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杠图片:富有历史感和国际性的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23:10

富有历史感和国际性的歌------试论艾青短诗(原创论文)

默认分类   2008-11-20 15:59   阅读1005   评论17   字号:    

作者撰写本论文时照像

富有历史感和国际性的歌

                -----试论艾青短诗 作者:杨康健


     对于诗歌,直到在现代文学课堂上接触到艾青的诗歌,我才一见钟情,被她的魅力迷上。我曾跑了好多书店和图书馆,把艾青的诗与论著尽可能找来阅读。他从1932年发表诗歌至今,在新诗创作半个多世纪的道路上,饱蘸爱和憎的激情,写出了二十首长诗,上千首短诗,以及二十五部作品。1984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艾青短诗选》,就是从他五十多年创作的大量诗作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脍炙人口的68首名篇。对于这些精品,我倍加喜爱,拜读百遍不生厌,咀嚼千遍味无尽。令人深深感到:这些短诗,植根于社会生活,取材于现实世界,跳动着时代脉搏,推动着人类文明,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和高度的国际性。她不仅属于中国人民,而且属于世界人民。

诗的历史感,是诗人从当代社会出发,在一定的历史观、世界观的指导下,通过某一具体对象,对整个历史过程或某一历史阶段的一种诗意的概括性的感受和表现。其中决定的因素是诗人的历史观。而一个诗人的产生和成长,他同人民结合程度,他感受生活和思考时代的深度,又总是因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艺术上的准备分不开的。艾青于辛亥革命爆发的前一年,出生在浙江省金华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因算卦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所以自幼寄养给一个来自大叶荷村的贫苦妇女。使他从小对劳动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青少年时期,迎接了“五四”的风暴和第一次大革命狂澜。中学里阅读到唯物史观的书籍,受到了民主主义思想影响。1929年春,去巴黎学画,并有机会阅读了大量的哲学、文学书,以及一些法文现代诗。1932年“一·二八”事变那天,艾青告别了“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三年”异国生活,回到民族危机深重的祖国。5月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以“颠覆政府”罪名被关了三年零三个月。艾青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决定我从绘画转到诗,使母鸡下起鸭蛋的关键,是监狱生活。我借诗思考、回忆、控诉、抗议,……诗成了我的信念,我的鼓舞力量。我的世界观的直率的回声……”。在这个回声中艾青努力“反映时代,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通过个人写时代,或通过时代写个人”,把个人的命运同人民的、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诗情爆发,吟唱一首首富有深刻历史感的歌。

㈠以高度的爱国激情,急切地表达全民族要求再生的愿望。

艾青在《诗论》中说:“如果一个诗人还有着与平常人相同的心的话(更不必说他的心是应该比平常人善感的),如果他的血还温热,他的呼吸还不曾断绝,他还有憎与爱,羞耻与尊严,他生活在中国,是应该被这与民族命运相连结时间所激动的。”并说:“诗人行动的意义在于把人群的愿望与意欲以及要求,化为语言。”1937年抗战爆发前后,艾青诗情爆发,形成了第一个创作高潮,写出了一组充满爱国激情,高度概括这一阶段全民族要求新生的短诗。主要作品有《煤的对话》、《太阳》、《生命》、《春》、《复活的土地》、《他起来了》等。

诗人在《煤的对话》里推开长期压抑的虑情,激情澎湃地喊出了全民族奋起反抗的心声。让住在万年深山和岩石里的煤,长上思想的翅膀,把它象征为古老而苦难的中华民族。作者透过生活现象的地表,发映了中华民族近百年来被压在社会最底层,忍辱负重,受尽煎熬的困难历史,展示出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从沉睡中觉醒,不屈不挠奋力迎接自己再生的画面。“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真是回答得斩钉截铁,铿锵有声。并且呼喊“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满腔热情地希望燃烧,希望发光发热。这里诗人把“煤”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只帆船,从发展中去观察和反映历史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和表现抗战前夜,压迫愈甚,反抗越烈的历史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贯注于“煤”的具体形象中,弥漫于全篇。使读者意会到抗战爆发前夕,民族要求新生的昂扬情绪和民族从危机中奋起的历史感受。

