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爆点 支线任务 重现:四次单身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22:58:03
编辑怡爽文/百科名片
四次单身潮
第一次单身潮
新中国第一次单身潮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1950年5月,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随之而来的是波及全国的离婚潮。 第二次单身潮
上世纪70年代末,第二次单身潮来袭。
“文革”结束后,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城市里迅速聚集起一批大龄单身青年,其中主要是女性。因为很多男知青在下乡时接受了当地的女青年,恋爱成家。可从大城市来的女青年却很难接受当地的男青年,宁肯单身也不愿“下嫁”。
“文革”前(1949—1965年),废旧立新的“正当理由论”离婚观这一时期为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大的革命,旧的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婚姻观被新型的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的婚姻观所替代,男女平等的观念正式从制度上予以确立。
1955年以前,由于1950年《婚姻法》的宣传贯彻,广大妇女视离婚为解放。虽然中国废除封建婚姻的时间不长,经济文化水平还较低,婚姻的不可离异思想还占有一定市场,封建思想残余还在束缚着一部分人的头脑,有些社会舆论往往对提出离婚一方不表同情,但大多数人认为离婚是正当的、合理的。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法院处理离婚案件中突出强调“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向法院提供夫妻有重大冲突的证据,或一方在政治上或其他方面犯有严重错误的理由,想解除婚姻关系是非常困难的。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婚姻质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人们在徘徊、思考中寻求建立在个人幸福基础上的集合与离异。
“50年代与知青返城时期的单身浪潮和现在是不同的”学者张念告诉记者,前两次可以说是国家行为,而这一次更多的是个体原因。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废妻妾制度,而50年代婚姻法的颁布,更多的是为了再次肃清废除妻妾制度,同时也是为了通过离婚和再婚的方式来整合土地资源。而知青返城时期,和农村女孩在当地结婚的城市男青年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未婚的城市男青年和女青年的人数大致是平衡的。
过去,结婚后,妇女获得信息的渠道是很有限的,所以也没有更多的可比信息。但是现在的信息发达,女性有更多的信息来源和渠道。所以自然会增加女性的选择。
上世纪90年代前后,当时,追求自由、快乐的思潮在青年男女中爆发,1980年《婚姻法》修改后,“感情破裂”这种很难量化定性的指标可以作为离婚的合适理由,离婚人口突然剧增。 第三次单身潮
第三次单身浪潮袭来,让越来越多的优秀女性卷入其中。城市单身女性如今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群体,一个社会符号。 第四次单身潮:
本世纪初到现在
一组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单身男女已经冲破百万。而在1990年,北京30岁至50岁单身人数约为10万人。有关专家指出,中国第四次单身潮正在来临。
中国媒体最近报道中国出现第4次“单身潮”,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结婚费用太高,让很多未婚男女考虑再三,不敢轻易作出婚姻的承诺。
广东省社科院社会与人口学研究所副所长左晓斯表示,婚姻成本和机会成本大幅度上升,是“单身潮”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直接成本方面,最早的“三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可能只是人们几个月的收入,而现在光是房子就是平均年收入的十几倍到几十倍。
社会学的调查表明,“单身潮”主要出现在白领和中产阶层人群,这些人的特点就是注重生活享受,结婚的大笔支出往往构成他们的一个顾虑。
结婚5年、30来岁的一位北京女白领认为,感情是婚姻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经济方面也非常重要,婚姻生活和家庭生活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例如对住房、汽车、孩子教育的需求。
第四次单身潮中的女性
