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达尔港超级工程:名人的情事:林语堂——爱情是点心婚姻是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3:44:10
 林语堂——爱情是点心婚姻是饭
节选自:《名人的情事——他们曾经这样爱过》 作者:梅锋010 ——来源:散文天下_天涯社区  
  
            1、
  
  今天是他的青梅竹马出嫁的日子。
  想起小时侯和她一起玩耍,抓鱼扑蝴蝶,他更觉失魂落魄。
  儿时的赖柏英就长得好看,脸型偏瘦,他亲昵地叫她橄榄。她捉鱼比他厉害,常常赤着脚踏进河水,踩上褐色鹅卵石,鱼儿就从她美丽的裸足上游过,清澈的水面映着她粉嫩的脸,那幅美景总让他看得痴迷。追逐蝴蝶时 “她的脚在群山间,是多么美丽!”懵懂的岁月里那是他最美的记忆。
  出去读书也不曾忘记两小无猜的她,每次回家乡都不舍得离别,他的志向在山外,终于有一天他鼓起勇气说“跟我走吧,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可她摇头不愿离乡背井,这里有她的家,有她熟悉的一切,外面的世界太陌生,充满恐慌她不愿去面对,林语堂失望极了,在痛苦中他选择了放弃。
  如今心爱的姑娘就要出嫁,嫁给一个她并不爱的商人,他怎能不痛苦,最甜蜜最难忘的初恋,从今天开始只能深埋于心底。
  
  两个好友见他心情低落,拉他到校外吃大餐,校门口,林语堂意外地看到一个漂亮女孩在等。
  她的头发很长,用一个宽大的发夹束在脑后,素净的碎花长裙在微风中摇摆,眼睛黑亮长睫毛微翘,漂亮的脸型竟依稀有着他初恋情人的影子!!林语堂惊呆了,眼睛不自觉扫向她的脚,不知她赤足的样子是不是也和他的初恋一样完美无瑕。
  女孩注意到他放肆的目光有些窘,往旁边一躲,撒娇地拽着他好友的胳膊叫了声哥。林语堂这才知道,女孩是好友的妹妹,叫陈锦端。
  锦端在隔壁的圣玛丽女校学美术,常听哥哥们说起林语堂的博学多才,知道他还喜欢打棒球是高水平的垒手,投出的球很少有人能接到,二年级时,他在学生典礼上独领了4枚奖牌,这在圣约翰大学是史无前例的。
  锦端和女同学们在一起也常谈起他,二八年华的姑娘芳心暗许,早把他当成理想的追求目标。
  哥哥们为两人正式介绍后,她就顽皮地冲着林语堂嫣然一笑,友好地点点头,她很大方没有见到陌生男子的扭捏之态,让林语堂顿生好感,她身上新派知识女性的优雅气质更是深深吸引住他。
  
  吃饭时,他情不自禁地追随着她的一举一动而食不知味,她的眼睛像是会说话,偶然四目相撞,她总是抿嘴一笑,羞涩地先把眼睛转开,林语堂的心就砰砰乱跳,这种感觉新鲜又刺激来势汹汹,与他以往的经验完全不同。
  一直以来他都不舍得柏英离他而去,仔细思量,也许他只是无法割舍对那段青春岁月的眷恋,如今见到锦端,他才明白什么是真爱,什么是一见钟情。
  两人相识以后,林语堂就常常约她一起吃饭聊天,锦端去山坡上写生,他就在旁边看,微风徐徐撩起她的长发,美不胜收,多情的林语堂有感而发“这个世界透过艺术家的想象,才有光有色有声有美,否则只不过是个平凡求生存的尘世。”
  于是,锦端画画他就写作,他们用画和文字将周围的世界妆点得五彩缤纷。共同的理想和审美情趣使得两人越走越近,他们不断从彼此身上扑捉到不同寻常的美。         2、
  
  放暑假了,林语堂念念不忘的就是锦端,想她就去看她,跑到厦门鼓浪屿陈家,名义上说是来看好友,实际上全部心思都在好友的妹妹身上。路上他一遍遍梦想着两人美好的未来,有情人终成眷属,才子佳人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可是,敏感的林语堂发现,锦端在学校跟他很亲近,回到家里却躲在闺房不肯出来,他一趟趟跑来看她,却总是难得见她一面。
  刚开始他以为是锦端在家人面前不好意思,毕竟那个年代自由恋爱的男女并不多,作为大家闺秀的锦端可能顾及到名声所以遮遮掩掩,后来他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是她的父亲陈天恩反对女儿同他这个穷小子来往!!
  
