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boys团宠易烊千玺文:教师成为公仆型领导者:美国教师教育新理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2:11:39
教师成为公仆型领导者:美国教师教育新理念

日期:2010-12-15 09:27  

教师成为公仆型领导者:美国教师教育新理念


作者:郭圆圆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点击数:402    更新时间:2008-2-21




  把教师培养成领导者是近几年美国高校中教师教育的一个新发展趋势。公仆型领导理论被认为是一个在这方面教育上十分行之有效的领导模型,它强调了教师作为服务者和领导者的双重身份。该领导理论将“服务”意识置于首位,强调倾听、交流、促进他人成长并发展其潜能。
  近些年来,随着对教师角色认识的不断发展,人们认为教师“不应是一个知道所有答案的专家,而是一个充分了解专业领域事物并能帮助他人学习的人……一个慢慢培养学生对所学事物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的人”[1]。对教师角色的新的认识与“公仆型领导观”的理念相暗合,从而促成了其在教师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即要把教师培养成为“公仆型领导者”。本文的撰写意图在于,通过对“教师成为公仆型领导者”(Teacher as servant leader)的理论背景、理念的产生、含义以及它在美国高校教师教育中的实际运用情况的简要介绍,使大家对这一美国教师教育的新理念有所了解。

  一、公仆型领导

  “公仆型领导”(Servant Leadership,或称“服务型领导”)一词汇起源于圣经。至今,公仆型领导所包含的原则反映了普遍的伦理:谦逊、忠诚、信任、移情、愈合、社群以及服务等[2]。公仆型领导者不一定居于正规的领导岗位,他将服务作为首要任务、同时以一种“延伸了的服务”作为领导个人和机构的方式[3]。

   (一)公仆型领导理念的提出
  罗伯特·K·格林里夫于1970年最早提出了在组织或运动中的领导者实际应担任“服务者”(公仆)角色的理论,即公仆型领导(服务型领导)理论[3]。该理论的产生灵感源于赫曼·赫塞(Herman Hesse)的小说《东方之旅》(Journey to the East)。故事讲述的是一群人探索东方的神秘旅程,可能也是赫曼·赫塞曾经经历的真实旅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里奥,是一位随探险队员出征的仆人。他不仅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探险队员端茶递水、整理行装,而且用他快乐的歌声和顽强的意志为探险队员消愁解闷,排忧解难。他提供的服务和支持是那样的心甘情愿与和谐自然,以至于人们没有意识到他存在的真正价值。直到有一天里奥死了,小分队从此乱了套,探险之旅被彻底放弃——因为没有里奥的服务与支持,探险队连一天也不能维持下去。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在经过多年的迷惑不解之后,一位探险队员——本故事的讲述者,却意外地发现,原来里奥就是本次探险活动资助者确定的领导者。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他却选择了卑微的“仆人”而不是颐指气使的“领导”的角色[4]。
  这个故事启发了格林里夫,使他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仆人”(服务者、公仆)与“领导”这两个对立角色。他提出“公仆型领导者首先应当是一名服务者。公仆型领导者始于一个人自然而然想为他人服务的天性,之后有意识的选择使他渴望领导他人。检验一个人是否是公仆型领导者的最好方法是:在他的领导下,得到他服务的人是否真正在进步?是否变得更健康、更自主、更自由、更聪明能干和更自动自发?自己是否更有可能变成公仆型领导者?社会中权力最小的人群受到了怎样的影响?他们获得利益了吗?或者至少没有因此受到更多的损失”(格林里夫,1970)。

