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底湾活动:[转] 外用单方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49:52

[转] [转] 外用单方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更多
  • 设置置顶
  • 推荐日志
  • 转为私密日志
转载自 定坤丹    转载于2009年10月20日 17:19 阅读(0)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权限: 公开

是不是因为过于寒冷 引起的局部血流循环不足 引起的局部组织损伤水肿
一笑而过(592842745) 17:54:30
你试用绿药膏+地米+654—2+丹参 外涂看看

5%GS500ml+庆大霉素注射液48万U+地米注射液25mg+654-2注射液50mg+VitC注射液5.0g还可以加大黄藤素注射液10~20ml,先用无菌纱布(至少三层)浸透药液,将浸透的纱布湿敷在创面上,然后等待纱布将要干时用注射器将上述药液喷在纱布上,让纱布保持湿润,就可以很快治好Ⅰ~Ⅱ度烧烫伤。--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中药敷脐疗法治疗婴幼儿寒性腹泻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川椒10g,吴茱萸15g,丁香8g,肉桂4g,厚朴5g,砂仁5g共研细末,以酒调匀,均匀摊于布上外敷脐部,胶布固定,每日换1次,必要时外面用暖水袋加热以助药力。

牙痛外治法


本贴收到5朵鲜花
        药物组成:樟脑5克。细辛5克。花椒5克。白芷5克。川乌草乌各5克。当归10克.红花5克。荜拨5克。蜂房10克。酒精200毫升密闭泡两周。  【药理作用】:有防腐、止痛作用。                        【适应证】①深龋、牙髓充血的安抚治疗。②急性牙髓炎和急性根尖周炎开髓止痛。                              【用法用量】取本品少许吸于棉球置于龋洞中。严禁内服。


小儿流涎症脐疗方

  【处方1】

  来源 《陕西中医》

  组成 益智仁、滑石各10克,甘草3克,车前子、冰片各6克,共研细末。

  用法

  取适量药粉填脐部,外用麝香虎骨膏固封,每日换药1次。

  主治 小儿流涎症。

  【处方2】

  来源 经验方

  组成 吴茱萸、南星、茯苓等量压粉。

  用法 每次取药粉1克,以醋调膏,制成饼状,将饼敷脐部,外以绷带包扎,每天敷12小时,连敷3-5次。

  主治 小儿流涎症。

流涎,指小儿口涎流出,不能自止的病证。
  方1

  【组成】制南星30 克、生蒲黄12 克,醋适量。
  【用法】前2 味共研细末,醋制成饼,包在小儿足心稍前涌泉穴处,男左女右,12 小时更换新药。
  【主治】流涎。

  方2

  【组成】天南星1 个、醋适量。
  【用法】天南星研末,醋调,敷小儿两足心,布包固定,每日换药1 次。
  【主治】流涎。

【摘要】 目的  观察用中药敷脐治疗麻痹性肠梗阻、肠胀气的临床效果。 方法  总结近10年诊治麻痹性肠梗阻、肠胀气58例。 结果  用药1次34例,用药2次23例,用药3次1例。 结论  中药敷脐治疗麻痹性肠梗阻、肠胀气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肠麻痹;肠胀气;中药敷脐
      
  笔者于1993~2004年用中药丁芥散敷脐治疗麻痹性肠梗阻、肠胀气5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中药敷脐治疗以前或治疗的同时,一定要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特别是血钾的补充、抗感染、肠外营养、胃肠减压下进行,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男32例,女26例;年龄16~72岁,腹部手术后肠麻痹26例,弥漫性腹膜炎腹腔引流术后3例,腹部钝性挫伤后肠胀气6例,多发性肋骨骨折后肠麻痹、肠胀气13例,胸椎压缩性骨折后肠胀气7例,腰椎压缩性骨折后肠胀气3例。
    