  林语堂隔三差五来访,精明的陈父早有警觉,料到他是看上了女儿锦端。陈家是厦门数一数二的大富豪,陈父讲究门当户对,早早就为女儿寻了一个大户人家的子弟,就要谈成了。而这个林语堂虽然聪明,但他的父亲是穷牧师,出身平庸信教也不够虔诚,所以陈父就暗地里禁止女儿同他见面。
  锦端不满意父亲的安排,可她毕竟生长在旧式大家庭,很多事情身不由己,父亲一直疼爱她,她又孝顺不愿忤逆,存着小心眼儿想先缓缓再慢慢说服,于是就暂时听从了父亲的安排,答应不见林语堂。
  
  姜是老的辣,陈父深知女儿这是缓兵之计,得想办法让她彻底死心。于是陈父私下里找到林语堂,委婉地跟他提起隔壁的钱庄老板廖悦发,说廖家的二小姐贤惠又漂亮,由他出面给两人做媒准保成。
  林语堂何等聪明,一听就知道陈天恩是拒绝他当女婿,把他一脚踢给了隔壁廖家。心高气傲的林语堂顿觉委屈,闷闷不乐跑回家抱着母亲嚎啕大哭。
  正好大姐瑞珠回来,听说此事大骂弟弟“天呐,你怎么偏偏喜欢上陈天恩的女儿,陈家是巨富,咱家穷得叮当响,结了婚你拿什么来养那个千金大小姐?你是做梦想吃天鹅肉吗?”
  一番质问震醒了梦中人,是呀,门不当户不对,两人在一起哪里有幸福可言,他把爱情想得太浪漫了,可一想到要离开锦端,他又痛苦得撕心裂肺。
  
  陈父没有放松警惕,找到林语堂说他已传话给廖家,廖家人对多才的林语堂很满意,有心结这门亲事。林语堂再也没法推辞,寻思去廖家见见也无妨,陈家就在隔壁,也许还能远远地看一眼锦端,稍解相思之苦。
  他心里装着锦端来到廖家相亲,自然无所顾忌,言谈也是不卑不亢,吃饭时,米饭填了一碗又一碗,食量大得惊人,这让躲在屏风后的廖家二小姐忍俊不已。
  
  廖翠凤对他并不陌生,她也在圣玛丽女校上学,隔壁学校有个明星似的林语堂早已不是新闻,她一直就很欣赏他的才华,如今又见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如此健康的身体更是心花怒放。她二哥跟林语堂是好朋友,哥哥曾说过“语堂是个有大好前途的人,嫁给他一定会幸福的。”她心里是一千一万个愿意,可慈爱的母亲担心林家太穷,怕女儿将来会受苦,廖翠凤却坦然说“贫穷算不了什么。”
  这话传到林语堂耳朵里,让他很感动,由于贫穷他与最爱的锦端有缘无分,贫富差异形成的巨大障碍在廖家二小姐这里却不算什么,真是少有的贤德女子,娶妻求贤,他还等什么,于是就答应了订亲。        
3、
  
  订婚这天很热闹,陈锦端站在窗边眼睁睁看着林语堂拿着礼品走入隔壁的廖家,不仅伤心欲绝,失去了爱人何其痛苦,还要每天看着他们出双入对,这种折磨她再也无法忍受,毅然决定离开这块伤心地。
  陈锦端没同父亲选定的金龟婿结婚,而是孤独地踏上了远洋客轮,到美国霍柏大学攻读西方美术。这一消息犹如一声惊雷震醒了林语堂,他还爱着锦端,只要她没结婚他就有希望,他立即申请去美国留学,与翠凤的婚事也就一拖再拖。
  毕业后,他按照规定在清华教了三年英语,终于获得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的半个留学名额,开始兴奋地准备出国事宜。
  
  廖家老爷见他要出国了还不提结婚的事立刻勃然大怒,这个林语堂跟翠凤订婚也有4年了,再出国不知又是几年,女儿订了亲就是别人家的,他们廖家可没义务去白白养活,都成老姑娘了还等到什么时候,赶紧结婚走人。
  林语堂心里很矛盾,但一想到翠凤这么多年无怨无悔等着他这穷小子,实在是难得。
  甜蜜的爱情他也想追求,可那只能当点心,婚姻才是饭,点心哪能当饭吃,经过一番人神交战,心智渐趋成熟的林语堂,勉强放下虚无缥缈的爱情,选择了现实的婚姻。
  1919年1月9日,25岁的林语堂与24岁的廖翠凤宣布结婚。婚礼在鼓浪屿英国圣公会协和礼拜堂举行,结婚新房设在廖家的漳州路44号。
  
  烛光中,林语堂站在窗前,痴痴地看着隔壁陈家,佳人已去,再也寻不见她美丽的身影,爱情留不住,就守住婚姻吧。他收回眷恋的目光,转身看着端坐的新娘,轻轻上前掀起那红盖头,看着妻子秀丽的容颜真情流露的眼,他才顿然醒悟,这才是陪伴他终生的人。
  他拿过结婚证书对妻子说“我把它烧了,婚书只有在离婚的时侯才有用,我们一定用不到。”翠凤听了这话红了眼圈,她的父兄都蛮横不讲理,丈夫竟如此温柔体贴,对一个女子来说这就是幸福。烛火点燃了婚书,红红的火苗证明着林语堂要和妻子白头偕老的决心。
  
