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季前赛2017:宋 赵构 书法大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4:44:19
赵 构(1107-1187)
  宋高宗,字德基,宋徽宗赵佶第九子,钦宗赵桓弟。15岁封为康王,北宋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攻陷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徽、钦二帝做了俘虏,北宋灭。其时,康王赵构正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拥兵万人在外。宋旧将臣便拥戴他为皇帝。翌年(1127)五月初一日,21岁的康王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当时称南京)正式即帝位,改元建炎,史称南宋,构即为高宗。为南宋第一个皇帝。 赵构即位初年,尚能起用一些抗战派将领。但他不是力图北进收复中原,而是一心想讨好金人,南迁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他为政是“直把杭州作汴州”,只知道向金纳贡称臣,苟且偷安,在位三十六年,成偏安之局。

    赵构政治上昏庸无能,然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入神韵,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其书法影响和左右了南末书坛,后人多效法其书迹。

    赵构少即醉心书道,陆游曾说:“思陵妙悟八法, 留神古雅,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清闲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他曾自谓:“余自魏、晋以来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取舍,至若禊帖,测之益深,拟之益严,以至成诵。”他整理收集宣和内府因战乱而散失的占代法帖名画,身体力行地提倡大众研习书法。他认为:“士人于字法,若少加临池之勤,则点画便有位置.无面墙信手之愧。”他自己善学<兰亭序),便赠之与王子和朝中大臣,又让宋孝宗学书。一时间,以高宗为中心,南宋几乎掀起了一个学书高潮。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说:“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最后作孙过庭字,而孙字又盛……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如此者。”这种以权贵的好恶而人为左右书体盛衰,影响了南宋书法的发展,但宋高宗对南宋书坛的贡献还是不能抹杀的。     著有《翰墨志》一卷,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传本《顾恺之女史箴图题字》、《褚遂良倪宽赞》 等亦有指为构所书者。

    《草书洛神赋卷》,其草法出规入矩,运笔沉着浑厚,飞动流畅,显示其颇深的书法造诣。 (局部彩图) 更多>>>>>


七言律诗 册 绢 行楷书 27.1 x 48.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墨迹是宋高宗以楷书书写杜甫的七言律诗(即事),又名「暮春三月诗帖」。此一诗帖以中锋书写,通幅看来章法疏朗,字体匀称、圆润,墨色统一,令人看来赏心悦目。杜甫这首七律的意境如画,高宗笔墨洗链,二者可说是相得益彰。诗后原来还有元代赵孟頫为此诗作的图,可惜已被人裁去。

  高宗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晚年时退休,这段时期所作的楷书,多典雅圆融,端正停匀,有一种飘逸潇洒的趣味。这幅作品不仅接近这样的风格,因诗幅后还有高宗在位时的用印(御书之宝),因此推测它书写的时间应距退休时间不远。

临虞世南真草千字文卷(下为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此卷是临虞世南真草二体千字文,得虞世南之圆润而略乏笔力。 转自上海博物馆网站


    《草书洛神赋卷》,辽宁省博物馆藏 绢本 纵27.9cm 长398cm
【01】【02】【03 【04】【05】【06】【07】【08】【09】【10】【11】【12】【13】【14】【15】

  洛神赋为曹植的一篇名作。《洛神赋卷》未署年款,但卷末署“德寿殿书”款,钤“德寿殿御书宝”朱文印,可知是赵构做太上皇后所作,是其成熟期的作品。
  此卷草法出规入矩,运笔沉着浑厚,飞动流畅, 虽是草书,但字字独立,字与字变化很多,字法熟练生动,提按转折无不如意,虽字与字之间无引带,仍然呈现了一气呵成、流畅自如,显示其深的书法造诣。赵构《草书洛神赋卷》,处帝王之尊,颇具神韵。
  在中南海毛主席书房中,充满了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的线装古籍,以及中外的哲、经、文学、艺术等各类图书。其中在小圆桌上,就放着宋高宗赵构的《草书洛神赋》。
扫描自《中国书法》2004年第二期
点击右键下载高清晰图片解压(密码9610.com)