  1.2 治疗方法 丁香30~60g,白芥子10~20g,共研细末,白酒或开水调和,敷于脐及脐周,直径6cm左右,纱布敷盖后再用塑料薄膜覆盖,周围胶布固定。
    
  1.3 结果 58例患者用药后均在3~7h内通气排便,临床治


中药敷脐可治胃肠运动障碍疾病
1.中药敷脐治疗腹泻
杨侃报道敷脐辨证治疗小儿泄泻663例总有效率达到91.1%,寒证用丁香、肉桂、藿香正气水调敷;湿热证用三黄粉(黄芩、黄连、黄柏)和大蒜叶调敷;伤食证用芒硝调敷;阳虚证用丁香、肉桂、生姜汁调敷。肖春林采用暖脐散(胡椒、花椒、吴茱萸)食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治疗腹泻,疗效显著。刘绍芬等用脐疗散治小儿腹泻(苍术、砂仁、陈皮、丁香)混合研成粉末状,装入做好的棉纸袋中即成,114例中结果痊愈105例,占92%,好转9例,占8%。吉水合用胡椒粉敷脐治婴幼儿腹泻,以填平肚脐为度,隔日换药一次,本组60例,结果痊愈54例,占90%,有效6例,总有效率100%。曾清井用止泄散(吴茱萸、炒苍术各60g,公丁香15g,白胡椒、木香各6g)上药研粉,每次取药粉2~3g,用热稠米汤调匀,敷于脐部,纱布覆盖,结果52例中敷脐1次腹泻停止者16例;2次停止者22例;3次停止者16例;腹泻逐渐减少者6例;经4次敷药后基本好转,无无效病例。孙增才等用中药敷脐疗法治疗婴幼儿寒性腹泻,结果治疗组痊愈132例,有效54例,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46例,有效40例,无效14例,有效率86%。
   ▲脐疗法
  药物制作:丁香、肉桂各9克,五倍子12克,白胡椒5克,石榴皮20克研成极
细末,过筛,置瓷瓶或玻璃瓶中,盖紧,勿令漏气受潮。
  使用方法:取药粉适量,用生姜汁调成糊状,纳入脐孔,用纱布覆盖,胶布
固定,再用绷带围绕脐部缚紧,以防脱落。12~24小时后揭去。一般12小时吐泻
停止,24小时痊愈,愈后再贴1天,巩固疗效。



2.中药敷脐治疗肠麻痹
  龚旭初用肉桂、吴茱萸各等份研末敷脐用于阑尾炎术后功能恢复,出现肛门排气时间16~40小时,平均23小时,对照组排气时间22~72小时,平均41小时。刘爱芬观察中药敷脐在腹部手术后对肠功能恢复的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提前于对照组(P<0.01),表明中药敷脐有明显的促进术后肠功能恢复作用。孟昭澍、柴莉等对86例小儿肠痉挛采用中药理气祛痛膏敷脐并进行临床观察,3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不用颠茄等止痛药。结果:显效61例,占71%,有效17例,占19%,无效9例,占10%。何秀云探讨解除腹部术后肠胀气更为有效的方法,随机将150例腹部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75例,对照组75例。观察组采用中药敷脐法(即神阙),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肌肉注射新斯的明法。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与对照组疗效相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表明中药敷脐治疗腹部术后肠胀气效果良好。马朝群等观察加味暖脐散敷脐对胃肠手术后肠功能的影响,试验组术后12小时起应用加味暖脐散敷脐,胶布封贴;对照组仅胶布封贴脐部,于术后18小时起观察肠鸣音出现及肛门排气时间,并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3天,5天检测血清胃动素及促胃液素,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肠鸣音恢复及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脐疗治妇科病
  

脐疗是中医常用的一种外治方法。采用中药粉末纳入肚脐之中,外盖膏药,或以中药饼敷脐部以胶布固定或熨脐、灸脐,或在脐部拔罐,以治疗一些疾病。脐疗既对经穴起持久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被吸收后的直接治疗作用,适应症较广,效果较好。脐疗对妇科某些疾病,同样有独特的疗效。
  
月经病
  
月经不调  取当归30g,红花、月季花、川芎各15g,共研细末,用茶叶水调敷脐部,外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连用5~7天。
  
血瘀型闭经  取蜣螂1条,威灵仙10g,焙干共研细末,敷脐,或将细末用酒调为丸,放入脐内,外用伤湿止痛膏盖贴,约1小时后去除。
  
月经过多  女贞子、旱莲草各10g,地榆炭12g,共研为细末,分为两份,每天用1份,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夜敷晨弃,连用5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肝肾阴虚火旺、迫血妄行之月经过多。
  