在广东省妇联日前举办的“华人社会和谐家庭论坛暨第九届全国家庭问题学术研讨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陈亚亚在提交的大会论文《都市单身女性的生存状态考察》中提出,主动选择单身的“单女”明显增多,而且还带动了“单身经济”,据调查,30.35%的单女在“攒钱买房”,比例超过了“买衣服和美容”。 何谓第四次单身潮
中国内地曾经出现过几次单身潮,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受首部《婚姻法》影响所致;20世纪70年代末,知青为了返城纷纷离婚,引发了第二次单身潮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引发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变,第三次单身浪潮来临;到了20世纪末,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女性自主意识的提升,第四次单身浪潮逐渐显现,如今,这种浪潮更明显了。 “主动”奔单女比男多
“如果说以往的单身潮多是迫于客观形势,只是短暂行为,那么这次单身潮的特征就是主动者明显增多了。”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陈亚亚说,有不少调查都显示,都市的单身女性(下简称单女)更愿意选择单身。例如早在1996年,零点公司的调查就显示,向往独身的城市未婚青年中多为女性;2005年,北京30~50岁的单身者中女性超过6成,上海女性中认同独身的更高达82%;2007年,上海的抽样调查显示,单身女性增幅比男性略高,在某些地区数量上超过了男性,且离城区越近,单身的可能性就越大。 单女:要过自主的生活
“随着自主能力的提升,单女们也开始反思传统婚姻中的女性角色。”陈亚亚指出,对传统性别角色作重新审视后的女子更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比如,“结婚后的日子我基本可以想象,白天上班挣钱养家,晚上做家务带孩子,难得有个休息天说不定也要去孝敬公婆,万一运气不好还要遇到老公出轨离婚”;比如,“我问过已婚的闺蜜,婚前快乐还是婚后快乐?她们的反应都是沉默……然后我就想,人生苦短,要好好地、明明白白地活”;“自由很好,没有身为妻子、母亲的家庭压力”。
陈亚亚说,很多研究者认为,单女的出现,反映了女性独立于家庭之外的独立主体性的产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她们过着一种自主的生活,进入婚姻是一件可以等待和选择的事情,而不是一件被迫去完成的事情。
她认为,那些对传统女性角色进行摒弃或者对传统婚姻模式重新审视的单女,更容易认可自己的单身状态。“她们通过自己的反思和生存实践,正在挑战主流的婚恋制度,证明拒绝传统的女性角色,比如妻子或母亲后,人生也许会更加自由和精彩。”
“单女必须依靠自己来应对各种生活压力,利用自身不多的优势来拓展其生存空间,进而通过展现自身对社会的贡献来赢得公众的认可。”陈亚亚认为,单女的生存空间是相对狭窄的。 上海过半单女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
“由于没有家庭拖累,单女可以更多地将精力用于事业。”陈亚亚分析,“事业为重”正成为单女们的共识。
然而,尽管事业能给人带来成就感,但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单女的生存压力是巨大的。她指出,《男人装》杂志曾联手新浪网进行调查,发现上海的单女大多工作繁忙,57.37%的人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 为求安全感三成单女在“攒钱买房”
“随着单身者的增多,还出现了单身经济这个新名词。”陈亚亚分析,不少单女是独自居住的,一般都有工作,其中多数人的经济状况尚可,消费能力较强,对市场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即使偶有不理性,也不过是购物,不会选择酗酒、赌博之类的危险行为。
调查还显示,30.35%的单女在“攒钱买房”,比例超过了“买衣服和美容”。她说,从单女们的网上讨论来看,单女多有买房计划,因为它“真的能给女人带来安全感,那种安全感不同于对男朋友或老公的依赖”,只是往往因房价高、小房型少而难以实现。
她认为,其实不仅房子,很多日常用品、消费场所也都不是为单身者量身定做的。不过随着单女人数的增长,商家应该会更加关注这一群体的需求,单女的喜好在未来有可能引领市场。 生育问题成单女一大困扰
陈亚亚说,在中国内地,由于传统婚恋模式的主流地位导致婚前性行为仍受到贬损,人们往往默认单女没有性生活,“表现之一是很多单位体检不给单女进行妇科检查”。各种社会压力使得单女大多不敢坦言自己的性需求和性关系,而是对此一味回避。
同时,如何生孩子,也是单女们的困扰之一。一般而言,女性只能在家庭中获取权利,其中就包括生育权。“在内地,单身生育不但不能享受生育保险,而且报户口时还得交一笔不菲的社会抚养费。”她说,“例如按照上海市的规定,2010年已达到婚龄的单身女性,如果生孩子,必须交纳15919元 ,这对于只能独自抚养孩子的单女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她说,据称在台湾省,单女生育可享受已婚女性的同等待遇,所幸大陆的政策也有松动趋势。 近4%的女性因“性取向”而单身