《赐岳飞批剳卷》 作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 行书 台北兰千山馆藏

 赵构即位初年,起用一些抗战派将领,特别对岳飞,他又爱又敬,不要说下的诏书,仅亲笔写给岳飞先生的信,就够印一本厚厚的书。不但如此,赵构还写了“精忠报国”四个字送给他。以上《赐岳飞批札》是赵构给岳飞亲笔信一部分,后署“付岳飞”3字,上钤御前之宝,下有高宗御押二印。字体介于行楷之间,气韵清和,显示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力。


《赐岳飞批剳卷》 纸本 行楷 纵36.7厘米 横67.5厘米

 此书17行,每行字数不一,共99字。后署“付岳飞”三字,上钤御前之宝,下有高宗御押二 印。根据内容推断,约书于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前后,为高宗早年所书。无论从整体的布局上, 还是从笔法的意态上,均具王羲之《兰亭序》的神韵和智永的特色,并能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 自家的风貌,显示出“秀异而独立”、精彩润朗的艺术风格。其点画中的撇与捺挺健有力,秀色可 人,绝无剑拔驽张之态。结字妍媚多姿,清和俊秀,字体在行与真之间,从中可窥其铁画银钩,又 时以侧锋取势之主观追求。全篇竖成行横无列,行间参差,错落有致;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朗 宽稳,虽字字不相连属,然以气贯通,颇有书卷之气。成为有宋一代皇帝书家之精萃者
 

七绝天山诗 纨扇 草书 绢本 23.3 x 24.3cm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院藏


赵构《真草书养生论卷》 纸本 纵23.5厘米 横602.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赵构(1107-1187),大宋高宗皇帝。字德基,徽宗第九子。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大观元年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蜀国公,二年封康平郡王。宣和三年十二月封康王。后迁扬州,再徙临安建都,史称“南宋”。在位三十六年,苟且偷安,匿怨忘亲,恬墮煨儒,坐失事机。卒至纳币称臣,割弃淮北,乞和于金,使宋代成偏安之局。

   赵构作为一代偷安误国的君主,对书法艺术却情有独钟,自谓:“顷自束发,即喜揽笔作字,虽屡易典型,而心所嗜者固有在矣。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其书初学黄庭坚,继学米芾,后专意钟王、智永,又辅以六朝风骨,遂自成家。其云:“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或萧散,或枯瘦,或遒劲而不回,或秀异而特立,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至若《褉帖》则测之益深,拟之益严,姿态横生,莫造其源,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

  《养生论》卷是存世的赵构精品力作之一。该卷纵二五点一厘米,横六0三点六厘米,真草二体书就。从形式上看,与智永《真草千字文》如出一辙,真书与草书间夹排列,互为映照,有序的排列充溢着一种匀整平和之美。有宋一代的书法,是在唐代书法基础上发展的,尽管这个时期文人士大夫的介入,他们那种放浪不羁的性格特征强烈地开拓了书法笔性的艺术美,张扬个性、崇高自然的“尚意”书风日愈成为一种审美的主体趋势,然而魏晋“二王”一脉的书法毕竟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文化底蕴,即便高擎“尚意”幡旗的苏、黄、米,也都把他们的创格建筑在追摹晋唐的基础之上。作为宋代酷爱书法的君王,更是把晋唐的书法奉为圭臬,宋徽宗赵佶如此,宋高宗赵构亦如此,这个时期编刻阁帖之风空前兴盛,从一个侧面也就映证了这一事实。

  赵构此篇《养生论》,完全承传了“二王”一脉的书风,用笔润媚圆和,精奥纯正,丰腴圆润不失清逸之气,温柔妍婉颇具清和流宕之像。结字疏朗秀整,真书工稳而韵意萦绕,草书流动而意态冲和,真所谓“禊帖嫡宗”。(文/张伟生)
扫描自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名家墨迹传真——宋赵构书养生论卷》
请分页欣赏高清晰图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李东阳跋[40][41][42][43]王世贞跋[44][45][46][47] 附录:养 生 论
[晋]嵇康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夫为稼于汤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于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理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余斛也。田种一也,至于树养不 同,则功收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熏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熏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 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 神,哀乐殃其平粹。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内外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于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感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病之始也。害成于微,而救之于着,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性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荥愿,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于内,物诱于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夫悠悠者既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着。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赵构楷书《徽宗文集序》(局部) 纸本 纵27.4厘米 横(全长)137.0厘米 日本文化厅藏