寒凝气滞之痛经  方一:取肉桂15g,小茴香、吴茱萸各20g,共研细末,用白酒适量炒热,敷于脐部,盖以清洁纱布固定,每月经血来前敷3日。方二:肉桂3g,五灵脂10g,蒲黄20g,共研细末,一半用水调为糊状,敷于脐部,每日1次。另一半,分2次温开水送服。3天为1个疗程。
  
产后病
  
产后受腹痛  脐部,以纱布盖严,再用熨烫(用热水袋亦可)。对产后受寒所致的腹痛不止有良效。
  
产后汗出  用五倍子15g,研末加醋调,敷脐部。也可用何首乌20g,研末,水调成糊状,贴于脐中,适用于产后体虚自汗盗汗不止,每天1次,连用至愈。
  
产后恶露(子宫内瘀血)不下  取红花15g,桃仁25g,益母草30g,共研细末,用黄酒调敷脐部,每日换药1次,连用5~7天。
  
恶露不绝  方一:黄芪、党参、白术各25g,升麻、龙骨各10g,甘草6g,共研细末,取15~30g,米醋调成糊状,敷贴于脐孔,覆盖固定,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气虚型患者。方二:当归、川芎、肉桂、炙甘草各15g,蒲黄、乳香、没药、五灵脂各7.5g,赤芍3g,共研为细末,取药末约15~30g,与血竭末0.5g,调合拌匀,加入热酒调成厚膏,敷脐,覆盖固定,隔3日换药1次,至恶露干净停药,适用于血瘀型患者。
  
产后便秘  大黄10g,木香5g,共研细末,水调成糊,敷于脐部,每日1次,便通则停药,不可久用。
  
其他妇科病
  
慢性宫颈炎  穿心莲200g,益母草100g,水煎2次,合并煎液,过滤后浓缩成100ml,加入防腐剂。每次用纱布蘸取10ml,敷于脐部,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妇女黄褐班  紫草30g,白芷、白芍各10g,肉桂2g,共研细末,每次用5g,敷于脐部,可用水调或蜂蜜调为糊状再敷,10天为1个疗程。
  
性欲亢进  莲子芯5g,知母10g,黄柏5g,研为细末,盐水调为糊状,敷于脐部,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主治妇女性欲亢进,阴虚阳亢,面红目赤,虚火上扰,口舌燥,脉细数等。
  
早孕呕吐  用公丁香15g,陈皮10g,半夏20g,共研细末,取新鲜生姜30g,煎浓汁调成糊状。取适量敷于脐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敷2~3日。此药也治脾胃虚寒的呕吐。
  
白带量多  取白芷20g,黄芪、桑螵蛸各30g,共研细末,用黄酒或米醋调成糊状,取适量敷脐部,盖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1换,连用5~7天,对肾气不足所致的白带增多疗效最佳。


来源于:<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4月6日第六版


三九和三伏贴膏药

根据中医理论,防治疾病顺应天时变化,“伏九贴敷”的理论根据是“冬病夏治、夏病冬防”、“子午流注、适时开穴”,在中国旧历节气的头伏、中伏、末伏、一九、二九、三九的第一天,采用中药外用穴位贴敷手段的疗法,每3年为一疗程。三伏贴敷是循“春夏养阳,冬病夏治”,而“三九贴敷”则遵“秋冬养阴,夏病冬治”。

“伏九贴敷疗法”属于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在三九、三伏进行穴位贴敷。“内病外治”的疗法融合了中医学、时间医学、免疫学等诸多方面,起源于秦汉,创新于现代。以气相应,以味相感,通过药物对特定穴位的温热刺激,促进血脉运行,疏通肺络,以达到清宣肺气、健脾益肾、止咳平喘的作用,预防和治疗多种慢性肺系疾病。

农历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此时人之阳气旺盛,腠理开泄,气血趋于体表。此时中药穴位贴敷最易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吸收,促使经络畅通、气血调和。冬天的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此时以辛温药物贴敷在特定穴位,以益肺理气、健脾温肾、从而宣肺化痰、解痉平喘。贴敷药,主要起的作用是温通,宣散寒气,促进经络打通。例如其中的麻黄有宣散的作用,令寒气出,且达到穴位的气血流通。

贴敷的目的是减轻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所致的咳、痰、喘等症状,并减少疾病的复发。

在中医理论里怎样看待不同的咳嗽?

