并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技术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应大力加强创新、特别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尽快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能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专有技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低的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市场导向原则。市场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需求,开发绿色产业和产品。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健康环保的绿色产品已成为消费时尚,因此,要按产业化要求,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3、重点突破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抓好4核心示范区建设,力求突破,惠及100万农户,带动整体,全面发展;坚持发展特色产业,开发绿色优势资源,生产绿色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树立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的品牌优势,以特取胜。
4、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人口、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目标。要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资源,质量与数量等方面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机制创新原则。机制创新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采取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在扶贫开发机制、利益推动机制、投入产出机制、政府管理职能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为绿色经济拓展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毕节试验区绿色经济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根据绿色经济发展方向,加强科技资源整合,增强试验区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区域科技进步水平,使全区经济走上“高效益,低消耗,无污染或轻污染,可持续” 发展之路。经过5~10年努力奋斗,把试验区建设成为山青水秀、环境优美、以绿色产业为经济支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地区之一。农村人口全部实现温饱,城镇居民和30%农村人口实现全面小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目标及任务
1、产业发展。稳定发展以生态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产业,大力发展高效益、低消耗、无污染或低污染、可持续的第二产业,有重点地发展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0年三产之比达到22∶48∶30,实现从“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变化,标志着本区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的努力初见成效。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60万吨,基本实现粮食自给。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45%以上。绿色、低污染、无污染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50%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以绿色食品、绿色药材、绿色能源、绿色旅游为骨架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
2、经济效益。注重发挥生态和环境的长期效益,逐步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成本,使试验区财政收入建立在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全区GDP达413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GDP达到6400(接近800美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全区贫困人口实现温饱,返贫率控制在5%以下。
3、生态环境。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荒山荒地造林、流域治理、污染控制、生态移民等工程技术措施,遏制水土流失、石漠化和环境污染面扩大,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到2010年森林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0%以上。规划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街道绿化率达到95%。试验区25 %的城镇实现燃气化。城市空气、地表水、饮用水全部达功能区标准,生物多样性得到全面保护。与此同时,加大力度推动矿业技术改造,关闭一批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以煤电生产为主的大多数企业实现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废气达标排放、废渣综合利用和妥善处置。到2010年,全区SO2排放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以内,煤炭开发、火电厂、其它水污染工业企业污水经治理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90%以上的大中型矿业企业实现排污和环境治理达标。
三、毕节试验区绿色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及建设项目
(一)生态建设
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恢复和改善试验区生态环境,是试验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十一五”期间试验区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退耕还林(草)、植被恢复和森林资源的培育与保护、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移民工程建设、绿色产业开发,构建试验区生态恢复与重建和绿色经济产业化开发体系,推动试验区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试验区绿色经济的发展打好基础。
根据以上目标,“十一五”期间试验区生态建设的重点项目是:
1、退耕还林(草)及其后续产业开发示范工程
建设目标:为试验区退耕还林(草)及其后续产业开发提供产业化示范,带动试验区生态建设和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内容:重点在非喀斯特山区,实施20万亩林草、林药、林果、林竹合理模式的退耕还林(草)工程示范,带动试验区100万亩陡坡耕地的退耕还林(草);重点扶持和培育3~5个骨干企业,开展草料(饲料)、中药材饮片、经济林产品加工与产业化经营,形成比较完善的经济林产品(食用坚果、化工植物油等)产后处理配套能力。
2、喀斯特山区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示范工程
建设目标:建立一批具有西南岩溶山区特点的科技含量高、起点高、质量高的“三高”石漠化生态建设示范典型,为喀斯特山区大规模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提供工程性示范。
实施内容:在喀斯特石漠化区域,选择耐瘠抗旱的乡土树种、多年生藤本和草本经济植物,开发、集成和示范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技术,通过树、藤、草的栽植,辅以植被自然恢复保护措施,大力发展沼气能源建设,构建喀斯特山区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可行模式,开展工程性示范,示范面积为50万亩。
3、天然林保育及人工林培育与经营示范工程
建设目标:围绕试验区天然林、人工生态林和商品林的经营目标,对天然林保育及人工林培育与经营的综合配套技术进行示范,提高试验区现代林业的综合效益。
实施内容:实施10万亩天然林保育与经营配套技术示范;筛选适宜试验区人工生态林和商品林建植的重要树种,建立试验区生态林、商品林种苗基地2~3个,总规模1000亩;建立10万亩人工生态林和10万亩商品林,集成现代林业技术,进行人工林高效培育与经营示范。
4、水土保持与水资源高效利用工程示范
建设目标:集成适宜试验区应用的水土保持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展工程示范,提高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率的综合配套能力。
实施内容:以坡改梯工程、小水利水保工程、防护林工程和节水农业技术应用为重点,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合基本农田建设、实施“三小”(小山塘、小水池、小水窖)工程、“渴望”工程、节水灌溉工程,示范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和水资源的高效技术,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示范面积50万亩,节水农业综合技术示范20万亩,建立小山塘、小水池、小水窖10000个。
5、生态移民致富示范工程