  婚后不久,林语堂带着妻子踏上了远赴美国的轮船,没想到船在途中翠凤患了盲肠炎,林语堂急得想在夏威夷下船动手术,可翠凤怕在半道上把钱都花光了,以后的日子没法过,就坚持到美国再说,丈夫看到妻子受罪心里难受,却也拗不过她只好悉心照顾。
  到了美国,两人在波士顿租了两间房,就开始了留学中的婚姻生活,翠凤不愧是钱庄人家的女儿,很会精打细算,就那么一点钱,饭菜也能做得花样百出,让林语堂刮目相看,翠凤能与他同甘共苦让他从心里感动,从此断了再去找锦端的心。
  心踏实了,林语堂一头扎进了哈佛大学图书馆,像海绵一样争分夺秒地吸取知识。他把大学比喻成丛林,他就是森林里的猴子,每天享受各式各样果子的盛宴,美得很。
  平静日子没过几天,翠凤的盲肠炎又犯了,这回是急性,必须马上动手术,林语堂把妻子背到医院,安慰妻子割盲肠只是个小手术,不用担心。没想到妻子进了手术室三个小时也没出来,这可把他急坏了,难道有什么意外情况!?
  
  终于等到手术结束,才知道是那个美国医生从没见过中国女人,打开病人腹腔后,拿着显微镜把翠凤的内脏仔细观察个遍,才开始动手术。由于手术拖延时间长,一星期后,翠凤伤口发炎又要做第二次手术,气得林语堂真想揍那医生一顿。
  这回没钱做手术了,林语堂急得不行,四处借债借不着,突然想起临出国时,北大的胡适对他说过,将来学成回国如果能去北大教书,他们愿意资助他另一半的留学费用,林语堂走投无路给胡适拍了电报,没想到胡适真的汇来了一千美元,解了燃眉之急让他感激不尽。
  病彻底治好了翠凤才发现,丈夫为省钱吃了很久的麦片消瘦了很多,心里又是不舍又是感激,发誓要一辈子对丈夫好,这次经历使夫妻俩的感情根深蒂固了。
          
4、
  
  林语堂又可以安心读书了,第一学期他的成绩就是全A,翠凤真为丈夫骄傲,可是高兴没多久,林语堂的助学金突然被停了,一打听才知道,清华在美国的监督施秉元拿留学生的津贴去做股票投机生意,失败后上吊自杀了!!
  没有钱寸步难行,林语堂被逼无奈再向北大求救,胡适讲究又寄来一千美元,夫妻俩拿着这救命钱感动得什么似的。可光靠救济也不是办法,林语堂决定先打工赚钱,再想办法继续求学。
  正好基督教青年会要派人去法国教中国劳工识字,林语堂就借此机会于1922年到了法国。他编了一本千字文的课本,教当地的中国劳工基本的入门知识,打工好不容易攒下一点钱,翠凤就鼓励丈夫继续学业,于是林语堂申请进了德国的殷内大学。
  
  殷内是大文豪歌德的故乡,这里消费低,翠凤不用每天为钱发愁了,闲暇时夫妻俩还能经常散步,搞搞郊游什么的,生活上廖翠凤对丈夫的衣食住行都很关注,对自己则能省就省。在殷内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林语堂又到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
  没有收入生活渐渐拮据,翠凤只得变卖嫁妆度日,欧洲市场不认中国的玉器,在翠凤眼里价值连城的传家宝到了这里不值几个钱,每变卖一件玉首饰,她都心疼好久,林语堂看在眼里很难受,发誓将来一定补偿妻子。
  
  穷得没钱看电影,两人就看书,林语堂认为“穷并不等于苦”,他的精神食粮一直充盈,“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正常逻辑于他是行不通的。
  不久喜事临门,翠凤怀孕了,他们一直担心不会有孩子了,如今喜从天降高兴得不得了,翠凤很谨慎,经过上次手术事件,再加上钱也不够,她决定回家乡生孩子。
  林语堂也同意,匆匆忙忙开始准备博士考试,居然很顺利地通过了,两人收拾行囊高高兴兴在欧洲玩了两个星期,然后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回国后,夫妇俩先返乡祭祖。故乡还是旧时的模样,却已物是人非,蝴蝶依旧翩翩,却再也觅不到青梅竹马赤足奔跑的美丽身影。
  慈爱的父亲也已离世,当初送别时的情景恍如昨日,如今面对的却是一抔黄土,怎不伤心。母亲也彻底老了,枯瘦如柴的手牢牢牵着儿子,反复念“回来就好,回来就好!”眼泪却止不住地流。亲人久别重逢,大谈离情别绪,随后林语堂就送妻子回娘家待产。
  第一次生孩子让翠凤吃尽了苦头,因为难产,母女俩险些都搭上了性命,还好有惊无险,最后母女平安。林语堂爱惜这头生女儿,给她取名凤如,待翠凤坐完月子,他们就挥别家人来到京城,北大聘他为英文系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师。
  