赵构《节南山之什图题诗》(传) 高26.2cm 绢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说明】《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卷,绢本,设色,纵26.2cm,横857.6cm。取《诗经·小雅》中《节南山》等十篇之大意描绘成图,每段前书《诗经》原文,依次为《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小宛》、《小弁》、《巧言》、《何人斯》、《巷伯》。书画均无款印,旧传宋高宗赵构书文,马和之作画。 

赵构《跋曹娥诔墨迹》,行楷。辽宁博物馆藏。

赵构 行书千字文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赵构《行书千字文》。

 
赵构 草书后赤壁赋卷

【全图】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赵构《草书后赤壁赋卷》,绢本,纵29.5厘米,横143厘米(含画)。清宫旧藏。

《后赤壁赋卷》同马和之画《后赤壁赋图》同装,笔法精熟,笔画稍显瘦峻,可见锋梭筋骨,功办极深。该段后接另纸无款篆书苏轼《后赤壁赋》全篇。

鉴藏印记:梁清标、安仪周等藏印。

历代著录:《南宋画院录》、《大观录》、《墨缘汇观续录》、《石渠宝笈续编》。

赵构 汉高帝求贤诏卷

赵构《汉高帝求贤诏卷》,行书,纸本,33.6cm x 123.3cm。

 宋高宗敕岳飞《复诏>宋高宗手敕岳飞《起复诏》惊现杭州后,本月20日、21日移展沪上希尔顿酒店。这件流失在海外数十年的文献,200多年后首次公开亮相。

  纸本手卷《起复诏》是杭州岳庙碑刻《起复诏》的母本,总长1131厘米,由引首、画心、跋文三个部分组成,内容为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敕岳飞《起复诏》,款署“绍兴六年五月二十八日,皇帝书赐岳飞”。据介绍,写这封诏书的背景是:宋高宗绍兴六年,金兵进犯,而岳飞在为母守孝。高宗赵构亲笔下诏,让岳飞起复。yishujia.findart.com.cn

  《起复诏》为岳飞后裔世守之物,长期藏于杭州岳王祠(即今岳庙),秘不示人。乾隆六十年(1795)仲冬,浙江布政使汪志伊敬谒岳飞墓并拜岳王祠,岳氏后裔向他出示了这件稀世之宝。这是《起复诏》第一次公开面世。其时《起复诏》已“残缺五六字”,汪志伊“恐岁久磨灭更甚”,于是指示“选工上石”,并赋七言绝句一首和以工整隶书写下近二百字的观跋。之后,时任鸿舻寺卿的翁方纲、刑部侍郎秦瀛也在岳王祠拜观了《起复诏》,分别写下长诗题跋。嘉庆三年(1798),新任浙江布政使谢启昆拜观了《起复诏》之后,也以七言长诗作题跋。与此同时《起复诏》装裱成卷,汪志伊、翁方纲两家题跋裱在《起复诏》后面,并预留了长长的拖尾纸。此后,先后有70余位历史名人观瞻《起复诏》后,在拖尾纸上题跋,重要题跋收入《岳庙志略》并刻碑,有拓片传世。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入杭城,岳氏后人遗失此卷,直至1878年才由岳氏后裔岳介生重新获归。民国初《起复诏》为辛亥革命元老、杭州人黄元秀以重值购之,之后归藏上海大收藏家吴普心。新中国成立前夕,吴普心将《起复诏》携往台湾。1986年《起复诏》出现在美国举行的苏富比拍卖会上,被香港一著名收藏家竞拍购回。

 赵构《佛顶光明塔碑》高宗传世的早期行书书迹《光明塔碑》拓片看,显然留有黄庭坚书法的影子。《光明塔碑》书作神和气厚,精力酣足,无论是用笔、行气还是结构布局,均取法于黄庭坚。山谷行楷书的运笔结体,在此庶几可称形神兼备,写得风神秀逸,骨力挺拔,神态逼真。在初学黄庭坚之后,高宗“又采米芾”,再学隋唐智永、虞世南、褚遂良及孙过庭诸家,进而“颛意羲、献父子”,对羲、献父子书法“手追心慕”多年。羲,献父子,智永,虞世南,褚遂良,孙过庭,黄庭坚及米芾诸家无疑是传统帖学的经典代表书家,可见宋高宗书法是渊源有自的。传统帖学精神在高宗的不少书作中,得到了比较彻底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