“随着媒体的介入和社会日益开放,女性之间的同性恋倾向正逐渐得到大众认可。”陈亚亚分析,根据《男人装》的调查,有近4%的女性因“性取向”而单身,上海单女的这一倾向更是高达4.75%,居全国之冠。“尽管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违心地选择异性恋婚姻,能顺利找到同性伴侣的人却不多。” 美国去年适婚人群过半是单身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在2010年9月28日公布的数据,在25~34岁的人群中,从未结婚的人数高达46.3%,已婚的仅占44.9%,单身人群首次超过已婚人群,成了多数。无独有偶,亚洲也开始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如中国台湾“妇女婚育就业调查”的最新结果显示,2010年台湾省的单身女性有144万(占女性总人口的15%),其中持独身主义的女性有25.8万人,占18%。[1]
原因
目前状况
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过来人证实,当前,中国正经历着蓬勃的第三次单身潮。第一次发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确定了一夫一妻制后,从政策上调整一夫多妻的状况,催生“离婚高潮”,迫使不少妇女过上了无依无靠的“自由生活”。第二次发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十年文革”中下放的大批知识青年开始返城,很多讲求理想恋爱条件的大龄女青年,为了不下嫁“乡下大老粗”损害自家身份利益而选择了单身。发生在30年之后的这一次则不同于前两次受到政治历史原因的影响,它具有自动自发的特点。它不单指不结婚的男女,还包括了越来越多的选择离婚而不愿再婚的家庭。
从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中发现,结婚高龄化、离婚年轻化逐渐成为一种社会趋势。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受到“知识改变命运”观念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为培养更多的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型人才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出国留学、就业、创业支持等方面实行政策支持,使不少人认识到高学历的重要性。而高学历则意味着更长的学习期限,一般说来,学完大学本科课程,年纪应该不会小于22岁,读完趋于就业主流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年纪不会小于25岁,再完成更高的博士研究生课程,年纪不会小于28岁,这样的年龄,除了在学校培养点感情外,想要到校外谈上两三年,再作决定,结婚年龄就不会少于30来岁了。知识一丰富,对婚姻的理性认识就多于感性体验,加上年纪一大,觉得人生自由洒脱才是最重要,结婚传宗接代的观念也就淡了许多。这是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养份过多的知识在让人们获得文明享受的同时,也在成为制造单身潮的精神温床。 二、受到互联网交流的影响。
互联网科技的兴起,使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年男女接触到了更多的信息。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近4亿人在使用这一沟通工具,他们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解放了思想。他们一部分意识到,婚姻作为一项个人的长期投资,必须慎重,“宁缺毋滥”是择偶的基本指导思想。一部分人追求完美,把恋爱生活看得过于神圣,以至于在茫茫的人海中迷失了对象;一部分人钟情于一生一次恋爱,当初恋已成往事,就剑断情丝,抱守痴心终其一生;一部分人则从很多的婚姻失败的案例中得出结论,结婚如同“进了坟墓”,断送了自己的自由。另一部分人则身受网友之害,轻率同居,结果事后惨遭对方抛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认定婚姻其实存在欺骗和不忠,没有必要踏进去。还有一部分人则吸取西方“自由世界”精华,肯定试婚,否定结婚。更有一部分人,选择了虚拟的网婚,认为婚姻不仅限于肉体上的结合,精神上的共鸣才是最重要的。而且,采取这种方式,既不会浪费太多的金钱、时间,也可避免怀孕生子要承担厚重的责任,还可以与多个对象实现共组爱巢,彼此之间不必提防、发生良心谴责等等。这些群体都有发展壮大的迹象。 三、受到传统的男权主义思想的影响。