  林语堂到北大的第一件事就是找胡适,谢那预支的两千块钱救命之恩。胡适南下养病不在,他找到教务长蒋梦麟才知道,北大根本没有资助外国留学生的计划,是胡适为了招揽人才,私自和他做了口头协定。接到他的求救电报,胡适遵守协定,自掏腰包填上了那笔巨款。
  胡适的恩情林语堂铭刻在心,走到哪儿都愿意说上一句“我的朋友胡适之。”君子之交淡如水,他们是真正的知己,友谊维系了一生。
  
  林语堂留学四年间京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胡适和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正如火如荼,他们的口号是“我们回来了,一切将大不同”。
  林语堂很快适应潮流,加入了以鲁迅为主帅的语丝社,这里聚集了一大批跟他一样的热血青年,借《语丝》这个平台可以 “随意地说话”,很适合他的性子。他们上至总统下至平民百姓,只要心中有话要说,就在周刊上痛痛快快地骂一通,渐渐被北大等高校学生认可,每出一期就被一抢而空,林语堂还特别喜欢辩论,迅速成为《语丝》的骂人新秀。
        5、
  
  林语堂把家安置在一个小四合院里,简单又温馨,他负责往家赚钱,翠凤负责料理家务,女儿乖巧可爱,生活很幸福。
  每逢星期六,林语堂就去参加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的聚会,和语丝社的干将们,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孙伏园等坐在一起,边磕瓜子边聊国家时政、生活艺术等。林语堂说话少听得多,他最佩服鲁迅语锋犀利,往往一个字就可以陷人于绝境,致人于死地。
  还有郁达夫,只要他一来聚会更热闹,他以《沉沦》的大胆描写声名鹊起,生活上不拘小节。林语堂不怎么赞同他的随心所欲,但却欣赏他的才华喜欢与他亲近,称他是真名士自风流。与这些人的频繁交往,林语堂的文笔渐露锋芒,在文人堆里脱颖而出。
  
  那是一段热血沸腾的日子,学潮中林语堂和学生们一起走上街头,拿着竹竿和石头与军警搏斗,上学时练就的投球技能这回发挥了功效,使他扔起石头来命中率极高。然而,经过五卅惨案和首都革命以后,京城弥漫在白色恐怖之中,林语堂写的文章没有报纸敢发表了,1926年记者邵飘萍等遇害后,文人学者纷纷南逃,林语堂也上了军方的黑名单。
  翠凤抱着刚生的二女儿回来,看到丈夫还在伏案写作,旁边的窗户上系着一根逃生用的绳子,立马急了“要走大家一起走,我抱一个小的,拖一个大的,怎么走?!”
  本想坚持到最后一刻的林语堂为了家人的安全,只好答应翠凤离开北平,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书。到了那里本想好好干出点名堂,还把鲁迅等一班教授都请了来,可惜事与愿违他们受到排挤,鲁迅等人相继走后,林语堂也于1927年3月到武汉担任了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长。
  仅任职六个月,他就认清了尔虞我诈的官场,恰逢“宁汉合流”,目睹血淋淋的屠杀林语堂震惊于革命的残酷,平时高喊口号的革命家们到了关键时刻都消失无踪,只剩下宋庆龄一介女流在孤军奋战反对暴政,他钦佩之余发誓绝不做政治家,绝不再从政。
  短短半年的时间让林语堂对革命产生了厌倦,从此改变了他的文学发展方向。
  
  辞职后来到上海,蔡元培聘请林语堂做了研究院的英文编辑。有了稳定收入,他把妻女都接了过来,正式在上海安家落户。
  林语堂又开始创作了,但文风却与以前大不相同,改走讽刺幽默路线。1928年6月,他在鲁迅和郁达夫合办的《奔流》月刊上发表了生平惟一的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讲的是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的故事,剧里他把孔子写成了一个乐天派的幽默家,各地的剧团和学校争相排演轰动极大,引起孔氏后代的愤怒,告到南京政府要人孔祥熙那里,结果一声令下喜剧结束,林语堂却借此在上海声名大振。
  
  林语堂写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请了梁启超手书此联,挂在他的书房“有不为斋”的墙壁上天天欣赏,他不要闹革命,只想发挥所长好好做点实事。
  他瞅准教科书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就为开明书店编著《开明英文读本》,结果大赚一笔。世界书局看着眼红,找刚毕业的大学生林汉达模仿着编了一本《标准英语读本》,弄到最后两家不惜对簿公堂来解决这场竞争,把林语堂炒得更红了。
  接着他又召集一帮文人弄了个《论语》,模仿郑孝胥的字提在创刊号上很唬人,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幽默文学。他发表的幽默小品文取材包罗万象,写得妙趣横生,很快使这个刊物扬名上海滩,得了个“幽默大师”的雅号,财源更是滚滚来。
  翠凤嫁给林语堂已经十多年,日子一直过得挺紧巴,如今柳暗花明他们不但住起了花园洋房,还雇了好几个佣人帮忙料理家务,乐得翠凤合不拢嘴,整天想着怎么帮丈夫联络人脉,经常大宴宾朋,预备的精美菜肴,总是让客人们赞不绝口。
         6、
  
