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学生用的单反相机:再谈写字与书法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01:43

                                   再谈写字与书法

 写字与书法,书法与写字,连我自己也倒腾烦了,越烦越想倒腾。“写字”不知算词还是算短句,词典不收(起码我手上的词典里没有),一般都只收“写”而不收“写字”,有的直接注为:写,写字。但无论算什么,意思就是用工具在纸或其他物品上做字。“书法”则不一样,随便查几本词典,可得以下解释:1、文字的书写艺术,2、用毛笔写汉字3、毛笔书写的方法,4、古代史书上在材料处理、史事评论、人物褒贬上所定体例。5、同法书,指法典一类的书籍,或指有一定书法成就的作品。第4项与本文无关,但1、2、3、5又不知该用那条,无奈,只好自己下定义,书法:写字的方法或汉字结体的艺术形式。余不是语言文字学家,这样下定义也不知是否正确,但起码能把下面的话说清楚。娶媳妇请媒婆,虽然麻烦,图个名正言顺吧。

  著名书法家张新明说,根据迄今为止的考古发掘,最早的汉字如果从仰韶文化的陶文算起,有六千多年了,但陶文毕竟数量很少,很难说清其与当今汉字的渊源。把殷商时的甲骨、钟鼎文,当作汉字的祖先,则是毫无疑义的。显而易见,甲骨、钟鼎文的功用主要是记录,借以实现文化的遗传。那个年代的文化应该主要是纵向传播,横向的文化交流相对比较少,所以,可以认为,当时对书法的艺术要求并不高,如何能让后人看懂,才是主要的追求。这个阶段,书法一词的主要涵义是写字的方法。

  春秋战国时代,简帛的大量使用,使文化的横向传播得以大幅度的发展,由于人与人之间文字交流的不断扩大,书法美学的思想开始萌芽。到汉代,书法美学的思想产生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出现了赵壹的《非草书》等书法美学理论。从此以后(如果没有新的考古证据的话),书法才作为一种独立的美术形式而存在,重心开始向汉字结体的艺术形式偏移。到所谓“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之类的美学批评出现时,书法批评理论就完全成熟了,书法作品,也因为美学批评而身价百倍,有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但是,尽管如此,书法最基本的“写字的方法”的功能并未因此消失或退化,其作用也是与时俱进的,只不过因为书法艺术作品的光环太过眩目,普通的字自然就显不着了。

  书法发展的历史,倾注了专家们大量的专著,无需我在这里饶舌,余只想试着从美学、心理学和社会现实的角度,作一次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书山探险旅游。即使碰壁或掉进池子里,能搏得书法爱好者诸君的一笑,就算没白献丑。不过得提醒您,听说“笑一笑,十年少”,如果不想回幼儿园,笑时您可悠着点(开玩笑了)。

  中国书法美学是世界上一朵璀璨的奇葩,虽然从汉至今的两千多年来,美学见解各家各派各执己见,如战国纷争,但这或许正是其魅力之所在。从汉代起,崔瑗“纯俭之变,岂必古式?”提倡创新;许慎“书如是也”、蔡邕“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纵横可有象者,方得谓之书。”提倡书肇于自然。赵壹批评章草“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旨多矣。”“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在手,可强为哉?”提倡书贵实用。美学见解上的差异已经显而易见了。魏晋时代,四体稳定,书写方式稳定,钟、王领军,开启了书法艺术的黄金时代,历经唐、宋各大家的创新高峰,至元赵孟頫创出赵体,独占鳌头领袖书坛,书法美学才有短暂的相对统一。明初,朝野共同掀起习《阁贴》之风,“贴学”于是由此而兴,表面上是继承赵氏一路书风,其实又到了新的战国时代,不过各有其宗罢了。现代,仍然是百家争鸣的时代,丁文隽重书之法,言:“夫书之有槠墨各具,犹乐之有琴瑟诸器也。书之点画八法,犹乐之宫商五音也。书之有动静刚柔,犹乐之有曲折抗坠也。书之有间架结构,犹乐之有文采节奏也。……”将书法比作乐理,说可以正人心。而徐悲鸿说:“古人并无“笔”,更无今日所谓“法”,今号称善书之何子贞,学《张黑女碑》才习数字,至于汗流浃背。其乖如此,误人如此,安得不去道日远乎?余悲此道之衰,而归罪于说之谬。爰集古今制作之极则,立为标准。亦附以混人耳目之恶,裨学者于鉴别善恶之明,而启其致力之勇。其道不悖,庶乎勤力不废,克能有成。”力主书法之美在德、在性。从这两例可以看出,书法美学迄今为止仍然有见仁见智的问题。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写字与书法,则又是另一种风景。虽然中国字古有“字如其人”的说法,肯定了写字与书法作品里包含了作者自己唯一的综合信息,但较为模糊。而在西方,虽然没有如中国这么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但对笔迹的研究,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就开始了,到19世纪七十年代后,笔迹学就正式成为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在西方昌盛起来,大学里还开办了专业课程。在奥大利亚、法国,笔迹分析广泛用于疾病诊断、遗产公证;瑞士和以色列半数以上的企业应于选用雇员;美国采用笔迹分析解决企业事务的公司不下三千家,许多州法院将笔迹分析作为侦破案件的重要工具;最走红的是德国,80%的大公司都雇有笔迹分析专家,取得笔迹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可以挂牌营业,社会地位相当于医生、律师。虽然西方的拼音文字与汉字差别很大,但其科学意义是相同的,无论拼音文字还是汉字,书写时,都会包含思维的快慢、深浅,书写速度,肌肉、注意力的活动效率,文字风格,情绪宣泄等要素,这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文字,就独一无二地反映出了书写者的个性特征,是名副其实的“字如其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写字与书法,少了些浪漫,多了些深刻。