建设目标:根据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要求,结合扶贫开发和石漠化治理,通过生态移民致富工程的实施,实现试验区生态环境和生态移民的生存和生活条件的根本性改善。
实施内容:在试验区各县、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植被恢复与生态重点治理区,对4800户农民进行异地搬迁生态移民。对生态移民的农户,通过生产结构调整,发展禽畜水产养殖、中药材和经济林果种植,生态旅游业服务,特色农产品加工,加快异地搬迁农户的致富;与此同时,对移民开展劳动力转移实用技能培训,为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奠定基础。
6、生态环境监测及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
建设目标:通过项目实施,在试验区初步建立起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森林资源监测和地质灾害预警系统,达到监测成果数字化,信息管理现代化,提高试验区生态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预警的能力。
实施内容:在试验区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点25个;建立由2000个样地组成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完善现有环境监测站点的仪器设备,建立建全试验区环境监测系统。大力推广3S技术,为实现水土流失、环境和森林资源监测从点到面、从一次性监测到连续动态监测、从个别指标的定性分析到多指标、多层次的定量分析的转变奠定基础。
同时,对全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开展全面普查,查清全区主要地质灾害种类、时空分布、发育规模和危害程度等,制定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在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区域,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点127个。
(二)粮食安全与绿色农业
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增长、确保农村粮食基本自给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经济作物,扩大饲料作物种植,变二元结构为三元结构。改革耕作制度,利用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实行立体种植,坚持用地养地结合。发展以绿色食品为重点的 绿色农产品加工业,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加强耕地治理,提高耕地质量,实现农业持续增长、农民增收。
1、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按照“立足近期、着眼中长、突出重点、强化创新”和“优质高产并重,效益、安全、生态兼顾”的原则,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加大高产、优质、专用品种的推广力度,搞好高产科技攻关。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抗病的粮食作物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其中:
(1)优质玉米大面积示范。到2010年使全区玉米平均亩产量较2004年提高55公斤,总产量达到130.11万吨。
(2)马铃薯基地及良种扩繁体系建设。2010年全区马铃薯产量达到383.2万吨。为全区乃至全省马铃薯大面积生产上提供高质量脱毒微型种薯和生产用种薯。
(3)小麦大面高产示范。在毕节、大方、黔西、织金四县(市)每年实施小麦高产示范50万亩。其中核心区面积5万亩,平均亩产量200公斤;辐射区面积45万亩, 平均亩产量140公斤。
(4)水稻高产示范。年实施水稻高产示范面积20万亩。其中,籼稻区面积15万亩,平均亩产500公斤;粳稻面积5万亩,平均亩产450公斤。
(5)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及综合配套推广示范建设。根据试验区农作物区域分布及其地理、气候条件,通过多种农机技术的集成配套,加强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和组织保障,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优质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基地建设及产业化配套能力建设
(1)优质烤烟基地建设。2010年建成优质烟基地面积60万亩,上等烟比例达到50%,均价达到5.5元,亩产值比2004年提高10%以上。
(2)优质高产油菜产业带建设。到2010年建成50万亩优质油菜基地,平均亩产150公斤,比全区平均亩产提高30公斤。
(3)特色作物芸豆、大蒜、辣椒、荞麦生产基地及产业化配套能力建设。大方、毕节两县(市)建芸豆生产出口基地50万亩;毕节市杨家湾、撒拉溪、放珠、长春、朱昌、阴底等乡(镇)建立优质大蒜基地10万亩;贵毕高等级公路沿线的毕节市梨树,大方县归化、响水、双山、羊场、黄泥塘等乡(镇)建立优质辣椒生产基地10万亩;在威宁、赫章两县建立优质荞麦基地20万亩。
(4)威宁县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及产业化配套能力建设。建立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10万亩。①引进优质蔬菜新品种,进行大面积试验示范。②研究蔬菜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③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检体系。
(5)纳雍、赫章二县生态茶叶基地建设。在纳雍县建立有机茶生产基地5万亩及相应加工设备;在赫章县建立苦丁茶生产基地3~5万亩及相应的加工、包装设备。
3、生态农业示范村建设
建设目标:选择100个不同自然生态类型的村作为生态农业试验示范,通过3~5年工程实施, 初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及社会环境优美化的目标。项目建成后,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农产品优质品率达到50 %以上。为全区农村全面建设生态村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实施内容: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以沼气、太阳能等科技成果的利用为纽带,以村庄整治、发展种养殖业等为抓手,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林、草、粮、经、饲、果、菜全面开发,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建立有效的生态农业建设管理和技术推广体系,初步实现控制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防治城镇工业的“三废”污染。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行科学施肥,控制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的施用量,防止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以及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改善村容村貌。
4、节水农业综合技术示范
建设目标:5年累计示范节水农业技术200万亩, 平均每亩新增产值150元以上,新增总产值3亿余元;总结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 建立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
实施内容:(1)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雨水集蓄工程,加大三小(小水窖、小山塘、小水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修建小山塘5万口,总容量150万立方米;小水池10万口,总容量250万立方米;小水窖15万口,总容量300万立方米。(2)雨水集蓄高效利用技术示范。(3)地膜、秸秆覆盖保水技术示范。(4)抗旱节水优质农作新品种筛选利用。(5)节水耕作技术示范。(6)节水栽培技术示范。(7) 抗旱保水剂应用示范。
5、中低产田土改良
建设目标:力争在5年时间内,使全区的中低产耕地面积下降到70%左右,耕地地力提高一个等级,新增高产稳产田土200万亩。
实施内容:(1)实施坡改梯工程150万亩。其中,工程措施70万亩,生物措施80万亩。通过对坡地的梯化平整,配合其它措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实现平均每亩增产粮食50公斤以上。(2)实施沃土工程1500万亩(次)。其中,推广高茬收割、秸秆还田50万亩(次),推广种植绿肥1000万亩(次),推广配方施肥、平衡施肥300万亩(次),推广石灰改土150万亩(次)。通过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防止土地退化,使平均每亩增产粮食30公斤以上。
(三)生态畜牧业
通过引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发展理念,加大基础设施、特色畜产品基地、优质畜产品加工、畜牧食品安全、畜牧业资源环境协调等重点领域的建设力度,促进试验区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时猪、牛、羊存栏率分别达425万头、160万头和100万只,出栏率分别为90%、20%和60%,肉类总产量达44.5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5%以上,其中通过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的绿色畜牧业产值(含加工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60%以上。实现以上目标的重大项目支撑如下:
1、肉牛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优质牛肉示范基地建设
建设目标:到2010年基地存栏二元杂交能繁母牛、三元杂交能繁母牛分别达10万头和5万头,年出栏优质肉牛达10万头,占全区肉牛出栏数的30%以上。杂交公牛18月龄体重达400公斤,产肉量达160公斤/头以上,高档牛肉产量达20公斤/头,实现牛肉产品年销售收入7.5亿元左右,带动相关产业产值10亿元左右。