西医一般把咳嗽分为:细菌引起的、病毒引起的、支原体引起的,或过敏原引起的,对症治疗。中医一般认为咳嗽是上呼吸道炎症,采取辨症治疗。一般常见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体虚受寒引起,多为老年人;另一类是本来有胃火、肺火,又着凉的,称为“寒包火”,主要是现代人饮食失当,吃得太好,如喝酒、火锅吃得多,辣椒、肉类吃得多,夏天吹空调,冬天着冷风,内热外寒,就容易引起呼吸道炎症。

如果急性的上呼吸道炎症没有及时彻底治疗,延至三个月,连续三年,就形成了慢支(慢性支气管炎)。呼吸道免疫弱的人,常会因为着凉、没睡好觉,着急上火,急性发作。

聂医生指出,中医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不仅是呼吸道炎症,胃不好也会呛咳,心脏不好也会气喘,肝、肾的问题都可能引起咳嗽。这些咳嗽不是感染性、炎症性的咳嗽。

贴几天?自己能贴吗?是什么人都能贴吗?

一贴是指一天,连贴三天为一个小疗程。聂大夫说,不同的医院选穴略有差异,他们用四片膏药,选四个穴位。选的两个主穴是任脉穴的天突穴(天突穴:胸骨上窝中央)和檀中穴(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前者对气道炎症的疗效突出,后者调节心气,疏通任脉血液。还在背后选了肺经的经络穴肺俞穴和膏肓穴。
2007年12月21日16:01  来源:《北京青年报》


选用的一组穴位有:璇玑:在胸骨柄中央,主治:胸肋满,咳逆上气,喘不能言,喉痺咽肿;中府:前胸壁之外上方,第二肋骨外侧,华盖穴旁开6寸,主治:肺急胸满,喘逆善噎,食不下,寒热;云门:中府上,璇玑穴旁开6寸陷中,主治:咳逆短气,喉痺,肩不得举;肺俞:第二胸锥下两旁各1.5寸,主治:虚劳骨蒸,肺风咳嗽,肺痿上气,喘逆满闷;痰喘:用线从极泉穴量至乳中穴止,取1/2,用线再从极泉穴向檀中穴斜量的尽头是穴。主治: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咳嗽、痰喘、肺气肿、肋间神经痛。              
按上述正经和奇穴的配方拔火罐,治疗当时咽部的感觉就很好,当天咳嗽的频率逐渐降低,经过十天的火罐治疗,咳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多年来顽固性的咳嗽在不用药的情况下,用拔火罐治疗得到缓解。刘女士问到,我和你使用的火罐都一样,为什么效果不一样呢?我说,拔火罐的物理作用都是一样的,只是病因判断的不一样,选穴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拔火罐的疗效就不一样。
肺脏处在人体的上焦,肺主皮毛,胸肌非常薄,肺光滑而娇嫩,易感风寒。肺为华盖,是人体的第一到屏障,一般外邪首先侵入的脏腑是肺。咳嗽又发生在上呼吸道的部位,选用肺的经络和采用的奇穴,都分布在上呼吸道的周围,调整肺的经络和奇穴有助于上呼吸道平滑肌功能的恢复。正经是连接脏腑的通道,为脏腑提供气血营养物资,奇经八脉与正经都有一定的交汇点,奇穴流离于正经之外,当正经气血不足时,奇经通过这些交汇点对正经给予补充。在治疗时运用正经和奇穴后,直接加速通往患病脏腑气血的流动,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拔火罐是运用罐体排空,通过负压将体内有害物资排出体外的一种特殊疗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人生活在自然界的大环境中,无不受其影响,自然界中的六气,是人的生存须臾不能离开的物资,当六气形成“六淫”的时候,身体虚弱,就会乘虚而入,侵蚀肌体危害身体健康,出现一些病态的反映。运用拔火罐的疗法,通过罐体排空把体内的风、湿、寒、燥、火、热等危害身体健康的物资,吸附出来排出体外,增强正气,恢复身体的健康。
火罐疗法和经络调整法一样,不能是那痛治那,要根据患病脏腑的经络,选用有关的经穴和奇穴一并治疗,才会取得异曲同工之妙。
咳嗽的治疗也有很多的方法,验方治疗咳嗽也同样有效。孙儿十二岁那年的初秋,因早晚天气温差变化大患上了感冒,当晚体温就急剧上升到38.8度,经采用经络调整法治疗一次后,体温恢复到正常,烧退后接着开始咳嗽,晚间睡觉时不咳嗽,晨起后咳嗽频繁,但无痰。咳嗽后没有服用任何药物,采用香油炸绿豆的方法治疗,具体方法:一汤匙香油烧热,放七个绿豆炸黄,然后,放一个鸡蛋趁热服用,每天服用二次,两天就不咳嗽了。也可放七个绿豆炸黄不加鸡蛋。
绿豆的药性:甘、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暑利尿。香油也同样有消炎消肿的功能。
无论是香油炸绿豆,还是加上鸡蛋一同趁热服用,对咽部、食道的平滑肌都有消炎和止痒的作用。