这方面受到困惑的是学历层次、权力地位、经济状况较好的女性。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男人,面子问题事关祖宗教诲,所以一般情况下,一个高中生男人,不会去娶一个本科生女人,一个科股级男人,不会去娶一个厅局级女人,一个月薪1000元的男人,不会去娶一个月薪8000元的女人。——当然,现实生活中,有一些自认为老成持重的女人,也不会情愿下嫁。在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才有钱的教条指引下,男人对于过于优越自己的女人,不是敬重,而是觉得自卑或感觉不爽,生怕别人说闲话,搞得自己下不了台。这样看来,封建社会的“女子无才(财)便是德”,其实也算得上是时代的真知灼见了。更有流行口号: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三十豆腐渣,把男女的结婚年龄优势区别开来,——女子的短,男子的长,自然也是男权主义的一种表现——虽然在客观生理上还是反映了一定的正确认识。最集中的体现的,当然是男女生育问题了。在全国上下“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呼喊声中,男权主义至上的老板或农村讲究势力的男女长者,没有儿子生出来是不会罢休的,通过B超透出是女儿的,赶紧就流掉,不忍流掉的,生出来,就赶紧送人,以致于把男女比例搞得严重失调。这个政策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施行的,执行到现在,过去所生产的人群刚好成为当前社会婚姻的主流人群,在严重的性别失调之下,加之选择的多样性等复杂因素,不造成单身潮才是奇闻怪事。 四、受到社会色情业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怪胎”,这是不可避免的。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商业化的色情业的出现,并不能指责公安部门办事不力,因为市场,本身就是解决人们需要的一个平台。这种需要自然也包括情色方面的内容。新中国的尤其是搞经济的男人们,及慢慢居于上游的女人们,物质指标上去了,精神指标却下来了,在心灵空虚、欲望膨胀的眼神中,搜寻出“鸡、鸭”两个别有深意的词汇。甚至在最近的汉语词典里,小学生都查到了,“鸡、鸭”最新的与时俱进的另类解释。有了市场,有了顾客,获得了利润,形成了规模,产生了行业,就会导致社会现象和一系列思考,这是很正常的发展。所以,一些男女青年说了,我不结婚并不等于放弃性生活呀。结婚为了啥?不就是解决生理和精神需要嘛。物质上我努力工作,精神上有朋友安慰、生理上找地方发泄,这就是新生人类的标准生活。何必要在婚姻的大树上吊死?他们觉得过去人们过于愚昧,丧失了自我,活在祖宗设计的圈套里,没有了激情,就麻木地忍耐,以为这就是人生的全部,在这些人看来,这种过错不应该再继续,到了反抗的时候了。——这个观念,这个市场,甚至通过比较隐蔽的方法,也吸引了进入婚姻殿堂的夫妇,他们尝试禁果之后,个人觉得乐不可支,不同程度地默许了这种行为的发生,并最终促使一部分家庭走向解体。还有一种形式,就是介乎于单身与婚姻之间的,比如沿海等地开放城市暗地里流行的夫妻交换游戏等等,其实已经是突破了婚姻,走到了难以回首的单身自由潮边缘了。 五、受到区域调控不力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单身潮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政府在人口政策上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调控力度。“人多难管,所以如此。”这并不是理由,只是政府缺乏能力管理的一个借口。在建立特区时,有利的政策倾斜出台前,就应当考虑大量人口流动的可能性,应当用系统发展的眼光来处理可能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资本主义的这种认识,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人们的钱财取向就是脱离社会主义道路,动辄扣一个大帽子下来。认识人的这种劣根性,对于我们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实际上会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在大批的包括城市、乡镇、村组男女青年的南下大军面前,作为执政者,要宏观看到由此造成的地区发展失衡问题,尤其在人口调控方面,应当采取稳妥的办法,有规划地处理人员的流向与分布,使男女、年龄、技术发展等等关键指标平衡健康化。这也是生态人文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内容。
评论
当下的中国单身群体不能称作“贵族”,尽管有调查显示,选择单身生活者大多数为都市白领阶层,也应该看到,他们只是不希望高昂的婚姻成本将自己的血汗钱损耗殆尽,更没有多少人为引领时尚而放弃婚姻,面对两难只能择其一。这充分验证了某些学者观点的偏颇,此情此景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奢侈品消费国”之后,有人喜不自禁的心态何其相近?可惜的是,“世界第二奢侈品消费国”名头与大部分人的真实生活不匹配,越是张扬越让人哭笑不得。
处于“单身潮”中的人其实并不清楚,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只不过类似和尚、尼姑,区别仅是不修行不节欲而已,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单身是种公民概念,是思想与言行的高度自由,若非如此就难以称为“单身贵族”。而随着人口流动频繁、社会道德观念不断更新,中国人曾经固守的传统概念的确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单身生活就轻松惬意,底层单身贫困现象极其严重。不仅如此,婚介所、俱乐部经营也十分混乱,很多单身者缺少法律意识经常受到各种侵害。