实施内容:项目计划充分发挥本地区黄牛基础群体大、杂交牛数量多的优势,通过优质肉牛养殖技术集成配套与推广,建立织金、纳雍、毕节、黔西、毕节、威宁杂交肉牛生产基地(产业带)。其中包括150个肉牛良繁小区,250个农村肉牛杂交改良输配站(点),250个规范化肉牛养殖小区,2500户肉牛培育示范户,10万亩人工牧草地建设,改良草山草坡25万亩,耕地间(套)、轮作种植高产牧草50万亩。
2、可乐猪保种体系及特色地方猪肉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建设目标:到2010年,基地出栏优质猪50万头,年生产、销售火腿100万只,风味鲜肉食品1.75万吨,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0亿元左右,带动社会产值12.5亿元左右。
实施内容:项目计划通过建立健全其保种及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在已有可乐猪保种选育和开发利用成果的基础上,在毕节、赫章、威宁、纳雍等县建立可乐猪系列优质猪生产基地(产业带),进行生态养殖开发。项目重点建设可乐猪保种、品系选育场及20个可乐猪繁殖专业村、100个可乐系列优质猪养殖专业村和1个火腿加工基地(厂),实行产业化经营。
3、乌蒙乌骨鸡扩繁基地与生态肉鸡示范基地建设
建设目标:到2010年年出栏乌蒙乌骨鸡500万羽,实现产品销售收1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1.5亿元左右。
实施内容:将地区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现有的种鸡扩建成存栏5000套种鸡的祖代鸡场,由企业或个体户建立存栏35000套种鸡的扩繁场,以农户个体为单位建立2500个生态养殖基地。
4、50万头优质瘦肉型肉猪商品示范基地建设与产业化技术集成推广
建设目标:到2010年示范区年产优质肉猪达到50万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4亿元左右。
实施内容:项目结合农村改厕、改圈、改灶、改路和家庭沼气能源建设为主体的富民生态家园建设,沿贵毕高等级公路覆盖黔西、金沙、大方、毕节、纳雍、织金6个县(市),以自然村寨为单位,成线连片发展。建设50个三元杂交优质肉猪繁殖专业村,500个优质商品瘦肉型肉猪生产专业村,并将肉猪良种化技术、标准肉猪养殖技术、配合饲料技术、耕地农田三元结构种植与饲料、牧草高产、饲料青贮技术进行集成推广。同时开展优良杂交肉猪配套的研究或引进,开发改善肉猪肉质、肉色和风味基因调控技术。
5、毕节黑山羊繁育体系和优质肉羊产业带建设
建设目标:到2010年全区每年出栏肉羔羊达到30万只以上,实现产品销售收入0.9亿元左右,带动相关产业产值1.1亿元左右。
实施内容:项目计划以威宁、赫章、纳雍、织金、大方5县为主要产区,每县建立50个种羊选育群体,种羊存栏数5000只左右,并在每县建立圈养肉羊养殖示范小区50个左右,存栏母羊5万只左右,通过片区内种公羊轮换、本品种选育、杂交改良、肉羊圈养、优质肉羊标准化饲养、快速育肥等技术集成推广。
6、20万吨高赖氨酸饲料玉米高产种植基地建设
建设目标:通过项目实施,将试验区建设成为贵州优质配合饲料生产的主要原料供应基地,实现饲料玉米年销售3亿元左右。同时,可为草食家畜养殖增加150万吨青贮饲料的原料。
实施内容:沿贵毕高等级公路沿线的黔西、大方、毕节和威宁、纳雍、织金等6个县(市)推广黔单11号高赖氯酸玉米40万亩,年产玉米籽实20万吨,玉米籽实的蛋白质含量提高到11%,减少配合饲料中豆粕等外购蛋白质饲料用量10%左右。
7、绿肥饲料开发与工业饲料示范基地建设
建设目标:绿肥综合利用面积达到50万亩、年生产加工绿肥饲料产品达到5万吨以上,配合饲料产品产销达到5万吨以上,年产值1.5亿元左右,带动社会总产值2.5亿元左右。
实施内容:以织金县、纳雍县、毕节市、大方县、黔西县、威宁县建立有15万户左右农户参加的农村家庭绿肥干制加工基地。同时,建立2-3个年产2~5万吨绿肥草粉精加工厂、建立1-2个配合年产5万吨配合饲料加工厂。
(四)绿色农产品加工及产业化
目前试验区除烟草工业以外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仅8亿元,一批特色优质农畜产品的加工未形成规模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以绿色食品为重点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业,是试验区绿色经济建设和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的重大举措。
发展的9个重点领域是:肉类(含肉牛、肉羊、瘦肉型猪、家禽)、优质油菜、马铃薯、茶叶(含苦丁茶)、特色杂粮(荞麦、燕麦)、辣椒、蔬菜、豆类(大豆、芸豆)、干坚果(核桃、板栗)的加工及产业化。要坚持合理开发,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通过对原料产地环境及其周围生态环境因子的严格监测,对产品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质量控制,按绿色食品的标准组织生产,争取国家绿色食品的标志管理,努力提升试验区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实施品牌创建战略,使绿色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0亿元。
(1)马铃薯全粉、系列食品加工及产业化工程
“十一五”期间,在赫章县、威宁县重点开发生产马铃薯全粉、精淀粉、变性淀粉、马铃薯速冻薯条等系列食品,达到年处理鲜薯25万吨的规模;同时结合马铃薯优质高产基地建设,培育栽培高淀粉型、油炸型、高蛋白型等专用加工品种,建设保鲜、贮运、营销体系,形成产加销的一体化经营模式,以快捷的运销方式供应省内外加工及菜用薯的市场需求,实现较大规模的产业化经营。
(2)肉类分割、速冻、系列肉制品加工及产业化
项目重点是以毕节市肉联厂为龙头企业的屠宰、分割、速冻、系列肉制品加工技改工程。一是急需对原有冷库进行改造,并新建冷库扩大库容,增加速冻分割牛肉、羊肉的肉类产量;二是开发猪肉冷却肉,并将传统腌腊、酱卤、烧烤等肉制品生产工艺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实现中式肉制品工业化生产,并开发生产可方便加热的方便菜肴软罐头肉制品以及西式熟肉制品;三是各县可支持多种经济投向肉类加工业,生产名特优肉类产品,如以可乐猪为原料的威宁火腿200万支规模生产技改项目。 “十一五”期间肉类加工业实现产值10亿元。
(3)优质油菜籽加工及高级烹调油系列产品加工技改工程
现有的金沙康星植物油脂公司是贵州省最大的油脂加工企业,现有加工能力10万吨,其康星牌精炼菜籽油是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绿色食品级烹调油。为加速开发功能性食品专用油和优质系列高级烹调油,并加强工艺与设备的系统化、规模化配套,该企业提出扩大6万吨加工规模的技改项目,并加速对双低油菜籽饼粕的开发利用,拟建成我省最大的大中型油料加工企业。
(4)纳雍、赫章名优茶、有机茶、苦丁茶规模化加工及品牌创建
“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按照出口茶标准控制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加快名优茶采制技术应用和名优茶加工机械化,并加速茶叶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以纳雍县、赫章县有机茶、苦丁茶精制加工和规模化生产为示范,尽快培养2—3个在全省全国有知名度、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高的茶叶品牌企业,尽快形成黔北马蒙山茶叶的名茶、名地、名牌等完整品牌系列,使茶叶产量达1500吨,年产值超亿元。
(5)荞麦精制面粉及深加工系列保健食品开发
采用先进的流水线和加工工艺,生产精制荞麦面粉,减少荞麦营养的流失;在此基础上,根据餐桌、餐饮业需求,精制生产传统食品,如荞麦面条、荞麦粉丝、荞麦焙烤食品等;并开发生产适于糖尿病人、高血压病人使用的荞麦保健食品,如荞麦保健醋、营养速冲面糊、方便荞麦粉等。项目建设选址可在威宁、毕节等地。
(6)县域特色农产品加工及产业化
——赫章“赫之林”核桃绿色饮料扩大生产规模。
——威宁苹果、夏秋反季节蔬菜保鲜贮运体系建设。
——辣椒系列产品加工开发及绿色营销市场体系建设。
——大蒜药用及保健系列产品开发。
——大豆食品系列化加工及营销体系建设。
——以黄花、苔菜为主的蔬菜干制和腌制食品及保鲜加工、包装配送体系建设。
——以竹荪为主的菌类保健食品系列化加工开发。
——以薏仁米为主的山珍药膳系列食品加工开发。
——以金沙回沙酒为主的绿色饮品、调味品(辣椒、醋、酱油)系列产品开发。
——优质大米精加工及包装运销体系建设。
(五)绿色地道中药材生产
贵州是全国中药材生产基地省之一,试验区作为贵州传统四大产药区,药材资源丰富,天麻、半夏、龙胆草、续断、杜仲、厚朴、黄柏、党参、乌梅、何首乌、骨碎补、独定子、重楼等地道中药材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发展绿色地道中药材,是试验区依托资源、发挥传统产业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既具生态效益又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措施。未来5年,应与生态建设和开发扶贫相结合,发展绿色药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促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拟通过以下重大项目实施,促进绿色中药材产业发展。
1、地道中药材产业化种植示范
建设目标:到“十一五”期末,形成中药材产业雏形,重点药材种植达到一定规模,年总产值2.5亿元以上。
实施内容:
(1)在大方、毕节、赫章、纳雍四县发展天麻种植基地,推广天麻节材种植技术,基地规模6000~8000亩。
(2)在赫章、威宁、纳雍、大方、毕节发展半夏种植基地,种植半夏1~1.5万亩。
(3)在威宁、赫章、毕节、大方等县发展药用苦荞种植基地,种植规模2.5~3万亩。
(4)在威宁、毕节等县发展金铁锁、潞党、石蒜等其他药材种植基地,种植面积1万亩。
以上示范项目种植面积4.5~5万亩。
2、仿野生、半野生药材人工辅助种植示范工程
建设目标:结合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开展橲树、杜仲、天麻、忍冬、骨碎补、杠板归等药材大面积种植示范。
实施内容:橲树、杜仲、黄柏等造林树种,种植4万亩;天麻仿野生种植2万亩;忍冬结合石漠化治理种植2万亩;骨碎补人工辅助半野生种植3万亩;杠板归结合生态建设种植1万亩。示范种植总面积12万亩。
3、制药工业园区建设
建设目标:建设一定规模的制药工业园1个。
实施内容:制药工业园区可在贵毕路沿线选择适当地点进行建设,主要解决三通一平以及工业废弃物集中治理。园区通过招商引资促进企业发展,“十一五”期间应以本地原料生产药材提取物的加工型企业为主,同时注意扶持民族药、中药新药生产企业的发展。
(六)绿色旅游资源培育与保护