  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写字与书法,就更五花八门扑朔迷离了。别的不说,就作品的经济价值来讲,往往令人啼笑皆非。古代名家真迹价值连城,那符合物以稀为贵的社会价值规律,无可非议,这里且不去讨论,只讲几种奇怪的现象。

  一是同一个人的书法作品,成名前与成名后,其价值差距之大,可谓天上地下,成名前不值钱的,一成名就值钱了,不知是艺术值钱呢还是名气值钱,此是一怪。

  名人的书法作品值钱,主要应该在其作品的艺术性上,体现的是美学价值,这大概不会有非议吧。事实上也是如此,即使是同一书法家的作品,也会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或影响,有很大的差别。

  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故事众所周知,他第二天酒醒后,再也写不出第二篇来,不是因为他把《书论》中的技法忘了,而是他再也找不到当初创作时的感觉。无独有偶,我去年见到吴作人夫妇写给铁生父母的信,非常的美,真可以与《兰亭集序》比肩。据铁生讲,后来吴作人先生也说,让他特意再来创作一幅这样的书法作品,他也写不出来了。可见好的书法作品,并不是光靠技法,更不是靠名气写出来的。但奇怪的是,有些名人的字,实在很难牵强于艺术,却也因为该名人的名气大、地位高、财力雄厚而成为墨宝,此是二怪。

  第三怪也,普通中学生的字也值钱,可就更怪了。也许有人不信,但等我说出来,不信也得信。中考、高考,不管文科理科,语文都是必考的(听说以后高考要取消语文考试,大学增加语文课,不过还只是传言)。而语文的评分标准,相对其他科目来说,不是那么严谨,有一定的灵活性,更换不同的判卷人,得分往往是不同的。“卷面分”本就没有什么严格的标准,作文也不可能有统一答案,于是,考生字的好坏,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要素。判卷人因为考生字的好坏(或许与其说好坏,不如说喜欢不喜欢)多扣或少扣分的事,已经成为当今的一种社会常识。所以,中学教师总强调学生要把字写好,因为有可能仅仅因为字的好坏,就成为能否进重点学校的分界线。即使不算因为不喜欢考生的字而给作文多扣的分,光卷面分就可能有五分的差距。差零点五分,想进重点高中或大学,就得多交五万元人民币甚至更多,五分就不知该值多少钱了!但更怪的是,那些视名牌学校为龙门,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正是制造这种价值的骨干力量之一,虽然他们对此咬牙切齿。

  俗话说事不过三,怪现象就此打住,有这三怪,写字与书法的社会意义,似乎也可窥见一斑。写到此,我的文章仿佛也该结束了,最后凑上几句算作本文的结束语吧。

写字书法本同胞,孰料骨肉价各标。

小姐千金婢三钱,有无名气主仆晓。

婢非不美奴非蠢,命里注定实难逃。

若是齐往龙门跳,奴婢主子一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