  这时候,陈锦端已经学成回国,在上海中西女塾教美术,求婚的人踏破了陈家门槛,锦端依然不为所动,她心里还装着林语堂。
  林语堂陪着翠凤回娘家,路过陈家难免一番感慨,翠凤善解人意主动请来锦端做客。每次锦端要来,林语堂都十分紧张坐立不安,女儿不解就问妈妈,翠凤就笑着说“爸爸曾喜欢过你锦端姨。”弄得林语堂很尴尬,只好默默抽烟斗。
  锦端眼见林语堂一家人和乐融融,翠凤不计前嫌笑容满面地接待她,尽显女主人的大方得体,林语堂也已习惯了翠凤的精心照料,整天叼着烟斗欣赏着庭院美景,享受着安逸的婚姻生活,他们的女儿个个乖巧伶俐,看到这些都让她心灰意冷,终于决定结婚。陈锦端32岁时才嫁给了厦门大学教授方锡畴,可惜她一直没有孩子,只好领养了一男一女以享天伦之乐。
  
  林语堂出名了,1933年3月,宋庆龄邀请他一起接待萧伯纳,见到这世界级的语言大师,他像标准粉丝似的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顺风顺水的好日子总是短暂,6月18日,杨杏佛被暗杀,民盟被迫停止了所有活动。林语堂作为民盟的宣传主任属于第四号重要人物,天天被便衣们监视和跟踪,翠凤紧张得不得了,天天为丈夫提心吊胆,曾经高朋满座的林家变得门可罗雀。
  接下来的一年,是林语堂最灰暗的日子。他办的《人间世》销路不好,在现实的残酷面前,他提倡的幽默小品遭到猛烈抨击,骂声最高的就是鲁迅,攻击林语堂的幽默为“麻醉文学”,他们在文学立场上的截然不同,最终导致多年的友情彻底破裂。
  恰在此时,林语堂认识了美国作家赛珍珠,受她的鼓励开始用英文撰写《吾国与吾民》,翠凤要给丈夫一个安静的写作环境,和孩子们在家不敢大声说笑总是惦着脚走路。
  
  1935年9月,《吾国与吾民》在美国出版,短短4个月该书重印7次,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这本书描写的是有血有肉的中国人,让西方人看到了华夏大地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林语堂将中国人最真实美好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接着这本书又被译成多国文字,同样畅销,林语堂在西方世界出名了,赛珍珠邀请他赴美讲学,他瞅准机会决定举家迁美。
  临行前,林语堂去了趟北平做最后的道别,那里有他太多的回忆,清华、北大、来今雨轩都是他曾热血沸腾过的地方,如今故地重游不仅感慨落泪。由于他走幽默路线,与鲁迅在文学立场上大相径庭,两人已经不再是朋友了,但他始终尊敬鲁迅。宫殿照旧宏伟,四合院依然古朴,昔日的好友却已各奔东西,他仔细看着风雨飘摇中的北平,将眼前的物景牢牢记住,一步步远去……
  
  这次去美国跟十几年前留学时不一样,多了太多的行李还有三个女儿,翠凤忙得团团转,神经紧张到极致,临走看到电源没关,竟然拿起剪子就上去剪,差点出意外。
  1936年8月一家人终于出发了,到美国刚安顿下来,10月就传来消息,鲁迅因肺结核不幸去世。
  林语堂伤感撰写《鲁迅之死》,称誉他为真正的战士,并言“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非吾与鲁迅有轾轩于其间也……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忆起两人并肩作战的那段日子,恍如昨日一番唏嘘。
  接踵而来的西安事变,林语堂更加关注,每天一大早就拿着简单的食品,跑到时代广场坐着等待最新消息。
  
  张和蒋发音相近,美国人分不清,他就仔细收集资料发表演讲,作为一名语言学博士,他首先让美国人分清楚张和蒋,再讲明他们各自的政治立场,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解释得一清二楚,他最后预言“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结果一语成真。
  通过这次事件,林语堂觉得应该多让外国人了解一下中国文化。
  当时,《吾国吾民》还在热销中,他趁热打铁将此书最后一章《生活的艺术》扩展成另一本书。林语堂在此书中提倡以幽默休闲的态度来生活,这很符合当时美国大众的口味,连续52周登上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使林语堂在美国文坛出尽风头。可他最关注的还是中国,又赶上七七事变,他撰写《日本征服不了中国》一文,发表在《时代周刊》上,随后又多次在媒体上发表文章批评美国所谓的“中立”,并以当红作家的影响力到处演讲支持抗战。
  