   (二)公仆型领导者的特征
  现任格林里夫公仆型领导中心的负责人Larry C. Spears对格林里夫的原著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从中归纳出公仆型领导的10个特征。他们分别是:倾听(listening)、移情(empathy)、愈合(healing)、意识(awareness)、劝说(persuasion)、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远见(foresight)、管家(stewardship)、对他人成长的承诺(commitment to the growth of people)、营造共同体(build community)[5]。
  但Spears同时指出,这10个特征并不是对公仆型领导“穷尽性的概括”,因此美国其他学者根据格林里夫的原著,又概括出公仆型领导的其他特征。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Robert F. Roussel和A. Gregory Stone的研究,他们对90年代以来近100位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统计,从中归纳出公仆型领导的20个特征[6]。其中9个特征被他们称之为“功能性特征”(functional attributes),它们分别是愿景(vision)、真诚(honesty)、诚实(integrity)、信任(trust)、服务(service)、垂范(modeling)、充当先锋(pioneering)、欣赏他人(appreciation of others)、授权(empowerment);另有11个特征由功能性特征派生而出,被称为“派生性特征”(accompanying attributes),它们是:沟通(communication)、信赖(credibility)、干练(competence)、管家(stewardship)、预见性(visibility)、影响力(influence)、劝导(persuasion)、倾听(listening)、激励(encouragement)、教导(teaching)、谈判(delegation)[6]。

  二、成为公仆型领导者的教师

  (一)教师成为公仆型领导者的思想的产生
  教师成为公仆型领导者的思想直接源自格林里夫的公仆型领导观念[7]。他认为判断一个领导者是否是公仆型领导的标准是:那些接受服务的人“是否有成长?他们在接受服务的时候是否成为更健康、更聪明、更自由、更多自治、且更大程度地使他们自己成为公仆?”在这个标准里暗含了领导者在某种程度上是教育者的思想,公仆型领导者要帮助那些接受其服务的人成长。
  其实,教师成为公仆型教育领导者暗含了以下的逻辑关系:教师—教育/学习领导者—作为公仆型领导者的教师。随着教师教育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领导者,而公仆型领导观被认为是一个使教师成为学习领导者的有效模型。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育服务者的观念得到广泛的重视。教师的角色也应从“讲坛上的哲人”(sage on the stage)转变成为“身边的指导者”(guide on the side)。教师在课程中应该利用学生间的相互协作来促进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影响有效地学习知识[1]。许多研究者认为一个教师成为公仆型领导能够更好的发掘其自身潜能,成为有效的学习领导者。

  (二)怎样理解“教师成为公仆型领导者”?
  成为公仆型领导者的教师以服务为最基本的动机,以正直、诚实、爱和尊重为待人基本价值观。作为公仆型领导者的教师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知识探求者;(2)变革者;(3)批判性思考者;(4)知识丰富的专业人士;(5)具有创造性的理想主义者;(6)有效的交流者。成为公仆型领导者的教师帮助学生在适当的环境下制定目标,并且促进其达到/达成其所期望的目标[1]。如在教室中,教师和目标使学习某领域知识的学生共同工作,因此教师也在行使与领导者相类似的职能。他们通过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去学”,使得学生完成学业目标。
  在《服务领导者》(The Serving Leader)中,Jennings和Stahl-Wert列举了目前教育机构中有效公仆型领导所具备的五类实用主义原则[2]。从根本上说,公仆型领导是一种私人行为。在最终意义上,公仆型领导在服务他人上有自发的责任和义务。在操作层面,教师作为公仆型领导者的任务不再是控制和管理他人的精神,而是在学生和同事中鼓舞他人,激发创造性力量。在实践层面上,教室中的公仆型领导包含紧随外界组织影响的自身成长过程。作者列举的五类实用主义原则分别是:(1)成为公仆型领导的教育者应具有一个“伟大的发展目标”;(2)成为公仆型领导的教师“向其所服务的对象释放力量、才能和热情”;(3)成为公仆型领导者的教师为其学生“建立高标准的学业要求”;(4)成为公仆型领导者的教师将“能力建立在弱点之上”,他们并不试图帮助学生克服弱点,而是发掘培养每个学生独特的潜能;(5)成为公仆型领导者的教师将自身置于“金字塔的底层”,以促进学生释放其潜在的能量和才能[2]。