选用的一组穴位有:璇玑:在胸骨柄中央,主治:胸肋满,咳逆上气,喘不能言,喉痺咽肿;中府:前胸壁之外上方,第二肋骨外侧,华盖穴旁开6寸,主治:肺急胸满,喘逆善噎,食不下,寒热;云门:中府上,璇玑穴旁开6寸陷中,主治:咳逆短气,喉痺,肩不得举;肺俞:第二胸锥下两旁各1.5寸,主治:虚劳骨蒸,肺风咳嗽,肺痿上气,喘逆满闷;痰喘:用线从极泉穴量至乳中穴止,取1/2,用线再从极泉穴向檀中穴斜量的尽头是穴。主治: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咳嗽、痰喘、肺气肿、肋间神经痛。              
按上述正经和奇穴的配方拔火罐,治疗当时咽部的感觉就很好,当天咳嗽的频率逐渐降低,经过十天的火罐治疗,咳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多年来顽固性的咳嗽在不用药的情况下,用拔火罐治疗得到缓解。刘女士问到,我和你使用的火罐都一样,为什么效果不一样呢?我说,拔火罐的物理作用都是一样的,只是病因判断的不一样,选穴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拔火罐的疗效就不一样。
肺脏处在人体的上焦,肺主皮毛,胸肌非常薄,肺光滑而娇嫩,易感风寒。肺为华盖,是人体的第一到屏障,一般外邪首先侵入的脏腑是肺。咳嗽又发生在上呼吸道的部位,选用肺的经络和采用的奇穴,都分布在上呼吸道的周围,调整肺的经络和奇穴有助于上呼吸道平滑肌功能的恢复。正经是连接脏腑的通道,为脏腑提供气血营养物资,奇经八脉与正经都有一定的交汇点,奇穴流离于正经之外,当正经气血不足时,奇经通过这些交汇点对正经给予补充。在治疗时运用正经和奇穴后,直接加速通往患病脏腑气血的流动,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拔火罐是运用罐体排空,通过负压将体内有害物资排出体外的一种特殊疗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人生活在自然界的大环境中,无不受其影响,自然界中的六气,是人的生存须臾不能离开的物资,当六气形成“六淫”的时候,身体虚弱,就会乘虚而入,侵蚀肌体危害身体健康,出现一些病态的反映。运用拔火罐的疗法,通过罐体排空把体内的风、湿、寒、燥、火、热等危害身体健康的物资,吸附出来排出体外,增强正气,恢复身体的健康。
火罐疗法和经络调整法一样,不能是那痛治那,要根据患病脏腑的经络,选用有关的经穴和奇穴一并治疗,才会取得异曲同工之妙。
咳嗽的治疗也有很多的方法,验方治疗咳嗽也同样有效。孙儿十二岁那年的初秋,因早晚天气温差变化大患上了感冒,当晚体温就急剧上升到38.8度,经采用经络调整法治疗一次后,体温恢复到正常,烧退后接着开始咳嗽,晚间睡觉时不咳嗽,晨起后咳嗽频繁,但无痰。咳嗽后没有服用任何药物,采用香油炸绿豆的方法治疗,具体方法:一汤匙香油烧热,放七个绿豆炸黄,然后,放一个鸡蛋趁热服用,每天服用二次,两天就不咳嗽了。也可放七个绿豆炸黄不加鸡蛋。
绿豆的药性:甘、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暑利尿。香油也同样有消炎消肿的功能。
无论是香油炸绿豆,还是加上鸡蛋一同趁热服用,对咽部、食道的平滑肌都有消炎和止痒的作用。