  文人立于乱世,不弃笔从戎也要口诛笔伐,林语堂平生倾慕明末奇女子李香君,说她虽沦落风尘却洁身自好,独立于乱世,不畏强权,敢怒斥阉党,其铮铮铁骨不知愧煞多少男儿。他在报刊媒体上口诛笔伐之余,托人买了一幅香君画像挂于书房每日瞻拜,并为她题诗:
  
  香君一个娘子,血染桃花扇子
  气义照耀千古,羞杀须眉汉子
  香君一个娘子,性格是个蛮子
  悬在斋中壁上,教我知所管制
  如今天下男子,谁复是个蛮子
  大家朝秦暮楚,成个什么样子
  当今这个天下,都是骗子贩子
  我思古代美人,不至出甚乱子
  这首诗林语堂作于抗战初期,在他心目中,李香君不是什么风尘女子而是位巾帼英雄,现实中的宋庆龄可比香君。他敬重她们身上赛过男儿的那股气节,香君的画像也就一直挂在书房显著位置,翠凤很是理解丈夫的心思,自然不会吃古人的醋。
        7、
  
  赛珍珠写的以中国农村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对林语堂震动极大,作为地道的中国人,他决定写一部长篇小说“纪念全国在前线牺牲的勇男儿”。
  1938年,他借鉴《红楼梦》开始用英文撰写《京华烟云》,写到后来,他为躲开所有干扰专心创作,独自搬到城外的小木屋里住,翠凤每天给他送吃的,小心翼翼避免打断丈夫的思绪。历经一年总计70万字的长篇巨作终于完成,一家人欢呼雀跃。1939年9月此书就由赛珍珠夫妇的约翰.黛公司出版发行,接着又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仅抗战期间《京华烟云》在美国就销了25万本,甚至《时代周刊》的书评都说它很可能是现代中国小说经典之作。
  
  小说出名了,书中的人物也引起人们极大关注,作品的创作离不开现实,文中那个女学生曹丽华就脱不开陈锦端的影子,丽华在西湖畔写生偶遇曾荪亚互生爱慕,林语堂热恋锦端时也曾陪她在山坡上写生,她们学的都是美术,锦端嫁给厦大教授,小说中丽华嫁给艺专老师,甚至后来曼娘领养孩子都有锦端的影子。
  他自己的爱情故事则通过女主角姚木兰体现出来,她心里念着立夫,却嫁给了荪亚,其实她更爱与她心灵相通的立夫,就像林语堂心里一直爱着锦端那样。虽说没能与最爱结婚,姚木兰却没像巴金笔下的梅表姐和鲁迅笔下的子君那样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很快适应婚姻生活,但立夫有难她比谁都急,不惜舍身冒险救助他。
  
  林语堂将姚木兰刻画成一个完美的女性,她身上的凛然气节更让他钦佩,并称“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同时他又借姚木兰之口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残缺不全是世界和人生的真谛与本相,而圆满才是非常态和虚幻的。”
  现实中他娶了翠凤,可对锦端一直无法忘情,借小说抨击旧式大家庭对门第的重视,痛恨那些世俗的眼光,塑造了一大批敢于冲破门第牢笼、追求理想爱情的青年男女,借他们来纪念他和锦端刻骨铭心的爱情,那一直是他的切肤之痛。
  
  就连他偶尔作画自娱自乐,画中的女子也总是一个模样:留着长发,再用一个宽长的夹子将头发夹在身后。女儿们问原因,他坦然说,那是他初见锦端时的样子,任岁月流逝那最爱的女子始终在他心底。翠凤并不嫉妒,毕竟她才是陪伴在丈夫身边的人,是真正的有缘人。
        8、
  
  如今,林语堂也像姚木兰那样,将感情重心移向婚姻,与翠凤的相处也就越来越和谐,毕竟爱情这份点心适合品尝偶尔解饿,而一日三餐还得是饭。
  当很多文化名人抛弃旧家庭的发妻,另找时髦的知识女性时,翠凤也担心丈夫会喜新厌旧,林语堂就安慰她“凤啊,你放心,我才不要什么才女为妻,我要的是贤妻良母,你就是。”
  赛珍珠问“你的婚姻没问题吗?”林语堂笃定地答“没问题,妻子允许我在床上抽烟。”
  
  林语堂爱抽烟,甚至写了很多文章说尽烟的好处,常羡慕清朝大学士纪晓岚那支特大的烟管,装一二两烟、吃一二小时的痛快之处,更是将“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这句自创的名言天天挂在嘴上。他写文章时必是抽烟不断,声称在烟雾缭绕中才能迸发灵感文笔才会流畅,他常自得地说“我的散文都是由尼古丁构成的,我知道我的书哪一页尼古丁最浓。”
  离了烟他就写不出字来,为找烟斗急得乱转,翠凤就放下手里的活儿过来帮着找,总能第一时间寻到目标。有时他戏弄老实的翠凤,把烟斗藏起来看着妻子满屋子找,他却悠然坐在椅子里燃起烟斗,欣赏她忙乱的身影。
  