  (三)在教师教育方面的应用
  本文选取介绍两所比较有代表性的美国高校教育系在教师教育方面应用公仆型领导理论的实践情况。
  1. 公仆型领导在教师教育中的概念框架。美国基督教大学(Christian Brother University)教育系的研究生阶段教育以“公仆型领导理论”为指导,旨在培养学校中教育领导者,提升其领导力水平。
  该系教育领导计划在价值观、信仰、理解上与公仆型领导观紧密联系,其概念框架是:(1)对教育管理事、教师、学生、社群、公众等;(2)一个教育领导者首先应该是一个服务者,然后才是领导者。有为学校、社会和他人服务的使命,特别是为那些对其负有道德责任的教师服务,位于个人自我需求之上;(3)一个教育的公仆型领导者重视所有儿童和青少年的个人尊严,并且确保他们能够在一个可靠、安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满足学生接受良好教育和自我发展的需要;(4)一个教育的公仆型领导者重视和提升学校社群中的成年人的尊严,并且确保成年人在学校环境中的发展需要得到满足;(5)一个教育的公仆型领导者通过关注个人智慧来指导和影响学校,使学校成为一个富有公平和同情心的道德社群;(6)一个教育的公仆型领导者将学校发展为学习社群,与同事共同协作创造“共享领导”,并提升整个学校的领导能力;(7)一个教育的公仆型领导者理解和实施最好的领导和管理实践,将理想的管理视为道德和伦理的艺术;(8)一个教育的公仆型领导者是各类教育潜在作用的宣扬者——包括在争取人类社会公平、完善学校、帮助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为儿童和青少年服务、为社区服务及道德责任等方面。
  2. “教师作为发展中的专业人士”教育模型(Teacher as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Model)。该模型是美国南达克塔州苏族瀑布大学(University of Sioux Falls)教育系的教育硕士的课程培养模型。这一课程计划的最终使命即是追求“通过教育使教师成为公仆型领导者”。该课程计划的设计是通过“领导的阅读”、“学校中的领导”、“教育技术中的领导”和早期儿童领导等课程,使毕业生做好服务其学校社区的准备。它要协助接受教师教育的学生在知识、技能和部署上成为一个公仆型领导者,从而使他们成为其所教授的孩子的生命中以及在整个世界中与众不同的人。
  苏族瀑布大学的这一教育模型认为教师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角色(如图1):认知仲裁者(Cognitive Mediator)、研究者(Researcher)、公仆型领导者(Servant-Leader)、评价者(Evaluator)、交流者(Communicator)、管理者(Manager)。其中,公仆型领导者角色位于该模型的中心位置,而其他五方面的角色则围绕公仆型领导者这一角色呈圆形分布。为了把教师培养成为具有以上六种角色能力的专业人士,要求教师同时拥有基础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丰富的常识性知识、教师专业技能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美国有穆斯静冈学院、基督教大学、苏族瀑布大学、银湖学院、巴特勒大学、安德鲁斯大学、佛能山基督教大学、Pfeiffer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的教育系或教育学院在教师教育方面运用了“公仆型领导”理论,其使命是要把教师培养成一个教育/教学领域的公仆型领导者。它涉及教师教育的各个层面,从只关注自身所在教室的学生发展的初级教师,到积累了一定经验和知识能够胜任指导教师、主管教师、部门主任乃至作为学校教育管理者的教师。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把教师培养成领导者成为美国高校中教师教育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公仆型领导理论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该理论被认为是一个在培养教师成为领导者方面十分行之有效的领导模型。


【参考文献】
    [1]Drury, S. Teacher as Servant Leader: A Faculty ModelforEffectiveness with Students[EB/OL]. http: //www. regent. edu/acad/sls/publications/conference-proceedings/servant-leadership-roundtable/2005/pdf/drury-teacherservant. pdf, 2006-10-8.
    [2]Richard F Bowman. Teacher as Servant Leader. The Clearing House, Jul/Aug 2005, Vol 78( 6) : 257-259.
    [3]Greenleaf, R. The Servant as Leader. Indianapolis, IN: Robert K. Greenleaf Center, 1970.
    [4]Douglas V Herman, Mike Marlowe. Modeling Meaning in Life: The Teacher as Servant Leader. Reclaiming Children and Youth, Fall 2005, 14( 3) : 175-178.
    [5]Larry Spears. Practicing Servant-leadership. Leader to Leader, Fall 2004( 34) : 7-11.
    [6]Russell, R. F. , Stone, A. G. A review of servant leadership attributes: developing a practical model. Leadership & Organiz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2002. 23( 3-4) : 145-148.
    [7]Crippen, Carolyn. Inclusive Education: A Servant-Leadership Perspective. Education Canada, Fall 2005, Vol 45( 4) : 19-22.



原文载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