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走刑警西瓜:城乡二元户籍体制之形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41:48

',1)">
参与微博话题本期摘要
中国二元户籍制度不是事先设计的结果,而是一系列意外事件构成的短缺经济下的被动选择,它除了造成城镇和农村居民的身份不平等,也创造了进一步制造经济短缺的制度条件 …[查看全文] [评论]
本期嘉宾档案
·王海光 ·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
下期预告:
【陈锦亚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跨国企业】陈锦亚:美铝公司全球副总裁兼美铝亚太区总裁。他曾是在美国密歇根州第一个拿到美国律师执照的中国人,作为美铝全球副总裁的他也是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担任高级管理人员的为数不多的华人之一...详细介绍
  

何为中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1958年1月《户口登记条例》出台,城里人和农村人在劳动就业、医疗保健、教育、住宅、社会福利等十几项制度有明显的的区别 …[视频]

二元户籍制度形成的关键
1953年是促使户籍制度形成的关键年,这时期国家实行了重工业优先的发展,真正引起体制性的城乡冲突还是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视频]

二元户籍制度的确立过程
二元户籍制度的形成不是事先设计结果,而是一系列意外事件构成的短缺经济下被动选择。它创造了制造经济短缺的制度条件 …[视频]

户籍制度的未来
户籍改革不是一时一地的事,这需要城市化、民主化的健康发展。这样才使户籍制度化改革不至于造成问题,现代化过程会更顺利 …[视频]
讲堂134期 王海光:城乡二元户籍体制之形成 [查看全文]
什么叫中国当代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我们讲到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首先讲一下它的法定标志。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户口登记条例》,这是个法定标志。在这个法定标志之下,长期附着了很多的东西,比如说粮油供给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医疗保健制度、教育制度、住宅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十几项制度,这些制度显示出城里人和农村人的不同身份的区别。城里人所享受的待遇农村人享受不到,由此而形成了一套城乡隔离的待遇体制。这个户籍制度把我们的全体国民分成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这个事情在古今中外都是罕见的,可以说这一项制度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查看全文]
中国共产党的户政理念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也是要求民主的,并且为中国的民主、自由、独立、富强而奋斗了多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在报告里说"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思想和身体这几项自由,是最重要的自由",这个自由只有在解放区才实现。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对中国发展的现代化前景做了预测,他说:“农民是中国最大的民主派,动员了农民就赢得了这场战争,而且在将来的发展中,农民又是工业化建设的后备军,几千万农民从农村到城市”。还说“农民、农村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广大市场”。这些话讲得都很不错,都很好。1949年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一起制定了《共同纲领》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是有居住、迁徙的自由权”。这是几十年中国革命艰苦奋斗的一个成果,一个理论总结。1954年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在《宪法》中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从民主理念上,中国共产党一向都是这样讲的,那为什么在实践过程中发生了变异,这是历史的悖论。[查看全文]
中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生成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革命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农村社会成员比较简单,都是熟人社会,成分比较单一。但到城市来以后就不一样,城市人员成分复杂,没有一个户籍制度,人头都搞不清楚,各项工作都没有办法抓。共产党通过户籍管理学会了管理城市的第一步。1948年东北公安总处颁布了一个条例《关于户口暂行管理办法》,在全东北实行,这是中国第一个地方性的法律法规,东北的经验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并推广到全国。关内各路解放军进入城市以后就按照东北的方式接管。进城的第一个阶段是军事管制,户口管理是军事管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防范那些对于新政权具有威胁性的人。[查看全文]
从战争延续的户籍制度具有军事管制的传统。最初搞户政制度时只有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巩固革命秩序,对其功能的认识非常简单朴素,就是:“保护好人,限制坏人”,具有鲜明的政治和军事的治安特点。[查看全文]
1953年是促使户籍制度形成的一个关键年