艾青说:诗人“假如不把人类身上的疮痍指给人类看;假如不把隐伏万人心里的意愿提示出来;假如不把较美的思想教给人们;假如不告诉绝望在今天的人还有明天……为的是什么啊?”《太阳》中,作者基于对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哀愤交集的特殊感受,把它象征光明的民族再生的希望,并把它看成长期以生命和热血为代价,战争黑暗的结果。作者以“太阳向我滚来”的意象,将人们推向“我乃有对人类再生的确信”的境界。《生命》写民族新生是艰难的,但又是毫无疑义的,强烈地表达了作者“也要用自己的悲惨的灰白/去衬映出/新生的跃动的鲜红。”的愿望和意志。《春》写民族新生之春“来自郊外的墓窟,”用烈士的鲜血换来的。《复活的土地》是抗战爆发前两天,作者在预感中写下的,写沉睡的大地,已经苏醒,渴望已久的抗日战争即将来到,伟大的中华民族将以自己的鲜血来洗刷近百年来被奴役的耻辱。《他起来了》是对觉醒了的人民的歌唱,诗人描绘了已经站起来的民族形象,传出了“必须从敌人的死亡/夺回自己的生存”这种民族的悲哀和对解放的呼喊。这组诗,诗人以高度的爱国激情,感受到了抗日战争爆发前后,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古老的民族从沉睡中醒来,苦难的人民急欲奋起的情绪,反映中华民族已在觉醒中奋起,通过反抗斗争必将获得新生。

㈡以真挚深沉的感情,描写水深火热中人民的抗争。

艾青在《诗论》中指出:“诗人在时代之阴暗的底层与艰苦的斗争中从事创作,他们的要求就在于如何能更真实地反映在今日中国黑暗的现实。”抗战爆发初期,艾青诗的特点是兴奋、高昂。在战乱中他经过一段辗转漂泊的生活,较多地接触了社会现实,更多地看到了反抗侵略者斗争中民族的苦难。这为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诗情再次爆发,创作进入了第二个高潮。这时期的主要短诗有《我爱这土地》、《乞丐》、《手推车》、《桥》、《冬天的沼泽》、《树》、《农夫》等。这些诗从现实出发,在感情上表现了一种明显的忧郁感。这除了艾青本来就感染了农民的忧郁感外,实际上概括了那个时代的民族苦难,以及人民抗争的艰苦。

《我爱这土地》诗人歌唱的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灰色贫土,而是被“暴风雨所打着的土地”;不再是枯竭静默的河床,而是“永远汹涌着悲愤的河流”;不再是令人气闷鸦噪的天空,而是“无休止地吹刮着激怒的风”。诗的基调于忧郁中迸发出热情,于痛苦中蕴育着希望,于哀婉中燃烧起火焰。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土地和人民,痛苦而深沉的爱,而且几乎概括了那个苦难年代里人民愿与国土同受“暴风雨”打击,为摆脱奴役的命运而搏斗的情素。《冬天的沼泽》写沦陷区的人民,在内外敌人的涂炭下,“阴郁得象个悲哀的老人,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抒发了诗人郁塞于心底的深沉的愤激,反映了作者对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真切的关注,对现实生活深刻的认识。《乞丐》则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历史灾难时期“乞丐”的形象。渗透着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激发人们为改变“乞丐”们的命运而奋斗的力量。《手推车》写的是挣扎在饥饿线上的黄河流域的“北国人民悲哀”的形象。《桥》和《树》象征着被敌人所宰割的土地上,人与人表面随是分离的的,而心是联结在一起的,诗人的暗示性很强,反映了人们正在从事的抗日战争事业的艰巨性和不可摧毁的巨大力量。《农夫》是“真正地爱着土地”的主人,在苦难的年代里,尽心尽力地进行艰难困苦的耕耘,顽强地在土地上生存。这组诗,是作者对历史灾难中民族的痛苦和不幸的一种概括性的表现,浸透着诗人心酸的泪水和深沉的感叹。同时也表现了人们要战胜困难的顽强抗争,心情沉重而激情饱满。