◆敷脐疗法
: }! }+ ^2 u  U  (1)吴茱萸3克、生香附3克、鲜葎草叶15克、鲜侧柏叶15克。先将前二药研成细末,再和后二药共捣如泥,加入鸡蛋清适量调和,做成药饼。将药饼敷在患儿肚脐上,外以宽布带束之,待药饼干燥或脐部发痒时去掉药饼。每天敷1次,连用数次可愈。此方对面黄肌瘦腹膨及水泻的疳证效果佳。4 Q) u. L6 N8 n" N
  (2)焦山楂、炒神曲、炒麦芽各10克,炒鸡内金、炒莱菔子、生山栀各5克。前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适量药末,以开水调成膏状贴于脐中,用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5次为1疗程。
6 f8 |+ V; i. G5 ~  (3)杏仁、桃仁、栀子、皮硝各10克,白胡椒7粒,葱白(每根寸许)7根,鸭蛋清1个,白酒5毫升。前5味药共研细末,加葱白捣烂,再加入鸭蛋清、白酒调拌均匀,然后用纱布包扎成两个药饼,外敷于神阙、命门二穴,24小时后取下。
. ^9 D# I) G1 f3 ^  ◆敷涌泉法
  h( F" g4 p/ v* K) R  (1)生山栀仁30粒,杏仁9克,白胡椒6克,丁香30粒,葱头7个,面粉1匙,鸡蛋清1个。将药物研为细末,用高粱烧酒、蛋清和匀,荷叶为托。贴敷于两足心,小儿较大者酌增剂量。忌生冷、油腻、鱼腥。
5 r0 {9 a1 ^  }6 ]& r' L  (2)白矾、陈醋各适量。白矾研末,与陈醋共调和,敷于涌泉穴固定,每天换1次。' h6 S! Q: d! ~7 {, n# N
  (3)生半夏、生香附各5克,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敷于两足心涌泉穴。  B  G5 v! g- @8 m. |; R- C- H
  ◆敷囟门法
3 d6 Q. f  K! u8 i  朱砂3克,胡黄连3克,公鸡肝1具。先将前二药共研成极细粉末,再取未下水洗过的鲜鸡肝共捣烂如泥状。将小儿囟门上头发剃光,旋将鸡肝药泥敷上,任其自干自落。通常敷药泥后,疳热即逐日减退,面色亦逐渐转红,肌肉逐渐转健,待所敷药泥全部自动脱落,病即愈。此法治疳证之面黄肌瘦潮热有良效。
  z. f0 S% M. |/ A* x  其他,如用桃仁、杏仁、生山栀等份加冰片、樟脑少许,用鸡蛋清调敷双内关穴,对疳证初期、中期有较好疗效。
* \; D; C7 F) H% e6 Z# b% z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后忌食香、炒、油炸、干燥之零食,如患肠炎,则忌油荤。# k; b4 P4 T$ a, w

虚寒哮喘贴方:主治,咳嗽痰多,色白清稀,肢冷,尿频,动则喘甚,腰酸足软,口干不渴,喜热饮,舌胖嫩,苔白滑,脉细无力.% ~+ c! N6 P. m, G9 w1 y/ d
麻黄,桂枝.细辛.五味.杏仁.远志.半下.黄芪.白芥子.甘遂.$ _7 p3 o" R$ Q) B
用法:研粉姜汁为丸,如弹子大,用膏药贴:华盖.膻中.膏盲<双>.膈俞等穴位.
# Z0 i* W0 M( M0 R5 S9 l% Z3 h
* Q- G8 u9 O* R6 U/ y2 L2.痰热哮喘贴方- b2 t: z1 b+ R9 z. a& l5 a
痰热咳喘,痰黄稠粘,或痰中带血.满闷气粗,咽疼,口干喜冷饮.小便黄,大便坚或塘而不爽,事苔黄或薄黄腻,脉玄滑或数.; A' e- t4 g5 v& G! }
麻黄.杏仁.石膏.黄芩.桑皮.白芥子,甘遂.
. y; U; ]/ \3 p: S" [" a6 h用法:猪胆汁为丸弹子大,外敷于华盖.肺俞$ |6 e* H) U/ X% _9 R% _2 Y