试验区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赫章森林公园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现已建立了妥打、冷水河、总溪河、九洞天、韭菜坪、长角发苗寨等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旅游区。加强试验区生态旅游资源培育与开发,对于促进试验区生态建设、开展生态扶贫工程和构建黔西北高原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具有重要作用。
1、草海、百里杜鹃、九洞天生态旅游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
建设目标:通过对生态旅游区实施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旅游区环境保护、生态条件改善,推动生态建设和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内容:对高原湿地草海周边的污水排放进行整治,建立草海珍禽和湿地生物博物馆。在百里杜鹃森林公园建立100亩保护植物苗圃、800亩杜鹃植物园、30公里旅游公路、17公里旅游步道和20270平方米停车场及附属设施。疏通九洞天与总溪河之间的水道、旱道及各洞之间水道,修建水洞上岸步道,形成河上漂流与洞天游览的循环路线,培植景区四周植被。
2、绿色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建设
建设目标:通过项目建设,建立试验区绿色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体系,提高其培训能力和绿色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实施内容:在毕节学院的基础上,建立试验区绿色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开展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导游的相关知识、管理能力和技能培训;利用现有的条件,建立和完善远程生态旅游培训与信息服务网络,对试验区的人民群众开展生态旅游文化和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广泛提高人民群众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七)绿色能源开发及利用
试验区绿色能源开发及利用的主要领域为:(1)煤电开发;(2)矿井瓦斯综合利用;(3)以淀粉类农作物生产乙醇;(4) 发展小型水电站;(5)农村沼气能源和秸秆气化能源工程。 根据毕节试验区的经济特点,立足全区,重点在4个核心试验区优先规划发展,并逐步向试验区其它县及乡镇推广。 1、大中小型煤矿合理开发建设 目标及内容:根据本区各县(市)煤炭开发规划或总体发展规划,各县(市)相应建立了电煤基地,规划了一批大中型矿井,共计40个,总规模5175万吨。其中,大型矿井19个,中型矿井21个。“十五”期间已动工建设并投产的有中岭矿井一期工程(100万吨/年)、比德煤矿(120万吨/年)和青龙煤矿(120万吨/年)。“十一五” 期间,试验区还将安排13个大中型矿井开工建设,一期总规模为1920万吨,预计总投资约53.76亿元。地区规划建设的40个大中型矿井,大多数经过2~3年建设期后,“十一五”期末基本见成效。 对纳雍县新房乡核心试验区,拟在已有煤矿企业9个,年生产能力为120万吨的基础上,新建洗煤厂1个,年生能力为15万吨。 赫章县野马川核心试验区,在省煤田地质局预查煤炭储量2.85亿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山脚、车浪、金山片区煤炭资源勘察力度,获取更多、更可靠的煤炭资源储量,并按照国家和本省的产业政策,合理规划野马川测区的煤矿,预计规划的矿井生产规模为100万吨左右。 2、矿井瓦斯抽放利用和发电 目标及内容:本项目矿井瓦斯利用的形式有两种:即作为民用和用作发电。 ——作为民用。拟在试验区范围内对已经投产和即将新建的大、中型矿井推广应用。即各新建矿井必须建立矿井永久瓦斯抽放系统,在地面建立瓦斯抽放泵站和大型储气罐,通过管道输送至矿区及周围村寨的用户。 ——用作发电示范工程。也在新建的大、中型矿井中进行,先期考虑购置5套瓦斯发电机组。 3、大型连续分段焦化技术城市煤气工程 目标及内容:以威宁县城为城市煤气工程示范点,改善高原明珠草海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污染状况,营造更加美好的威宁县城市环境。 以威宁县沪山、东风、二塘等乡镇的焦煤进行配煤炼焦,采用大型连续分段焦化技术,既产优质冶金焦,又产煤气,煤气直接供应威宁县城及附近的金钟等乡镇。本项目采用JN43K-98D型焦炉,年产冶金焦40万吨,日产焦炉煤气50万立方米,年产煤焦油12000吨。 4、以薯类原料生产燃料乙醇项目示范工程 目标及内容:本项目将在核心试验区赫章县建立示范厂,年产燃料乙醇10万吨。主要薯干原料来源依托核心试验区的平山乡、野马川镇、威奢乡等乡镇。并逐步向威宁县、毕节市和大方县等县市推广。 5、农村小水电工程 目标及内容:毕节试验区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221.89万千瓦,可开发量160.98万千瓦,已开发约119万千瓦。本项目拟将未开发的水能资源合理开发。根据建设条件建成多个农村小水电站。其中在核心试验区纳雍县新房乡建水电站一座,总装机容量为1.6万千瓦。 6、农村沼气工程 目标及内容:今后五年,每年新建3.5万口农村沼气池。同时要加强项目管理,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后续服务体系,在确保沼气工程高标准、高质量的基础上,以综合效益为中心,在三改(改灶、改圈、改厕)配套、沼液沼渣利用、沼气生态农业模式推广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其中,在煤储量小,农村能源紧缺的金沙县平坝乡、赫章县平山乡、威奢乡和普宜镇优先推广农村沼气池。可用于农村家炊、照明、洗浴、取暖等,而且沼渣沼液是优质有机肥料,可用于农作物生产。 7、大型火电厂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污水治理技术试验示范工程 目标及内容:“十一五”期间,一是要引进、消化、吸收适合区情的、工艺简单、初期投资较少、脱硫效率高、脱硫除尘一体化的脱硫工艺和设备;二是引进适用于地区燃煤特点、炉型特征的低NOX燃烧技术(或燃烧器);三是火电厂固体废物、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及系列产品开发;四是污水循环处理系统建设,作到“零”排放。 8、秸秆气化工程
目标及内容:引进技术,每年生产、推广2万台秸秆气化炉。改善农家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该项目也首先在煤储量小,农村能源紧缺的平坝乡引进,每年生产、示范秸秆气化炉300台,到2010年全乡达到1500台。其它有条件的示范区或乡镇也可同步推广。 (八)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应用
1、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建设目标:按照“市场导向、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因地制宜、突出效益”的原则,根据区情,建立3个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建设内容:优质高产新品种展示示范,高新技术和先进栽培设施展示示范,技术培训设施,园区园田化建设,科技、信息服务设施等。
2、农业信息化示范区建设
项目目标:提出一整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解决方案,培训基层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人员1000人,指导科学种田100万亩(次)、养殖畜禽50万头(只)。提高整个示范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带动全区信息化农业的发展。
项目内容:选择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生态类型多样的1个县(市)建立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示范区以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纽带,以专家系统、精准农业技术应用和市场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探索信息进村入户的各种因地制宜的服务模式,形成一套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
四、核心示范区建设
发展绿色经济,是在原毕节试验区建设的基础上的一种跨越式发展,带有前瞻性、试验性和探索性,在全区整体推进的难度较大,风险也较大。为此,必须选择几个代表不同类型的区域(或乡镇),先行建设、示范,孵化特色产业,取得经验,再通过涵盖100万农户的成果转化带动区,逐步推广扩展至整个试验区。
经过宣传培训、申报、考察、评审四个步骤,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发展类型在全区的代表性,最终确定毕节普宜、纳雍新房、金沙平坝、赫章连片的三个乡镇(野马川镇、平山乡、威奢乡)作为核心示范区。总面积585.91平方公里,总人口16.5万人。
“十一五”期间,集中人、财、物力建设核心示范区,并适当扩展到周边乡镇;“十一五”后再将建设重点转移到整个试验区。
【毕节市普宜核心示范区】
毕节市普宜镇位于川黔交界的赤水河流域,毕节市东北部,距市区80公里,处于河谷斜坡地带,大部辖区属高原高山、高原中山地带,喀斯特发育与碎屑岩交错分布和相互重叠,属生态脆弱区,其生态环境、人口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在岩溶山区石漠化区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普宜镇曾经是川黔盐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开发较早,人口较多,在经济转型后未能及时发展替代产业,成为单纯的农业地区,人口压力导致土地过度垦殖和植被破坏,地质灾害频繁,相当数量的居民点已演变成不适生存地带,是试验区处于河谷深切两岸乡镇的典型代表。
(一)环境及资源特点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5℃,气候温和,年降水量950毫米。
总面积81.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1.77%,林地51000亩,畜牧用地3492亩(全部是荒山荒坡),耕地面积46716亩(人均2亩),其中旱地43716亩,水田3000亩,是一个以旱坡地为主、耕地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但水资源缺乏,有效灌溉面积仅2100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稻谷、洋芋、黄豆、花生、油菜籽、南瓜等。