  林语堂承认,他的自由天性也只有翠凤这样的妻子才能完全包容,并总结说“才华过人的诗人和一个平实精明的女人一起生活时,往往是,显得富有智慧的不是那个诗人丈夫,而是那个平实精明的妻子。”
  文人身上总有诸多怪癖,名气如林语堂者更有甚之,但翠凤总能应付自如可谓大智慧。翠凤一生都在纵容丈夫,不曾阻拦他前进的脚步,还随时把他像孩子那样照顾得周到。他们相濡以沫,恩爱有加,互相体贴和关心,堪称夫妻中的典范,林语堂得意地说“我把一个老式的婚姻变成了美好的爱情”。
  
  《京华烟云》出版后热卖,四万多的版税到账后,他第一件事就是给妻子买来一枚3.3克拉的钻戒戴上,那是翠凤向往已久的首饰,他也终于圆了十几年前在法国求学时立下的誓言。
  他们夫妻一个好静,一个爱热闹,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却一直相处和谐,林语堂自有妙招。
  妻子生气时,他保持沉默,绝不顶嘴,真要吵起来,吵过就算了,绝不互相怄气。他的经验是“少说一句,比多说一句好;有一个人不说,那就更好了。气头上多说一句都是废话,徒然增添摩擦,毫无益处。”
  
  他深知怎样做个好丈夫,太太喜欢要跟着她一起喜欢,可太太生气时,不要跟她一起生气。他又说“婚姻生活,如渡大海,风波是一定有的。婚姻是叫两个个性不同的人去过同一种生活。”
  共同的生活磨砺着彼此的棱角,爱与亲情在婚姻中慢慢滋长,男女互补所造成的幸福即可与日俱增,明白这许多道理,林语堂自然将婚姻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9、
  
  1940年林语堂一家回国,可每天躲警报,什么都写不成,还不如在国外能为抗战做点宣传,于是他不顾国人的谩骂拖家带口又回到美国,接连写了抗战小说《风声鹤唳》、《啼笑皆非》等,并不断在各报刊媒体上发表文章、四处演讲,争取美国对华实质性的帮助。
  在此期间,他还为国内难民捐款,收养孤儿,出资为家乡办学堂等,将赚来的钱用在有价值的地方,发挥更大的作用。
  
  抗战胜利后,林语堂更是突发奇梦,要为中国人研制出中文打字机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1947年他终于研制出一部每分钟能打50多个汉字、与英文打字机一样大小的打字机,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中文打字机,他申请了专利,到处推广,但造价太高,不能投入批量生产。
  搞发明前后一折腾,花掉了他所有的积蓄不说还负债累累,当初在国内存的钱也由于通货膨胀变成了一堆废纸,张口跟好朋友赛珍珠借钱,以为凭他们多年的交情肯定没问题,结果竟被一口回绝!
  林语堂恼羞成怒,跟赛珍珠清算多年来亏欠他的版税,结果两人多年的友谊分崩离析。
  
  为了尽快还债,林语堂接受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一职,这份工作薪水是挺高,但工作量极大。林语堂已经53岁,再也不复年青时的精力与体力。东奔西跑干了两年,他就不堪重负提出辞职,和家人搬到法国,借住在朋友的房子里,身处优雅的环境心绪渐渐安宁他才恢复了写作。
  从腰缠万贯到倾家荡产他不抱怨,也不后悔,他说“人要有梦想,才会有进步。”可翠凤有些不适应,想起好不容易过上的风光日子烟消云散难免唏嘘,奔波劳碌中渐露疲态,林语堂看了心疼,抓住她的手安慰“凤啊,我们从头来过。你别担心,我写字还可以赚两个钱。”
  
  继《苏东坡传》之后,他一鼓作气又写了《唐人街》、《老子的智慧》、《美国的智慧》等书,渐渐还清了债务回到美国,又见妻子的笑脸林语堂才觉宽慰。
  叶落寻根,1966年他们定居台湾,林语堂边演讲边写作,后来还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生活过得越来越充实。
  1969年1月,夫妇俩庆祝结婚五十周年,林语堂给翠凤买了一个手镯,手镯上刻着若艾利著名的《老情人》:
  同心如牵挂,一缕情依依。
  岁月如梭逝,银丝鬓已稀。
  幽冥倘异路,仙府应凄凄。
  若欲开口笑,除非相见时。
  翠凤读着情意绵绵的话很是激动,半个世纪的相守最感幸福竟是此刻,七十四岁的老情人泪水涟涟。
  