“崇德莫盛乎安身,安身莫大乎有政,有政莫重乎无私,无私莫深乎寡欲”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名言,他感慨于日益严重的隐士现象,认为人们不循规蹈矩生活,根本原因是缺乏安身立命的保障。当然,如今的“单身潮”与魏晋时期的“遁世热”不能相提并论,当事人的心理感受也不能同日而语,但“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司马迁语),不管称之为时代进步,还是喻之为思想开放,“单身潮”既然属于不正常现象,就应正视其正负两面影响,片面解读的后果未必不会是另一种灾难。
编辑本段解决办法
一、逐步推行婚姻合同制。
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商业运营手段和观念的成熟,人们对于婚姻的理解,将从守旧的传统认识中陆续走出来,婚姻形式将呈现多元化。婚姻最终的结局是走向无婚姻。在这个结局发生之前,婚姻合同制将越来越获得人们的认同。所谓婚姻合同制,是指有别于传统的一纸婚姻走到老的做法,实行双方平等、自愿约定,法律认证、支持、保护的,以三年、五年或更长时间为期限的婚姻合同制度。它通过婚姻合同内容上的协商与规范,来满足结婚双方对于家庭、感情、权利、责任维系的期望和需要。婚姻期限到期,如双方生活、情感稳定,可以优先续约,如有任何一方提出异议,根据新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在处理好双方约定事宜的情况下,经法院裁定,婚姻关系自然解除。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合同制度同并不排斥“同志”型婚姻。这样,在满足人们更多形式婚姻需要的同时,也切实保障到相关人员的权益不受侵犯。 二、推动婚姻的全国化、全球化进展。
为减少近亲繁殖导致的问题,按照优生优育的要求,结合交通便利、信息共享、交流自由等现代化婚姻发展条件,各地可以组织地与地、市与市、省与省,甚至国与国之间的婚姻活动,把村与村、组与组之间的婚姻关系扩大化,在确保本土优良传统传承的同时,也把世界各地有特色的内容引入进来或把本土文化传播开去,开枝散叶,落地生根。婚姻关系的引入相信比资本的引入更有意义和成效。 三、健全婚姻运行法律体制。
为确保婚姻合同制及大范围大区域婚姻活动的推动,政府要着眼长远,从立法的角度,建立健全婚姻运行的组织、机构、制度与法律规范。如成立城市婚姻交流管理局,城市网恋中心、婚姻签证处、婚姻公正处、婚姻争议处理处、婚姻维权督察处等等。各地保监局要努力建立婚姻保险机制,把婚姻保险内容纳入到社会保险的重要规范之中,使蒂结婚姻的双方都有相对安全、稳定的生活基础,减少各类遗留问题的发生。
编辑本段各国现状
美国 女性对自己期望过高
单身潮2009年8月底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年度抽查数据显示,2005年美国15—44岁单身男性与单身女性比例平均为113.15∶100,女性增长势头渐猛。在美国国家房地产代理协会的最新统计中,每5所房子中就有一所为单身女性拥有。
面对女性单身潮,以表现独立、自主的美国女性婚恋观为主题的《欲望都市》剧作者坎迪斯·布什奈尔说:“我们之所以单身,是因为我们想这样。”不过社会学家认为,这种完全独立选择的看法,只能代表一部分美国女性。
他们认为,很多美国女性对自己期许过高,凡事不愿将就。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越来越挑剔,不得不渐渐适应单身。
畅销书作家麦可·古里安坚决反对女性单身潮。他在自己的畅销书《女孩的神奇——发掘女儿的天性》中主张,父母不要过于鼓励女孩的野心,以免导致未来的单身不快。 法国 年龄越大越怕恋爱
来自欧洲最大的“红娘网”与IFOP市场研究公司共同进行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法国目前约有250万单身成年人,女性占了一半,其中72%生活在大中城市,大多年龄在30岁以上,52%的人单身时间超过3年。她们有三大特征:
一、注重生活品质,把外表修饰和控制体重看得非常重。
二、年龄越大越怕见人。在18—24岁的单身年轻女性中,25%能被说服去跟异性见面;随着年龄的增长,71%的人会选择周末待在家里或跟朋友在一起;在50岁以上的女性中,只有13%有勇气跟男性约会。
三、面对单身,内心复杂。59%的人认为“自己会长期保持单身,而且会活得很满足”,但36%的人意识到“自己很孤独”。40%的人虽然单身,但不拒绝健康的性生活。
专家们担心,这种被动适应,可能影响法国女性择偶时的判断力。他们再三告诫女性:单身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必然,一旦有爱的信号,一定要及时接收! 日本 女性角色正在改变
一本介绍日本单身女性生活的新书——《失败的狗的嚎叫》在日本社会引起强烈反响。37岁的作者酒井顺子就是一位潇洒的“单身贵族”。她表示,婚姻并不适合所有的人,单身女性也有很多优势。“有工作和独立生活能力的现代日本女性不想为满脑子旧观念的日本男人洗衣做饭一辈子。”
据日本政府的最新统计,目前日本的单身比例已高居发达国家前列。仅2003年25岁以上女性未婚比例就已高达54%.东京庆应大学经济学家神原英介认为:“日本妇女正在转变角色,从生活的边缘走向中心”。适度拥有这种观念,能帮传统女性摆正婚姻在人生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