㈢蕴含深刻的哲理,回顾历史,正视现实,展望未来。

历史感是深蕴于当前生活底层的内在的潜流;只有具有历史意识的人,才能感到它的存在,流动;只有透过生活现象的地表,才能把握它脉络的走向;只有钻向现实地心的深处,才能使它提升喷涌。一句话,越是当代的,也就越是历史的;越是从现实出发的,历史感越深刻。于1957年被划为“右派”,艾青蛰居沉默21年后,像埋得过深的竹鞭,新芽破土,获得了新生。曲折留下了阴影、伤痕,使诗人反省、痛惜;前景又带来了光明、希望,鼓舞诗人去创造、斗争。面对新的历史时期的来到,作为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诗人,怎能不化一腔热情为自觉的追求。归来后,艾青诗情又一次爆发,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鱼化石》是他归来后最富有历史感、最有代表性的诗篇。诗人用历史眼光去观察、感受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历史的因素,从而使暗淡的东西放光,使一块两指宽的鱼化石变得很不平凡。在历史的光照下,现实的东西深化了,有了纵深的历史感;诗像多面晶体一样,显得深厚凝重。诗的开头写道:“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这是写充满活力,自由翱翔的“鱼”,意外地遇到了灾难,失去了自由活动,失去了活跃的生命。“尽管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这是一个象征,是是对50年代“反右”至70年代“文革”这段历史的概括。它虽然不是一篇用情节来叙述自己灾难经历的诗,但却高度提炼,概括而抒情地写出了自己,也是一代人的经历读来实在令人深思。“凝思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离开运动/就没有生命。”作者以启示性的语言,以平凡的外形,蕴蓄着深刻的真理。借着“一片化石”的实体,抒发出了具体可触的意象。传达出了历史的回顾和反省痛恨那扼杀一切生机,置聪明于愚昧,置自由活泼于僵化死地的灾难。历史的灾难给人以教训,伤痕与损失,这是谁也不会忘记的。但是,对于已经掌握了辨证唯物史观的诗人来说,历史教训固然惨痛,但也可以产生精神的力量。作者在诗的最后饶有哲理和誓言性地写到:“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即使死亡/能量也要发挥干净。”这是诗的情感的升华,高度概括了一代人的高尚情操,崇高的思想境界。《鱼化石》教会我们历史地辨证地思维。不忘历史,正视现实,开拓未来,这是人类最大的价值,也是艾青诗歌历史感传达的真理的永恒的逻辑力量。同时也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迷惘而写的,表现诗人在新的历史转折阶段,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她永远陪伴你/一直到终止呼吸。”《失去的岁月》回顾“有的丢失了十年二十年”,丢失的地方有城市、荒原、车站及油灯等,这是历史的悲剧,是一代人的不幸,但是它毕竟“早已离开了人间。”诗人含蓄地启发人们珍惜已经到来的大好时机,投入到新时期建设四化的伟大事业。《虎斑贝》中写道:“在绝望的海底多少年/在万顷波涛中打滚/一身是玉石的盔甲/保护着最易受伤的生命”,“要不是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带到沙滩/我从来没有想到能看见这么美好的阳光。”这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也概括了从动荡年代过来的人的情绪,表达了中国人民力尽艰辛,酸甜苦辣,顿挫炼狱,而对社会主义坚定不移的信仰,不畏前进道路艰难曲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艾青归来后的诗象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沉思后的吟唱,通过对人生的深邃观察和有力概括,对历史的回顾和未来的展望,以深刻的哲理和启发,鼓舞人们从现实出发,投身于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

诗的国际性,是诗人在一定的宇宙观指导下,通过当代国际题材,对国际主义形象或重大国际问题的诗意的刻划和反映。艾青青年时期曾在法国求学3年,50年代先后访问了苏联和智利等国,70年代末又访问了西德、奥地利、意大利和美国等。他的〈域外集〉专门收集了在国外写和写国外的诗近百首。这样的诗,在〈艾青短诗选〉中就占了三分之一。这些诗歌,集中反映了艾青短诗独具光辉的一面——高度的国际性。

㈠塑造鲜明的国际主义形象。

首先,艾青塑造了被压迫民族的国际主义形象。黑人的绝大多数处在被压迫的地位,而又是受压迫受歧视最深重和最广泛的。这在一般文人笔下,尤其在中国诗人笔下是极少反映的。艾青却给予这不幸的民族以极大的同情和关注。