, d0 |% x  Q- K3.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9 b; q* e6 _4 e4 W. L
冰片2克.凡士林3克.
) N) a3 M% C! M5 \用法:将上药制成膏,贴于心窝,固定即可.+ _5 l% D4 Z3 j8 \" W" b# t5 T
* R5 a* V. D! s" |0 d& ?
4.热咳咽疼.8 q, `( r- }- {5 P  ^& }' V9 i
灯笼草适量.
- k, c5 r# R; w6 w! m4 s用法:研未,醋调外敷喉部.

简便疗法治小儿咳嗽
中医认为,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卫外功能较差,且小儿寒暖不知自调,故易被风、寒、热等外邪侵袭,肺失宣肃,而发生咳嗽。临床所见,小儿咳嗽以外感咳嗽为多,当以宣肺理气、疏散外邪为治疗原则。下列简便外治法治疗小儿咳嗽,有明显疗效。5 Y4 N: x& k# X
  ■贴穴疗法
$ F) q8 C+ o! k% a. b  细辛、白芥子各2份,半夏1份,杏仁、蒸百部各3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用米醋少许调成糊状,3岁以下小儿外敷于涌泉穴、天突穴,4岁以上小儿敷肺俞穴、天突穴(因小儿皮肤娇嫩,可将膻中穴与天突穴、定喘穴与肺俞穴交替使用),用布覆盖并用胶布贴好。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此法可宣肺理气,止咳化痰。
; F1 @# R2 Q) Q. f* S* C/ u  ■敷足疗法
+ l: \; o# B/ j7 p( a9 g  方一:吴萸10克,法夏6克,研成细末,加醋适量调为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用棉布包好,24小时一换,连敷3~5次。伴喉间痰鸣者,可加风化硝10克,其效尤佳。此法可化痰止咳。: O! D4 P8 l" B$ R' Y# u) s
  方二:石膏6克,枳实10克,栝楼12克,明矾、冰片各3克。将上药研成细末,混合均匀,加凡士林调为糊状,外敷患儿双足心涌泉穴。每日一换,连敷5~7天。可同时加敷大椎穴。此法可清热宣肺,化痰止咳。6 |. n/ W% Q6 i" e: L
  ■足浴疗法& e  S: ~! z0 l% w0 t3 j
  方一:将生姜30克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盆中,待温时足浴。每次1剂,每日2~3次,每次10~30分钟,连续2~3天。此法可温肺散寒,用于风寒咳嗽。' l/ g9 k' ^7 J4 \
  方二:麻黄、杏仁、甘草各5克,大力子15克,石膏30克。将上述药材煎取药汁,如上法足浴。每次15~30分钟,每日2~3次,每日1剂,连续3~5天。此法可清热宣肺,止咳化痰,适用于肺热咳嗽。
% T% M3 ]# u- y& q8 @  ■填脐疗法6 U7 j" m+ p. i' I. y2 u+ C
  方一:枯矾、皂荚各3份,牵牛子、杏仁、栀子各2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取葱白1~3根捣烂,加蛋清少许,与上述药末调为稀糊状,外敷肚脐孔处,用布覆盖并用胶布贴好。每日换药1次,连续7~10天。此法可止咳化痰,用于咳嗽痰多。
) B; {2 s& Z1 y  方二:紫苏、防风、半夏、茯苓各4份,陈皮3份,甘草、杏仁各2份,白芥子1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用清水少许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用布覆盖并用胶布贴好。每日换药1次,连续5~7天。此法可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用于寒咳。4 N4 P/ j5 {, G/ I5 j
  方三:久咳膏:罂粟壳30克,五味子30克。将二味研末,装瓶备用。用时以蜜调膏,纳置脐内外用胶布敷盖固定,每天换药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