现有15个村、158个村民组,人口23532人。农村劳动力13396人,外出打工人员6352人。
普宜镇石漠化面积39.96平方公里,其中轻度为17.94平方公里,中度为21.17平方公里,强度为0.85平方公里,潜在石漠化面积35.85平方公里。石漠化总面积占全镇面积49.09%。
全镇水土流失面积43.2689平方公里。
(二)发展定位
本示范区的发展,以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恢复重建为主线,促进生态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围绕小城镇建设发展非农产业,为人地矛盾突出地区解决生态、资源、人口问题进行探索和示范。
【金沙县平坝核心示范区】
平坝乡位于金沙县西部,总面积138.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中等,森林植被保存较为完好,坝地占耕地比例较大,年均气温14.8℃,年降雨量1030~1100毫米,农业生产条件优越,适宜水稻、玉米、油菜、烤烟等多种作物生长,农业耕作水平相对较高,是试验区农业比较发达、矿产资源极少的典型农业乡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分依赖于种植业,且种植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和综合产出率不高。
(一)环境及资源特点
平坝乡辖19个村、127个村民组,人口20486人。
全乡现有耕地18794亩,其中6169亩水田中上、中、下等田比例为3∶2∶1,12625亩旱地中上、中、下等土比例为1∶2∶2。
境内有西洛河水库,库容量775万立方米,保灌面积22000亩(本乡境内保灌面积6000亩)。另外,境内还有新庄、碗厂、大沙沟等小型水库,库容量125万立方米。大量水资源除稻田灌溉用水外,尚未开发利用,极具开发价值。
境内有冷水河省级森林公园,物种丰富,原始生态植被完好,其核心区域在本乡境内有25平方公里;有占地10000多亩石仓林场,林间石笋、石金、石龟、石柱星罗其布,形态万千;拥有远近闻名的西洛河水库,水面宽阔,四周青山环绕,这些景点有待适时开发。
(二)发展定位
本示范区的发展,以生态农业发展为主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依托市场进行农业产业化开发,为条件较好的纯农业乡镇探索一条产业化开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纳雍县新房核心示范区】
新房乡位于纳雍县西南部,距县城42公里,距纳水公路9公里,距六盘水市区仅50公里,具有一定区位优势。地形地貌属典型丘陵山区,平均海拔1760米;煤矿资源丰富,以煤炭开采为主的第二产业产值已超过第一产业,并带动了三产的发展,是一个一、二、三产业发展比较均衡的乡镇,在全区电煤能源生产区具有一定代表性。
房乡距新建的纳雍电厂较近,近年发展较快,是新兴的资源开发型乡镇的代表。新房过去作为纯粹农业乡镇,农业生产条件较差,耕作较为粗放,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目前,煤炭资源开采对乡域经济的拉动效果还不明显,产业链条不长,同时造成了新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一)环境及资源特点
新房示范区辖25个村,152个村民组,2004年末总人口34163人。
全乡土地总面积95.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304亩,仅占总面积的12.83%,土地资源可挖掘的潜力较大,宜种作物除玉米、马铃薯、小麦、水稻、荞麦为主的传统粮食作物外,还有蔬菜、茶叶、中草药、漆树、板栗、核桃等经济作物;有林地面积51428亩,荒草地17637亩,可开发利用12000亩,为全乡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发展畜牧业、林果业、经济作物和特种种植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全乡煤总储量1.76亿吨,可开采量8000万吨,锰矿储量460万吨,可开采量210万吨,硅铁矿储量230万吨,可开采量120万吨,另有铅锌等矿产待探测开发。目前已建和在建煤矿9个,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开采能力可达120万吨,锰、硅铁等矿产资源还未进行开采。
县域阳长大河流经本乡南部4个村,8公里,河谷深、落差大(相对高差达250米),目前有2座装机容量分别为1.2和2.5万千瓦水电站在建设之中,另乡域得勒科小河、三岔河、牛叉河等河流尚未开发,特别是得勒科小河流域生态环境好、无污染,极具绿色开发利用价值。
(二)发展定位
本示范区的发展,以煤炭无害化生产和农村清洁能源利用为主线,构建工业反哺农业机制,利用生态补偿逐步恢复植被,服务工矿区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为矿产资源开发型乡镇探索一条合理开发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产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道路。
【赫章野马川、平山、威奢核心示范区】
赫章县野马川镇、平山乡、威奢乡片区位于赫章东部,三乡镇相互毗邻,处于贵州纳雍、威宁、赫章及云南镇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中心位置,属黔西高原中山峡谷区,喀斯特地貌明显,地形复杂、资源多样,涵盖了喀斯特地区多种生态类型;农业生产条件较好,耕作水平中等,立体农业特征明显,由于矿产资源相对不足,工业企业欠发达,三镇乡均属农业乡镇,是试验区多数乡镇的典型代表。过去依靠土法炼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取得了一时的辉煌,同时也遗留下严重的环境污染,取缔土法炼锌后未有替代产业,仍处于经济发展的低谷。三乡镇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存在互补性。该区域人口主要集中于野马川片区,密度是另两个乡镇的2倍,野马川镇建设初具规模,镇区人口已达1万人以上。
(一)环境及资源特点

赫章县野马川、平山、威奢三镇乡连片,位于乌蒙山南麓赫章县东片区,其中威奢乡喀斯特面积占89.2%。该片区共辖52个村、300个村民组,人口80509人(分别为41669人、26366人和12444人)。三镇乡面积270.99平方公里。三乡镇平均海拔分别为1450米、1700米和1635米,且地势起伏变化大、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土地破碎,垂直差异显著,其中野马川镇地势东高西低,较平缓,有一马平川之称。
三镇乡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温13.3~13.8℃,在试验区农业气候类型为中北部中山温暖较湿润区,垂直分布差异显著。
三镇乡属长江上游乌江北源麻布河流域,野马河及其下游麻布河流经区域内20多个村、32.45公里,水质良好,水能储量丰富,其中野马川、平山境内有小Ⅰ型水库2座,小Ⅱ型水库12座,山塘17座,水域面积187.8公顷,总库容746万立方米,灌溉主干渠20余条计130多公里,稻田灌溉面积11850亩,水资源较丰富,适宜农牧业发展。相比之下,威奢乡属工程性缺水乡。
森林资源方面,三镇乡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林木树种丰富,其中包括稀有植物南方红豆杉、铁坚杉、珙桐、古杨梅等。
三镇乡总体生态环境较好,且与人工景观互为映衬,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林灌覆盖率平均为50%左右。其中4733公顷的赫章国家级森林公园在平山乡景区的面积就达70%。植被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丰富,森林景观多样,林相整齐。另外,还有野马川百草坝林区、平山夜郎坝草场、威奢大寨、营盘2万亩连片天然草场等独特草丛草场等植被资源;中药材资源有杜仲、厚朴、黄柏、天麻、半夏、党参、续断、金银花、独脚莲等。
三镇乡土地资源总的特点是:喀斯特地貌明显,山高坡陡,土地破碎,垦殖指数较高,旱地和坡地比例高,土地生产力低,土地后备资源贪乏。耕地面积53689亩,其中稻田13069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人口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较大。草山草坡属高中山草丛草场,零星分散,产草量和载畜能力低。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0世纪90年代三镇乡200多处土法炼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教训深刻;煤炭资源相对不足,农村能源紧缺,导致大量采伐柴草(年均1万吨),生态面临破坏;每年大量采集中药材和过度放牧,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农业化肥施用不当和畜牧业粗放经营,已使耕地和农村社区环境污染日益凸现;过度垦殖导致土壤地力下降,水土流失面积达43.12%,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最严重的威奢乡石漠化面积36.25平方公里,潜在石漠化面积31.5平方公里);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
(二)发展定位
本示范区的发展,以绿色理念构建区域发展中心,建设大集镇、大市场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开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开发生态旅游,发展绿色社区,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协调发展模式。
【核心示范区绿色经济 “十一五” 发展规划考核指标】
1、科技发展指标
(1)政府科技投入年增长率7%
(2)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90%以上
(3)畜禽优良品种覆盖率60%以上
(4)信息网覆盖100万农户所在村,科技110覆盖5个核心示范区
2、经济发展质量指标
(1)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
(2)主要农作物亩产提高10%~15%
(3)农业土地产出率(亩产值)800元
(4)农产品商品率50%
(5)万元工业产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
(6)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率30%以上