1954年,艾青在南美之行途中,看到巴西里约热内卢这个犹如旧上海冒险家的乐园里,黑人住在破烂木片搭起的木棚子里,担负着沉重体力和下贱的活儿。在这个不公道的世界面前,对劳动人民一贯的同情心,驱使诗人在旅馆里即景生情地白描了《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的情形。通过大量的对比,塑造了一个被歧视、被奴役的黑人女性的典型。主人“白得象棉絮”,仆人“黑得象紫檀木”;主人舒服地抱在仆人的怀里“却不住地哭,”仆人可怜地哄着主人“却要欢乐的歌。”含蓄委婉地通过捕捉眼前的声、色、形等等,传神地描绘出了黑人姑娘的美丽、善良,可怜和不幸。反映出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尖锐的对立,对种族歧视进行了讽刺性的揭露。

在这一时期,刻划黑人形象的短诗较多,有《他睡了》、《怜悯的歌》、《黑人居住的地方》等。《他睡了》中说:“你的确太累了”,“但你也该醒了”。刻划了受压迫、受凌辱的黑人兄弟形象,充满着作者的同情蕴蓄着对他们站起来的信念与期待。《怜悯的歌》描绘了悲惨世界一角“白种人的老头子挽着黑种的姑娘”。寄托了对黑人命运的同情与关注。《黑人居住的地方》则刻划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畸形形象,希望被压迫的人民站起来斗争,改变这不合理的社会。

由于诗人塑造的这些被压迫民族的形象,无论在思想感情或艺术感染力上,都闪烁着国际主义精神的烛光。难怪1985年初塞内加尔塞杜·思迪亚先生在访问艾青时说:“读了你的作品,不由产生了一种国际主义形象。他特别提到其中有两首诗“深深打动了非洲读者,尤其是塞内加尔读者,就是1954年的《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和《他睡了》,因为很少有中国诗人在作品中写到非洲。

其次,在众多的国际主义人物形象中,艾青善于将具有国际主义影响的艺术家,用诗的语言,通过不同的角度来描绘。起到了交流文化、传播友谊、促进人类文明的社会作用。以诗人入诗,在艾青笔下的艺术家形象中是最多的。早于40年代,诗人就作了《玛也可夫斯基》。诗的主人翁是苏联无产阶级诗歌的奠基人,是苏联共产党的热情歌手。艾青以诗的语言,热情地把这个“思想—/宽阔如海洋”的“新人类的代表者”介绍给正处在黑暗中的中国读者,希望人们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学习这位“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火热斗争中去。新中国成立不久,艾青作为中共中央宣传工作代表团的一员,在赴苏联访问期间,《在普希金广场》里写到:“心里充满新一代的骄傲”,“暴君的阴谋只留下了羞耻/人民以胜利报答你的预言。”因为普希金这位“伟大的俄国人民的诗人”,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在《自由颂》中讲过:“你专制独裁的暴君/我憎恨你,憎恨你的宝座/我以严峻和欢乐的眼光/看待你的覆灭/你儿孙的死亡。”作者通过赞赏普希金预言的实现,传出了中苏人民及其一切获得解放与自由的人民的无比自豪和欢乐。艾青笔下的诗人本身都是受到本国和外国读者所喜爱的,他们身上如同诗作一样的闪烁着熠熠之光。一经艾青笔底,其给人的美感和社会教育作用就变成了一股它物所不可替代的伟大力量。例《给巴勃罗·聂鲁达—为他的50诞辰而作》最后是这样写的“风浪与阳光的朋友/歌唱斗争/歌唱自由/你的诗篇象无数花束/散遍了整个地球。”复出后写的《保罗安格尔》中说:“他是一个出色的诗人/有一颗善良的心/爱和平/爱劳动/象纯朴的的庄稼人。”这些诗,似乎是为某一人而歌,其实通过这一个人歌唱了人类的自由、解放、和平与文明,读了令人肃然起敬,油然产生对美好事物爱的伟力。