  有人问起他们半世纪婚姻幸福的秘诀,两人抢着说,只有两个字“给”与“受”。
  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尽量多地给予对方,而不计较接受对方的多少,林语堂说“婚姻犹如一艘雕刻的船,看你怎样去欣赏它,又怎样去驾驭它。”他对生活一直充满信心,无论怎样艰难都不曾失去方向,他掌好舵,妻子无怨无悔地跟随。
  三个乖女儿也已长大成人,二女儿太乙婚姻幸福,继承父亲的衣钵搞文字工作,生了两个孩子林语堂宠爱有加,还把自己小时的相片剪下,与两个外孙排在一起,翻拍出“三个小孩”的照片来,堂而皇之摆在客厅,每每领略“杰作”引起的误会他都得意非凡。
  三女儿相如很像妈妈,爱研究美食,母女俩还合著了《中国烹饪秘诀》等书,这本书还获得了法兰克福烹饪学会的奖状。
  
  然而,不幸却降临在他们最疼爱的大女儿身上,凤如后来改名如斯,她从小懂事听话,爱情路却是一路波折,订婚宴上丢下未婚夫跟一个美国青年狄克私奔,父母为了她不知承受了多少来自亲友的诽谤与猜忌,女儿来家吃饭他们总是笑脸相迎,怕生性敏感的大女儿再不登门。
  可这个狄克是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整天幻想着一夕成名,却没有任何天赋也不努力,如斯跟着他到处流浪日渐憔悴,在父母面前还得强颜欢笑,她自己选择的苦果只有自己尝。
  日子终于过不下去,1955年如斯离婚,要强的她什么话都闷在心里,对谁也不说成天发呆,始终无法摆脱婚姻失败的阴影,忧郁渐渐毁掉了她的健康。
  父母为她伤透了脑筋,想方设法让她走出低谷,带她去法国山清水秀的地方散心,为她安排工作充实自己怕她闲下来就胡思乱想,多年来真是操碎了心,却还是一天天憔悴下去,最后她选择了在窗帘杆上上吊自杀!
  她留下遗书说“对不起,我实在活不下去了,我的心力耗尽了。我非常爱你们。”
  当时,林语堂编制汉英词典操劳过度已有初期中风迹象,住院两个月刚出来,就遇此家难。
  可怜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中夫妻俩抱在一起大哭,一夜间他们苍老了好多。
  二女儿太乙想不通悲伤地问父亲“人生是什么意思?”
  七十六岁的林语堂沉思良久,才哀声说“活着要快乐。”
         10、
  
  1975年,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被选为副会长,接任川端康成。
  会上,全体通过以国际笔会名义,推荐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结果失之交臂,该奖项颁给了意大利诗人蒙塔莱。
  林语堂一生共三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这一次大概是国人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一次,这也是对他一生创作精华的肯定。
  
  接下来的一年,他的身体越来越糟,每次感冒或患痛风,就要失去一部分身体机能,渐渐不能走路,只能坐轮椅。
  此时他格外珍惜生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看到女儿行动自如他都感慨“我真羡慕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他又心思细腻体谅别人,不愿因为自己而影响到家人,有时半夜里掉下床爬不起来,他就静静地睁眼到天亮。
  女儿心疼问“爸爸,你怎么不喊我?”
  林语堂慈爱地说“你白天要工作,我不想吵你。”
  
  渐感岁月无多,他最渴望的是再看锦端一眼,他们已经多年没有联系。
  1976年初春,陈锦端的嫂子登门拜访,林语堂听说锦端就住在厦门时,立刻高兴地说“你告诉她,我要去看她!”
  翠凤忍不住说“堂,不要发疯,你不会走路,怎么还想去厦门?”
  林语堂乍然亮起的眼神顿时暗淡下去,他不愿昔日的恋人看到他现在的摸样。
  他曾说“真正的爱情是一个不可见的鸟所唱出来的稀奇的无形无迹飘动而来的歌声,但一旦碰到泥土,便立刻死去。情人一旦成了眷属,那歌声便会消失,变了颜色,变了调子。唯一能保持爱情色彩与美丽的方法,便是死亡与别离。”
  他宁愿有遗憾,也要让锦端在记忆里留下他年青时的健康模样,爱情也就停留在最美的一刻,变成永恒。
  
  没过几天,1976年3月23日,林语堂大量胃出血送进医院抢救,三天后,又心脏病突发。
  最后一刻,他要抓住什么似的半抬起手,用尽力气却发不出一点声音,他热爱这世界,他不愿离开自己所爱的人和所爱的生活,美好的生命何其宝贵,他无限留恋……
  
  林语堂在香港病逝后,根据遗愿灵柩移回台北,安葬于阳明山林家后院,翠凤继续与丈夫相守。
  几年后锦端去世,林语堂到底为她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
  1985年,林太乙姐妹授权台湾神通电脑,将父亲发明的“上下形检字法”应用于中文电脑,后改进为“简易输入法,”成为现代人常用的电脑中文输入法。
  当时林语堂已谢世九年,女儿们替他完成夙愿,他在天堂也会微笑吧……
  
  
  
  (完)
         1919年,林语堂与夫人廖翠风在美国波士顿