3、生态环境改善指标
(1)森林覆盖率45%
(2)水土流失治理率(已治理比应治理)30%
(3)生活废水、废弃物处理率70%
(4)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80%
(5)单位面积化学农药施用量减少50%
(6)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减少30%
(7)单位面积有机肥施用量增加30%
(8)农业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率80%
(9)清洁能源使用率60%
4、生活质量提高指标
(1)恩格尔系数45%
(2)三改一平人居环境美化率70%
(3)享受社会五保人口比率50%
(4)百户拥有电话数25部
(5)农村用电户普及率98%
(6)村组公路覆盖率90%
(7)安全卫生饮用水普及率90%
(8)乡镇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
五、毕节试验区绿色经济发展科技支撑
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发展绿色经济必须优先发展科学技术。应围绕试验区建设“三大主题”,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为试验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技术储备、技术保障。其主要任务包括:
——构建科技发展平台;
——开展关键技术研发;
——大力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一)科技基础条件及平台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认识,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改善科技基础条件,促进科技发展平台建设,通过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培育和发展从事研究开发和科技服务的精干力量,构建区域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并成为全省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服务于“十一五”地区绿色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科技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为“十一五”之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储备和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1、县域科技能力建设
建设目标:围绕创建绿色经济的要求,以加强地县科技管理部门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全地区科技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实施内容:
(1)建立和完善科技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建成包括全区8个县(市)科技局的功能齐全的科技管理信息网络,加强科技管理信息资源建设,以实现科技管理的信息资源共享。
(2)继续抓好科技工作试点县活动。在抓好国家科技工作试点县和织金县有关工作的同时,争取将其余7个县(市)逐步纳入试点县计划,明显改善地、县(市)科技管理部门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3)加强科技管理人员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绿色经济发展的科技管理队伍。
(4)创办农业科技基地和科技示范企业,推动区域优势产业和绿色特色农业发展。
2、科研所基础条件建设
建设目标:“十一五”期末,将试验区主要科研所建成中部地区地(市)级科研所的中等水平。
实施内容:紧密围绕绿色经济发展的需要,明显改善地区农科所、地区畜牧所、地区科技情报所、地区林科所、地区农机所、地区勘测设计研究院的信息获取手段、基本实验室装备、检测设备、试验基础条件以及办公基本条件;加速科技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同时,有重点地支持有条件的县级科研所基础建设。
3、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目标: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农村推广服务网络,造就一支稳定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
实施内容:
(1)选择5个县级农技站,10个乡镇农技站进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2)启动村、组农村服务示范工程。选择50个行政村进行发展村级民营农业科技服务站的示范工作,扶持农村各类专业技术研究会、农民技术协会和农民经纪人组织。
(3)制定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为县(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提供更多的支持,满足基本的工作费用,配备适当的专业科技人员,通过试验示范逐步提高全区农技服务水平。
4、科技中介服务和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
建设目标:建立完善的由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信息化基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成的农村中介服务体系。
实施内容:
(1)在继续抓好大方县农村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同时,再选择1~2个县进行示范,“十一五”期末在全区全面铺开。
(2)继续探索和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农业专家大院的新机制,“十一五”期末在全区全面推广。
(3)以农业技术推广和中介服务机构为载体,继续做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工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
5、绿色农产品质量监测技术平台建设
建设目标:通过绿色农(牧)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的建立,对试验区绿色农产品生产进行全程监测,确保绿色农产品的质量。
实施内容:建立“试验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并在8个县建分中心。
6、动物疫病防治、预报预警与肉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建设
建设目标:重点疫病在试验区得到有效控制,动物发病率、死亡率有明显下降。动物疫病控制基本达到国际兽医组织所规定的标准。
实施内容:重点加强动物疫病诊断监测系统、动物疫苗及其保存运输冷链系统、动物防疫监督和兽药监察及残留检测系统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组织好家畜恶性疫病的重点防治。
7、耕地土壤资源调查与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建设目标: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对全区耕地土壤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建立数字化耕地信息管理系统。
实施内容:一是建立耕地调查方法体系、测试和评价方法体系等技术平台,对全区耕地地球化学、养分含量分布、土壤污染、水分状况等和土地利用现状、名特优农产品适生地质环境进行普查,建设全区耕地土壤资源数据信息库。二是据调查结果和化验结果编制出养分含量分级图、利用现状图等基础图件,有计划地建立耕地土壤养分档案,提出合理用地规划、科学施肥方案。三是将建立起来的耕地土壤资源数据信息库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建成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平台,通过毕节农业信息网为全区科学经营管理耕地服务。
8、土壤农化监测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目标:建立稳定的、功能较为齐全的土壤肥力监测网络。
实施内容:
(1)在每个县(市)建立一个功能较为齐全的土壤肥料、作物营养分析室,为全面推广测土平衡施肥技术提供服务。
(2)选择不同的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各建立1~2个长期定位监测点,定期监测土壤肥力变化,以便对耕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地力补偿制度提供依据。
9、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目标:按照国家“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建设方针,依托“毕节信息网”和电信已建和拟建基础设施,构建起省、地、县、乡纵向贯通,各级政府、部门、企业、营销大户、种养大户等横向相联的公共信息服务共享网络平台,使网络覆盖面城镇达100%、乡村达30%以上;建立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共建机制,使试验区信息共享度得到明显改善,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开发本地化的、以科技、经济、市场、资源为主的信息资源,建立数据库,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市场切入能力上一个新台阶,从而满足绿色经济发展对信息的需求。
实施内容:(1)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以毕节信息网为龙头的全区信息网络系统,形成各县(市、区)网络体系架构,扩充信息加工、传输和辐射能力。(2)以全区信息网络资源体系为基础,建设Internet环境下的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促进信息服务的产业化发展。(3)根据试验区特色产业和聚集产业发展需求、资源管理发展需要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开发本地化的以科技、经济、市场、资源为主的信息资源,建立数据库,丰富网上资源。(4)建立网上办公系统,有条件的县(市、区)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5)面向市场大力发展技术培训、技术中介、信息检索与分析、音像制作、决策咨询等业务,积极拓宽服务领域。(6)展农技“110”信息服务模式示范,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有效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试验区绿色经济发展重大研究项目