艾青短诗还给我们生动地描绘了多方面的艺术家形象。《给乌兰诺娃》刻画出了一个舞蹈艺术家“劳动创造结晶”,“比幻想更动人的仙境”,比喻新颖贴切,形象自然质朴。这首仅十句的小诗,曾得到周恩来的称赞。描写画家《东山魁麦》,能用“色彩谱写最新最美的歌声……。”《小泽征尔》则是具“有指挥战役的魄力”的音乐指挥。这些诗集中、单纯、明快、简洁,给读者展示了一个个鲜明的国际主义形象,并让人们从这些形象身上感受到人类情感之相同,人类文明之高尚。

㈡提出了人类和文明前途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首先艾青以诗人的目光观察世界,以一个中国人的心去贴近世界人民的心。反映了民族要统一,人民要自由的必然趋势。

50年代南美之行途中,艾青曾宿在维也纳的苏军占领区。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快10年,而维也纳这个奥地利森林王国的首都,却仍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割占领的状态,他感慨而作《维也纳》,开头三节写道:“维也纳,你虽然美丽/却是痛苦的/像一个患了风湿性病的少妇/面貌清秀而四肢瘫痪。维也纳,像一架坏了的钢琴/一半的键盘发不出声音/维也纳,像一盘深红的樱桃/但有半盘是已经腐烂了的。星星不能只半边有光芒/歌曲不能只唱一半/自由应该像苹果一样/鲜红,浑圆的一个整体。”通过一系列博喻,用人们熟悉的形象诉说了一个国家支离破碎的不幸遭遇,提出了它应有的光彩和形象。接着诗人渗透着自己的感情,诉说维也纳流着眼泪,在“捱受着阴冷的时间。”真情地祝福她“愿明天是一个晴天”,阳光“用温柔的手指抚触你的眼帘。”作家情动于中地传达出一个经历了同样遭遇的民族,对于别一个渴望独立自由民族发自肺腑的同情和祝愿。

1979年复出后的艾青,有机会再次访问西欧。在柏林,他默默地注视着把一个民族分成两半的柏林墙,努力感受着一个被分割的民族的情绪。诗人一方面借助“墙”的依托,谴责历史的造孽,诉说民族的哀怨,“一堵墙,象一把刀/把一个城市切成两片”。指出“它也只是历史的陈迹/民族的创伤,谁也不喜欢这样的墙”。另一方面,在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团结的跑道上,展开和升起了形象思维的机翼,即使这堵墙再高,再厚,再长,“又怎么能阻挡/天上的云彩、风、雨和阳光?”“飞鸟的翅膀和夜莺的歌唱?”“流动的水和空气?”诗人最后问“又怎么能阻挡/千百万人民的/比风更自由的思想?/比土地更深厚的意志?/比时间更漫长的愿望?”在这里“诗人要对当代提出尖锐问题和人民一同思考,和人民一同回答。”这种回答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诗人一面形象地理解着世界,一面又借助形象向人解说世界”。在德国朋友的要求下,艾青曾经在德中友协积极分子会议上即席朗诵过《墙》,在听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位中年妇女激动地说:另一个国家来的人,如果不是真诚的朋友,怎么能这样深刻地理解他们民族的苦闷呢?艾青无论走到哪里,一如既往地关注着那里的国家,那里的民族;传播着国家要独立,民族要统一,人民要自由的真理,沟通着世界人民的心。

其次,艾青在短诗中提出了关于人类战争与和平的国际重大问题。诗人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对当代世界上的动态,及时以诗的语言报告给人们,一方面告戒人们要警惕战争危险的爆发;另一方面又热情地讴歌美好的和平与理想。

艾青曾在《诗论》中说过:“诗人主要是为了他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感情,寻求形象”。1977年,第二次来到森林王国奥地利,诗人重新发现着已经独立了26年维也纳,它虽然不再是一个患风湿性症的少妇,成了一位公主,陶醉在“中立”带来的安详和繁荣里,却不能不因为处在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武装集团之间而感到不得安宁。在新的一首《维也纳》中写道:“是一个传说中的公主/躺在温柔的怀抱里/但她却不能真正睡眠/老是瞪着秀美的眼睛/不安地仰望天空/忧心忡忡地注意风云变幻。”从而揭示了当今世界局势安定与动荡,人类和平与战争的矛盾所在,提出了世界人民应该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准备反对超级大国争霸,维护世界和平这样一个国际性的重大问题。在《波斯湾上空》中,诗人仅用8句就以辨证的观点,揭示了“宁静的,不动声色的蓝天”下,世界“动荡不安”的原因是帝国主义的“能源争夺结果”。从根本上向全世界人民暗示,帝国主义“能源争夺”一天不结束,世界动荡的局势就一天不会结束,战争危险一天不会消失。