一是这时期国家实行了重工业优先的发展,这是从苏联学来的。当时人们的理念是:重工业是工业生产的母鸡,有了母鸡以后就会下很多蛋,轻工业、农业就会带动起来。其实从工业化道路来讲,重工业优先的战略是个本末倒置的战略,是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完成的。这是苏联30年代搞的,我们学的苏联。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资金从哪里来?靠的是内部积累。所谓内部积累就是挤压农业和农村,为重工业提供积累。为了给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提供积累,就势必得要挤压农村农业农民。1953年10月,中央做出决定,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从农民手里和口里把粮食挤出来。统购统销的实行使得城镇户口开始值钱了。由于统购统销使农村的人口推力骤然加大,人们都往城市里跑,城市人口剧增。1954年城镇人口是2200万人,1955年是2500万人,1956年成了3000万人。这种情况下促使国家赶快建立农村户籍制度。 [查看全文]
真正引起体制性的城乡冲突还是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1956年算是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的门墙,但我们这个社会主义的门槛非常低。那时的年人均收入是146块钱,工人和农民的差距相差2.6倍。城乡差距、工农差距越来越大,人们进城的驱动力非常大。另外一个驱动力是,原来土改给农民的土地,一搞高级社后土地入股了,土地成了集体的,农民对土地再也没有眷恋之情了。而且中国的农村都是家庭式的耕作,弄到集体里,大家一起去种地种田,管束很严,他们也不习惯。按领导人原来的设想,农业合作化以后,农民的问题就解决了,粮食问题解决了,可没想到农民并不愿意被合作化。所以在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农民逃离农村之心越来越强烈。 [查看全文]
在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出台,《户口登记条例》这时候出台有两个意义:一是表示了新中国户籍制度的正式确立,另外表示了中国城乡二元分隔的制度正式确立。这个户籍制度和别的户籍制度最大的区别有两点:明确规定了户口迁徙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这是控制人口迁徙的两项基本制度。你要到北京来,先得在北京找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到公安局申请进入的指标,有了这个指标以后,公安部门允许你进入北京,你再拿着这个许可证到当地办理户口登记,登记处给你开出来,开了北京的许可证,然后再开你到北京来的迁徙证。这样把权力交给了城市。另外,《条例》还规定公民外出暂住时间一般不得超过3月,超过3月没有充足理由就要回去。现在户口不在北京,在北京住上十年、八年都没事,但那时候管得很严。 [查看全文]
二元户籍制度的形成和确立过程做个总结
60年代户籍制度最后确立,是在一个非常时期确定下来的,实际上承担的是社会控制、食品控制和最严格的一种社会管理功能。从这个确立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二元户籍制度的形成不是一个事先设计的结果,而是一系列意外事件构成的短缺经济下的被动选择。它的确立不仅割裂了城市化、农业化的过程,也造成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身份不平等,最重要的是创造了进一步制造经济短缺的制度条件。作为一个农村人,种地是没有什么发展前途的。在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下,农民没有了生产积极性,长期以来粮食过不了关。真正粮食过了关是在什么时间?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把土地经营权给了农民,农民有了生产积极性,很快就出现“卖粮难”的事情了。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人可以到城市来,在城市里打工经商。尽管他们还享受不到城市里居民的同等福利,但在城市里,包括在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生存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是改革开放带来人的自由度的扩张。 [查看全文]
中国当代二元户籍制度的制度路径
我把它归纳为四个交互影响:[查看全文]
一是。对待“四类分子”的管理和反右以后的“五类分子”的管理,还有通过“户籍一体”的管理体制,这都受了军事管理方式的影响。把人管起来,也就把一切都管起来了。 二是两种中世纪传统的交互影响。中国的二元户籍制度既有着中国的传统(给国家纳贡体制的传统),也有着沙俄时期城乡分割的传统,所以我们应该看成是两个中世纪传统的交互影响。三是政治信仰和功利主义的交互影响。当年之所以搞统购统销、社会主义改造,是认为苏联的道路就是人类的道路,迷信苏联模式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脱离了中国国情,急功近利地搞苏联模式,什么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战略,什么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什么社会主义改造,单一公有制,也就把苏联当年的问题都移植过来了。四是统制经济和政治运动的交互影响。在最先设计的二元户籍制度,包括1958年的户籍制度,实际上留有计划理性,允许农村劳动力按需要逐步的能够进入到城市里,进到工人队伍里,但一搞政治运动就没有办法了,一下就冲破了。户籍制度具有刹车作用,刹车作用就是要把制造的乱局最后控制住,所以社会控制功能比其它功能更强。 [查看全文]
经过这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我觉得最重要的变化是社会脱离了国家控制的外壳,有了他自己的自生长能力,而且在很多地方已经自生长出来了。比如你们毕业以后可以不去当国家公务员,可以创业,也可以到私企老板那儿去工作,这就是社会。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是社会重新生长起来了,而且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社会条件之下,肯定和户籍制度的名存实亡有关系,因为它创造了人们自由流动的条件,而流动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社会新的增长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