1、主要粮食作物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2、旱地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研究。
3、特色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新品种选育、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4、地道中药材GAP关键技术及质量标准研究。
5、石漠化区域人地关系系统与综合治理研究。
6、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
7、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8、试验区优良林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及扩繁。
9、生态旅游特色景观调查及开发研究。
10、喀斯特山区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与应用研究。
11、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开发。
12、区域绿色农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13、喀斯特草地畜牧业工程技术研究。
14、喀斯特农区生态畜牧业高效养殖技术集成研究。
15、特色优势畜禽水产种质资源创新及配套养殖技术研究
16、中低产耕地培肥与改良配套技术研究。
17、绿色农产品中小企业成长环境与政策体系研究。
18、毕节试验区绿色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六、毕节试验区发展绿色经济十条措施
(一)提高对试验区绿色经济发展的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组织保障体系
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绿色经济符合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使试验区人民逐步走向富裕,享受现代文明社会的物质成果。试验区各级要加强领导,努力建设能够胜任领导发展绿色经济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要强化党委、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组织、协调、引导和监督功能,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对绿色经济规划的实施负总责,切实加强领导。各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各司其职,搞好服务,全力推进试验区绿色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地、县(市)要成立绿色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协助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绿色经济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制订有关政策措施,处理相关事务,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为试验区绿色经济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各市、县要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以及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认真做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必须依照国家规定对各类开发建设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决策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论证。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各市、县,各部门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各项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及相关政策、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建设。
(三)加大资金投入
试验区绿色经济发展,要通过众多项目的实施来实现,要广辟财源,增加投入。坚持国家、省、地一起投资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筹集资金,特别要争取国家发改委基本建设项目资金、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国家农村沼气能源建设补助资金、农业部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资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等的支持,动员和引导全社会的力量,投入绿色经济建设。按照事权、财权的划分逐步建立起合理的投资机制。各级政府要把试验区绿色经济发展的投资纳入财政预算,特别是用于粮食安全研究、生态恢复与重建、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要逐年增加。要提高科技三项费用,科技三项费占试验区财政支出比例要尽快达到1%。设立试验区生态研究基金,专门用于支持生态建设相关研发。要制定和完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基金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偿使用自然资源和恢复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积极争取国外长期低息贷款、赠款,扩大生态农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城市工商企业、个体私营业主、农民致富能手等各种社会资金投入生态农业建设,切实保护其合法权益。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建立农、林、水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
(四)加强试验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参加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对“四荒”开发和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可以跨县(市)、跨行业、跨所有制,采取承包、租赁、购买等形式进行建设和经营。积极推行“以奖代补,先干后补”和预交工程建设承包金等做法。坚持建管并重,谁破坏谁治理谁补偿,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凡占用森林资源、造成水土流失和对农业生态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按规定报批和实施。污染严重的企业必须提取专项资金用于企业的污染治理。
建立健全一支懂法律、懂政策、尽职尽责的执法队伍,严厉打击破坏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对违法案件,执法部门要及时查实处理,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结合试验区实际,研究制定出台地方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如《毕节试验区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毕节试验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补偿办法》、《毕节试验区农业自然资源保护条例》等,形成试验区较为完备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使生态农业建设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各级政府和执法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服务内容和要求,要逐步规范化,实行公开办事内容、程序和统一收费标准,实行收费立项管理和收支两条线,建立持证收费制度,为试验区绿色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五)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的力度
建立具有试验区特色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专业队伍与农民科技组织相结合的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精干高效的科技管理体系,以及强有力的科技保障体系。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以改革为动力,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结合试验区实际,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整合资源,突出区域优势,建立引进为主、自主创新为辅的创新机制,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对农业实用技术、生态农业建设技术、生物资源开发技术要坚持自主创新,并积极引进和应用适合试验区的高新技术。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研究推广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品种,建立公益型与有偿服务型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工业技术的引进力度,鼓励和支持省内外企业(集团)参与科技联合与开发,互利互惠,共同促进试验绿色经济发展。