对于战争的危险无情揭露,而对和平的理想则热情讴歌。诗人在《第二只鸽子——题毕加索为世界人民和平大会所绘鸽子》中,借鸽子的形象唱彻全世界人民共同美好的愿望。“被希望鼓动的翅膀/闪耀着银光/象白帆张满了风/疾驶在海洋上……/它越飞越高/上面风云汹涌,下面碧涛万顷/不带什么护照/穿过一切国境/它勤奋而坚贞/鼓舞全世界正直的人/团结起来保卫和平!”这种人类真诚的思想感情,共同美好的愿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无论过去今天或未来,都鼓舞着世界人民为和平而战。1979年夏,艾青访问了意大利,在米兰写了《祝酒诗》,诗的最后写道“为了友谊,为了和平/让我们每个人的心/都发出轻轻的声音,‘亲亲’、‘亲亲’、‘亲亲’”。诗歌使理想同现实接近,人们不分国度,为友谊,为和平而干杯相庆。诗歌的思想感情正是通过在生活里发酵、酝酿,象无比浓烈的美酒从诗人心底流出,使人们的心灵震撼,使人们的感情产生共鸣,使人们理智得到交流。

真正的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艾青的短诗达到了诚如自己对诗歌崇尚与要求的“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至境。他的短诗之所以使我们感受到了深刻的历史感和国际性,是通过艺术的魅力而起作用的。

首先是丰富的象征,生动的形象。

“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相互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喻。” 艾青短诗的表情达意,不是通过抽象的说教,概念的演绎来实现,而是一切都诉诸于形象,诗人善于抓住普通现象的某些特征,创造出象征的形象,以寄托和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某种认识。艾青短诗中的象征手法,总的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但不是千篇一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艾青诗情爆发的第一个高潮期,反映的是抗战的到来,民族再生的激昂情绪,因此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煤的对话》化物为人,象征中华民族冲破黑暗的历史长夜,激情澎湃地要求发光发热,获得新生。《太阳》、《春》、《复活的土地》也都象征着光明,民族再生之希望,民族再生之到来。诗人诗情爆发的第二阶段,由于较多地接触了社会实际,现实主义成分明显增加,象征的形象充满了深沉忧郁的生活气息。例《我爱这土地》中“这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中的“暴风雨”,是比喻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土地”是被侵略的祖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强烈地表达了炎王子孙的爱国之心、民族之恨。作者善于化“丑”为美,把自然美化为社会美。他用《冬天的沼泽》象征沦陷区,真实地反映出了凄冷悲惨的景象。作者还用了譬喻,把“冬天的沼泽”再比老人的“心”、“眼”、“发”,更增加了阴郁悲哀的色彩。《手推车》象征了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祖国人民形象。《桥》和《树》则暗示了人心联结,正义事业不可抗拒这样一个伟大的真理。艾青归来后,诗情又一次爆发,象征的手法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同我们这个思考的时代一样,已在向哲理深化”。在《鱼化石》中,作者抓住了它的某些特征,用描写的个别性、丰富性来显示形象的具体性,并且充满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活跃性,创造出了象征一代人遭遇和一段历史的概括性形象,以寄托和表现自己对生活辨证的认识,“生命在于运动,活着就要斗争。”《希望》、《失去的岁月》、《虎斑贝》无论是以虚比虚,或是以虚比实,还是以实比实等,它们都以象征的形象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富有暗示性与启发性,不仅能纯净人们的灵魂,而且启发着人们思考。

其次是自由的诗体,短小而精悍。

艾青在《诗论》中说:“自由的诗是带有世界性的倾向。”并认为“只有和所有的形式周旋过来的,才能支配所有的形式”。他曾经尝试过民歌体、格律诗等形式,但自由体运用得得心应手,象一条红线贯穿了他诗歌创作的全过程。

他脱去了格律的外衣,造了严密押韵的反。却不抛弃诗的内核。《我爱这土地》中写道,“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让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章无定节,节无定行,句无定字,又不押韵。然而“自由”在外,“诗神”其中,充满了诗的意境,节奏是明快的,感悟是起伏的,这正是诗的活泼生命所在。

艾青反对诗的放荡不羁,重视“在一定的规律里自由或奔放。”《墙》自由的形式,给想象和联想插上舒展自如的翅膀,句子长短参差,章节大小无定,巧使形象扑击的翅膀扇起明快的节奏和委婉的旋律。内在的节奏与旋律调节着理智起伏与斗争,约束与奔放。难怪外国朋友听了这种诗的朗诵,情绪会陶醉于诗中。

“多发短诗”艾青这样提倡着,更是身体力行。他认为“世界开放了,距离却缩短了。生活受到了四面八方的冲击——要回复到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心情是不容易了。”《树》、《给乌兰诺娃》、《礁石》、《珠贝》、《拣贝》、《围棋》、《波斯湾上空》等等,无论怎么短,却都具有完整的内容,语言精练,达到了明快、单纯、朴素的标准,使人读了之后,留下了深刻奇特的印象。

再次是鲜活的口语,质朴的散文美。

艾青说:“我用口语写诗,没有为押韵而拼凑诗。我写诗是服从自己的构思,具有内在的节奏,念起来顺口,听起来和谐就完了。这种口语美,就是散文美。

“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思想感情;用最浅显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感情;即使隐晦的语言,也无非是要暗示哲理。”“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立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我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树》)。语言质朴平白,内涵自然旨深意远,诚可谓蓄神奇于温厚,寓教育于和平。

“口语是美的,它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里。它富有人情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亲切。”《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诗人采用的就是这样的语言。鲜活而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平易而通俗,“平”中见新意,“易中见功夫”,脱俗中见通俗,朴素自然。圆熟悦耳。让人感到如临其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无比亲切。诗中还注意了“学习用语言捕捉美的光,美的色彩,美的形体,美的运动……”这增强了诗的立体感与艺术感染力。

“诗人在变化着的世界当中努力给世界以新的认识时,创造了新的形象,新的语言。”“杯子和杯子/轻轻地相碰/发出轻轻的声音‘亲亲’、‘亲亲’、‘亲亲’。你的心,我的心/也轻轻地相碰/也发出轻轻的声音/‘亲亲’、‘亲亲’、‘亲亲’。为了友谊,为了和平/让我们每个人的心/都发出轻轻的声音:‘亲亲’、‘亲亲’、‘亲亲’。”“亲亲”是意大利敬酒时说的,意即“干杯”。这首仅12句的诗,9次出现了“亲亲”。艾青运用现代外国口语入诗,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这里既增强了诗的音乐性,更增强了人与人之间心的相通,相亲的艺术感染力。用现代口语入诗,直感性强,有利于读者进行形象思维和再创造。

艾青的短诗关注人类的命运,传达出时代脉搏的跳动,以精湛的艺术手法表达清醒的历史感和国际性,和一切伟大而美好的事物一样,它是属于整个世界的。让我们从这些短诗中感受到了作者的艺术功底,感受到了短诗字里行间对于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

   说明:上述文章系本人中文毕业论文

 

 附:论文提纲

短诗是艾青新诗创作的重要部分。本论文力图从历史感、国际性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对它进行探讨 .

 富有历史感和国际性的歌——略论艾青短诗(提纲)

导语:艾青的短诗,根植于社会生活,取材于现实世界,跳动着时代脉搏,推动人类文明,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和高度的国际性。

㈠以高度的爱国激情,表达中华民族要求再生的情绪。

㈡以真挚深沉的感情,描写水深火热中人民的抗争。

㈢以深刻的哲理,回顾历史,正视现实,展望未来。

㈠塑造鲜明的国际主义形象。

㈡提出关于人类和文明前途的重大问题。

1、反映了民族要统一,人民要自由的愿望。

2、提出了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国际问题。

㈠丰富的象征,生动的形象。

㈡自由的形式,短小而精练。

㈢鲜活的口语,质朴的散文美。

结尾:艾青的短诗是属于整个世界的。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艺术功力,感受到字里行间对于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