(六)加强人才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
整合中央、省、地科技资源,借助外力,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地、县、乡科技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由科研、推广、管理方面人员组成的精干科技队伍,把年青科技人员推向重要的科研、推广和管理岗位。结合重大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在稳定和用好现有科技人才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试验区实际,引进急需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快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建立一支由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组成的科研队伍。优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立一支由农技推广部门、科研所、行业协会、企业组成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农业科技企业队伍和农民技术推广队伍,建立一大批农业科技示范户、农村专业协会。加强乡镇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充实乡镇农业科技人才,把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科技人员纳入县局管理和垂直领导,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到2010年,县级以上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科技人员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乡镇农技推广人员60%达到中专以上学历。与此同时,要认真实施国务院即将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大力发展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开发农村乡土人才,壮大农村人才队伍。
(七)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坚持“多元化、产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发展方向,按照“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与乡土人才培养相结合、科技服务与其他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完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网络,鼓励和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技术研究会等民办组织开展科技活动,积极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继续发展农村科技示范户,建立稳定的农村基层科技管理体系,继续选配好科技副乡镇长和村科技副主任。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和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健全农村职业和成人培训机构,加大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力度,尽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外出就业能力。加快县、乡两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选聘高素质的技术人员,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加速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八)认真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选派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员到试验区的县、乡任科技特派员,是新时期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成功经验,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人员如何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发挥作用一条新路子。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动手能力强的科技人员长期深入农村生产一线,言传身教,出谋划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转化科技成果,通过示范带动效应,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引路人,成为党的方针政策、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在农村传播、普及的重要力量,成为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纽带。
科技特派员主要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及地、县技术部门选派。人事组织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领导,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基层科技特派员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业条件;要整合地方科技、财政、金融和其他社会资源,不断加大对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特别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九)大力发展民营绿色经济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放宽准入条件,对从事绿色经济发展的民营企业, 允许分期注入注册资本。以高新技术成果作为注册资本的,只要出资各方协议约定,不受注册资本比例的限制。放宽企业经营场所登记条件。要拓宽经营领域和发展空间,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大力支持民营资本投资试验区绿色经济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对民营科技企业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允许民营企业以合法、足额的土地使用权、厂房、有价证券和无形资产等作为抵押,取得贷款。改进对民营经济的信贷评估、审批和贷款制度,开发适应民营绿色经济发展需要的融资服务项目,在保证贷款质量的同时,逐步加大贷款比例。建立地、县、乡三级信用担保机构,由各级政府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政府要选择基础设施较好、民营经济项目比较集中的地方,重点建设一批服务功能强、发展环境好的创业基地。各级政府要把创业基地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并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重点扶持。
(十)积极争取国家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对试验区的支持
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以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有关人士为主体,邀请各方面专家学者参加,成立了“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支援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对口支援毕节试验区。19年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毕节扶贫工作,并组织各界知名专家学者,对试验区建设进行具体指导,共为毕节引进资金3.4亿元,联系项目80多个,直接投入各种资金7000余万元,培训干部8600多人次,帮助输出富余劳动力1.1万人,兴办各种社会事业,帮助制定了试验区畜牧产业发展战略及规划、2004~2010年教育事业发展战略规划等指导全局性工作的文件;对毕节化肥厂的技改项目,大方县等三县列入农业部秸秆养畜重点县,纳雍县列为全国地方煤矿商品煤基地,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毕节人口控制的专项支持,隆黄铁路纳入“十五”规划等20余项重大建设项目的立项工作发挥了作用,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对试验区卓有成效的帮助,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生机和活力,有力地促进了试验区各项工作的不断推进。在今后试验区建设和发展中,要继续积极争取国家和支援贵州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上一篇:毕节试验区中长期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规划
下一篇:毕节“开发扶贫 生态建设” 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 (2008——2020)
Copyright © 2006 www.biji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毕节地区行政公署 版权所有
毕节地区行政公署 主办  毕节地区信息中心 承办  黔ICP备 05002319 号
技术支持:新利商务(bj163.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